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周末培优(第15周)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
- 格式:doc
- 大小:116.50 KB
- 文档页数:9
课时作业5一、知能稳固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A.瀛.洲(yínɡ) 天台.(tāi)剡.溪(shàn)嵊.县(chènɡ)B.渌.水荡漾(lù)谢公屐.(jī)熊咆龙吟殷.岩泉(yǐn)水澹.澹(dàn)C.訇.然中开(hōnɡ) 青冥.(mínɡ)惟觉.时之枕席(jué)摧眉折.腰(shé)D.霓.为衣兮(ní)洞天石扉.(fēi)梦游天姥.(lǎo)越人语.天姥(yù)解析:此题要注意多音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形声字不能只读半边,要注意读音的变化,“折〞在“摧眉折腰〞中读“zhé〞,“语〞在意为“告诉〞时读“yù〞。
“嵊〞“姥〞这些形声字,不能只读半边。
答案:B2.以下各组句子中的虚词,其用法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忽魂悸以.魄动路幽昧以.险隘B.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恍惊起而.长嗟C.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D.我欲因.之梦吴越因.求假暂归解析:表修饰的连词/表顺接的连词。
答案:B3.下面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 )A.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B.吴越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C.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D.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解析:C项为比喻,其余为夸张。
答案:C4.以下诗句停顿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C.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D.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解析: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答案:D5.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C.项王那么受璧,置之坐上.D.及既上.,苍山负雪解析:例句中“上〞为登上,动词。
(选修)《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检测试题(本试卷满分150 分,测试时间150 分钟)第I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一、(12 分)1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月照花林皆似霰. 雪珠B.眩眩空中孤月轮雪白的样子C.谁家今夜扁H子. 飘荡江湖的客子D.愿逐月.华.流照君月光2.选出对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A )A.后难求(实在)网*(原来)出类拔萃(超出)B.忽已暝(天黑)危橘(危险)西人成事(根据)C.鸾回车(运转)涉泗(鼻涕)”语妙句(隽永)D .东南坼.(裂开)觉.时(睡觉)追.云逐月(追随)3.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宏。
B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以陈述句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
C.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这两句的着眼点由江海交汇处转到岸汀之上,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
D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色洁白如霜,所以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和月色分辨不清了。
这两句写出了月色的明净洁白。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A.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属于近体诗。
B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
我们学习过他的《春晓》《过故人庄》等诗。
C.王维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字摩诘。
苏轼评价其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D .宋词按流派分为豪放、婉约两派。
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代表是柳永、李清照和姜夔。
《扬州慢》是姜夔的代表作。
二、(9分)阅读下面节选的文字,完成5〜7题。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古诗鉴赏三技之二鉴赏意象什么是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
意即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古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一般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则是“惜时光”“伤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鉴赏古诗形象的要点在于鉴赏意象。
高考考查意象,由浅入深地从三个角度入手:①找意象,②析特点,③说作用。
一、找出合乎题干要求的意象无意象无以为诗。
古诗中使用的意象往往有多个;高考题要求找出意象,都带有一个特定要求;要找准意象,需要吃透题目要求。
再者,最重要的是表述,要采用名词或名词化答法。
不过,最终要看题干要求。
[演练体悟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峡口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现出来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暮春。
飞花。
解析第一问从“花飞欲尽春”可以看出;第二问重在转述,“花飞”应转成一个名词性的意象——“飞花”。
二、分析意象的内涵(特点)要揣摩把握诗中意象自身特点。
首先,要抓住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特征。
为此,要特别关注意象的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
因为不同季节、不同色调所呈现出的特征,尤其是情感特征是不同的。
其次,要抓住“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挖掘其内在的品质特征。
诗中不少意象由于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以及民族特殊的审美习惯,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内涵,如“柳”“月”“红豆”等,分析时可以联系,但必须结合诗人当时的具体处境和特定心境,尤其是具体语境、具体问题进行分析。
第二单元《积雨辋川庄作》《旅夜书怀》《新城道中(其一)》《扬州慢》《长相思》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A.辋.(wǎnɡ)川东菑.(zī)朝槿.(jǐn)B.危樯.(qiánɡ)铜钲.(zhènɡ) 西崦.(yān)C.饷.(xiǎnɡ)春耕初霁.(jì)荠.(qí)麦D.怆.(cānɡ)然豆蔻.(kòu)窥.(kuī)江【解析】B钲:zhēnɡ,C荠:jì,D怆:chuànɡ。
2.下面对《积雨辋川庄作》颔联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述夏木茂密,境界幽深.B.水田与白鹭两种景象互相映衬、配合,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形成色彩浓淡的差异.D.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取动态,一取声音.【解析】无“画中有诗”。
3.下面对《旅夜书怀》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烘托。
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
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
这两句勾画了这样一个境界: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桅杆高耸;岸上只见小草,不见人家,冷寂得很。
B.第三、四句承“夜”字写诗人所见景色: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这难免使诗人感到,在这样的境遇中,一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它的命运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而江水的奔流更使他联想到时光的迅速消逝……C.后四句即景抒怀: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
“官应老病休”是说官职本来应该因自己年老多病而罢休.对此诗人并未有什么不满。
D.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写作导练(附例文)-(高二语文)写诗——创设诗境情景交融诗歌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像共同创造的结果。
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
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
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境是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显现。
概括诗歌的意境,常用这样一些术语: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诗人写景抒情,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相间,具体写法,不一而足,要善于变化。
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
而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
所谓“情景交融,错综唯意”(胡应麟语),在情景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
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意。
一、课内素材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气韵、情韵、神韵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李白的性格豪迈恣肆,如天马行空有不可羁勒之势,且缔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才华横溢的旷世之诗篇,从李白飞扬的神采和无拘无束的个性中,可以领略到一种精神舒展与解放的乐趣。
诗人直率的笔调,豪放率真的个性跃然而现。
应用指南中学教材中引入了不少李白的经典诗歌,通过阅读欣赏这些诗歌,让我们不仅品味到李白诗的超人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诗歌,领略诗人豪迈雄放的气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作者简介(1)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王维擅书画,亦通音律,多才多艺。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2)杜甫,详见《蜀相》.(3)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因不赞同王安石变法,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府、徐州知府和湖州知府。
在地方任上体恤民情,修堤救灾,广为民众所拥戴。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4)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
他在词中抒发了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彰显出超凡脱俗、飘然不群、孤云野鹤般的个性。
其次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受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建、哲学社会科学探讨首先要搞清晰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相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主动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朝气。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很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相识和表现实力。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更。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视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栩栩如生地描绘诞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困难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挚友肯定会对耸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很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斗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斗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华蜜,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日,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雄伟现实是人民创建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建者。
只有相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气,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相识沸腾的现实。
相识人民创建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答案1、“迟”字用得最好,在诗中是“迟缓”之意。
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
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2、此处化用典故,“争席”、“海鸥”二典,充满了老庄色彩。
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表达作者自己要隐居山林的愿望,抒写了诗人淡泊的心境。
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3、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
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4、尾联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
(判断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对这手法加以阐述;给出表达效果)5、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拟人,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第二联写野外远景,第三联写农家近景。
(意思相近即可)6、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
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
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7、“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测试时间:50分钟,总分:60分)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霰弹(xiàn) 涕泗(sì)荠麦(jì)木槿(jǐn)B.砧板(zhēn) 碣石(jié)殷勤(yǐn)桅杆(wěi)C.怆然(chuāng)寒暄(xuān)作揖(yī)蟾蜍(chán)D.渌水(lǜ)霹雳(lì)姜夔(kuí)危樯(qiáng)【答案】A【解析】B项,“殷”读yīn,“桅”读wéi;C项,“怆”读chàng;D项,“渌”读l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墙橹战栗皓腕列缺霹雳B.怆然轩冕荡漾茙马关山C.喧豗鸾凤寂寥豆寇词工D.凭轩榆关歼灭雕栏玉砌【答案】D【解析】A项,墙橹—樯橹;B项,茙马关山—戎马关山;C项,豆寇词工—豆蔻词工。
3.下列各项中,没有使用夸张修辞的一项是(3分)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B.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C.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D.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答案】D名师点睛夸张1.概念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2.分类(1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2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鲁迅《药》) (3)超前夸张。
指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的夸张形式。
例如: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朱自清《春》)3.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加强联想,以创造意境。
4.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诗共三十六句,共换八韵。
课时作业4一、知能稳固1.以下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滟.(yàn)滟芳甸.(diàn)霰.(sàn)雪B.纤.(qiān)尘皎.(jiǎo)皎寒砧.(zhēn)C.浦.(fǔ)口宛.(wǎn)转潇.(xiāo)湘D.扁.(piān)舟碣.(jié)石徘徊.(huái)解析:A.霰xiàn,B.纤xiān,C.浦pǔ。
答案:D2.以下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流霜汀上芳甸悠然B.捣衣潜跃闲潭潇湘C.融汇清秀深邃暇思D.踯躅伫立隽永脉搏解析:遐思。
答案:C3.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与其它句子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B.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C.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D.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解析:互文,其余为比较。
答案:A4.下面诗句中抒情方式和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析:直接抒情,其余三句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答案:B5.以下对?春江花月夜?一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本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尽情赞叹大自然的神奇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
B.本诗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
C.全诗辞采清丽,韵律和谐,清新自然,婉转流畅。
D.本诗一韵到底,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极大地增加了它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解析:四句一换韵,而非“一韵到底〞。
答案:D6.对?春江花月夜?分析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这是张假设虚写的一首写景抒情诗,号称“孤诗横绝全唐〞。
B.诗中从月出到月落,展现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C.有人说这首诗中景物描写太乱,诗的重心不明确。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测试时间:50分钟,总分:60分)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霰弹(xiàn) 涕泗(sì)荠麦(jì)木槿(jǐn)B.砧板(zhēn) 碣石(jié)殷勤(yǐn)桅杆(wěi)C.怆然(chuāng)寒暄(xuān)作揖(yī)蟾蜍(chán)D.渌水(lǜ)霹雳(lì)姜夔(kuí)危樯(qiáng)【答案】A【解析】B项,“殷”读yīn,“桅”读wéi;C项,“怆”读chàng;D项,“渌”读l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墙橹战栗皓腕列缺霹雳B.怆然轩冕荡漾茙马关山C.喧豗鸾凤寂寥豆寇词工D.凭轩榆关歼灭雕栏玉砌【答案】D【解析】A项,墙橹—樯橹;B项,茙马关山—戎马关山;C项,豆寇词工—豆蔻词工。
3.下列各项中,没有使用夸张修辞的一项是(3分)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B.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C.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D.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答案】D名师点睛夸张1.概念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2.分类(1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2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鲁迅《药》) (3)超前夸张。
指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的夸张形式。
例如: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朱自清《春》)3.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加强联想,以创造意境。
4.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诗共三十六句,共换八韵。
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
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D.全诗以月为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答案】A【解析】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
5.下列对诗歌《菩萨蛮(其二)》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的开头两句开门见山,点出全词题旨,并贯穿全篇。
“江南好”有劝说游人留在江南的意思,隐含游人意在回乡。
B.三、四两句写江南的景色美、生活美。
景色方面,澄澈明净的春水胜过长空一碧的天色;生活方面,躺在画船中听雨声入眠,悠闲之至。
C.五、六两句写江南的人物美。
“似月”写女子容貌光彩照人,“皓腕”写女子双腕洁白,这种描写使人物的美具体化、形象化,表现了江南女子的多情。
D.这首词语言优美、清新、自然,简洁明快,抒情性强。
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幅清晰鲜明的画面,将景色、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
【答案】C【解析】“表现了江南女子的多情”于文无据。
6.仿照下面的句子,以李白、杜甫为描写主体,在横线上补写两句话,表现对李白、杜甫两位诗人写作风格的理解。
(4分)读王维的“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可以品味到诗画一体;读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以体味到朦胧隐晦;;。
【答案】读李白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可以体会到豪迈飘逸读杜甫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可以感受到沉郁顿挫。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李、杜齐名,但他们的性格和诗风却很不相同。
,;,;,。
李白和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像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
①一个诗风老成稳健,倾向现实主义②一个像忍苦载重的犍牛③一个像狂放不羁的骏马④一个深沉悲天悯人⑤一个诗风清新飘逸,极具浪漫色彩⑥一个洒脱魅力十足A.⑥④③②⑤①B.③②⑤①⑥④ C.⑤①⑥④③② D.⑤②④⑥①③【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根据语境即上下文的提示语答题,首先快速阅读语段,了解语段大意,然后依据横线前后的提示性的词语、句子来填空。
要保证所填句子与前后句子之间逻辑严密,连贯一致。
该题应从“性格和诗风”两个方面考虑排序,同时,结合语句结构的对应。
3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
,,,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①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②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朗的点染③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④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⑤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⑥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A.①③②⑤④⑥B.②④⑤⑥①③ C.④②③⑤⑥①D.⑤①⑥②③④【答案】D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杜甫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②在扬州。
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诗《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给杜甫,表达了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诗作答。
②何逊是杜甫佩服的南朝梁代诗人,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是表示对裴迪和他的诗的推崇。
③“此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
1.请概括诗歌中含有哪些愁情。
(2分)【答案】①老去之愁;②失意之愁;③思乡之愁;④忆友之愁;⑤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感情的能力。
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词语“相忆”“岁暮”“乡愁”“白头”。
注意注释中的“大唐帝国万方多难”等。
2.清人黄生评此诗“直而实曲,朴而实秀”,请对此做简要分析。
(2分)【答案】前两联围绕“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始终出以谈话的口吻,语言浅白质朴;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感情深挚而婉曲,推心置腹,荡气回肠。
所以说“直而实曲,朴而实秀”。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诗歌风格的题目,此题给出了特点“直而实曲,朴而实秀”,即“朴实之中带有委婉”,结合诗中的语句解释说明这个特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两首诗分别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春思》表现了思妇对远在燕地戍边的夫君的思念之情以及她对爱情的忠贞。
《春怨》表现了思妇对远征辽西丈夫的思念之情。
2.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共同点,那就是“无理而妙”(看似无理,却自是妙语)。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中无理而妙的诗句,并做简要赏析。
(2分)【答案】①李白《春思》中的“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两句写思妇怪不相识的春风跑到自己的罗帐里来并斥责春风,虽无理,却巧妙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
②金昌绪《春怨》中的“啼时惊妾梦,5不得到辽西”两句表面上看,思妇打鸟是因为鸟惊扰了她的梦,让她无法梦到丈夫,但从本质上来说,能否梦到丈夫与鸟并无关系。
看似无理,却巧妙地写出了思妇对丈夫的强烈思念。
三、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代答闺梦还张若虚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1.诗歌的一、二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分析。
(2分)【答案】主要写的是对丈夫远行时的离别场景的回忆及对丈夫的思念。
丈夫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离“我”而去,到那荒寒的关塞驻守;“我”只能伫立在高高的楼台上,遥望与“我”离别的丈夫,可是哪里能够望得到呢。
【解析】第一句,“关塞”点明丈夫的去处,“年华早”说明丈夫离开的时候还很年轻,二人可能新婚不久;第二句,“楼台”点明望夫之地,“别望违”说妻子遥望丈夫,可是丈夫已经远去,再也望不到离别的身影。
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诗句写的是对与丈夫离别的场景的回忆及对丈夫的思念。
2.请简要赏析“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中的“催”“寄”两个字。
(2分)【答案】“催”“寄”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思妇对戍边丈夫的思念催开了桃李,思妇的心随着音乐飞到边塞,飞到了丈夫身边。
【解析】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对丈夫的浓浓的情意竟然让桃花、李花都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思妇的心随着远处传来的悠扬的乐声一起飘到丈夫的身边。
学生在此基础上即可明确“催”和“寄”形象地表现了思妇对丈夫的一片深情。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5分)孟浩然闻一多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
在他这里,无疑的那成立默契的对象便是庞德公。
孟浩然当然不能为韩朝宗背弃庞公。
鹿门山不许他,他自己家园所在,也就是“庞公栖隐处”的鹿门山,绝不许他那样做。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我们似乎为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
今天是伊皋①,明天是巢由②,后天又是伊皋,这是行为的矛盾。
当巢由时向往着伊皋,当了伊皋,又不能忘怀巢由,这是行为与感情间的矛盾。
诗是唐人排解感情纠葛的特效剂,说不定他们正因有诗做保障,才敢于放心大胆地制造矛盾,因而那时代的矛盾人格才特别多。
自然,反过来说,矛盾愈深愈多,诗的产量也愈大了。
孟浩然一生没有功名,除在张九龄的荆州幕中当过一段清客外,也没有半个官职,自然不会发生第一项矛盾问题。
但这似乎就是他的一贯性的最高限度。
因为虽然身在江湖,他的心并没有完全忘记魏阙。
下面不过是许多显明例证中之一: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然而“羡鱼”毕竟是人情所难免的,能始终仅仅“临渊羡鱼”,而并不“退而结网”,实在已经是难得的一贯了。
听李白这番热情的赞叹,便知道孟浩然超出他的时代多么远: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矛盾与诗的因果关系。
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对于他,诗的需要便当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