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闭式引流技术
- 格式:pptx
- 大小:3.36 MB
- 文档页数:15
简述胸腔闭式引流术操作步骤胸腔闭式引流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技术,用于治疗胸腔积液或气胸等疾病。
下面将简要介绍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操作步骤。
1. 术前准备在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完成必要的准备工作。
首先,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的病程、症状以及相关的检查结果。
其次,医生还需要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等。
最后,医生需要为手术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准备所需的器械和药物,并对手术步骤进行充分的了解。
2. 术中操作胸腔闭式引流术通常在手术室内进行。
在手术开始之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使其进入无痛状态。
然后,医生会进行局部消毒,并进行手术切口。
3. 引流管置入在手术切口处,医生会使用导丝引导引流管的插入。
通过皮肤切口将引流管插入胸腔内。
在插入引流管之前,医生会使用透明贴膜将切口周围的皮肤固定,以保持切口的干净和干燥。
插入引流管后,医生会通过透明贴膜观察引流管是否置入正确位置。
4. 引流系统连接引流管置入后,医生会将其与引流系统连接。
引流系统通常由一个负压引流瓶和一个负压泵组成。
负压引流瓶用于收集胸腔内的积液,并维持负压状态,以促进液体的引流。
负压泵可调节引流的速度和压力,以确保引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5. 引流管固定为了防止引流管的移位和滑出,医生会使用透明贴膜和纱布来固定引流管。
透明贴膜可以将引流管固定在切口周围,纱布则可以起到吸收污液的作用。
6. 检查引流情况引流管置入后,医生会定期检查引流情况。
他们会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并记录相关的观察结果。
如果引流液量较大,且质地较稀薄,则说明引流效果良好。
反之,如果引流液量较少,且质地较浓稠,则可能需要调整引流系统或重新定位引流管。
7. 观察患者病情在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医生会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他们会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并定期进行胸部X 线检查,以评估胸腔引流情况和疾病的进展。
闭式胸腔引流胸腔闭式引流术【概述】胸腔闭式引流术是利⽤患者呼吸时和引流瓶低位液封形成的胸膜腔内与外界压⼒差,将胸腔内的积液或者积⽓引流到体外,平衡胸膜腔内压⼒,复张患肺,抑制纵隔摆动,恢复并稳定⾎液循环的操作技术。
⽬前国外出现了液封瓶与负压吸引器组合的引流装置,能到达尽快解除胸腔内积⽓积液对正常组织的压迫,在创伤性⽓胸如开放性或张⼒性⽓胸的急救中更具优势。
【适应证】1.⽓胸:a)中⼤量⽓胸。
b)创伤后⽓胸包括开放性⽓胸。
c)张⼒性⽓胸紧急穿刺减压后。
d)在机械通⽓治疗中出现的⽓胸,需要继续机械通⽓者。
e)⽓胸合并⽣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应在复苏治疗同时⾏闭式胸腔引流。
2.胸腔积液:a)⼤量胸腔积液需持续并彻底引流者,如恶性胸⽔。
b)⾎胸中等量以上或需持续排⾎者。
c)乳糜胸。
d)脓胸或⽀⽓管胸膜瘘。
3.其他:a)开胸或胸腔镜术后。
b)胸膜粘连术。
c)⾷管破裂合并胃液返流⼊胸膜腔者。
d)拔除胸腔引流管后⽓胸或⾎胸复发者。
【禁忌证】1.绝对禁忌征:肺脏壁胸膜完全粘连。
2.相对禁忌征:可于不良状况纠正后,⾏胸腔闭式引流。
a)凝⾎功能障碍、⾎⼩板严重减少或者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等有出⾎倾向者。
b)肝性胸⽔,持续引流可导致⼤量蛋⽩质和电解质丢失。
c)结核性脓胸。
【设备与⽤物】胸腔引流包(内有中弯⾎管钳4把、线剪1把、⼑柄1把﹑⼑⽚1块、持针钳1把、三⾓针2根、1号丝线1卷、4号丝线1卷、中单4块、⼱钳4把、⼩消毒杯、棉球、纱布、弯盘)﹑⼿套两双﹑治疗盘(含有1%有效碘的碘伏溶液﹑胶布、注射器两只)、1%利多卡因⼀⽀。
引流系统:1.单瓶系统:最基本的引流⽅式,主要靠重⼒引流,单瓶兼具⽔封及收集瓶两种功能。
缺点是为若引流液过多,升⾼的液⾯将影响引流效果与患者呼吸,因此需经常更换引流瓶。
2.双瓶系统:连接患者胸部引流管的第⼀瓶为收集瓶,第⼆瓶为⽔封瓶。
3.三瓶系统:三瓶分别为收集瓶、⽔封瓶及负压瓶。
除重⼒原因外尚利⽤负压原理,应⽤于须引流较多空⽓或液体者。
胸腔闭式引流术教案一、引言胸腔闭式引流术是一种用于胸腔积液或气胸治疗的常见手术方法。
本教案旨在介绍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术后护理等相关内容。
二、操作步骤1. 患者准备:- 患者平卧在手术床上,将患侧臂放在头侧,露出胸腔引流部位。
- 术前做好病史询问,并进行相关的术前准备。
2. 局部消毒:- 采用适当的消毒液对胸腔引流部位进行消毒,并罩上无菌巾。
3. 局部麻醉:- 使用适量的局部麻醉药物,麻醉胸腔引流部位。
4. 切口:- 在胸腋线第7肋间位置进行切口,切口长度约2-3cm。
5. 插管:- 使用一根细长的引流管,通过切口进入胸腔。
- 将引流管插入胸腔,确保引流管的顶部深入胸腔。
6. 封闭胸腔:- 将引流管与闭式引流系统连接。
- 在引流管与系统连接处加压,确保胸腔内液体通过引流管排出。
7. 固定引流管:- 在胸腔引流部位使用无菌纱布或胶带固定引流管。
三、注意事项1. 手术过程中要保持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2. 引流管应保持通畅,并避免扭曲和压迫。
3. 确保引流系统封闭,避免外界空气进入胸腔以及引流系统。
4. 定期观察引流液体的性状、颜色和数量,并记录相关数据。
四、术后护理1. 每天定时更换引流系统,并注意消毒操作。
2. 随访患者的病情,观察引流量的变化。
3.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和呼吸等情况。
4. 术后适当的运动和体位调整有助于引流。
5. 定期进行胸部X光检查,评估胸腔积液或气胸的治疗效果。
五、总结胸腔闭式引流术是一项常见且有效的治疗胸腔积液或气胸的手术方法。
正确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术后护理对手术效果和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及时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患者的及时随访。
临床技术操作规程(胸膜腔闭式引流术)【适应证】1.气胸:中等量以上的气胸。
2.血胸:难以自行吸收或难以用穿刺抽吸法消除的血胸。
3.脓胸:量较多,脓液粘稠或合并有食管、支气管瘘者。
4.开胸手术后均作闭式引流。
【准备工作】1.器械准备:胸腔闭式引流手术包、胸腔引流瓶和引流管、手套、治疗盘(碘酊、乙醇、局部麻醉药、纱布、棉签、胶布等)、外用0.9%氯化钠注射液。
2.确定引流部位:根据病情选定插管部位。
3.体位:依病人情况采取坐位或半坐位。
取半坐位时病人宜靠近床边,上肢抬高抱头或置于胸前,头转向健侧。
【操作方法】1.肋间切开插管法:多用于病情较危重或小儿脓胸病人。
(1)消毒铺单后,在确定插管的肋间以1%~2%普鲁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
(2)用刀在皮肤上做一约3cm长小切口。
(3)以中号弯血管钳伸人切口、贴近肋骨上缘向深部逐渐分离,撑开肋间肌,最后穿人胸腔。
用血管钳扩大创口,为插人胸管开辟大小合适的通道。
(4)以血管钳夹住胸腔引流管末端,再用另一血管钳纵行夹持引流管的前端或将钳尖插在引流管的侧孔内,经胸壁切口插入胸腔。
退出血管钳,将胸腔引流管往前推进,使侧孔全部进入胸腔。
插管深度以管端在胸腔内3~4cm为宜。
如用蕈形管作引流,则使蕈形头刚好留在胸腔内。
(5)紧密缝合切口1~2针,利用缝线将引流管固定于胸壁。
引流管末端连接于水封瓶内。
2.套管针置管法:此种引流术插入的引流管较小,用于排除胸腔内气体或引流较稀薄的液体。
(1)麻醉方法同前。
于选定引流部位作1~2cm皮肤切口。
左手拇指及示指固定好切口周围软组织,右手握住带有闭孔器的套管针,示指固定在距针尖4~6cm处,以防刺入过深。
套管针紧贴肋骨上缘,用稳重而持续的力量来回转动使之逐渐刺人,当套管针尖端进入胸腔时有突然落空感。
(2)退出闭孔器,将末端被血管钳夹闭的引流管自套管针的侧孔插入,送A胸腔。
(3)一手固定引流管,另手退出套管。
当套管尖端露出皮肤时,用第2把血管钳靠近皮肤夹住引流管前端,松开夹在管末端的第1把血管钳,以便套管完全退出。
胸腔闭式引流术1、适应症:(1)中量、大量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血胸、脓胸;(2)胸腔穿刺术治疗下无法复张者;(3)剖胸手术后引流;2、禁忌症:(1)凝血功能障碍有出血倾向者;(2)肝性胸水,持续引流可导致大量蛋白质和电解质丢失;(3)病情危重、体质消瘦、恶病质、不能耐受穿刺者;(4)有精神障碍不能配合穿刺者;3、置管位置:(1)积气:由于积气多向上聚集,因此气胸引流一般在前胸壁锁骨中线第2肋间隙。
(2)积液:在腋中线与腋后线间第6或第7肋间插管引流。
(3)脓胸:通常选择脓液积聚的最低位置进行置管。
4、拔管指征:(1)留置引流管48-72小时后,如果引流瓶中无气体逸出且引流颜色变浅,24小时引流量小于50ml,脓液小于10ml;(2)胸部X线显示肺复张良好无漏气,听诊呼吸音清楚,病人无呼吸困难或气促,即可考虑拔管。
5、护理要点:(1)保持管道密闭:①用凡士林纱布严密覆盖胸壁引流管周围;②水封瓶始终保持直立,长管没入水中3-4厘米;③更换引流瓶或搬动病人时,先用止血钳双向夹闭引流管,防止空气进入;④放松止血钳时,先将引流瓶安置低于胸壁引流口平面的位置,随时检查引流装置是否密闭,防止引流管脱落。
(2)严格无菌操作:①保持引流装置无菌,定时更换引流装置,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②保持胸壁引流口处敷料清洁干燥,一旦渗湿,及时更换;③引流瓶位置低于胸壁引流口平面60-100厘米,依靠重力引流,以防瓶内液体逆流入胸腔,造成逆行感染。
(3)保持引流通畅:①定时挤压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和阻塞;②病人取半坐卧位,鼓励病人咳嗽和深呼吸引力,以利于胸膜腔内液体和气体的排出,促进肺复张。
(4)妥善固定引流管:通常引流管会置入胸腔4-6cm,需妥善固定不要脱落。
(5)观察记录引流::①密切观察并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术后引流液大于100ml/h或大于500ml/3h,应立即报告医生,引流液持续为血性液且为鲜红色时应考虑有进行性出血的可能;②密切注意水封瓶长管中水柱波动的情况,以判断引流管是否通畅,水柱波动的幅度能反应呼吸道无效腔的大小及胸腔内负压的情况,一般水柱上下波动的范围约为4-6厘米,若水柱波动幅度过大,提示可能存在肺不张;若水柱无波动提示引流管不通畅或肺已经完全复张;③若病人出现气促、胸闷、气管向健侧偏移等肺受压症状,则提示血块阻塞引流管,应通过挤压或使用负压间断吸抽吸引流瓶中的短玻璃管,促使其恢复通畅,并立即通知医师处理。
胸腔闭式引流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胸腔闭式引流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近年来,胸腔闭式引流术在心胸外科和胸外科手术中越来越常见,对于胸腔内液气积聚的患者,这项技术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为确保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实施质量和安全性,中华护理学会制定了胸腔闭式引流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该团体标准的内容和应用意义,以供读者深入理解和运用。
一、胸腔闭式引流的概念和原理胸腔闭式引流是通过在胸腔内插入引流管,使胸腔内积聚的血液、气体或其他液体能够顺利排出,同时防止外界空气进入胸腔,避免感染和气胸的发生。
该技术在肺癌切除术、外伤等手术中广泛应用,并且在术后持续引流和观察胸腔内的情况,确保术后恢复顺利。
胸腔闭式引流中需要密切关注引流管排液量和性质的变化,及时调整引流系统,保证引流的顺利进行。
二、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的内容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对于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前期准备、手术操作、术后护理等。
下面将针对其中几个重要的环节进行介绍:1. 前期准备:包括术前教育和辅助检查等。
在术前,护士需要向患者详细介绍胸腔闭式引流的目的、原理和操作过程,以及术后的护理注意事项。
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如X光片、CT等,以获取胸腔积液的位置和性质。
2. 手术操作:包括引流管的选择、插管位置的确定和引流系统的建立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护士需要选择合适的引流管,并确保插管位置在胸腔积液最低点,以保证引流效果。
在建立引流系统时,需要注意系统的密封性和连通性,避免引流袋漏气或引流管堵塞。
3. 术后护理:包括引流管日常护理和异常处理等。
在术后,护士需要密切观察引流管的排液量、性状和颜色等,及时记录并上报医生。
还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引流系统,保持引流的顺利进行。
如果发生引流管堵塞或引流速度减慢等异常情况,护士需要立即处理并上报医生,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三、胸腔闭式引流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的应用意义胸腔闭式引流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