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心境障碍
- 格式:pptx
- 大小:3.14 MB
- 文档页数:44
心境障碍知识总结1:什么是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病)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
大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临床上主要有抑郁症和躁狂症两种基本类型。
如果两型同时发生在同一患者身上,则为双相障碍,即躁狂抑郁症。
而躁狂症或抑郁症是指仅有躁狂或抑郁发作,习惯上称为单相躁狂或单相抑郁。
临床上单相躁狂较少见。
2:双相障碍的临床特点是什么?双相障碍的临床特点是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充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减退和活动减少(抑郁)。
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
3:躁狂发作有哪些临床表现?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改变,即心境高涨或易激惹为基本临床表现,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精神活动正常。
躁狂发作的典型临床症状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
(1)情感高涨:患者自我感觉良好,漫无边际的无端喜悦,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异常兴奋,似乎整天处于幸福欢乐的海洋之中,且这种主观心理体验十分鲜明。
患者洋溢着欢乐的风趣和神态,甚至感到天空格外晴朗,周围事物的色彩格外绚丽,自己也感到无比快乐和幸福。
高涨的心境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欢笑。
有的患者尽管情感高涨,但情绪不稳、变幻莫测,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
部分患者临床上是以愤怒、易激惹、敌意为特征,并不表现为情感高涨,故动辄暴跳如雷、怒不可遏,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或赔礼道歉。
患者情感高涨时,自我评价过高,表现为高傲自大,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可出现夸大观念,认为自己是最伟大的,能力是最强的,是世界上最富有的。
甚至可达到夸大或富贵妄想,但内容并不荒谬。
有时也可出现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等,多继发于情感高涨,且一般持续时间不长。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心境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它涉及情感的高涨和低落,包括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和持续性心境障碍等类型。
这种疾病不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而且可能导致自杀和其他自我伤害行为。
因此,了解心境障碍的概念、症状、病因、诊断和治疗方式非常重要。
1.抑郁发作抑郁发作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愉悦感、疲劳、失眠、食欲改变、注意力不集中和自我价值感的降低。
这种状态可能持续数周到数月不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自杀。
2.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涉及情感高涨和低落的疾病。
患者可能会经历情绪的极端波动,从极度兴奋到极度低落,甚至在两者之间快速切换。
这种疾病可能导致自我伤害、自杀和暴力行为。
3.持续性心境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是一种涉及长期情绪低落或高涨的疾病。
患者可能会经历长期的情感不稳定,包括情绪的波动和情感的极端变化。
这种疾病可能导致社交和职业功能的严重受损。
病因学心境障碍的病因复杂,包括遗传、生化、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据统计,50%-80%的心境障碍患者有家族阳性病史。
生化因素方面,脑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等与心境障碍的发生有关。
心理社会因素如家庭环境、生活事件等也影响心境障碍的发生。
4.诊断与评估诊断心境障碍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心理评估等。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家族史、生活事件、情绪变化和其他症状,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5.治疗治疗心境障碍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电抽搐治疗等。
药物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抗抑郁药、抗躁狂药等。
心理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需要和偏好进行个体化的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
电抽搐治疗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适用于严重抑郁发作和无法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
6.预防与康复预防心境障碍的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减少压力和增强社交支持等。
保持健康的饮食、规律的作息和适度的锻炼可以降低患病风险。
精神病学——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情绪的极端波动。
患者可能在情绪高涨时感到非常兴奋和活跃,也可能在情绪低落时感到非常沮丧和无助。
心境障碍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功能,并对他们的工作和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境障碍的类型、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心境障碍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抑郁障碍和躁狂障碍。
抑郁障碍是指患者长时间处于沮丧、消极和进食障碍的状态,导致他们对生活失去兴趣和动力。
躁狂障碍则是指患者情绪高涨,活动增多,甚至出现冲动和不理性行为。
这两种类型的心境障碍可能交替出现,形成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能经历交替的抑郁和躁狂周期。
心境障碍的常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消极、丧失兴趣和快乐感、无缘无故的哭泣、差评自己或责备他人、睡眠问题、食欲改变、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缺乏能量和无端疲劳等。
在躁狂阶段,患者可能表现为情绪高涨、多任务处理、冲动行为、过度自信、言语流畅、思维加速等。
心境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医生的临床判断和患者的自述。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并进行身体检查和心理评估。
此外,医生还可能要求患者进行一些血液和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其他身体疾病的可能性。
治疗心境障碍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抑郁药或抗躁狂药物,以调节患者的情绪和心境。
这些药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配药。
心理治疗通常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或心理动力疗法,以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和应对机制,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
心境障碍可以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提供适当的支持和照顾非常重要。
患者的家人和朋友应该尽可能理解和支持患者,并帮助他们寻找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
此外,定期锻炼、保持健康的饮食和规律的作息时间也可以有助于管理心境障碍。
总结而言,心境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其主要表现为情绪的极端波动。
抑郁障碍和躁狂障碍是其常见类型。
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第9章心境障碍一、目的及要求1.掌握心境障碍的概念及分类。
2.掌握躁狂发作及抑郁发作的临床表现。
3.掌握躁狂发作及抑郁发作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掌握躁狂发作及抑郁发作的治疗。
5.了解心境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6.了解心境障碍的发病率。
7.了解心境障碍的病程和预后。
8.要求学生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能及时识别心境障碍,并能提供正确的治疗措施;尤其要对抑郁症的消极意念及消极行为有充分的认识。
二、各部分应掌握和了解的主要内容一、概论1.掌握心境障碍的主要特征是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
2.了解心境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国内外报道的时点患病率和终生患病率;农村与城市的区别、性别之间的区别。
3.了解心境障碍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生化改变、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变、脑电生理变化、神经影像学变化及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的特征及研究方法。
二、临床表现1.掌握躁狂发作的特点是:“三高”症状,掌握“三高”症状的内容;其情感高涨是协调性的,可引起周围人群的共鸣;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但不是主要的临床相。
2.掌握轻躁狂及老年躁狂的临床特点。
3.掌握抑郁发作的特点是:“三低”症状,掌握“三低”症状的内容;掌握抑郁发作躯体症状及自杀的特征。
4.了解抑郁发作可以伴有焦虑症状、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及强迫症状。
5.了解轻度抑郁及老年抑郁的临床特点。
6.了解抑郁性假性痴呆的概念。
7.了解混合性发作、环性心境障碍、恶劣心境障碍的临床特点。
三、病程和预后了解躁狂发作及抑郁发作的病程和预后。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1.掌握躁狂发作及抑郁发作的临床诊断应包括临床特征、伴有的躯体症状、病程特点、家族史等几个方面。
2.掌握原发性、继发性心境障碍的鉴别诊断;掌握心境障碍与精神分裂症、心因性精神障碍的鉴别诊断;掌握抑郁发作与恶劣心境障碍的鉴别诊断。
3.了解国内、外有关心境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ICD-10,DSM-IV,CCMD-3。
五、治疗与预防1.掌握躁狂发作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电抽搐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