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理水艺术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5.26 MB
- 文档页数:21
中国园林理水技巧
动态与静态:中国园林理水有动态和静态之分,着重取“自然”之意,塑造出湖、池、溪、瀑、泉等多种形式的水体。
动态水体如溪流及泉水、瀑布等,既呈现出水的动态之美,又以水声加强了园林的生气。
静态水体如水平如镜的水面,映出周围的湖光山色,呈现出扑朔迷离之美。
水声美:中国园林理水还擅长利用水体营造声景。
如泉滴潭池,流水潺潺,或瀑布轰鸣声,使人感受到寂静的存在,平和舒畅,或情绪激昂。
映射美:古代造园家擅长运用水的倒影效果将天空云霞、树木、亭台、山石以借景的手法引入其中,使园变得宽广而深远。
掩、隔、破:古代园林理水之法有三种。
掩是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
隔是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隔水净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
破是水面很小时,如曲溪绝涧、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怪石纵横、犬牙交错,并植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也令人似有深邃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
水的功能:水的功能多种多样,它可赏、可游、可乐、可用,而且人的亲水性促使了园林总是“无水不园”。
在造园时,不能忽视人对水体的需求。
为使园林更具有活力,应充分发挥园林水体的功能。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特征探析中国古典园林中,水是占据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它是古典园林的重要造景元素,也是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功能上,水的作用无穷,更是园林文化具有独特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旨在借助文献资料和历史观点,比较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理水的特征及其历史渊源,以期探究其发展脉络。
首先,论述港池类理水技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港池类理水技术是通过形成港池系统,利用港池之间形成的水位差,将水引射至另一港池存放,以达到理水效果的技术。
港池类理水技术可以控制水的流动,改变水的面貌,使绵绵的清泉、碧波流星、绵延流淌的湖水成为古典园林的绝佳写照。
港池类理水技术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书宣灵公传》中最早提到这一理水技术,可见当时已经有了不错的理水技术。
其次,论述引水渠类理水技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引水渠类理水技术是通过引入渠道,进行水源静置和水位调节,利用多条渠道相互交汇,形成水流流向多样化,以达到理水美化效果。
引水渠类理水技术也可以改变水的面貌,在天然水源很少或者是没有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河流、湖泊等景观因素融入古典园林之中,让园林更加的美观宜人。
引水渠类理水技术也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代也有不错的理水技术。
最后,谈及石池类理水技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石池类理水技术是通过深耕石池而形成的一系列深耕水池来完成水的收集、调节和汇集的技术。
石池类理水技术可以利用这一技术,将水收集到一起,形成湛蓝的湖水,以及清澈的泉水,营造出不同的水景,呈现出一幅如画的园林美景。
从古至今,石池类理水技术的发展一直巩固而稳定,至今仍然在古典园林中妥善实施。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中理水技术可以追溯至汉代,其发展过程一直巩固而稳定,是园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港池类理水技术、引水渠类理水技术以及石池类理水技术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美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古典园林更加完美。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特征探析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园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古代,园林的构造和设计往往体现出中国人理水的特点,即“水往高处流,人往低处居”。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特征的分析,探讨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起源。
一、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起源与演变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园林主要是皇家园林和贵族私人园林。
到了唐代,园林逐渐开始向民间传播,不仅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成为文人墨客赏景、思考和写作的地方,同时也成为政府官员展示权势和文化的场所。
在宋代,园林的规模更为庞大,造园技术和意识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形成了苏州园林等经典园林。
明代则出现了以山水为主题的园林,如颐和园、避暑山庄等。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特征也得到了逐步的精细化和提炼,园林中的水系成为整个园林的重要设计元素和文化象征,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园林文化。
二、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是与中国文化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趣味密切相关的。
理水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设计手法,更重要的是其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具体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文化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观念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设计可以说是一种充满敬畏之心的自然观念。
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尊重自然,不破坏自然的基础上,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和水源,进行巧妙的规划和设计。
这种自然观念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密切相关,表现了中国文化中对自然、人性、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理解。
2.艺术味道园林的核心在于观赏美景,而水系作为园林的重要设计元素之一,其直接影响到园林的整体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系设计几乎是一种艺术,巧妙地运用了水的自然特性,将水流、湖泊、瀑布、溪流等构成了一个个自然优美的景观。
这种艺术味道在园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提升了园林的品位和价值。
3.哲学思想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都体现了一定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非常明显。
中式古典园林理水的技巧解析中国园林素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说。
中国园林理水艺术的萌芽时从秦汉时期的一池三山、铜龙吐水开始,至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
从古至今,水是自然界最壮丽的,最活跃的因素。
在任何一类的园林中同,水都是最富有气愤的元素,无水不成园;无水不活。
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二维的水景为主,以表现的会面平静如镜火烟波浩渺的寂静取胜。
山川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变现水的动态美,但高塔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天然式的瀑布。
池中有奇异的石块,以整体表现经人工化的自然。
明文震亨的《长物志》中曾说到“水令人远,是令人古”,这就充分的说明了水在园林上起到一个主导促成的作用。
理水,是园林造景四大要素之一,理水就是对园林水景进行设置,其内容包括水体形式的选择,水面空间的分隔于组合,水岸与桥等局部细部的设计,与山石,建筑等景物关系的处理。
理水的核心理念虽然是仿造李稷天然的江河、湖、溪、涧、泉、瀑,却是在对大自然山水景观概括、提炼之后的给予体现。
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掩。
以建筑和绿化,奖曲折的池岸加以掩饰。
临水建筑,除主要厅堂建筑前的平台,为突出的建筑的地位以外,不论亭、廊、阁、榭,都是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自其下渗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基本格局;或故又称布设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影像印象。
隔。
或设水点以步石,冰筑堤横断于水面,会架曲折的石板南塘,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的“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
这样也可以减小景深和空间层次,并使水面有幽深之感。
破。
当水面很小时,如曲溪绝涧、清泉小池,可以用乱石为岸,怪石纵横,犬牙交齿,并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然是一洼池水,也会不会透出亲近山野的感觉。
在理水上,古印度园林理水由引大自然的水入园到挖池堆山,创造铜龙吐水,自雨亭,人工瀑布时序以及形声结合的动态水景,并赋予水景以文化性、象征性、哲理性,直到清代莲花池的引进等,都说明中国古代园林的津鲁做到静中有动,对理水的认识和欣赏,是极为深刻而有智慧的。
中国园林叠山理水的技巧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叠山理水作为中国园林的一种特色技巧,为园林景观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叠山理水是通过模拟山水景观的形态和特点,在园林中进行布局和设计,以实现“山明水秀”的效果。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园林叠山理水的技巧。
叠山是中国园林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叠山的目的是通过石块的堆叠和植物的布置,创造出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山体景观。
叠山的技巧包括选择合适的石材和植物,合理安排山体的高低起伏,以及注意山体的比例和形状。
在叠山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不同的石材和植物,使山体呈现出多样的色彩和质感,营造出独特的山水景观。
理水也是中国园林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理水是通过挖掘和布置水池、水渠等水体,使其呈现出自然的流动和曲折的形态,以增加园林的动感和灵动性。
理水的技巧包括选择合适的水体和水源,合理安排水流的路径和速度,以及注意水体的深浅和宽窄。
在理水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不同的水体和水景,使水流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和声音,为园林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叠山理水的技巧不仅包括叠山和理水的设计,还包括园林中其他元素的布置和组合。
例如,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植物和花卉来装饰山体和水体,使其更加美丽和生动。
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石桥、亭台和廊榭等建筑物,为园林增添一些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
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置小径、石阶和回廊等路径,引导游客在园林中游览和欣赏。
叠山理水的技巧在中国园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风格和形式。
例如,苏州园林以其精湛的叠山理水技艺而闻名于世,扬州瘦西湖则以其秀丽的山水景观而吸引了无数游客。
每个园林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但叠山理水作为其中的共同元素,使它们都具有了中国园林的魅力和韵味。
中国园林叠山理水的技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通过模拟山水景观的形态和特点,在园林中进行布局和设计,以实现“山明水秀”的效果。
叠山理水的技巧包括叠山和理水的设计,以及园林中其他元素的布置和组合。
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的理水手法与特点
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的理水手法与特点
在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理水手法无处不在,滋养着古典文化根基,也闭衬着
古人智慧的精华。
而其最重要的特点是运用“大器小用”的手法,依循自然,不营造复杂的水景,而是以小的技巧构建出有着非凡空间美感的水景。
从古老的图式来看,古代很多园林都以田园风格为主,突出原始大自然。
他们
提倡自然升华,并以境界线条形式介绍不同区域,从而营造出和谐、精雅、清新的自然特质。
根据不同的性质,营造出了各种巧妙而细腻的水景,如有螭影碧浪,亦或以湖塘分割空间,构建着微妙的空间意境。
理水手法更是无可挑剔:从“入水漫衍”的运用,到如“明潭深幽”的建构;从“遥窥水岸”的安排,到如“浮浮荷歌”的特质,都有巧妙的表现。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的理水手法可谓维系了中国古代文化精髓,象征着古人尊
重自然、凝练人文理念的精神客观特点。
具有节约水资源的特点,更是显露出古代文明精神处处体现的功能美学审美意识的彰显。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特征探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技术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代的理水技术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古典园林的形态、景观效果和功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典园林的理水特征,着眼于技术、形式以及功能。
首先,要谈古典园林的理水技术。
古典园林的设计中,综合使用渠道、水池、涡流池和水飞桥等方式,来利用水进行景观设计。
古典园林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动态性:水可以不断地流动,给人以动态的景观,可以增强人们对水的观感,从而获得安宁、宁静的心情和感受。
其次,从古典园林的理水形式上来看,古典园林的理水形式分为湖泊、池塘、渠道和其他四种主要形式。
湖泊是古典园林中最大的水体,它可以营造出一个庞大的水体环境,可以承载大量的水体,能够充分体现古典园林水体美。
池塘是古典园林中重要的装饰景观,它可以营造出一个精致的水体景观,给人一种明快的清新感受;渠道则更多的用来起到调节的作用,将水体的流动控制在古典园林的规划范围之内,并使得水体形成一种有序的分布,从而起到控制园林水体的功能。
最后,从古典园林的理水的功能上来看,古典园林的理水功能主要是营造水景以及利用水势来控制园林的风水。
营造水景就是利用水体结合园林空间,营造出一种有序、美丽的水景观,而利用水势来控制园林风水,则是利用水体的势能,有调整园林间水势的通行,从而增强园林景观的内在美感,以及起到一定的压制控制园林气氛的动态作用。
总之,古典园林的理水特征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代的理水技术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古典园林的形态、景观效果以及功能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古典园林的理水特征有技术、形式和功能三方面。
技术是指古典园林设计中综合运用渠道、水池、涡流池等方式;形式是指古典园林中湖泊、池塘、渠道等几种主要形式;功能是指营造水景以及利用水势来控制园林风水等功能,这几种特征都是古典园林的理水特征的表现。
因此,理水技术的研究对于把握古典园林的理水特征,以及深入了解古典园林的设计与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
寺观园林中的理水更能体现道家精神、佛家精神与水的融糅。
西湖十景中的“雷峰夕照”“南屏晚钟”和“三潭印月”亦与佛教文化有关。
1.1.2风水学对园林理水的影响风水,又称堪舆、相地术、阴阳术等,是中国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
风水学认为:“吉地不可无水”,中国古典园林是无水不成园,园林理水受风水学的影响,园林中堆山掇石、挖池引水以增景色的手法,亦可以说是从风水学理论的“补风水”“培风脉”变化而来的。
此外,风水学认为:“水法之妙,不外乎形势……凡水,来之要玄,去要屈曲,横要弯抱,逆要遮拦”[3],说明水流应看不见水流出的源头、流去的出口,其理水理念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讲究藏头露尾的理水原则。
1.2 师法自然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4],在尊重大自然的基础上,运用工程手段和艺术手法进行加工,因地制宜,低则挖池,高则堆山筑亭。
园林中的水景模仿了大自然中的江、河、湖、溪、瀑、泉等自然形态,如北宋艮岳中的水系、承德避暑山庄的湖泊景区、北齐仙都苑中的“四海”均是模拟自然水体的典范。
建造古典园林时常有“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说法,这种小中见大的象征手法可以将大自然微缩于“壶中天地”。
1.3曲径通幽,讲求含蓄中国的诗词中常用“言有尽而意无穷”来表达隽永之情,在古典园林中同样如此,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含蓄多表现为景致的藏和露,景藏则深,露则浅,求藏以达到意境深邃的效果。
通过建筑物、树木、湖石掩映水面,加上岸线的曲折变化以及水体的深浅变化,来增加情趣[5] 。
陈从周先生说过:“水不在深,妙在曲折”。
园林用水,贵在曲折。
通过蜿蜒的水形,营造源远流长的意境。
水的“曲”能够增加空间层次,让游人视线有多样的变化,使空间组织更加丰富,加上建筑和植物的点缀,营造出不同的景观形态,水似尽不尽,而意无穷,给人“欲隐还露”的感觉,引发无穷的想象。
1.4 诗情画意,涵蕴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多数由文人士大夫参与建造而成。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理⽔造园艺术中国古典园林博⼤精深,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帜。
以“万物与吾⼀体”的意境营造,采取“乘物以游⼼”的⽅式,集建筑、⼭⽔、诗画、雕刻等诸多变现形式为⼀体,让⼈们从⼤⾃然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由。
只⼭⽔寥寥⼏物,⽆不使⼈感到“咫尺之内,便觉万⾥之遥”。
中国传统园林理⽔艺术是对⾃然⼭⽔特征的概括、提炼和再现。
各类⽔的形态的表现,不在于绝对体量接近⾃然,⽽在于风景特征的艺术真实;各类⽔的形态特征的刻画,主要在于⽔体源流,⽔情的动、静,⽔⾯的聚、分,符合⾃然规律,在于岸线、岛屿、矶滩等细节的处理和背景环境的衬托。
运⽤这些⼿法来构成风景⾯貌,做到“⼩中见⼤”、“以少胜多”。
这种理⽔的原则,对现代城市公园,仍然具有其借鉴的艺术价值和节约⽤地的经济意义。
作为中国造园的传统⼿法之⼀,理⽔之法有四:1“疏源之去由,察⽔之来历”;2 ⽔有三远,动静交呈;3 以⽔为⼼,随曲合⽅;4“深柳疏芦之意境,堤岛洲滩之真如” 。
“疏源之去由,察⽔之来历”⼭不让⼟,⽔不择流。
⽔⽆源必旱,不流则腐,不通则为死⽔。
源源不断之⽔才具有⽣机。
⽔有三远,动静交呈⽔之三远为阔远、深远和迷远。
阔远关乎聚散。
所谓“聚则辽阔,散则潆洄。
”深远关乎景深的厚度与层次,迷远则指⽔景布置若⼊迷津,由于⼭林交叠屏障⽽很难料定前⾯⽔的状况,其意境往往在“⼭穷⽔复疑⽆路,柳暗花明⼜⼀村”。
“动静交呈”指尽可能兼有流动的⽔景和静⽌的⽔景。
以⽔为⼼,随曲合⽅以⽔为⼼,说明⼀般⼭⽔的结构是以⼭环绕⽔,⽔在园中的布局位置多为⼼部。
“随曲合⽅”是指随⾃然地形、地貌的地宜和结合⼈⼯建筑布置来探索⽔体的平⾯和空间造型。
与建筑相衔接的⽔池或湖⾯往往先“合⽅”,以后再随地形加以曲折变化。
⽔⽆定形,落地成形。
但⼈有能动性,可以在“⼈与天调”理念的指导下,随遇⽽安地理⽔之形。
深柳疏芦之意境,堤岛洲滩之真如⽔景空间划分与组合的⼿段主要是:筑堤、布岛、留洲和露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