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艺术鉴赏1.2
- 格式:ppt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56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欣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欣赏艺术美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创造手段,对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美,经过艺术加工而集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现实美。
那么,对于艺术美的欣赏,则是一种人们以艺术形象(艺术作品)为对象的审美活动,欣赏者在艺术形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感受、体验、领悟,进而注入自己富有个性的想象,对艺术形象(艺术作品)展开“再创造”,从而丰富艺术形象(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所以,审美活动是一种创造审美价值的人类实践活动。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是说艺术作品的美,必须要有“人”(欣赏者)的阅读、感受、领悟、体验才能显示出来。
一般说来,审美活动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即审美知觉的形成、审美享受、审美判断。
审美知觉的形成是审美活动的最初形式。
艺术作品的诸要素的形式美,如造形布局、色彩、线条、韵律、光影等。
通过影响人的视觉和听觉,使人反映到作品的外部形式美,引起人们心理、生理上的愉悦感。
第二阶段是审美享受。
在审美知觉初步形成的基础上,既愉悦感官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想象、和联想等手段,展开思维活动,与客体发生共鸣,产生出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一种极其和谐、极其深邃的审美境界,能够自然而然地与客体融合,悠然地陶醉于自由自在的审美王国之中。
在此基础上,逐步走向审美活动的较高层次——审美判断。
审美判断是指人们理解和评价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审美特点的能力,并且对其进行评价。
审美判断的正确与否当然要受到社会、历史等种种社会关系的制约,也与人的世界观、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审美经验有密切的联系。
下面,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为例,谈谈其艺术美的欣赏。
一、中国园林的起源园林是人类为了满足休憩、娱乐、游览、欣赏的需要,利用自然,在一定范围内创造一个富于情趣、饱含艺术境界的美的环境建筑艺术。
我国明末诗人、画家、著名造园家计成说得好:“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园林艺术鉴赏一.园林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作为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历史悠久,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从有关记载,我国的园林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营,只不过是作为历代帝王、贵族等少数统治阶级享乐的场所。
中国园林,从时间上来说分为中国园林和中国近现代园林,在中国园林的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园林在其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为中国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
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东方风景式园林的源泉,其本身有着独特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如在奴隶社会的周代,就有周文王的“灵囿”,方七十里,养百兽鱼鸟,供帝王游牧取乐。
到了封建社会的秦代,在公元前218年于咸阳渭水之南兴建了“上林宛”,周围三百里,有离宫七十所,“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苑中有涌泉,有怒瀑,还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
到了汉代,“上林苑”相续扩大,分区豢养动物,栽培它地的名果奇树达三千余种,其规模和内容都相当可观。
三国时,魏文帝“以五色石起景阳山于芳林苑,树松竹草木,捕禽兽以充其中”。
吴国的孙皓在南京“大开苑囿,起土山楼观,功役之费以亿万计”。
晋武帝司马炎重修“香林苑”,并改名“华林苑”。
到南朝,梁武帝又重修齐高帝的“芳林苑”,“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
北朝在盛乐(今蒙古和林格尔县)建“鹿苑”,引附近武川之水注入苑内、广几十里。
到了隋代,隋炀帝杨广在洛阳以西建造“西苑”,周围二百里,其规模虽然没有“上林苑”大,但内容却有过之而不及。
苑内造海,周十余里,海中有三座神山,高百余尺,殿堂楼观极多,山水之胜,动植物之多,都是极尽豪华。
到了唐代,在西安建有宫苑结合的“西内”、“东内”、“芙蓉苑”及骊山的“华清宫”,面积虽不算大,但苑的内容和造园的意境却有了新的发展。
在宋代有著名的“寿山艮岳”,周围十余里。
元代建“万岁山”,明朝建“西苑”,清代更有占地八千四百多亩的热河避暑山庄,以及世界文化史上著名奇迹“圆明园”等。
唐宋在以往造园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创了我国园林艺术的一代新风,达到了新的境界。
中国园林赏析姓名:谢伶玉班级:电子1212 学号:1220106230 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
传统士大夫奉修齐治平为圭皋,不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重视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之学,他们涵泳情性,默思玄览,修炼“内宇宙”,在笔墨纸砚则为书画,在草木土石则为园林。
他们将广大的宇宙囊括进内心,或者说他们将内心的修养性命做为宇宙中最广大最重要的学问,即把它当做宇宙。
中国古代除了李白、徐霞客等寥寥数人,并无太多探险家,大约与士大夫重视“内宇宙”修炼而不重视对“外宇宙”的探索有关。
这些反映在建筑上,就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华丽、精巧。
他们将“内宇宙”又投影在园林建筑上。
园林的气质和造型艺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景的布局和构图,大致的成景在类型上分为借景、主景、点景、引景、漏景、框景、影景、色景、盆景。
借景的基本手法,一是堆山叠石,建筑高台楼阁,以抬高视点;二是在可借景的方向构造“视线走廊”避免遮挡住景致;三是设计框景引导游人视线;四是以水面倒影形成映景;五是种树栽花设岸理水;六是栽种有季相特征的花木,借季相景;七是竹听风声,种芭蕉,荷花听雨声,借声景。
园林中的主要景物或景区称为主景。
如留园以著名的冠云峰为主景,趵突泉以名泉为主景,潭拓寺以千年银杏古木为主景。
主景有控制全局的特点,在布局上往往处于空间序列的高潮部分。
园林中亭、塔等小型建筑等景物最易产生装饰点景作用,景物点的要领是“以少取胜”,贵在得体,恰到好处的景物点还可以山石、花木和雕刻小品等、补点剩余空间,不仅使空间布局充实、构图完美,还有很强的装饰作用。
引景即有意识地引导游人路线的方法,视线引景以静观视线的朝向为标准,引景可分为向心引导和离心引导两种方式。
向心引导即从景区外围注视中心某一景观,易于产生吸引力与亲切感。
离心引景则是从某一景点向四面眺望,易于产生奔放的联想。
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一.园林的形成与发展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要求而兴建的,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深厚,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开始于商周时代的帝王苑囿,秦汉时已初具模仿自然的造园风格,魏晋南北朝时寄情山水的园林大盛,唐宋时又将诗、书、画等艺术引入园林的造景中。
经过长期的造园实践,到明清时终于达到了最辉煌时期,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生成期(殷,周,秦,汉)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全盛期(隋,唐)成熟期(宋,元,明,清初),集大成期(清中叶,清末)二.园林建筑的类型和特点中国园林建筑类型丰富,有殿、堂、厅、馆、轩、榭、亭、台、楼、阁、廊、桥等,以及他们的各种组合形式,不论其性质与功能如何,都能与山水、树木有机结合,协调一致,互相映衬、互相渗透、互为借取。
有的建筑能成为园林景观的主体,成为构图中心,有的建筑对自然风景其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亭亭子不仅是供人憩息的场所,又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布置合理,全园俱活,不得体则感到凌乱,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合适地点,在这些地方筑亭,一般都能构成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
亭子以其美丽多姿的轮廓与周围景物构成园林中美好的画面。
在我国园林中,几乎都离不开亭。
在园林中或高处筑亭,既是仰观的重要景点,又可供游人统览全景,在叠山脚前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即含蓄而又平添情趣。
(二)园门我国古典园林中的门犹如文章的开头,是构成一座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园林文化和深远的历史掌握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格特色和创作理念、艺术构思、总体布局、园景创作手法以及对世界各种园林艺术流派的影响等知识能从审美的视角对各种类型的园林艺术作品进行赏析,提高对园林艺术创作和鉴赏的能力和自身美学修养。
导论中国园林体系总体认识:一池碧水雛荷噥語輕舟醉春歸斯是佳期揮去千般情愁斷橋殘雪曲徑雕檐殘刻雲深處獨聽竹嗚風嘯誰會憑欄意皇家園林秦朝上林苑漢朝甘泉苑明朝紫禁城清朝圓明園形成北方江南嶺南之三大體系.北方私家園林集中在北京.江南私家園林清初在揚州乾隆以後轉蘇州臺灣屬嶺南體系規整通透明亮精雕細琢清代造園藝術形成地方特色第一章中国园林艺术史论要求:掌握园林艺术的涵义,熟悉园林发展历程以及园林艺术的研究概况;掌握中国艺术各个时期发展的主要成就。
园林艺术的涵义园林艺术是园林学(或称造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关于园林规划、创作的艺术体系,是美学、艺术、绘画、文学等多学科理论的综合运用,尤其是美学的运用。
园林形式与特征是园林设计的前提,有了具体的布置形式,园林内部的其他设计工作才能逐步进行。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其造园手法早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模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得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和发展的伟大事业。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北方皇家园林和岭南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古典园林体系,按所属关系,一般认为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公共游游憩园林。
公共游游憩园林:指具有天然景观特点,并逐渐被开发建设成为有大量著名游览点,带有公共性质的游憩场所,在性质和风格上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异趣,又与纯粹的天然风景有别,但往往成为寺庙园林的外围环境。
《中国园林艺术鉴赏》院系: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班级:测绘类19-5班学号:1904070517姓名:毛镜懿中国园林艺术鉴赏本堂中国园林艺术鉴赏选修课,看到了我国许多的古典园林建筑,感受到了有着厚重历史的中国以及有着诗情画意的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对自然美亲切而又敏锐的感受能力和留下的中国园林瑰宝,这次选修课报告,我选择了鉴赏颐和园,才疏学浅,如有纰漏和错误,请海涵。
中国是园林的国度,在园林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可以说是一种有形的诗或立体的画,更具体而典型地寄托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无限留恋。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颐和园全园可分为宫殿区、前山前湖区、西湖区和后山后湖区四大景区。
宫殿区取严谨对称的殿庭格局,但较紫禁城的严肃气氛已轻松很多,建筑尺度也不太大。
绕过宫殿区的主殿仁寿殿,通过一条曲折的小道,进入前山前湖区,气氛才忽然一变:前泛平湖,目极远山,视野十分辽阔,远处玉泉山的塔影被借入园内,加深了园林的空间感。
在昆明湖西部筑有西堤,堤西隔出水面二处,各有岛一,与龙王庙岛一起,构成一池三神山的传统皇苑布局,为西湖区,风格疏淡粗放,富有野趣。
万寿山北麓是后山后湖景区。
后湖实为一串小湖,以弯曲河道相连,夹岸幽谷浓荫,风格幽曲窈窕。
在后湖中段,两岸仿苏州水街建成店铺,有江南镇埠风韵。
颐和园充分体现了皇家园林的特点:以真山真水为造园要素,所用手法为写实;景区规模大,景点多,景观丰富;功能和活动性较丰富,几乎都附有宫殿和居住用的殿堂;园林风格侧重于富丽堂皇,渲染出一派皇家气象。
添景: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中国园林艺术众所周知,现代社会被人为的划分为东方和西方。
因此,世界上也就有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分。
而在众多的文化之中,园林艺术可谓独占一席之地。
世界上的园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欧的古典主义园林。
它们的形式不同,风格迥异,然而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各自寓有自己的“意境”。
西欧的古典主义园林,是以十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造园艺术思潮为基础,于十七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形成的。
这种园林在形式上有强烈的中轴线,对称的布局,规则的建筑图案,修剪整齐的树草花圃,人造的水池喷泉,笔直的道路,宽阔的广场和娇柔的石雕像。
以此来比拟神圣的君主集权和森严的等级制度。
这些艺术形式的出现,除了有长期的、民族的、传统的历史渊源外,也是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态和思想意识在造园艺术上的反映。
这种古典主义的园林,曾得到当时社会的推崇,而更多的则是诗人、画家们的赞许和歌颂,也就赋有了在当时社会上风行的“诗情画意”和特有的“意境”。
中国的古典园林不同于西方的园林,它有着“创作自然,借景寓情”的艺术特色。
不是矫揉造作的模仿自然,而是再现了大自然的“形”,流露了大自然的“神”,寄寓了建造者的“情”。
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并且呈现出了诸多差异,但是在和西方园林相比较时仍有很多共通之处的。
“创作自然,借景寓情”概括了我国园林创作时的精髓,可以将它归纳为“五要”和“五避”。
即:在地域有限的空间里,要能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寓意曲折含蓄,引人探求和回味;避免全盘托出,一览无余。
人工斧凿的山石水池,要做到“宛自天开”“巧夺天工”;避免牵强附会,矫揉造作。
各类建筑物的设置,要同周围景色环境有机地结合;避免夸奇斗胜,或画蛇添足。
画面的安排,要有构图层次,突出重点;避免独花无叶,或喧宾夺主。
景色的组织,要有统一的连续性;避免杂乱无章,断径绝路。
以上五点体现在园林创作的各个具体环节,也是我们平时欣赏、评价园林时参照的依据。
我国古典园林赏析中国古典园林赏析园林就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
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就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与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中国古典园林大都就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
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
其意思就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
山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就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就是智慧与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
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
花草树木就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与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
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
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与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与观景的建筑。
建筑与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与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1、皇家园林皇家园林就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瞧来,国家的山河都就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就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与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中国园林艺术思想探析摘要中国园林艺术崇尚透过有限的自然景观来展示无限的生命底蕴,倡导虚实相生,有无统一,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追求景外之情,象外之象,引导游人在山水楼台之中体悟妙境,跃动着活泼泼的生命力。
关键词:师法自然;含蓄朦胧;安顿性灵;悠然心会;陶然物化中国园林艺苑造型奇特、美丽多姿、每座园林皆有其独妙的审美价值,可供游人细细地玩味观赏。
但只有把握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特征,才能领略构筑的妙趣,以获得最佳的审美效应。
1 师法自然宛自天开中国园林艺术追求自然,强调冥灭人工色彩。
而西方园林艺术追求的是人工,一切景物都要打上人工的色彩。
西方人追求的是线条,是几何图形,树木要剪成平顶,或者球形,路面要平整,路径须笔直。
中国园林艺术则要尽量遮掩斧凿的痕迹,追求的是曲径通幽,是空间的裁剪和遮挡,是层次对比。
树木要扭曲,方有意趣。
一座假山,一端盆景,一方石墩,虽是假的,但也要“同自然之妙有。
”山路、洞穴、庙宇、椎夫、树斑、花纹皆须历历在目,形同固有。
中国园林艺术这种对于自然的极力推崇,源自于中国人“天人同构”的宇宙意识。
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国园林艺术崇尚把在自然的无限美景深缩到有限的园林空间,使园林工艺成为自然景观的真实写照,游人能够从中依偎于大自然的怀抱。
观赏大自然的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呼吸大自然的空气,甚至静听到大自然的动人的乐音。
中国园林强调“天人合一”的审美观点,推崇自然与人力的结合。
人力所至,筑山理池,移花接木.层层叠叠,目不暇接,观赏无尽。
同时,注重景观的和谐组合,力求达到自然天成境界,即宛自天开,了无人工痕迹,以引游人产生置身桃源仙景之感。
譬如,北京颐和园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大部分组成,全园以西山和玉泉山的群峰为远借之景,各种景观层次分明,又以万寿山为主景,布局清晰。
园林的形、态、色、泽、肌也配合得当,假山叠石,如同天生,别有一番情趣。
中国园林特别重视景物的堆砌,讲究让杂多的内容有变化的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美的造园技艺而闻名于世。
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古代贵族社会的产物,旨在营造出一个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环境,给人以舒适、宁静和美丽的感受。
下面将从设计理念、建筑布局和园林元素三个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进行赏析。
设计理念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营造一种“山水之境、人文之境”的意境。
设计师通过布置山石、挖掘水池、种植花草等手法,创造出一种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意境。
古代园林设计师追求“一步一景”的效果,即每走一步都能看到一个独特的景致。
这种设计理念强调园林景观的层次感和变化性,使人在园林中仿佛置身于一幅幅画卷之中。
建筑布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注重空间的分割和组合。
古典园林常采用回廊、假山、亭台、廊桥等建筑元素,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精心的设计,使得整个园林空间显得丰富多样,且错落有致。
园林中的建筑物通常采用木质结构,以突出自然的质感和优雅的风韵。
建筑物的屋顶常常是悬山顶、歇山顶或攒尖顶等传统的中国建筑形式,与园林中的山石、植物相互呼应,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园林元素方面,中国古典园林以水、石、植物为主要元素,通过它们的组合和运用,营造出各具特色的景观。
水是古典园林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常常以湖泊、池塘、溪流等形式出现。
水在园林中既是观赏对象,也是环境的一部分,它与建筑物、山石相互映衬,形成了水天一色、水景与山景相映成趣的美景。
石是古典园林中的另一重要元素,常常以奇石、假山的形式出现。
石的选材和摆放都需要精心设计,以突出其独特的形态和纹理,与园林中的其他元素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自然而又神秘的氛围。
植物则是古典园林中的点缀,常常以花草树木的形式出现,为园林增添了生机和色彩。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精美的建筑布局和丰富的园林元素而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给人们带来了身心愉悦和美的享受。
中国园林艺术赏析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存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关于自然美的深刻的明白得力和鉴赏力。
建造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
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依照必然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进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中国园林形成进展建筑特色意境一 .中国园林的形成与进展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园林建造应始于商周,当时称之为囿。
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
最初的“囿”,确实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址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
汉代在秦朝的基础上把初期的囿,进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置朝政。
那个时期涌现的名园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宣帝的“乐游园”等。
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顶峰期。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朝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那时社会稳固、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园林都是那时的佳作。
优秀的建筑在园林中本身确实是一景。
中国古建筑在建筑与环境的配合和和谐方面有着很高的成绩,有许多精辟的理论与成功的体会。
前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彼此之间的配合与和谐,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和谐。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计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
园林中的桥,能够联系风光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变换观赏视线,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
园桥在造园艺术上的价值,往往超过交通功能。
10营销3班李彬2010920132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审美与赏析——以苏州园林为例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文化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疆域辽阔,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因而旅游资源向来丰富,世界知名。
谈到旅游资源不能不说中国的古典建筑艺术,我国古代能工巧匠建造的各式建筑不但技艺精巧,而且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其中园林艺术就是一绝。
而苏州作为我国园林城市的代表,在园林方面有极高的造诣。
苏州园林这枝建筑艺术奇葩在注重文化和艺术协调统一的前提下,本身就是一种美,是感性的。
小学时就拜读过叶圣陶先生关于苏州园林的文章.那移步换景.那楼榭歌台、小桥流水在脑海中浮现过干百回。
正是苏州园林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和写意见长,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正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今年清明假期有机会去游了苏州园林,通过实地感受与阅读大量二手资料,我简单谈谈关于苏州园林艺术的审美与欣赏。
第一,建筑特色。
苏州园林具备了完美的居住条件,是具有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
它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
作为私家宅园,建筑玲珑轻巧,色彩朴素淡雅,建筑物的布置和设计都体现出别具匠心。
大到门窗的朝向,小到门窗的雕花都是相当细致的。
私家园林中的色彩并不像皇家园圃一般富丽堂皇,它多以青绿色为主调,再配以少量的朱红,使建筑显得灵秀而内敛。
在铺地的设计中.你会发现古人对吉祥符号的执着,其图案有寓意财富的双钱,也有寓意吉祥的吉祥结,当然还有其它许多幸运图案。
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上,多数是设计者幻想出一幅幅美丽的园林景象,然后把景象逐一做出来,最后并到一起。
第二,文化赏析。
走进园林,人们可以欣赏其中的建筑文化、山水文化、诗词艺术。
还可以细细品味蕴含在园林中的古代文人的人文心态以及园景与诗文相统一的深邃意境,以及在园林建筑中普遍蕴涵着天人合一的人生观和虚静淡泊的隐逸思想。
苏州园林每处风光都像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苏州园林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和文墨气。
中国园林的艺术分析内容摘要品园,有各种不同的层次,有观赏的、艺术手法的、思想性的等等,园林之美,也因此有不同的层次。
北宋年间,绘画理论家黄休复,著有《益州名画录》(书成于1006年),其中谈到绘画之“格”。
他认为画可分四格,即“逸”、“神”、“妙”、“能”......品园,有各种不同的层次,有观赏的、艺术手法的、思想性的等等,园林之美,也因此有不同的层次。
北宋年间,绘画理论家黄休复,著有《益州名画录》(书成于1006年),其中谈到绘画之“格”。
他认为画可分四格,即“逸”、“神”、“妙”、“能”。
“画之逸格最难其俦。
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
”以下“神格”、“妙格”、“能格”,也各有其标准。
他说的是绘画,其实园林也有同样的品位结构。
笔者在前些年写过一文:《品园》(发表于园林杂志,1991-2,上海)也以这种绘画品格理论框架来评园。
不过,从园林的性质和特征来说,这里要说的并不是品评一个园的优劣品位,而是从不同的层次(深度)来看园林“表述”些什么内涵和精神。
因此,本文的研究,也就在中国园林所表达的是些什么意义、有些什么层次。
大体说,若从表层到深层,则依次为观赏性、意象性和哲理性。
所谓观赏性的,即显露在园林形象表层的“意义”,也是最“通俗易懂”的那些涵义:意象性的,则是园林文化的主要方面,即所谓园林之“诗情画意”,以及构园手法之类。
对于这些内容,一般的赏国者未必知道得很多,只是觉得园林景观很美(即观赏的),但不知其所以然;哲理者,则属于结构性的,非意识感受的,这也是中国园林中最值得研究的方面,它是深层的,表述的是中国的社会文化的结构和哲学观。
当然这也是本文之重点。
园林的观赏与意象园林的观赏性是园林美的最表层的语义。
中国传统园林的直接目的就是观赏、游憩,而园林中的自然景物,则是最理想的观赏和游憩的对象了。
真山真水固然可爱,然而也有诸多的不便,如路途遥远,其他物质条件也得不到满足,不能久留;造园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中国园林艺术欣赏(一)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在造园之初,就要考虑。
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庭院专主静观。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
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
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廓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立意在先,文循意出。
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
象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范山模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极妙),处理原则悉符画本。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
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路)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
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
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且要具有画意。
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
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
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
树木品种又多有特色,如苏州留园原多白皮松,始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
可是近年来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品种搞乱了,各园个性渐少,似要引以为戒。
宋人郭熙说得好:“山以水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