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音乐六上《哈腰挂》课件1
- 格式:pdf
- 大小:791.92 KB
- 文档页数:6
初中音乐教案哈腰挂年级:八年级学科:音乐课时:2课时教材:《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哈腰挂》,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 使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歌曲,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学会演唱歌曲《哈腰挂》。
2. 了解歌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调和节奏的把握。
2. 对歌曲文化内涵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音响设备。
3. 乐谱。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组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歌曲学习(15分钟)1. 教师发放乐谱,引导学生观察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 教师逐句教唱歌曲,学生跟随演唱。
3. 教师针对歌曲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和示范。
4.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歌曲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歌曲中的文化内涵,如哈腰挂的含义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歌曲表演(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歌曲表演,可以加入自己的创意。
2.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歌曲(5分钟)1. 教师播放歌曲《哈腰挂》,学生跟唱。
2. 教师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
二、歌曲深入学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探讨如何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
2. 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音乐活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如为歌曲《哈腰挂》编写伴舞等。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歌曲《哈腰挂》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
杆歌》《哈腰挂》教材分析:劳动号子有很多种类型: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等。
一、《哈腰挂》为五声微调式,是东北森林号子中的抬木号子,属搬运号子类。
该曲旋律简洁明快,节奏鲜明,具有典型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
二、《柞歌》也称春米歌,是人民在春米时所唱的劳动号子,属农事号子。
为台湾高山族民歌。
流行于高山族、黎族、苗族、景颇族等地区。
本课《柞歌》歌曲节奏鲜明,旋律流畅,既有劳动节奏又优美动人,体现了高山族同胞勤奋、乐观、豪放的性格。
由于春米劳动被机械替代,此曲后发展为劳动歌舞曲,常在旅游节目中出现。
课时目标:一、积极参与聆听《哈腰挂》,感受体验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进而对劳动号子产生兴趣。
二、用圆润明亮的声音、欢快的情绪演唱《柞歌》,并以创编歌舞的形式展现高山族春米时边歌边舞的情景。
讲授过程:一、欣赏《哈腰挂》一)边听《哈腰挂》,边观看《哈腰挂》的视频,了解抬木号子劳动形态特点:先哈腰(弯腰)—几个工人挂上原木—抬运木头。
点题研究劳动号子《哈腰挂》。
二)边听边模拟抬木劳动—两两一组,平行站立,先弯腰挂木,再将一只手臂搭在:对方的肩上,(右面的伸左臂,左面的伸右臂),然后按歌曲的节奏(左面的迈右腿,右面的迈左腿)抬木行进—脚步沉重、吃力,自然加人“众和”,呼应领唱,体验号子一领众和统一协调动作的作用,思考如果劳动时不唱“号子”会怎样?(可以对比抬木时不喊口令,不唱号子)。
三)边看乐谱边听《哈腰挂》。
分析“领”与“和”各自由节拍、节奏、旋律、歌词内容上的特性。
考虑:在实践劳动中,《哈腰挂》的领者不介入抬木,他是指挥,为介入劳动的人统一速率、方向及注意事项等做提醒。
而抬木者每“和”一次“嘿”或“哟嘿”抬木走一步,“领”与“和”必须严厉地配合,二者不能有丝毫的差错。
稍有错乱,劳动就无法进行,更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四)重点体验一领众和,“嘿”字要从胸中迸发。
教师“领”、学生“和”。
演唱《哈腰挂》片段。
五)还能够边唱《哈腰挂》边模拟“抬木劳动”,深人感受体验歌曲。
人音版音乐六上《哈腰挂》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伙儿好,我今天讲课的题目是《哈腰挂》是一节观赏课。
一、讲教材:本课是人音版七年级第五单元劳动的歌的一篇,是属于搬运号子类的抬木号子,又称“吆号子”,在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境内的原始森林区中,群体性劳动专门多,因此这种劳动号子十分繁盛。
通过对《哈腰挂》的学习不但使学生感受《哈腰挂》的专门风格,同时对小孩爱劳动教育。
二、讲教学目标:针对本课的内容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倾听《哈腰挂》,感受体验《吆号子》的风格。
2能力目标:了解吆号子的有关知识和文化。
进一步体会上声部、下声部的不同作用与唱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其热爱我国传统民族音乐。
3情感目标:倾听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记录和表现印象,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通过观赏,感受到劳动人民制造音乐的美。
三、讲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熟悉乐曲的曲调和所表现的内容。
本课的教学难点应该是:能够感受、体验《哈腰挂》风格的音乐在表现音乐上的作用。
四、讲教法: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以听赏为主。
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准确、生动,富于启发性。
应采纳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联想、想象,让学生体会音乐表现手段在塑造艺术形象中的作用。
七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系统学习,积存了许多的观赏曲目,音乐观赏知识有不间断的增加,对乐曲各种音乐要素的分析能力持续增强。
按照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采纳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 倾听是专门易忽视的重要环节。
我没有单纯地“听”,而是运用咨询题策略,引导学生带着咨询题“你听到了什么?”、“看起来看到了什么?”在观赏的时候教师点拨、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想象力和观看分析力,让学生联想:在一篇大森林里,一群伐木人在进行着伐木搬运工作,在搬运的过程中,木头两侧各站四个人,边走边唱。
前边一个领唱的,当领唱的长处第一句词时,大伙儿一起哈腰,用钩子挂上木头,当挺起腰来开始起步后边走边唱,领唱者唱一句上声部,大伙儿移动一步,同时应和一声下声部,形成一幅专门壮观的劳动场面,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特有的劳动号子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