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初中音乐 《王大娘钉缸》教案2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2
《王大娘钉缸》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河南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教学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授1、欣赏《王大娘钉缸》(1)播放歌曲《好汉歌》,并引导学生随乐哼唱。
(2)播放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导学生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唱词:上下句的结构形式旋律: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简介《好汉歌》的创作来源。
(4)老师引导学生随乐跟唱《王大娘钉缸》二、课堂探讨与延伸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本单元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
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探讨、修改、完善。
《王大娘钉缸》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河南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教学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授1、欣赏《王大娘钉缸》(1)播放歌曲《好汉歌》,并引导学生随乐哼唱。
(2)播放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导学生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唱词:上下句的结构形式旋律: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简介《好汉歌》的创作来源。
(4)老师引导学生随乐跟唱《王大娘钉缸》二、课堂探讨与延伸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本单元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
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探讨、修改、完善。
《王大娘钉缸》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河南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教学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授1、欣赏《王大娘钉缸》(1)播放歌曲《好汉歌》,并引导学生随乐哼唱。
(2)播放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导学生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唱词:上下句的结构形式旋律: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简介《好汉歌》的创作来源。
(4)老师引导学生随乐跟唱《王大娘钉缸》二、课堂探讨与延伸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本单元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
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探讨、修改、完善。
《王大娘钉缸》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河南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教学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授1、欣赏《王大娘钉缸》(1)播放歌曲《好汉歌》,并引导学生随乐哼唱。
(2)播放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导学生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唱词:上下句的结构形式旋律: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简介《好汉歌》的创作来源。
(4)老师引导学生随乐跟唱《王大娘钉缸》二、课堂探讨与延伸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本单元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
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探讨、修改、完善。
《王大娘钉缸》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河南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教学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授1、欣赏《王大娘钉缸》(1)播放歌曲《好汉歌》,并引导学生随乐哼唱。
(2)播放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导学生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唱词:上下句的结构形式旋律: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简介《好汉歌》的创作来源。
(4)老师引导学生随乐跟唱《王大娘钉缸》二、课堂探讨与延伸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本单元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
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探讨、修改、完善。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王大娘钉缸》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河南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教学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授1、欣赏《王大娘钉缸》(1)播放歌曲《好汉歌》,并引导学生随乐哼唱。
(2)播放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导学生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唱词:上下句的结构形式旋律: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简介《好汉歌》的创作来源。
(4)老师引导学生随乐跟唱《王大娘钉缸》二、课堂探讨与延伸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本单元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
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探讨、修改、完善。
王大娘钉缸-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湘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理解湘绣的艺术魅力,明确民间艺术的重要性;3.学习和演唱中华民族经典民歌《王大娘钉缸》;4.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觉,提高合唱技能;5.关注和感受民歌表现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学习和演唱中华民族经典民歌《王大娘钉缸》;2.理解民歌表现情感的方式方法;3.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觉,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合唱技能。
三、教学难点1.学习和演唱中华民族经典民歌《王大娘钉缸》;2.关注和感受民歌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内容1.了解湘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湘绣是湖南的民间绣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湖南是中国扮面具和木偶等表演文化的发源地。
湘绣在这种背景下慢慢形成,并在民间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它以其细致、精湛、绣幅大、装饰重为特点,成为了中国绣品中的代表,也是世界著名的绣种之一。
2.学习和演唱中华民族经典民歌《王大娘钉缸》《王大娘钉缸》是湖南省是常德市石门县白芷铺村的民歌,该民歌具有代表性,被视为中国著名的民歌之一。
它是由一位叫做王大娘的老妇人所唱,歌曲乐曲优美、歌词朴实,表现了民间社会生活中感人的场景和描绘了人性的光辉。
学生通过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旋律,理解民歌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方法。
3.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合唱技能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老师会要求学生合唱和独唱。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以集体和个人的方式来锻炼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合唱技能。
通过这项活动,老师也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
五、教学方法1.演示法:老师会通过演示的方式来展示如何唱《王大娘钉缸》这首歌曲;2.合唱法:老师会通过集体合唱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表达和唱歌;3.辩证法: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会引导学生思考民歌背后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4.互动法:通过互动的方式,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渐进式地掌握民歌的核心要素。
六、教学步骤1.导入(5min)老师会用简短的时间来讲述湘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王大娘钉缸》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河南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教学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授1、欣赏《王大娘钉缸》(1)播放歌曲《好汉歌》,并引导学生随乐哼唱。
(2)播放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导学生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唱词:上下句的结构形式旋律: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简介《好汉歌》的创作来源。
(4)老师引导学生随乐跟唱《王大娘钉缸》二、课堂探讨与延伸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本单元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
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探讨、修改、完善。
王大娘钉缸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故事《王大娘钉缸》的内容和背景。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王大娘所面临的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
2.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活动材料和图片。
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故事1.利用图片和课件,引导学生谈论和回忆与缸有关的常识和常见用途。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王大娘钉缸是怎么回事吗?”Step 2 阅读故事1.教师给学生阅读《王大娘钉缸》故事的剧情梗概,并进行解读。
2.学生开始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3.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生词和难句,确保学生对故事内容的准确理解。
Step 3 分组讨论问题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王大娘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Step 4 小组展示1.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
2.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评论。
Step 5 进一步讨论1.全班共同讨论各小组的解决方案,并就不同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价。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各种解决方案的优缺点。
Step 6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故事中的道理和背后的智慧。
2.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六、巩固与拓展:1.让学生再次阅读故事,理解和记忆故事的内容。
2.鼓励学生将故事中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中。
王大娘钉缸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聆听《王大娘钉缸》,初步感知这首民歌的风格与韵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唱、欣赏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民歌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用明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王大娘钉缸》。
了解本土民歌——九峰山歌、瑶族舞曲。
通过了解本土音乐文化进一步加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欣赏并演唱《王大娘钉缸》,初步体会小调的风格与韵味。
2、教学难点:演唱《王大娘钉缸》、了解九峰山歌、瑶族舞曲。
三、学法指导教唱、听赏、讲解、讨论四、教具钢琴、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课堂礼仪2、新课教学A,观赏《好汉歌》视频,讨论回答问题。
(1)你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吗?(《好汉歌》)(2)它的音乐素材来自于哪里?(教师总结:来自民间)(3)聆听《王大娘钉缸》,从《好汉歌》中找出相似的旋律,指出《好汉歌》的取材于它——河南民歌B、学唱歌曲《王大娘钉缸》(1)按歌曲节奏朗诵歌词,找出歌词的特点。
(衬词)(2)学生跟随钢琴唱谱,教师指出不足并订正。
(2-3遍)(3)听范唱2遍(4)学生随琴演唱歌曲,教师指出不足。
(5)分组演唱歌曲,检查学情。
(6)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后讨论总结歌曲特点。
(音乐结构方正,节奏规整)(7)音乐知识: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
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C、九峰山歌(1)观赏图片,指出乐昌九峰镇,了解本土民歌——九峰山歌(2)简单介绍九峰山歌(3)聆听九峰山歌D、瑶族舞曲(1)观赏图片,了解少数民族——瑶族(乳源)。
根据图片说出瑶族的特点。
(2)简单介绍瑶族音乐文化(3)观赏《瑶族舞曲》独唱视频(4)《瑶族舞曲》片段合唱练习3、小结留神细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是最优美的旋律的宝库。
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种不同的民族性格。
——舒曼。
《王大娘钉缸》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王大娘钉缸》是湘艺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二)中的一首欣赏乐曲。
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
《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教师把《好汉歌》和《王大娘钉缸》比较讲解,注意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将有效的活动融入到音乐学习的实践中去,注重课堂活动设计的趣味性和时效性。
教学内容: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初步认识其音乐风格,了解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的音乐特点,以及民歌和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地花鼓,体会河南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说一说专业音乐创作和民歌之间的关系。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教学重点:体会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教学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音乐材料续写旋律。
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观看地花鼓视频《王大娘钉缸》,请同学们回答问题:1:请你说出这首乐曲的演唱形式?几人演唱?(一旦一丑,两人演唱)2:师:介绍地花鼓,讲解地花鼓受人喜爱的原因?了解这种民间歌舞形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地花鼓的特点,以及民歌的分类。
)二、新课教学:1、观看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周彬演唱视频《王大娘钉缸》2、聆听地花鼓《王大娘钉缸》,出示乐谱3、分析乐曲4、复听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周彬演唱视频,并跟唱5、讲解音乐常识:常见民歌体裁分类、介绍小调6、聆听《王大娘钉缸》,并思考:这首歌曲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十分相似?衬词部分在歌曲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渲染歌曲气氛,活跃演唱者情绪,加强歌唱语气,烘托歌声旋律)7、学生聆听对比《好汉歌》中的相似旋律。
《王大娘钉缸》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河南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教学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授1、欣赏《王大娘钉缸》(1)播放歌曲《好汉歌》,并引导学生随乐哼唱。
(2)播放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导学生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唱词:上下句的结构形式旋律: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简介《好汉歌》的创作来源。
(4)老师引导学生随乐跟唱《王大娘钉缸》二、课堂探讨与延伸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本单元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
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探讨、修改、完善。
《王大娘钉缸》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河南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教学重点:
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教学难点:
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授
1、欣赏《王大娘钉缸》
(1)播放歌曲《好汉歌》,并引导学生随乐哼唱。
(2)播放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导学生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
唱词:上下句的结构形式
旋律: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简介《好汉歌》的创作来源。
(4)老师引导学生随乐跟唱《王大娘钉缸》
二、课堂探讨与延伸
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本单元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
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
(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
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
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探讨、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