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艺术鉴赏1.2
- 格式:ppt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56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欣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欣赏艺术美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创造手段,对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美,经过艺术加工而集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现实美。
那么,对于艺术美的欣赏,则是一种人们以艺术形象(艺术作品)为对象的审美活动,欣赏者在艺术形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感受、体验、领悟,进而注入自己富有个性的想象,对艺术形象(艺术作品)展开“再创造”,从而丰富艺术形象(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所以,审美活动是一种创造审美价值的人类实践活动。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是说艺术作品的美,必须要有“人”(欣赏者)的阅读、感受、领悟、体验才能显示出来。
一般说来,审美活动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即审美知觉的形成、审美享受、审美判断。
审美知觉的形成是审美活动的最初形式。
艺术作品的诸要素的形式美,如造形布局、色彩、线条、韵律、光影等。
通过影响人的视觉和听觉,使人反映到作品的外部形式美,引起人们心理、生理上的愉悦感。
第二阶段是审美享受。
在审美知觉初步形成的基础上,既愉悦感官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想象、和联想等手段,展开思维活动,与客体发生共鸣,产生出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一种极其和谐、极其深邃的审美境界,能够自然而然地与客体融合,悠然地陶醉于自由自在的审美王国之中。
在此基础上,逐步走向审美活动的较高层次——审美判断。
审美判断是指人们理解和评价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审美特点的能力,并且对其进行评价。
审美判断的正确与否当然要受到社会、历史等种种社会关系的制约,也与人的世界观、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审美经验有密切的联系。
下面,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为例,谈谈其艺术美的欣赏。
一、中国园林的起源园林是人类为了满足休憩、娱乐、游览、欣赏的需要,利用自然,在一定范围内创造一个富于情趣、饱含艺术境界的美的环境建筑艺术。
我国明末诗人、画家、著名造园家计成说得好:“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园林艺术鉴赏一.园林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作为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历史悠久,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从有关记载,我国的园林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营,只不过是作为历代帝王、贵族等少数统治阶级享乐的场所。
中国园林,从时间上来说分为中国园林和中国近现代园林,在中国园林的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园林在其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为中国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
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东方风景式园林的源泉,其本身有着独特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如在奴隶社会的周代,就有周文王的“灵囿”,方七十里,养百兽鱼鸟,供帝王游牧取乐。
到了封建社会的秦代,在公元前218年于咸阳渭水之南兴建了“上林宛”,周围三百里,有离宫七十所,“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苑中有涌泉,有怒瀑,还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
到了汉代,“上林苑”相续扩大,分区豢养动物,栽培它地的名果奇树达三千余种,其规模和内容都相当可观。
三国时,魏文帝“以五色石起景阳山于芳林苑,树松竹草木,捕禽兽以充其中”。
吴国的孙皓在南京“大开苑囿,起土山楼观,功役之费以亿万计”。
晋武帝司马炎重修“香林苑”,并改名“华林苑”。
到南朝,梁武帝又重修齐高帝的“芳林苑”,“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
北朝在盛乐(今蒙古和林格尔县)建“鹿苑”,引附近武川之水注入苑内、广几十里。
到了隋代,隋炀帝杨广在洛阳以西建造“西苑”,周围二百里,其规模虽然没有“上林苑”大,但内容却有过之而不及。
苑内造海,周十余里,海中有三座神山,高百余尺,殿堂楼观极多,山水之胜,动植物之多,都是极尽豪华。
到了唐代,在西安建有宫苑结合的“西内”、“东内”、“芙蓉苑”及骊山的“华清宫”,面积虽不算大,但苑的内容和造园的意境却有了新的发展。
在宋代有著名的“寿山艮岳”,周围十余里。
元代建“万岁山”,明朝建“西苑”,清代更有占地八千四百多亩的热河避暑山庄,以及世界文化史上著名奇迹“圆明园”等。
唐宋在以往造园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创了我国园林艺术的一代新风,达到了新的境界。
中国园林赏析姓名:谢伶玉班级:电子1212 学号:1220106230 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
传统士大夫奉修齐治平为圭皋,不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重视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之学,他们涵泳情性,默思玄览,修炼“内宇宙”,在笔墨纸砚则为书画,在草木土石则为园林。
他们将广大的宇宙囊括进内心,或者说他们将内心的修养性命做为宇宙中最广大最重要的学问,即把它当做宇宙。
中国古代除了李白、徐霞客等寥寥数人,并无太多探险家,大约与士大夫重视“内宇宙”修炼而不重视对“外宇宙”的探索有关。
这些反映在建筑上,就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华丽、精巧。
他们将“内宇宙”又投影在园林建筑上。
园林的气质和造型艺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景的布局和构图,大致的成景在类型上分为借景、主景、点景、引景、漏景、框景、影景、色景、盆景。
借景的基本手法,一是堆山叠石,建筑高台楼阁,以抬高视点;二是在可借景的方向构造“视线走廊”避免遮挡住景致;三是设计框景引导游人视线;四是以水面倒影形成映景;五是种树栽花设岸理水;六是栽种有季相特征的花木,借季相景;七是竹听风声,种芭蕉,荷花听雨声,借声景。
园林中的主要景物或景区称为主景。
如留园以著名的冠云峰为主景,趵突泉以名泉为主景,潭拓寺以千年银杏古木为主景。
主景有控制全局的特点,在布局上往往处于空间序列的高潮部分。
园林中亭、塔等小型建筑等景物最易产生装饰点景作用,景物点的要领是“以少取胜”,贵在得体,恰到好处的景物点还可以山石、花木和雕刻小品等、补点剩余空间,不仅使空间布局充实、构图完美,还有很强的装饰作用。
引景即有意识地引导游人路线的方法,视线引景以静观视线的朝向为标准,引景可分为向心引导和离心引导两种方式。
向心引导即从景区外围注视中心某一景观,易于产生吸引力与亲切感。
离心引景则是从某一景点向四面眺望,易于产生奔放的联想。
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一.园林的形成与发展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要求而兴建的,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深厚,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开始于商周时代的帝王苑囿,秦汉时已初具模仿自然的造园风格,魏晋南北朝时寄情山水的园林大盛,唐宋时又将诗、书、画等艺术引入园林的造景中。
经过长期的造园实践,到明清时终于达到了最辉煌时期,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生成期(殷,周,秦,汉)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全盛期(隋,唐)成熟期(宋,元,明,清初),集大成期(清中叶,清末)二.园林建筑的类型和特点中国园林建筑类型丰富,有殿、堂、厅、馆、轩、榭、亭、台、楼、阁、廊、桥等,以及他们的各种组合形式,不论其性质与功能如何,都能与山水、树木有机结合,协调一致,互相映衬、互相渗透、互为借取。
有的建筑能成为园林景观的主体,成为构图中心,有的建筑对自然风景其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亭亭子不仅是供人憩息的场所,又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布置合理,全园俱活,不得体则感到凌乱,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合适地点,在这些地方筑亭,一般都能构成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
亭子以其美丽多姿的轮廓与周围景物构成园林中美好的画面。
在我国园林中,几乎都离不开亭。
在园林中或高处筑亭,既是仰观的重要景点,又可供游人统览全景,在叠山脚前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即含蓄而又平添情趣。
(二)园门我国古典园林中的门犹如文章的开头,是构成一座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园林文化和深远的历史掌握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格特色和创作理念、艺术构思、总体布局、园景创作手法以及对世界各种园林艺术流派的影响等知识能从审美的视角对各种类型的园林艺术作品进行赏析,提高对园林艺术创作和鉴赏的能力和自身美学修养。
导论中国园林体系总体认识:一池碧水雛荷噥語輕舟醉春歸斯是佳期揮去千般情愁斷橋殘雪曲徑雕檐殘刻雲深處獨聽竹嗚風嘯誰會憑欄意皇家園林秦朝上林苑漢朝甘泉苑明朝紫禁城清朝圓明園形成北方江南嶺南之三大體系.北方私家園林集中在北京.江南私家園林清初在揚州乾隆以後轉蘇州臺灣屬嶺南體系規整通透明亮精雕細琢清代造園藝術形成地方特色第一章中国园林艺术史论要求:掌握园林艺术的涵义,熟悉园林发展历程以及园林艺术的研究概况;掌握中国艺术各个时期发展的主要成就。
园林艺术的涵义园林艺术是园林学(或称造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关于园林规划、创作的艺术体系,是美学、艺术、绘画、文学等多学科理论的综合运用,尤其是美学的运用。
园林形式与特征是园林设计的前提,有了具体的布置形式,园林内部的其他设计工作才能逐步进行。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其造园手法早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模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得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和发展的伟大事业。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北方皇家园林和岭南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古典园林体系,按所属关系,一般认为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公共游游憩园林。
公共游游憩园林:指具有天然景观特点,并逐渐被开发建设成为有大量著名游览点,带有公共性质的游憩场所,在性质和风格上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异趣,又与纯粹的天然风景有别,但往往成为寺庙园林的外围环境。
《中国园林艺术鉴赏》院系: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班级:测绘类19-5班学号:1904070517姓名:毛镜懿中国园林艺术鉴赏本堂中国园林艺术鉴赏选修课,看到了我国许多的古典园林建筑,感受到了有着厚重历史的中国以及有着诗情画意的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对自然美亲切而又敏锐的感受能力和留下的中国园林瑰宝,这次选修课报告,我选择了鉴赏颐和园,才疏学浅,如有纰漏和错误,请海涵。
中国是园林的国度,在园林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可以说是一种有形的诗或立体的画,更具体而典型地寄托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无限留恋。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颐和园全园可分为宫殿区、前山前湖区、西湖区和后山后湖区四大景区。
宫殿区取严谨对称的殿庭格局,但较紫禁城的严肃气氛已轻松很多,建筑尺度也不太大。
绕过宫殿区的主殿仁寿殿,通过一条曲折的小道,进入前山前湖区,气氛才忽然一变:前泛平湖,目极远山,视野十分辽阔,远处玉泉山的塔影被借入园内,加深了园林的空间感。
在昆明湖西部筑有西堤,堤西隔出水面二处,各有岛一,与龙王庙岛一起,构成一池三神山的传统皇苑布局,为西湖区,风格疏淡粗放,富有野趣。
万寿山北麓是后山后湖景区。
后湖实为一串小湖,以弯曲河道相连,夹岸幽谷浓荫,风格幽曲窈窕。
在后湖中段,两岸仿苏州水街建成店铺,有江南镇埠风韵。
颐和园充分体现了皇家园林的特点:以真山真水为造园要素,所用手法为写实;景区规模大,景点多,景观丰富;功能和活动性较丰富,几乎都附有宫殿和居住用的殿堂;园林风格侧重于富丽堂皇,渲染出一派皇家气象。
添景: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中国园林艺术众所周知,现代社会被人为的划分为东方和西方。
因此,世界上也就有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分。
而在众多的文化之中,园林艺术可谓独占一席之地。
世界上的园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欧的古典主义园林。
它们的形式不同,风格迥异,然而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各自寓有自己的“意境”。
西欧的古典主义园林,是以十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造园艺术思潮为基础,于十七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形成的。
这种园林在形式上有强烈的中轴线,对称的布局,规则的建筑图案,修剪整齐的树草花圃,人造的水池喷泉,笔直的道路,宽阔的广场和娇柔的石雕像。
以此来比拟神圣的君主集权和森严的等级制度。
这些艺术形式的出现,除了有长期的、民族的、传统的历史渊源外,也是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态和思想意识在造园艺术上的反映。
这种古典主义的园林,曾得到当时社会的推崇,而更多的则是诗人、画家们的赞许和歌颂,也就赋有了在当时社会上风行的“诗情画意”和特有的“意境”。
中国的古典园林不同于西方的园林,它有着“创作自然,借景寓情”的艺术特色。
不是矫揉造作的模仿自然,而是再现了大自然的“形”,流露了大自然的“神”,寄寓了建造者的“情”。
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并且呈现出了诸多差异,但是在和西方园林相比较时仍有很多共通之处的。
“创作自然,借景寓情”概括了我国园林创作时的精髓,可以将它归纳为“五要”和“五避”。
即:在地域有限的空间里,要能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寓意曲折含蓄,引人探求和回味;避免全盘托出,一览无余。
人工斧凿的山石水池,要做到“宛自天开”“巧夺天工”;避免牵强附会,矫揉造作。
各类建筑物的设置,要同周围景色环境有机地结合;避免夸奇斗胜,或画蛇添足。
画面的安排,要有构图层次,突出重点;避免独花无叶,或喧宾夺主。
景色的组织,要有统一的连续性;避免杂乱无章,断径绝路。
以上五点体现在园林创作的各个具体环节,也是我们平时欣赏、评价园林时参照的依据。
我国古典园林赏析中国古典园林赏析园林就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
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就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与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中国古典园林大都就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
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
其意思就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
山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就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就是智慧与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
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
花草树木就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与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
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
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与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与观景的建筑。
建筑与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与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1、皇家园林皇家园林就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瞧来,国家的山河都就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就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与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