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2 学案:《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 格式:doc
- 大小:115.00 KB
- 文档页数:12
2.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语文版第二册教案一、教材概述本教材为《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语文版第二册,主要内容为鲁迅作品中的小说和散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呐喊》等。
教材通过对鲁迅作品的选材和分析,全面展示了鲁迅思想的精髓和风采,对于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内涵、体会鲁迅独特的艺术风格;2.熟悉鲁迅时代背景及其对鲁迅思想的影响;3.培养学生分析文本、阅读、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狂人日记》1.学生通过阅读《狂人日记》,了解作者鲁迅的思想、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及其影响;2.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和情节,理解鲁迅口吻的作用;3.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写一篇关于鲁迅风格的评论。
第二课《孔乙己》1.学生通过阅读《孔乙己》,了解社会排斥和歧视之下的孔乙己及其内心;2.学生分析小说中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关系;3.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写一篇人物描写的文章。
第三课《阿Q正传》1.学生通过阅读《阿Q正传》,了解阿Q这个社会群体的形象;2.学生分析小说中阿Q的心理变化及其社会原因;3.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写一篇关于社会背景的说明文。
第四课《呐喊》1.学生通过阅读《呐喊》,了解作者鲁迅内心的愤慨和震惊;2.学生分析小说中社会现象和个人命运的关系;3.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写一篇关于个人命运的叙述文。
四、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法:教师通过阅读鲁迅作品,并分析其中的文本、人物形象、情节等,引导学生分析鲁迅作品的艺术特点;2.师生互动法: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研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相互交流;3.课堂辩论法:通过课堂辩论的形式,促进学生思想认识,培养批判、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书面作业:学生通过阅读鲁迅作品,写一篇有关某个问题的文章;2.课堂表现: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形式,表现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3.测验考核:学生通过闭卷测试,对所学知识进行考核。
第2课《新青年》时代的鲁迅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甲寅.( ) ②刍.议( ) ③橐.橐( ) ④谬.论( ) ⑤旌.表( ) ⑥不恤.( ) ⑦娼.妓( ) (2)多音字①藉⎩⎪⎨⎪⎧枕藉. 狼藉. ②抹⎩⎪⎨⎪⎧ 抹.杀 抹.布抹.不开③拓⎩⎪⎨⎪⎧拓.本 开拓. ④辟⎩⎪⎨⎪⎧ 复辟. 开辟.⑤模⎩⎪⎨⎪⎧ 模.型 模.样⑥载⎩⎪⎨⎪⎧ 刊载. 载.重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戮 缪谬(2)⎩⎪⎨⎪⎧ 殚 惮(3)⎩⎪⎨⎪⎧ 藉 籍 (4)⎩⎪⎨⎪⎧ 鳞 麟 二、词语积累 理解运用(1)食肉寝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差强人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面无人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战争年代,老百姓痛恨日本鬼子,恨不得食肉寝皮....。
( )(2)记者近日在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虽然创意十足,但制作质量差强人意....,山寨感十足。
( )(3)孩子又在学校惹麻烦了,家长气得面无人色....,当着老师的面大声训斥这个孩子。
( ) 辨词填空(1)爆发·暴发爆发: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如爆发战争、爆发革命。
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
“爆发”强调爆炸性,“暴发”强调突然性。
①1911年辛亥革命________后,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②他梦想自己能中大奖,一夜之间成为________户。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如许寿裳氏所说的,周树人开始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写小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鲁迅自言,鲁迅这笔名,因为《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所以临时命名如此。
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不过鲁迅自己,在当时只是一种助阵的意思。
他说:“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
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他在《自选集》的自序中,说得更明白些:“《新青年》上提倡文学革命,这一种运动,现在固然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陈迹了,但在那时,却无疑地是一个革命的运动。
我的作品在《新青年》上,步调是和大家大概一致的,所以我想,这些确是算作那时的‘革命文学’。
然而我那时对于‘文学革命’,其实并没有怎样的热情。
……既不是直接对于‘文学革命’的热情,又为什么提笔的呢?想起来,大半倒是为了对于热情者们的同感。
这些战士,我想,虽在寂寞中,想头是不错的,也来喊几声助助威罢。
首先,就是为此。
自然,在这中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
但为达到这希望计,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那就是后来结集起来的《呐喊》(他的本意,只是“呐喊”)。
这些也可以说是‘遵命文学’。
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决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鲁迅与《新青年》1919年,鲁迅开始介入《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既然已经进入同一条战壕,他就必须密切注意前头的方向和四周的枪弹,随时保持一种警戒状态。
在同人中间,他特别欣赏王敬轩“双簧戏”,以为这种存心捣乱的精神是很可发扬的,虽然胡适等人认为不妥。
黑暗势力实在太顽固了,非有强大到千百倍的攻击不足以损伤它什么。
只要是真正的战斗,过激一点怕什么呢?何况这也不失为一种策略?在双方的力量处于非常悬殊的情况下,他是主X有非常的战法的。
反正旧势力溃灭的命运是无法挽回的了。
关于这一点,他知道得很清楚。
当X师培伙同北大的遗老辜鸿铭、黄侃之流,加紧筹备《国粹学报》和《国粹丛编》的复刊工作时,他曾经给钱玄同发出一封信,用极端轻蔑的语调写道:“中国国粹、虽然等于放屁、而一群坏种、要刊丛编。
却也毫不足怪。
该坏种等、不过还想吃人、而竟奉卖过人肉的侦心探龙做祭酒、大有自觉之意。
即此一层、已足令敝人刮目相看、而猗欤羞哉、尚在其次也。
敝人当袁朝时、曾戴了冕帽出无名氏语录、献爵于至圣先师的老太爷之前、阅历已多、无论如何复古、如何国粹。
都已不怕。
但该坏种等之创刊屁志、系专对《新青年》而发。
则略以为异、初不料《新青年》之于他们、竟如此其难过也。
然既将刊之、则听其刊之、且看其刊之、看其如何国法、如何粹法、如何发昏、如何放屁、如何做梦、如何探戈、亦一大快事也。
国粹丛编万岁!老小昏虫万岁!!”问题的严重性并不止于文字形式本身。
在复古派背后,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因此,文学革命决不是终极目标,最持久最艰难的战斗,惟在国民思想的改造。
从呐喊的头一天起,鲁迅一直跟主将们保持同一的步调,写遵命的文字,然而也仅仅因为这是时代的使命而已。
他是战士而不是喽啰,他有他的头脑和位置。
早在留日期间,他便已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了;随着革命的成功,败绩,蜕变,尤其是近期发生的X勋复辟事件,使他不能不特别重视社会意识的变革。
作为现今给自己布置的任务--思想革命,是他青年时期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与定型。
2.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语文版第二册教案一、课前准备1.手中有《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语文版第二册教材;2.学生已经自主阅读过课文《狂人日记》。
二、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助他们复习和巩固,同时可以做一些提问,如:•上节课学习了哪篇文章?•这篇文章讲了哪些内容?•你们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2. 阅读老师可以依次让学生朗读文章,让学生感受到鲁迅的思想和语言的力量。
同时,老师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词和难句,让学生掌握文中的要点和思路。
3. 分析让学生自主分析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内容: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有哪些内容属于重点内容?2.作者的思想:作者观点和思想是什么?他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3.语言及表达方式:作者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是怎样的?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4. 讨论和解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蕴含意义和思想。
许多文章在表明主题时都需要进行解读,使我们能够领会文章的真实含义。
5. 练习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1.你认为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2.文章中有哪些比喻、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你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对生活、人生、社会有什么感悟和思考?6. 总结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不断总结和回顾,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精髓和思想。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三、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当能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了解鲁迅的思想,掌握鲁迅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延伸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更多的鲁迅作品,或者通过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了解鲁迅的思想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鲁迅这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新青年》时代〞的相关背景二、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体会作者运用史料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手法三、梳理文章结构四、理解鲁迅“《新青年》时代〞的人生轨迹和情感世界,以获取有益的人生启示。
[难点重点]一、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二、梳理文章结构。
三、理解鲁迅“《新青年》时代〞的人生轨迹和情感世界,以获取有益的人生启示。
[课时安排]一至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单元文体知识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
人物传记是人类为自己建造的纪念碑,它记录着人类自身的历史和人性的发展,所以它能散发出永久和辉煌的艺术魅力。
1.人物传记的分类和定义按照传主同作者的关系,人物传记分为自传和他传两大类,它们都属于广义上的传记。
狭义的人物传记那么专指那些传主同作者并非同一人的传记,但这种狭义的传记没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暂且称它为他传。
本单元中,《鲁迅评传》属于他传,是带有评论的鲁迅传记。
《我的回忆》是回忆录,属于自传。
另外两篇均属他传。
2.人物传记的历史性和文学性人物传记必须要忠实于人物的生平,同时,在不违背基本史实和人物性格的前提下,作者也可以进行艺术加工,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和生动。
这种文字形式既是历史和真实的,又是文学的和诗的。
古今中外许多作家都认识到了人物传记的这种特性,歌德就把自己的传记取名为《诗与真》,鲁迅称中国最伟大的古典传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钱钟书先生也要求传记作品要有“史蕴诗心〞。
3,人物传记的内容任何一篇人物传记都应包括传主的生平事迹、成就贡献,同时,透过作品可以看到作者的主体精神,虽然由于传记的历史性的特殊要求,这种主体精神可能表现得更为隐蔽。
4.人物传记的功能人物传记有很强的认识功能,读者通过一部传记可以认识社会和人生,可以通过认识别人实现认识自我的渴望。
在现代社会,传记的认识价值愈益显示出来。
著名科学家李远哲(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这样回忆他在中学时代读了《居里夫人传》之后的感想:“我第一次感到当科学家不仅能从事很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工作,而且可以享有非常美好的人生。
第2课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学习目标 1.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体会作者运用史料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手法。
2.梳理文章的结构,把握鲁迅写作的思想脉络。
3.理解鲁迅“《新青年》时代”的人生轨迹和情感世界,以获取有益的人生启示。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甲寅.( ) ②刍.议( ) ③橐.橐( ) ④谬.论( ) ⑤旌.表( ) ⑥不恤.( ) ⑦娼.妓( ) 答案 ①yín ②chú ③tuó ④miù ⑤jīnɡ ⑥xù⑦chānɡ(2)多音字①藉⎩⎪⎨⎪⎧ 枕藉.()狼藉.()②抹⎩⎪⎨⎪⎧ 抹.杀()抹.布()抹.不开()③拓⎩⎪⎨⎪⎧ 拓.本()开拓.()④辟⎩⎪⎨⎪⎧ 复辟.()开辟.() ⑤模⎩⎪⎨⎪⎧ 模.型()模.样()⑥载⎩⎪⎨⎪⎧ 刊载.()载.重()答案 ①jiè/jí ②m ǒ/mā/mò ③tà/tuò ④bì/pì⑤mó/mú ⑥z ǎi/zài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戮()缪()谬()(2)⎩⎪⎨⎪⎧ 殚()惮() (3)⎩⎪⎨⎪⎧ 藉()籍()(4)⎩⎪⎨⎪⎧鳞()麟() 答案 (1)杀戮/未雨绸缪/谬论 (2)殚精竭虑/肆无忌惮 (3)慰藉/书籍 (4)一鳞半爪/麒麟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食肉寝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差强人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面无人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比喻除尽奸恶,也表示仇恨极深。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1《新青年》时代的鲁迅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鲁迅评传》的特点。
2、积累基础字词,简单介绍鲁迅在《新青年》时代之前的经历.3、梳理文章结构,了解鲁迅在《新青年》时代的思想变化过程.4、理解作者引用鲁迅先生《<呐喊〉自序》“铁屋子”一段的含义。
【学习重点】梳理文章结构,了解鲁迅在《新青年》时代的思想变化过程.【学习难点】1、理解作者引用鲁迅先生《〈呐喊〉自序》“铁屋子”一段的含义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学习过程】一、作者介绍曹聚仁,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记者,杰出的爱国文化人士,曾经是一位在20世纪中国文坛、报界、学术领域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
是他首次报道台儿庄大捷的消息;是他首次向海外报道“皖南事变”真相;是他首次向海外传递出国共可能第三次合作的信息;是他1958年在新加坡《南洋商报》上报道金门炮战的独家重大新闻。
曹聚仁一生与书为伍,笔耕不辍。
主要著作:《鲁迅评传》《国学概论》《书林新话》《万里行记》《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等。
二、作品介绍本文选自曹聚仁的《鲁迅评传》,于1956年由香港世界出版社印行.共分29节,以、自由式随笔体的方式对鲁迅的一生和主要著作以及与自己的交往景象了中肯、独到的评述。
当时正值国内个人崇拜、英雄崇拜风气盛行。
曹聚仁把鲁迅写成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的传记观,也得到了鲁迅的首肯。
三、文体知识《鲁迅评传》是属于他传。
曹聚仁与鲁迅、周作人兄弟同为知契的朋友,他有资料的积累,再加上他有史学研究的功底,既能鉴别史料,又能组织史料,所以写出了合理近情的鲁迅传记.四、介绍鲁迅在《新青年》时代之前的经历:家道中落看透世态走出家门学习洋务选择学医医治民众领悟要著弃医从文创办杂志提倡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身处僻处抄碑寻古五、基础演练1、给加点的字注音甲寅.刍.议胡诌.橐橐旌.表不恤.娼.妓..明确:甲寅yín刍chú议:谦词,指自己的议论。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主题:《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目标:1. 了解《新青年》的背景和发展历程;2. 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其在《新青年》中的贡献;3. 理解鲁迅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4. 能够分析和评价鲁迅在《新青年》时代的重要文章。
教学重点:1. 理解《新青年》时代的鲁迅的意义;2. 理解鲁迅思想的核心内容。
教学难点:1. 分析和评价鲁迅在《新青年》时代的重要文章;2. 理解鲁迅思想的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1. 听课;2. 讲解;3. 讨论。
教学流程:Step 1 引入 (5分钟)介绍《新青年》时代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在这个时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Step 2 学习内容 (10分钟)1. 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主要成就,以及他的艰苦求学之路;2. 介绍《新青年》的发展历程和它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Step 3 分析鲁迅思想 (15分钟)1. 分析鲁迅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接纳;2. 分析鲁迅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
Step 4 分析《新青年》时代的重要文章 (15分钟)选取《狂人日记》、《呐喊》的一篇或几篇进行分析和讨论,分析鲁迅在这些文章中传达的思想和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Step 5 总结和评价 (10分钟)总结鲁迅在《新青年》时代的重要贡献和他的影响力,评价他对中国现代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Step 6 作业布置 (5分钟)布置阅读《狂人日记》或《呐喊》的一篇或几篇,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资源:1. 《新青年》相关文献;2. 鲁迅的相关资料。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自主选择一个鲁迅的作品进行阅读并进行讲解;2. 组织一次鲁迅文化展,展示鲁迅的生平和他的思想文化成果。
第2课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文本导学 学习重点 1.理解鲁迅“《新青年》时代”的人生轨迹和情感世界。
2.梳理文章脉络,学习作者运用史料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手法。
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甲寅.(yín) ②刍.议(chú) ③橐.橐(tuó) ④谬.论(miù) ⑤旌.表(jīnɡ) ⑥不恤.(xù) ⑦娼.妓(chānɡ) (2)多音字①⎩⎨⎧ 枕藉.(jiè)狼藉.(jí) ②⎩⎨⎧ 抹.杀(mǒ)抹.布(mā)抹.不开(mò)③⎩⎨⎧ 拓.本(tà)开拓.(tuò)④⎩⎨⎧ 复辟.(bì)开辟.(pì) ⑤⎩⎨⎧ 模.型(mó)模.样(mú)⑥⎩⎨⎧刊载.(zǎi )载.重(zài ) 2.辨形组词 (1)⎩⎨⎧ 戮(杀戮)缪(未雨绸缪)谬(谬论) (2)⎩⎨⎧殚(殚精竭虑)惮(肆无忌惮) (3)⎩⎨⎧ 藉(慰藉)籍(书籍) (4)⎩⎨⎧鳞(一鳞半爪)麟(麒麟)3.理解词义(1)食肉寝皮:比喻除尽奸恶,也表示仇恨极深。
(2)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差,稍微。
(3)面无人色:脸上没有血色。
形容恐惧到极点的样子,也形容病危时的脸色。
4.选词填空(1)爆发·暴发①1911年辛亥革命________后,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②他梦想自己能中大奖,一夜之间成为________户。
答案①爆发②暴发解析爆发:(力量、情绪等)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如爆发战争、爆发革命。
暴发:(用不正当手段或由意外机会)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
“爆发”强调爆炸性,“暴发”强调突然性。
(2)直接·直截①返乡农民工只要________去各乡镇政府登记,就可以获得再就业的机会。
②鲁迅是________的从书本上和社会上看了来的,野史正史里食人的记载,食肉寝皮的卫道论。
答案①直接②直截解析直接:不经过中间事物发生关系的(跟“间接”相对)。
如直接关系、直接领导。
直截:(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
如直截了当。
1.课文是围绕什么来组织材料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狂人日记》。
2.围绕文中的中心事件,尝试划分文章结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
鲁迅的《狂人日记》横空出世,开创了白话小说的新纪元。
第二部分(2~3段):引用周作人的说法和《〈呐喊〉自序》来说明《狂人日记》的写作缘起。
第三部分(4~6段):依据周作人的说法介绍《狂人日记》的人物原型和中心思想,并介绍与小说相关的其他情况。
第四部分(7~8段):借用许寿裳的话和鲁迅自述来评价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的历史意义,并用《呐喊》中的其他作品来评价鲁迅的贡献。
“《新青年》时代”,鲁迅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写的东西,为什么作者唯独选择以《狂人日记》为中心事件来叙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狂人日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重大的,是鲁迅在新文化时期最突出的贡献,以其为重点,不完全按纵的线索、流水账式地叙述鲁迅生平,而是抽出专题单独评说,以加强横向联系,这样纵横结合,既使鲁迅的形象呈现出一种立体感,又主线明确,重点突出。
1.结合第2、3段,说说鲁迅为何要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钱玄同的来访,使鲁迅又燃起了用文学作品打倒吃人礼教的火焰,他要为先驱者助威,推动思想革命。
2.如何理解第7段中的“助阵”一词?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鲁迅写白话文虽然在主观上只是出于对新文化运动的“助阵”,但历史意义却是深远重大的。
这是作者坚持尊重史实,反对神化、美化鲁迅,把他写成“人”而不是“神”的具体表现。
作者没有更多地直接叙述传主的事迹,而是将传主自述、传主亲友的评述穿插其中,这样组织材料有何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传主自述无疑是最具权威性的。
(2)周作人,传主的弟弟,虽然后来和传主失和,但他们毕竟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是同胞,又共同游学,一起走向文坛,这就决定了他对鲁迅的思想、生活、作品发言的特殊性。
(3)许寿裳,传主的挚友,与传主亲密知心(当年曹聚仁和鲁迅打趣说自己不够格写鲁迅传记,因为他不姓许,这里的“许”共有五位,许寿裳应排首位。
鲁迅听后笑着对曹说:“就凭这句话,你是懂得我的了。
”),他的评价应是切实中肯的。
因而,这样组织材料,全面、客观、准确地写出“《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而且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鲁迅。
学后自评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甲寅.(yín)谬.论(niù)分.水线(fēn) 声名狼藉.(jí)B.复辟.(pì) 旌.表(jīnɡ)刊载.(zǎi) 差.强人意(chā)C.刍.议(chú) 娼.妓(chānɡ)拓.本(tà) 殒身不恤.(xùn)D.胡诌.(zhōu) 抹.布(mā)凄.惨(qī) 装模.作样(mú)答案 D解析A项“谬”读miù。
B项“辟”读bì。
C项“恤”读x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掌故浑名编辑才子佳人B.书籍缘故纲伦无可挽救C.爆发候补请愿旧事重题D.慰籍绰号暑名食肉寝皮答案 B解析A项浑—诨。
C项题—提。
D项籍—藉,暑—署。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________是少数,________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________殒身不恤的事实,________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________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________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A.即使然而虽却尽管也B.虽然但是即使就虽而C.虽然但虽则虽而D.即使但虽却即使也答案 C解析“虽然……但”表转折,“则”相当于“就”,“而”表转折。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日寇入侵的年代,日本军队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
一提起日本鬼子,人们恨不得食肉寝皮....。
B.这批治疗H7N9禽流感的新药经过临床半年的试用,总体上看疗效还差强..人意..,得到医院和病人的认可。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D.李刚同学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学、老师请教。
答案 D解析A项“食肉寝皮”比喻除尽奸恶,也表示仇恨极深。
B项“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差,稍微。
C项“淋漓尽致”形容谈话和文章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D项“不耻下问”指向比自己地位低、知识少的人请教,不觉得耻辱。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为我国美食食品材料及制作工具市场带来了不可小视的经济效益。
B.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
C.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时代,基因工程作为新兴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将带动其他生物新技术。
D.校庆活动期间,我校高度重视安全教育,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安全工作,以防止出现校园踩踏事件的发生。
答案 B解析A项介词赘余造成主语残缺,应删去“随着”。
C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添加上宾语中心词“的发展”。
D项句式杂糅,“出现”和“发生”应删去其一。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画坛鲁迅”吴冠中吴志菲①“我绝不能侮辱过去的作品,一定要超过过去,给后人新的启发。
”对于艺术,吴冠中觉得是要有殉道精神的。
②晚年的他疾病缠身,但生命、生活的激情仍然燃烧,探索、创新的精神仍不停止。
特别的艺术激情与永不停歇的艺术创新,使这位具有深厚造诣和深邃思想的画坛巨匠本该进入老年的生命呈现出向上跃跳的青春姿态。
他曾说:“我虽已到老年,但这只是体躯的老,我性格不变,性格不老,还是想搞新东西。
”③在作品进入市场后,他完全有条件改善生活质量,可他依旧是劳动者朴素的习惯,在用钱方面像对待时间一样节俭。
被他称为“下蛋的窝儿”的家在北京方庄芳古园小区的一处老居民楼内,他是20世纪90年代初搬进来的。
那套小四居几乎没怎么装修,家具也都是用了好些年,与平常人家无异,访客常常会惊讶于沙发上补洞的透明胶。
他的住房连同被友人戏称为“蜗居”的画室从来没有刻意装潢过,一次有工人到他家换水表,一进门就大惊小怪地说:“哟,现在很难见到水泥地的人家了!”④这样一个“落笔成金”的画家,却一直过着近乎寒酸的平淡生活,不尚虚华。
曾经有一个房地产老板提出,愿意给吴冠中在大厦的顶层盖一个四合院,顶层有阳光,适合作画。
但吴冠中拒绝了,理由很简单:不需要。
他对艺术创作是高追求,于物质生活没有追求。
吴冠中曾经长期失眠,学生推荐说,足底按摩对睡眠很有好处,只体验了一回,他还是那句话:“不合适我。
”在美术圈流传较广的是,吴冠中脚穿孙儿穿剩下的旅游鞋,经常花两元钱在楼下找个“蹲摊儿”的理发师傅剃头。
一次,熟人遇见了他,开玩笑说:这么有价值的脑袋怎就这么廉价地“处理”一下?听见有人说话,吴冠中扭过头说,剃头师傅是“行为艺术”,我是纸上谈兵,我们工作的领域不同,价值一样。
⑤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使灵魂的疆域更加开阔。
苦惯了的吴冠中很满意自己的生活。
艺术创造的享受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并不需要过多的物质条件。
⑥在中国散文创作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左手绘丹青,自成一派,右手写文章,文风洒脱。
吴冠中就是其中的要员,其文字创作与绘画同样得到了读者的喜爱,那种艺术与人文融合深厚恰切的文字值得阅读者反复地咀嚼与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