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本字研究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370.33 KB
- 文档页数:16
英山方言本字考英山方言是华南地区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广东的英德市和河源市一带。
英山方言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有着明显的区别。
对于英山方言的本字考,是指通过研究英山方言的发音和音韵特点,还原出其原始的语音形态,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一方言的语言文化。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英山方言本字考的相关内容。
一、英山方言的语音特点英山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韵尾、入声、轻声和元音等方面。
1. 韵尾英山方言的韵尾特点明显,尤其是舌尖韵尾的发音。
舌尖韵尾是指在汉语中,韵尾发生了变化,鼻韵也被舌尖韵所替代。
在英山方言中,舌尖韵尾的发音非常明显,如“长”读作“zong”。
这种韵尾的发音在英山方言中十分普遍。
2. 入声在英山方言中,入声的发音也有其独特之处。
入声是指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声调,现存于一些汉语方言中。
而在英山方言中,入声的发音特点表现在较为清晰和严谨,如“短”读作“dun”。
3. 轻声轻声是指普通话中的一种特殊语音,但在英山方言中轻声的发音稍有不同。
它在英山方言中的发音有时稍微浊一些,如“衣服”读作“yi fu”。
4. 元音英山方言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词汇的构词、使用频率和独特词汇等方面。
1. 构词英山方言的词汇构词方式灵活多样,其中词缀的使用非常频繁。
比如在英山方言中,“鸟儿”可以称作“鸟母”,“猫儿”可以称作“猫母”,这种构词方式在英山方言中十分常见。
2. 使用频率英山方言中一些特定的词汇在日常交流中使用频率较高,如“蚂蚁”、“老虎”、“小狗”等词汇在英山方言中使用非常普遍,这也是英山方言的一大特色。
3. 独特词汇英山方言中还有一些独特的词汇,这些词汇在其他方言中并不常见,如“风筝”在英山方言中称作“风盘”,“桌子”在英山方言中称作“桌肴”,这些词汇在英山方言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在英山方言中,词序与普通话有着一定的差异。
在英山方言中,定语和状语的位置可以互换,如“红色的花”可以说成“花红色的”,这种词序的灵活变化在英山方言中非常普遍。
新泰方言本字考释作者:曲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9期摘要:新泰方言中有一些常用词没有固定的书写形式,本文主要从新泰方音与中古音的对应关系出发,来寻找其正确的书写形式。
关键词:新泰方言;本字;《广韵》作者简介:曲博,男(1988-),单位:四川大学文新学院2010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上古汉语。
[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9-0146-02新泰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冀鲁官话,处于山东方言西区的西齐片的东南端。
作为一个小的方言点,它的方言词汇也有自身的特色。
我们在调查新泰方言时,发现了许多有音无字的方言词,而了解这些方言词的正确书写形式,有助于本方言区方言词汇的研究,同时也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一些辅助材料。
另外,汉语方言大都是口耳相传,而文献材料较少,字形与字音、字义相脱节的现象很普遍,因此有必要对其本字进行考释,来追溯其正确的字形。
我们主要通过新泰方音与中古音的语音对比,并结合其意义来确定方言本字的,并为其方言本字提供文献例证。
下面这二十一个方言本字,每个本字按字头、国际音标、释义、举例、文献例证的顺序排列。
欻:象声词,急促的声响,如:欻的一声。
又叠用,形容有节奏的声响,如:欻欻的脚步声。
歘同“歘”。
《字汇﹒欠部》:“歘,与欻同。
”汉曹操《陌上桑》:“若疾风游歘飘飘。
”唐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将期一诺重,歘使寸心倾。
”仇兆鳌注:“郑氏曰:歘,暴起也。
”宋苏轼《跋姜君弼课册》:“云兴天际,歘若车盖。
”《聊斋志异﹒王六郎》:“歘有羊角风起,随行十余里。
”揢:①卡住,如:抽屉揢住了,拉不开;鞋子忒小了,揢住脚了。
②刁难,如:揢人;你别拿这件事儿来揢我。
③扼,用力掐住。
《集韵﹒麻韵》:“丘加切。
”“抲,扼也。
或作揢。
”由此可见,揢与抲是异体字的关係。
元佚名《盆儿鬼》第一折:“则见他威凛凛一表身材大,明晃晃一把钢刀揢。
”明汤显祖《牡丹亭﹒围释》:“把那咽腥臊的嗓子生揢杀。
方言的用字一用字原则1.字理性方言用字的根本原则是符合汉字的字理,即形音义相应。
某物叫某名,写某字,是千百年约定俗成的结果,形音义之间形成了固定的联系,这就叫相应。
吃(喫)和食都表示“咀嚼后吞咽下去”的动作,如果按苦击切读音就要写成吃(喫),依乘力切读音,就应该写成食。
形音义相应可从两个方面看。
一方面,看今音与古音是否相应,同一个字,能证明今音是从该字古某音演变而来。
另一层含义是,该字古某音的意思,与今义具有传承关系。
编织的编,两广各方言几乎一律读送气声母。
查集韵有纰延切,纰属滂母,正是送气音,可见读送气声母的编来自纰延切。
在广西官话中,表示亏损和丢失意义的[se/ ]有“折蚀”两个字可以考虑。
折,常列切,属山摄,韵母今读[/e/];蚀,乘力切,属曾摄,韵母今读[ / ]。
广西官话山摄入声没有读[ / ]的,所以应该用折。
粤语“折抵”的折读[t]尾可证。
漦有一个反切是栈山,与今音潺同音。
漦的唾液和黏液义,与今义完全一致。
可见,今音潺而表黏液的字,就是栈山切的漦,尽管它还有池、胎等读音和顺流的意思。
有些方言的习惯用字不符合形音义相应的原则。
例如“汶”,某些方言用它来表示泉水义,于古无徵。
字书上的“汶”只用于水(河流)名,没有泉水义。
字书有个“氵闷”字,集韵混韵母本切:“水盈貌”。
满则溢,与泉水义相合。
电脑未备这个字,可用“闷”字作同音替代处理。
如果要照顾当地读者的视觉习惯而用“汶”,也应作同音替代处理,但不能把它当作正字而进入字音库而作古今对照。
有些字经过简化合并,失去了古今演变脉络,广西玉林市的玉,最早用鬱,鬱字一般简化为郁,鬱林县的鬱简化为玉。
三字各有音义,互不相涉,在玉林一带的读音也各不相同,鬱(纡物切)读[ ],郁(於六切)读[ ],玉(鱼欲切)读[ ],古今对应严整。
有人单从今天的通用情况认字,认为玉又读[ ],鬱郁都读[ ],这就掩盖了本源。
作方言研究应当正本清源,纠谬正俗。
某些方言字是近代出现的,没有古音地位,不能作古今对照,但是如果能够证明它是某传承字的另写体,可以按古今字对待,让它承袭其古字的古音。
方言词语考据本字
方言词语考据本字是一项复杂而有意义的工作,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方言词语的来源和演变,揭示方言与古代汉语的联系,丰富汉语词汇的历史文化内涵。
方言词语的本字是指该词语在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的书写形式。
由于语音、语义、字形等方面的演变,有些方言词语的本字已经与现代汉语的常用字有所不同,甚至难以辨认。
因此,要考据方言词语的本字,需要综合运用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方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考据方言词语本字的一般步骤如下:
- 收集方言词语:首先要收集需要考据的方言词语,尽量掌握它们的语音、语义、用法等信息。
- 查找古代文献:根据方言词语的音韵特征,在古代文献中查找与之相似或相关的词语,尤其是秦汉以前的上古文献。
- 比较音韵特征:将方言词语与古代文献中的词语进行音韵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声韵对应关系,找出可能的本字。
- 验证字形和语义:根据音韵特征找出的可能本字,还要进一步验证其字形和语义是否与方言词语相符。
- 考虑历史演变:如果可能本字的字形和语义与方言词语不完全相符,还要考虑语音、语义、字形等方面的历史演变因素,寻找合理的解释。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对一些方言词语的本字进行考据,但由于方言的复杂性和历史演变的多样性,有些方言词语的本字可能仍然难以确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204湖南省攸县方言本字考数则周艾渝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要:由于方言之间的差异和方言词汇研究的不足,隶属于赣方言的湖南攸县话中,有许多无法确定本字和有声无字的词语。
这些词语的形成与语言的历史发展和不同方言间的接触影响有关。
从历史变化来看,可以结合具体字词的语义和攸县话语音与中古音的对应规律,以及文献查找的方法来确定一些生僻字的正确字形或者有音无字的词的本字。
由此产生了对攸县方言本字的10例阶段性考察成果,借以开启对攸县方言本字的考察工作。
关键词:攸县话;方言本字;《说文解字》;《广韵》攸县隶属于湖南省株洲市,处于湖南与江西的交界地带,属于湖南境内的赣语区。
虽然攸县隶属于株洲,但是攸县话与株洲话大相径庭,各操其中一种方言的两人,无法进行交流。
在李如龙、张双庆等编的《客赣方言调查报告》中,攸县话属于赣方言中的茶陵片。
但是县话又与南昌话差别较大。
据同治版《攸县志》载,攸县在元朝因“民至万户而升为州”,在明朝因“户口益耗降为县”。
战乱、徭役、灾荒、疫痨,致使攸县土著民大量伤亡、外徙,而外来民大量涌入。
攸县话的形成与移民历史有关,攸县话的历史层次较复杂,它接受了吴方言、湘方言和客家方言的影响。
笔者对这个县的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前人已经完成了对攸县话的语音的系统描写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对攸县话的词汇进行系统地调查、整理、描写和研究。
但是在调查记录的过程中,由于该方言非官话方言,也不是典型的赣方言,所以确定词汇的文字形式的工作量就比较大。
笔者在调查时都先用国际音标记录下词汇,然后根据词汇的语音形式以及攸县话的语音演变规律,来确定词汇的文字外壳。
有的一对照语音就能写出字来,但有的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攸县话的本字考证工作十分的必要而且任务量较大。
由于时间和学力有限,有些本字还待考,用国际音标标出,列举在文末。
以下就是阶段性的考释工作。
一、说明本章所列本字共8条,笔者先列本字在各地释义并举例说明,再用国际音标列出其攸县话读音,且列出其在《广韵》《集韵》等韵书中的音韵地位及解释,然后其在《说文解字》等字书中的释义,最后列出其在古代文献中的运用。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第23卷第2期2021年4月VoL23,No.2Apr.2021本刊核心层次论文DOI : 10.15916^.issnl674-327x.2021.02.015东北官话方言本字考释续欧阳国亮1,孟乐2(1.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文件检验技术系,辽宁沈阳110035; 2.本溪市第五中学,辽宁本溪117021)摘要:运用音韵学、文献学、方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原理,针对东北官话口语中若干“有音无字”现象, 在此前考释出的13个方言本字的基础上,继续考释了东北官话口语中常用的18个方言本字。
考释时,首先根据 古代字书对本字的语义进行了梳理,然后运用文献中的例句予以印证,最后结合东北官话语音演变规律对字音的来源进行分析阐释。
这30多个本字都是古语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东北官话历史底层,代表了东北官话独具 一格的一面,具有一定的语言学价值。
在东北汉语方言资源日渐萎缩的大背景下,应当加强方言本字和古语词的 整理研究,从中发掘历时语言信息,为东北方言历史源流体系构建提供字词理据。
关键词:东北官话;语音特点;方言本字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7X (2021)02-0054-04一、 引论对于东北官话中的方言本字现象,笔者曾撰写 了《东北官话中的若干方言本字考释》一文,刊于《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 期。
文章考释了东北官话口语中“斑” “捕” “證”“抻” “濂” “嫌” “踢” “廨” “爨” “霰” “觑” “壘” “拐”共计十三个本字,对每个字的语义、音理、 文献来源情况做了说明,揭示了东北官话中部分“有音无字”现象皿。
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又陆续 考释出十余个东北官话口语中常用的本字。
本字考释的依据及行文体例依然参照前文,此处不再赘 述。
亳州方言若干本字考摘要:本字的问题是在汉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汉字的字形和字音发生变化且二者的变化不统一导致的。
其结果就是在方言中,有一些口语找不到与之相匹配的书面语,或者是当地人不甚了解其字形,即汉字的字形和字音已经失去了联系。
本文就是要通过“觅字”法、“寻音”法这两种方法,考本字来使得亳州方言中那些没有书面语形式的口语,能够找回其本字。
关键词:亳州方言本字考证在研究方言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口语和书面语对不上号的时候,这是在汉语发展的历程中,汉字的形和音发展变化不一致所导致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通过考证来找回这些本字。
地处皖北的亳州市,其方言则属于中原官话区(皖北方言区)。
亳州市包括了三县一区:涡阳县、利辛县、蒙城县及谯城区,本文所要研究的亳州方言主要集中在谯城区。
因为其它三个县区的音系与谯城区的有所不同,如涡阳县的声母系统存在着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不分的情况;而谯城区的则分。
所以本文的注音,大多以谯城区居民的读音为准。
亳州方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声调的调值。
虽然亳州方言与普通话一样都有四个调,且都没有入声调的存在,但是亳州方言中的四个调的调值与普通话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它的四个调的调值分别是:阴平213调,阳平55调,上声24调,去声53调。
所以在研究亳州方言的本字考时,其声调是要多加注意的。
在本文中的方言字的注音,音标使用国际音标标注,而声调方面,为了使得更加接近亳州本地的读音,选择使用亳州方言的声调系统的调值。
在亳州方言中,笔者发现有很多口语词是找不到其相对应的书面语,或者是即使有也是不为大多数的本地人所知道的。
所以为了研究此地区的方言,笔者决定先对几个笔者感兴趣的方言口语词进行考释,并尽量找回其本字。
另外,根据梅祖麟先生在对进百年的方言本字考进行研究而总结出的两种研究方法:“觅字”法和“寻音”法,并通过古代典籍《说文解字》、《广韵》等的记录,来作为方言本字考释的依据。
相信通过对汉字的字形和字音的考释,能比较确切地恢复其方言本字。
第22卷第2期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2,No.2 2020年4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Ap r.2020收稿日期:2020-02-15基金项目: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YB1721B012)本刊核心层次论文 DOI :10.15916/j.issn1674-327x.2020.02.019东北官话中的若干方言本字考释欧阳国亮(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文件检验技术系,辽宁 沈阳 110035)摘 要:东北官话中存在着许多“有音无字”的现象,即口语中有音有义却不知对应哪个字,因此,其本字有待考证。
针对东北官话里若干“有音无字”实例,依据历代韵书和字书,结合词汇学、语义学和方言学的相关知识,考释其相应的本字,梳理其源流,可见这些本字大部分保留了古汉语中的语义,在普通话中已经不用或很少使用,但在东北官话中却依然保留了较高的使用频率。
这种现象不仅代表了东北官话语音和词汇上的一些特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东北官话的历史源流。
关键词:东北官话;语音特点;方言本字;语料价值中图分类号:H1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7X (2020)02-0066-03一、引论方言口语中经常有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即某个词有语音和语义但却不知其对应哪个汉字,人们把它通俗地称为“有音无字”现象。
汉语在分化出不同方言的过程中,由于音义的发展演变,词的音义与字形逐渐失去联系,此现象应运而生[1]。
作为官话次方言之一的东北官话,就有很多词有音而无字。
我们采用音韵学、语义学、方言学的相关方法,综合词源、语义、音理三个方面考释出了其中的部分本字。
本字考释主要有三方面依据:一是《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广韵》、《集韵》等字书韵书对本字的释义和注音[2-4],二是东北官话语音与中古音的对应规律,三是字义的相关性。
无极方言本字考作者:尹凯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7期【提要】汉语方言中存在着许多有音无字的口语词,这些词的本字往往是汉语历史上曾经的通用字。
对方言本字的考释,有助于汉字史研究和方言研究。
本文主要依据古今音变规律,以音理探究、字形分析、方言佐证、文献佐证等方法,考证河北无极方言口语词的本字问题。
【关键词】本字无极方言音变规律无极县隶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位于冀中平原腹地,东邻深泽,西、南连藁城,东南隔滹沱河与晋州相望,北界定州,在方言分区上属于冀鲁官话石济片赵深小片。
①境内口音以木刀沟为界,大致分为南北两片。
两片方言的差别主要在于部分连读变调和儿化韵的不同,在词汇方面则大体一致。
一、无极方言的声韵调系统无极方言的语音系统系笔者调查所得如下。
1.声母23个,包括零声母p pʰ m f,t tʰ n l,ʦʦʰ s,tʂ tʂʰʂʐ,ʨʨʰɕ,k kʰ ŋ x,Ǿ。
2.韻母39个,包括自成音节的 m]3.单字调5个阴平31 上声35 阴去51阳平213 阳去451二、无极方言本字【諴】iãn213“~iãn213”,意为“正好,正对事儿,正合适”,有正合心意的意思。
1.有量上的正合适。
如“~够”:剩下哩米~够做一顿饭。
再如“~好儿xɔr35”:在别人帮你打饭时,问你“够呗?”如果正好够了,可以说“~好儿。
”2.有时间上的正好。
譬如他提前俩小时出门儿,到喽无极,~赶对上石家庄哩车。
3.正好行得通,恰合心意。
如“~行儿ɕi r213”:你给路口儿那儿等着俺们~行儿,顺道儿,不耽误事儿。
《说文·言部》:“諴,和也。
《周书》曰:‘不能諴于小民。
’”又《书·召诰》:“其丕能諴于小民。
”《广韵》咸韵:“,和也。
”《集韵》咸韵:“諴,和也。
”意皆为“和谐,和洽。
”在今粤语广州话中,有“啱ŋam53”一词,为“合适、恰巧、刚好”之义,如:我讲两句,唔知啱唔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