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国园林艺术鉴赏
- 格式:ppt
- 大小:2.83 MB
- 文档页数:66
中国园林艺术鉴赏一.园林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作为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历史悠久,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从有关记载,我国的园林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营,只不过是作为历代帝王、贵族等少数统治阶级享乐的场所。
中国园林,从时间上来说分为中国园林和中国近现代园林,在中国园林的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园林在其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为中国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
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东方风景式园林的源泉,其本身有着独特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如在奴隶社会的周代,就有周文王的“灵囿”,方七十里,养百兽鱼鸟,供帝王游牧取乐。
到了封建社会的秦代,在公元前218年于咸阳渭水之南兴建了“上林宛”,周围三百里,有离宫七十所,“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苑中有涌泉,有怒瀑,还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
到了汉代,“上林苑”相续扩大,分区豢养动物,栽培它地的名果奇树达三千余种,其规模和内容都相当可观。
三国时,魏文帝“以五色石起景阳山于芳林苑,树松竹草木,捕禽兽以充其中”。
吴国的孙皓在南京“大开苑囿,起土山楼观,功役之费以亿万计”。
晋武帝司马炎重修“香林苑”,并改名“华林苑”。
到南朝,梁武帝又重修齐高帝的“芳林苑”,“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
北朝在盛乐(今蒙古和林格尔县)建“鹿苑”,引附近武川之水注入苑内、广几十里。
到了隋代,隋炀帝杨广在洛阳以西建造“西苑”,周围二百里,其规模虽然没有“上林苑”大,但内容却有过之而不及。
苑内造海,周十余里,海中有三座神山,高百余尺,殿堂楼观极多,山水之胜,动植物之多,都是极尽豪华。
到了唐代,在西安建有宫苑结合的“西内”、“东内”、“芙蓉苑”及骊山的“华清宫”,面积虽不算大,但苑的内容和造园的意境却有了新的发展。
在宋代有著名的“寿山艮岳”,周围十余里。
元代建“万岁山”,明朝建“西苑”,清代更有占地八千四百多亩的热河避暑山庄,以及世界文化史上著名奇迹“圆明园”等。
唐宋在以往造园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创了我国园林艺术的一代新风,达到了新的境界。
《中国园林艺术鉴赏》院系: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班级:测绘类19-5班学号:1904070517姓名:毛镜懿中国园林艺术鉴赏本堂中国园林艺术鉴赏选修课,看到了我国许多的古典园林建筑,感受到了有着厚重历史的中国以及有着诗情画意的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对自然美亲切而又敏锐的感受能力和留下的中国园林瑰宝,这次选修课报告,我选择了鉴赏颐和园,才疏学浅,如有纰漏和错误,请海涵。
中国是园林的国度,在园林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可以说是一种有形的诗或立体的画,更具体而典型地寄托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无限留恋。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颐和园全园可分为宫殿区、前山前湖区、西湖区和后山后湖区四大景区。
宫殿区取严谨对称的殿庭格局,但较紫禁城的严肃气氛已轻松很多,建筑尺度也不太大。
绕过宫殿区的主殿仁寿殿,通过一条曲折的小道,进入前山前湖区,气氛才忽然一变:前泛平湖,目极远山,视野十分辽阔,远处玉泉山的塔影被借入园内,加深了园林的空间感。
在昆明湖西部筑有西堤,堤西隔出水面二处,各有岛一,与龙王庙岛一起,构成一池三神山的传统皇苑布局,为西湖区,风格疏淡粗放,富有野趣。
万寿山北麓是后山后湖景区。
后湖实为一串小湖,以弯曲河道相连,夹岸幽谷浓荫,风格幽曲窈窕。
在后湖中段,两岸仿苏州水街建成店铺,有江南镇埠风韵。
颐和园充分体现了皇家园林的特点:以真山真水为造园要素,所用手法为写实;景区规模大,景点多,景观丰富;功能和活动性较丰富,几乎都附有宫殿和居住用的殿堂;园林风格侧重于富丽堂皇,渲染出一派皇家气象。
添景: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中国园林鉴赏——从苏州古典园林谈开去1997年12月,江苏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
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
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
苏州园林战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拙政园享有“江南名园精华”的盛誉。
宋、元、明、清历代园林各具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特色。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被人们誉为“园林之城”,其盛名享誉海内外。
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她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
实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与“苏州园林”并驾齐名的苏州风景名胜虎丘、天平山、石湖等风景区也是古往今来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造园艺术也趋于成熟,出现了一批园林艺术家,使造园活动达到高潮。
最盛时期,苏州的私家园林和庭院达到280余处,至今保存完好并开放的有,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网师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艺圃,清代的留园、耦园、怡园、曲园、听枫园等。
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因其精美卓绝的造园艺术和个性鲜明的艺术特点于97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身居闹市的人们一进入园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
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的四季晨错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以及山水花木的季相变化,使人们可以“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第三章艺术常识考点归纳1.了解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
2.了解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重点提示一、艺术鉴赏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
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异常活跃。
基本要领:“入乎其内”:一种难得的情感共鸣。
“出乎其外”:一种难得的感悟能力。
“入内”与“出外”是彼此融合的心灵状态。
二、艺术常识(一)美术、建筑1.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村的石器都是比较精致的磨制石器。
2.《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
3.东晋时期顾恺之提出绘画要“以形写神”,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绘画六法”,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
4.法国19世纪画家米勒的代表作品为《拾穗者》和《时装美女》。
5.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为巴尔扎克创作雕像为《巴尔扎克像》。
6.《照夜白图》是唐代的韩干的作品。
7.《历代名画记》是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的作品。
8.《秋郊饮马图》是元代画家赵孟頫的作品。
9.《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作品。
10.帕提农神庙是为保护雅典娜建造的,也是平民百姓欢庆节日的庙宇。
11.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中发现的史前壁画上,有20多个旧石器时代动物的形象,其中包括野牛、野猪、母鹿等。
12.我国现存最早的岩画是江苏省连云港市郊锦屏山的将军崖岩画,属于新石器时期,距今有三、四千年历史。
主要内容为人画、兽面、农作物以及各种符号。
13.在距今5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国猿人居住的周口店山洞口,遗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十分粗糙的打造石器。
14.原始民族喜欢红色一类的强烈色调,山顶洞人在他们同伴的尸体旁撒上抗物质的红粉,山顶洞人装饰品都是红色。
15.19世纪以来,在欧洲的法国和西班牙等国家发现了不少史前洞穴壁画,如著名的阿尔塔米拉洞穴、拉斯科克斯洞穴等。
中国园林艺术赏析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存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关于自然美的深刻的明白得力和鉴赏力。
建造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
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依照必然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进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中国园林形成进展建筑特色意境一 .中国园林的形成与进展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园林建造应始于商周,当时称之为囿。
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
最初的“囿”,确实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址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
汉代在秦朝的基础上把初期的囿,进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置朝政。
那个时期涌现的名园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宣帝的“乐游园”等。
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顶峰期。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朝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那时社会稳固、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园林都是那时的佳作。
优秀的建筑在园林中本身确实是一景。
中国古建筑在建筑与环境的配合和和谐方面有着很高的成绩,有许多精辟的理论与成功的体会。
前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彼此之间的配合与和谐,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和谐。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计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
园林中的桥,能够联系风光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变换观赏视线,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
园桥在造园艺术上的价值,往往超过交通功能。
园林艺术概论园林艺术概论园林艺术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山水地形艺术第三章园林风景艺术第四章建筑小品艺术第五章园林构图艺术第六章园林空间艺术第七章园林植物艺术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园林, 一、园林概述, 1、园林的定义, 商周—东汉:园、圃,苑、囿;, 东汉,唐宋:园林/游赏园林;, 元末明初—二十世纪初:造园 /景观建筑设计 LandscapeArchitecture, 20世纪50年代:园林 parks and gardens /风景园林 Landscape gardens。
,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块范围内,依据自然地形地貌,利用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主要材料,根据功能要求,遵循科学原理和艺术规律,创造出的可供人们居住、游憩、观赏的境域。
2、造园要素, 1)地形(山):, 地形是构成园林的骨架,主要包括平地、土丘、丘陵、山峦、山峰、凹地谷地、坞、坪、矶等类型。
, 水体是园林的灵魂,可分为静水和动水两种类型。
, 静水:如湖、池、塘、潭、沼等类型, 动水:河、溪、渠、涧、瀑布、喷泉、涌泉、壁泉等。
另外,水声、倒影等也是园林水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水体中还形成堤、岛、洲、渚等地貌。
, 植物是园林中有生命的构成要素。
包括乔木、灌木、攀缘植物花卉、草坪地被水生植物等。
, 植物的四季景观,本身的形态、色彩、芳香、风韵、习性等都是园林造景的题材。
4)建筑, 建筑在园林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 要考虑建筑的风格、体量、造型、色彩以及与其配合的假山艺术、雕塑艺术、园林植物、水景等诸要素的安排。
, 5)广场和道路, 是构成园林的脉络,起到园林中交通组织和导游路线的作用。
, 广场与道路、建筑的有机组织,对于园林形式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6) 园林小品, 是园林构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使园林景观更富于表现力。
, 包括雕塑、山石、壁画、摩岩石刻、园门园窗、园灯、园椅园凳、垃圾桶、指示牌栏杆、小桥、景墙等.二、园林美, 园林美包括是含义:, 以视觉景观为主的形象美、色彩美;, 以自然生态为主的生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