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指导:聚证的辨证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1.03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内科学一、名解1、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 其特点为起病急骤, 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 持续不解, 阵发加重, 手足逆冷至肘膝, 甚至呕吐如喷, 肢厥、抽搐。
2、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为“眩晕”。
3、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
4、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5、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6、自汗: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7、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8、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
9、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10、颤证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二、填空、选择1、积聚:病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寒邪、病后所致;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病位:肝脾。
食滞痰阻证—临床表现: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
2、鼓胀:病变脏器:主要在于肝脾, 久则及肾。
3、内伤头痛病因:情志不遂、饮食劳倦、跌扑损伤、体虚久病、禀赋不足、房劳过度;风寒头痛特点: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内伤头痛常见证型:肝阳、血虚、痰浊、肾虚、淤血头痛。
痰浊头痛:临床表现:头痛昏蒙, 胸脘满闷, 纳呆呕恶, 舌苔白腻, 脉滑或弦滑。
治法: 健脾燥湿, 化痰降逆。
代表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
药物:半夏、陈皮; 白术、茯苓; 天麻、白蒺黎、蔓荆子。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四)肝胆病证胁痛1.胁痛的治则是什么?实证宜理气活血,虚证宜滋阴柔肝。
2.胁痛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肝胆脾胃肾3.胁痛与胆胀临床表现的主有区别在于哪一点?部位不同,前者疼痛在两胁肋,后者疼痛在右上腹。
1.患者男性,50岁。
自觉胁肋掣痛,心急烦口躁,头痛目赤,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胸闷不安,溺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胁痛,辨证:肝胆湿热,治法清热化湿,理气通络,方剂龙胆泻肝汤2.患者钟某,女,46岁。
反复胁痛五年,每因烦躁时症状加重,伴郁闷气短,纳呆,腹泻,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经一个多月的恰当治疗后,病情好转,胁痛减轻,无腹泻,但仍时觉胁部悠悠疼痛,心中烦热,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而弦。
诊断:胁痛,证候:肝阴不足,治法:滋阴柔肝,养血通络,方剂:一贯煎。
黄疸1.黄疸的发生与哪些脏腑功能失调关系最密切?脾胃肝胆2.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时的治法是什么?清热解毒,凉营开窍3.黄疸的基本病机是什么?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
1.患者张某,男,40岁。
1994年7月12日就诊。
患者一个月前因公至南方出差,常暴饮暴食,劳累奔波,自觉神疲乏力。
20天后自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脘腹满闷,小便黄,目白睛黄不明显,纳呆,当地医院诊断“感冒”,经治疗后外感症状消失,但身体仍觉异常疲乏,且双目白睛微黄,患者因工作忙,四天后始就诊。
现症见身目发黄如橘,发热不扬,身重体倦,口苦,恶心呕吐,纳呆,溺黄少,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弦滑。
诊断:黄疸,证型:湿重于热,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方剂:茵陈四苓汤。
2.患者男性,23岁,因身目俱黄两天入院。
现症见身目俱黄,发热口渴,恶心欲吐,溺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黄疸;证型:阳黄热重于湿,治法:清热利湿通腑,方剂:茵陈蒿汤加减。
积聚1、积证与聚证各有何特点?答:积证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为脏病,聚证是无形,聚散无常,病无定处,病属气分,为腑病。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患者,女性,48岁。
小便混浊,淋出如米泔水,尿道热涩疼痛,时有口干,舌红苔腻,脉濡数。
本病例最宜选用的方剂是A.程氏萆薢分清饮B.石韦散C.小蓟饮子D.无比山药丸E.知柏地黄丸【答案】A2、符合中医学辨证论治思路的有A.审察病机B.同病异治C.异病同治D.因病选方E.审证求机【答案】A B C E3、治疗胃阴不足呕吐的主方为A.麦门冬汤B.益胃汤C.一贯煎E.沙参麦冬汤【答案】A4、痫病发作日久,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不华,纳呆便溏,舌淡脉弱,治宜选用A.六君子汤B.涤痰汤C.参苓白术散D.二陈汤E.以上都不是【答案】A5、厥证的辨证要点包括A.辨病因B.辨虚实C.分气血D.辨阴阳E.分脏腑【答案】A B C6、以下属于瘿病的基本治则的是A.理气化痰C.消瘿散结D.滋阴降火E.活血化瘀【答案】A C7、丁某,男,患肝病多年。
近1周出现腹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时有疼痛,纳食欠佳,小便短少,嗳气不爽,食后作胀,舌苔白腻,脉弦。
此属何病证A.水湿浸渍型水肿B.水湿困脾型鼓胀C.气滞湿阻型鼓胀D.肝郁气滞型鼓胀E.肝气郁结型胁痛【答案】C8、下列各项中,不符合紫斑临床特征的是A.好发于四肢B.紫斑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C.压之褪色D.不高出皮肤E.患者以女性居多【答案】C9、呕吐物为痰浊涎沫者多属A.胃阴不足B.饮食停滞C.脾胃气虚D.痰饮内阻E.肝气犯胃【答案】D10、痰热郁肺证肺胀的治法是A.清热化痰,宣肺平喘B.清热化痰,肃肺止咳C.清肺泄热,降逆平喘D.化痰降气,健脾益气E.涤痰祛瘀,泻肺平喘【答案】C11、肺痈的成痈期的治疗原则是A.清热解毒,清肺消痈B.清肺消痈,祛痰化瘀C.清热解毒,化瘀消痈D.活血化瘀,清肺消痈E.益气养阴,清肺解毒【答案】C12、溃脓期的主症是A.咳吐白色黏痰B.咳吐黄绿浊痰C.咳吐腥臭脓血痰D.咳吐黄脓痰E.咳吐白色泡沫痰【答案】C13、癃闭的病因有A.外邪侵袭B.饮食不节C.情志内伤D.瘀血内停E.体虚久病【答案】A B C D E14、痫证休息期肝火痰热证的治法A.平肝息风,定惊安神B.清肝泻火,化痰宁心C.清热泻火,顺气豁痰D.疏肝和胃,健脾化痰E.涤痰息风,开窍定痫【答案】B15、癫证与狂证总的治疗原则A.调整阴阳B.调理气血C.调理肝气D.平肝降气E.以上都不对【答案】A16、治疗消渴下消的方剂是A.黄芪汤B.六味地黄丸C.金匮肾气丸D.鹿茸丸E.知柏地黄丸【答案】B C D E17、吞咽梗阻,胸膈痞满,时有疼痛,情志抑郁时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中医内科辨证要点
中医内科辨证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病症:中医辨证需要首先观察病情表现,包括病人的主观感觉、病史和体征等。
对疾病的发展规律和病因病机进行分析研判。
2. 辨寒热:寒热是中医内科辨证的基本要点之一。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体温、脉象等来判断寒热的情况和特点。
3. 辨虚实:虚实是指病人体质的虚弱或实盛程度。
虚实的判断可以通过病情的变化、病人的面色、舌苔和脉象等进行分析判断。
4. 辨外内:中医内科辨证需要明确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否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通过病史和病情的观察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5. 辨阴阳:阴阳是指疾病所产生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在辨证中要根据病人的体寒热、舌苔情况和脉象来判断阴阳的倾向和变化。
6. 辨卫气营血津五脏六腑:中医内科辨证需要根据病人的体征和病情来判断卫气、营血、津液和脏腑的情况与功能是否正常。
以上是中医内科辨证的基本要点,医生需要通过综合分析和判断来得出辨证结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学笔记知识提纲上篇 总论第一节 感冒 第一节 水肿 第二节 咳嗽第三节 哮病 第二节 淋证 第四节 喘证第一章 肺系病证 第五节 肺痈 第五章 肾系病证 第三节 癃闭 第六节 肺痨第七节 肺胀 第四节 阳痿 第八节 肺痿 第一节 心悸 第五节 遗精 第二节 胸痹 第一节 郁证 第三节 不寐 第二节 血证 第二章 心系病证 第四节 癲狂 第六章 气血津液 第三节 痰饮 第五节 痫病 第四节 消渴 第六节 痴呆 第五节 自汗 第七节 厥证 盗汗 第一节 胃痛 第六节 内伤 第二节 痞满 发热 第三节 呕吐 第七节 虚劳 第四节 噎膈 第八节 肥胖 第三章 脾胃病证 第五节 呃逆 第九节 癌病 第六节 腹痛 第一节 痹证 第七节 泄泻第八节 痢疾 第二节 痉证 第九节 便秘下篇 各论 第一节 胁痛 第七章 肢体经络 第三节 痿证 第二节 黄疸第三节 积聚 第四节 颤证 第四章 肝胆病证 第四节 鼓胀第五节 头痛 第五节 腰痛 第六节 眩晕 第七节 中风 第八节 瘿病 第九节 疟疾中 医 内 科 学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三、病因病机:(一)病因:感受外邪,正气虚弱(二)病机;卫表失和,肺失宣降。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疏风宣肺(三)、分型论治:1、风寒束表证: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4、气虚感冒:参苏饮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第二节咳嗽一、定义: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
三、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有关。
第三节积聚1 [病因病机]积聚的发生,多因情志失凋,饮食所伤,寒邪内犯,及它病之后,肝脾受损,脏腑失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而成。
一、病因;二气干气不舒,脏腑失和,脉络受阻,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日积月累,可形成积聚。
如《金匮翼·积聚统论》篇说:……凡忧思郁怒,久不能解者,多成此疾”。
;涩气饱失宜,或恣食肥厚生冷,脾胃受损,运化失健,水谷精微不布,食滞湿本病病因有寒邪,湿热,痰浊,食滞,虫积等,其间又往往交错夹杂,相互并见,然而,最终导致气滞血瘀结成积聚,故积聚病机主要是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两者比较,聚证中医内科学浊凝聚成痰,或食滞、虫积与痰气交阻,气机壅结,则成聚证。
如痰浊气血搏结,气滞血阻,脉络瘀塞,日久则可形成积证。
《景岳全书·痢疾论》说:“饮食之滞,留蓄于中,或结聚成块,或胀满硬痛,不化不行,有所阻隔者,乃为之积。
”3.感受寒邪寒邪侵袭,脾阳不运,湿痰内聚,阻滞气机,气血瘀滞,积聚乃成。
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积之始生,得寒乃生。
”亦有外感寒邪,复因情志内伤,气因寒遏,脉络不畅,竺血凝聚而成积。
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以上说明,内外合邪可形成积聚。
4.病后所致,黄疽、胁痛病后,湿浊留恋,气血蕴结;或久疟不愈,湿痰凝滞,脉络痹阻;或感染虫毒(血吸虫等),肝脾不和,气血凝滞;或久泻、久痢之后,脾气虚弱,营血运行涩滞,均二、病机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又有一定区别。
病位主要在于肝脾。
肝主疏泄,司藏血;脾主运化,司统血。
如肝气不畅肝脾失调,气血涩滞,壅塞不通,形成腹内结块,导致积聚。
脾运失职本病初起,气滞血瘀,邪气壅实,正气未虚,病理性质多属实;积聚日久,病势较深,』:气耗伤,可转为虚实夹杂之证。
病至后期,气血衰少,体质羸弱,则往往转以正虚为主。
1.辨积与聚积与聚虽合称为一个病证,但两者是有明显区较别的。
积证具有积块明显,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程较长,多属血分,病情较重,治疗较难等特点;聚证则无积块,腹中气时聚时散,发有休止,痛无定处,病程较短,多属气分,一般病情较轻,相对地治疗亦较易。
至于古代文献以积为脏病,聚为腑病,则不可拘泥,实际上不少积证的积块就发生在胃、肠。
2.辨部位积块的部位不同,标志着所病的脏腑不同,临床症状、治疗方药也不尽相同,故有必要加以鉴别。
从大量的临床观察来看,在内科范围的脘腹部积块主要见于胃和肝的病变。
右胁腹内积块,伴见胁肋刺痛、黄疸、纳差、腹胀等症状者,病在肝;胃脘部积块伴见反胃、呕吐、呕血、便血等症状者,病在胃;右腹积块伴腹泻或便秘、消瘦乏力,以及左腹积块伴大便次数增多、便下脓血者,病在肠。
3.辨虚实积证大体可分为初、中、末三期,一般初期正气未至大虚,邪气虽实而不甚,表现为积块较小、质地较软,虽有胀痛不适,而一般情况尚可。
中期正气渐衰而邪气渐甚,表现为积块增大、质地较硬、疼痛持续,并有饮食日少,倦怠乏力,形体消瘦等症。
末期正气大虚而邪气实甚,表现为积块较大、质地坚硬,疼痛剧烈,并有饮食大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黧黑,明显消瘦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