呼吸道合胞病毒新型表位的鉴定及免疫效果评估
- 格式:docx
- 大小:12.83 KB
- 文档页数:6
2020版: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全文)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世界范围内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 ALRTI)最重要的病毒病原[1]。
RSV感染是造成婴幼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因素,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尤其对早产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原发免疫缺陷的婴幼儿造成的疾病更重。
目前,尚无RSV疫苗及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用于RSV的治疗,唯一可用于RSV预防的人源化特异性抗体帕利珠单Jn(Palivizumab)尚未引进国内临床应用。
临床上在RSV的流行、致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为进—步规范儿童RSV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以国内外RSV最新研究进展为参考,特制定此专家共识。
1儿童RSV感染的疾病负担及流行概况1.1儿童RSV感染的疾病负担RSV是引起婴幼儿ALRTI最常见的病毒病原[1],其人群感染率随年龄升高而上升。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人群抗RSV IgG抗体阳性率在1 ~ 6 月龄为71%,随年龄逐渐上升,在6~12月龄、仆3岁、3~6岁、6~ 20岁分别为84%、89%、96%和98%,在20岁以上达到100%[2]。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005年全球约有3 380万RSV感染所致的儿童ALRTI 病例,占所有儿童ALRTI的22%,其中55 600 ~ 199 000例儿童死亡,占所有死亡病例的3%〜9%[3]。
2015年RSV全球流行病学监测网络的—项硏究,按世界银行收入区域划分评估疾病负担,显示全球约有3 310 万例5岁以下儿童RSV感染ALRTI新发病例,其中320万患儿需要住院治疗(占所有ALRTI的28%) , 59 600例住院患儿死亡(占ALRTI死亡病例的13%-22%);在6个月以下的患儿中,住院140万例,其中27 300 例患儿死亡;所有死亡病例中,99%的患儿来自于发展中国家⑷。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应该做哪些检查?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如何诊断鉴别,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常见检查:
常见检查: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补体结合试验(CFT)、胸透
*一、检查
白细胞计数一般为(5~15) 109/L,多数10 109/L,中性粒细胞多70%。
鼻咽部分泌物可培养分离出病毒,成人补体结合试验和中和抗体的滴度升高可确诊。
X线检查可见肺部炎性浸润。
*以上是对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应该如何鉴别诊断,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易混淆疾病。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如何鉴别?:
*一、鉴别
需与上呼吸道感染、呼吸道阻塞、细菌性肺部感染相鉴别。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应该做哪些检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呼吸道合胞病毒亚单位疫苗的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属副黏病毒科,肺炎病毒属,为非节段性的负链RNA病毒。
RSV基因组有15,222个核苷酸,主要编码10个特异性蛋白,其中膜表面的融合蛋白F和粘附蛋白G是激发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最主要的病毒表面抗原,是疫苗研究开发的重要内容。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是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RSV疫苗列为全球疫苗计划中优先发展的疫苗之一。
RSV疫苗研制虽已有40年历史,但至今尚无被批准使用的疫苗。
为此,本研究利用杆状病毒昆虫表达系统表达了RSV全长的F、G蛋白,免疫Balb/c小鼠,评价了F和G全长蛋白疫苗的免疫原性和有效性。
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选择F205~223,255~278,G142~204位氨基酸作为研究对象,表达并纯化了F-G融合表位蛋白。
该研究为进一步研制适合我国的RSV 疫苗奠定了试验基础。
RSV F和G全长重组蛋白疫苗的质粒构建、表达和纯化目的表达并纯化RSV Long株F和G全长蛋白。
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克隆了RSV A 型Long株的全长F和G基因,构建了F-pFastHT A和G-pFastHT A质粒。
将阳性重组质粒分别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质粒F-Bacmid和G-Bacmid。
将其转染昆虫细胞,成功包装了含有目的片段的重组杆状病毒,采用Ni2+离子亲和层析柱纯化了接毒细胞的表达产物。
进行SDS-PAGE电泳、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试验鉴定重组蛋白。
结果目的蛋白F和G在昆虫细胞中有特异性表达, Ni2+离子亲和层析柱能够很好的吸附重组目的蛋白。
结论成功克隆了RSV F和G基因,并在Sf9昆虫细胞中获得表达。
Ni2+离子亲和层析法纯化目的蛋白的纯度达85%以上,可用于免疫Balb/c小鼠。
七项呼吸道病毒实验操作步骤-鉴定7项呼吸道病毒试剂盒操作流程1、取样:(此步骤大多由临床医生完成。
)用特制的鼻咽拭子从病人的鼻咽部取样或者使用鼻腔灌洗液,将鼻咽拭子放入储存管中(含有缓冲液)。
使用鼻咽拭子取样时,拭子进入鼻部后,应水平向鼻腔伸入。
伸入的深度约为耳垂到鼻尖的二分之一处,取样前可事先大致测量一下。
二岁一下的儿童,伸入深度约为拭子绒毛长度的二倍。
拭子伸入至指定深度后,缓缓贴壁旋转2-3周,约停留10秒钟,取出拭子。
取样后一小时内向取样管中加入生理盐水,样本最好在24小时内进行操作。
2、样本准备步骤:(此步骤除离心以外,建议都在二级生物安全柜内操作)①将样本充分震荡混匀约10-15秒。
②在3000rpm转速下离心10分钟。
③弃上清。
④在沉淀中加5 mL PBS缓冲液(请使用普通PBS,不要使用试剂盒内配套的浓缩洗液),充分震荡混匀约10-15秒。
⑤在3000rpm转速下离心10分钟。
⑥吸走上清和黏液层,小心不要吸到沉淀。
⑦重复步骤4到6,直至黏液层被完全去除。
注意:一定要将黏液去除干净,否则会造成非特异荧光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以看不见粘液为准。
一般重复两到三次即可,若肉眼不可粘液,洗一次即可。
⑧在沉淀中加0.5到1 mL的PBS缓冲液。
视沉淀的量而定,若无可见沉淀则加入0.2mL.⑨用移液器反复吹吸来重悬细胞沉淀,形成一个略混浊的悬液。
这个悬浊液可用于直接样本测试。
3、直接样本测试步骤:在操作前请将试剂盒内40×的高浓缩洗液稀释40倍后使用。
①在8孔板上的每孔内滴加25 μL的细胞悬浊液。
(若在之前步骤清洗沉淀中可明显见大块沉淀,则滴加15μL细胞悬浊液即可。
②样本完全风干。
风干时若操作实验室温度较低,建议置于25 oC烘箱,可以使风干更短时间内完成。
③在20oC到25oC,用预冷的100%丙酮固定细胞约10分钟。
注意:丙酮是易挥发、可燃性物质,使用时请远离明火。
丙酮可重复使用,可用④从丙酮中取出载玻片并风干。
一、概述 (1)二、整体研发策略 (2)(一)目标人群 (2)(二)疗效考虑 (3)(三)安全性考虑 (3)(四)研究过程中的剂量选择 (4)三、早期临床试验 (5)四、探索性研究 (6)(一)II期临床试验设计 (6)(二)进入III期临床所需的数据 (10)五、确证性临床研究 (10)(一)研究设计 (10)(二)研究人群 (12)(三)入选标准 (13)(四)随机、分层和盲法 (14)(五)对照的选择 (15)(六)疗效终点 (15)(七)研究程序和评估时间 (18)(八)统计学考虑 (19)六、其他特殊考虑 (20)(一) PK/PD考虑 (20)(二)临床病毒学注意事项 (22)七、参考文献 (23)附录: (26)一、概述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可以引起全年龄段人群的呼吸道感染,尤其对于儿童患者,以及存在免疫缺陷或合并基础疾病的成年人,可能出现重症感染,以及呼吸系统后遗症等严重影响。
RSV是世界范围内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ALRTI)最常见的病毒病原,是造成婴幼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因素,有数据显示,RSV感染ALRTI占所有ALRTI的28%,其中RSV住院死亡患儿占ALRTI导致死亡病例的13%-22%。
对合并基础疾病的成年患者分析数据显示,在22-64%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患者和60-80%的哮喘加重患者中存在RSV感染;心血管并发症住院患者中,约22%存在RSV感染,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RSV感染还会造成基础疾病的加重。
RSV感染呈全球广泛流行,流行受地理位置、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影响。
我国北方地区RSV流行季通常开始于10月中旬至次年5月中旬,南方地区冬春季好发,与温度密切相关,活动时间可能长达8个月。
呼吸道合胞诊断标准呼吸道合胞(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简称RSV)感染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病毒性感染之一。
本文将介绍呼吸道合胞的病原学特征、感染机制以及目前广泛应用的合胞诊断标准。
一、呼吸道合胞的病原学特征呼吸道合胞属于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轮状病毒科。
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冬季和春季流行最为严重。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如被污染的手、衣物等。
婴幼儿是主要的感染人群,特别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其抵抗力较差,易受到感染。
二、呼吸道合胞的感染机制呼吸道合胞感染的主要靶器官为上呼吸道,包括鼻腔、喉咙、支气管和肺部。
RSV感染的初期病理变化是感染细胞的嵌合形成合胞,形成巨细胞。
合胞内含有病毒包膜和核酸,通过小梁体连接,形成具有多核的异核细胞。
这种合胞结构有助于病毒扩散和蔓延,并导致病毒对宿主免疫系统的逃逸,从而引起炎症反应和机体病理损害。
三、呼吸道合胞的临床表现呼吸道合胞感染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咽痛、食欲不振和体重下降等症状。
对于婴幼儿来说,呼吸道合胞感染还可能引起腹泻、呼吸急促以及吸气性鸣叫音等。
四、呼吸道合胞的诊断标准呼吸道合胞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病毒学检测和影像学表现等。
以下为常用的RSV合胞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对于存在上呼吸道症状的患者,特别是婴幼儿,应高度怀疑呼吸道合胞感染。
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常伴有发热。
2. 病毒学检测:目前,常用的病毒学检测方法包括鼻咽拭子或鼻腔吸取标本中的RSV RNA检测、免疫荧光染色和RSV抗体滴度测定等。
这些检测方法可以明确病毒感染的存在并确定其类型。
3. 影像学表现:胸部X线检查可以帮助判断呼吸道合胞感染的病情。
受感染的患者往往出现肺部浸润、间质性病变和肺泡腔积液等改变。
综上所述,呼吸道合胞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在婴幼儿中流行较为严重。
呼吸道合胞病毒新型表位的鉴定及免疫效果评估第一部分呼吸道合胞病毒预防性肽疫苗的设计目的: 尝试运用理论设计和分子模拟技术确定和优化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肽疫苗。
方法: 首先检索蛋白质晶体结构数据库中呼吸道合胞病毒相关蛋白晶体结构数据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中和抗体- 识别肽段的复合物晶体结构数据。
后采用分子模拟, 分析了中和抗体与表位肽间作用方式;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评估FFL-001 抗原蛋白的各个部分对其稳定结构的作用及与中和抗体结合的影响;通过理性设计优化得到抗原肽, 并评估其与中和抗体的作用,最终通过实验来验证其效果。
结果:1.成功从蛋白质晶体结构数据库中获取RSV F蛋白变构前后高级结构晶体数据,抗体Motavizumab 与其表位肽的共晶结构数据。
2. 对F 蛋白变构前后的高级结构分析可知,F 蛋白的结构中存在高级结构相对稳定的肽段,该肽段受F蛋白变构影响较小。
该肽段亦是已开发的RSV中和抗体的靶标。
3. 结构和能量分析Motavizumab-FFL<sub>0</sub>01 作用表明,FFL-001 与抗体Motavizumab的结合区仅局限于H2和H3螺旋连接转角区(氨基酸65-89), 在此相互作用界面上, 存在9 个氢键和一条盐桥作用。
4. 分子动力学结果表明, 完整FFL-001能在整个动力学模拟时段内能维持稳定的空间结构,而缺少H1螺旋束的FFL<sub>0</sub>01的结构出现明显变构;H2和H3螺旋连接转角区(即Motavizumab结合位点肽段(氨基酸65-89))肽段结构只有其N端的一小段螺旋结构维持着,而其C-端和中间的氨基酸序列呈完全的无序状态。
5. 能量评估显示,全长的FFL-001产生的结合能△ Gtotal为-23.6kcal/mol;其中可分解为FFL-001与Motavizumab有益作用能△ Gint=-110.8kcal/mol, 和不益的去溶剂化作用△ Gslv=71.5kcal/mol以及一部分较弱的熵惩罚作用-T △S=15.7kcal/mol;双螺旋束H2-H3和Motavizumab结合位点肽段与完整的FFL-OO1相比呈现出完全不同能量变化;在与Motavizumab结合时,这两个肽段出现了较大的熵惩罚(-T △ S分别为47.2和27kcal/mol )和不利的去溶剂化作用(△ Gslv 分别为52.6 和58.8kcal/mol )。
双螺旋束H2-H3 的厶Gtotal 为3.4kcal/mol,Motavizumab 结合位点肽段的△ Gtotal 为-7.9kcal/mol。
6. 对Motavizumab 结合位点肽段进行截断和环化处理, 能量评估显示不同的环化位点对于环肽与Motavizumab的结合产生较大影响;其中与Motavizumab结合表现最好的环化肽,命名为环化PV2;它与Motavizumab的亲和能△ Gtotal值达-21.2kcal/mol 。
实验结果亦显示,经人工合成环肽PV2与Motavizumab亦具有较强的亲和力(Kd为16.2n M )。
结论:1.FFL-001中与Motavizumab直接作用的肽段(氨基酸65-89 )与F 蛋白中空间结构相对稳定的肽段的序列相一致。
2. 不同长度截断得到的含与Motavizumab直接作用部位的肽段经环化后的环肽与抗体Motavizumab亲和力存在明显的差异。
环肽PV2与Motavizumab亲和力最好,与FFL-001相当。
3.实验验证环化PV2 确实能与抗体Motavizumab 产生较强的作用。
第二部分呼吸道合胞病毒 F 蛋白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目的: 得到全长RSV F 蛋白, 用于免疫小鼠和后续免疫效果评估。
方法: 首先通过培养宿主细胞扩增RSV 病毒,提取病毒的基因后,通过反转录PCR及PCF技术克隆RSV F蛋白的基因,后将克隆到RSV勺F蛋白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 ET-28a多克隆位点中;得到重组质粒p ET-28a-F 导入大肠杆菌BL21 中, 并通过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进行原核表达。
最后通过Ni2+亲和层析纯化重组的F蛋白。
结果:1.病毒基因组经反转录后得到的c DNA为模板,经PCF扩增,成功克隆得到RSV勺F蛋白基因。
琼酯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显示,其序列总长约为1700bp,与预期相一致。
后经测序鉴定序列正确。
2. 在一定浓度IPTG的诱导下,重组大肠杆菌成功地表达目的蛋白,经SDS-PAG 检测,目的蛋白大小约为70k D左右,与理论值相符。
3.重组F蛋白经大肠杆菌大量表达后,经Ni2+亲和层析纯化后,得到纯度非常高的重组F蛋白。
结论:1.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成功克隆得到RSV病毒的F蛋白基因。
并能够成功地在原核生物中进行表达。
2. 经纯化得到重组F蛋白纯度较高,可用于后续实验。
第三部分环化PV2与线性PV2蛋白免疫效果的研究目的:检测环化新型RSV抗原表位PV2在小鼠中的肌肉注射免疫效果和鼻黏膜免疫效果,并与非环化新型RSV抗原表位PV2的免疫效果进行比较。
方法:1.培养并纯化足够量的RSV病毒,并测定得到的RSV勺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50%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 )。
2. 选取45 只6<sup>8</sup>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将其随机分为9组(5只/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弗氏佐剂组;明胶佐剂组;PV2/明胶/滴鼻组;PV2/弗氏佐剂组/ 肌肉注射;环化PV2/明胶/滴鼻组;环化PV2/弗氏佐剂组/肌肉注射;F蛋白/明胶/ 滴鼻组;F蛋白/弗氏佐剂组/肌肉注射。
3. 首次免疫后2 周进行第二次加强免疫, 二次免疫后2 周进行第三次加强免疫。
首次和第二次免疫后第14 天断尾取血, 最后一次免疫后第10 天, 眼眶采血并处死小鼠4. 使用间接ELISA法检测肌肉注射和鼻免疫小鼠血清特异性Ig G抗体效价。
5. 采集小鼠肺、鼻灌洗液,使用间接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肺、鼻灌洗液的特异性Ig G滴度。
6. 在Vero 细胞模型中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和抗体能力, 采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滴度。
同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小鼠抗血清对于病毒天然F 蛋白的识别作用。
结果:1.我们使用Vero细胞培养RSV病毒,培养7天后收获病毒上清,使用Karber法测定病毒的TCID50,结果显示病毒效价为10-8.5。
2.间接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特异性Ig G 抗体效价结果显示:1) 肌注的免疫效果优于滴鼻。
其中,PV2/明胶佐剂/滴鼻组免疫三次后小鼠血清特异性Ig G抗体效价为1:40,PV2/ 弗氏佐剂/肌肉注射免疫三次后小鼠血清特异性Ig G 抗体效价为1:158;环化PV2/明胶佐剂/滴鼻组免疫三次后小鼠血清特异性Ig G抗体效价为1:630,环化PV2/弗氏佐剂/肌肉注射免疫三次后小鼠血清特异性Ig G抗体效价为1:1584;F蛋白/明胶佐剂/滴鼻组免疫三次后小鼠血清特异性Ig G抗体效价为1:19952,F 蛋白/弗氏佐剂/肌肉注射组免疫三次后小鼠血清特异性Ig G 抗体效价为1:50118。
2)环化的PV2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Ig G抗体的能力明显优于非环化PV2。
其中,PV2肽组:一免后没有特异性Ig G产生。
二免后,有低水平的特异性Ig G抗体产生。
在第三次免疫后,有一定水平的特异性Ig G抗体产生。
环化PV2肽组:首次免疫后即可检测到特异性Ig G 抗体, 且每次免疫后的抗体的滴度都远高于PV2肽组,其初次免疫后的血清效价滴度甚至优于全长F蛋白的免疫效果。
3•间接ELISA法测免疫小鼠肺灌洗液、鼻灌洗液特异性Ig G抗体效价结果显示:1) 三种抗原蛋白通过肌注免疫使得小鼠肺中产生不同水平的特异性Ig G抗体,而在小鼠的鼻腔中,抗原环化PV2和F蛋白能诱导产生一定水平的抗体。
而通过滴鼻免疫方式免疫的小鼠肺灌洗液、鼻灌洗液中均未检测到特异性Ig G 抗体产生。
2)PV2/弗氏佐剂/肌肉注射组肺灌洗液中特异性Ig G抗体效价为1:12。
环化PV2/弗氏佐剂/肌肉注射组肺灌洗液中特异性Ig G抗体效价为1:132;鼻灌洗液中特异性Ig G 抗体效为1:5。
重组F蛋白肌肉注射免疫小鼠中,肺灌洗液中的抗体效价达1:891;鼻灌洗液中特异性Ig G 抗体效为1:8。
4.采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滴度结果显示:1)PV2/ 明胶佐剂/滴鼻组的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滴度达1:15;PV2/ 弗氏佐剂/肌肉注射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滴度达1:39。
环化PV2/明胶佐剂/滴鼻组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滴度达1:63;环化PV2/弗氏佐剂/肌肉注射组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滴度达1:158。
F蛋白/明胶佐剂/滴鼻组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滴度达1:39;F 蛋白/弗氏佐剂/肌肉注射组小鼠血清达1:1584。
2)所有滴鼻免疫组的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滴度明显低于肌注免疫组小鼠(P<0.05 )。
5. 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测定中和抗体保护效果, 结果显示非环化的PV2/明胶佐剂/滴鼻组无荧光显示,而PV2/弗氏佐剂/肌肉注射组有一定荧光强度但弱于天然 F 蛋白免疫组。
环化的PV2肽免疫组荧光强度远强于阴性对照,其中环化PV2/弗氏佐剂/肌肉注射组荧光强度几乎与Motabizumab单抗效果相当。
结论:1.三种抗原蛋白无论肌注还是滴鼻免疫, 都在小鼠体内诱导产生血清特异性Ig G 抗体。
环化PV2诱导小鼠产生血清特异性Ig G抗体的能力明显优于非环化的PV2, 但弱于全长F蛋白。
2•三种抗原蛋白通过肌注免疫均能诱导小鼠肺中产生特异性Ig G抗体,但仅有环化PV2和F蛋白能诱导鼻腔产生特异性Ig G抗体。
环化PV2诱导小鼠的肺灌洗液中特异性Ig G抗体效价明显优于非环化的PV2, 但弱于全长F蛋白。
3•三种抗原蛋白通过滴鼻免疫方式免疫的小鼠肺灌洗液、鼻灌洗液中均未检测到特异性Ig G 抗体产生。
4. 无论是肌注免疫还是滴鼻免疫,环化PV2免疫组小鼠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均高于PV2免疫组小鼠,但低于F蛋白免疫组小鼠。
所有滴鼻免疫组的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滴度明显低于肌注免疫组小鼠( P<0.05 )。
5. 环化的PV2肽不管肌注,还是滴鼻免疫小鼠后产生的血清抗体对于天然F蛋白的特异性识别能力优于PV2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