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 全
- 格式:ppt
- 大小:666.50 KB
- 文档页数:38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专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千古一帝”秦始皇(一)主要功绩1.兼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1)条件:时代趋势,国力基础,重用人才,个人条件。
(2)过程:从公元前231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2.政治制度: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度,推行郡县制,颁行秦律,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经济文化措施:按田征税,土地私有合法化,移民垦荒,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修建驰道,统一车轨,促进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4.开拓疆土:北击匈奴,移民实边,修筑长城,征伐岭南,修筑灵渠,设三郡,扩大疆域。
(二)功过评述1.统一中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多项举措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政权巩固和国家统一。
3.过分尊崇法家,焚书坑儒、严刑凤峻法、滥用民力,广建宫殿,陵墓,专制暴虐,制定各种残酷的刑罚、赋敛严重,使秦朝短暂而亡。
4.总评:尽管暴政对秦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秦始皇实现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是对中华民族贡献巨大的杰出历史人物。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者唐太宗(一)主要功绩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心存百姓;广揽人才,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兼听纳谏;开明开放,兼容并包。
(2)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贞观之治的内容(1)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重视法制,颁行《唐律》,肃清吏治,化重为轻(2)经济:延用均田制,完善租庸调制,经济迅速恢复发展(3)民族关系: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册封、会盟、和亲、设置都护府等。
(4)文教: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5)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存百姓(二)功过评述1.开启“贞观之治”的局面,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初步基础2.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边疆各族和唐政权友好关系,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迈入鼎盛时期。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一、秦始皇1、统一六国A、原因:⑴客观条件:①经济基础:②政治基础:③民族基础:④群众基础:⑤思想基础:⑵主观条件:B、过程:时间策略顺序2、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和巩固了统一的措施政治:军事:(作用:)经济:文化:3、暴政:、、、4、评价古代政治家的一般方法:(了解基本史实、一分为二评价)是否有利国家统一;是否保持政治安定;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促进文化繁荣;是否促进民族融合;是否反抗外来侵略。
秦始皇的历史功过: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这是秦始皇重大的历史贡献。
秦始皇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他采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这是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政治家的杰出之处。
但是,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迷信法家,轻罪重刑,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无限制使用民力、物力,超过了当时人们所能忍受的极限,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个惟我独尊、专制暴虐的暴君,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二、唐太宗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主观上:A.吸收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B.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2)客观上:A.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创造了条件B.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2、贞观之治的具体表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民族关系:措施:对外交往:3、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
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大大完善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按抚、怀柔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物评说》知识点总结3、功过评价:功:①秦始皇灭六国统⼀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符合⼈民的愿望;②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促进了各地经济⽂化交流;③扩⼤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个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过:④严刑峻法、赋役役繁重,滥⽤民⼒,⼴建宫殿陵墓;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化。
第2课盛唐伟业的奠基⼈——唐太宗★注意问题: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唐朝实⾏的开明的对内对外政策1、贞观之治出现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个⼈作⽤;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民⾟勤劳动2、贞观之治的内容及作⽤:①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了效率。
②法律:重视法制,颁⾏《唐律》,惩治贪赃枉法。
③科举: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科,扩⼤了统治基础。
④经济:延续均⽥制和租庸调制,经济逐步复苏。
⑤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A、平定边疆:平定东突厥,打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平定西突厥。
B、加强管理: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任命突厥⾸领为都督;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西南西北很多少数民族⾸领被册封;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C、和亲政策:与吐蕃和亲,⽂成公主⼊藏,与松赞⼲布成婚。
D、民族政策:有效的军事征服,实⾏怀柔政策、和亲政策。
——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E、意义:巩固了唐朝的统⼀,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评价唐太宗(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作⽤)唐太宗统治期间,吸取隋亡教训,知⼈善⽤,虚怀纳谏,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对少数民族开明怀柔政策,经济上轻摇薄赋,休养⽣息,对外兼容并蓄。
这⼀系列政策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产发展、⽂化繁荣的景象,为开元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很多制度也对后世产⽣了深远影响。
⽽其纳谏和⽤⼈⽅⾯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反思能⼒和⾃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第⼆单元东西⽅的先哲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孔⼦★注意问题:孔⼦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考点68 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杰出的中外科学家一、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与恩格斯1.理论贡献(1)1842年春,马克思被聘为《莱茵报》的主要撰稿人,从此利用《莱茵报》发表多篇文章,矛头直指反动的政治制度.(2)1845—1846年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
(3)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将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
(4)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5)1867年发表《资本论》,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实质。
2.革命实践(1)积极投入到1848年的欧洲革命,动员工人参加起义.(2)领导第一国际。
(3)巴黎公社成立后,提供各种帮助。
(4)第一国际解散后,恩格斯继续领导工人运动。
3.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1.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主义出现,列宁主义诞生。
2.迎接新的革命高潮:1905年革命后,创办《真理报》,并先后发表了《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哲学笔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四月提纲》《国家与革命》等重要文章,及时地对革命进行指导。
3.领导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4.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同德国签署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领导苏俄军民取得反对外来干涉和国内战争的胜利;为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成功地进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探索。
(三)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1.参与创建共产党:1920年,创建了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探索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和军队建设道路:国民革命失败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并对军队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贡献。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功绩(缔造统一、创立新制)⑴统一六国:①背景:A.战国时期七雄并立。
亲政后加快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
→统一是大势所趋。
B.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统一的基本条件。
C.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无穷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统一是民心所向。
D.经济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联系加强。
→统一的社会基础。
②方略:秦王嬴政的宏才大略,广泛吸引各国贤士,采取先弱后强的统一方略。
③过程:从弱小的韩国开刀,再扫除两翼赵、魏,强攻灭楚,最后灭燕、齐。
④结果: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
⑵建立集权统一国家:①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②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百越,开灵渠,设南方四郡管辖。
③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焚书坑儒)④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渠道。
2、作用和意义: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秦始皇的暴政:①焚书坑儒:A.接受了法家(李斯)的思想;B.实质:是加强思想控制;C.评价: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②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刑罚严酷,导致民怨沸腾,阶级矛盾激化,加速秦朝灭亡。
4、评价:“缔造统一、创立新制”①功: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②过:他的暴政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请问:唐太宗是否出身布衣?是开国皇帝吗?其帝位是通过宗法制继承的吗?1、功绩:(知人善任、开明开放)(1)出现“贞观之治”局面Ⅰ原因①治国思想:深明隋亡教训,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要点※知识要点:一、秦始皇——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1.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割据混战的政治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2.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拓展疆域,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4.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5.修筑长城,抵御游牧民族骚扰,保障中原农业生产。
(长城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以上措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促进历史进步。
说明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我们应予以充分肯定。
但是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迷信法家,刑法严酷,滥用民力,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个暴君。
正是由于暴政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二、唐太宗——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③法律上:慎用刑法。
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和控制。
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的开放政策和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以上措施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我评价“功大过小”。
三、康熙帝——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1.巩固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加快了台湾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平定噶尔丹叛乱(加强了对外蒙古和新疆地区的控制)。
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24·全国卷Ⅰ·47)(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美国在建国初,由于国力弱小,加之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
19世纪后,美国起先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并进行了长期渗透及武力干涉。
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正式宣布美国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
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相互理解,消退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
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胜利地渗入拉美。
对此,罗斯福实行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同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
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快速发展。
——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
(4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质。
(11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得出:不参加世界其他地区事务。
依据材料信息“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得出:主动参加拉美事务。
第(2)问,第一小问“作用”依据材料信息“呼吁美洲各国相互理解,消退……人为障碍”得出: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依据“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胜利地渗入拉美。
对此,罗斯福实行一系列措施……”可知,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依据材料信息“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快速发展”得出:扩大美国对外贸易,肯定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
其次小问实质依据材料“罗斯福实行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同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和……”可知是接受了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的限制,而这种限制本质上是维护美国的根本利益。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统一六国(1)条件: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创立皇帝制,自称“始皇帝”。
(2)在中央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制。
(3)在全国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3.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1)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促进文化发展。
(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
(3)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促进交通发展,巩固统一。
(4)军事上: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4.(加试)秦始皇的功过(1)功: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过:秦始皇暴政致亡。
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②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征收大量赋税。
③制定严酷的刑法,实施暴政导致秦速亡。
【拓展】如何理解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要求?1.战国时期,出现了封建制度逐步代替奴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政治经济统一取代诸侯战乱纷争的历史特征。
正是这种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为秦始皇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历史舞台和历史依据。
2.秦始皇顺应时代潮流,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进步成果,进一步除旧布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确立了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为此后2 000多年的中国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3.秦王嬴政审时度势,锐意进取,善于用人,统一方略得当,策略灵活多变,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抓住有利时机,完成中国统一大业,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