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脊髓火器伤早期救治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48.21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正骨疗法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研究标题:中医正骨疗法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在现代社会中,脊柱疾病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正骨疗法作为一种传统医学疗法,在脊柱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正骨疗法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通过系统地研究问题背景、制定研究方案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最终得出结论并进行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中医正骨疗法在脊柱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并且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中医正骨疗法、脊柱疾病、应用研究、数据分析、结论与讨论一、引言1. 问题背景介绍:脊柱疾病的高发率及治疗挑战的阐述。
2. 研究问题的提出:中医正骨疗法在脊柱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应用前景的探讨。
二、研究方案方法1. 研究设计:纳入脊柱疾病患者进行观察研究。
2. 研究对象:选择一定数量的脊柱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3. 数据采集: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症状等。
4. 中医正骨疗法应用:制定针对脊柱疾病的中医正骨疗法治疗方案,进行疗程内的治疗。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1. 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包括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等。
2. 结果呈现: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描述中医正骨疗法在脊柱疾病治疗中的效果。
四、结论与讨论1. 结论:总结中医正骨疗法在脊柱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阐明其效果和意义。
2. 讨论:对中医正骨疗法在脊柱疾病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改进措施。
结论:本研究采用系统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医正骨疗法在脊柱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发现中医正骨疗法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改善症状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为脊柱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具有创新的意义。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样本量较小、治疗时间较短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治疗时间,并与其他疗法进行对比研究,以进一步验证中医正骨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第四章脊髓损伤第一节概述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 ury,SCI)是由于外伤、炎症、肿瘤瘤等原因引起脊髓的横贯性损害而出现以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括约肌和自主神经等功能障碍。
外伤性脊髓损伤常因火器、刀伤等直接伤及脊髓或脊柱骨折脱位造成脊髓受压甚至完全断裂。
胸腰段损伤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截瘫,颈髓损伤造成四肢瘫。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损伤,而脊柱最易受损伤的部位依次是下颈段(C5 -C7)、中胸段( T4~T7)和胸腰段(T1o~L2)。
在美国,每年大约有11000例新增脊髓损伤的病例,总共大约有250 000例脊髓损伤患者。
脊髓损伤患者大部分比较年轻,有职业的成年人,80%为男性。
损伤的平均年龄正在逐渐增长。
2000年脊髓损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8.o岁。
受伤时,63. 0%是从业者,但是受伤10年后,68.3%的截瘫患者和73.6%的四肢瘫患者是失业者。
如此高的失业率,加上不能工作而失去的工资和福利,损伤后劳动生产力等方面的损失,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此外,脊髓损伤后第一年的平均保健和生存费用估算,高位四肢瘫(CI - C4)患者为$682 957,低位截瘫患者为$ 249 5490在我国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脊髓损伤而产生的截瘫和四肢瘫患者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尽管先进的医疗救助和.治疗使患者的生命得到了延长,严重的残疾带来的心理、社会和经济压力让患者痛不欲生.截瘫和四肢瘫患者经过漫长的康复医疗,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其能够重返家庭、重返社会。
而早期脊髓损伤后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呼吸衰竭,后期脊髓损伤的最主要死亡原因是肾衰竭,但随着泌尿外科的发展,肺炎、肺栓塞以及败血症也逐渐成为重要的死亡原因。
脊髓非损伤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尚未被很好调查过。
癌症和肿瘤是唯一较外伤更为常见的脊髓疾病的原因,脊髓炎和脊髓血管性疾病也是一常见病因。
PNNS 在脊髓损伤修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有高致残率,大部分的SCI案例来源于道路交通事故、坠落等创伤,SCI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由于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探索SCI后的修复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的重要关注点。
早在19世纪,神经周围网络(perineuronal nets,PNNs)就被观察到,随着研究的深入,普遍认为PNNs是围绕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特定神经元的特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与神经元的可塑性有关[1]。
本文就PNNs在SCI修复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做个简要的阐述。
1 脊髓损伤(SCI)SCI主要包含原发性损伤及继发性损伤两种。
原发性损伤主要是由于机械性创伤,导致脊柱压缩和位移、椎骨碎片、椎间盘等引起神经细胞或神经纤维的直接破坏。
继发性损伤,主要由于损伤后电解质改变、血管调节障碍、水肿、过氧化脂质表达及细胞凋亡增加等导致神经组织的永久性损伤。
SCI后,由于创伤产生的神经胶质瘢痕,一方面限制炎症、保护幸存神经组织,另一方面也限制了轴突的再生。
有研究表明,在SCI修复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SPG)是最丰富的细胞外基质分子,并且与瘢痕形成有关[2]。
2 神经周围网络(PNNs)PNNs主要由透明质酸、CSPG、连接蛋白和生腱蛋白-R 组成,由卡米洛·高尔基于1898年发现至今。
相关研究表明,通过硫酸软骨素酶ABC(ChABC)去除PNNs中的CSPG,可以使神经可塑性可以在成年期重新打开[3]。
ChABC是一种细菌裂解酶,可降解CSPG、硫酸皮肤素和透明质酸糖胺聚糖(GAG)。
由于ChABC的半衰期很短,热稳定性也不是很好,这意味着它必须反复给药的特异性的降解PNNs[4],从而限制了进行长期研究的能力。
脊髓爆震伤后早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1)】目的:建立脊髓爆震伤动物实验模型,探讨脊髓爆震伤后早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学变化. 方法:将36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2) ,6 h实验组(B组,n=12)及24 h实验组(C组,n=12),采用0.9 g单质金属炸药黑索金(RDX)将B,C组家兔炸伤,分别于伤后6 h及24 h两个时间点取材,进行HE 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银浸染色,观察脊髓神经元形态学改变. 结果:脊髓爆震伤后6 h脊髓运动神经元发生可逆性改变,部分神经元坏死,死亡均数为12.58±2.23,而伤后24 h脊髓运动神经元大量坏死,死亡均数达到了31.52±2.6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脊髓爆震伤后6 h内脊髓运动神经元以可逆性改变为主,提出早期发现和治疗的重性.【关键词】脊髓损伤;爆震伤;脊髓;神经元;形态学0引言在近、现代战争中脊柱、脊髓火器伤的发生率约占到所有战伤的0.3%~4.6%,而其中约有78%是爆炸性武器造成的[1],爆震伤已经成为战争中脊柱、脊髓损伤的主原因. 脊柱、脊髓爆震伤的致残率高、后遗症多,因此它在战伤的救治中占有重的地位. 由于目前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沿用多年的救治措施和理论已不能适应现代化战伤的救治工作. 脊髓爆震伤的发生机制与日常的急性脊髓损伤(acute spinal cord injury,ASCI)不同,我们采用RDX局部爆震的方法研究脊髓爆震伤后早期脊髓神经元的病理生理变化,为临床有针对性的研究治疗方案提供新的依据.1材料和方法1.1材料健康家兔46只,体质量1.5~2.1 kg,雌雄不拘,由解放军第359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爆炸物采用单质金属炸药黑索金(cyclotrimethylene trinitramine,RDX),由南京工程兵技术学院提供. 丹麦丹迪公司的Keypoint 4C型诱发电位仪及莱卡 LA全自动显微镜配美国Pixera 600c数码摄像头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实验室提供.1.2方法1.2.1动物制模及分组随机挑出10只家兔,称重后,肌肉注射安定1mg/kg,腹腔注射氯胺酮4 mg/kg麻醉,将其俯卧固定于实验台上,RDX制作成铜壳圆柱状小型爆炸装置,炸药包固定于其背部胸椎正上方约平肩胛骨下角平面,距离其背部皮肤约5.5 cm. 电击引爆,爆后检测其呼吸及心率,使用诱发电位仪刺激后肢胫后神经的体感诱发电位(TSEPs)检查其下肢的运动情况. 纳入标准为存活,双下肢TSEPs消失,家兔背部仅伤及皮肤、皮下组织,无穿透伤. 最后确定炸药量为0.9 g,爆炸距离5.5 cm等数据符合标准,且稳定性及重复性好. 将36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6 h实验组(B组)及24 h实验组(C组),每组12只.1.2.2标本取材及处理采取上述方法对实验组(B,C组)家兔分别进行集中爆震后,符合标准的纳入观察组,伤后给予耳静脉输入生理盐水,速度为5 mL/kg/h,A组仅仅给予静脉输入生理盐水,不爆震. 伤后6 h及24 h分别处理A,B,C组家兔,再次给予腹腔麻醉后,打开胸腔,拨开心包膜,显露心脏,剪开右心房放出血液,再剪开左心室将灌注头插入主动脉,先输入生理盐水约750 mL,再注入灌注40 g/L多聚甲醛液约2500 mL,直至其肢体僵硬. 翻身,以爆震中心点为标志,解剖出胸段脊髓约2 cm,固定于40 g/L的多聚甲醛溶液中. 每份标本分为两份,一份制作为冰冻切片,厚15 μm,采用银浸染色法染色. 另一份制作为石蜡切片,厚度为6 μm,8 μm,分别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 实验中共有6只家兔被排除出实验组,其中4只(A组1只,B组1只,C组2只)于伤后2 h内死亡,经分析死于爆炸后肺部的空腔脏器损伤. 另有2只家兔(B组1只,C组1只)伤后TSEPs检查出现了M形波,经过分析确定有动作电位出现.1.2.3细胞形态观察及计量每只家兔分别取出3张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使用莱卡LA全自动显微镜配美国Pixera 600c数码摄像头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取靠近前角的视野拍照,观察脊髓前角特定视野下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变化及数量. 由实验人员手工分类计数,计算平均每张切片的神经元数量,对视野周边部“压边”的细胞,计左不计右,计上不计下.统计学处理:所得实验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方差齐同时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多重比较采用Nemenyi,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作者:于杰,罗卓荆,张雪非,徐新智,吕荣,陈良为,耿丹【关键词】,脊髓损伤Early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ante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脊髓损伤的病理改变一、实验脊髓损伤的病理锐器伤切割脊髓,可部分离断或完全离断。
在脊椎骨折脱位,脊髓挫裂伤除严重脱位致脊髓横断病理表现为断端坏死外,脊髓损伤病理改变从重到轻可分三级。
(一)完全性脊髓损伤伤后3h脊髓灰质中多灶性出血,白质尚正常。
6h灰质中出血增多,遍布全灰质,白质水肿。
12h 后白质出现出血灶,灰质中神经细胞退变坏死,白质中神经轴突开始退变。
24h灰质中心出现坏死,白质中多处轴突退变,48h中心软化,白质退变。
总之,在完全性脊髓损伤,脊髓内的病变是进行性加重,从中心出血至全脊髓出血水肿,从中心坏死到全脊髓坏死,长度为2〜3cm;晚期则为胶质组织代替。
这一病理过程说明,对于完全性脊髓损伤,只有在早期数小时内进行有效治疗,才有可能挽回部分脊髓功能(图5-5-1)。
(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伤后3h灰质中出血较少,白质无改变,此病变呈非进行性,而是可逆性的。
至6〜10h,出血灶扩大不多,神经组织水肿,24〜48h后逐渐消退。
由于不完全脊髓损伤的程度有轻重差别,重者可出现坏死软化灶、胶质代替,保留部分神经纤维;轻者仅中心小坏死灶,保留大部分神经纤维,因此不完全脊髓损伤可获得部分或大部分恢复(图 5-5-2)。
(三)脊髓轻微损伤或脊髓震荡仅脊髓灰质有少数小出血灶,神经细胞、神经纤维水肿,基本不发生神经细胞坏死或轴突退变, 2〜3d后渐恢复,组织学上基本恢复正常,神经功能可完全恢复。
以上为脊髓挫裂伤的病理改变。
同时脊髓继发损伤也在进行,并加重脊髓损伤,在脊髄损伤的机制中,出血、水肿、微循环障碍即是原发损伤之后果,又见于继发损伤中,出血不但由脊髓受挫裂伤直接所致,还因小血管受伤后,血管壁损伤而血液渗出(图5-5-3),水肿即见于神经细胞在细胞浆中的水肿,破坏了胞质组织,终使胞核退变坏死,在轴突中的水肿,发生在轴突与髓鞘之间,水肿将轴突压迫终至退变消失(图5-5-4),微循环障碍发生在毛细血管中,表现为血管为红细胞或血小板所堵塞,致其供养组织缺血(图5-5-5),这些在组织学上可见的改变,即可使脊髓损伤进行性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