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香斋和香札记---茶礼六款
- 格式:doc
- 大小:992.00 KB
- 文档页数:9
红楼梦里的茶文化"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描写茶文化的篇幅广博,细节精微,蕴意深远,为中国小说史上所罕见。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红楼梦里的茶文化,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红楼梦里的茶文化篇1《红楼梦》描写的是钟鸣鼎食、诗礼簪缨之家的茶文化,幽雅的茶事显得富贵豪华。
富贵人家喝茶,喝的是上好的茶。
首先是小说第41回《品茶栊翠庵》中的六安茶,六安茶产于安徽六安县霍山,与龙井、天池并名,为清代贡茶。
其次是老君眉茶,是妙玉为贾母特备的一种名茶,一般认为指的是产于洞庭湖的"君山银针"。
清代也将其作为贡茶。
第三是普洱茶。
小说第63回《寿怡红开夜宴》,林之孝向袭人索取普洱茶,晴雯说的"女儿茶"也是普洱茶的一个品种,是盛行清代宫廷和官宦人家的名贵贡茶。
第四是小说第82回中的龙井茶。
第五是枫露茶,见于小说第8回《奇缘识金锁》。
以上5种名茶,反映了清代主要贡茶和名茶的状况,堪称"清代贡茶录"。
"名茶还须好水泡",在《红楼梦》中,烹茶之水尤为讲究,并被人们喻为广大雅趣。
贾宝玉《冬夜即景》的诗中曰:"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妙玉招待黛玉、宝钗、宝玉喝茶,烹茶的水是她五年前收的梅花雪。
饮茶这般讲究的境界,可见中国茶道的不一般了。
有了名茶好水,还要讲究烹茶艺术。
《红楼梦》对此也有描写:"妙玉自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
名茶冲泡要把握好开水温度,一般宜用七八十度开水冲泡,使茶叶清醇幽香,茶叶品质又不受损坏。
这些描述,不禁令人赞叹,作者深得饮茶之道。
饮茶之道还讲究配以杯、壶、盘成套茶具。
《红楼梦》多处描述种种精美的茶具,可谓是古今茶具文化的一次博览会。
先说一般的茶具,小说中几乎每一位富贵人家居室里都摆着一套精致的茶具。
如贾母的花厅上,摆设洋漆茶盘里就放着旧窑十锦小茶杯。
中国茶道经典书籍中国茶道作为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历史悠久且深受人们喜爱。
茶道不仅是一种独特的烹饪技艺,更是一门修身养性、追求精神境界的艺术。
在中国的茶道文化中,有许多经典的书籍,这些书籍记录了茶道的起源、发展以及茶道的传承方式等。
本文将介绍几本经典的中国茶道书籍,便于读者深入了解茶道的精髓。
一、《茶经》《茶经》是茶道领域内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陆羽所著。
陆羽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奠基人之一,他在《茶经》中阐述了茶的起源、采制、品饮以及茶的分类等内容。
这本书对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誉为中国茶道的圣典。
读者通过《茶经》可以了解到不同种类的茶叶如何栽培、制作以及饮用的技巧,从而更好地欣赏和品味茶的魅力。
二、《大观茶论》《大观茶论》是清代文学家陈云起所著,是一本关于茶道哲学的经典之作。
书中主要探讨了茶道与人生哲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茶文化中追求心灵和身体平衡的意义。
陈云起以诗意的笔触勾勒出茶道的美学,认为茶道是一种可以提升人们内心境界的经验。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茶道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对自然的崇敬。
三、《敬一世茶话》《敬一世茶话》是清代学者杨升庵的作品,他是18世纪著名的茶艺家和文人。
这本书记录了许多关于茶的传说、茶的文化意义以及茶具的使用方法等。
杨升庵在书中强调了茶道的思想意义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茶道的修炼和品味,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自律、宽容和平和的品质。
《敬一世茶话》是一本富有启迪和哲理性的茶道读物,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茶道智慧。
四、《茶经说》《茶经说》是中国茶道名家陈晴川所编写的一本茶道经典著作。
这本书概括总结了茶道发展的历史、品种以及制茶的过程等重要内容。
陈晴川通过详尽的解释和分析,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茶道文化的全景图。
书中不仅介绍了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传承,还分享了作者多年来对于茶艺的研究心得和心路历程。
《茶经说》是一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茶道著作,适合广大读者学习和了解茶道文化。
红袖女:东渡·日式熏物根据史料记载,中国熏香文化在隋唐以前就已经传入日本。
而正式的熏香艺术最早是随唐朝的鉴真和尚到日本弘扬佛法而传入的,鉴真历次东渡,都携带了大量的香料和药材,在奈良时代文学家真人元开所著的《东征传》中多有记载。
日本奈良时代,香主要用于佛教寺庙礼仪,这时的熏香方法称为烧香,也就是将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香混合,直接点燃,也有用于朝廷典礼、熏衣或使室内空气芬芳。
根据使用目的和地点的不同,又可分为“移香”(熏衣的香)、“空熏物”(屋内的熏香)、“置香”(不经加工摆放于屋中的香)。
平安时代,香已经成为贵族男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他们会根据时间、场合甚至心情的不同而选择使用不同的香品。
这一时期的香以和合香为主,将各种香料粉末加以混合,再加入炭粉,以蜂蜜调和凝固,称为“炼香”或“熏物合”。
这种概念方法直接承传于中国,随季节更替有六种经典配方——“梅花”、“荷叶”、“侍从”、“菊花”、“落叶”、“黑方”,称为“六种熏物”,在一条禅阁兼良所著的《尺素往来》中录有配方。
名香斋华藏以浮世绘为背景和合的六款日式熏物「浮世绘」,便是以这一时期的日本香术为背景所出,内装六款日式熏物:白檀、富士峰,岸桃、菖蒲,神乐、逍遥,点燃之后香味极其别致,有一种淡淡的古典日式时期的香韵。
镰仓时代,由于禅宗的兴盛和武士文化的影响,沉香取代混合的“熏物”成为日本熏香的主流。
武士爱好沉香,主要受禅寺利用沉香醒神助道的影响而来,认为它的幽远枯淡与禅宗不事浮华的精神境界相吻合。
室町时代随着汉风东渐,宋元时期上流社会的“四般闲事”也传入日本,士大夫们在诗禅堂开香席、“试香”、吟诗参禅的风尚也备受推崇。
新式的香具也随着传入,宋式或其变体风格的香具仍是今天香道器具的主流。
而到了战国、桃山时代,日本香道流派众多。
以千立休为首的茶人极大带动了陶瓷手工业的发展,本土生产的陶瓷香具开始大量出现,以草庵为茶室、价格低廉的道具等,都促进了茶道和香道的普及。
各有千秋的夫人茶礼夫人茶礼,是华祥苑费时半年为金砖会晤各国总统夫人设计的。
集结了茶叶、瓷器、历史、设计四大领域专家,组建团队,多次讨论,研究,修改方案,直至确定一个完美的答案。
产品亮点:1、金砖会晤各国总统夫人所品鉴的茶叶及专属茶器组合产品。
拥有此款产品也就意味着,拥有者与贵族同样的审美品位。
2、华祥苑庄园茶八方盒装,中国茶的国际范。
根据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饮茶习惯,华祥苑庄园茶立足传统,以国际的视角重新定义中国茶的国际饮茶方式,设计了一罐一泡、每泡4g的庄园茶,实现产品的标准化。
3、产于华祥苑庄园茶:好源头——正宗产地,森林生态;好鲜叶——庞大根系,完美鲜叶;好工艺——遵循传统,匠心制作。
浓香铁观音:源自安溪铁观音茶庄园,安溪黄金产茶带,原始森林式的茶园沃土;大红袍、肉桂: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中的茶庄园;红茶:老知青开垦,千米以上高山茶庄园;普洱:布朗山核心产品,300年以上树龄的野生古树。
4、其中的茶器由学贯中西的国匠大师黄春茂先生亲自设计。
黄春茂: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设计工作室主任,联合国教科文陶瓷艺术委员,2015年《福布斯中国版》中国最具潜力设计师。
5、夫人茶器杯盏之间的传统石榴花元素,不仅带有绝佳的中国意境更有着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
夫人茶礼系列有四个不同的礼盒,分别为夫人之尊、夫人之韵、夫人之美、夫人纪念礼。
夫人之尊中的茶叶为华祥苑隐士系列的庄园茶,包含了铁观音、肉桂、大红袍、普洱、高山红茶,配有瓷器泡杯、茶海、小杯四个、杯托四个。
夫人之韵则是儒士系列庄园茶,有铁观音、肉桂、大红袍、普洱、红茶,配有瓷器比夫人之尊少了两个小杯和杯托,墨西哥总统夫人其姐姐独独青睐此款夫人茶礼。
而夫人之美与分人之韵所含茶叶类别相同,另赠商务个人杯一个。
夫人纪念礼只有铁观音、肉桂、大红袍、红茶四种儒士系列庄园茶,再有先生、夫人小杯各一个。
一、雅集用香方:1.《宋亿》释名:宋代品香已完全成熟,并传至日本、朝鲜,古书上也能见到当时名人配置之香方,而且宋代以品香为雅集者亦多,所以在雅集用香方中首列此名。
用香:沉香、茉莉花、侧柏叶。
制法:沉香极小颗粒,干茉莉花与鲜侧柏叶叠成圆饼。
侧柏叶在下,茉莉花在上,紧压,将沉香颗粒压入茉莉花中。
制成之物为片状香饼。
2.《双井陈韵》释名:双井为江西省义宁县(今为修水县)一乡名。
是宋代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故里。
黄庭坚也是品香名家,古书有其手制香饼方之记载,此香以继其旧风韵而命名。
原料:沉香、丁香、郁金香、龙脑香。
制法:沉香与丁香共同打成小方块或削成极薄之片,或压碎亦可。
沉香宜用惠安沉。
丁香用洋丁香之公丁香。
以此二品之混合物与郁金香(即西红花,意大利或欧洲产)之干花瓣,再混合,放置龙脑香溶液(即将龙脑香溶于清水之溶液)中浸泡三小时,取出阴干。
制成之香为不聚合之混合香,用时可于隔火片上先置一层西红花,上面再置此香。
3.《二苏旧局》释名:苏轼、苏辙兄弟为宋代大文豪,书画家、诗人,也是宋一代玩香名手。
他们都有自制香品的记载。
雅集为文人雅士,故托苏轼、苏辙二人之名命之。
用香:沉香、檀香、乳香、琥珀、蜂蜜、茉莉花。
制法:沉香、檀香削成小方粒或压碎。
乳香、琥珀研粉。
以此四物混合于适量蜂蜜中,最好用枣花蜜。
取用为丸,再以干品茉莉花滚于蜜丸之外,阴干。
4.《翠云龙翔》释名:此香以香气可品、烟态可爱,双用于品香雅集中,焚烧之际以香烟缭绕,经久不散为特征。
善做香之里手或能演绎成云龙之奇,故名。
用香:檀香、陈皮、丁香、龙涎香、白芨。
制法:檀香必用印度老山檀打细粉,陈皮、丁香打粗粉。
龙涎香制成溶液。
将檀香细粉混合于陈皮、丁香粗粉之中,掺入龙涎香溶液,摊开,阴干。
将白芨于粗瓷碗中加水研出稠汁,以适量加入已阴干之檀、陈、丁香之粉中,制成塔香。
烘干即可使用。
另有用台湾香人所制之艺术香炉时,以此香中通,焚时可见直烟、下行烟、瀑布烟各种形象。
茶道六君子的材质分类茶道六君子是指茶道中的六种常见材质,包括茶叶、茶具、茶盘、茶巾、茶艺和茶席。
下面将对这六种材质进行分类介绍。
一、茶叶茶叶是茶道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材质,它是冲泡出美味茶汤的关键。
茶叶按照产地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黄茶等。
每一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特点,选用不同的茶叶可以品尝到不同口感的茶汤。
二、茶具茶具是冲泡茶水所必需的工具,也是茶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具包括茶壶、茶杯、茶盖、茶漏、茶船等。
茶具的材质有很多种类,如紫砂、陶瓷、玻璃和瓷器等。
每一种茶具都有其独特的材质特点和制作工艺,不同的茶具可以给茶汤带来不同的口感和观赏价值。
三、茶盘茶盘是用来放置茶具和茶艺品的托盘,也是茶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盘按照材质可以分为竹制茶盘、木制茶盘和石制茶盘等。
不同材质的茶盘有着不同的质感和观赏价值,可以搭配不同的茶具和茶艺品,营造出不同的茶道氛围。
四、茶巾茶巾是茶道中用来擦拭茶具和茶盘的布巾,起到清洁和保养的作用。
茶巾可以分为绣花茶巾、纯色茶巾和刺绣茶巾等。
不同的茶巾款式和材质给茶道增添了一丝雅致和美感,也是茶道仪式中的重要细节。
五、茶艺茶艺是茶道中表演和展示的一种形式,它包括泡茶、斟茶和品茶等环节。
茶艺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茶道流派和地域文化进行创新和改良。
茶艺是茶道中的精髓所在,通过茶艺的展示可以体现出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六、茶席茶席是指茶道中摆放茶具、茶盘和茶艺品的桌子或地面。
茶席的布置和摆放有着严格的规则和程序,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茶道形式进行调整和设计。
茶席的布置是茶道仪式的一部分,也是茶道文化的重要体现。
通过以上对茶道六君子的材质分类的介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茶道的内涵和价值。
茶叶、茶具、茶盘、茶巾、茶艺和茶席都是构成茶道的重要元素,它们的材质和品质都会影响到冲泡和品尝的茶汤。
在茶道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六君子的选择和搭配,来打造出独具风格和韵味的茶道体验。
【茶礼茶俗】“三茶六礼”指的是什么?三茶六礼是我国古代传统婚姻嫁娶过程中的⼀种习俗礼仪,现代社会也⽤来代指⽣意、交易、合作等。
“三茶”这种茶礼是我国古代婚礼中的⼀种隆重的礼节,原来是出于古⼈对茶树习性的认识。
古⼈认为茶树只能从种⼦萌芽成株,它是不能移植的,因此把茶树看成是⼀种⾄性不移的象征,所以民间才以茶作为男⼥订婚的茶礼。
所谓的“三茶礼”旧时多流⾏于江南汉族地区,通常有两种说法:⼀种是指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和同房时的“合茶”。
另⼀种特指婚礼时的三道茶仪式,即第⼀道百果;第⼆道莲⼦、枣⼦;第三道才是茶。
吃的⽅式也是有讲究的:第⼀道、第⼆道是接杯之后,双⼿捧着,深深作揖,然后将杯⼦与嘴唇触碰⼀下,就由家⼈收⾛,第三道茶作揖之后才可以饮茶。
所谓的六礼是指由求婚到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也就是婚姻据以成⽴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种仪式。
“六礼”始于周代,据传周⽂王⼘得吉兆,亲迎太姒于渭滨,整个过程有六道仪式,即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后即将此仪式定为“六礼”。
“纳采”是男家请媒⼈到⼥家去提亲,若⼥⽅同亲议婚,男家才再去⼥家求婚,携带的礼物通常是活雁;“昏礼下达,纳采⽤雁。
”周代以前,因地位不同纳采的礼物各不相同,后来⼀律改⽤雁。
⽤雁的原因⼀是认为雁“⽊落南翔,冰沣北组”,顺乎阴阳往来;⼆是认为雁失配偶,终⾝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问名”是男家托媒⼈到⼥⽅去询问⼥⽅的名字和出⽣年⽉⽇时,准备合婚的仪式。
问名后,男⽅将男⼥双⽅⽣⾠⼋字排阴阳,以定婚姻吉凶,若⼋字合,即可成婚。
“纳吉”是男⽅将头号名后占⼘得到的吉兆可以合婚的消息告诉⼥⽅,备上礼物到⼥⽅去决定婚约。
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礼仪。
以前是⽤雁作为婚事已定的礼物,进⼊“⼩聘”阶段,俗称送定、过定、定聘等。
后来礼品由雁逐渐演变成戒指、⾸饰、彩绸、礼饼、礼烛等。
“纳徵”是男⼥双⽅缔结婚姻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家的礼仪,⼗分繁琐。
聊斋志异》中的饮茶礼俗及茶文化文献国内《聊斋志异》研究多集中在各种精怪与形象研究,思想文化研究及叙事研究等,就茶文化方面的研究很少,成型较好的文章只见到一篇——蔡定益《论〈聊斋志异〉中的茶文化》,尽管文章以茶学家的角度对其中茶文化书写有所梳理,然而文本视域尚嫌不足,深度有待挖掘。
而谨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年版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底本统计,12 卷中“茶”字共出现39次,“茗”字共出现22 次,494篇中有35篇涉及茶文化。
分别是《三生》《水莽草》《九山王》《巧娘》《鲁公女》《黄九郎》《白于玉》《小二》《宫梦弼》《辛十四娘》《捉鬼射狐》《胡四相公》《驱怪》《上仙》《窦氏》《西湖主》《河间生》《鸽异》《局诈》《嫦娥》《崔猛》《云萝公主》《素秋》《葛巾》《齐天大圣》《梦狼》《褚生》《绩女》《安期岛》《张贡士》《瑞云》《陈云栖》《乐仲》《王十》《丐仙》。
这35 篇涉及茶文化方方面面,展现出丰富的民间饮茶礼俗。
一、蒲松龄创作被看做与“茶馀昼话”搜集有关我们知道,蒲松龄(1640—1715)七十六岁的一生大体可分为少年游学、南下为幕、毕家坐馆、暮年家居几个阶段。
蒲松龄久居乡间,对农事、茶事和医药都有研究,《聊斋志异》外还创作了聊斋俚曲及《婚嫁全书》《农桑经》《日用俗字》等实用性杂著。
《日用俗字》的“饮食章”记载当时的饮食烹调方式,至今仍是研究明清山东饮食重要资料,现今也有不少茶界人士将此列为明清茶点的研究对象。
《农桑经》中蒲公还纪录了一种经他调配的养生药茶方即菊桑茶。
《聊斋志异》的创作与茶及其饮茶习俗,至为相关。
清末邹?| 《三借庐笔谈》卷六写蒲留仙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Z,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
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
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
如是二十馀寒暑,此书方告蒇,故笔法超绝……”[1]尽管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委巷之谈,不足取信,但却不应当简单来看,至少这则传闻明确提到饱含种种奇闻逸事的小说创作,有一个依靠作者摆茶摊,与人交流收集再加工创作而成,至少认为《聊斋志异》为“田野采集”的代表。
名香斋和香札记---茶礼六款
标签:名香斋主中国香文化香合香茶礼休闲
本文由名香斋主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震亨《长物志》
香、茗之用,其利最溥。
物外高隐,坐语道德,可以清心悦神;初阳薄暝,兴味萧骚,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拓贴,挥麈闲吟,篝灯夜读,可以远辟睡魔;青衣红袖,密语谈私,可以助情热意;坐雨闭窗,饭余散步,可以遣寂除烦。
醉宴
醒客,夜雨逢窗,长啸空楼,冰弦戛指,可以佐欢解渴。
名香斋专注于古传香方的考证与实践,通过香史研究,结合佛典香用功德,中医香药熏治、汉藏养生理论及五行周济之阴阳文化,析解继承,创新发展中国香道文化。
个性专制香品为本斋专长,典藏香品可纳入《名士香谱》、《红袖添香》、《薄伽梵歌》。
此系列皆为斋主实验创作并不复再产的典藏香。
常规香品有《善财香苑》、《兰若香谱》、《云香楼》、《茗香谱》系列。
为斋主以汉唐古艺、藏香传统酵制工艺的尚品和香。
特质:纯天然香料,自研香方,无上色古艺香品。
工艺:木质酵制、炼蜜曲酒窖存
保存事宜:密封干燥、避光、防异味。
保质期五年
和香备注:限量工艺香,本批次1500盒
和香日期:2011年4月5日清明节
初阳薄暝
朝阳,晨辉。
唐 温庭筠 《正见寺晓别生公》诗:“初阳到古寺,宿鸟起寒林。
”
薄暮。
傍晚,天将黑的时候。
宋 宋祁 《海棠》诗:“薄暝霞烘烂,平明露濯鲜。
” 明 高启 《梅花》诗之二:“薄暝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 许生 ﹞瞬息抵家,惘惘若有所失。
薄暝, 秋鸿 復来慰。
”
物外高隐
孰知富生祸,取富不取贫。
宝玉忌出璞,出璞先为尘。
松柏忌出山,出山先为薪。
君子隐石壁,道书为我邻。
寝兴思其义,澹泊味始真。
陶公自放归,尚平去有依。
草木择地生,禽鸟顺性飞。
——孟郊《隐士》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
--刘安:《招隐士》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外包装提袋:
焚香
宋--陈去非《焚香》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印香
宋--苏轼《印香》
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新和印香银篆盘为寿。
旃檀波律海外芬,西山老脐柏所熏。
香螺脱甲来相群,龙结缥缈风中云。
一灯如荧起微焚,何时度尽缪篆文。
缭绕无穷合复分,丝丝浮空散氤氲。
东坡持是寿卯君,卯君与我师皇坟。
旁资老聃释迦文,共厄中年点蝇蚊。
晚遇诗书何足云,君方论道承华勋。
我亦旗鼓严中军,国恩当报敢不勤。
但愿不为世所熏,尔来白发不可耘。
问君何时返乡枌,收拾散亡理放纷。
此心实与香俱焄,闲思大士应已闻。
外包装提袋:
赋得三峡流泉歌
李冶《从萧叔子听弹琴,赋得三峡流泉歌》
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泉常自闻。
玉琴弹出转寥夐,直是当时梦里听。
三峡迢迢几千里,一时流入幽闺里。
巨石崩崖指下生,飞泉走浪弦中起。
初疑愤怒含雷风,又似呜咽流不通。
回湍曲濑势将尽,时复滴沥平沙中。
忆昔阮公为此曲,能令仲容听不足。
一弹既罢复一弹,愿作流泉镇相续。
吹萧人去玉楼空
李清照《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