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五章《16.3.1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3
《分式方程》教案2
【活动1】(情景图片)
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走进文本.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调整.因势利导提出一些质疑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整节课我安排四个活动,活动一,通过实际中的行程问题,引导学生从分析入手,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有关量,并列出方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为探索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的解法作准备,引出学习课题.活动二,让学生运用“转化思想”探讨解分式方程的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解释所获得结果的合理性.活动三,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实践,找出分式方程无解的原因及验根的必要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落实,设计思考性、探索性的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活动四,让不同层次同学发表意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总结知识能力.
2.本节课的教学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探究总结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整节课为学生提供开放式、互动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合作意识以及探究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全员参与,关注每一位学生个体,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为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3.不足之处:由于操作电脑水平有限,板书设计应设计成思维导图的形式,便于学生及时对知识梳理,掌握重难点,归纳题型.如果在课堂上我会用思维导图进行板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5.3 分式方程教课设计设计分式方程教课目标教课要点教课难点教课过程预习导1.领会分式方程到整式方程的转变思想。
2.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
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
认识增根产生的原由及分式验根的必需性。
教课内容增补调整1.等式性质有哪些?2.解以下一元一次方程(1)x1 x(2) 2x 1 x 12324学教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解分式方程一般要经历几个步骤?解分式方程的依照是什么?学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转变,即把分式方程转变为何是分式方程的增根?增根产生的原由是什么?研如何进行验根?1 / 3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5.3 分式方程 教课设计设计合作研究研究 1:解以下分式方程讨1 1 32 480 600 ○ 2 x ○ x 45 x 2x研究 2:小组议论说一说解上边方程时出现的问题?谈一谈验根的必需性。
解分式方程用到了那些思想。
研究 3:若对于 x 的方程 m 1 2x 1 有增根,求 m 的值。
x 2 2 x当若分式方程 1 7 x 4 有增根,则增根为x 3 3 x方程 3 4 x 的解为 x70 x 5 堂解方程 1 3x 4 4 3x 检测若对于 x 的方程 ax1 0 有增根,求 a 的值。
x 1延已知: x 2 4x 1 0 ,求 x 2 12 的值 x 2 / 3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5.3 分式方程教课设计设计伸拓展总结反省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你还有哪些迷惑?3.你以为老师上课过程中还有哪些须要注意或改良的地方3 / 3。
15.3分式方程(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 和产生增根的原因.2.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二、重点、难点1.重点: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2.难点: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三、教学过程:(一)板书标题,呈现教学目标:1.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 和产生增根的原因.2.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二)引导学生自学:阅读P26-29练习,并思考下列问题:1.分式方程的概念?2.解整式方程的一般步骤?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又是什么?3.为什么有的分式方程去分母后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而有的分式方程去分母后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就不是原方程的解?4.分式方程为什么要检验?检验的方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8分钟后,检查自学效果(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认真自学,并完成P29练习(四)检查自学效果:1.学生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2.学生回答P29练习(五)引导学生更正,归纳:1.更正学生错误;2.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3.要使学生掌握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分式方程转化整式方程,具体的方法是“去分母”,即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4.P28例1.找对最简公分母x(x-3),方程两边同乘x(x-3),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整式方程的解必须验根这道题还有解法二:利用比例的性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这样做也比较简便.5.P28例2.找对最简公分母(x-1)(x+2),方程两边同乘(x-1)(x+2)时,不要整数1漏乘最简公分母(x-1)(x+2),整式方程的解必须验根.(六)课堂练习1.解方程 (1)01152=+-+x x (2) x x x 38741836---=- (3)01432222=---++x x x x x (4)4322511-=+-+x x2.X 为何值时,代数式xx x x 231392---++的值等于2?作业:1.习题15.3第1题(B 本)2.《感悟》P14-16 分式方程(一)3.预习P29-31练习.。
第十五章分式15.3 分式方程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2.知道分式方程的意义,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3. 了解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2. 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从而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课时,共2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正确、完整地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2.探索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教学难点】产生增根的原因.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直尺等。
学生:三角尺、练习本、铅笔、圆珠笔或钢笔。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 km/h,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 km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 km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出示课件2)解:设江水的流速为v km/h,根据题意,得100 20+v =60 20−v这样的方程与以前学过的方程一样吗?(二)探索新知1.创设情境,探究分式方程的概念教师问1:为要解决导入中的问题,我们得到了方程10020+v =6020−v,仔细观察这个方程,未知数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4)教师问2:方程与上面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征?教师问3:上面所得到的方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方程吗?学生回答:不是.教师问4:以前我们学过什么方程?试举例说明.学生回答:以前学过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如x-1=3,x+y=7等.教师问5:仔细观察这两个方程,未知数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分母中都含有未知数.教师问6:像这种,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你能再写出几个分式方程吗?学生思考后,找学生回答。
15.3分式方程(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 和产生增根的缘故.2.把握分式方程的解法,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重点难点1.重点: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查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2.难点: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查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教学进程一、例、习题的用意分析1. P149试探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试探,从而引出解分式方程的解法和产生增根的缘故.2.P149的归纳明确地总结了解分式方程的大体思路和做法.3. P150试探提出问题,什么缘故有的分式方程去分母后取得的整式方程的解确实是原方程的解,而有的分式方程去分母后取得的整式方程的解就不是原方程的解,引出分析产生增根的缘故,及P151的归纳出查验增根的方式.4. P150试探提出P33的归纳出查验增根的方式的理论依照是什么?5. 教材P154习题第2题是含有字母系数的分式方程,关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能够点拨一下解题的思路与解数字系数的方程相似,只是在系数化1时,要考虑字母系数不为0,才能除以那个系数. 这种方程的解必需验根.二、课堂引入1.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而且解方程163242=--+x x 2.提出本章引言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历时刻,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历时刻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分析:设江水的流速为v 千米/时,依照“两次航行所历时 间相同”这一等量关系,取得方程vv -=+206020100. 像如此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三、例题讲解(P151)例1.解方程[分析]找对最简公分母x(x-3),方程两边同乘x(x-3),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整式方程的解必需验根这道题还有解法二:利用比例的性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如此做也比较简便.(P151)例2.解方程[分析]找对最简公分母(x-1)(x+2),方程两边同乘(x-1)(x+2)时,学生容易把整数1漏乘最简公分母(x-1)(x+2),整式方程的解必需验根.四、随堂练习讲义P152练习.五、课后练习1.讲义P154习题15.3第1题.2.X 为何值时,代数式x x x x 231392---++的值等于2?15.3分式方程(二)教学目标:1.会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2.会列出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重点难点1.重点:利用分式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列分式方程表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教学进程一、例、习题的用意分析本节的P152例3不同于旧教材的应用题有两点:(1)是一道工程问题应用题,它的问题是甲乙两个施工队哪个队的施工速度快?这与过去直接问甲队单独干多少天完成或乙队单独干多少天完成有所不同,需要学生依照题意,寻觅未知数,然后依照题意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求得方程的解除要查验外,还要比较甲乙两个施工队哪个队的施工速度快,才能完成解题的全进程(2)教材的分析是填空的形式,为学生分析题意、设未知数搭好了平台,有助于学生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列出方程.P153例4是一道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也与旧教材的这种题有所不同(1)此题中涉及到的列车平均提速v 千米/时,提速前行驶的路程为s 千米,完成. 用字母表示已知数(量)在过去的例题里并非多见,题目的难度也增加了;(2)例题中的分析用填空的形式提示学生用已知量v 、s 和未知数x ,表示提速前列车行驶s 千米所用的时刻,提速后列车的平均速度设为未知数x 千米/时,和提速后列车行驶(x+50)千米所用的时刻.这两道例题都设置了带有探讨性的分析,应注意鼓舞学生踊跃探讨,当学生在探讨进程中碰到困难时,教师应启发诱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尽力,在克服困难后体会如何探讨,教师不要替代他们试探,不要过早给出答案.教材中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题搭建了一些提示的平台,给了设未知数、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但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仍是要独立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还要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才能,找到解题的思路,能够独立地完成任务.专门是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清楚,教师就放手让学生做,以提高学生分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二、例题讲解P152例3分析:此题是一道工程问题应用题,大体关系是: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刻.这题没有具体的工作量,工作量虚拟为1,工作的时刻单位为“月”.等量关系是:甲队单独做的工作量+两队一起做的工作量=1P153例4分析:是一道行程问题的应用题, 大体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这题用字母表示已知数(量).等量关系是:提速前所用的时刻=提速后所用的时刻三、随堂练习讲义P154练习.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五、布置作业讲义P154习题15.3第3、4、五、6题.。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5.3《分式方程》一. 教材分析《分式方程》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分式方程的定义、解法以及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够熟练运用解法求解分式方程,并能够将分式方程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分式的相关知识,对分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分式方程的概念和解法,学生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分式的知识,并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式方程的定义,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
2.能够将分式方程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式方程的定义和解法。
2.将分式方程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练习题和案例。
3.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分式的知识。
例如:“我们已经学习了分式的哪些知识?分式有哪些性质和运算规则?”2.呈现(15分钟)通过PPT课件展示分式方程的定义和解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分式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一些简单的分式方程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给予鼓励和表扬。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分式方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问题。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和探索分式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分式方程进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