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护理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102.34 KB
- 文档页数:1
音乐松弛疗法对重症监护室谵妄患者的康复作用及效果评价重症监护室谵妄是一种意识和注意障碍,伴有认知功能改变或感知障碍,以急性起病和病情反复波动为特征,是重症监护室病人发生最为频繁的并发症之一。
所以需要寻求一种方法平复患者的情绪以利于谵妄患者的康复。
音乐松弛疗法措施主要结合患者的心理研究,了解每一个患者的详细病情,尽可能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每一个患者进行个体化的音乐松弛疗法,培养和谐的护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康复率[1]。
音乐,不仅仅是好听,它可以缓减压力、放松心情,更有助于治疗各种身心疾病。
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集音乐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学科。
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它把多学科的知识、技能融合为一体,并借助于特定的音乐活动,在音乐治疗师和患者的共同参与下,通过音乐活动对人引发的生理、心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体验,来达到保持、恢复、改善和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目地[2]。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治疗中除了治疗患者的疾病本身之外,还应对患者谵妄进行治疗,其中我院重症医学科对患者采用音乐治疗,在临床中稳定了患者的情绪,同时也缓解了患者紧张、恐惧心理。
下面就针对音乐松弛疗法在重症监护室谵妄患者临床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详细分析。
我科对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重症监护室谵妄患者进行音乐松弛疗法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重症医学科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50例危重症谵妄患者作为探究对象,将其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有25例患者,有男性患者13例,有女性患者12例,年龄分布在35-71岁,平均年龄为(43.84±4.6)岁。
观察组有25例患者,有男性患者14例,有女性患者11例,年龄分布在29-69岁,平均年龄为(48.42±9.6)岁,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没有差异性,(P>0.05),资料可比。
音乐治疗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在现代医疗领域中,临床护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音乐治疗作为一种创新且富有潜力的辅助治疗方式,正逐渐受到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音乐治疗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以期为广大医护工作者和患者提供更全面的了解。
一、音乐治疗的定义与原理音乐治疗是一门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它通过运用各种音乐活动,如聆听、演奏、歌唱等,来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缓解疾病症状的目的。
其原理主要基于音乐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从生理角度来看,音乐能够调节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降低应激激素水平,如皮质醇,从而减轻身体的紧张和焦虑。
同时,舒缓的音乐可以减缓心率、降低血压,改善呼吸功能,有助于身体的放松和恢复。
在心理方面,音乐具有情感表达和沟通的作用。
它能够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帮助他们应对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
此外,音乐还可以作为一种分散注意力的手段,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知。
二、音乐治疗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现状1、精神心理领域在精神科护理中,音乐治疗对于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患者具有显著的辅助治疗效果。
例如,为抑郁症患者提供欢快、积极的音乐,有助于改善他们的情绪状态;对于焦虑症患者,舒缓的冥想音乐能够帮助他们放松身心,减轻焦虑症状。
2、肿瘤护理在肿瘤患者的护理中,音乐治疗不仅能够缓解患者在放化疗过程中的痛苦和不适,还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韧性。
通过音乐放松训练和音乐想象疗法,患者可以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身心挑战。
3、老年护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护理中的音乐治疗需求日益增长。
对于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患者,熟悉的音乐可以唤起他们的记忆,改善认知功能;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人,音乐活动能够增加他们的社交互动,减少孤独感。
4、儿科护理在儿科领域,音乐治疗能够减轻儿童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恐惧和焦虑。
例如,在打针、采血等操作时,播放儿童喜欢的儿歌或故事音乐,可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使治疗过程更加顺利。
音乐治疗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在当今的医疗领域,临床护理的方法和手段日益丰富多样,音乐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辅助治疗方式,正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潜力。
音乐治疗并非简单地让患者聆听音乐,而是通过专业的音乐干预手段,达到改善患者身心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音乐治疗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一、音乐治疗的定义与原理音乐治疗是一种利用音乐来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治疗方法。
其核心原理基于音乐对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从生理层面看,音乐能够调节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影响心率、血压、呼吸等生理指标。
舒缓的音乐可以使人放松,降低生理应激反应;而节奏明快的音乐则能够激发活力,提高身体的兴奋性。
在心理方面,音乐能够触动人的情感,唤起记忆,减轻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强积极的情感体验。
同时,参与音乐创作或表演还可以提升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社会层面上,音乐活动往往是一种集体性的参与,有助于患者与他人建立联系,改善社交能力,增强社会支持系统。
二、音乐治疗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领域1、精神心理领域对于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音乐治疗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例如,通过音乐引导想象,帮助患者释放内心的压抑情绪,重新构建积极的心理状态。
2、老年护理在老年护理中,音乐治疗对于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具有显著效果。
熟悉的音乐能够唤起他们的记忆,增加与外界的互动,提高生活质量。
3、儿科护理儿童在面对疾病和治疗时往往会感到恐惧和不安。
音乐治疗可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减轻疼痛感知,缓解紧张情绪,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
4、康复护理对于中风、脑损伤等患者的康复过程,音乐治疗有助于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例如,配合特定的节奏进行肢体运动训练,能够提高康复效果。
三、音乐治疗的具体方法1、聆听法这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治疗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音乐让患者聆听。
2、演奏法患者亲自参与乐器演奏,如钢琴、吉他、鼓等,通过演奏表达情感,锻炼手部协调能力。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音乐治疗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音乐疗法是集音乐、心理、医学相融合的一门交叉学科,音乐主要是以心理治疗的方法和理论为基础,采用音乐特有的心理效应和生理效应,使患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帮助下,通过专门的设计音乐行为,从而达到消除患者的心里障碍,使患者的身心恢复健康。
音乐疗法的作用生理作用:音乐是由不同的性质的谐振组成从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振动,音乐可以人体内的呼吸、心率、脉搏、心律以及血压等固有的振动频率产生物理上的共振。
这种共振主要是指物体固有的频率与外界频率的吻合而产生一种现象,当人体内的生理振动和音乐的震动相吻合时,人体内的各种性质的律动将会产生音乐中的共鸣,因此,人体对不同的音乐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音乐中不同旋律、速度以及音色、音调会让人体产生共振,从而使人体内的器官协调一致,不仅可以有治疗的作用,而且通过音乐,也可以提高人体的功能,从而消除或者改变威胁人体的机制。
增加人体的免疫力功能1。
并且通过国外进行研究证明,音乐可以激发人体内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减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以及皮肤的温度升高、血管增加等等,促进人体内稳态。
从而减少人们焦虑、紧张,使身心得到放松。
心理作用:音乐的作用主要是音乐的旋律和节拍的不同或者变化,引起人类精神世界的魅力,音乐与医学之间具有本质的关联,正是由于这种魅力对人体身心的作用和影响,可以调动人们的思维的想象、记忆、等各种因素,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获得宣泄和释放,使人们积极的心情得到强化、从而消除人体内不良的情绪,解除人体心理紧张或者扭曲,从而起到自我治愈的机会。
音乐疗法的临床护理应用音乐疗法的方式:音乐疗法的治疗方式根据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分为主动性音乐治疗方式和被动性音乐治疗方法2种,主动行音乐治疗方式主要是指患者积极参与到音乐的活动中,如听音乐、唱歌、读歌词或者使用乐器等措施,被动性音乐治疗临床上又被称为感受性音乐治疗方法,感受性音乐治疗主要是让患者以倾听为主,被动性音乐治疗方法是国内外音乐治疗中主要的治疗方式。
音乐疗法在ICU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做为辅助治疗手段对ICU内的危重症患者疾病治疗,身心康复的作用。
方法:选择2007.1-2008.1入住ICU的45例清醒患者,依患者的个人喜好选择音乐,以2次/日,30分钟/次,进行音乐治疗。
结果:显效38例,无效5例,因病情突变中断治疗2例。
结论:音乐治疗在ICU中的临床应用表明音乐治疗法可调节人的呼吸、循环、内分泌等生理功能,减轻患者的恐惧,焦虑,孤独等心理,融洽医患关系,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缓解疼痛、紧张等情绪,在提高患者舒适度,稳定心率、血压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疗法;ICU;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10-01 音乐治疗学是一门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是音乐在传统艺术欣赏和审美领域之外的应用和发展[1]。
四千多年前古埃及就应用音乐为病人减轻疼痛,我国在两千多年前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也提出五音疗疾。
70年代以来音乐疗法已成为医学家们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音乐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式,它通过声音的传递引起人们的生理变化[2]。
现将音乐疗法在ICU中的临床应用阐述如下:1临床资料选择2007.1-2008.1入住ICU中的清醒患者45例,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56岁,男性23例,女性22例,其中先心病术后10例,妊高症8例,食道癌术后12例,冠心病8例,脑出血术后5例,慢性肾功能异常2例;学历:大学10例,高中12例,初中及以下23例;2例回族,2例蒙古族,余为汉族;信仰基督教者5例.2应用方法2.1应用前准备:播放音乐前需争取患者的同意并向患者说明音乐播放带来的效果,否则会适得其反。
2.2应用中指导:音乐播放开始,嘱病人缓闭双眼,首先从双手开始,吸气时逐渐握紧双拳(约5S)呼气时缓缓放松双拳(约15S)借此可感受紧张与放松的感觉,然后用类似方法从前臂、上臂、脸部、颈部、肩部、背部、胸部、腹部、大腿、小腿、脚等部位肌肉逐渐进行,整个过程随音乐节奏与呼吸密切配合,循环3次。
音乐疗法在ICU危重患者护理的应用进展音乐疗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广泛,并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化,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音乐治疗从20世纪40年代起在欧美国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虽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水平仍然十分落后,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规范的、深入的、有影响力的治疗方式,仍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
本文从音乐疗法的定义、原理、音乐疗法的分类、实施的方法及在危重患者的治疗中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ICU 是集中抢救和监护危重症患者的场所,环境的改变及自身疾病状况易给患者带来消极的心理反应,甚至出现ICU 紧张综合征,而音乐治疗在ICU患者中也有一定的应用,音乐疗法能改善ICU 清醒患者的生理状态,减轻患者紧张、焦虑抑郁情绪和缓解伤口疼痛,对ICU机械通气患者采取音乐疗法,可大幅减少机械通气患者焦虑引起的生理应激反应,表明音乐对机械通气患者有明显的镇静安抚作用。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的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产生一种物理能量作用于人的生理和心理,优美的旋律通过听觉产生美感,使人产生安宁愉悦的心情,它提升多种病症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患者认知能力、社交能力、缓解躯体和精神痛苦,近年来音乐治疗在国内外的临床应用愈来愈广泛。
美国音乐治疗协会主任Br uscia认为,音乐疗法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治疗师通过运用各种音乐体验及在治疗师和治疗对象之间作为动态的变化力量发展起来的关系,来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健康目的。
目前认为,音乐对人体生理作用的影响是通过刺激听觉中枢而直接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网状结构、丘脑和大脑皮层所实现的,它能使人体分泌有利于健康的激素或神经介质,调节体内血管的流量和神经传导,从而激发人的能量引起各种生理特征(呼吸、心跳、血压的高低、皮肤温度、皮肤电阻值降、肌肉电位和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等)的改变,而且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和痛觉中枢相邻,听觉中枢兴奋还可有效地抑制痛觉中枢,从而明显降低疼痛;另一方面,不同的音乐和音调能激发不同的情绪,当患者情绪低落时,通过轻松愉快的音乐作用于脑干网状结构,促进大脑皮层觉醒,并将刺激传递给外周神经,以提高肌张力并增进机体活力,消退低落情绪,当人的情绪出现紧张状态或应激反应时,通过音乐的刺激,能影响大脑某些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从而使人放松,缓解紧张状态,消退应激反应。
音乐疗法在ICU 患者焦虑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ICU患者的镇痛镇静的非药物治疗研究,包括环境因素和音乐疗法,又获得了大家的重视。
美国重症医学会2012年修订的《成人疼痛躁动谵妄治疗指南》更在关注镇痛镇静的同时,强调对于疼痛、焦虑和谵妄的评估。
ICU的患者由于自身疾病原因以及接受各种诊治治疗的痛苦,往往更加会产生强烈的机体应激反应,通常需要应用镇静和镇痛药物进行治疗。
但镇痛、镇静是一把双刃剑,其副作用同样可造成气管功能障碍,例如心动过缓、低血压、肠蠕动障碍、活动减少、虚脱以及谵妄[1]。
音乐治疗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患者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心身健康的目的[2]。
有研究表明音乐干预能缓解ICU患者压力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3]作为一种非药物性治疗方法在稳定ICU患者的生理指标、缓解焦虑及抑郁情绪方面取得成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4年1-12月,选择我院ICU机械通气清醒患者49例,其中男36例,女13例,年龄22-87岁。
49例患者中心肌梗死11例、呼吸衰竭21例、重症肺炎17例。
1.2 方法所有患者采取疾病常规专科护理,在此基础上采用音乐疗法。
具体方法:告知患者音乐疗法的目的和意义,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并让家属准备患者喜欢的乐曲类型,如一些节奏舒缓的音乐或患者熟悉和喜欢如戏曲、民歌等存储于MP3播放机中,让患者试听并指导患者情景联想,全身尽量处于放松状态。
播放的具体时间应避开上下午治疗查房治疗时间:6:30-7:30、11:30-12:00、16:30 -17:30、20:00-21:00,具体播放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调整。
播放时为患者戴上耳机,并将音量调至患者满意。
1.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3、5、7天比较两组患者的情绪、疼痛及血压。
音乐治疗在精神科的应用在现代医学领域,精神科的治疗方法日益多样化,其中音乐治疗作为一种非药物的辅助治疗手段,正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潜力。
音乐,这一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艺术形式,不仅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还能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音乐治疗是一种利用音乐来促进身心健康的专业治疗方法。
它基于音乐对人的生理、心理和情感的影响,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和体验,帮助患者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精神科患者来说,音乐治疗可以是一种温和而有效的干预方式,尤其在缓解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精神疾病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焦虑和抑郁是精神科中常见的情绪障碍。
对于焦虑症患者,快节奏、激昂的音乐可以激发他们的活力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摆脱过度紧张和担忧的情绪;而舒缓、轻柔的音乐则能够让他们放松身心,降低焦虑水平。
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动力,音乐治疗可以通过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激发积极的情绪体验。
例如,一些充满希望和温暖的歌曲可能会让患者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逐渐走出抑郁的阴霾。
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音乐治疗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情感淡漠、社交退缩等问题。
通过参与音乐创作、演奏或合唱等集体音乐活动,患者能够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能力,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改善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
音乐还可以作为一种沟通的桥梁,帮助患者与治疗师和其他患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促进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
音乐治疗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
音乐聆听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让患者聆听,并引导他们关注音乐带来的身体和情感反应。
音乐创作则鼓励患者通过作词、作曲或即兴演奏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想法,释放压抑的情绪。
此外,还有音乐舞蹈治疗、音乐戏剧治疗等综合性的方法,让患者在更加丰富多样的音乐体验中获得身心的康复。
为了确保音乐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治疗师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