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趣诗ppt
- 格式:ppt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7
话说“理趣诗”——《题西林壁》教学【任务分析】《题西林壁》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处处留心,连续观察”。
该古诗重在体会作者不同角度的观察,领悟并表达观察中悟出的哲理,吸收中华民族文化智慧。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紧扣这一阅读要素,本课融“观察事物”与“想象诗境”于一体,立足诗人连续细致的观察与生动将读懂古诗和领悟哲理融于一体。
准确的表达,本课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
理趣诗蕴含哲理,学生通过阅读、质疑、比较、推断等方式,自主发现理趣诗由景入理的特点,体悟且有条理地表达诗中的哲理。
这与任务群中“运用理性的思维方法学习”和“提升思辨性表达能力”的目标一致。
【学习资源】1.文本①描写庐山的诗句,如,白居易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
②四首理趣诗《题西林壁》《观书有感》《登鹳雀楼》《登乐游原》(来源:《中国古典诗词名篇分类鉴赏辞典》)。
2.影音①短视频《理趣诗,我知道》②自制微课《“岭、峰”汉字揭秘》【实施框架】1.教学目标(1)能在自主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微课学习、联想想象,感受理趣诗细致观察景物,生动表达哲理的独特魅力,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能在具体的任务情境中,借助注释、背景资料、生活经验等,开展理趣诗的自主阅读和语言实践,掌握分析、比较等思维方法,逐步提高古诗的理解能力和思辨性表达能力。
(3)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正确运用理趣诗中的哲理,有逻辑、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习情境: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理趣诗,这些古诗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在我们遇到困难,感觉无助时,能让我们鼓足勇气,重拾希望。
本课借助“话说理趣诗”这一任务情境,学生了解理趣诗的由景入理的特点,发现并传承古人的智慧。
3.任务框架【任务实施】任务一:寻哲理(一)学习活动一:初读古诗,提出问题1.观看视频,明确任务。
宋代的理趣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衍生注释:“横看”就是从横着的方向看,是一种比较宽泛的左右方向的视角。
“岭”指山岭,往往连绵不断,比较长。
“峰”则是山的突出的尖顶部分,相对高耸。
“缘”就是因为的意思。
赏析:- 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哲理的思考。
它通过描绘庐山从不同角度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引出人们对认识事物本质的思考。
- 情感:有一种恍然大悟后的感叹之情。
诗里蕴含着一种对正确认识事物的渴望,以及当领悟到一定哲理后的豁达。
- 表现手法:使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先实写庐山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样子,就像我们看一个复杂的事物,不同的视角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最后写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具有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用眼前具体的景象来得出抽象的哲理,非常巧妙。
作者介绍:作者苏轼,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的人生起起落落,政治生涯坎坷,但他心胸豁达乐观。
才情极高,在诗、文、词、书、画各方面都有非凡的造诣。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贴近生活又充满哲理。
运用片段:例子一:在一个充满讨论氛围的教室里,同学们正在对一个历史事件争论不休。
有的同学从经济角度看待这个事件,有的从文化方面分析,大家各执一词。
这时候老师站了起来说:“同学们,就像苏轼在《题西林壁》里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个历史事件就会有不同的结论,这都是有道理的,我们要综合起来全面看待。
”例子二:一个人在商场里打拼多年但总是不得要领。
他的朋友看他如此迷茫就劝告道:“你啊,为什么总是困惑呢?你整天就在这个商场里面钻牛角尖,有些时候可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你应该跳出商场这个圈子,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思考下自己的经营模式。
”例子三:我和几个朋友去爬山。
这座山地形奇特,从我们上山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小道上看过去,山的外貌变化极大。
有人事后感叹道:“这山的样子真是太多变了,就像苏轼诗里描述的庐山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真的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理趣”诗审美意蕴略论在中国传统诗歌中,言志和缘情是两个重要的表达内容,但这并不是独具诗美特性的作品的评价标准,“理趣”诗即在言志和缘情之外另有别具一格的审美意蕴。
中国古代的“理趣”诗,就是诗人追求文理兼得的结晶,它将哲理融于形象情感之中,使思考充满鲜活的情趣,力求在悟道识趣上高人一筹、深入一境。
“理趣”是“理”与“趣”臻于完善结合的浑融境界。
“理”是说作者要表达一定的哲思见解,“趣”是说作者以有趣味的方式表达这种哲思与见解。
议论滔滔而无趣,则太坚硬,拒人千里;情趣怡人而无脑,则太软懦,败人胃口。
只有软硬兼施,方得理趣盈盈之妙。
“理趣”一词初见于唐代释典,初与文艺无涉,由禅学术语转化为诗学术语,当始自宋人。
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中云:“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
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
”[1]包恢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
宋诗由于受理学泛滥和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与唐诗以抒情为主的特点截然不同,它比较侧重于说理。
过分强调说理,有可能使诗歌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的缺点,甚至于损害和忽略了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以写一般理论文章的抽象思维方法去写诗,其结果就会像宋代道学家以及受他们影响的某些诗歌一样,成为理学“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我国古代文论家都认为诗歌贵有“理趣”,而不能坠入“理障”或“理臼”。
所谓“理障”和“理臼”,是针对说理诗中那些违背了艺术特殊规律、丧失了审美特性的作品而言的。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程邵好谈理,而为理缚,理障也。
”[2]这是说程颢、程颐、邵雍这些道学家的诗歌只有干巴巴的理学说教而缺乏美的形象。
这一点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曾引用杜诗和邵雍诗作过对比分析,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名家理趣诗
(最新版)
目录
1.名家理趣诗的定义和特点
2.名家理趣诗的历史和发展
3.名家理趣诗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4.名家理趣诗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一、名家理趣诗的定义和特点
名家理趣诗,又称理趣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类型,源于唐代,盛行于宋、元、明、清四代。
理趣诗以名家为主体,以寓意深刻、哲理丰富、趣味盎然、对仗工整为特点,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社会、自然、人生等各方面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二、名家理趣诗的历史和发展
名家理趣诗起源于唐代,当时的诗歌创作繁荣,许多诗人开始尝试在诗歌中融入哲理,以提高诗歌的内涵和品味。
到了宋代,理趣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元、明、清三代,理趣诗继续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诗人加入到理趣诗的创作中,使得这一诗歌类型更加丰富多彩。
三、名家理趣诗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王安石:《泊船瓜洲》
3.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4.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这些代表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至今仍为人们传颂,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四、名家理趣诗的影响和价值
名家理趣诗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丰富了诗歌的类型和内容,使得诗歌在抒发情感、描写景物之外,更具有思想深度和哲理性。
另一方面,理趣诗的创作促使诗人们更加注重语言的锤炼和修辞技巧,从而提高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总之,名家理趣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它以深刻的哲理、丰富的意趣、优美的诗句,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审美情趣。
苏轼的理趣诗苏轼于北宋时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文艺才华在当时备受赞誉。
而“理趣诗”便是他创造的一种新型的诗歌体裁。
何为“理趣诗”?苏轼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道:“朱熹曾述《易》云:‘理趣形。
’占得精要。
若于诗中领会,是以诗老兼骏趣。
老者,理也;骏趣者,形也。
故曰老骏。
舒而不滞,激而不漏,形与神相得,才者为之。
”简单来说,“理趣诗”是将“理”和“趣”两个因素融合在一起的诗歌体裁。
其中,“理”代表着诗歌中的深邃思辨,反映出诗人的思考与理性性格;而“趣”则代表着诗歌中的情趣与生活感悟,反映出诗人的情感与生活态度。
在苏轼看来,诗歌中的“理”和“趣”应该相辅相成,形成一种具有老成、敦厚、沉稳、典雅之气的情味。
苏轼的理趣诗,不仅具有学者的思辨深度,也不失文人的情趣风韵。
他用“理”探究事物的本质,用“趣”展现人生情感,将两者有机结合,把握住作者和读者的共鸣点。
在苏轼的理趣诗中,可以看到他对于人生的感悟与领悟,以及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与理解。
例如,他的《江城子·满庭芳》就是极好的一首理趣诗。
这首词构思精妙,既表现出了作者对于情感的领悟,又能够通过景物的描写直观地传达给读者。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为谁发凄然,更那堪,鸟空梦碎,人行断绝,云水悠悠,意如醉。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所处的境地,景色青翠欲滴,但却显得空落萧索。
苏轼通过境地的描写,表现出一种深邃的感悟和悲凉之情。
在末句“意如醉”中,他从感觉上强调了人物心情的跌宕,将情感和景物相融合。
此外,苏轼的《江城子·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是一首优秀的理趣诗。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夜晚泊船时,眺望牛渚古迹洛神赋的种种情景,充满着对于历史与人文的敬重和对于人生的沉思。
在这首词中,苏轼通过诗歌的描写塑造了一种典雅、苍凉的境界,同时表现出了他对于“大美”的感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雷初惊叶,清晖细漏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古时的女子们,都好像梦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