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与蔺相如》导学案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6
萃英中学高三语文学科复习导学案课题廉颇与蔺相如编写人宋苗苗审核高三语文班级姓名编号 9【复习目标】1.熟读文本,梳理积累文言知识(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
2.学以致用,做课外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积累文本写作素材。
【复习重点和难点】1. 文言知识的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2. 学以致用,做课外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复习自测】一、一词多义(1)负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②秦贪,负.其强凭借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负(2)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车避匿掉转(3)顾①相如顾.召御史书曰回头②顾.野有麦场环视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④莫我肯顾.顾惜⑤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后于赵者只是(4)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5)而①夫秦强而.赵弱并列关系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如果③不如因而.厚遇之顺承关系④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转折关系(6)因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乘机)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乘机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经由,通过④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沿袭二、重点训练题选出加点字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1.例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B)A.春风不度.玉门关 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C.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2.例句:“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C )A.乃置酒请.之 B.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C.请.以赵十五城为大王寿 D.请.奉盆缶秦王3.例句:“而君幸.于赵王”(A )A.高雅得幸.于胡亥 B.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C.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D.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4.例句:“固.请,召有司案图”(C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管仲固.谏不听 D.鄙人固.陋,不知忌讳5.例句:“相如因持璧却.立”( A )A.敌不敢至,虽至必却. B.王者不却.众庶C.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6.例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D )A.阿母谢.媒人 B.乃令张良留谢.C.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三、翻译下列语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译: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高一年级语文活页导学案第 17 周时间 6 月 10 日组长签字制作人:王明川班级姓名《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案(三)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中第二个故事“渑池相会”(14――17自然段)2.积累文章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3.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难点:掌握文中的主要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学习过程一.自学指导:1.自读课文14――17自然段,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用五分钟的时间,试着把课文翻译一遍。
然后让学生逐句翻译,翻译正确,每人加1-2分。
2.整体感知“渑池会”,思考下列问题。
①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②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③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
④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a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b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c廉颇是否也有功呢?二.小组讨论,同学互动(起立)讨论问题: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又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回答。
三.当堂训练下列词有多种解释,根据句子的内容选一种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
(每字2分,共50分)1.拜:叩拜、授官.(1)拜()为上卿。
(2)拜()送书于庭。
2.见:看见、接见、被、受、显现.(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3)才美不外见()。
3.徒:步行、党徒、部下、同类、白白地、空、只/不过.(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2)召令徒()属曰……(3)徒()见欺。
4.因:依靠、凭借、借助、顺着、趁此、于是、因为.(1)不如因()而厚遇之。
(2)相如因()持璧却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幸:幸运、侥幸、幸而(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希望、(帝王的)宠爱/宠幸。
《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式,翻译重点句子。
2、积累相关写作素材。
一、解释加线词的古今异义:1.璧有瑕,请指示..王古义2.指从此以往....十五城古义3.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义:4.宣言..曰古义5.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古义:6.相如前进..缻古义: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二、解释加点词语意思:(1)拜.为上卿(10)窃.计欲亡.赵.走.燕(2)使人遗.赵王书(1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12)秦王竟.酒(4)间.至赵矣(13)而相如徒.以.口舌为劳(5)今君乃.亡赵走燕(1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6)左右欲刃.相如 (15)且庸人尚羞.之(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16)赵王鼓.瑟(8)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17)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9)舍.相如广成传 (18)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三、掌握重点实词⑴负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②秦贪,负其强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⑥久负盛名⑦苍山负雪,明烛南天⑧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⑨誓天不相负⑩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2)幸①而君幸于赵王②则幸得脱矣③而君亦幸赦臣④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⑤今事有急,幸来告良⑥(皇上)车驾游幸,深恐非宜(2015全国卷)(3)善①素善留侯张良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③赵王窃为秦王善为琴声④亦余心之所善兮⑤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⑥不如因善遇之(4)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②顾吾念之③大行不顾细谨④三顾茅庐⑤三岁贯汝,莫我肯顾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5)易①愿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②以乱易整,不武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④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⑤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6)就 (7)引荆轲遂就车而去狐乃引弓迎而射之荆轲自知事不就景公引领西望金就砺则利引兵欲攻燕连辟公府不就秦军引而去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引酒且饮之引赵使者蔺相如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相如引车避匿子游引前言以拒孔子奖引后进,如恐不及四、掌握重点虚词1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②相如因持璧却立(2007福建)()③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2011安徽)()2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2010山东)()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余船以次进()④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2006山东)()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⑥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⑦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⑧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⑨传以示美人及左右()⑩斧斤以时入山林()3乃①今君乃亡赵走燕()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④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⑤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⑦项王乃复引兵而东()⑧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0【无乃……与】无乃..尔是过与.()五、特殊句式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3、以勇气闻于诸侯()4、会于西河外渑池()5、求人可使报秦者()6、君何以知燕王()7、赵王以为贤大夫() 8、今君乃亡赵走燕()9、徒见欺() 10、而君幸于燕王()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2、使不辱于诸侯()六、翻译句子1.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姓名 【学习目标】1.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2.培养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的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学习重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 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难点】 1.难翻译的句子2.刻画人物的手法 3.对廉蔺的评价一【学习目标】1.熟悉《史记》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3.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法指导】1.《史记》有关知识以练习形式进行补充。
2.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
分小组学习。
一人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
3.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 课前预习 (一) 作家作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着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主要作品是《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记载了上起__________,下至_______时共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分______书、______表、______本纪,______世家,______列传,共______篇,50余万字。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鲁迅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补充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语文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一、教材分析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适用对象:初中年级的语文教育教学目标: 1. 了解《廉颇蔺相如列传》作品的背景与文化内涵 2. 掌握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情感品质二、教学内容1.作品背景《廉颇蔺相如列传》是由清朝大文学家曹雪芹创作的一篇小说,属于《红楼梦》的外篇。
小说描写了廉颇、蔺相如等两位历史传奇人物的故事。
通过阅读本篇小说,学生能够了解到战争年代的风雨历程,深刻领悟到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潮流。
2.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两大主人公廉颇和蔺相如虽然来自不同的社会层级,但却都有着不屈不挠、忠诚勇敢的人格品质。
廉颇是一个勇猛无畏、爱国捍卫的英雄人物,而蔺相如则是一个在关键时刻毫不动摇、坚守原则的智谋人物。
通过深入了解和描写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学习者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人格德行。
3.情节剖析《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一篇史诗般的作品,情节曲折起伏,扣人心弦。
小说中既有战争与官场的阳刚之气,又有家国情怀和情感羁绊的细腻描写。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思考小说情节,掌握小说的结构布局,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同时也能够体验到读书带来的愉悦和满足感。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文学背景与文化内涵,分析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节剖析,使学生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2.朗读法: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小说中的经典语句,提高朗读能力,加深对语文的理解。
3.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段情节进行朗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
4.分析法:逐步分析小说中人物性格、情节、结构等,培养学生的分析和阅读能力。
5.辩证法:引导学生根据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探讨不同的价值观和思想冲突,提高思想品质和情感品质。
四、教学建议1.鼓励学生反复阅读该小说,加深对其的理解。
2.引导学生多元化的阅读方式,如注重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感受等,提高思维品质和审美品质。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司马迁的生平,把握《史记》的有关知识。
掌握1-7段的重点实词的含义和重点虚词的用法。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能够翻译1-7段,提高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能够找出文中活用的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3、情感目标:认识司马迁忍辱负重、发奋著书的可贵品质;认识蔺相如以国为重的可贵品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重点难点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掌握1-7段的重点字词。
2、难点: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
三、学法指导自读课文1-7段,看注释,试着翻译1-7段,找出不会解释及不会翻译的地方,上课时及时解决。
四、学习过程1、自主学习⑴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________、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________,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著有《史记》。
⑵《史记》我国第一部________通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
⑶朗读课文1-7段,概括大意。
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拜.为上卿________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________③窃计..欲亡走燕________ ④则幸得.脱矣________⑤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________ ⑥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________⑸请找出1-7段中的判断句、被动句。
A、判断句:B、被动句:⑹翻译下列句子。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②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②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2、合作探究⑴《史记》我国第一部________通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________(12篇)、________(30篇)、________(70篇)、书(8篇)、表(10篇)等五种体裁,共130篇。
鲁迅赞誉《史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课时三、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本文共21段,可分为几部分?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交代传记中人物的简历,这里主要交代了廉颇和蔺相如两人的身份地位;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叙写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第三部分(第14—16自然段),叙写了赵秦渑池之会的故事;第四部分(第17—21自然段),叙写了廉颇和蔺相如“将相欢和”(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基础知识整理㈠一词多义类:㈡名词作动词1、臣乃敢上.璧。
(献上)2、舍.相如广成传舍。
(安排……住宿)3、乃使其从者衣.褐。
(穿)4、怀.其璧,从径道亡。
(怀里装着)5、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杀)6、于是相如前.进缻。
(走上前)7、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走上前)8、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发出惊讶的声音)9、赵王鼓.瑟。
(弹奏)10、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向人进酒或献礼)11、廉颇蔺相如计.曰。
(商量)12、相如每朝.时。
(上朝,朝见)1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侍奉)㈢名词作状语1、卒廷.见相如。
(在朝廷上)2、而相如廷.叱之。
(在朝廷上)3、赵王于是遗相如奉璧西.入秦。
(向西)4、怒发上.冲冠。
(往上)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用言辞)6、间.至赵矣。
(从小路)㈣形容词作动词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权衡,比较)2、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使……完整的)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尊重)4、大王必欲急.臣。
(逼迫)5、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撞碎)6、秦王恐其破.璧。
(撞碎,砸碎)7、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以……为羞)8、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大)9、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喜欢)㈤意动用法1、且庸人尚羞.之。
(以……为羞)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为先)(以……为后)㈥使动用法1、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2、臣请完.璧归赵。
(让……完整的)3、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与蔺相如》导学案主备人:吕兆峰审核人:吕兆峰学习目标:1、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想品质2、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重点实词如负、徒、幸、引、为、使、亡、观、奏、顾等;古今异义词如指示,约束;词类活用如名词活用动词的刃、衣、舍、前等;使动用法的完、急、破、归等;虚词如以、之等。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实词如负、徒、幸、引、为、使、亡、观、奏、顾等;古今异义词如指示,约束;词类活用如名词活用动词的刃、衣、舍、前等;使动用法的完、急、破、归等;虚词如以、之等。
知识储备1、本文作为《史记》中着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的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
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
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
2、人物名片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
山东德州陵县人。
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蔺相如(前329~前259),战国时赵国大臣,今河北曲阳人,一说是山西临汾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
先前为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后被举荐,得到重用,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官至上卿。
3、背景资料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
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
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
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公元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第四单元11廉颇蔺相如列传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分析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学习严于律己、有错就改的品格和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请概述课文各部分的内容。
(1)第1~2段:(2)第3~13段:(3)第14~16段:(4)第17~21段:二、自练自测(一)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
1.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2.秦御史前.书曰 ()3.且庸人尚羞.之 ()4.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5.臣请完.璧归赵 ()6.怒发上.冲冠()7.舍.相如广成传 ()8.左右欲.刃相如 ()9.秦王恐其破.璧 ()10.毕礼而归.之()(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请人遗.赵王书遗:古义:今义: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 古义:今义:3.宣言..曰宣言: 古义:今义:(三)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
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于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大王见臣列观()5.徒见欺()6.以勇气闻于诸侯()7.何以知之()8.而君幸于赵王()三、质疑问难请将预习本文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1.文章对主要人物蔺相如的出场做了哪些铺垫?2.缪贤认为蔺相如“勇士,有智谋”,试就“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件事,分析蔺相如“勇士”和“有智谋”的表现。
3.课文是怎样写廉颇的?从中表现了廉颇怎样的性格特点?4.蔺相如两次外交斗争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由一个舍人平步青云,竟位居有“攻城野战之大功”的廉颇之右,他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文中说“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5.本文通过三件事表现了蔺相如的英勇无畏,但在历史上对“完璧归赵”这一事件有着不同的评价,如王世贞就认为,赵国因一璧之故,加重了秦王对它的仇恨,也加速了祸患的到来,蔺相如应负重要责任。
《廉颇与蔺相如》导学案主备人:吕兆峰审核人:吕兆峰学习目标:1、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想品质2、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重点实词如负、徒、幸、引、为、使、亡、观、奏、顾等;古今异义词如指示,约束;词类活用如名词活用动词的刃、衣、舍、前等;使动用法的完、急、破、归等;虚词如以、之等。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实词如负、徒、幸、引、为、使、亡、观、奏、顾等;古今异义词如指示,约束;词类活用如名词活用动词的刃、衣、舍、前等;使动用法的完、急、破、归等;虚词如以、之等。
知识储备1、本文作为《史记》中著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的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
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
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
2、人物名片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
山东德州陵县人。
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蔺相如(前329~前259),战国时赵国大臣,今河北曲阳人,一说是山西临汾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
先前为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后被举荐,得到重用,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官至上卿。
3、背景资料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
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
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
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公元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
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基础巩固一、注音。
1.臣等不肖()2.刎颈之交()3.广成传舍()4.缪贤舍人()5.见臣列观()6.相如虽驽()7.臣语曰()8.使人遗赵王书()9.睨柱()10.秦王不怿()二、解释下列黑体词的含义。
1.乃辞谢()2.从径道亡()3.间至赵矣()4.臣请就汤镬()5.左右皆靡()6.为赵王寿()7.秦王竟酒()8.位在廉颇之右()9.一介之使()10.徒以口舌为劳()三、在下列句中通假字下画一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本字。
1.可与不()2.拜送书于庭()3.召有司案图()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四、写出下列黑体词的含义和用法。
于 1.闻于诸侯()2.故燕王欲结于君()3.归璧于赵()4.使不辱于诸侯()5.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6.苛政猛于虎也()之 1.得璧,传之美人()2.即患秦兵之来()3.均之二策()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5.至河伯娶妇时……幸来告语之()6.何陋之有()对 1.何以知之?对曰()2.对镜贴花黄()请 1.璧有瑕,请指示王()2.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3.诸将请所()书 1.使人遗赵王书()2.秦御史前书曰()3.军书十二卷()许 1.宁许以负秦曲()2.潭中鱼可百许头()3.时人莫之许也()4.曳屋许许声()5.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设 1.乃设九宾礼于廷()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3.设以炮至,吾村不()奏 1.请奏瑟()2.相如奉璧奏()秦王顾 1.顾()吾念之2.相如顾()召赵御史曰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计 1.计()未定2.廉颇蔺相如计()曰3.可计()日以待也拜:(1)拜()为上卿。
(2)拜()送书于庭。
见:(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3)才美不外见()。
徒:(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2)召令徒()属曰……(3)徒()见欺。
因:(1)不如因()而厚遇之。
(2)相如因()持璧却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幸:(1)君幸()于赵王。
(2)则幸()得脱矣。
(3)大王亦幸()赦臣。
(4)幸()来告语之。
负:(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秦贪,负()其强。
(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廉颇闻之,肉坦负()荆……(6)胜负()未定。
请:⑴.璧有瑕,请指示王()⑵.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⑶.诸将请所之()五、请在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下画一横线,并在括号内标出由何类词活用为何类词。
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动→名)1.秦璧西入秦()2.秦御史前书曰()3.且庸人尚羞之()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5.归璧于赵()6.怒发上冲冠()7.特以诈为予赵城()七、翻译下列语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译: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译:合作探究1、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3、在“将相和”的故事中,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方法来描绘人物?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学习反思本文内容你掌握如何?还有哪方面比较弱?达标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倨傲(jù)佯为(yáng)传舍(zhuàn)渑池(miǎn)B、缪贤(Miào)肉袒(tǎn)瑕疵(xiā)列观(guàn)C、汤镬(huò)驽马(nù)盆缶(fŏu)诀别(jué)D、琴瑟(sè)刎颈(wĕn jĭng)不怿(yì)间道(jiān)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只,不过B、顾吾念之顾:只是,不过C、独畏廉将军哉独:唯独D、卒相与欢卒:最终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有攻城野战之大功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B、夫秦强而赵弱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不如因而厚遇之D、拜为上卿我为赵将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可予不B、拜送书于庭C、召有司案图D、请奉盆缶秦王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间至赵矣B、乃前曰C、而相如廷叱之D、怒发上冲冠6、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域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B、于是相如前进缶C、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D、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学习小结答案基础巩固一、1.xiào2.wěnjǐng3.zhuàn 4.miào5.guàn6.nú7.yǔ8.wâi9.nì10.yì二、1.道歉2.小路3.从小路或悄悄地4.古代一种用滚水烹煮的酷刑5.倒下6.敬酒或献礼7.完毕8.上9.个10.只不过,建立三、1.不否2.庭廷3.案按4.缪穆5.孰熟五、于1.在介词2.和介词3.到介词4.被介词5.对介词6.比介词之1.它代词2.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3.这代词4.助词不译;或我,代词5.我,代词6.助词表示宾语前置对1.回答动词2.向着介词请1.请允许我动词2.请你动词3.请示动词书1.信名词2.书写动词3.文书名词许1.答应动词2.左右不确定数词3.赞同动词4.象声词hǔ5.处名词设1.安排动词2.部署动词3.假设连词奏1.弹奏动词2.进献动词顾1.可是连词2.回头动词3.拜访动词4.难道副词计1.计策名词2.谋划动词3.计算动词(1)授官(2)叩拜2:(1)被(2)接见(3)呈现3:(1)只是(2)部下(3)白白地4:(1)趁此(2)于是(3)借助5:(1)宠爱(2)侥幸(3)幸而(4)希望6:(1)担负(2)倚仗(3)违背(4)辜负(5)背(6)败7:(1)请允许我(2)请你(3)请示六、1.西名→状 2.前名→动 3.羞动→意动 4. 先后形→意动 5.归动→使动 6.上名→状7.诈动→名合作探究1、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
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面对秦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深感“予”或“勿予”两难;求人报秦而无人,三难。
这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
(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2、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无须宏论,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
两个事实是:一、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一、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大智大勇,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死而更勇的人。
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无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
结果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3、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
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
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同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
达标检测1、A (B项,“瑕”读xiá;C项,“驽”读nú;D项,“间”读jiàn)2、C (独:难道)3、D (A项,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也可将“之”理解为代词,代指“我”。
B项,前者表并列关系,后者表转折关系。
C项,前者是介词,通过、经由;后者是趁机。
D项,均为动词,作为。
)4、D (A项,“不”通“否”;B项,“庭”通“廷”,朝廷;C项,“案”同“按”,审察,察看。
)5、B (B项,“前”是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其余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间:从小路;廷:在朝廷上;上:向上。
)6、C (C项,“娱乐”古今意义相同,都是指使人快乐,消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