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境障碍的概念

心境障碍的概念

心境障碍的概念
心境障碍的概念

1.1心境障碍的概念

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其临床特征是: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的、基本的或原发的症状,常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的改变;轻重程度不一,轻者无精神病性症状,对社会功能影响较轻,重者可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对社会功能影响较重;多为间歇性病程,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精神活动基本正常,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病程。

1.2心境障碍类型

按ICD-10分类,心境障碍包括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复发性抑郁障碍和持续性心境障碍等几个类型。

1.2.1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manic episode)的典型临床症状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三高”,可伴有夸大观念或妄想、冲动行为等。发作应至少持续1周,并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或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躁狂可一生仅发作一次,也可反复发作。若躁狂反复发作,按ICD-10归类为双相情感障碍。

临床表现:

1、情感高涨情感高涨是躁狂发作的基本症状。典型的表现为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心

境轻松、愉快,生活快乐、幸福;整日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其高涨的情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言语诙谐幽默,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欢笑。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易激惹、愤怒、敌意,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持续时间较短,易转怒为喜或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患者联想的速度明显加快,思维内容丰富多变,自觉脑子聪明,反应敏

捷。语量大,语速快,口若悬河,有些自感语言表达跟不上思维速度。联想丰富,概念一个接着一个的产生,或引经据典,或高谈阔论,严重时可出现“音联”和“意联”。

3、活动增多患者自觉精力旺盛,能力强,想多做事,做大事,想有所作为,因而活

动增多,整日忙碌不停,但多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有的表现爱管闲事,爱打抱不平,爱与人开玩笑,爱接近异性;注重打扮,行为轻率和莽撞,自控能力差。患者无疲倦感,严重时可出现攻击和破坏行为。

4、夸大观念及夸大妄想自我评价过高,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严重时可发展为夸大

妄想,但内容多与现实接近。

5、睡眠需求减少及其他症状睡眠明显减少但无困倦感,食欲增加、性欲亢进、交感

神经兴奋症状等。多数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即丧失自知力。

1.2.2 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depression episode)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三低”症状,目前认为抑郁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快感缺失,可伴有躯体症状、自杀观念和行为等。发作应至少持续2周,并且不同程度的损害社会功能,或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的后果。抑郁可一生仅发作一次,也可反复发作。

临床表现:

1、情绪低落患者自觉情绪低沉、苦恼忧伤、兴趣索然、痛苦难熬,有度日如年生不如

死之感,自称高兴不起来、活着没意思等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常有无望感、无助

感和无用感。情绪变化有晨重晚轻的特点。

2、缺乏/快感缺失患者对以往感兴趣的各种活动兴趣显著减退甚至消失,丧失了体验

快乐的能力,不能从平日里的活动中体会到乐趣。部分患者也能参与一些看书、看

电视活动等,但其目的是为了消磨时间或希望从悲观失望中解脱。

3、迟缓患者思维联想的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愚笨,思考问题困难。

表现为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慢,活动减少,动作缓慢,严重者表现为木僵或亚木僵

状态。激越者表现为紧张,烦躁不安,难以控制自己,甚至出现攻击行为。

4、自责、自罪和自杀患者对以往自己一切的轻微过失或错误痛加自责,严重者达到罪

恶妄想,回顾过去自感一无是处,罪孽深重。甚至认为生活本身都没有意义,以为死是最好的归宿,可有自杀计划或行为,反复寻求自杀。

5、症状主要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性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躯体疼痛不适,乏

力,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等。

1.2.3 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临床特点是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俄明显改变,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充沛和活动增加,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减退和活动减少。发作间期通常完全缓解。最典型的形式是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

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可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如已于心境伴以连续数日至数周的活动过度和言语迫促,躁狂心境伴有激越、精力和本能活动降低等。抑郁症状和躁狂症状也可快速转换,因日而异,甚至因时而异。如果在目前的疾病发作中,两类症状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很突出,则应归为混合性发作。

1.2.4 持续性心境障碍

1、环性心境障碍(cyclothymia)主要特征是持续性心境不稳定。心境波动通常与生活事件无明显关系,波动幅度相对较小,每次波动极少严重到轻躁狂或轻度抑郁的程度。这种心境不稳定一般开始于成年早期,呈慢性病程,可一次性持续数年,有时甚至占据个体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不过有时也有正常心境,且一次稳定数月。如果没有相当长时间的观察或是对个体既往行为较充分的了解,很难作出诊断。

2、恶性心境(dysthymia)原称抑郁性神经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而不出现躁狂。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但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

制或精神病性症状。抑郁持续2年以上,期间无长时间的完全缓解,如有缓解,一般不超过2个月。患者有求知欲求,生活不受严重影响。它通常始于成年早期,持续数年,有时终生。恶劣心境与生活事件和性格都有较大的关系。

失眠的危害

失眠是人类的健康大敌,但很多人却忽视了失眠的危害性,人的睡眠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是大脑神经活动的一部分。睡觉时,四肢停止了运动,全身肌肉放松,心跳减慢,呼吸深而长,全身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只有睡眠充足才能保证第二天精力充沛。长期失眠会导致身体诸多并发症,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因此患者要重视防治。 失眠危害不容忽视(图表展示) 1、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2、精神衰弱/心理失常 3、心理障碍、轻生自杀 4、诱发心、脑等身体疾病 5、引发意外事故 长期失眠导致免疫力降低,疾病产生 如果人短时间内失眠,会产生体乏无力、头晕目眩、腰酸耳鸣、心慌气短等症状;如果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自身的情绪不安,忧虑焦急,免疫力降低。 良好的睡眠会使人体产生胞壁酸因子,胞壁酸可促人体白细胞的增多,从而促使巨噬细胞活跃,人体免疫功能便会得到显著增强,从而可以有效预防细菌和病毒的入侵。长期失眠则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不断下降,抗疾病能力降低,因此会导致各种种疾病发生,如神经衰弱、感冒、胃肠疾病、心梗、脑梗、中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甚至造成猝死,给病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伤害。 长期失眠使人体加速衰老 长期的失眠会导致人体内正常的内分泌发生失调,生物钟发生紊乱,使人体出现加速衰老的现象。男人长期失眠会出现精神疲惫,肾虚、体弱,性功能严重下降;女人长期失眠会导致更年期提早到来,皮肤灰暗,色斑、皱纹增多,身体特别是卵巢功能衰退显著。 睡眠不足还可能诱发癌症,美国癌症研究会调查发现,睡眠对癌症发病率有重要影响。这个结论是在研究调查了马里兰州的5968位失眠者后做出的,他们发现每晚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的失眠者比积极锻炼身体、睡眠更为充足的失眠者高出47%,但睡眠如何影响到癌症发病率尚未证实。

儿童学习障碍

儿童学习障碍 儿童学习障碍(简称LD)问题最近十多年来,受到我国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医学方面的广泛关注。这是因为,这种病症在儿童中的发生率占到6%左右,并且给这类儿童本身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烦恼和痛苦,也给家庭和学校带来很多问题、负担和无奈。我国是儿童大国,在重视教育重视知识的今天,儿童在学习和认知方面出现的问题成为家庭、学校、医疗保健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各方面试图对学习障碍这一问题有个较全面的认识,并能够采取一些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和保健措施。 儿童学习障碍,也称学习困难。是指儿童的智力在正常范围,其智力测验分数(IQ)大于70,但在学校的学习中却有严重困难。具体说,即在一门或几门主要课程(语文、数学等)的学习中有特殊障碍,常常达不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及格要求。如:有的孩子在拼音、汉字等符号的再认、阅读方面存在障碍;有的孩子在字词的书写方面存在障碍;有的孩子在数学计算、推理方面存在障碍;还有的上课无法专心听讲,注意力有障碍。这些障碍导致了儿童学习吃力,学业成绩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学。学习困难儿童中大多数对学习无兴趣、求知欲低,经历失败的机会较多,容易形成自卑、自信心不足等不良的自我意识。 如上所述,出生时具有高危因素的儿童容易发生学习障碍。他们往往较早就表现好动、好哭闹,对外刺激敏感和容易过激反应。母亲会感到养育困难,儿童可能不愿被母亲拥抱,喜欢独玩。有的可能走路较早但步态和动作总让母亲不放心。亲子关系不良可能会导致母子语言和情感沟通减少,进而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和情绪分化。好动和易兴奋会使许多母亲感到哺育棘手,因而容易招致母亲的情感忽略或/和甚至是虐待。进入幼儿期有些发生不同程度的语言发育问题,说话偏迟、揪头发、啃咬指甲、扔东西、哭闹、攻击倾向、动作缺乏目的性、对刺激过激反应、伙伴交往不良、语言理解和表达缺欠等。这使得儿童出现团体适应困难,并且认知发展不平衡或对某些狭窄领域的东西感兴趣,而对他人的活动缺乏关注。到了学龄前期出现更明显的认知偏异,如视觉认知不良、协调运动困难、精细动作笨拙、沟通和书写困难等。 典型的儿童学习障碍有别于我们通常讲的学习困难,后者可能由多种先天或后天不良的原因所造成。而这里所说的学习障碍意思相对狭窄,一般指那些智力正常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字、表达、计算等方面出现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学习困难的状态。医学界倾向认为这类儿童所表现出的学习困难与其中枢神经系统的某种功能失调有关。临床观察发现,这类儿童并不存在盲、聋、哑或智力低下(个别智力水平在临界状态),而且接受着正常普通的教育,或还可能伴有一些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 入学后的表现主要在一般认知和特殊学习技能方面表现困难。 语言理解困难 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不良,有的即使能说出少许单词,但构音明显困难。若伴有音乐理解困难则同时缺乏节奏感。常表现“听而不闻”,不理睬父母或老师的讲话,易被视为不懂礼貌。有的机械记忆字句较好,而且能运用较复杂的词汇,但对文章理解低劣,不合时宜地使用语词或文章,或“鹦鹉学舌”般。常表现喋喋不休或多嘴多舌,用词联想奔逸,使人难懂在讲什么。喋喋不休往往是患儿为寻求别人关注和理解而表现的一种手段。 语言表达障碍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一切思维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头脑的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例如,我们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把动物分解为头、尾、足、躯体;把几何图形分解成点、线、面、角、体;分析一个句子由哪些语言成分构成等,都属于分析过程。 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例如,把单词组成句子;把文学作品的各个情节联成完整的场面;把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业成绩、健康状况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评价,作出结论等都属于综合过程。 分析与综合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有不同作用。通过分析,人可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属性和特征;可以分出事物的表面特性和本质特性,使认识深化;可以分出问题的情境、条件、任务,便于解决思维问题。通过综合,人可以完整、全面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整体地把握问题的情境、条件与任务的关系,提高解题的技巧。 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中彼此相反而有紧密联系的过程,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分析是以事物综合体为前提的,没有事物综合体,就无从分析。综合是以对事物的分析为基础的,分析越细致,综合越全面;分析越准确,综合越完善。例如,学生读一篇课文,既要分析,也要综合。经过分析,理解了词义和段落大意;经过综合,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便获得了对文章的整体认识。对事物只有分析而没有综合,只能形成片面的、支离破碎的认识;只有综合没有分析,只能形成表面的认识。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把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现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 分析与综合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人可以在直接摆弄物体的情况下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小学生用散装的零件自己组装成舰模或航模的过程;也可以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指挥员在军事图上分析敌情,服装师设计服装,建筑师设计建筑物等;还可以在思想上对抽象的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公安人员分析案情,学生解题等,这是分析与综合的最高水平。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都是通过比较来进行的。只有经过比较,区分事物间的异同点,才能更好地识别事物。例如,教师要讲清“思维”这个概念,必须与相近的“思想”这个概念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它们的共同点是,二者都是理性认识;它们的差异点在于,思想是理性认识的内容,思维是理性认识的形式。通过比较,对思维这一概念的认识就更加准确了。 比较与分析、综合是紧密联系的。比较总是对事物的各部分、各种属性或特性的鉴别与区分,因此没有分析就谈不上比较,分析是比较的前提。然而,比较的目的是确定事物间的异同,因此比较也离不开综合。要比较事物,既要对事物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进行综合,离开分析与综合,比较难以进行。 比较既可以是同中求异,也可以是异中求同。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

概念学习障碍及其教学对策

概念学习障碍及其教学对策——兼谈概念教学的过程模型的构建 摘要:概念学习在中学化学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分析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阐述概念学习障碍的类型,构建概念教学的过程模型,并以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教学设计作为过程模型操作的例证,提出实施概念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概念教学过程模型障碍策略 人们认识事物时,把事物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经分析、比较、综合等作用,概括地、定型地代表一个物体、动作、性质、状况等的抽象的共同观念叫做概念。因此,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化学概念是反映物质在化学运动中的固有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化学知识的基本元素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掌握物质变化规律的基础,也是深刻理解化学原理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容易学习,有些则非常难学,教师使用相同或相似的方法进行不同的化学概念教学时,取得的效果相差甚远。如“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学习,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非常难学。化学概念的建立应该具有一般的基本过程,我们试图从化学概念的基本特征和建立概念的心理过程中寻找化学概念有效教学的策略,使得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化学概念,从而促进化学的有效学习。 1 概念学习的特征 概念的学习过程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共同观念”在人的大脑中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全面认识概念及其建立的过程,即概念的特征和概念建立的心理过程。 1.1 概念的特征 1.1.1内涵和外延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明确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通常是通过下定义的方法来表示的,如“物质的量”的定义是“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给概念下定义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在一定阶段上的总结。概念不仅对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有质的规定性,有些概念还具有量的规定性。因此,一般来说,概念既可以用文字或语言的形式来表述,有些概念还可以用数学公式予以定量阐述,如“物质的量”又可定义为“n=N/N A”。 外延是指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如“物质的量”的外延是“含有一定数目粒子”这一本质属性的粒子集体的类型,如分子、原子、离子(或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 1.1.2客观和可测 概念是从客观事物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因此,具有客观性。如“物质的量”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类型的粒子的集体。 同时具有质和量两个规定性的概念叫物理量。一切物理量都能被测量,用仪器进行直接的测量,用公式进行间接的计算,还可以通过测量其他物理量进行间接的测量。如“物质的量”的测量,可以通过间接测量质量、气体体积等方法进行。 1.1.3抽象和精细 一个概念能够反映出大量形形色色的物质的共同属性,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它超脱了具体的现象而说明了事物的本质。一个被抽象的概念,还可派生出新的概念,称为概念的多重抽象性。如“物质的量”可派生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等。 客观事物的方方面面的属性,表面上看来有些属性是相似或相近的,但用不同的概念能够把这些属性精确地区分开。例如,“量”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含混概念,人们说“量”的多少,可能是质量、体积、纯度、质量分数等等。然而,概念却能准确地区分它们。 1.1.4发展和变化 概念是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的内涵是否正确,外延是否恰当都要用实践来检验,并随着科学实践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得到补充、修正和重构。原子的概念从德谟克里特提出,经历了“实心球模型—布丁模型—行星模型—卢瑟福模型—分层模型—原子核模型—电子云模型”。由此可见,科学发展的历史,也是概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同时也应该成为概念学习发展的过程。

视觉功能障碍法医鉴定指南

视觉功能障碍法医鉴定指南》 司法鉴定技术规范SF/Z JD0103004-2011 视觉功能障碍法医鉴定指南 2011-03-17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 发布 2011-03-17 生效 目录 前言............................................................................. II 1 范围 (1) 2 定义 (1) 3 鉴定原则 (2)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视觉功能障碍检查 (4)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视觉功能实验室及鉴定人员的规范要求 (15) 附录 C (资料性附录)视觉功能障碍程度分级标准 (16) 附录 D (参考性附录)眼外伤法医鉴定检验结果记录单(范本) (18) 前言 制定本技术规范的依据包括以下国家或行业标准:由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于1990年9月29日颁布实施的司发[1990]070号《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于1990年4月2日颁布实施的法(司)发[1990]6号《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由公安部颁布实施的GA/T 146-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人体轻微伤的鉴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于2002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GB18667-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程度评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于2007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GB/T 16180-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由公安部发布的于2005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GA/T 521-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人身伤害受伤人员误工损失日评定准则》。 本技术规范参考了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美国医学会)编著的《Guides to the Evaluation of Permanent Impairment》(Fifth Edition)(《永久性残损评定指南》第5版)。本指南还参考了视觉电生理国际标准化委员会发布的视觉电生理国际标准化文件(包括:《视网膜电图国际标准》、《图像视网膜电图国际标准》、《临床眼电图法国际标准》、《视诱发电位法国际标准》)。 本技术规范运用医学、法医学理论和技术,结合法医学检验、鉴定的实践而制定,为眼外伤后视觉功能障碍的法医鉴定提供科学、规范、统一的方法和标准。 本技术规范的附录A、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附录D为参考性附录。 本技术规范由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提出。 本技术规范由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夏文涛,刘瑞珏,朱广友,范利华,翁春红,陈捷敏,刘夷嫦。 视觉功能障碍法医鉴定指南 1范围 本技术规范提出了视觉功能障碍检验和评估的基本原则、要求和方法。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各类人身伤害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案件中涉及视觉功能障碍的法医鉴定,其它需要进行视觉功能检验和评估的法医鉴定亦可参照执行。

谈谈睡眠障碍的危害与治疗

谈谈睡眠障碍的危害与治疗

谈谈睡眠障碍的危害与治疗 一、睡眠障碍对健康的危害 据近年的全球睡眠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因失眠、易醒、多梦等睡眠时间不足与睡眠质量问题而存在睡眠障碍者高达42.5%。面对4成国人睡眠障碍的严重局面,已引起有关部门与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但是,绝大多数患者对睡眠障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还缺乏应有的重视。观察研究表明,长期睡眠障碍对人体健康影响是多层次的且危害深远。常见的危害有: (一)导致各种疾病:睡不好觉,不仅仅带来第二天的精神萎靡、眼胞浮肿、头昏胀痛、食欲不振等症状,还能导致各种心身疾病,如肥胖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硬化、恶性肿瘤、支气管哮喘、溃疡病、糖尿病和性功能障碍等。研究发现,睡眠缺乏可使胰岛素敏感性降低40%,长此以往会增加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长期睡眠不足的人,心脏病发作的几率可能是普通人

的两倍。在一些心理门诊里,有90%的患者因为睡眠障碍而引起精神疾患。 (二)加速机体衰老:长期睡眠不足容易造成脑神经衰弱,同时体内的器官因无法获得适度的休息而过度消耗与功能衰退,在人体肌肤颜面外观上则呈现未老先衰的现象,如黑眼圈与皮肤晦暗、粗糙、皱纹、头发枯萎易脱、精神萎靡、头昏心悸、腰膝酸软、易寒易热,抵抗力差而容易感冒与慢性感染等老化现象。研究表明,经常失眠者的衰老速度是正常人的2.5~3倍;一天睡眠不足,76%的人第二天的免疫力大幅度下降。因此,睡眠不足易催人衰老。 (三)破坏记忆能力:失眠病人常有记忆力减退,做事丢三落四,忘记物品的存放地方,想不起来熟人的名字,上课的内容记不住,看完书后没什么印象。当长期失眠或失眠症状严重时就会出现健忘症状。这主要是由于脑神经衰弱,大脑长期处于弱兴奋状态,导致精神疲惫、情绪低落或忧郁、注意力不集中而容易走神,同时对自身的病情或症状过于关注,而对工作、学习、生

诊断学习障碍

诊断学习障碍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450 更新时间:2012-5-5 各项测验的选用是根据学习障碍儿童的问题类型与程度而决定,但基 本上,学习障碍儿童的诊断最好包括感觉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心理过程、学业成就、基本学习能力以及认知技巧、社会行为和文化环境因素的评定。 资料的收集与建立力求详尽周全,因此,对各项能力实施适当的测验。 一、学习能力测验 学习能力测验是学习障碍儿童诊断中最为重要的评估。这方面可进行的测验 有如下几种。 1.视-动统合测验:考查儿童的视知觉能力和手眼的协调能力。书写障碍的儿童一般精细动作和手眼的配合不佳,通过这种测验可以有效地诊断出视知觉方面的能力特点。 2.阅读理解测验:主要考查儿童阅读和识字水平是否达到了同年龄人的水平。并可以知道儿童具体落后几个年龄水平。重点考查的是阅读速度和理解的正确性。 3.听知觉和语音记忆的测验:主要考查儿童的听觉分辨能力和听觉记忆广度,并对他们语音工作记忆进行评估。通常阅读困难的儿童,可能存在语音记忆方面的落后。

4.动作协调性测验:个别学习障碍儿童出现动作落后,进行动作测验可以了解儿童综合发展水平。运动能力对于儿童的注意力和听课都有影响。 5.听说能力的测验:包含辨别,理解,记忆,词汇,检索,造句与修辞,记忆,构音与沟通等。 6.书写能力的测验:包含写字,造句与修辞,文章的组织、创意与文体以及文法等。 7.数学能力的测验:包含计算、推理、概念和金钱时间的测量、估计等。 二、心理过程测验 在分析心理过程时,要考虑其脑功能的弱势是在何种层次上,是知觉作用的失常,还是概念化的障碍?也要鉴定其强势的脑功能是在何种层次上,要比较对照儿童感觉体系和心理过程间的表现是否一致。 在特殊教育领域,诊断需要了解学习的常态与变态,观察潜在障碍和各种缺陷的症状。由于学习障碍具有异质团体的特征,表现为不同种类的症状,因此临床诊断需要鉴定其潜在的问题,包括测量儿童听、说、读、写、算、和非语文的学习能力。为了进一步确定其问题,需要测量儿童注意、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从而分析其低成就的原因。

概念思维

概念思维 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人们认识自然现象的一个枢纽,也是人们认识过程的一个阶段。从逻辑学的角度讲,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而且是逻辑学首先需要研究的对象。如果说思维是一种生物,那么概念就是这种生物的细胞。概念是对客观存在辩证的反映,是主观性与客观性、共性与个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同时,因为概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概念也是确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这种事物是什么”的回答。通常,人们都认为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而且,它所反映的是一切能被思考的事物。比如:自然现象:日、月、山、河、雨、雪…… 社会现象:商品、货币、生产力、国家、制度…… 精神现象:心理、意识、思想、思维、感觉…… 虚幻现象:鬼、神仙、上帝、佛…… 上述事物虽然属于不同的现象和领域,但是都是能够被思考的事物,所以都可以反映为概念。 要想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就要特别注意“本质属性”这四个字。事物的属性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之分。本质属性是指决定该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非本质属性就是指对该事物没有决定意义的事物。概念就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非本质属性的反映就不是概念。比如: (1)雪:由冰晶聚合而形成的固态降水。 (2)雪:一种在冬天飘落的白色的、轻盈的、漂亮的像花一样的东西。 上述两个关于“雪”的描述中,(1)反映了“雪”的本质属性,即固态降水;(2)虽然从时间、颜色、重量、形状各方面都对其进行了描述,但都是关于它非本质属性的描述,并没有反映出决定“雪”之所以为“雪”的本质属性,所以不能成为概念。再比如:柏拉图曾经把“人”定义为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于是他的一个学生就找来了一只鸡,把鸡的羽毛全拔掉,然后拿给他:“没有羽毛、两脚直立的动物,看,这就是柏拉图的‘人’!” 显然,柏拉图对“人”的定义并没有反映出“人”的本质属性,只是指出了一些外在形式上的区别,所以闹出笑话。 概念的形成过程 概念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人的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 人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感性认识,即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而在头脑中形成的印象。感性认识是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的认识,一般都是非本质属性的认识。如柏拉图对“人”的定义便是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才

案例 调节功能过度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9 调节功能过度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1) 一、案例描述 某女,23岁,几年前曾在某眼镜店验光配镜,双眼均为-3.00DS,矫正视力为0.8。现主诉长时间看远或看近后视物模糊,眼胀、头痛,自己怀疑近视度数又增加,特来本院重新验光配镜。在检影时发现影动时而顺动时而逆动,似调节过强,遂嘱其0.5%美多丽P眼水睫状肌麻痹下验光。验光结果为:OD 平光=1.0,OS平光=1.0。次日复查,裸眼远视力为OD 0.8 ,OS 0.8,自觉模糊不清,试镜至OD -1.25DS =1.0,OS -1.25DS =1.0,自觉亮度增加,清晰度提高。 在OU:-1.25DS基础上检查其视功能,结果如下: Worth 4dots:4 立体视:OK Amp(push-up push-away):OD 12D OS 12D BCC:-2.50D 提示调节过强 NRA:+1.25D 提示调节放松差或正相对 集合差 PRA:-3.25D 提示调节过强 MAF:±2.00D 翻转拍20/30视标OD 6cpm fail (+)OS 6cpm fail (+) 提示调节过强 BAF:6cpm fail (+)提示调节放松差或正相对 集合差 眼位:6m 0 40cm 6△exo 提示集合略不足 加+1.00D 7△exo 加-1.00D 2△exo 刺激调节产生的集合比放 松调节产生的集合大,提 示调节过强 AC/A(阶梯性):2.5 NRV(-)6m x/12/2 40cm x/20/6 PRV(+)6m x/10/2 40cm x/18/8 二、解决方案 1、经试镜,暂按OU -125DS配镜。 2、视觉训练:(1)远近字母表操,±2.00D 翻转拍进行调节放松的训练。 (2)Brock线训练自主融像。(由于被检者双眼集合功能略差,会使用调节性集合来弥补其不足,造成调节过强,所以在训练调 节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训练集合。 3、定期复查。 4、预期:(1)摘掉眼镜。 (2)改善视疲劳症状。

学习障碍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学习障碍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现代的学习障碍理论中,认知理论研究占主导地位,但也不排斥行为主义的课业技能理论,认知和行为的理论在学校的特殊教育实践中相互补充。研究者公认,学习障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涉及不同的亚类型及不同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特点,用某一个单一的理论难以统一如此复杂的领域。 一、临床医学个案报告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 临床医学阶段是指学习障碍研究被医学工作者发现并命名的阶段。学习障碍的研究虽只有短暂的历史,却有着悠久的过去。在临床医学研究阶段,学习障碍概念并没有被中小学所了解和接受,也没有出现专门诊治和矫正学习障碍的教育措施。最先报告有关学习障碍案例的是儿科医生。 早期学习障碍的个案报告与研究基本上是围绕着两个主题展开的,一个是语言与阅读障碍的理论,另一个是视知觉理论。 在以拼音文字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中,语言与阅读过程一直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研究表明,拼音文字的国家中,阅读障碍的发生率高达10%~30%,成为学习障碍的一个最主要的类型。 19世纪中叶,法国医生布罗卡(Broca)解剖了一个患多年失语症老人的大脑,发现言语运动中枢位于左脑额叶的第三个沟回。 1872年,英国医生布罗德本特(Broadbent)报告了一个无法阅读的病例。1892年德杰林(Dejerine)则发现了一位不会阅读却会写字的病人,他解剖病人的大脑时发现,病人的左右脑之间的神经连接有障碍。 1895年,苏格兰的眼科医生欣谢尔伍德(J.Hinshelwood)报告了一个不会认字的小男孩的个案。该男孩数学能力正常,音乐方面极富才华,然而学习单词能力却极为落后,几乎不会拼读任何单词,欣谢尔伍德称之为“字盲”。他用脑损伤、胚胎早期发育落后来解释该问题。他指出,在诊断此问题上需要医学,但矫正该问题只能依赖教育。他倡导以字母法,即利用触觉和动作联合来教育这样的特殊儿童。1917年,他发表文章描述了如何矫治字盲的方法。包括:①利用大脑的视知觉记忆功能来识记和储存个别生疏的字母;②教学生通过听觉记忆大声地拼读整个单词,记住单词的发音;③将这个听觉记忆转移到大脑的视觉记忆中。虽然他的理论今天看来并不十分正确,但他倡导的教学与治疗理念是十分有价值的。他认识到,

儿童睡眠障碍的表现和处理(儿保科)上课讲义

儿童睡眠障碍(儿保科)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 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的异常表现。 睡眠是由非快速眼动(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和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两个阶段构成。NREM 睡眠根据脑电波形划分为四个阶段。睡眠的深度是从第一阶段开始逐步加深,到第四阶段达到最深的程度。第一阶段为浅睡眠,第二阶段为中度睡眠,第三、第四阶段为深度睡眠,又称慢波睡眠。儿童在NREM睡眠第三、第四期,即慢波睡眠末期交替至其它浅的睡眠阶段时会产生三种可能的状态:一、自然地转入其它睡眠阶段而开始下一个睡眠周期;二、持续觉醒直至完全情醒; 三、不能从深睡眠中完全出来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也不能完全清醒,即表现为部分觉醒状态,为觉醒性异态睡眠。觉醒性异态

睡眠在儿童中十分普遍,包括梦游、觉醒紊乱和夜惊,这类临床表现可单独存在或几种并存,亦可伴随其它睡眠障碍。 (一)病因 1、遗传因素遗传和发育因素是决定觉醒性异态睡眠的最重要的体质因素。梦游、觉醒紊乱、夜惊都有明显的家族倾向,但其遗传方式、基因基础至今尚未明了。 2、睡眠因素睡眠剥夺和睡眠-觉醒周期紊乱均影响与觉醒性异态睡眠相关的慢波睡眠的深度、持续时间和统一性。在睡眠剥夺的恢复过程中,慢波睡眠发生反跳性加深、延长,使儿童睡眠阶段的交替更加困难,从而导致觉醒性异态睡眠的出现。睡眠-觉醒节律不规则,使儿童在从慢波睡眠转入下一个睡眠周期时,睡眠周期的时间标记与生理需要持续慢波睡眠之间出现不同步,从而发生觉醒性异态睡眠。 3、心理因素许多精神疾患,如焦虑、抑郁等都会使睡眠结构发生变化,出现较多的觉醒性异态睡眠;心理因素可能是年长儿和成人夜惊的主要原因,如孩子与父母分离、父母离异等。 4、诱发因素一些药物,如安眠药、镇静剂、酒精、抗组胺药等能使慢波睡眠加深和延长,从而加重或引发觉醒性异态睡眠;睡眠中的外在刺激,尤其是在慢波睡眠向其它浅睡眠状态过渡时的外在刺激,会使存在体质因素的儿童发生觉醒紊乱、梦游;发热、睡眠的周期性肢体活动等直接干扰了慢波睡眠,同时这些疾病本身发作过程中也产生较多的部分觉醒状态,因此容易诱发觉醒性异态睡眠。

思维的一般特征

三、思维的一般特征 对思维品质的揭示,是研究思维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心理学著作把思维的一般特征归纳为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 (一)思维的深刻性 人类的思维是语言思维,是抽象理性的认识。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思维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于是在大脑里生成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产生了概括。由于概括,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了事物的规律性。个体在这个过程中量表现出深刻的差异。思维的深刻性集中地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 中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思维形式的个性差异。 即在形成概念、构成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上的深度是有差弄的。思维方法的个性差异。即在如何具体地、全面地、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关系的方法方面,诸如归纳和演绎推理如何统一,特殊和一般如何统一,具体和抽象如何统一等方面都是有差异的。 2 .思维规律的个性差异。 即在普通思维的规律上,在辩证思维的规律上,以及在思考不同学科知识时运用的具体法则上,其深刻性是有差异的。只有自觉地遵循思维的规律采进行思维,才能使概念明确、判断得当,推理合理、论证得法,具有抽象逻辑性,即深刻性。 3 .思维的广度和难度的个性差异。 即在周密的、精细的程度上是有差异的,一个具有广度和难度思维的人,能全面地、细致地考虑问题,照顾到和问题有关的所有条件,系统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关系。 (二)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它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话,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作综合的分析;三是概括一一 - 迁移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这种结果不仅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所提出的发散思维认为,“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它的特点:一是“多端”,对一个问题,可以多开端,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各种各样的结论。二是“灵活”,对一个问题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能根据所发现的新事物,及时修改原来的想法。三是“精细”,要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不仅考虑问题的全体,而且要考虑问题的细节,不仅考虑问题的本身,而且考虑与问题有关的其它条件。四是“新颖”,答案可以有个体差异,各不相同,新颖不俗。按照吉尔福特的见解,发散思维应看作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这来自这样一种假设:处理一个问题有好几种正确的方法,也就是说,发散思维是从同一问题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答案,在处理问题中寻找多种多样的正确途径。由此可见,吉尔福特的发散思维的含义就是求异,就是求得多解。 (三)思维的独创性 独创性是指独立思考,创造出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智力品质。不管是强调思维过程,还是强调思维品质,共同的一点是突出“创造”的特征。这种特征是如何发生的呢 ? 其原因在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性越高,系统性越强,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独创性就越突出。 思维的独创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它是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并在独特地和新颖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任何创造、发明、革新、发现等实践活动,都是与思维的独创性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独创性在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活动中,都发挥着(或者都可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创造活动是提供新的、第一次创造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所以独创性最突出的标志是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特点。“新颖”是指不墨守成规,破旧布新,前所未有。“独特”是

学习障碍

反应迟钝写字困难多字漏字:学习障碍学生“时代病” 小强是哈市某小学2年级学生,没上学前,几十首唐诗倒背如流,讲故事绘声绘色,玩游戏机反应极快,大家都夸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可上了小学后,他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写字经常丢一撇拉一划,左右偏旁部首颠倒,做数学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把加减符号看反了,再不就是忘记写得数,学习成绩在班级属后几名。父母苦口婆心地劝说,愤怒至极地打骂都不起作用。班主任老师怀疑小强智力低下,可父母带他到有关专家门诊咨询,发现他的智商属于优秀。家长和老师都弄不明白,这孩子的毛病怎么就改不了呢? 其实,现代教育心理学把小强的问题称之为“学习障碍”,是一种“时代病”。如果家长和老师意识到这是由于学生感觉统合失调造成的障碍,经过各种补救训练,差生完全可以变成优秀学生。 何谓学习障碍 在中小学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学习成绩落后,但看上去很聪明的孩子。这种孩子看电视可能十分专心,玩象棋可能脑瓜很灵,记忆力也许并不差,可学习功课就像“上刑”一样难受。他们智力正常、甚至超常,惟独在学习方面未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不知道学习障碍是什么以前,这样的孩子不是被判定为智商不足,就是归咎于学生不用心,或家长辅导不力。近年,国内教育界才采用“学习障碍”来描述此种现象。 学习障碍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所谓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听、说、读、写、算和沟通技能方面出现落后而导致的学习成绩低下的现象,其实质是学习成绩与智力不相匹配。学习不仅是一个动脑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动手”和“动眼”的过程,如果这些心理过程出现落后,就会出现智力高学习成绩低的现象。 据哈尔滨智发心理卫生门诊部孙德林主任介绍,学习障碍的孩子主要表现为写作业粗心大意,拖拉,写字偏旁部首颠倒,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学习障碍分为不同类型,如按照课业可分为阅读障碍、数学障碍、书写障碍,按照心理能力发展,可分为语言能力障碍、知觉障碍和注意力障碍等。学习障碍还与现代生活

睡眠障碍表现

睡眠障碍表现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的异常及睡眠质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如睡眠减少或睡眠过多,睡行症等,其中以失眠症最为常见。 睡眠过多 如因各种脑病﹑内分泌障碍﹑代谢异常引起的嗜睡状态或昏睡﹐以及因脑病变所引起的发作性睡病﹐这种睡病表现为经常出现短时间(一般不到15分钟)不可抗拒性的睡眠发作﹐往往伴有摔倒﹑睡眠瘫痪和入睡前幻觉等症状。 睡眠过少 整夜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表现为入睡困难,浅睡,易醒或早醒等,失眠可由外界环境因素(室内光线过强﹑周围过多嘈音﹑值夜班﹑坐车船﹑刚到陌生的地方)﹑躯体因素(疼痛﹑瘙痒﹑剧烈咳嗽﹑睡前饮浓茶或咖啡﹑夜尿频繁或腹泻等)或心理因素(焦虑﹑恐惧﹑过度思念或兴奋)引起。一些疾病也常伴有失眠,如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症等。 睡眠相关的疾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呼吸系统仍在活动但气流已停止(打鼾)。 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短暂呼吸停止,常与某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关。 混合型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的综合。与失眠症相似的症状。

生理节律紊乱性睡眠障碍:持续或反复受扰导致睡眠过多或失眠,这是由于患者24小时睡眠一觉醒节律模式与他(她)所处的环境所要求的节律不妥。 夜惊:主要发生在4-12岁的儿童,男孩多见,多有家族史。往往发生在人睡后半小时至2小时内。表现为睡眠时突然发生,猛然惊醒,一声怪异的尖叫,随后不停的哭喊,双手乱打,双腿乱蹬,床上或下地无目的行走。同时伴有面部表情恐怖,眼睛睁大,明显的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吐孔散大、皮肤潮红出汗。对父母的安抚奄无反应,拒绝任何接触,有时激烈的活动可以造成外伤。发作中很难唤醒,持续时间大约数分钟,多在发作停止前清醒,对发作过程仅有片段回忆。同步录象脑电图监测发作期和发作间期,均无宜痛样放电。 梦魔:多始于儿童期3-6岁,无性别差异,发生于REM睡眠期,多为长而复杂的梦,内容恐怖,数周或数月发作一次。患儿梦魔时很少讲话、尖叫少有形体动作或下地行走。后定向力迅速恢复。对刚才的梦境内容能够清砚回忆。由于情绪的恐怖和焦虑,很难立即继续入睡。 睡行症:亦称梦游,多在4-8岁之间发病,是在慢波睡眠中发生的睡眠时行走,出现于夜间睡眠的前1/3时段中。表现为睡眠中突然起床,双目凝视,安静的走来走去,有时喃喃自语,不能回答问题,但很容易在父母语言的指引下回到床上再次入睡。有时可以完成一些复杂的活动,如避开障礴物行走,从一间屋走到另一间屋,甚至能开门走到外面,造成愈外伤容。梦游结束时完全清醒,对刚才发生的事件不能回忆或只有片段的回忆。

案例 调节灵活度降低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10 调节灵活度降低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1) 一、案例描述 赵雨霏,女,12岁,主诉阅读或近距离工作时会出现双影,对记住曾经读过的东西感到困难。患者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无明显全身疾病和用药史。为其验光并检查视功能,结果如下: 主觉验光:OD:-4.25-0.75x100 (1.0) OS:-4.25 (1.0) Worth 4 dots:4 立体视:OK 远距水平隐斜:2△BO 近距水平隐斜:0 加+1.00D镜片后近距水平隐斜: 5△BI AC/A:5 正常AC/A 垂直隐斜:无垂直偏斜 集合近点(NPC):5cm 远用BI聚散力(NRV):X/8/2 远用BO聚散力(PRV):8/12/1 近用BI聚散力(NRV):15/18/13 近用BO聚散力(PRV):22/24/14 BCC:-0.25D 负相对调节(NRA):+2.00D 正相对调节(PRA):-1.00D PRA减弱 调节幅度(移近法、移远法):OD:12D OS:13D 调节幅度正常 单眼调节灵活度(MAF):OD:7cpm fail(-) OS: 7.5cpm fail(-) 双眼调节灵活度(BAF):5cpm 负镜片通过困难 二、解决方案 1、配戴全屈光矫正眼镜。

2、视觉训练:调节训练,包括翻转拍、字母表操等。 三、评价 该患者年龄12岁,该年龄最低调节幅度应为12D,两眼调节幅度值均正常,PRA 低于正常值,调节灵敏度降低,且负镜片消除困难,且不能持久,诊断为调节衰弱。 案例(2) 一、案例描述 赵雨霏,女,12岁,主诉阅读或近距离工作时会出现双影,对记住曾经读过的东西感到困难。患者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无明显全身疾病和用药史。为其验光并检查视功能,结果如下: 主觉验光:OD:-4.25-0.75x100 (1.0) OS:-4.25 (1.0) Worth 4 dots:4 立体视:OK 远距水平隐斜:2△BO 近距水平隐斜:0 加+1.00D镜片后近距水平隐斜: 5△BI AC/A:5 正常AC/A 垂直隐斜:无垂直偏斜 集合近点(NPC):5cm 远用BI聚散力(NRV):X/8/2 远用BO聚散力(PRV):8/12/1 BCC:-0.25D 负相对调节(NRA):+2.00D 正相对调节(PRA):-1.00D PRA减弱 调节幅度(移近法、移远法):OD:12D OS:13D 调节幅度正常 单眼调节灵活度(MAF):OD:7cpm fail(-) OS: 7.5cpm fail(-)

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儿童教学设计 主要内容:学习障碍儿童的定义、种类、特点、评估、教学策略 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不同学习障碍儿童的教学方法和学习障碍儿童发生的原因,了解一些评估方法,种类 教学重难点:对不同学习障碍儿童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定义的理解 国外的定义:学习障碍系一个通称不同学习异常的名词,其包括在听、说、读、写、推理等方面的获得和使用上出现明显困难者(美国学习障碍全国联合委员会HJCLD) 国内的定义:学习障碍学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 美国强调个体功能上的异常性而导致学习障碍,较着重个体的内在因素,排除了由动机、情绪、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学业不良,它的概念的外延要比国内学习困难的学生小。 二、学习障碍儿童的分类 (一)传统分类法(病源学分类法和功能性分类法) 病源学分类法是从引起儿童学习困难的病因或神经生理因数,把学习困难儿童划分为视觉障碍或听觉障碍、脑功能轻度障碍的学习困难等 功能分类法是从儿童学习困难的能力缺陷和学习客观效果方面划分的 1神经心理发展性学习障碍指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显露出心理和语言发展某些方面偏离正常的发展状况从而导致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2学业成就性学习障碍是指儿童在学习学科知识或技能,如阅读、书写等方面的障碍 3社会学习障碍儿童由于品行问题、个性问题、不适应引起的学习困难,如攻击、懒散、焦虑等 (二)伞状分类 (三)我国的分类 主要分为发展性学习障碍、学业性学业不良和情绪—行为不良 发展性学业不良指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心理和语言发展某些方面偏离正常的发展状况从而导致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同上) 三、造成学习障碍的原因 (一)生理原因如营养不良及疾病 (二)心理因素如青春期的学生,如果引导不当,会使学生处于蒙昧、不安、紧张之中(三)学生自身的原因: 1适应能力差 2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 3缺少内驱力内驱力是指学生缺少责任心和使命感,缺少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有些学生虽然有学习能力,但缺少积极性,成天无精打采 4不良的认知风格如易冲动、死记硬背、爱钻牛角尖、缺乏知识迁移能力等 5不良的学习习惯如做作业粗心大意、套用公式 (四)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因素 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包括父母的职业和父母受教育程度

思维的定义

思维的定义
一、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高级生物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做出概括 与间接的能动的反映。 思维受知识经验、生活方式、习惯、情感、性格、兴趣、心理素质技能等的影 响。 思维的基本形式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二、其他方面的解释 1、《心理学》: 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 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思维同感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感知觉所反映 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事物及其外部的特征和联系,属于感性认识;而思维所反映 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属于理性认识。
b5E2RGbCAP
2、《哲学》: 思维是主体发现客体对自己有所影响后,为了获得处置客体的意识,做好消除客 体影响的准备工作,思维组织在生存意识的主导和思维意识的指挥下,对感知组织获 得的知识进行分析处理的行为。 3、《逻辑学》: 作为人特有的认识活动,通过概念、命题、推理来反映客观对象的。而概念、命 题、推理是思维的具体表现形态,即思维形态。
1 / 13
DXDiTa9E3d p1EanqFDPw

4、乔俊武主编的《思维论》: 思维被理解为“受社会所制约的,同言语紧密联系的,探索和发现崭新事物的心 理过程,是对现实进行分析和综合中间接概括反映现实的过程(思维在实践活动基础上 由感性认识产生并远远超出了感性认识的界限。”
RTCrpUDGiT
《心理学》注重的是思维的心理过程;《哲学》关心的是思维的具体表现形态;逻辑 学是从思维形态方面研究思维的。 三、几种重要的思维 1、辩证思维 (1)概念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 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 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 的正常进行。
jLBHrnAILg 5PCzVD7HxA
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 用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 思维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 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思维法、质量互变思维法和否定之否 定思维法。
xHAQX74J0X
(2)方法、 A
2 / 1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