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3课时 《牧羊姑娘》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 格式:docx
- 大小:166.62 KB
- 文档页数:4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第2课少年的歌——牧羊姑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第2课少年的歌——牧羊姑娘》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歌曲《牧羊姑娘》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歌词描绘了一个牧羊姑娘在草原上放牧的情景,歌曲旋律优美,节奏轻快。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歌曲的旋律分析、歌词理解、节奏训练、合唱练习以及音乐欣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演唱、演奏、模仿等方法,深入感受歌曲的美妙之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同时,通过分组合作、互动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表现和文化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牧羊姑娘》这首歌曲,学生能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在合唱练习中,学生将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同时通过音乐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音乐素养。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 歌曲《牧羊姑娘》的旋律演唱和节奏掌握。
2. 理解歌曲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3. 合唱部分的协调和音准控制。
难点:1. 歌曲中特有的民族音乐元素的演奏技巧。
2. 合唱中多声部的和谐配合。
3. 对歌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解决办法:1. 通过示范和分组练习,引导学生反复练习旋律和节奏,提高演唱技巧。
2. 通过多媒体资料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增强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3. 分组练习合唱,采用分组指导和合练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合唱的协调性和音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1. 实践教学法:通过让学生演唱、演奏和合唱等形式,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牧羊姑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牧羊姑娘》这首歌曲的基本旋律和歌词;(2)培养学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提高音乐表现力;(3)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聆听、学唱、演奏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2)运用集体合作、分组竞争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精神;(3)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歌曲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2)教育学生懂得珍惜和平、幸福的生活;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牧羊姑娘》的歌曲旋律和歌词;(2)运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3)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音准、节奏的把握;(2)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3)对歌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歌曲《牧羊姑娘》乐谱;(2)教学录音机、音响设备;(3)教学视频或图片。
2. 教学环境:音乐教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播放《牧羊姑娘》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2)引导学生谈论对歌曲的初步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教学新歌:(1)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作者及特点;(2)教唱歌词,讲解歌词的意义;(3)教授歌曲旋律,指导学生演唱。
3. 练习与展示:(1)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巡回指导;(2)选取优秀小组进行展示,鼓励其他小组;(3)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激发学习积极性。
4. 歌曲讨论与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谈论歌曲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分析歌曲中的形象描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3)教师播放不同版本的《牧羊姑娘》,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对比。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能在的课程中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牧羊姑娘》这首歌曲。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确保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成长。
四年级音乐《牧羊姑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牧羊姑娘》的曲调和歌词。
2. 感受民间音乐的美妙,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3. 学会在歌唱中掌握节奏、调性。
二、教学准备:
1. 《牧羊姑娘》的伴奏和歌曲MP3。
2. 节拍器。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我们今天要学唱一首民间歌曲《牧羊姑娘》。
2. 教师演奏《牧羊姑娘》的伴奏,让学生聆听乐曲,感受音乐的美妙,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学习歌词、节奏、调性】
1. 学生跟着教师朗读歌词,注意发音和语调。
2. 用节拍器敲击节奏,让学生感受节奏。
3. 引导学生发现曲调、调性的旋律,教导学生在唱歌中掌握节奏、调性。
【唱歌练习】
1. 教师演奏《牧羊姑娘》的伴奏,让学生跟着唱。
2. 在唱歌过程中加强对节奏、调性的掌握。
3. 练习多次,熟悉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合作意识。
【总结展示】
1. 演唱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表演《牧羊姑娘》,纠正错误。
2. 教师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四、教学小结:
《牧羊姑娘》是一首贴近生活的民间歌曲,学生在学唱这首歌曲时,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妙,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2课《牧羊姑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牧羊姑娘》是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2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优美动人的旋律,描绘了一个牧羊姑娘在草原上放牧的情景。
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以明快的旋律表现牧羊姑娘的喜悦心情,第二乐段以抒情的旋律表现她思念远方的心情。
歌曲难度适中,节奏明快,旋律简洁,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认知和兴趣,他们喜欢唱歌,对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乐谱的阅读和音乐的表现手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牧羊姑娘》的旋律,能够流畅地演唱这首歌曲。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3.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草原文化,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音准和节奏。
2.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
3.学会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歌曲。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2.讲解法:教师讲解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
3.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4.欣赏法:学生聆听歌曲,感受音乐的美。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旋律、歌词、图片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教学示范等。
3.乐谱:分发给学生,方便他们学习和演唱。
4.教学道具:如草原、牧羊姑娘的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牧羊姑娘》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牧羊姑娘的心情。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草原的认识和感受。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歌曲乐谱,让学生了解歌曲的结构和旋律。
讲解歌曲中的重点音符和节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歌曲。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音准和节奏的正确把握。
分组让学生练习,教师个别指导,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歌曲演唱比赛,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自己。
四年级音乐教案《牧羊姑娘》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牧羊姑娘》,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牧羊姑娘的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1. 歌曲《牧羊姑娘》的旋律和歌词。
2. 歌曲的表现手法和情感。
教学难点:1. 歌曲中较高音区的演唱。
2. 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和表现。
教学准备:1. 录音机、音响设备。
2. 《牧羊姑娘》乐谱。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牧羊姑娘》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作者。
二、学习歌曲(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
2. 教师逐句教唱歌曲,让学生熟悉歌词。
3. 教师针对学生演唱中的问题进行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三、歌曲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学生讨论歌曲中牧羊姑娘的形象,发挥想象力。
四、练习演唱(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练习,提高演唱效果。
2. 教师针对学生演唱中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牧羊姑娘》的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1. 教师播放《牧羊姑娘》音乐,让学生跟唱。
2. 教师针对学生演唱中的问题进行指导。
二、深入学习歌曲(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探讨牧羊姑娘的形象。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三、歌曲展示(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演唱展示,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化的表现。
2. 学生相互评价,教师总结。
四、创作活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以《牧羊姑娘》为素材,进行音乐创作活动。
2. 学生展示创作成果,教师点评。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牧羊姑娘》的艺术价值。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小学音乐人音版四年级下册2少年的歌《聆听牧羊姑娘》
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省级获奖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欣赏《牧羊姑娘》,能够熟记第一主题音乐并哼唱。
2、通过对比聆听等方式从力度、速度、节奏、情绪深入了解乐曲的三
个部分,从而了解本课的曲式结构。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音乐中感知牧羊姑娘不幸的同时,引导
学生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聆听欣赏《牧羊姑娘》,能够熟记第一主题音乐并哼唱。
难点:通过对比聆听等方式从力度、速度、节奏、情绪深入了解乐曲的三个部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1 2 3 4 | 5— | 5 4 3 2 | 1 —||
同学们好,老师您好。
用不同速度力度演唱问好,为乐曲速度力度对比做铺垫
二、导入
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课堂,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感受一下草原风光。
四年级音乐教案《牧羊姑娘》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演唱歌曲《牧羊姑娘》。
理解歌曲的背景和主题,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学会简单的乐理知识,如音高、节奏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运用集体合作、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探究欲望。
通过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歌曲背景介绍:介绍歌曲《牧羊姑娘》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2 歌曲结构分析:分析歌曲的结构,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让学生理解歌曲的构成要素。
2.3 歌词内容解读:解读歌曲的歌词,让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感受歌曲的美感。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热身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身体运动,如伸展、转圈等,以调动学生的身体和情绪。
3.2 歌曲聆听:播放歌曲《牧羊姑娘》,让学生聆听并感受歌曲的美感。
3.3 歌曲学唱: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高和节奏的正确性,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3.4 歌曲分析:对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歌曲的构成要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演唱评价: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音高、节奏、表情等方面的表现。
4.2 学生乐理知识评价:对学生所学的乐理知识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音高、节奏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4.3 学生合作能力评价: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音乐游戏:设计一些与音乐相关的游戏,如音高猜猜乐、节奏接龙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5.2 音乐创作: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如编写简单的旋律、编配和声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3 音乐欣赏:推荐一些与《牧羊姑娘》相似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比较,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四年级音乐《牧羊姑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牧羊姑娘》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及特点。
2. 通过学唱歌曲,提高学生的音准、节奏感和合唱能力。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牧羊姑娘》这首歌曲,掌握基本的音乐节奏和音准。
2. 教学难点:音准的准确性,合唱部分的协调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钢琴、吉他、多媒体设备、乐谱、歌词卡片。
2. 教学环境:音乐教室或多媒体教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牧羊姑娘》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风格,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歌曲介绍:教师简要介绍《牧羊姑娘》的背景、作者及歌曲特点。
3. 学唱歌曲: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注意音准和节奏。
b. 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跟唱,指导学生掌握音准和节奏。
c. 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纠正、指导。
4. 合唱练习:教师将学生分为两个声部,分别练习合唱部分,注意声部的协调性。
5. 总结与展示: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展示。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自行练习《牧羊姑娘》歌曲,加强音准和节奏的掌握。
2. 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的练习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以及合唱时的表现。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家长签字确认。
3. 演唱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演唱比赛,评价学生的演唱水平。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音乐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音乐比赛,提升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
3. 开展音乐主题活动,如音乐会、合唱团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九、教学计划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制定后续课程的教学计划,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提高音乐素养。
十、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牧羊姑娘一、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和演唱感受音乐塑造的不同少年形象和表达的不同情绪,鼓励学生做一个积极向上、阳光自信、富有正义感的少2.聆听用乐器形式表现的歌曲作品,体会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表现力。
认识双簧管,记住双簧管的音色特点并体会其表现作用。
二、学情分析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
注重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
三、重点难点重点:感受音乐塑造的不同少年形象,鼓励学生做一个积极向上、阳光自信、富有正义感的少年。
难点:体会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表现力。
四、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2.复习歌曲《小小少年》活动2【讲授】二、聆听口琴独奏《小小少年》1.感受乐曲的速度(稍快)、力度(mf)、旋律(波浪形)2.听辨乐曲演奏的乐器—口哨3.模仿口哨的演奏4.听辨主题旋律在全曲中共出现的次数(4次)5.再次感受乐曲的情绪(阳光,自信)活动3【活动】三、聆听双簧管与乐队《牧羊姑娘》1.感受乐曲的情绪(凄凉、悲伤的)2.分段聆听(1)聆听第一段:感受乐曲的速度(稍慢)、力度(mp)、画旋律线感受旋律进行(下行)学唱歌曲,“lu”音模唱旋律并加入歌词(2)聆听第二段:感受乐曲的速度(稍快)、力度(mf)、旋律进行(上)(3)对比与感受: 感受不同于第一段的音乐情绪(活泼、憧憬)(4)听辨乐器:双簧管认识双簧管及音色特点(5)聆听第三段:第一段(主题)的再现3.完整聆听全曲哼唱主题音乐。
《牧羊姑娘》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牧羊姑娘》,使学生感受乐曲的悲伤情绪。
2、通过对比欣赏使学生感到生活的快乐,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使学生了解下行旋律对音乐情绪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感受《牧羊姑娘》的悲伤情绪。
2、能体会稍慢的速度、疏松的节奏、旋律下行对表现悲伤情绪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介绍同名歌曲的歌词,以便了解乐曲所描绘的基本情绪。
2、看着教材上的谱例,教师用钢琴奏出其旋律,简单分析该曲调由高向低的下行进行,使音乐显得苍凉而悲伤。
3、欣赏双簧管独奏《牧羊姑娘》全曲。
师:双簧管音色演奏的这一乐曲给你的感受如何?是悲哀的还是欢乐的?
生回答。
4、讨论乐曲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5、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三首乐曲主旋律是一样的,其实前两首器乐曲是根据后面的歌曲改编的,那现在咱们现在完整地听听这首歌曲表现了怎样的音乐形象?
生:完整地听歌曲并体会音乐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小结:
师:因为生活在旧社会,牧羊姑娘挨冷受冻,还受欺负。
而咱们同学穿着整齐的校服、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应该怎样做呢?
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有今天的生活很幸福,所以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学习机会,好好学习。
四年级音乐《牧羊姑娘》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并欣赏歌曲《牧羊姑娘》,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歌曲感情。
2、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和分析双簧管乐曲的特点。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歌曲的内容、歌曲的情绪,更好地去感受、去表现歌者内心感情的变化。
2、指导学生了解乐器双簧管。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发声训练目的与要求:训练声音连贯统一。
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每条练习都一口气唱完,音量不宜过大,力求使乐句的线条优美连贯,富有流动感,结尾的长音要用弱——强——弱来收音,防止声音直白和僵硬。
二、歌曲学习与了解双簧管1、作者简介:狄帆(1917—1995),邹荻帆。
现代诗人,湖北天门人。
194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50年代初做过对外文化联络工作,以后历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编辑和《诗刊》主编。
他的诗大都反映了时代的旋律,意象鲜明,节奏明快,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金砂生于1922年,四川铜梁人,作曲家。
1946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系,现在江苏省昆剧团从事编导,创作有歌曲《牧羊姑娘》、《毛主席来到咱农庄》、歌剧《江姐》音乐等等。
2、作品简析:牧羊姑娘是极为软弱善良的下层劳动者,她因山地“荒凉”喂不饱羊儿遭“地主”皮鞭。
“羊儿”的命运更惨,它们将遭受屠夫的宰割。
作品通过如泣如诉回肠荡气,即在悲凉的气氛中写出了弱者的孤苦无靠,对牧羊姑娘不顾一切地关心爱护着弱者积山羊并且相依为命进行了描写。
3、艺术处理:此曲采用四句体结构的一段体形式,共反复四遍。
旋律进行缠绵、悠长、质朴,充满伤感的色彩。
其中民歌小调的结合运用使歌曲听来更加优美、流畅、感人。
3、双簧管简介:双簧管最初形成于17世纪中叶,18世纪时得到广泛使用。
双簧管在乐队中常担任主要旋律的演奏,是出色的独奏乐器,同时也善于合奏和伴奏。
此外它还是交响乐队里的调音基准乐器(乐队以双簧管的小字一组的A音定音)。
双簧管音色带有鼻音似的芦片声,善于演奏徐缓如歌的曲调,被誉为“抒情女高音”。
《牧羊姑娘》乐曲系根据同名歌曲改编而成。
歌曲叙述了旧时一个穷苦的牧羊女的凄凉生活。
歌词是这样的:“‘对面山上的姑娘,你为谁放着群羊?泪水湿透了你的衣裳,你为什么这样悲伤?’‘山上这样的荒凉,草儿是这样枯黄,羊儿再没有食粮,主人的鞭儿举起了抽在我身上。
’”
歌曲《小小少年》是德国电影《英俊少年》中的主题歌,这个影片中的主人公呢是一个德国小朋友,他非常的聪明,还很爱唱歌。
他的父亲被人诬陷,被判入狱,海因策和坏人展开了机智、勇敢的斗争。
最终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拯救了父亲。
后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新疆民歌风格的歌曲,2/4拍,二段体,G七声羽调式。
曲调诙谐,欢快,它生动地赞扬了少年阿凡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优良行为。
选材颇有新意,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题材。
后
这是德国故事影片《英俊少年》中的一首插曲。
这首歌曲4/4拍,弱起节拍,歌曲为大调式,一段体结构。
第一、二乐句,旋律变化重复,在句尾的变化上作了六度、七度的上下跳进,旋律坚定明朗,情绪愉快,充满孩子的朝气,一下子就把主人公的性格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第三、第四乐句歌曲以合唱形式出现,平行三度的和声进行,使音乐更为丰满,与前形成了对比,旋律同样是变化重复,曲调舒展而又起伏,在歌中虽然唱出了少年在成长中的烦恼,但此时此刻他仍然表达了充满欢乐、愉快的心情,表现了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后。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四年级下册音乐-《牧羊姑娘》教学教案《牧羊姑娘》教案教学目标:1、在听、唱、述中感受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悲伤情绪。
2、认识双簧管的音色特点并体会其表现作用。
3、通过对比欣赏使学生感到生活的快乐,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听、唱、述感受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悲伤情绪。
2、认识双簧管的音色特点并体会其表现作用。
教学难点:1、能体会稍慢的速度。
2、疏松的节奏。
3、旋律下行对表现悲伤情绪所起的作用。
教学对象:四年级学生教(学)具使用:1、电钢琴。
2、图片。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欢迎同学们来到快乐的音乐四十分,同学们,我们今天的音乐旅程是聆听欣赏。
二、新课教学1、首先让老师用歌声带领你们去美丽的大草原,来感受一下美丽的草原风光。
师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完整聆听牧羊姑娘全曲,对比两首歌曲的不同情绪。
师:牧羊姑娘哭得这样悲伤,我们也一起用歌声来问问牧羊姑娘发生了什么事。
3、《牧羊姑娘》是作曲家金砂创作的一首著名的歌曲,后来根据歌曲又改变成了器乐曲。
简介作曲家金砂。
师提问导入:跟老师一起来问问牧羊姑娘是怎么了,为什么这么悲伤。
仔细听一听牧羊姑娘到底是怎么说的,心情有没有变化?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生:牧羊姑娘的情绪有开心的有悲伤的。
生: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是双簧管。
4、介绍双簧管及其音色。
西方管弦乐中的木管乐器,管体是用经过特殊处理的硬木制成。
音色柔和软丽,有芦笛声,适于表现田园风光和忧郁抒情的情绪。
5、聆听引子部分,乐队还是双簧管演奏?生:是乐队演奏。
师:是的,乐队的演奏就像是山上的风儿轻轻地在与牧羊姑娘对话。
我们来听一听。
风儿问了牧羊姑娘什么样的问题。
6、聆听第一乐段:(1)、仔细聆听,设问:在这个乐段中牧羊姑娘的情感是什么样的?生:牧羊姑娘是悲伤的。
师:牧羊姑娘如何回答风儿的问题。
生:牧羊姑娘穿着又破又旧的衣裳。
生:山上的草都枯黄了,羊儿没草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