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脑电图
- 格式:ppt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29
临床脑电图基本技术标准正文以下推荐的临床脑电图基本技术标准是各种不同情况下临床脑电图技术操作的基础。
本指南系列的以后各部分,包括儿童脑电图记录、视频脑电图监测(Video EEG,VEEG)、癫痫外科和癫痫监测单元的VEEG监测、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新生儿的床旁VEEG监测,首先均应符合以下技术操作的基本标准,除非有特殊要求。
1、临床脑电图检查的设备和环境要求1.1脑电图仪现在均使用数字化脑电图仪,仪器各项指标应符合国际标准并通过国内上市标准。
考虑到常规10-20系统需要19~21个记录电极,以及额外的脑电记录电极(如下颞区电极)、心电图、肌电图、眼动图等多导生理记录的需要,常规头皮脑电图使用的仪器至少需要32个或更多通道的放大器。
10-10电极系统和颅内脑电记录需要128通道或更多通道的放大器。
放大器的主要参数要求见表1-1。
1.2电极1.2.1头皮脑电图电极推荐使用银-氯化银或不锈钢材质的盘状电极,以导电膏、医用胶纸和弹力帽固定。
仅在成人短时间清醒期记录可使用桥式电极。
颅内脑电图一般使用不锈钢电极。
银电极因有组织毒性,不适用于颅内电极记录。
如同时需要进行磁共振检查,需要使用无磁性的铂铱电极。
实践证明增加下颞区表面电极记录与深部蝶骨电极记录效果相似,且可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因此目前针刺蝶骨电极的应用趋于减少。
头皮针电极仅在昏迷或脑死亡患者非常紧急且非常必要进行脑电图记录时可短时应用,其他情况下均不推荐应用。
电极须保持清洁,对疑诊或确诊为传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克雅氏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患者,记录后应对电极进行有效消毒,或选择一次性电极,以避免医源性感染。
1.2.2多导生理记录电极多导生理记录的电极(传感器)及默认参数设置见表1-2,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1.3闪光刺激器用于头皮脑电图记录的设备均应配备闪光刺激器,具体要求见指南二。
1.4检查环境和电路系统脑电图室应尽量远离影像科、理疗科、电梯间等有大功率电源干扰的环境,否则需要做特殊屏蔽。
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测规范主要适应症:1、中枢神经系统发作性疾患,如癫痫、意识障碍、睡眠相关疾病等。
2、癫痫外科手术前致痫区定位。
3、围产期异常的新生儿监测。
4、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监测。
5、危重病人监测(ICU)。
6、脑死亡的辅助判定。
1.设备(1)脑电图仪标准:选择符合国际脑电图和临床神经生理联盟(IFSECN)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脑电图国家标准并经国家计量局检测规程认可的脑电图仪。
目前使用16导程或以上脑电图仪进行常规记录。
有条件的实验室或出于特殊需要,可以应用更多导程记录。
(2)电源标准:交流电的接线应该滿足所在地系统标准要求,所有的交流电插座必须提供可靠的地线,以避免交流电干扰或触电的危险。
要接专用电源线,电源电压为220V。
应用交流电子稳压器时,需待电压稳定后方可打开脑电图仪的电源开关。
(3)辅助设备:应该包括一个能够产生节律性高强度闪光的刺激装置。
2.电极及其放置理想电极应具有导电良好、易于安置和固定、无创性、耐磨损、无明显信号衰减信号(0.5-70Hz)的特性。
(1)头皮电极:包括盘状电极、针电极和柱状电极。
盘状金属(银质)电极记录效果较好,推荐在临床工作中常规使用。
特殊需要时可使用一次性针电极,若用可供重复使用的电极,应确保严格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
(2)特殊电极:包括蝶骨电极和鼻咽电极。
主要用于记录特殊脑区(如颞叶底部或内侧)的异常电活动,临床上常与头皮脑电图配合使用。
疑及颞叶内侧放电而头皮脑电图无异常发现时,可考虑加用蝶骨电极。
推荐使用针灸毫针作为常规脑电图蝶骨电极使用,长时间监测时应使用柔软的线型植入式蝶骨电极。
鼻咽电极目前已很少使用。
由于安置特殊电极具有微创性,需要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医生或技术人员来完成。
(3)电极固定:短时常规监测可使用电极帽及导电膏固定,长时间监测时推荐使用火棉胶固定头皮电极。
(4)电极的清洁、消毒:电极必须保持清洁。
在记录完疑为或确诊为传染病病人后,应采取高压消毒或销毁等有效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脑电图检查操作流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手段,用于记录和分析人脑的电活动。
它通过电极贴附在头皮上,测量头部各区域的电流变化,能够帮助医生判断脑部功能状态,诊断脑功能异常等。
本文将介绍脑电图检查的操作流程。
步骤一:准备工作在进行脑电图检查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1.确保患者的头部和发际线清洁,无油脂、污垢等物质。
2.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休息状态,避免过度疲劳。
3.患者应移除头部上的金属物品,如发夹、耳环等。
4.患者应告知医生有关的病史和正在服用的药物,以便医生做出合理的判断。
步骤二:电极贴附1.将头部分为不同区域,通常是按照国际10-20系统进行分区。
2.每个分区上根据需要贴附电极。
一般情况下,使用盐水浸湿的棉花球与电极相连,然后将电极贴附在头皮上。
3.电极的贴附位置应与脑部区域对应,以确保准确记录电流变化。
4.确保电极紧密贴附在头皮上,并且不会因为患者的头部活动而松动。
5.在贴附完所有电极后,连接电极与记录仪器,以开始记录脑电图信号。
步骤三:记录脑电图信号1.在记录仪器上选择适当的参考电极并设置增益、滤波器等参数。
2.开始记录脑电图信号之前,确保仪器正常工作并监测到各个电极的信号。
3.记录过程中,患者应保持安静,可以闭上眼睛并放松。
4.根据需要,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一些特定的动作或进行某种刺激,以观察脑电图的反应。
5.记录的时间一般为约20分钟至1小时,具体时间根据需求而定。
步骤四:脑电图信号分析1.在记录脑电图信号后,医生会对记录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
2.医生会观察脑电图信号的频率、幅度、形态等特征,并与正常的参考数据进行对比。
3.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症状,分析脑电图信号是否存在异常,如癫痫发作、睡眠障碍等。
4.在分析过程中,医生可能需要与其他医学影像学检查结果相结合,以做出准确的诊断。
步骤五:撤销电极和清理工作1.撤销电极时,应谨慎操作,以避免损伤患者的头皮或发际线。
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测规范主要适应症:1、中枢神经系统发作性疾患,如癫痫、意识障碍、睡眠相关疾病等。
2、癫痫外科手术前致痫区定位。
3、围产期异常的新生儿监测。
4、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监测。
5、危重病人监测(ICU)。
6、脑死亡的辅助判定。
1.设备(1)脑电图仪标准:选择符合国际脑电图和临床神经生理联盟(IFSECN)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脑电图国家标准并经国家计量局检测规程认可的脑电图仪。
目前使用16导程或以上脑电图仪进行常规记录。
有条件的实验室或出于特殊需要,可以应用更多导程记录。
(2)电源标准:交流电的接线应该滿足所在地系统标准要求,所有的交流电插座必须提供可靠的地线,以避免交流电干扰或触电的危险。
要接专用电源线,电源电压为220V。
应用交流电子稳压器时,需待电压稳定后方可打开脑电图仪的电源开关。
(3)辅助设备:应该包括一个能够产生节律性高强度闪光的刺激装置。
2.电极及其放置理想电极应具有导电良好、易于安置和固定、无创性、耐磨损、无明显信号衰减信号(0.5-70Hz)的特性。
(1)头皮电极:包括盘状电极、针电极和柱状电极。
盘状金属(银质)电极记录效果较好,推荐在临床工作中常规使用。
特殊需要时可使用一次性针电极,若用可供重复使用的电极,应确保严格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
(2)特殊电极:包括蝶骨电极和鼻咽电极。
主要用于记录特殊脑区(如颞叶底部或内侧)的异常电活动,临床上常与头皮脑电图配合使用。
疑及颞叶内侧放电而头皮脑电图无异常发现时,可考虑加用蝶骨电极。
推荐使用针灸毫针作为常规脑电图蝶骨电极使用,长时间监测时应使用柔软的线型植入式蝶骨电极。
鼻咽电极目前已很少使用。
由于安置特殊电极具有微创性,需要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医生或技术人员来完成。
(3)电极固定:短时常规监测可使用电极帽及导电膏固定,长时间监测时推荐使用火棉胶固定头皮电极。
(4)电极的清洁、消毒:电极必须保持清洁。
在记录完疑为或确诊为传染病病人后,应采取高压消毒或销毁等有效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临床脑电图培训教程》读书随笔目录一、前言 (2)二、脑电图基本概念与原理 (3)1. 脑电图的定义 (4)2. 脑电波的组成与分类 (5)3. 脑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6)三、脑电图检查方法与技巧 (7)1. 检查前准备与注意事项 (8)2. 检查步骤与记录要点 (9)3. 常见异常脑电图表现与解读 (10)四、脑电图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1)1. 癫痫的诊断与分类 (12)2. 神经系统其他疾病的脑电图表现 (14)3. 脑电图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15)五、脑电图的局限性与发展趋势 (17)1. 脑电图的局限性 (18)2. 脑电图的发展趋势与新技术应用 (19)六、临床脑电图培训的重要性与挑战 (20)1. 临床脑电图培训的意义与目的 (22)2. 临床脑电图培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3)七、结语 (24)一、前言在我探索医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时,有幸接触到《临床脑电图培训教程》这本专业著作,其对于我理解并掌握脑电图的临床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脑电图作为临床医学中一项重要的诊断工具,其应用广泛,涉及神经学、精神医学等多个领域。
本书作为一本专业的脑电图培训教程,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并掌握脑电图的基本原理、操作技术及其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在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脑电图的理解仅限于其在神经性疾病诊断中的一般应用,对于其深入的理论知识、操作技巧以及实践应用存在大量的盲点。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认识到脑电图的复杂性和其在临床中的重要作用。
我决定记录下我的读书随笔,以便日后回顾和反思。
本书的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从基础知识讲起,逐步深入到脑电图的实践应用。
我深感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程,更是一本工具书,为我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不仅是我学习脑电图知识的过程,更是我深化医学理解、提升临床技能的过程。
《临床脑电图培训教程》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使我对脑电图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临床脑电图常⽤术语(⼀)更多技术⼲货第⼀时间送达今天分享的是临床脑电图(EEG)常⽤术语的⼀部分,内容来源于菏泽市第三⼈民医院神经电⽣理室殷全喜⽼师的《临床脑电图常⽤术语》。
可以说在研究基于EEG的脑机接⼝,必然会遇到很多专业术语,⽽殷全喜⽼师整理的《临床脑电图常⽤术语》将给我们对EEG的学习和研究带来⾮常⼤的便利。
⼀、描记参数1. 定标(标准测量,calibration,CAL)⽤以测试各(笔)导的放⼤性能和决定其⽐例的⾼度,通过测试和调整,使全部脑电笔导,处于相同条件下记录的必不可少的措施,以保证在瞬间记录的脑波不失真地同步描记。
通常将毫⽶(mm)折算为微伏(µV),例如矩形波的⾼度为5 mm即50µV。
2. 定标电压(标准电压,calibration voltage)脑电图机中内装的供给各笔导输⼊⼀个额定⾼度的矩形脉冲讯号,以控制和校正各笔导的灵敏度和放⼤性能。
⼀般分为⼿动和⾃动两种输出⽅式。
全部笔导控制开关,常见的分为10、20、50、100、200、500和1000µV,其中1000µV(即1 mV)多⽤于⼼电图记录。
3. 差分放⼤器(differential amplifier)脑电图仪器的前置放⼤器为差分放⼤器,它通过多级连续的电压放⼤,将微弱的脑电信号放⼤数百万倍。
前置放⼤器有两个输⼊端,分别为输⼊1(栅极1)和输⼊2(栅极2)。
前置放⼤器具有抑制同相共模信号⽽放⼤异相差模信号的功能,前者为共模抑制⽐,后者称为差分放⼤。
4. 电极阻抗(electrode impedance)通过头⽪或脑与电极之间的相反流向的交流控制,测量成对电极之间或⼀个电极与众多电极之间的平⾏连接的电极阻值。
计算单位:欧姆,脑电图上⼀般为千欧姆(kilohms,KΩ)。
5. 极性规定(polarity convention)国际脑电图学会技术⽤语委员会协议规定,在脑电图机差分放⼤器的输⼊端l对同⼀放⼤器的输⼊端2为相对的负性时,产⽣⼀个向上的笔偏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