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海洋学名词解释

化学海洋学名词解释

化学海洋学名词解释

化学海洋学是研究海洋中的化学成分、反应和过程的学科。以下是一些与化学海洋学相关的名词解释:

1. 盐度:表示海水中的溶解性盐类含量,通常以盐度(ppt)

或盐度(‰)表示。

2. pH值:表示海水的酸碱性。pH值越低,表示海水越酸性;pH值越高,表示海水越碱性。

3. 溶解氧:海水中溶解的氧气含量,对维持海洋生物的生存进行重要。

4. 营养盐:海水中的主要营养元素,包括氮、磷、硅和铁等,对海洋生物生长和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5. 水体分层:海洋中不同深度的水体具有不同的化学特征,形成了垂直分层结构,称为水体分层。

6. 海洋酸化: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海洋中的酸性增加,导致海水酸化的过程。

7. 海洋污染物:指进入海洋环境的人类活动产生的化学物质,如石油、重金属、农药等,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8.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描述海洋中生物和地球化学过程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有机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等。

9. 海洋沉积物:由于河流输入、海洋生物残骸和物理/化学沉

淀物等因素形成的海底沉积物。

10.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传感器:用于测量海水中各个化学成分

的仪器和传感器,如溶解氧、盐度、温度传感器等。

化学海洋学答案

课程名称:《化学海洋学》 (考试方式:闭卷,考试时间:,考试要求:) 一,填空( 每空1分,共计20分) 1)海洋有机质按生物化学类别分类可分为_类脂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 和多肽、腐殖质,烃和氯代烃、维生素类和色素。 2)开阔大洋表层水盐度通常在___亚热带海域____(赤道海域、亚热带海 域、亚极地海域)出现极大值。 3)在现场大气压为101.325 kPa时,一定温度和盐度的海水中,某一气体 的饱和含量称为该温度、盐度下该气体的___溶解度_____。 4)在海-气界面气体交换的薄膜模型中,一般而言,风速约大,薄膜层厚 度越_____薄___,海-气界面气体交换通量越_____大___ 。 5)在海-气界面气体交换的薄膜模型中,气体分子的海-气净扩散通量与该 气体分子的分子扩散系数有关,一般而言,水体温度的增加,分子扩散 系数越__大______;气体分子量越大,分子扩散系数越___小____ 。 6)在全球海水碳储库中,___ DIC _____的储量最多,其下依次是__ DOC _____和_ POC _。(从DIC、DOC、POC、PIC中选择)。 7)假设某海水的pH值完全由其无机碳体系所控制,则温度升高时,pH 值降低;盐度增加时,pH值增加;压力增加时,pH值降 低;Ca(Mg)CO3沉淀形成时,pH值降低。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新生产力 由光合作用区域以外所提供营养盐支持的净初级生产力份额,称为新生产力2)富营养化 海水中营养物质过度增加,并导致生态系统有机质增多、低氧区形成、藻华暴发等一些异常 改变的过程。 3)成岩作用 沉积物在沉积和埋藏时所发生的所有过程的通用术语。它包括沉积物与上覆水接触时所发生 的变化以及沉积物和上覆水脱离接触时所发生的变化。成岩过程改变了沉积物的构造、结构 和矿物学性质,并导致最后形成坚硬的岩石。 4)表观溶解氧 假设海表面水体与大气处于平衡,水体的含氧量达到饱和,水体下沉后,由于有机物等的 分解,氧的含量发生了变化,两者之差称为AOU。 AOU=DO溶解度-DO实测 三,简答(30分) 1)全球而言,高纬度表层海水中的18O贫乏,而低纬度海水中18O富集,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答:1)低纬度的海域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高纬度相反。 2)18O与16O比较易凝结不易蒸发 3)借助大气环流,水汽在由低纬度的向高纬度输送的过程中,由于不断凝结,降水中的18O 逐渐变少。 2)为什么溶解态Zn在北太平洋深层水中的浓度高于北大西洋深层水,而溶解态Al则相反。(6分) 答案:溶解态Zn为营养盐型痕量金属元素,它在上层水中被浮游生物所吸收,当生物死亡后,部分生源物质在上层水体再循环,另有部分通过颗粒沉降输送至中深层。当进入中深层水体的颗粒物发生再矿化作用时,它会重新回到水体中,由于深海热盐环流的流动路径为从北大西洋流向北太平洋,北太平洋深层水的年龄要老于北大西洋,故随着年龄的增长,积累的溶解态Zn越多,故北太平洋深层水中溶解态Zn浓度高于北大西洋。Al为清除型元素,它在大西洋表层具有较高的输入通量,且在深海水流动过程中不断地通过颗粒物吸附从水体中清除、迁出,导致其在北太平洋深层水中的浓度低于北大西洋。 3)试分析海水中CaCO3的溶解、颗粒有机物的再矿化这两个过程对海水中的

海洋化学 复习重点

元素逗留时间:某元素以稳定速率向海洋输送,将海水胸该元素全部置换出来所需要的时间(单位:年)称为该元素的逗留时间。前提条件 1.稳态 2. 元素在海洋中是均匀的 海洋“稳态”原理: 海洋中各元素的含量(供给和从海水中去除)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dA/dt=0 各元素含量不随时间改变 保守性元素:海洋中的浓度表现为无变化或几乎无变化的元素。 非保守性元素:海洋中的浓度表现为随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元素。 恒比规律:尽管各大洋各海区海水的含盐量可能不同,但海水主要溶解成分的含量间有恒定的比值。 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海水氯度简称“氯度”:早期定义为:一千克海水中所含的溴和碘由等当量的氯置换后所含氯的总克数。单位为“克/千克,符号为Cl‰。为了使氯度值保持永恒性,便于相互比较,克努森和雅科布森在1940年提出新的定义:沉淀0.3285233千克海水中全部卤素所需银原子的克数,即为氯度。 标准海水:经过放置和严格的过滤处理,调整其氯度为19.38‰左右(其氯度值准确测定到0.001‰)的大洋海水。中国标准海水由中国海洋大学生产,其氯度值与中国海平均氯度数值相近,在17—19‰左右。 实用盐度标度:将盐度为35的国际标准海水用蒸馏水稀释或经蒸发浓缩,在15℃时测得的相对电导比. 绝对盐度:符号SA,定义为海水中溶解物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 营养盐:一般指磷、氮、硅元素的盐类。 营养盐再生:在真光层内,营养盐经生物光合作用被吸收,成为生物有机体组成部分,生物体死亡后下沉到真光层以下,有机体分解、矿化,营养元素最终以无机化学形式返回到海水中的过程为营养盐再生。 铁假说: 离子缔合:两个异号电荷离子相互接近到某一临界距离形成离子对的过程。 EH:通称氧化还原电位,氧化还原反应强度的指标。 PH:指氢离子浓度指数,是指溶液中氢离子的总数和总物质的量的比。 1.大气的气体组成可分为不变气体成分和可变气体成分两部分:不变气体成分(11种)主要成分:N2、O2、Ar 微量成分:He、Ne、Kr、Xe、H2、CH4、N2O;可变气体成分:CO2、O3、NO2、CO、SO2、NH3、H2O 2.生源: CH4、NH3、 N2O、 H2、 CS2、 OCS 光化学: CO、 O3、 NO2、 HNO3、 OH、 HO2、H2O2、 H2CO 闪电: NO、HO2 火山: SO2 4.真实气体( Vander Waals方程)式中,a、b为范德华常数。a是与分子间引力有关的常数b是与分子体积和压缩系数有关的常数。 5.湿度校正:所谓湿度校正是将含有水蒸气的“湿”空气,折算成不含水蒸气的“干”空气。绝对湿度:大气中水蒸气的分压或含量。以分压表示时符号为“PH20”,单位为“Pa”或“atm”。 相对湿度:一定温度条件下,空气中水蒸气含量(或蒸气压)与该温度下饱和蒸气量(饱和蒸气压)的比值,以“h%”表示。 6.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当气体在大气和海水之间达到平衡时,海水中溶解气体的浓度,即为该气体的溶解度(或称“饱和含量”)。 8.气体饱和度:现场温度、盐度条件下,某气体在海水中的实际浓度占该气体溶解度的百分量即为气体的饱和度。 9.位温:现场条件下,将一定深度下的海水绝热提升到海面时,海水应该具有的温度。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狂背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 (这个是我整理出来的可能会考的名词解释,括号里是历年出过的题目) 第三章 1.海水:是一种溶解有多种无机盐、有机物质和气体以及含有许多悬浮物质的混合液体。 1902年盐度定义(07、09):1kg海水中的碳酸盐全部转换成氧化物,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有机物全部氧化之后所剩固体物质的总克数。”单位是g/kg,用符号‰表示。 2.海水组成恒定性:海水中的主要成分在水样中的含量虽然不同,但它们之间的比值是近似恒定的。 3.氯度(08):1kg海水中的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氯离子的总克数。单位是g/kg以符号‰来表示。 4.标准海水(09):氯度值为19.374‰,对应盐度值为3 5.000‰。 5.盐度与氯度关系式(07):S‰=0.030+1.8050Cl‰ 6.热容:海水升高1K(℃)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单位J/K,J/℃。 7.比热容:单位质量海水升高1K(℃)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单位J/Kg/K,J/Kg/℃。 8.热膨胀系数:海水温度高于最大密度温度时,若再吸收热量,除增加其内能使温度升高外,还会发生体积热膨胀,其相对变化率称为海水的热膨胀系数。 9.比容:单位体积的质量。 10.位温(08):海水中某一深度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该深度海水的位温。此时的相应密度称为位密。11.比蒸发潜热:使单位质量海水化为同温度的蒸汽所需的热量,称

为海水的比蒸发潜热。 12.绝热变化(15):在海水绝热下沉时,压力增大使其体积缩小,外力对海水微团做功,增加了其内能导致温度升高;反之当绝热上升时体积膨胀,消耗内能导致温度降低。上述海水微团的温度变化称为绝热变化。 13.饱和水汽压:对纯水而言,所谓饱和水汽压,是指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 14.海水渗透压:如果在海水和淡水之间放置一个半透膜,水分子可以透过。但盐分子不能透过。那么淡水一侧的水就会慢慢渗向海水一侧,使海水一侧压力增大,直到达到平衡状态,此时膜两边的压力差,称为渗透压。 15.表面张力:在液体的自由表面上,由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所形成的合力,使自由表面趋向最小,这就是表面张力。 16.海水状态方程:海水状态方程是指海水状态参数温度、压力与密度或比容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可根据此用现场实测的温度、盐度及压力来计算海水的现场密度。 17.海冰: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冰称为海冰,但在海洋中所见到的冰除海冰之外,还有大陆冰川、河流及湖泊流滑入海水中的淡水冰,广义上都统称为海冰。 18.极锋(12):大洋冷暖水区在亚极地海面的交汇处,水温水平梯度很大,形成极锋。

海洋生态学复习

海洋生态学复习 海洋生态学名词解释 1、(现代)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 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生态系统(ecological system,ecosystem):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 个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能力机制的自然整体。 3、食物链(food chain):是指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 4、食物网(food web):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营养结构,称之为食物网 5、生物地化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或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 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的交换。 6、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指一段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相 对稳定的状态 7、环境(environment):泛指生物周围存在的一切事物;或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 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8、生境(habitat):小环境是范围小的区域性环境,是某些特定生物钟群或群落栖息地 的生态环境,这类小环境也称为生境。 9、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 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0、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在所有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 受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 况的必需物质”。 12、耐受限度(limits of tolerance):生物对各种环境因子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上的最小量和 最大量,它们之间的幅度称为耐受限度(limits of tolerance) 13、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生物只能在耐受限度所规定的生 态环境中生存,这种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的概念就是所谓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14、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耐受限度表示某种生物对于环境改变有一定的适应能 力,环境因素对生物发生影响的范围称为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 15、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diel vertical migration)现象:光照条件是引起垂直分布的一 项重要生态因子。总的规律:白天,每一个种集中靠近一特定水层,临近黄昏时,它们开始上升并持续整个黄昏时间,到达表面后,在完全黑暗的夜间,种群趋于分散。临近天亮时再集中于表层,然后迅速下降,直到原先白天栖息的水层。 16、盐度(salinity):溶解于1 kg海水中的无机盐总量(克数) 17、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或“Marcet ”原则):尽管大洋海水的盐度是可变的,但其 主要离子组分的含量比例却几乎是恒定的,不受生物和化学反应的显着影响,此即所谓“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或称“Marcet ”原则 18、种群(Population):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内部的 个体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位。

海洋学名词

1、潮间带(海滩、beach-intertidal zone/mediolittoral zone):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 2、波浪要素(elements/anatomy of a wave):波峰/谷,波长,周期,波速,波高,振幅,波陡,波峰线,波向线 3、海洋内部热交换(Heat exchange in the ocean):Q w=Q s - Q b + Q e + Q h + Q z + Q A (分别为:平衡差、太阳辐射、回辐射、蒸发/冷凝、热交换、铅直热输运、水平热输运) 4、水平衡方程(equations of hydrological cycle):q=P-E+(M-F)+R+(U i-U o)(水量盈余/亏损=降水-蒸发+融冰-结冰+径流+(海流及混合输入-海流及混合输出)) 5、海与洋的划分:(1)洋:地球上连续巨大的咸水体;水文特征:远离大陆,水文要素(温盐密等)受陆地影响小;面积广阔,占海洋总面积的90.3%;具有独立潮汐系统、洋流系统;水较深(平均2-3km),底质为软泥、红粘土。(2)海:洋的边缘部分,被陆地、岛弧分割的许多形态各异的小水体;水文特征:靠近大陆,水文要素(温盐密等)受陆地影响大;面积小,占海洋总面积9.7%;无独立潮波系统;水浅,底质为陆屑。 6、海洋沉积(Marine sediment)的分类:滨海沉积、大陆架沉积、大陆坡沉积、大洋沉积 7、滨海沉积(Coastal Deposition)的分类:海滩沉积、潮坪沉积、沙坝泻湖/沉积、河口(湾)沉积、三角洲沉积 8、海底矿物(Seabed minerals):海底石油、天然气;多金属结核(锰结核、富钴结核);海底热液;天然气水合物;滨海矿砂;磷钙石、海绿石; 9、组成恒定性原理(principle of constant proportion):无论海水所溶解盐类的浓度大小如何,其中常量离子间比值总是恒定的。(对海水中的微量成分,包括氮、磷营养元素的含量,“恒定性原理”不适用,对于海水的溶解氧也不适用) 10、水团(water mass):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 11、水型(water type):性质完全相同的水体元的集合。 12、水系(water series):符合一个给定条件的水团的集合。即只考虑一种性质相近即可。 13、元素逗留时间(detention time):元素以固定的速率向海洋输送,如果要把全部海水中该元素置换出来所需的平均时间。T=海水中某元素的总量/该元素每年进入海洋的量 14、地转流(geostrophic flow):压力梯度力水平分力与科氏力达到平衡时的稳定流动。(1)均匀海洋中的地转流特点:1.沿y轴,在等压面和等势面的交线上流动;2.内压场引起的等压面倾斜主要体现在海洋的上层,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密度流。外场引起的等压面倾斜则直达海底——倾斜流。 (2)海洋中的两层密度地转流:1.等压面倾斜与等势面倾斜方向相反,若上层流速小于下层流速,倾斜方向相同。2.流向沿三面交线流,且面向流去方向右面密度小,左边大。右边温度高,左边低。 15、惯性流(interial current):海水受某种力推动后,外力突然消失,海水承受惯性力而继续运动,此时惯性力与科氏力相互平衡作用产生惯性流。(当惯性力被各种摩阻力抵消时,惯性流也就消失了) 16、海流(ocean current):海水大规模(空间尺度大,具有数百、数千千米甚至全球范围)相对稳定(在较长时间如一个月、一季、一年或者多年其流动方向、速率和流动路径大致相似)的流动。海洋环流:海域中的海流形成首尾相接的相对独立的环流系统或流旋 17、风浪(wind wave):当地风产生,且一直处在风的作用之下的海面波动状态。特点:波峰尖,周期短,容易破碎。 涌浪(swell):海面上由其他海区传来的或当地风力减小、平息,或风向改变后海面上遗留下的波动。特点:波面平坦、光滑,周期长,波面规则。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总结(全)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一、名词解释 洋:地球上连续巨大的咸水体。面积广阔,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 度大(平均2-3千米)。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占总面积9.7%;位于大陆边缘,被陆地、岛弧分割的许多形态各异 的小水体;深度浅(<2000米)。按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 内陆海和边缘海。 陆间海:陆间海是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 和加勒比海。 内陆海:伸入大陆,面积较小,受大陆影响大,如渤海和波罗的海等。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 通畅,如东海、日本海等。 海湾(gulf ):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 海峡(strait):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墨卡托投影:又称正轴等角圆柱投影,设想一个与地轴方向一致的圆柱 切于或割于地球,按等角条件将经纬网投影到圆柱面上,将圆柱面展为 平面后,得平面经纬线网。 二、简答、分析 海陆分布:海陆分布在各纬度上是不均匀的,在南纬56°~65° 之间,几乎没有陆地;在北纬65°附近,大陆却几乎连成一片。在纬度高于80°的南极地区,主要被陆地占据;而在北极则是 一片广阔的水域。 洋的水文特征:远离大陆,受陆地影响小;水文要素稳定;盐度平均35,且年变化小;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海的水文特征:温、盐等水文要素受陆地影响大,季节变化明显;透明 度小;潮汐系统受大洋支配 海湾的水文特征:水文要素特征一般与其相邻的海或大洋相似,在海湾 中常有大潮差。 海峡水文特征:流速很大,尤其潮流流速很大。 太平洋:面积最大:占地表总面积1/3,海洋表面积的1/2;平均深度 4028m,东西最宽达半个赤道;体积最大:水量约等于全球水量的一半; 岛屿很多,特别是在中西部。 大西洋:占世界大洋面积1/4,平均深度3627m。东西狭窄,赤道最窄,分南北大西洋,有一”S“形洋中脊横贯南北;海岸形态:南:平直无附属海;北:迂回曲折,多岛屿、港湾和附属海。 印度洋:面积:占世界洋面积的1/5,平均深度超过大西洋,平均 3897m。在中央海底有倒”Y”型洋中脊。 北冰洋:面积最小,水深最浅,平均1200m,最寒冷;具有世界上最宽的大陆架。后续见书 第三章海水物理性质和世界大洋的层化结构 一、名词解释 海水:海水是一种溶解有多种无机盐、有机物质和气体以及含有许多悬 浮物质的混合液体。溶解无机盐的总含量约占3.5%左右。 第一盐度定义(1902):1kg海水中的碳酸盐全部转换成氧化物,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有机物全部氧化之后所剩固体物质总克数。以S‰表示, 单位g/Kg。 氯度的早期定义:在1kg海水中,若将溴和碘被等当量的氯置换后,所 含氯的总克数。以g/Kg为单位,符号C1‰。 绝对盐度:海水中溶质质量与海水质量之比,以符号 S A表示 热膨胀系数:在海水温度高于最大密度时,若再吸收热量,除增加其内能使温度升高外,还会发生体积膨胀,其相对变化率即为海水的热膨胀 系数。 热容:海水温度升高1K(或1℃)时所吸收的热量,单位是焦耳每开尔文 (J/K)或焦耳每摄氏度(J/℃)。 比热容:单位质量海水温度升高1K所吸收的热量(单位:J/(K kg))。 在一定压力下测定的比热容称为定压比热容(c p),在一定体积下测定的比热容为定容比热容(c v)。 压缩系数:单位体积海水,当压力增加1Pa时,其体积的负增量。海水 的压缩系数随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增大而减小。 1

化学海洋

1、化学海洋学研究的内容 ①海洋环境中各种物质的含量、存在形式、化学组成及其迁移变化规律; ②控制海洋物质循环的各种过程与通量,特别是海-气、海-底、海-陆、海-生等界面的地球化学过程与通量。 可概括为:含量、迁移、过程、通量 2、现代海水的化学组成 (1)元素存在形态 ①海洋物质: ②颗粒物质:由海洋生物碎屑等形成的颗粒有机物和各种矿物所构成的颗粒无机物; ③胶体物质:多糖、蛋白质等构成的胶体有机物和Fe、Al等无机胶体; ④气体:保守性气体(N2、Ar、Xe)和非保守气体(O2、CO2); ⑤真正溶解物质:溶解于海水中的无机离子和分子以及小分子量的有机分子。 实际工作中,一般以孔径为0.4或0.2μm的滤膜过滤海水,被滤膜截留的称为颗粒物,通过滤膜的称为溶解物质,其中包含了胶体物质(操作性定义)。 (3)恒比规律 海水的大部分常量元素,其含量比值基本上是不变的。 原因:水体在海洋中的移动速率快于加入或迁出元素的化学过程的速率。 (4)海水常量组分组成非恒定性的影响因素 ①河口区:河水输入对区域恒比规律有一定影响 ②缺氧海盆:细菌的还原作用,使SO42-被还原为H2S,进而可通过形成FeS2、ZnS、CuS 等沉淀将迁出水体,由此导致海水中的SO42- /Cl-非常低,偏离恒比规律。 ③海冰的形成:海冰形成时,仅少量离子结合进入海冰,导致盐卤水常量组分比值偏离恒比规律。海冰形成时,SO42-结合进入冰体,导致海冰具有高SO42- /Cl-比值,而残余水的SO42- /Cl-比值较低。海冰形成过程中,CaCO3沉淀在海冰中的形成也会导致Ca/Cl比值的变化。 ④矿物的沉淀与溶解:海洋中文石或方解石的沉淀会导致海水中Ca2+浓度的减少,而文石或方解石在深层水中的溶解可导致Ca2+浓度增加约1%,这就导致海水中Ca/Cl比值的变化。 ⑤海底热液的输入:热液的注入对绝大多数海水主要成分的影响很小,但会使局部海域一些常量组分也会发生变化,如Si和Ca浓度的增加,Mg、K、B和SO42-浓度的降低等。此外,在大西洋海脊处观察到高的F/Cl比值,也被归因于海底火山气体的注入。 ⑥与盐卤水的混合:不同矿物,如NaCl(食盐)、CaCO3(文石)、CaSO4?2H2O(石膏)是在蒸发的不同阶段形成,即在不同时间以不同的速率迁出。 ⑦海-气界面物质的交换:每年通过气泡释放至大气中的离子高达109吨,其中的绝大多数直接或间接地返回海洋。在此过程中,由于气泡会将部分溶解组分和颗粒物选择性地富集在其表面并离开海洋,导致元素组成发生分馏。 由风引起的海水飞沫的搬运:Cl、Br、F 海面的蒸发:I、Br、S、H2BO3 气体溶入海水中:CO2、SO2、CH4

海洋化学资源知识点+精准训练

第三单元海水中的化学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知识点一海水中的物质 1.海水中的盐:盐在海水中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中含量较多的阳离子有、、Ca2+、K+等,含量较多的阴离子有、等。 2.海水制镁: 流程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 ①() ②() ③() 知识点二海底矿物 1.海底矿产资源: (1)常规化石燃料:海底蕴藏着大量的、、等化石燃料。 (2)天然气水合物:它是由天然气和水在、的条件下形成的冰状固体,因其极易燃烧,又称为“”。由于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或废气,故属于能源。 (3)多金属结核:也称,含有、、镍、铜、钴、钛等20多种金属元素,是。 2.保护海洋资源:世界各国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海洋资源,如、、、等。知识点三海水淡化 1.海水淡化主要方法是和,膜法又称,热法中较为常用的是 和。 2.海水淡化的检验方法。对应训练: 一、单选题 1.海洋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海水淡化--利用物质的溶解度不同进行蒸馏分离 B. 海水晒盐--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蒸发水分得到粗盐 C. 海水制镁--利用碱将镁元素富集,提纯后电解 D. 海水“制碱”--利用氨碱法以食盐等原料制取纯碱 2.实验室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蒸馏海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蒸馏烧瓶中加入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暴沸 B. 实验时冷却水应从a进入,从b流出 C. 锥形瓶中能收集到高浓度的氯化钠溶液 D. 该装置不需要石棉网

3.海水中镁元素的总储量约为2.1x1015T,可用于生产金属镁,目前世界生产的镁60%来自海水。利用海水提取镁的工业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沉淀槽中总的化学方程式为: B. 在上述流程中,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发生变化 C. 反应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为中和反应 D. 由贝壳制取生石灰的反应条件是高温 4.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过滤 B. 溶解 C. 取固体药品 D. 蒸发 5.下列方法不能淡化海水的是( ) A. 多级闪急蒸馏 B. 使海水结冰脱盐 C. 加热蒸馏 D. 过滤 6.下列图示正确的是为( ) A. 化学反应分类 B. 物质分类 C. 海洋元素含量 D. 钙三角 7.海水淡化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膜技术的引入使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如图对酯酸纤维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透过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各种离子不能通过膜,从而得到淡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未加压的情况下,也可使淡水量增加 B. 持续 C. a口增大压强更有利于得到更多的淡水 D. 加压排出液蒸发掉水后可得到纯净的氯化钠 后a口排出液中离子的种类不变 8.下列关于海水制镁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环境海洋学化学部分答案

环境海洋学化学部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常量元素:即海水的主要的成分。除组成水的H和O外,溶解组分的含量大于1mg/kg的仅有11种,包括Na+、Mg2+、Ca2+、K+和Sr2+五种阳离子,Cl-、SO42-、CO32-(HCO3-)、Br-和F-五种阴离子,以及H3BO3分子。这些成分占海水中总盐分的99.9%,所以称主要成分。 2.营养元素:主要是与海洋生物生长有关的一些元素,通常是指N、P和Si。 3.主要成分恒比定律:尽管各大洋各海区海水的含盐量可能不同,但海水主要溶解成分的含量间有恒定的比值,这就是海水主要成分的恒比定律,也称为Marcet-Dittmar恒比定律。 4.元素的保守性:海水中物质的浓度只能被物理过程(蒸发和降水稀释)而不被生物和化学过程所改变。 5.海水的碱度:在温度为20℃时,1L海水中弱酸阴离子全部被释放时所需要氢离子的毫摩尔数 6.碳酸碱度:由CO32-和HCO3-所形成的碱度 7.硼酸碱度:由B(OH)4-所形成的碱度 8.海洋低氧现象:对水生生物的生理或行为,如生长速率、繁殖能力、多样性、死亡等产生有害影响的氧环境。通常把溶解氧浓度不大于2mg/L作为缺氧判断临界值。 9.悬浮颗粒物:简称“悬浮物”,亦称“悬浮体”、“悬浮固体”或“悬浮胶体”,是能在海水中悬浮相当长时间的固体颗粒,包括有机和无机两大部分。 10.硝酸盐的还原作用:NO3-被细菌作用还原为NO2-,并进一步转化为NH3或NH4+的过程 11.反硝化作用:NO3-在某些脱氮细菌的作用下,还原为N2或NO2的过程 12.海洋生物固氮作用:通过海-气界面交换进入海水中的溶解N2,

海洋的名词解释大全

海洋的名词解释大全 海洋,是指地球表面大面积被水覆盖的地区,包括海(海平面以上)、湾、海湾、海峡、洋、海域、海山、海沟、河口和海滩等。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水体,海洋对地球生态系统、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将对海洋及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和阐述。 一、海洋生物 1. 海洋生物多样性 海洋生物多样性指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海洋生物多 样性的存在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起到关键作用,对人类的食物资源、药物和新材料的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 2. 海洋底栖生物 海洋底栖生物是指栖息在海洋底部的生物群落,包括海洋底栖鱼类、无脊椎动 物和海洋底栖植物等。它们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氧气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二、海洋地理 1. 海峡 海峡是指连接两个海洋或水体的狭长海域。海峡在地理上是重要的交通通道, 也是海洋生物分布和迁徙的通道。 2. 湾 湾指海岸线向内凸出的水域,与海相连,湾内的水深相对较浅,并且具有较好 的避风和停泊条件。湾区保护了沿岸地区免受海浪和潮流的侵蚀,并提供了较为安全的海上交通条件。

3. 海山 海山是指水下比较高的山脉,海山多分布于海洋底部,有些海山的山峰甚至露出海面。海山在海洋地质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地球地壳演化和板块构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海洋科学 1. 海洋学 海洋学是研究海洋的科学学科,包括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工程学等多个领域。海洋学研究的对象涵盖海洋的结构、物理化学特性、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变化等。 2. 蓝色经济 蓝色经济是指与海洋相关的经济活动和产业,包括海洋旅游、海洋渔业、海洋能源、海洋矿产和海洋交通运输等。蓝色经济的发展旨在实现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保护。 四、海洋环境 1. 潮汐 潮汐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的引力作用下,月球和地球相对运动所引起的水体潮汐现象。潮汐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沿海地区的水动力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2. 河口 河口是河流流入海洋的部分,处于海洋和陆地之间。河口具有较淡的水体和丰富的有机物质,为海洋生物的栖息和繁衍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3. 海滩

海洋化学知识点

海洋化学知识点 1 海洋中存在的一些气体,如氧气、一氧化二氮、一氧化碳、甲烷等,会因为人类活动或其他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而偏离保守行为,故将其称为非保守的活性气体。氮气、氩气、氙气等则不受人类活动或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而偏离保守行为。 2 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简称COD)是以化学方法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主要是有机物,所消耗的氧化剂以氧表示的量。 3 生物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简称BOD)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样中的某些可生化降解的物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 4 从质量的角度来说,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约占海水总质量的85.79%。 5 溶解氧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表层海水温度自赤道向两极高纬度地区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对溶解氧含量产生显著影响。 6 在水体稳定度比较好且生物光合作用较强烈的海区真光层内,在海洋表面以下数十米深度,可观察到由浮游生物光合作用所形成的溶解氧极大值,其出现深度通常与初级生产力最高的层次相一致。 7 溶解氧和pH 都是反映水环境健康的主要指标。当前低氧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沿岸物理 交换不良水域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伴随低氧现象而出现的近海

局部季节性酸化现象,与开阔大洋相比危害更加显著。典型的例子如墨西哥湾、长江口、珠江口、渤海湾季节性大范围底层酸化现象。 8 pH 指溶液中氢离子的活度的负对数值,海水pH 常用实用标度表示。在天然海水正常pH范围内,其酸碱缓冲容量的约95%是由二氧化碳碳酸盐体系所贡献。在几千年以内的短时间尺度上,海水的pH 主要受控于该体系。 9 海水的pH 一般在7.5~8.2 变化,属于弱碱性范围。 10 通常海洋表层水为弱碱性,pH 在8.0~8.2。工业革命以来海洋吸收了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1/3,对减缓全球变暖具有重要作用,但海洋持续吸收大气二氧化碳会导致pH 下降,即海洋酸化。 11 海洋生物的钙化过程吸收海水中的碳酸盐,这个过程并不移除二氧化碳,却导致海水pH降低和游离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反而促进海洋酸化。 12 近岸上升流是海洋中重要的高生产力区,其共有的环境特征(相对于其邻近海区)是温 度和溶解氧含量较低、营养盐含量较高、盐度也较高。 13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比大气二氧化碳储库大得多。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仅在 于海气间热量和其他能量的交换,而且海气间物质(二氧化碳、甲烷等)的交换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海洋碳储库的各种微小变化可能对大气二氧化碳产生很大的影响。 14 溶解无机碳是海水中最大的碳储库,溶解有机碳是海水第二大碳储库。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与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2.大陆架:海岸线到水深200米以内,平均深度133米;宽度1—1000km,平均75km;平均坡度0.1度;地壳为硅质花岗岩构成。浪、潮、流季节变化,丰富的油气田,渔业,养殖业主要场所。 3.海洋科学分支: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4.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及特点: 特殊性与复杂性:极大的比热容、介电常数和溶解能力,极小的粘滞性和压缩性等。 海洋中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海洋每年蒸发约44×108t淡水? 海水的运动还受制于海面风应力、天体引力、重力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等。诸如此类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必然导致海洋中的各种物理过程更趋复杂,即不仅有力学、热学等物理类型,而且也有大、中、小各种空间或时间特征尺度的过程。 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蒸发与降水,结冰与融冰,海水的增温与降温,下沉与上升,物质的溶解与析出,沉降与悬浮,淤积与冲刷,海侵与海退,潮位的涨与落,波浪的生与消,大陆的裂离与聚合,大洋地壳的扩张与潜没,海洋生态系平衡的维系与破坏等等。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 1.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内的波浪达到定常状态,此一风区长度称为最小风区。最小风区的定义为,对应于某一风时,风浪成长至理论上最大尺度所需要的最短距离。当实际风区小于最小风区时风浪为定常状态,反之为过渡状态。 二、简答题 1.影像海洋热收支因素 2.海水水温与海面气温之差与蒸发速度之间的关系 3.大气对流层的特点 4.引潮力的概念地球上单位质量物体受月球引力和地球绕公共质心运动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合力(月球引力:与M成正比,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方向沿连线;公转惯性离心力:地月绕公共质心公转平动,各点受惯性离心力相等。与地心所受月球引力)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一、填空题 1、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据此则东海属于边缘海海,渤海属于内海,地中海属于陆间海海。 2、一只船在极地融冰区通过时, 船只不能前进或进速甚为缓慢,这就是”死水”现象.其原因是在淡咸水的界面上产生内波. 3、海水的沸点和冰点与盐度有关,即随盐度的增大,沸点升高而冰点下降。 4、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称为水团,温—盐特性作为分析水团的主要指标. 7、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公转所产生的公转惯性离心力与月球引力的合力称为引潮力。9、海洋中水的收入主要靠降水、径流和融冰;支出主要有蒸发 和结冰 10、大洋西岸流线密集、流速大;而大洋东岸稀疏、流速小,这种现象被称为洋流西向强化. 11、深水波的群速为波速的一半;浅水波的群速与波速相等,群速也可视为波动能量的传递速度。 12、根据潮汐静力理论,在赤道上永远出现正规半日潮;当月赤纬不等于0时,两极高纬地区出现正规日潮;当月赤纬不等于0时,在其他纬度上出现日不等现象,越靠近赤道,半日潮的成分越大,反之,越靠近南、北极日潮的成分越显著。 13、活动型大陆边缘是全球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东西两侧,故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其可进一步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个亚型。 14、Wilson旋回将大洋盆地的形成和构造演化归纳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和遗痕期.据此则东非大裂谷属于胚胎期,而大西洋属于成年期。 3、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称为饱和水汽压. 6、大洋上层西边界流主要有湾流、黑潮. 7、表面波的恢复力主要为重力,而内波的恢复力则为科氏力和弱化重力。 8、海洋向大气提供热量有两种方式分别是潜热输送和感热交换。 9、深层环流的驱动力是海水密度差异. 12、在不考虑海水的湍应力和其它能够影响海水流动的因素时,在水平压强梯度力作用下运动的海水,当其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的定常流动称为地转流。 13、海水混合的方式主要有分子混合、涡动混合和对流混合。 14、对小振幅重力波而言,深水波波速取决于波长,而浅水波波速取决于水深。 1. 2。1.3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圈层构成。 2。 2.2。2海洋的划分--—---世界大洋通常被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所组成。 3。2.3。2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活动性可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种类型.

海洋学知识重点

牢记: 第一章 绪论 依《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和毗连区法》等,属中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相当于陆地国土面积的1/3(300万平方公里)。 第二章 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地球上互相连通的广阔水域构成统一的世界海洋。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 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第三章 海水的物理特性和世界大洋的层化结构 海水的盐度的平均值约是35psu 水的密度变化有反常,3.984℃时密度最大 海面热收支:太阳辐射(进入海洋中的)、海面有效回辐射(长波辐射)、蒸发或凝结潜热以及海气之间的感热交换。 海洋中的水循环影响因子:蒸发、降水、大陆径流、结冰与融冰。 世界大洋表层盐度分布取决于蒸发和降水量之差。(E-P)~S 成正比例。 主温跃层(永久性温跃层):低纬海域的暖水只限于薄薄的近表层之内,其下便是温度铅直梯度较大的水层,在不太厚的深度内,水温迅速递减。这层铅直梯度较大的水层就是大洋主温跃层,它不随季节变化。 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洋卷,1987)对水团的定义是:“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 海水混合的形式有三种:分子混合、涡动混合(湍流混合)和对流混合。 第五章 海洋环流 海流:是指海水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 。 “大规模”:它的空间尺度大,具有数百、数千千米甚至全球范围的流域; “相对稳定”:在较长的时间内,例如一个月、一季、一年或者多年,其流动方向、速率和流动路径大致相似。 海流的成因:一是海面上的风力驱动,它形成风生海流。 二是海水的温盐变化。 海流流速的单位,按SI 单位制是米每秒,记为m/s;流向以地理方位角表示,指海水流去的方向。流向记为0°(北),向东流动则为90°。流向与风向的定义恰恰相反, 压强梯度力水平分量(大约1cm:1km 的斜面上向下滑动所受的力),是引起海水运动的重要作用力。 地转偏向力(科氏力, Coriolis Force ):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惯性力,即称为地转偏向力或称科氏力。 科氏力的基本性质为:只有当物体相对地球运动时才会产生;如果人们沿物体运动的方向看,在北半球它垂直指向物体运动的右方,在南半球恰恰相反,即指向左方;科氏力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而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速率;水平科氏力的量值与物体运动的速率及地理纬度的正弦(sin φ)成比例,在赤道上为零。 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取得平衡时的定常流动,称为地转流。 由风驱动形成的风生环流,主要表现在大洋的上层。 世界大洋上层环流的总特征可以用风生环流理论加以解释。 太平洋与大西洋的环流型有相似之处:在南北半球都存在一个与副热带高压对应的巨大反气旋式大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南半球为逆时针方向);在它们之间为赤道逆流;两大洋北半球的西边界流(在大西洋称为湾流,在太平洋称为黑潮)都非常强大,而南半球的西边界流(巴西海流与东澳海流)则较弱;北太平洋与北大西洋沿洋盆西侧都有来自北方的寒流;在主涡旋北部有一小型气旋式环流。 印度洋南部的环流型,在总的特征上与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的环流型相似,而北部则为季风型环流,冬夏两半年环流方向相反。在南半球的高纬海区,与西风带相对应为一支强大的自西向东绕极流。另外在靠近南极大陆沿岸尚存在一支自东向西的绕极风生流. 由温、盐变化引起的环流常被称为热盐环流,相对而言,它在大洋中下层占主导地位。 第六章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对深水波而言,其波速与水深无关,仅与波长有关,对浅水波而言则与波长无关而只与水深h 有关。 h e b s w Q Q Q Q Q ±±-=

海洋化学 期末复习资料

海洋化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 海洋化学的定义是什么,研究内容是什么? 海洋化学是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以及海洋 资源在开发利用中的化学问题的科学,是海洋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定义)。 研究内容概括:含量、迁移、过程、通量 ①海洋环境中各种物质的含量、存在形式、化学组成及其迁移变化规律; ②控制海洋物质循环的各种过程与通量,特别是海-气、海-底、海-陆、海-生等界面 的地球化学过程与通量。 2. 海洋化学和化学海洋学的定义与区别。 化学海洋学是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的科学, 是海洋化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海洋化学包括:化学海洋学、海洋资源化学 区别:海洋化学是研究海水或是海洋里物质的化学,是以化学为主。 化学海洋学是用化学的方法来研究海洋。 3. 海洋中广泛存在五大化学作用分别为: 氧化还原作用、沉淀溶解作用、酸碱作用、络合作用、界面作用 第二章 1. 海水中包含各种各样的物质,分为几类,分别是什么?(p16,元素存 在形态) 颗粒物质:包括由海洋生物碎屑等形成的颗粒有机物和各类矿物所构成的颗粒无机物;胶体物质:包括多糖、蛋白质等构成的胶体有机物个Fe、Al等无机胶体;气体:包括保 守性气体(N2、Ar、Xe)和非保守气体(O2、CO2); 真正溶解物质:包括溶解于海水中的无机离子和分子以及小分子量的有机分子。 2.Marcet-Dittmar 恒比规律是什么?海水中常量元素基本保持恒定的原因是什么? 影响海水中常量元素恒定性的原因是什么?

Marcet-Dittmar恒比规律,即表示海水的大部分常量元素,其含量比值基本上是不变的。(意味着不管盐度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如何变化,海水中常量元素的比值几乎是恒定的。) 海水中常量元素基本保持恒定的原因是:水体在海洋中的迁移速率快于海洋中输入或迁出这些元素的化学过程的速率。(加入和迁出不改变海洋中元素总量,只改变离子浓度和盐度)海水常量成分恒定性成因: 混合作用――大洋海水通过环流、潮流、垂直流等运动,连续不断地进行混合。 体积巨大――海水体积极大,它所拥有的多种成分的总量也十分巨大,外界的影响(如大陆径流等)很难使其相对组成发生明显的变化。即使海水的蒸发以及大气降水,也只能使海水的浓度在局部区域增加或减少,但对于主要成分相对比例的影响是极微小的。 影响海水中常量元素恒定性的原因是:河流、结冰和融冰、海底火山、生物过程、溶解度的影响、大气交换、盐卤水的流入、缺氧环境 ? 河流:由于河水成分与海水不一致,而使氯度值低的河口及近海水域元素-氯度比值产生较大的变 化。 ? 结冰和融冰:高纬度区结冰和融冰过程,会对Na及SO4的氯度比值产生影响。 ? 海底火山:海底火山的喷出物可能对局部海水一些离子的氯度比值产生影响,如局部底层水中的 F增高,可能就是这种影响的结果。 ? 生物过程:例如生物对Ca及Sr的吸收使表层水中Ca及Sr含量相对于深层海水为低。 ? 溶解度的影响:深层海水由于温度降低及压力增加使CaCO3的溶解度加大,而使深层水的Ca含量 增加。 ? 大气交换:有些挥发性及大气降水含量高的化合物可能对表层海水中某些元素,例如B,产生影 响。 ? 盐卤水的流入:在海洋底部的某些区域,断裂层处会有高盐水流入海洋.例如红海2000米深的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