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X.25及帧中继交换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496.50 KB
- 文档页数:39
计算机网络应用 帧中继简介随着专用通信网的传输速率明显提高,人们对通过局域网(LAN )与局域网的互联接入广域网(WAN )的要求也在迅速增长,因此对具有高速率、高可靠、适应性强及低成本的传输方式的需求很大。
当时X.25分组交换网虽然成本较低,但它的业务速率、网络时延、响应时间和吞吐量等方面均不能满足局域网(LAN )远程互连的需求,因此出现了新的网络帧中继。
帧中继用于局域网的互联,是一种广域网技术。
它是在原有的模拟线路逐渐被数字光纤传输线路所代替,且用户终端智能化的情况下,在X.25分组交换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传输技术,它是一种先进的包交换技术和快速的分组通信方式。
其中,包交换技术 包括可变长数据包和统计多元技术两种。
帧中继的包交换技术可以使网络节点工作站动态共享网络介质和可用带宽,为跨越多个交换机和路由器的用户设备间的信息传输提供了快速和有效的方法。
帧中继技术以简化的方式传送数据,它将流量控制、纠错、重发等第三层(网络层)及更高层的功能转移到智能终端中,从而大大简化了节点机之间的网络资源。
因此,帧中继也被看作是简化的快速分组交换技术。
在其体系模型中舍去了X.25协议中定义的分组层,只采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这样的二级简单结构,其结构模型如图6-14所示。
数据链路层(核心层)物理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帧中继OSI 参考模型图6-14 帧中继体系结构帧中继网络可以将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网络连接起来,其网络结构可能是星型结构和网状结构两种。
其中,网状结构可以分为部分网状和全网状两种,如图6-15所示为其星型网络结构。
ATM 路由器ATM 路由器图6-15 帧中继网络星型结构连接在帧中继网络中,星型结构为最优选择,因为采用这种结构所使用的永久虚拟回路(PVC )的数量最少,中心节点通过在一个接口上使用多个PVC 将多个分散的分支节点连接起来。
但该结构也存在各个分支节点之间通信需要经过中心节点进行中转的缺点。
1.帧中继(Frame Relay):一种包交换的技术,高性能,运行在OSI的最下2层即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它其实是X.25技术的简化版本,省略了X.25技术的一些功能比如窗口技术和数据重发功能,这是因为帧中继工作在性能更好的WAN设备和使用光纤传送数据;而且它比X.25有更好的传输效率,速度可以从64Kbps达到T3的45Mbps.它还提供带宽的动态分配和拥塞控制功能,但是它不能传输声音和图像,只提供数据传输服务2.ISDN:ISDN是1种在已有的电话线路上传输语音和数据等数字服务.如果你对那种传统的拨号(dial-up)上网的速度感到不满的时候,你可以使用ISDN的方式.ISDN也可作为比如帧中继或者T1连接的备份连接3.平衡链路访问过程(Link Access Procedure,Balanced,LAPB):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是1种面向连接的协议,一般和X.25技术一起进行数据传输.因为它有严格的窗口和超时功能,所以使得代价很高4.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igh-Level Data-Link Control,HDLC):这个是由IBM创建的同步数据链路控制(Synchronous Data Link Control,SDLC)衍生而来的.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相比LAPB,HDLC成本较低.HDLC不会把多种网络层的协议封装在同1个连接上.各个厂商的HDLC都有他自己鉴定网络层协议的方式,所以各个厂商的HDLC是不同的,私有化的5.点对点协议(Point-to-Point Protocol,PPP):1种工业标准(industry-standard)协议.因为各个厂商的HDLC私有,所以PPP可以用在不同厂商的设备之间的连接.PPP使用网络控制协议(Network Control Protocol,NCP)来验证上层的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协议6.异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委员会(ITU-T)制定的信元(cell)中继续标准.ATM使用固定长度的53字节长的信元方式进行传输,ATM网络的面向连接的Cabling theWide。
网管心得帧中继与X.25分组网的比较帧中继用于局域网互联的广域网(WAN),它是在X.25分组网交换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快速分组交换技术,是改进了的X.25分组交换网,通常情况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设计思想比较实际上X.25分组网是为不稳定连接的运行而开发的。
在X.25中,强调数据传输的高可靠性;而帧中继(FR)的出现是因为随着光纤技术的快速发展,差错控制显得不太必要的情况下,它主要着重于数据的快速传输,最大程度地提高网络吞吐量。
2.与OSI参考模型对应层次比较X.25分组网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低三层,其中X.25的第3层描述了分组的格式及分组交换的过程;第2层由LAPB(Link Access Procedure,Balanced)实现,它定义了用于DTE/DCE 连接的帧格式;第一层则定义了电气和物理端口特性。
而帧中继与X.25不同,它是一种高性能的广域网协议,运行在OSI参考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帧中继是一种数据包交换技术,是X.25的简化版本。
它省略了X.25的一些功能,例如提供窗口技术和数据重发技术(后退N帧的ARQ协议),而是依靠高层协议提供纠错功能,这是因为帧中继工作在更好的广域网设备上,这些设备与用于X.25的广域网设备相比,具有更可靠的连接服务和更高的可靠性,另外,帧中继严格地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最低二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而X.25还提供第3层的服务。
因此,帧中继比X.25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更有效的传输效率。
3.传输速度比较X.25分组网支持最大64kbps的数据传输速度,但帧中继支持最大2 Mbps的数据传输速度。
4.交换业务比较帧中继和X.25分组交换业务都采用虚电路的复用技术,以充分利用网络带宽资源,降低用户通信费用。
但在业务质量上,由于帧中继对出现错误的帧不进行纠错处理,简化了通信协议,所以帧中继节点机处理每帧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端到端用户信息传送时延低于X.25分组网,整个网络的业务吞吐量要高于X.25分组网。
帧中继网与X.25标准的比较蔡雪佳(暨南大学2008级电子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8052209)摘要:本文通过对帧中继网与X.25的分析,从层次模型结构、协议开销、可靠性与传输速度方面提出了二者的区别与共同之处。
关键词:帧中继网;X.25标准;流量控制;差错控制;吞吐量公共分组交换服务支持来自许多供货商的多种端站,因此明确定义用户设备与网络间的接口是至关重要的。
X.25就是被全世界广为接受的用于确定这一接口的标准。
X.25标准由ITU于1976年首次颁布[1],之后曾经多次修订。
X.25指明数据终端(分组模式的DTE)和一个分组网络(DCE)之间的接口,以便访问一个公共的或专用的分组网络。
在X.25中定义的协议对应于OSI模型的最低三层。
X.25支持纠错和检错,因此对于那些处在恶劣的高噪声环境下而要求高可靠传输的应用来说十分理想。
帧中继技术是在OSI第二层上用简化的方法传送和交换数据单元的一种技术。
它是在分组技术充分发展、数字与光纤传输线路逐渐替代已有的模拟线路、用户终端日益智能化的条件下诞生并发展起来的。
帧中继仅完成OSI物理层和链路层核心层的功能,将流量控制、纠错等留给智能终端去完成,大大简化了节点机之间的协议;同时,帧中继采用虚电路技术,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因而帧中继具有吞量高、时延低、适合突发性业务等特点。
帧中继是一种更新的分组交换概念,旨在通过简化网络处理过程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吞吐量和降低成本。
帧中继特别适用于终点为智能装置及传输线路质量高的应用环境。
帧中继网与 X.25 有很多相同之处:它们都是点对点式的交换网络、可变长度的帧、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
不过在设计思想上有明显差别:X.25实际上是为不稳定连接的运行而开发的,X.25 强调数据传输的高可靠性;而帧中继(FR)是因为光纤技术发展后,差错控制显得不太必要,帧中继则着重于数据的快速传输,最大程度地提高网络吞吐量。
X.25规范对应OSI三层,X.25的第三层描述了分组的格式及分组交换的过程。
帧中继和X.25-ddn互联网的方案帧中继和X.25网、DDN互连的方案罗万明阎保平冒建革摘要开发和研究各类网络的互连是发展信息产业,建立和实施高速信息网络的主要技术之一。
各种网络的差别集中体现在数据格式和协议规程的不同上,因此本文在对DDN、X.25网、帧中继基本原理和协议规程分析的基础上,对DDN、X.25网接入帧中继的互连过程进行讨论。
并且结合大连市数据通信局的网络环境,设计了一种高速和中低速接入帧中继的互连方案,同时对整个网络互连性能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相信对其他城市的帧中继建设会有所帮助。
关键词网络互连帧中继 X.25网 DDN1 引言国家帧中继骨干网(CHINAFRN)一期工程已于1997年实施完成,形成了将全国20几个重要城市用高性能帧中继互连的全国性数据通信骨干网,这与我国已建立的公用分组交换网X.25网(CHINAPAC)、公用数字数据网DDN(CHINADDN)形成了3种数据网并存的局面,这就提出了3种数据网互连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补充的问题。
目前,对于局域网与局域网、局域网与广域网的互连技术的讨论相当深入,并有许多成熟的方法,而对广域网之间互连的探讨相对较少,除X.25网互连有国际通用标准X.75外,对帧中继与X.25网、DDN的3种网的互连在各种文献中较少探讨。
2 网络互连的分类网络互连时,一般都不能简单地直接相连而是通过一个中间设备。
按ISO术语,这个中间设备称为中继系统。
例如按属于的层次可分为物理层中继系统(转发器);数据链路层中继系统(网桥或桥接器)等;网络层中继系统(路由器)。
许多文献中常将网桥、路由器、网关等名称统一称为网关。
本文引入的互操作单元模块IWU(Interworking unit)泛指网络之间的中继系统。
按互连网络规模的大小分,网络互连可分为以下几类:.局域网的互连。
由于局域网种类较多(如令牌环网、以太网等),使用的上层软件也较多,因此局域网的互连较为复杂。
自己动手搭建X.25、帧中继交换网
王军
【期刊名称】《网管员世界》
【年(卷),期】2003(000)007
【摘要】X.25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分组交换技术.凭借其可靠的传输质量。
低廉的电路资费,仍然广泛应用于各分支机构、基层网点。
帧中继是X.25的下一代技术.协议更简单.没有流控和重传策略,数据传输效率更高、性能更好。
作为一名网络管理员.经常需要做一些广域网的实验,模拟生产环境中的一些故障现象.进行分析.调试。
本人通过学习和实验,总结出了搭建X.25、帧中继交换环境的方法。
【总页数】2页(P63-64)
【作者】王军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南通分行信息技术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2
【相关文献】
1.帧中继和X.25网、DDN互连的方案罗万明 [J], 阎保平;冒建革
2.ATM和帧中继,X.25网络的互连 [J], 杨延广
3.用浮动的静态路由使X.25为帧中继做备份 [J], 郑润生
4.帧中继与X.25协议 [J], 张锋奇;栗然
5.帧中继、X.25、SLIP多种协议在城市综合业务网络中的应用 [J], 段维聪;王延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