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下条形基础课程设计 (1)
- 格式:doc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11
柱下条形基础设计、设计资料1、地形拟建建筑场地平整。
2、工程地质条件自上而下土层依次如下:①号土层,耕填土,层厚0.7m,黑色,原为农田,含大量有机质②号土层,黏土,层厚1.8m,软塑,潮湿,承载力特征值f ak = 120kPa③号土层,粉砂,层厚2.6m,稍密,承载力特征值f ak =160kPa。
④号土层,中粗砂,层厚4.1m,中密,承载力特征值f ak=200kPa。
⑤号土层,中风化砂岩,厚度未揭露,承载力特征值f ak=320kPa3、岩土设计技术参数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如表 2.1所示。
表2.1 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4、水文地质条件(1) 拟建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
(2) 地下水位深度:位于地表下 0.9m。
5、上部结构资料拟建建筑物为多层全现浇框架结构,框架柱截面尺寸为400mm 400mm。
室外地坪标高同自然地面,室内外高差450mm。
柱网布置如图2.1所示。
6、上部结构作用上部结构作用在柱底的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闪氏=1280kN =1060kN,,上部结柱底竖向荷载标准组合值;N2k为轴线①、⑦柱底竖向荷载标准组合值; N 1为轴线②〜⑥柱底竖向荷载基本组合值;N2为轴线①、⑦柱底竖向荷载基本组合值)图2.1柱网平面图其中纵向尺寸为6A ,横向尺寸为18m, A=6300mm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C25~C30,钢筋采用HPB235、HRB335、HRB400级。
二、柱下条形基础设计1、 确定条形基础底面尺寸并验算地基承载力由已知的地基条件,假设基础埋深d 为2.6m ,持力层为粉砂层(1) 求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由粉砂,查表7.10得,匕=2.0, d =3.0 埋深范围内土的加权平均重度: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先不考虑对基础宽度的修正):(2) 初步确定基础宽度1设条形基础两端均向外伸岀:丄6.9=1.9m3基础总长:I =6.9 6 ■ 2.3 2 - 46m 则基础底面在单位 1m 长度内受平均压力:1基础平均埋深为: d (2.6 3.05^ 2.825m2需基础底板宽度 b : 取b =1.2m 设计(3) 计算基底压力并验算基底处的总竖向荷载为: 基底的平均压力为: 满足条件2、 基础的结构设计 (1) 梁的弯矩计算在对称荷载作用下,由于基础底面反力为均匀分布,因此单位长度地基的净反力为:基础梁可看成在均布线荷载q n 作用下以柱为支座的六跨等跨度连续梁。
柱下条形基础简化计算及其设计步骤提要:本文对常用的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的近似计算及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和相互关系作了一些叙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具体步骤,并附有柱下条基构造表,目的是使基础设计工作条理清楚,方法得当,既简化好用,又比较经济合理。
一、适用范围:柱下条形基础通常在下列情况下采用:1、多层与高层房屋无地下室或有地下室但无防水要求,当上部结构传下的荷载较大,地基的承载力较低,采用各种形式的单独基础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
2、当采用单独基础所需底面积由于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基础的限制而无法扩展时。
3、地基土质变化较大或局部有不均匀的软弱地基,需作地基处理时。
4、各柱荷载差异过大,采用单独基础会引起基础之间较大的相对沉降差异时。
5、需要增加基础的刚度以减少地基变形,防止过大的不均匀沉降量时。
其简化计算有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两种,它们是一种不考虑地基与上部结构变形协调条件的实用简化法,也即当柱荷载比较均匀,柱距相差不大,基础与地基相对刚度较件下梁的计算。
二、计算图式1、上部结构荷载和基础剖面图2、静力平衡法计算图式3. 倒梁法计算图式三、设计前的准备工作1. 确定合理的基础长度为使计算方便,并使各柱下弯矩和跨中弯矩趋于平衡,以利于节约配筋,一般将偏心地基净反力(即梯形分布净反力)化成均布,需要求得一个合理的基础长度.当然也可直接根据梯形分布的净反力和任意定的基础长度计算基础.基础的纵向地基净反力为:j j i p F bL MbL min max=±∑∑62式中 P jmax ,P jmin —基础纵向边缘处最大和最小净反力设计值.∑F i —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合力设计值(不包括基础自重和其上覆土重,但包括其他局部均布q i ).∑M—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F i ,q i ),纵向弯矩(M i )对基础底板纵向中点产生的总弯矩设计值.L —基础长度,如上述.B —基础底板宽度.先假定,后按第2条文验算.当P jmax 与P jmin 相差不大于10%,可近似地取其平均值作为均布地基反力,直接定出基础悬臂长度a 1=a 2(按构造要求为第一跨距的1/4~1/3),很方便就确定了合理的基础长度L ;如果P jmax 与P jmin 相差较大时,常通过调整一端悬臂长度a 1或a 2,使合力∑F i 的重心恰为基础的形心(工程中允许两者误差不大于基础长度的3%),从而使∑M 为零,反力从梯形分布变为均布,求a 1和a 2的过程如下:先求合力的作用点距左起第一柱的距离:式中, ∑M i —作用于基础上各纵向弯矩设计值之和.x i —各竖向荷载F i 距F 1的距离.当x≥a/2时,基础长度L=2(x+a 1), a 2=L-a-a 1.当x<a/2时,基础长度L=2(a-x+a 2), a 1=L-a-a 2.按上述确定a 1和a 2后,使偏心地基净反力变为均布地基净反力,其值为:式中, p j —均布地基净反力设计值.由此也可得到一个合理的基础长度L.2. 确定基础底板宽度b.由确定的基础长度L 和假定的底板宽度b,根据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一般可按两个方向分别进行如下验算,从而确定基础底板宽度b.基础底板纵向边缘地基反力:应满足基础底板横向边缘地基反力:x F x M F i iii =+∑∑∑j i p F bL =∑2max min 6bL M bL G F i p ∑∑±+=()fp p f p≤+≤22.1min max max min 及应满足式中, pmax, pmin —基础底板纵向边缘处最大和最小地基反力设计值 p'max, p'min —基础底板横向边缘处最大和最小地基反力设计值G —基础自重设计值和其上覆土重标准值之和,可近似取G=20bLD,D 为基础埋深,但在地下水位以下部分应扣去浮力.∑M'—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横向弯矩对基础底板横向中点产生的总弯矩设计值.其余符号同前述当∑M'=0时,则只须验算基础底板纵向边缘地基反力当∑M=0时,则只须验算基础底板横向边缘地基反力.当∑M=0且∑M'=0时(即地基反力为均布时),则按下式验算,很快就可确定基础底板宽度b:式中, p —均布地基反力设计值.3.求基础梁处翼板高度并计算其配筋先计算基础底板横向边缘最大地基净反力pmax 和最小地基净反力pmin,求出基础梁边处翼板的地基净反力pj1,如图,再计算基础梁边处翼板的截面弯矩和剪力,确定其厚度h1和抗弯钢筋面积.右图中, p —翼板悬挑长度, b1 =(b- b0)/2h1—基础梁边翼板高度b0,h —基础梁宽和梁高基础底板横向边缘处地基净反力式中, S —从基础纵向边缘最大地基反力处开始到任一截面的距离. 其余符号同前述基础梁边处翼板地基净反力p F G bL f b F L f D ii=+≤⇒≥-∑∑()20()2min max max maxmin '6'bL M p p L S p j j j j j p ∑±⎥⎦⎤⎢⎣⎡--=()min max 1max 1''''j j j j p p b b p p --=2max min '6'bL M bL G F i p ∑∑±+=()f p p f p ≤+≤2''2.1min max max '及基础梁边处翼板每米宽弯矩基础梁边处翼板每米宽剪力若∑M'=0时,则上述M,V 表达式为若∑M=0时,则上述M,V 表达式为但p'j1和p'j2公式中的p'jmax 和p'jmin 可简化为若∑M=0和∑M'=0时,则上述M,V 表达式为基础梁边处翼板有效高度 基础梁边处翼板截面配筋 式中, f c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 y —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其余符号同前述4. 抗扭当上述∑M'≠0时,对于带有翼板的基础梁,一般可以不考虑抗扭计算,仅从构造上将梁的箍筋做成闭合式;反之,则应进行抗扭承载力计算.四、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的应用在采用净力平衡法和倒梁法分析基础梁内力时,应注意以下六个问题:第一,由于基础自重和其上覆土重将与它产生的地基反力直接抵消,不会引起基础梁1max 22112''2'3''j j j j j p p b p p M p -=⎪⎪⎭⎫ ⎝⎛+=112'2'b p p V j j ⎪⎪⎭⎫ ⎝⎛+=()()1min max max 21min max ,21b p p L S p V b p p L S p M j j j j j jnax ⎥⎦⎤⎢⎣⎡--=⎥⎦⎤⎢⎣⎡--=1122112'2',2'3'b p P V b p p M j j j j ⎪⎪⎭⎫ ⎝⎛+=⎪⎪⎭⎫ ⎝⎛+=2max min '6'bL M bL F i j j p ∑∑±=b p V b p M j j ==,2121bLF i j p ∑=()mm f V c h ⨯⨯≥100007.001()2019.0mm f h M y s A =内力,故基础梁的内力分析用的是地基净反力.第二,对a1和a2悬臂段的截面弯矩可按以下两种方法处理: 1.考虑悬臂段的弯矩对各连续跨的影响,然后两者叠加得最后弯矩; 2.倒梁法中可将悬臂段在地基净反力作用下的弯矩,全由悬臂段承受,不传给其它跨.第三,两种简化方法与实际均有出入,有时出入很大,并且这两种方法同时计算的结果也不相同.建议对于介于中等刚度之间且对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反应很灵敏的结构,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一种方法计算同时,采用另一种方法复核比较,并在配筋时作适当调整.第四,由于建筑物实际多半发生盆形沉降,导至柱荷载和地基反力重新分布.研究表明:端柱和端部地基反力均会加大.为此,宜在边跨增加受力纵筋面积,并上下均匀配置.第五,为增大底面积及调整其形心位置使基底反力分布合理,基础的端部应向外伸出,即应有悬臂段.第六,一般计算基础梁时可不考虑翼板作用.(一)静力平衡法静力平衡法是假定地基反力按直线分布不考虑上部结构刚度的影响根据基础上所有的作用力按静定梁计算基础梁内力的简化计算方法1. 静力平衡法具体步骤:❶先确定基础梁纵向每米长度上地基净反力设计值,其最大值为p jmax*b,最小值为p jmin*b,若地基净反力为均布则为p j*b,如图中虚线所示:❷对基础梁从左至右取分离体,列出分离体上竖向力平衡方程和弯矩平衡方程,求解梁纵向任意截面处的弯矩M S和剪力V S,一般设计只求出梁各跨最大弯矩和各支座弯矩及剪力即可.2.地基压缩性和基础荷载分布都比较均匀,基础高度大于柱距的1/6或平均柱距满足l,≤1.75/λ,且上部结构为柔性结构时的柱下条形基础和联合基础,用此法计算比较接近实际.上式中:l m —基础梁上的平均柱距其中: k s —基床系数,可按k s = p 0/S 0计算(p 0为基础底面平均附加压力标准值,S 0为以p 0计算的基础平均沉降量),也可参照各地区性规范按土类名称及其状态已给出的经验值. b 0,I L —基础梁的宽度和截面惯性矩.E c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3. 对静力平衡法的一些看法(仅供参考评议):(1)由于静力平衡法不考虑基础与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因而在荷载和直线分布的基底反力作用下可能产生整体弯曲.与其它方法比较,这样计算所得的基础梁不利截面的弯矩绝对值一般还是偏大.(2)上述适用条件中要求上部结构为柔性结构.如何判断上部结构为柔性结构,从绝大多数建筑的实际刚度来看均介于绝对刚性和完全柔性之间,目前还难以定量计算.在实践中往往只能定性地判断其比较接近哪一种极端情况,例如,剪力墙体系的高层建筑是接近绝对刚性的,而以屋架--柱--基础为承重体系的排架结构和木结构以及一般静定结构,是接近完全柔性的.具体应用上,对于中等刚度偏下的建筑物也可视为柔性结构,如中、低层轻钢结构;柱距偏大而柱断面不大且楼板开洞又较多的中、低层框架结构以及体型简单,长高比偏大(一般大于5以上)的结构等等.(二) 倒梁法倒梁法是假定上部结构完全刚性,各柱间无沉降差异,将柱下条形基础视为以柱脚作为固定支座的倒置连续梁,以线性分布的基础净反力作为荷载,按多跨连续梁计算法求解内力的计算方法.1. 倒梁法具体步骤:(1) 先用弯矩分配法或弯矩系数法计算出梁各跨的初始弯矩和剪力.弯矩系数法比弯矩分配法简便,但它只适用于梁各跨度相等且其上作用均布荷载的情况,它的计算内力表达式为:M=弯矩系数 * p j * b * l ;V=剪力系数 * p j * b * l 。
某框架结构柱下条形基础设计(倒梁法)一、设计资料1、某建筑物为7层框架结构,框架为三跨的横向承重框架,每跨跨度为7.2m ;边柱传至基础顶部的荷载标准值和设计值分别为:Fk=2665KN 、Mk=572KN •M 、Vk=146KN ,F=3331KN 、M=715KN •M 、V=182KN ;中柱传至基础顶部的荷载标准值和设计值分别为:Fk=4231KN 、Mk=481KN •M 、Vk=165KN ,F=5289KN 、M=601KN •M 、V=206KN 。
2、根据现场观察描述,原位测试分析及室内试验结果,整个勘察范围内场地地层主要由粘性土、粉土及粉砂组成,根据土的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共分为7层,具体层位及工程特性见附表。
勘察钻孔完成后统一测量了各钻孔的地下水位,水位埋深平均值为0.9m ,本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3、根据地质资料,确定条基埋深d =1.9m ; 二、内力计算1、基础梁高度的确定 取h =1.5m 符合GB50007-2002 8.3.1柱下条形基础梁的高度宜为柱距的11~48的规定。
2、条基端部外伸长度的确定据GB50007-2002 8.3.1第2条规定外伸长度宜为第一跨的0.25倍考虑到柱端存在弯矩及其方向左侧延伸0.250.257.2 1.8l m m =⨯=为使荷载形心与基底形心重合,右端延伸长度为ef l ,ef l 计算过程如下:a . 确定荷载合力到E 点的距离o x :333137.2528927.271526012182 1.52206 1.523331252892o x ⨯⨯+⨯⨯-⨯-⨯-⨯⨯-⨯⨯=⨯+⨯得18239610.5817240o x m ==b . 右端延伸长度为ef l :(1.8 2.77.2210.58)2 1.87.23 2.24ef l m =++⨯-⨯--⨯= 3、地基净反力j p 的计算。
(一) 目录一、 工 程 概 况.................................................. 2 二、 地 质 资 料.................................................. 2 三、 设 计 要 求.................................................. 3 四、 设 计 步 骤.................................................. 3 五、 工作量....................................................... 4 六、内力计算 (4)(一) 确定基础埋深................................................. 4 (二) 确定基础梁的高度、长度和外伸尺寸............................. 4 (三) 持力层和软弱下卧层的验算..................................... 5 (四) 肋梁的弯矩和剪力计算......................................... 6 七、配筋计算 (7)(一) 基础配筋计算................................................. 7 1. 基础梁配筋计算: .............................................. 7 2. 正截面受弯配筋计算 ............................................ 8 3. 箍筋计算 ...................................................... 9 (二) 基础底板配筋计算............................................. 9 1. 横向钢筋计算 ................................................. 10 八、沉降差的计算 (11)1. 土层分层情况 ................................................. 11 2. 边基础自身沉降计算 ........................................... 11 3. 相邻基础的影响沉降 ........................................... 12 4. 2B 点的最终沉降量 ............................................. 15 5. 1B 点和2B 点沉降差 (15)某框架结构条形基础设计计算书一、工程概况威海近郊五层两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相当于七层以上民用建筑),车间有三排柱,柱截面尺寸为400×600mm2,平面图如图1。
柱下条形基础1)构造要求1、 基础梁高 l h )81~41(=,使梁具有较大的抗弯刚度以调整不均匀沉降; 2、 翼板厚度通过计算确定,但一般不小于200mm,当介于200到250之间时,取等厚翼板;当大于250mm时,取变厚度翼板,3:1≤i 。
3、 端部宜挑出一定长度,以增大面积并调整形心位置,长度为边跨的31~41; 4、 现浇柱与条形基础梁交接处,梁二侧比柱至少宽出50mm;5、 砼强度等级不低于20C ;6、 基础梁纵向受力钢筋、弯起筋应按M 、V 图配置,考虑整体弯曲,顶部纵向受力钢筋宜全部通长布置,底部通长钢筋不应小于底部受力钢筋总面积的1/3。
7、 梁内箍筋:✓ 当梁腹板高度大于450mm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腰筋),每侧不少于0.1%A ,间距不宜大于200mm;✓ 梁两侧纵向构造钢筋宜用拉筋连接(拉筋),直径同箍筋,间距500~700; ✓ 梁内箍筋形式应采用封闭式,直径6~12,一般大于8mm⏹当梁宽mm b 350≤ 采用双肢箍; ⏹当梁宽]800,350(∈b ,采用四肢箍; ⏹ 当梁宽mm b 800>,采用六肢箍。
8、 底板配筋要求⏹ 横向受力钢筋,由计算确定,但直径不能小于10mm,间距为100~200; ⏹ 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为8~10,间距不超过300mm。
⏹ 纵横向交接处连接见规范。
2)内力计算:基础梁和底板1、计算方法:简化计算法和弹性地基梁法简化法:一般假定基底反力按直线分布。
实践中采用二种计算方法,静定梁法和倒梁法。
为满足基底反力按直线分布,一般要求基础梁有足够的相对刚度。
⏹静定梁法计算时先安直线分布假定,求出基底净反力,然后将柱荷载直接作用于基础梁上,分析受力(简图见教材),故可按静力平衡条件求出任意截面M 、V 。
当上部结构刚度很小时(如单层排架)宜采用静定分析法。
⏹ 倒梁法当上部结构刚度很大时,各柱之间没有沉降差异,因而可把柱脚视为条形基础铰支座,将基础梁按倒置普通连续梁计算。
柱下条形基础简化计算及其设计步骤一 适用范围:柱下条形基础通常在下列情况下采用:1.多层与高层房屋无地下室或有地下室但无防水要求,当上部结构传下的荷载较大,地基的承载力较低,采用各种形式的单独基础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2.当采用单独基础所需底面积由于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基础的限制而无法扩展时.3.地基土质变化较大或局部有不均匀的软弱地基,需作地基处理时.4.各柱荷载差异过大,采用单独基础会引起基础之间较大的相对沉降差异时.5.需要增加基础的刚度以减少地基变形,防止过大的不均匀沉降量时.其简化计算有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两种,它们是一种不考虑地基与上部结构变形协调条件的实用简化法,也即当柱荷载比较均匀,柱距相差不大,基础与地基相对刚度较大,以致可忽略柱下不均匀沉降时,假定基底反力按线性分布,仅进行满足静力平衡条件下梁的计算.二 计算图式1.上部结构荷载和基础剖面图2.静力平衡法计算图式3.倒梁法计算图式三.设计前的准备工作在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计算基础梁之前,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1.确定合理的基础长度为使计算方便,并使各柱下弯矩和跨中弯矩趋于平衡,以利于节约配筋,一般将偏心地基净反力(即梯形分布净反力)化成均布,需要求得一个合理的基础长度.当然也可直接根据梯形分布的净反力和任意定的基础长度计算基础.基础的纵向地基净反力为:式中P jmax,P jmin —基础纵向边缘处最大和最小净反力设计值.∑F i —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合力设计值(不包括基础自重和其上覆土重,但包括其它局部均布q i).∑M —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F i ,q i),纵向弯矩(M i)对基础底板纵向中点产生的总弯矩设计值.L —基础长度,如上述.B —基础底板宽度.先假定,后按第2条文验算.当P jmax 与P jmin 相差不大于10%,可近似地取其平均值作为均布地基反力,直接定出基础悬臂长度a 1=a 2(按构造要求为第一跨距的1/4~1/3),很方便就确定了合理的基础长度L ;如果P jmax 与P jmin 相差较大时,常通过调整一端悬臂长度a 1或a 2,使合力∑F i 的重心恰为基础的形心(工程中允许两者误差不大于基础长度的3%),从而使∑M 为零,反力从梯形分布变为均布,求a 1和a 2的过程如下:j j ipFbLM bL minmax =±∑∑62先求合力的作用点距左起第一柱的距离:式中,∑M i —作用于基础上各纵向弯矩设计值之和.x i —各竖向荷载F i 距F 1的距离. 当x ≥a/2时,基础长度L=2(X+a 1), a 2=L-a -a 1. 当x <a/2时,基础长度L=2(a-X+a 2), a 1=L-a -a 2.按上述确定a 1和a 2后,使偏心地基净反力变为均布地基净反力,其值为:式中, p j —均布地基净反力设计值. 由此也可得到一个合理的基础长度L. 2.确定基础底板宽度b.由确定的基础长度L 和假定的底板宽度b,根据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一般可按两个方向分别进行如下验算,从而确定基础底板宽度b. 基础底板纵向边缘地基反力:应满足基础底板横向边缘地基反力:应满足式中, p max, p min —基础底板纵向边缘处最大和最小地基反力设计值 p'max, p'min —基础底板横向边缘处最大和最小地基反力设计值x F x MFi iii=+∑∑∑jip F bL=∑2max min6bL M bLGFip∑∑±+=2max min'6'bLM bL G F ip ∑∑±+=()fp p f p≤+≤22.1min max max min及()fp p f p ≤+≤2''2.1min max max'及G —基础自重设计值和其上覆土重标准值之和,可近似取G=20bLD,D 为基础埋深,但在地下水位以下部分应扣去浮力.. ∑M '—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横向弯矩对基础底板横向中点产生的总 弯矩设计值. 其余符号同前述当∑M '=0时,则只须验算基础底板纵向边缘地基反力 当∑M=0时,则只须验算基础底板横向边缘地基反力.当∑M=0且∑M '=0时(即地基反力为均布时),则按下式验算,很快就可确定基础底板宽度b:式中, p —均布地基反力设计值. 3.求基础梁处翼板高度并计算其配筋先计算基础底板横向边缘最大地基净反力p max 和最小地基净反力p min ,求出基础梁边处翼板的地基净反力p j1,如图,再计算基础梁边处翼板的截面弯矩和剪力,确定其厚度h 1和抗弯钢筋面积.右图中, p —翼板悬挑长度, b 1 =(b- b 0)/2h 1—基础梁边翼板高度b 0,h —基础梁宽和梁高基础底板横向边缘处地基净反力式中, S —从基础纵向边缘最大地基反力处开始到任一截面的距离. 其余符号同前述基础梁边处翼板地基净反力基础梁边处翼板每米宽弯矩p F G bLfb FL f D ii=+≤⇒≥-∑∑()20()2min max max max min'6'bL M p p L S p j j j j j p ∑±⎥⎦⎤⎢⎣⎡--=()min max 1max 1''''j j j j p p bb p p --=基础梁边处翼板每米宽剪力若∑M'=0时,则上述M,V 表达式为若∑M=0时,则上述M,V 表达式为但p'j1和p'j2公式中的p'jmax 和p'jmin 可简化为若∑M=0和∑M'=0时,则上述M,V 表达式为基础梁边处翼板有效高度基础梁边处翼板截面配筋式中, f c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 y —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其余符号同前述 4.抗扭当上述∑M'≠0时,对于带有翼板的基础梁,一般可以不考虑抗扭计算,仅从构造上将梁的箍筋做成闭合式;反之,则应进行抗扭承载力计算.1max 22112''2'3''j j j j j p p b p p M p -=⎪⎪⎭⎫ ⎝⎛+=112'2'b p p V j j ⎪⎪⎭⎫ ⎝⎛+=()()1min max max 21min max ,21b p p L S p V b p p L S p M j j j j j jnax ⎥⎦⎤⎢⎣⎡--=⎥⎦⎤⎢⎣⎡--=1122112'2',2'3'b p P V b p p M j j j j ⎪⎪⎭⎫⎝⎛+=⎪⎪⎭⎫ ⎝⎛+=2max min'6'bL M bLF ij j p ∑∑±=bp V b p M j j ==,2121bLF ijp∑=()mm f Vc h ⨯⨯≥100007.001()2019.0mm f h M ys A =四.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的应用在采用净力平衡法和倒梁法分析基础梁内力时,应注意以下六个问题:第一,由于基础自重和其上覆土重将与它产生的地基反力直接抵消,不会引起基础梁内力,故基础梁的内力分析用的是地基净反力.第二,对a1和a2悬臂段的截面弯矩可按以下两种方法处理: 1.考虑悬臂段的弯矩对各连续跨的影响,然后两者叠加得最后弯矩; 2.倒梁法中可将悬臂段在地基净反力作用下的弯矩,全由悬臂段承受,不传给其它跨.第三,两种简化方法与实际均有出入,有时出入很大,并且这两种方法同时计算的结果也不相同.建议对于介于中等刚度之间且对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反应很灵敏的结构,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一种方法计算同时,采用另一种方法复核比较,并在配筋时作适当调整.第四,由于建筑物实际多半发生盆形沉降,导至柱荷载和地基反力重新分布.研究表明:端柱和端部地基反力均会加大.为此,宜在边跨增加受力纵筋面积,并上下均匀配置.第五,为增大底面积及调整其形心位置使基底反力分布合理,基础的端部应向外伸出,即应有悬臂段.第六,一般计算基础梁时可不考虑翼板作用.(一)静力平衡法静力平衡法是假定地基反力按直线分布不考虑上部结构刚度的影响根据基础上所有的作用力按静定梁计算基础梁内力的简化计算方法1.静力平衡法具体步骤:先确定基础梁纵向每米长度上地基净反力设计值,其最大值为p jmax*b,最小值为p jmin*b,若地基净反力为均布则为p j*b,如图中虚线所示:❷对基础梁从左至右取分离体,列出分离体上竖向力平衡方程和弯矩平衡方程,求解梁纵向任意截面处的弯矩M S 和剪力V S ,一般设计只求出梁各跨最大弯矩和各支座弯矩及剪力即可.2.静力平衡法适用条件:地基压缩性和基础荷载分布都比较均匀,基础高度大于柱距的1/6或平均柱距满足l,≤1.75/λ,且上部结构为柔性结构时的柱下条形基础和联合基础,用此法计算比较接近实际.上式中 l m —基础梁上的平均柱距其中 k s —基床系数,可按k s = p 0/S 0计算(p 0为基础底面平均附加压力标准 值,S 0为以p 0计算的基础平均沉降量),也可参照各地区性规范按 土类名称及其状态已给出的经验值.b 0,I L —基础梁的宽度和截面惯性矩. Ec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3.对静力平衡法的一些看法(仅供参考评议):❶由于静力平衡法不考虑基础与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因而在荷载和直线分布的基底反力作用下可能产生整体弯曲.与其它方法比较,这样计算所得的基础梁不利截面的弯矩绝对值一般还是偏大.❷上述适用条件中要求上部结构为柔性结构.如何判断上部结构为柔性结构,从绝大多数建筑的实际刚度来看均介于绝对刚性和完全柔性之间,目前还难以定量计算.在实践中往往只能定性地判断其比较接近哪一种极端情况,例如,剪力墙体系的高层建筑是接近绝对刚404IE b k c s =λ性的,而以屋架--柱--基础为承重体系的排架结构和木结构以及一般静定结构,是接近完全柔性的.具体应用上,对于中等刚度偏下的建筑物也可视为柔性结构,如中、低层轻钢结构;柱距偏大而柱断面不大且楼板开洞又较多的中、低层框架结构以及体型简单,长高比偏大(一般大于5以上)的结构等等.(二)倒梁法倒梁法是假定上部结构完全刚性,各柱间无沉降差异,将柱下条形基础视为以柱脚作为固定支座的倒置连续梁,以线性分布的基础净反力作为荷载,按多跨连续梁计算法求解内力的计算方法.1.倒梁法具体步骤:❶先用弯矩分配法或弯矩系数法计算出梁各跨的初始弯矩和剪力.弯矩系数法比弯矩分配法简便,但它只适用于梁各跨度相等且其上作用均布荷载的情况,它的计算内力表达式为:M=弯矩系数* p j * b * l ; V=剪力系数* p j * b * l如前述,p j*b即是基础梁纵向每米长度上地基净反力设计值。
柱下条形基础设计一、总则1.本设计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10-2002)。
2.上部结构资料上部为四层框架,层高为 4.5m,框架柱、主梁、次梁、板都为现浇整体式,主梁截面2⨯,楼板厚10cm,柱子截面2⨯,楼4050cm2560cm⨯,次梁截面23080cm屋面活荷载2kN m。
8/①轴线荷载(基本组合)3、结构平面图和剖面图柱网平面图结构剖面图4.地基资料地基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155ak f kPa =,地基下卧层承载力特征值70ak f kPa =。
根据地质情况,基础室外埋深定为 1.5d m =。
建筑物位于非地震区,不考虑地震影响。
本地基基础设计的等级属可不作地基变形计算的丙级的建筑物范围。
二、决定柱下条形基础底面尺寸,并验算持力层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 (一)确定基础梁的外挑长度0l 与基础梁总长。
原则:基础底面的形心应尽可能与上部荷载的合力作用线重合。
()() 3.5(13891463)9.2(18111814) 3.59 5.4 6.710.9681.11A DBC A B C Dp x p p p p M M M M ⨯=-+-⨯+++-=-⨯+-⨯+++-=-681.11681.110.11(1389181118141463)x m F --∴===-+++∑ 假设左边伸出0.5m,则为保证合力在基底形心,右边伸出0.72m ,为了简便计算,暂取左边及右边均伸出0.5m 。
(二)确定基底尺寸,并验算持力层和软弱下卧层得承载力。
(按荷载标准组合计算)1.按持力层的承载力决定宽度b 。
(先填土再施工上部结构)()ka Fb L f d γ>-⨯∑因为 1.50.5d m m =>,ak f 应当进行深度修正,根据持力层粘土性质查规范承载力修正系数表得:0.3b η= 1.6d η=00.717.00.818.8(0.5)155 1.6(1.50.5)183.74()1.5a ak d f f d kPa ηγ⨯+⨯=+-=+⨯-=(1389181118141463)/1.351.67()19.4(183.7420 1.8)b m +++≥=⨯-⨯取 2.0b m =(考虑地基基础共同工作时边跨处基底反力有所增大)。
柱下条形基础设计一、设计资料 1、地形拟建建筑场地平整。
2、工程地质条件自上而下土层依次如下:①号土层,耕填土,层厚0.7m ,黑色,原为农田,含大量有机质。
②号土层,黏土,层厚1.8m ,软塑,潮湿,承载力特征值kPa f ak 120=。
③号土层,粉砂,层厚2.6m ,稍密,承载力特征值kPa f ak 160=。
④号土层,中粗砂,层厚4.1m ,中密,承载力特征值kPa f ak 200=。
⑤号土层,中风化砂岩,厚度未揭露,承载力特征值kPa f ak 320=。
3、岩土设计技术参数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如表2.1所示。
表2.1 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土层编号 土的名称重度γ)/(3m kN 孔隙比e 液性指数L I粘聚力c)(kPa内摩擦角ϕ)(︒压缩 模量S E )(MPa标准贯入锤击数N 承载力 特征值ak f )(kPa① 耕填土 17.6 ② 黏土 18.4 0.84 0.8122 17 6.5 4 120 ③ 粉砂 19.5 26.5 7.1 12 160 ④ 中粗砂 20 30 8.2 16 200 ⑤中风化砂岩223204、水文地质条件(1)拟建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
(2)地下水位深度:位于地表下0.9m 。
5、上部结构资料拟建建筑物为多层全现浇框架结构,框架柱截面尺寸为mm mm 400400⨯。
室外地坪标高同自然地面,室内外高差mm 450。
6、上部结构作用上部结构作用在柱底的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1450kN=1150kN ,,上部结构作用在柱底的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值=1960kN ,=1550kN (其中kN 1为轴线②~⑥柱底竖向荷载标准组合值;kN 2为轴线①、⑦柱底竖向荷载标准组合值;1N 为轴线②~⑥柱底竖向荷载基本组合值;2N 为轴线①、⑦柱底竖向荷载基本组合值)其中纵向尺寸为6A ,A=5400mm混凝土的强度等级C25~C30,钢筋采用HPB235、HRB335、HRB400级。
二、柱下条形基础设计1选择基础材料基础采用C30混凝土,HPB235、HRB400级钢筋2确定条形基础底面尺寸并验算地基承载力由已知的地基条件,地下水位于地表以下0.9m预估基础高度为h=61⨯5400=900mm取h=1200mm 【即(1/4~1/6)l 之间】本设计取②号土层为持力层,则基础埋深d=0.5+1.2=1.70m3求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由粉砂,查表10.7得,e=0.84 I L =0.81 6.13.0==d b ηη 基底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3/36.137.18.0)104.18(2.04.187.06.17m kN m =⨯-+⨯+⨯=γ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先不考虑对基础宽度的修正):kPa d f f m d ak a 65.145)5.07.1(36.136.1120)5.0(=-⨯⨯+=-⋅+=γη 4初步确定基底尺寸取柱底荷载标准值为N k 1=1730KN N k 2=1520KN ,计算基础和回填土重G k 时的基础埋置深度为 m d 925.1)15.27.1(21=+=基础底面积A o =d r f N G a ik -∑=108.020)8.0925.1(65.1451150214505⨯-⨯--⨯+⨯=82.94m 2由于是对称荷载,无偏心,故基地面积不用增大。
条形基础两端均向外伸出:m 8.14.531=⨯ 基础总长:m l 3628.164.5=⨯+⨯=基础宽度为m L A B o 3.23684.82==≥取B=2.6m 5基础梁内力计算取柱底竖向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值N 1=1960KN N 2=1550KN在对称荷载作用下,由于基础底面反力为均布分布,因此单位长度地基的净反力为 P j =m KN L N i /358361550219605=⨯+⨯=∑ 基础梁可按在均布荷载P j 作用下以柱为支座的五跨等跨连续梁(超过五跨可以按五跨)计算,计算简图如图3.7(a )所示,为了便于计算,把图3.7(a )分解为图3.7(b )和图3.7(c )两部分⑴悬臂梁在地基净反力作用下的弯矩,剪力计算【见图3.7(b )】用弯矩分配法计算,支座A 的固端弯矩为M A =m KN l P j .790439521212=⨯⨯= 各支座的弯矩分配系数及计算过程如图3.7(b )所示 支座剪力计算如下:V 左A =P j l =3588.1⨯=644.4KN.m V 右A =V 左B =lM M B A +=1385.4165580=+KN V 右B =V 左V KN l M C 384.55.41165M B =+=+ 可得弯矩图M 1及剪力图V 1【见图3.7(b )】⑵五跨连续梁在均布线荷载P j 作用下的弯矩、剪力计算。
由表3.4可查的各跨中、支座的弯矩。
剪力系数,则 弯矩=弯矩系数2l P j ⨯ 剪力=剪力系数l P j ⨯计算结果如图3.7(c )所示,可得弯矩图M 2及剪力图V 2⑶基础梁总弯矩。
总剪力。
将上述⑴⑵两步所得结果叠加,即得到最终内力计算结果,如图3.7(d )(e )所示(a )(b )M图(KN.M)dV1图(KN)(c)M2图(KN.M)(d)(KN.M)图3.7 基础梁弯矩、剪力计算图(a )计算简图 (b )悬臂端基地净反力和内力计算 (c )A-A 范围内地基净反力和内力计算 (d )M1+M2图 (e )V1+V2图6基础底板设计○1材料选择:混凝土25C ,2/27.1mm N f t =;2/9.11mm N f c=; 钢筋采用二级钢HRB335,2/300'mm N f f y y == 垫层10C :100mm 厚○2基底宽mm B 2600=;基础梁高度mm h 1200= 粱肋宽取400+2mm 50050=⨯ 底板外边缘厚度250mm ,粱肋处厚度400mm ,底板外挑长度1050)5002600(21=-⨯mm 基础底板计算如图3.8所示 底板净反力设计值为 q 2/1386.2358m KN B P i i ===取1m 长度底板,则底板根部弯矩和剪力分别为M=i q b B ⨯-⨯2)2(21=m KN .761384)5.06.2(212=⨯-⨯V=KN q b B i 14513825.06.22=⨯-=⨯- ⑴抗剪验算,混凝土采用C30,,35050400,/43.102mm h mm N f t =-==则有 V=0.7KN bh f t 35.350350100043.17.00=⨯⨯⨯=>KN 145满足要求⑵底板配筋:钢筋采用HRB335,2/300mm N f y =则有268043003509.010769.0mm f h M A y o s =⨯⨯⨯==选用180@14ΦMV图3.8基础底板计算简图7基础梁配筋计算混凝土采用C30,2/3.14mm N f c = 纵向钢筋采用HRB400.y f =360N/mm 2⑴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对各支座、跨中分别按矩形、T 形截面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见表3.5,3.6) ⑵斜截面受剪承载力.222/210HPB235,/3.14,/43.1mm N f mm N f mm N f yv c t ===,箍筋采用(见表3.7)表3.5 基础梁支座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截面A B C 弯矩M (m kN ⋅)380931867表3.6基础梁跨中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截面尺寸(mm )1150501200500=-==o h b 1150501200500=-==o h b 1150501200500=-==o h b=ξ215.011bh f M c α--0.0634 0.1038 0.0963选 配 钢 筋计算配筋(mm 2)210()c s yf b h A mm f αξ=1448 2371 2200选用钢筋 422 422+420 422+420实际配筋s A (mm 2)1520 2776 2776截面A B C 弯矩M (m kN ⋅)606406439注1M m KN h h h b f ff f c >=⎪⎭⎫ ⎝⎛-⨯⨯⨯⨯=-.95272250115025026003.141)2(,0,,α故跨中为第一类截面取b=bf ,=2600mm2 2min min 12001200500%2.0mm bh A s =⨯⨯==ρ 表3.7基础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截面 支座A 左 支座A 右 支座B 左 V(kN) 6449021034截面尺寸 1150501200500=-==o h b 1150501200500=-==o h b 1150501200500=-==o h b 0.250h bf c (N)2056>V 2056>V 2056>V 025.17.0h f bh f V s A yv ot sv -=0.0151.0811.519箍筋肢数,间距 n=4 8φ n=4 10φn=4 10φ 计算值s 13400 290 207 实配箍筋间距s(mm 2)200180180以上计算,得JL —1梁的配筋,如图3.9所示注意:为增强基础稳定性,在①④⑦三条轴线上各布置一根基础梁JL-2,如图33.9所示参考资料 1.《土力学》(第2版)东南大学等四校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基础工程》(第2版)华南理工大学等三校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赵明华 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截面尺寸(mm )1150501200500,=-===o f h b b1150501200500,=-===o f h b b1150501200500,=-===o f h b b =ξ2,15.011h b f M f c α--0.1024 0.00830.0090计算配筋(mm 2)yf c s f h b f A ξα0,=选用钢筋实用钢筋面积1473 986 1069 620 420 420 188412561256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基础工程》课程设计题目: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班级:09级土木工程五班指导老师:孙静姓名:武翠翠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