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比的意义和性质》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2.12 MB
- 文档页数:20
小学-数学-打印版
小学-数学-打印版 第1节 比的意义和性质
要点精讲2 求工作效率
例2 一件工作,甲要4时完成,乙要6时完成,甲、乙两人工作效率的比是多少? 分析:可设工作总量为“1”,先求出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再求它们的比。
甲的工作效率是14,乙的工作效是16。
解答:甲、乙两人工作效率之比为
14∶16=3∶2。
答:甲、乙两人工作效率的比是3∶2。
辅导要领
★让学生掌握根据工作时间的比求工作效率的比的方法。
★辅导时,复习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在未知的情况下,一般设为“1”。
结果一定要化为最简整数比。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1比的意义和性质|西师大版在上课之初,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实践情景:学校举行篮球比赛,甲队得到了25分,乙队得到了30分,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两队得分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用一个数表示另一个数是几倍。
2. 比的写法:用“:”表示两个数的比。
3.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写法,以及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写法,运用比的基本性质。
难点:比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让学生思考并表述甲队和乙队得分的关系。
2. 讲解比的概念:解释什么是比,比的意义,并用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3. 讲解比的写法:介绍如何用“:”表示两个数的比,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4. 讲解比的基本性质: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的性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比的概念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比赛得分、比较商品价格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比的概念: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用一个数表示另一个数是几倍。
2. 比的写法:“:”3. 比的基本性质: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答案:1. 25:30 = 5:62. 50:60 = 5:6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比的概念和性质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但在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比的概念和性质来解决问题,试着举例说明。
《比的意义和性质》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第1节“比的意义和性质”安排了3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1个练习。
建议用2课时教学第1课时教学例l,完成第51页课堂活动和练习十四第1、2、5题;第2课时教学例2、例3,完成第52页课堂活动和练习十四第3、4、6~9题。
★例l认识比。
比的意义实质上就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因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都是用除法计算的,所以通常就把两个数相除叫作这两个数的比。
先出示例1表格,让学生读懂表格中的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张丽用的时间是李兰的几倍?让学生列式计算后,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5÷4也可以写成5:4或54,都读作“5比4”。
比的概念,可直接告诉学生。
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但是分数是一种数,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如果问54是分数还是比,那要看它所处的具体数学情境才能确定。
然后教学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等概念。
教师可以教科书上的5:4为例直接介绍,或者让学生看书自学这部分内容。
★“试一试”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学生独立完成后讨论:①张丽和李兰所行路程的比与李兰和张丽所行路程的比,表示的意义一样吗?能不能将比的前项和后项交换位置?②填出的前三个比中每个比的前项与后项,是相比的前项和后项交换位置?②填出的前三个比中每个比的前项与后项,是相同类别的量吗?第4个呢?通过对①的讨论,让学生明白比是有顺序的,前后两项不能交换位置。
交换了比的前项和后项的位置,比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通过对②的比较,让学生了解两个数量的比可以是同类量的比,也可以是不同类量的比。
★“议一议”沟通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
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所以,比的后项不能为0。
除法是一种运算,而比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倍比关系。
教学时可让学生整理出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整理时可以用文字表述,也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
★课堂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同时渗透环保教育。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比的基本性质》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例2,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探究比的基本性质。
2.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的整数比。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比的基本性质的发生、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比的基本性质等活动,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一些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教学素养。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不是和陌生,前面已经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内容做好了铺垫。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为化简比奠定基础,并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把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谁来说说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什么?学生1: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学生2: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2.在除法里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里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比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学习比的基本性质。
(板书:比的基本性质)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比,你发现了什么?这组比是怎样变化的?(接下来,请同学们4人一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完后座回原位,并选一个人作为代表把你们的讨论结果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1:从左往右看,比的前项、后项同时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学生2:从右往左看,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还有没有同学需要补充的吗?(有: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板书0除外3.为什么“0”除外呢?学生1: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除数,而除数不能为0。
1、比的意义和性质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例2、例3,比的基本性质以及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提示:本节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理解掌握了比的意义,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的,学好比的基本性质为下一步学习化简比打下基础。
本节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例2和例3。
例2直接由分数和比的比较引入教学,有利于学生启动分数的相关经验来理解比的知识,上排的分数既可以看作分数,也可以看作比。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促进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用最简分数的概念理解最简比的概念。
教学时可采用“观察比较——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的方式组织教学。
教学时还要注意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探索规律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比的基本性质。
例3是化简比,包括化简整数比和分数比,都是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强调比的结果应该是最简整数比。
教学例3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再对照约分的方法,使学生明确最简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与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然后对比例题,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化简比,什么叫最简整数比。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记忆和沟通分数与比、除法之间的联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过程与方法:积累数学经验,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练习本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求比值。
8∶4= 48∶12= 16∶8= 40∶16=2.找出下列分数中相等的分数,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找的?5749 2820 1510 2115 1410 3530 2718 4935 学生找出后,教师作引导性提问:它们为什么相等?谁能完整地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由上面这两组题你想到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上面两道练习题,加强了基础训练,巩固了求比值的练习,同时第2题的设计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本节课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
第四单元比知识点归纳与总结一、 比的意义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例如21:7 其中21是前项,7是后项。
2、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二、比的基本性质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2、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的比,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把两个数的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叫做化简比,也叫做比的化简.(化简后比的前项和后项没有公因数,化简后要检查)3、分数比的化简方法: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变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例如:61:92=(61×18):(92×18)=3:4也可以用:4:34329619261==⨯=÷ 15:8158385183:2.0==⨯= 可以转为除法的运算4、 求几个数的连比的方法,如:甲∶乙=5∶6,乙∶丙=4∶3,因为[6,4]=12,所以5∶ 6=10∶ 12, 4∶3=12∶9, 得到甲∶乙∶丙=10∶12∶9。
5、()2103615()24()()43:2+=+=÷=÷=三、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比较1.目的不同。
求比值就是求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而化简比是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2.结果不同。
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这个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而化简比最后的结果仍然是一个比,要写成比的形式3.读法不同。
如6:4求比值是6:4=6÷4=46=23读作二分之三还可写作1.5(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是6:4=6÷4=46=23读作三比二还可写作3:2(结果是一个比) 四、比的应用1、比的第一种应用:已知两个或几个数量的和,这两个或几个数量的比,求这两个或这几个数量是多少?六年级有60人,男女生的人数比是5:7,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题目解析:60人就是男女生人数的和。
小学数学西师新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和性质一、课例背景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和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
由于比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把比放在分数除法之后进行教学,既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及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信息窗解读信息窗 1——人体中的比该信息窗是以学生熟悉的人体为载体,呈现了头长、臂长、腿长、身高几个信息,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借助“怎样用算式表示赵凡的臂长和腿长的关系呢?”等问题,引入对比的意义、求比值、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学习。
借助信息窗提供的信息,“合作探索”中安排了四个红点。
第一、二个红点部分是学习比的意义和求比值的方法。
教材分别提出“怎样用算式表示赵凡的臂长和腿长的关系呢?” 和“怎样用算式表示赵凡的头长和身高的关系呢?”两个问题展开探索。
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
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
教材由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引出:可以把这两种数量间关系的表示法统一起来,都叫做一个数和另一个数的比。
另外,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都是用除法计算的,所以通常就把两个数相除也叫做两个数的比。
此后,出现的“想一想:比、分数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旨在引领学生在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过程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掌握,体会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四个红点部分是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的方法教材引领学生将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通过观察发现比值不变,从而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接着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教材提供的例子中化简比有三种情况:一是第四个红点14:21,是学习化简整数比的方法: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他们的最大公因数,直到前、后项是互质数为止;二是借13助想一想“怎样将10:8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学习化简分数比的方法,即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分别乘上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把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进而化简;三是借助想一想中 1.25:4,学习化简小数比的方法:即根据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小数比转化成整数比,再化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