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巨脾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
- 格式:pdf
- 大小:236.04 KB
- 文档页数:3
脾动脉栓塞辅助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巨脾的临床研究李国明【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9(013)014【总页数】3页(P79-81)【关键词】脾动脉栓塞; 腹腔镜脾切除术; 巨脾【作者】李国明【作者单位】122000 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普外二科【正文语种】中文临床上很多因素可导致巨脾,包括门脉高压、部分血液病等,治疗上最有效的方法即为脾切除,目前脾切除已逐渐普及腹腔镜手术,但巨脾经腹腔镜切除相对较困难,因为巨脾的血管粗大、弯曲复杂、血管变异复杂,数量较多及操作空间有限,手术时容易引起血管损伤、出血量大导致视野不清晰,进而导致手术被迫中转开腹或增加手术难度和并发症发生率。
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巨脾安全有效,但是远期的复发风险高,且栓塞后局部粘连严重,出现不规则的侧支循环,如巨脾复发,则无论再次介入抑或手术治疗均较为困难。
而且单纯的脾动脉栓塞并发症较多,这也使这一术式的应用受到限制,所以对于能耐受切除手术的患者,不提倡单纯的脾动脉栓塞术。
行完全脾动脉栓塞后腹腔镜脾切除术,则完美的结合了两种术式的优点,目前有人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了许多成绩[1, 2],本院从2009 年开始开展这一术式,考虑到学习曲线问题,作者回顾性统计了2011 年3 月以后的病例,通过统计分析,旨在进一步探究脾动脉栓塞辅助腹腔镜脾切除术在巨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1 年3 月~2018 年3 月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巨脾患者63 例。
其中男39 例,女24 例;年龄21~71 岁,中位年龄45 岁。
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22 例)和对照组(41 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s)注:两组比较, P>0.05?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1. 2. 1 纳入标准①术前超声测量脾脏长径>20 cm 或查体脾大超过肋下10 cm;②有脾功能亢进;③年龄>18 岁;④全身情况良好,各系统能适应麻醉及手术;⑤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经验交流•文章编号:1009-4237(2019)10-0794-02免“蓝蝶”手辅助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体会Application of hand-assisted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wittout“blue-butterfy”in tte treatmect of traumatic splenic ruptrrr王宗鼎,胡惠$关键词】脾破裂;脾切除;腹腔镜$中图分类号】R657.6$文献标识码】B$ D0I】10.3969/j j.i s n.1009-4237.2019.10.019脾脏作为腹腔实质性器官,血供丰富,质地松脆,脾破裂病情发展快,如不及时救治易发展成失血性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⑴。
但开腹脾切除治疗创伤性脾破裂具有创伤大、并发症多、恢复缓慢等劣势;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也存在暴露困难、技术要求高、手术时间长、出血多等缺点。
免“蓝蝶”手辅助腹腔镜脾切除术在治疗创伤性脾破裂时,视野暴露好、手术时间短、并发症低等,同时具备节省手术时间、患者费用低的优势,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⑵。
现将重庆奉节县人民医院采用免“蓝蝶”手辅助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16例患者,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6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21~73岁,平均45.2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1例,高处坠落伤5例;钝性损伤1例,单纯性脾破裂15例,其中合并左侧腹膜后血肿及左肾挫伤1例,合并肝硬化脾大(□度)1例。
术前有腹部创伤史,患者均神志清楚,查体均有左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轻微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阳性,腹腔诊断性穿刺出不凝血,术前增强CT明确提示:脾破裂、腹腔积血。
根据美国创伤外科脾损伤分级,I级4例,□级7例,皿级4例,)级1例。
术前14例生命体征稳定,2例收缩压<90mmHg(均经过扩容及补液后血压正常),其中迟发性脾破裂1例。
术前所有患者手术备血。
腹腔镜巨脾切除术的经验及技巧(附25例报告)李柱威【摘要】目的:总结腹腔镜巨脾切除术的手术经验和技巧。
方法对行巨脾切除术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2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
8例手术在手助腹腔镜下进行。
进行完全腹腔镜术式的17例中,2例既往有脾动脉栓塞史,术中见脾周粘连严重,侧支血管出血较多,改行开腹手术;1例处理脾蒂时出血较多,改用手助腹腔镜术式,顺利完成手术。
在23例完成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中,10例采用直线切割闭合器( Endo-GIA)离断脾蒂,13例采用二级脾蒂离断法离断脾蒂。
本组7例在脾周发现副脾各1个,均行切除。
术后出现胰漏4例,脾热2例,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经对症治疗2~4周后缓解。
本组均未出现术后腹腔出血、胃肠漏等并发症。
结论腹腔镜巨脾切除术操作复杂、难度较高,可根据情况采取手助腹腔镜及完全腹腔镜术式,术前需综合了解脾脏形态结构改变、脾周粘连情况,掌握脾蒂离断、脾周粘连剥离技巧,注意避免术中大出血及毗邻脏器损伤。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6(056)019【总页数】3页(P91-93)【关键词】巨脾;巨脾切除术;腹腔镜手术【作者】李柱威【作者单位】东莞市人民医院,广东东莞523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6脾切除治疗脾外伤、门静脉高压症、血液疾病等已有400余年历史;随着腔镜技术应用不断深入,Delaitre等[1]于1991年首次报道腹腔镜脾切除术(LS)并得到快速发展,但巨脾、尤其合并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症者被2008年欧洲内镜外科协会制订的临床指南列为LS的手术禁忌证[2]。
随着LS经验积累和腔镜器械的改进,腹腔镜下巨脾切除术成功案例不断被报道,LS渐渐被认为是可行的微创术式[3]。
然而,由于巨脾形态及解剖结构特殊性,腹腔镜巨脾切除手术难度和风险均较高,如何提高腹腔镜巨脾切除成功率、降低手术风险是手术医生关注的课题。
2010年1月~2014年6月,我们共进行25例腹腔镜巨脾切除术,现总结手术经验和技巧,报告如下。
手助腹腔镜脾切除与开腹脾切除治疗巨脾效果比较摘要】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开腹脾切除术对巨脾的治疗效果。
方法:研究组巨脾患者行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手术,对照组巨脾患者行开腹脾切除术。
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研究组,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经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手术治疗巨脾效果显著。
【关键词】巨脾;开腹脾切除术;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临床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6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3-0090-01巨脾即最大直径不小于20cm的脾脏,如何选择正确有效的手术方案临床仍存在较大争议。
本文将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36例巨脾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开腹脾切除术对巨脾的治疗效果,为临床保障巨脾患者疗效、预后提供可靠依据,现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6例巨脾患者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26~81岁、平均(49.21±2.17)岁,脾脏最大直径21~42cm、平均(29.32±2.24)cm。
经随机数字表法将本次入选的36例巨脾患者分为研究组(n=18)、对照组(n=18),上述一般资料相关数据两组对比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研究组巨脾患者行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手术。
指导患者取头高足低、右侧斜卧位(此时患者左侧需垫高约450),手助切口位于剑突下正中(长度6~8cm),之后根据患者实际脾门位置选择不同后续操作步骤:(1)脾门与切口距离较远者无需对脾动脉有效结扎,此举有利于避免脾脏颜色改变(变紫)从而对视野造成影响;(2)脾门与手助切口相距较近者,需于直视下将胃结肠韧带(手助切口下)有效分离并对小网膜囊成功显露,之后于胰腺上缘将增粗的脾动脉分离后对其给予有效结扎(双重),此举有利于脾血回流并缩小脾体积。
改良的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21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的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5月到2010年11月期间进行改良的手助腹腔镜手术的21例患者,对这21例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资料进行恢复性分析、总结。
结果采用改良的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的21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120.2±10.5)分钟,平均手术中出血量为(240.5±20.1)毫升;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6.1±1.2)天;手术后未出现手术导致并发症的病例发生。
结论改良的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手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在临床进行多种疾病引起的脾切除手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改良方法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渐完善,目前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各种手术中。
手助腹腔镜下进行脾切除手术就是利用腹腔镜技术进行手术的一种手术方法,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将手通过切口进入患者的腹腔,在腹腔镜的协助下进行手术,明显缩短了手术的时间和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但这种方法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一些缺点,本文使用改良的手助腹腔镜手术对本院2009年5月到2010年11月期间的21例需脾切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9年5月到2010年11月期间进行改良的手助腹腔镜手术的21例患者。
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最大的68岁,年龄最小的21岁;手术前检查被确诊为脾肿大9例,肝硬化脾亢3例,脾囊肿2例,脾淋巴瘤2例,脾血管瘤2例,脾脉管瘤3例;并发胆囊结石3例。
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进行身体检查,均符合进行脾切除手术条件。
1.2 方法对这21例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资料进行恢复性分析、总结。
具体手术方法为:在手术前按常规方法导尿和气管插管以及胃肠减压的全身麻醉[1]。
患者在手术台上取平卧并分腿的右侧倾斜30度的斜位姿势,注意头部垫高30度。
手助腹腔镜与开腹巨脾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分析王佳林【摘要】目的对比评价手助腹腔镜与开腹巨脾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8例巨脾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条件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4例行手助腹腔镜巨脾切除术,对照组24例行开腹巨脾切除术,对两组相关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评价.结果在手术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要比对照组长,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方面,观察组明显要比对照组少,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均显著要比对照组短,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患者中,术后感染仅1例,发生率为4.17%.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开腹巨脾切除术相比,手助腹腔镜切除术疗效更显著,切口美观、微创、恢复速度快,值得采纳应用.【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7(023)007【总页数】2页(P123-124)【关键词】手助腹腔镜巨脾切除术;开腹巨脾切除术;并发症【作者】王佳林【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205医院,辽宁锦州 121001【正文语种】中文临床手术中,巨脾者由于常合并脾功能亢进,同时脾周围血管较多,采取腹腔镜脾切除术较为困难,且危险性较高[1]。
针对上述状况,现代医学主张采取手助腹腔镜巨脾切除术治疗。
为了进一步了解巨脾切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本文将48例巨脾患者纳入研究,现将研究成果作如下报道。
1.1 临床资料本次入选的48例巨脾患者均为2014年2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于术前经B超或CT检查确诊为巨脾[2]。
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条件下,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24例中,男14例、女10例;21~67岁,平均年龄(46.9±12.5)岁;根据Child分级[3]:A级16例、B级8例;脾脏最长胫为(22.9±5.1)cm。
手助腹腔镜巨脾切除术的手术配合【摘要】目的:总结手助腹腔镜巨脾切除术的手术配合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脾亢,脾肿大病人进行手助腹腔镜巨脾切除的临床资料,术前进行充分准备,术中护士与手术医生密切配合。
结果:16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50min,平均出血量340ml,平均脾重1750g,无一例中转开腹,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均临床恢复。
结论:手助腹腔镜保留了腹腔镜手术的微创特点,并降低手术难度,能有效控制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是值得选择的微创巨脾切除方式。
【关键词】手助腹腔镜;巨脾切除;手术配合【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426-01腹腔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腹部外科手术,但腹腔镜下巨脾切除仍是一种手术难度和风险都较大的手术,由于脾亢、脾肿大患者操控空间有限,血管壁脆弱,术中分离极易损伤出血,选择手助腹腔镜可以大大降低这一风险。
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对比各类脾脏疾病患者,采用腹腔镜脾切除技术切除脾脏,临床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脾亢、脾肿大病人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38~62岁,平均50岁,含肝炎后肝硬化13例,溶血性贫血1例,脾脏占位2例,术前b超检查为巨脾。
化验检查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手术均顺利完成。
1.2 手术方法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在脐上缘作一切口,用气腹针建立co2气腹,沿切口刺入10mm穿刺锥鞘,放入30°电子镜,探查腹腔。
在剑突与脾连线中点建立操作孔,放入12mm一次性穿刺器,在肋缘下建立辅助操作孔,在剑突下5~7cm作切口,术者左手由此伸入腹腔,沿脾下极在辅助手牵拉下用超声刀分离脾结肠韧带,脾肾韧带,脾膈韧带,脾胃韧带,再在手助下用超声刀分离胰脾韧带,将胰尾与脾蒂分开,显露脾蒂,术者左手握住脾蒂,将一次性切割缝合器由主操作孔放入,离断脾蒂,切除脾脏。
第30卷第1期2018年1月V ol.30 No.1Jan. 2018肝 胆 胰 外 科 杂 志Journal of Hepatopancreatobiliary Surgery·经验交流·完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30例临床分析周长升,芶欣,李校城,苏正,相一,黄建钊(贵州省人民医院 肝胆外科,贵州 贵阳 550002)2017-04-24周长升(1983-),男,贵州关岭人,主治医师,硕士。
芶欣,教授,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E-mail:278187931@qq.com。
[收稿日期][第一作者简介][通讯作者简介][摘 要] 目的 总结完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的临床经验和技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住院行完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的30例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 除中转开腹3例,余2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完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131.50±3.52)min ,平均出血量(188.00± 55.86)mL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平均时间(38.27±3.06)h ,无出血、胰漏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
结论 完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关键词] 完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中图分类号] R656.6 [文献标识码] B doi:10.11952/j.issn.1007-1954.2018.01.017近年来,随着腹腔镜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腹腔镜器械的不断改进,目前在普通外科领域除肝移植外几乎所有手术都可以通过腹腔镜完成,包括腹腔镜肝切除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1-2]。
自1991年Delaitre 首次报道腹腔镜脾切除术以来[3],经过近10年来的快速发展,目前腹腔镜脾切除术已经成为普通外科较为常规的手术方式。
但对于巨脾患者而言,由于其脾脏较大,导致腔镜下手术野暴露不佳,加之巨脾患者常有凝血功能障碍、脾脏周围血管迂曲扩张、血管壁薄且质地脆、管腔内压力大等临床病理特点,容易发生难控性大出血,致使腹腔镜巨脾切除术难度较大。
腹腔镜脾切除术在治疗巨脾患者中的安全性与可行性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在巨脾患者治疗中,腹腔镜脾切除术应用价值。
方法:以我院收治的巨脾患者为研究对象,n=80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甲、乙组,均为40例,前组采用传统开腹脾切除术、后组实施腹腔镜脾切除术,对手术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较之甲组,乙组患者手术用时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住院时间较短(P<0.0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发生率较高的是甲组(P<0.05)。
结论:在巨脾患者治疗中,腹腔镜脾切除术应用效果理想,值得研究。
【关键词】腹腔镜;脾切除术;巨脾;安全性;可行性脾切除术是治疗巨脾的常用方法之一,传统的开腹脾切除术具有一定弊端,随着新医疗器械以及技术的出现,其治疗手段逐渐完善,腹腔镜脾切除术因其出血量少、术后能够尽早恢复等优势深受医师青睐[1]。
本文重在分析在巨脾患者治疗中,腹腔镜脾切除术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择我院收治的巨脾患者,n=80例,资料收集时间:2020年1月-2021年12月,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均分两组,均为40例。
甲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0.00±1.23)岁;乙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0.00±1.31)岁;组间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可比较。
1.2 方法甲组:传统开腹脾切除术。
操作者在患者左肋缘下取一“L”形切口,长度以16-25cm为宜,观察患者脾周有无粘连组织,对粘连组织进行彻底分离,依次分离患者的脾胃韧带、脾结肠以及脾肾等,处理脾蒂,取出标本,明确患者是否伴有门静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等,需有则采用离断术处理其贲门周围血管,放置引流管后关腹。
乙组: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
手术医师在患者的脐下取穿刺孔,建立气腹,设置压力,其数值以14mmHg为宜,放置10mm Trocar,将腹腔镜插入,在直视条件下,将5mm Trocar放置在患者的剑突下、左肋缘下锁骨中线处,同时需放置10mm Trocar在患者的左侧腋前线位于左肋缘下肢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