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1
- 格式:doc
- 大小:90.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眼和视觉
1、我们在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是来自视觉,其次是听觉。
2、人的眼球近似球体,由眼球壁和眼球的内容物构成。
3、视觉的形成过程: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视觉中枢)大脑的特定区域视神经视网膜
4、看远处或在光线较暗的环境,瞳孔变大;看近处或光线较亮的环境,瞳孔变小。
5、形成近视(眼)的原因: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曲度过大且不易恢复原大小,
远
处物体折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这样看到的是模糊
不清的物像。
6、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物体的眼,称为近视眼。
近视眼通过佩戴近视镜——凹透镜加以矫正。
7、保护视力的“三要”“四不要”(p82)
近视眼未佩戴近视镜(凹透镜)前,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近视眼佩戴近视镜(凹透镜)后,物像落在视网膜上,看清了物体。
二、耳和听觉
2、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
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听觉神经
3、噪声:那些影响人们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称为噪声。
4、保护耳和听觉:P84-85 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5、其他感觉味觉,嗅觉,冷、热、触、痛、压等感觉。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拓展瞳孔调节作用的观察(人教版初一下)目的了解瞳孔的大小及其对光的调剂作用。
实验前的摸索瞳孔的调剂在临床上具有专门的意义。
正常人瞳孔有一定的形状和大小,有些疾病患者瞳孔的形状、大小和调剂功能会发生变化。
因此大夫把瞳孔的形状、大小和对光的调剂功能,作为辨不人体生理或病理状态的一种指征。
材料器具手电筒,标有毫米刻度的2.5×0.7厘米的纸片,透亮胶,铅笔。
步骤1.两人一组,一人受试,一人主试。
2.观看瞳孔对光反射实验应在光线较暗处进行。
主试者认真观看受试者眼睛瞳孔的大小,然后用手电筒照耀受试者的一眼,就能够发觉这眼瞳孔缩小。
如关掉手电筒光,静候30秒钟,这眼瞳孔又能复原到开始时的水平。
如用硬纸片将左右眼隔开;再用手电光照耀一眼,现在,能够发觉另一眼的瞳孔同时也会缩小(见图)。
3.观看眼球辐辏反射先让受试者注意正前方远处的一支铅笔,并要求其目光紧跟铅笔不放。
然后,把铅笔由远处迅速向受试者眼前移近,现在其瞳孔即逐步缩小,同时两眼球向鼻侧(中间)聚会。
4.测量瞳孔的大小,须用标有刻度的小纸片附在透亮胶上,然后贴在受试者的眉眶上(见图)。
如此重复上述实验,可测得瞳孔正常、扩大和缩小的准确数值。
分析和讨论1.瞳孔受光照耀后会缩小,这叫做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是虹膜中间的小孔,它由环形和辐射状的两种肌肉组成。
前者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后者受交感神经支配,同时受有关的神经中枢调剂。
当一侧瞳孔受光刺激时,神经中枢能够同时调剂双侧瞳孔的缩小,生理上叫做互感性反射。
2.受试者凝视正远方铅笔,迅速移近而显现瞳孔缩小,相伴两眼球向中间聚会的现象,生理上叫做眼球辐辏反射。
3.正常人瞳孔直径在2.5~4.5毫米之间。
凡瞳孔直径在6毫米以上者,能够叫做瞳孔扩大;在2毫米以下者,能够叫做瞳孔缩小,显现上述两种情形都属病理现象。
二氧化碳浓度蓄积、缺氧、疼痛和情绪过分兴奋,瞳孔可能扩大;吗啡用量过大、有机磷农药中毒等,可能导致瞳孔缩小。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5.有自觉关爱盲人的意识,懂得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难点: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树立爱护眼睛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教师收集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及近视眼的相关视频、图片等,PPT。
学生课前预习。
四、相关资源《【情境素材】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视频资源、《【教学图片】眼睛实体图、眼球结构示意图、猫在明亮和黑暗环境中瞳孔的变化、弱光下的瞳孔实体图、强光下的瞳孔实体图、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示意图》系列图片资源》交互动画资源。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播放视频《【情境素材】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同所有生物一样,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而人体的调节机制非常复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都在发挥着调节作用,它们之间是如何实现各自的功能的?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将进入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学习。
猜物游戏:出示一个用布遮盖的小纸箱,里面放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用计时器。
邀请三位同学分别通过手摸、耳听和眼看来判断箱子里的东西。
问题:1.三位同学分别通过哪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触觉、听觉、视觉)2.谁用时最短?(用眼看的用时最短)讲解:人体的各种感觉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感受外界刺激的结构)获取的。
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统称它们为感觉器官,如眼睛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
通过刚才的游戏可知,能够最快、最准确感知事物的感觉是视觉。
眼睛是人的视觉器官。
据统计,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睛。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提纲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知识点1、眼和视觉1、感受器官感受器是感受外界刺激的结构,人体的各种感觉都是依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获取的。
感受器分为简单的感受器和带有附属结构的感觉器官,常见的五个感觉都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
2、眼球的结构眼球是视觉感受器官之一,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大多来自视觉。
眼球的结构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以及壁、内容物和瞳孔等附属结构。
眼球的功能类似于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镜头,瞳孔相当于光圈,视网膜相当于胶卷,脉络膜相当于照相机暗室的壁。
3、视觉的形成视觉的形成是通过光线的折射作用成像并传导兴奋产生的,物象的成像部位是视网膜,视觉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4、眼镜的调节功能眼镜的调节功能包括瞳孔的调节和晶状体的调节。
在强光下和近处,瞳孔会变小,而在弱光下和远处,瞳孔会变大。
晶状体的凸度可以调节,凸度越大,折射能力越大。
知识点2、近视及其预防近视是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凸度过大导致的。
预防近视需要注意三要和三不要:正确的读书姿势,保持眼与书的距离在33厘米左右;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一会儿,远眺几分钟;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
大脑皮层中的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如果这个中枢或者与它相连的传出神经纤维受到损伤,就会出现对侧肢体的瘫痪,即半身不遂或者中风。
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中,如果长了瘤压迫到此部位,人就会失明。
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能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小脑通过一些神经纤维与脑干相连,并进一步跟大脑、脊髓发生联系。
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部与脊髓相连,是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的桥梁。
脑干中有些部位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
如果这些部位受到损伤,心跳和呼吸就会停止,从而危及生命,被人们称为“活命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