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解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材料二:……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榜文广为张贴,将占城稻推广到江淮两浙地区。(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一反映了其变化的依据有哪些?(2)材料二反映了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举一例说明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3)古今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消极影响?我们该怎样去应对?

【答案】(1)经济重心南移;依据:财政收入;粮食产量。

(2)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南宋时定都临安,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的开封。

(3)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开发与环保相结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时,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宋朝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依据就是财政收入、粮食产量,故材料反应的是经济重心南移。

(2)根据材料中“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将占城稻推广到…”等信息可以得出其材料中反应的原因是: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南宋时定都临安,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的开封,也就是说,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江南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所以一个方面我们要继续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还要做到,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2.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所示工具发明于哪一朝代?写出它们的名称。

(2)图三所示工具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农具。它是用来种植哪种农作物的?它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

(3)概括上述工具发挥的共同作用。

【答案】(1)唐朝;图一:曲辕犁、图二:筒车。

(2)水稻;背景: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越南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等。

(3)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推动农业发展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图一、图二所示工具发明于唐朝;图一是曲辕犁,图二是筒车。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

(2)图三所示工具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农具,它是用来种植水稻的秧马;它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越南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等。

(3)上述工具都是古代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其发挥的共同作用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推动农业发展等。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 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等著《中国审美文化史》材料二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纂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2)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答案】(1)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兼收并蓄;中西贯通;博大宏放;昂扬进取。

(2)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政策开明,对外交往频繁。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是;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

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兼收并蓄,中西贯通;博大宏放,昂扬进取。考查七年级下册唐朝的兴盛的知识点。(2)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当时的国家统一,政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国家统治者的实行的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4.识读下列图片及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他远行天竺,从天竺带回佛经657部,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335卷,约1300多万字。唐太宗亲自为他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

(1)图1《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哪位历史人物?

(2)材料二中的天竺指今天的什么地方?根据玄奘的口述,他的弟子写成一部书,这部书的名称是什么?

(3)图2是唐朝代的哪位历史人物?他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他当时不远万里去的是那个国家?

【答案】(1)玄奘

(2)印度《大唐西域记》

(3)鉴真日本

【解析】

【分析】

【详解】

(1)明朝中期的《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它取材于民间流传的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运用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语言,塑造出神勇广大、敢于反抗的孙悟空的形象,反映了民众要求挣脱人身束缚、追求自由的愿望。

(2)根据材料二“他远行天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天竺指今天的印度;唐朝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贞观后期,携带大量佛经回长安,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3)根据图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人物是鉴真,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和唐朝文化。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材料二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

——摘編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请回答: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据此,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答案】(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2)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后果:社会危机严重;认识: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是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2)根据材料二“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

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等内容可知,唐玄宗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是社会危机严重,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据此得到的认识是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6.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蒙古族入主中原,更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新高潮。进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被汉族同化,称为“汉人”;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族、蒙古族、畏兀儿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

材料二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后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访问团。在会见中,连战表示,现阶段两岸关系来之不易,希望能在新的起点上加以深化。两岸各自的法律、体制都实施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固然是中国的一部分,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一中架构”下的两岸关系,而不是国与国的关系。

——央视网2013年2月25日请回答:

(1)元朝时为加强对全国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此外还设立过什么机构来管理西藏的?(2)材料一中形成的新的民族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事件?

(4)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请说明我国什么时候设立什么机构正式管辖台湾?【答案】(1)行省制度;宣政院。

(2)回族。

(3)澶渊之盟。

(4)元朝;澎湖巡检司。

【解析】

【分析】

【详解】

(1)元朝时为加强统治,实行了行省制度,此外还设立过宣政院来管理西藏事务,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3)据材料一“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族、蒙古族、畏兀儿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形成的新的民族是回族。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

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4)据材料三“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后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可知,材料三中的“和议”指的是澶渊之盟,宋真宗时期,辽军与宋军经过澶州之战后,双方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

(5)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正式管辖台湾。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未来的三天两夜里,这些连成片的小屋就是考生的居所(见下图),他们要在这里按考官公布的题目写下“八股文”——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文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顾炎武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哪一朝代?“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哪些书籍?

(2)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科举制?

【答案】(1)明朝。四书五经。

(2)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八股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明朝。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考试的形式有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故“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四书五经。

(2)依据材料一“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文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和材料二的“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可知科举制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明朝八股取士的特点和内容,认识八股取士的危害。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十国,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民众多次大规模地向南迁徙,既给南方带来一定的人口压力,也为南方社会经济的开发与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告完成。

——摘自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科书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2)“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

(2)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最直接的反映了宋代的()。(从三个选项中选一个)A.农业繁荣 B.手工业繁荣 C.商业繁荣

(3)材料二中,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几个阶段?什么时间最后完成?

(4)根据材料二回答,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纸币

(2)C

(3)阶段: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十国、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完成:南宋时期。

(4)原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

【解析】

【详解】

(1)材料一中的图(2)“交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那时候,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据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可知,这三幅图片最直接的反映了宋代的商业的繁荣,故选C。

(3)据材料二“中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十国,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民众多次大规模地向南迁徙,既给南方带来一定的人口压力,也为南方社会经济的开发与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告完成。”可知,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十国、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最后完成。(4)据材料二“北方民众多次大规模地向南迁徙,既给南方带来一定的人口压力,也为南方社会经济的开发与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可知,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

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与识记交子、宋代商业的繁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的相关史实。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表: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1)上述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从何时开始?到何时最后完成?

(3)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至宋代大大超过北方,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或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完成于南宋。

(3)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南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材料一表现的是人口的增加,材料二中“实仰东南财赋,”是说国家赋税仰仗南方。(2)两则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南移是在唐朝时期,到南宋时期完成。(3)第三问考查的是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涉及技术、经济基础、环境、北方战乱人民南迁等因素。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弟子中选拔,而庶族子弟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这制度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

材料二: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种选官制度?该制度是由谁正式确立的?(3)材料三反映了该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该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么?(4)材料三中该制度的创立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答案】(1)出身门第。

(2)科举制;隋炀帝。

(3)皇帝或统治者或统治阶级;巩固统治。

(4)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解析】

【详解】

(1)由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弟子中选拔,而庶族子弟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并结合所学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是出身门第。

(2)第一问:据材料“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科举制;

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是隋炀帝确立;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第一问:据材料“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可知,科举制度的创立,笼络了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因此科举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是皇帝或统治者或统治阶级

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科举制,统治者扩大的选官的范围和权力,提高了官员素质,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迁移),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称民纷纷在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宋书》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

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宋书》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的文章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江南地区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三中的“苏湖熟,天下足”直接说明了什么?“苏湖”指的哪里?当时江南地区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是什么?

(3)材料二、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最终在什么时候完成?

(4)你认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1)北方人民的南迁,增加了劳动力,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

(2)经济重心南移,苏州、湖州,占城稻。

(3)经济重心南移,南宋。

(4)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人口大量南徙(迁移),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称民纷纷在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北方人民的南迁,增加了劳动力,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依据材料三“苏湖熟,天下足。”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的“苏湖熟,天下足”直接说明了经济重心南移,“苏湖”指的是苏州、湖州,当时江南地区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是占城稻。

(3)依据材料二、三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的变化趋势是经济重心南移,这种趋势最终在南宋时候完成。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的启示是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

12.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唐太宗材料三:这种制度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北宋的吕蒙正自幼遭不幸,其父将其母子赶出家门,他们母子俩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里,他发奋读书而高中状元,极善理财治国,成为宋初名相。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哪个皇帝时?

(2)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谁?他们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这种制度有什么积极之处?

【答案】(1)科举制度隋朝隋炀帝

(2)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

(3)打破了出身与门第的制约,有利于社会进步。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意思是指唐太宗李世民采用了开科取士(科举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这真是个长远的策略,使得天下的英雄为科举考试耗尽才华,头发都变白了,因此“长策”指的是科举制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2)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是说科举制度有利于为统治者选拔人才,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统治者,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扩大统治基础。

(3)依据材料三“这种制度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可见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打破了出身与门第的制约,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有利于社会进步。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耍的地位。

材料二:这部巨著,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这部书被誉为“中国I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材料三:这部巨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当时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1)编写了材料一的我国古代药物学的科学家及巨著是什么?

(2)编写了材料二的“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科学家及臣著是什么?

(3)编写了材料的我国古代农学创新研究成见的科学家及巨著是什么?

【答案】(1)李时珍、《本草纲目》

(2)宋应星、《天工开物》

(3)徐光启、《农政全书》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耍的地位”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药物学的科学家是李时珍,他的巨著是《本草纲目》,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2)依据材料二“中国I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

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依据材料三“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当时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能够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耍的地位”、“中国I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当时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结合四部著作的先关知识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深明佛学,五十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十二年尽六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频繁交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经过吸收、改造、创新,成为唐文化中色彩绚烂的成分。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在唐三彩及唐诗中骏马、骆驼和胡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号,这也是丝绸之路兴盛的具体体现。

一一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分别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相关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1)开明平等、开放。

(2)观点1: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能够促进了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

论述:①唐朝政府鼓励对外开放,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使西方近代科学和技术无法传入我国,导致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

(观点2:实行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能够促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论述:①唐朝时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唐和吐蕃和亲,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唐和吐蕃民族关系实现了“和同为一家”。②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频繁交往,吸收、改造、创新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成为唐文化中色彩绚烂的成分。)【解析】

(1)根据材料“玄奘西行求佛经”,“鉴真东渡传播佛法”,“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频繁交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经过吸收、改造、创新,成为唐文化中色彩绚烂的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对外政策是平等、开放。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观点: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能够促进了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因为:①唐朝政府鼓励对外开放,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使西方近代科学和技术无法传入我国,导致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定元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开皇九年隋朝渡江南下,陈后主贪图享乐,怯懦无能……隋军很快攻下建康,陈朝灭亡……隋文帝统治期间,隋朝政府修建了许多粮仓……他临终时,天下仓库的积储可供全国五六十年正常使用。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开皇九年”指的是哪一年?这一年,“隋军攻下建康,陈朝灭亡”有什么重大意义?

(2)材料二是我国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请写出图中的这四个字母所表示的城市。

(3)材料二这个水利工程的开通有什么重大意义?

(4)有人认为材料一中这个繁盛局面对材料二这个水利工程的开通也有密切联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589年;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A.涿郡 B.洛阳

C.长安

D.余杭

(3)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同意。隋文帝统治期间,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为大运河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依据材料所给信息“大定元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开皇九年隋朝渡江南下……陈朝灭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北

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开皇是隋文帝杨坚的年号,581年是开皇元年,“开皇九年”就是589年,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所以,A.涿郡;B.洛阳;C.长安;D.余杭。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同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在位时,采取了发展经济和巩固统治的措施,其中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统一度量衡制度是隋朝统一后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富强的王朝;这也为大运河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点睛:解题的关键需熟悉隋朝的历史,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581年是开皇元年,“开皇九年”就是589年。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