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中医)
- 格式:ppt
- 大小:6.45 MB
- 文档页数:61
六.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胃痛往往兼见胃脘部痞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腹胀、胁胀等症,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甚至可见吐血、黑便、呕吐、猝腹痛等。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神经症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胃痛的发生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其中以寒邪为多见,致使寒凝气滞,胃失通降,而致胃脘作痛;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用伤胃药物,均可伐伤胃气,致使气机升降失调而作胃痛,或恣食辛辣肥甘,致中焦湿热蕴生,耗损胃阴,胃失濡养而疼痛;忧思恼怒,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横犯脾胃,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胃失和降而成胃痛;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太过,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损伤脾胃,均可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而痛。
胃痛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初起病为主要在胃,间可旁及与肝;病久则主要在脾,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
病理有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之异,其发病机理的共同点,即所谓“不通则痛”。
若胃痛失治误志,血络损伤,则可见吐血、便血等症。
【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辨寒热寒证多有外感寒凉或过食生冷而致,胃中绞痛,疼痛剧烈拒按,喜暖恶凉,得温熨或饮热汤则痛减,口不渴;热证多见胃中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口干渴或口苦。
2.辨虚实凡是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痛而不移,并无休止多为实证;若疼痛日久,反复发作,痛势绵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或休息后减轻者多属虚证。
3.辨气血从病程而论,初病多在气,久病多在血。
在气者,有气虚、气滞之分。
气虚多空腹疼痛,饮食减少,面色少华,舌淡脉弱;气滞多见胀痛,疼痛游走不定,攻冲作痛,伴有嗳气或兼见恶心呕吐。
在血者,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胃痛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脘——胃腔。
胃之上口贲门为上脘,胃之中部为中脘,胃之下口幽门为下脘。
故胃痛也称胃脘痛,所谓“胃脘当心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别名心口痛——俗称。
因胃痛最常见的部位是在上腹部,临近心窝处胃心痛——古称。
如《灵枢·厥病篇》:“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心腹痛——《景岳全书》心胃痛——《寿世保元》流行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的多发病。
据国外资料估计,大约10%的人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
据上海16所大、中型医院的资料分析,经X线钡餐和(或)内镜证实的性滑行溃疡的患病率为5.8%。
北京协和医院从1978-1991年,经胃镜检查证实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占同期内科就诊总病例数的0.33%。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据估计,约占整个人群的10%-20%.男女之比约为2.6-6.5比1.慢性胃炎也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颇佳,有效率可达40%-73%。
历史沿革1.胃痛首见于《内经》。
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有详细的论述与肝郁有关——“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病因病机寒凝气滞——《素问·至真要大论》寒邪入侵,气血壅滞——《素问举痛论》症状治法——“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足三里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2.《千金要方》所载九种心痛,实际上多指胃脘痛而言。
3.明代以前医家,多将胃痛与心痛混淆,明代医家始明确加以区分。
王肯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
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4.明清时代的中医文献,重点论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
中医胃痛分类【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中医胃痛的分类1.胃气壅滞2.胃中郁热3.肝胃气滞4.肝胃郁热5.肝络瘀阻6.脾胃虚寒7.胃阴不足二、中医胃痛治疗方法1.香苏散治疗胃气壅滞2.泻心汤治疗胃中郁热3.柴胡疏肝散治疗肝胃气滞4.左金丸治疗肝胃郁热5.失笑散治疗肝络瘀阻6.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7.益胃汤治疗胃阴不足正文中医胃痛分类中医对于胃痛的分类有着详细的划分,主要包括以下七种类型:1.胃气壅滞:表现为胃痛胀满,嗳气,纳呆等。
通过香苏散可以缓解症状。
2.胃中郁热:胃痛伴有烧心、反酸、口干口渴等症状。
泻心汤可以治疗此类症状。
3.肝胃气滞:表现为胃痛连及两胁,情绪波动时加重,常用柴胡疏肝散治疗。
4.肝胃郁热:胃痛伴有烦躁易怒,口苦口干等症状。
左金丸是常用的治疗药物。
5.肝络瘀阻:胃痛固定不移,疼痛剧烈,舌质紫暗。
失笑散可治疗此病。
6.脾胃虚寒:胃痛喜温喜按,空腹痛甚,泛吐清水。
黄芪建中汤可以治疗此类症状。
7.胃阴不足:胃痛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燥,舌红少津。
益胃汤可以滋养胃阴,缓解症状。
中医胃痛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胃痛类型,中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1.香苏散治疗胃气壅滞:香苏散具有行气止痛、温胃散寒的作用,适用于胃痛胀满、嗳气等症状。
2.泻心汤治疗胃中郁热:泻心汤能清热泻火、解毒止痛,有效缓解胃痛、烧心等症状。
3.柴胡疏肝散治疗肝胃气滞:柴胡疏肝散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胃痛连及两胁,情绪波动时加重等症状。
4.左金丸治疗肝胃郁热:左金丸能平逆散火、泄热和胃,有效缓解胃痛伴有烦躁易怒,口苦口干等症状。
5.失笑散治疗肝络瘀阻:失笑散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胃痛固定不移,疼痛剧烈等症状。
6.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适用于胃痛喜温喜按,空腹痛甚,泛吐清水等症状。
7.益胃汤治疗胃阴不足:益胃汤具有滋养胃阴、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胃痛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燥等症状。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医对于胃痛的分类和治疗方法有着丰富的经验。
胃痛的中医中药治疗胃痛,中医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部剑突下疼痛为主的一个病,包括西医学所说的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出现胃痛症状者。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胃痛的发生主要原因就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胃气阻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
常见的发病原因主要有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爽、脾胃素虚、药物损伤等等,因此,在辨证治疗上也是按照这几个病因进行治疗的。
1、寒邪犯胃表现为胃痛发作急骤,喜暖喜按,得温则减,遇冷加重,有受寒或吃生冷饮食史。
治疗温胃散寒,理气止痛,常用方剂:良附丸、小建中丸、理中丸、维U颠茄片、胃气疼片等。
如果病情比较轻,生姜红糖水即可缓解。
2、饮食停滞表现为胀满疼痛,拒按,嗳气吞酸,或伴随呕吐不消化食物,不思饮食,大便不利,舌苔厚腻。
治则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常用方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山楂丸、健胃消食片、木香槟榔丸等。
3、肝气犯胃表现为胀痛,情绪不好会加重,嗳气、放屁后疼痛减轻。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散(片)、金铃子散、香砂平胃片、逍遥丸、越鞠丸、气滞胃痛颗粒、健胃片、沉香化滞丸、气滞胃痛冲剂等;4、肝胃郁热表现为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喜冷恶热,得凉则舒,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少苔。
治则:清热和中,理气和胃。
常用方剂清中汤、连朴饮、加味逍遥丸、四方胃胶囊、三九胃泰颗粒。
5、瘀血停滞症状为:胃脘疼痛,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常用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元胡止痛片。
6、脾胃虚弱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痛处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后加重,胃酸嘈杂,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
治法:健胃和中,制酸,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胃灵颗粒、虚寒胃痛颗粒、健脾丸、参桂理中丸、温胃舒片等。
7.胃阴不足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口渴思饮,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
胃痛的中医名词解释胃痛,作为一种常见的身体不适,是由于胃部出现异常而引起的不适感觉。
在中医术语中,胃痛被称为脘痛(wǎn tòng)。
根据中医理论,胃痛往往与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脏腑失调等有关。
首先,胃被视为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脏腑之一,主要功能是接受、储存、分解和运输食物,以及将其转化为身体能量所需要的物质。
胃痛常常与这些功能的失调相关。
其次,中医将脘痛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都具有不同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脘痛可以分为寒痛、热痛、气滞痛等几个主要类型。
寒痛是指胃部出现冷感,伴随着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认为寒痛通常是由于寒邪侵袭胃部所致,可通过温热的中药治疗来缓解。
热痛则与胃部发热相关,常伴随着口渴、便秘等症状。
中医认为热痛多数是由于体内热邪的侵袭所致,可通过清热解毒的中药来治疗。
气滞痛则是指胃部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胃脘部胀痛或胃脘部胀痛及饱闷等症状,中医常用理气解郁的方法来缓解气滞痛。
除了这些主要类型,中医还将脘痛分为其他一些特定的类型,如饮食不节引起的胃痛、肝胃不和引起的胃痛以及情志不畅引起的胃痛等。
这些特定类型的脘痛在中医理论中都有相应的解释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治疗胃痛方面,除了草药治疗外,中医还根据病情选择其他疗法,如针灸、推拿等。
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整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胃痛的效果。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或揉捏胃部区域来缓解胃痛。
这些疗法在临床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但需要找到病因,选择合适的疗法和适当的时间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还注重日常生活和饮食的调节对胃痛的影响。
例如,饮食方面,中医认为胃痛患者应避免过食寒凉、辛辣刺激的食物,建议适当摄入易消化和温热的食物,如稀饭、粥类,以助于胃部消化和舒缓症状。
此外,中医还强调胃痛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情绪波动、疲劳等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胃痛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脘痛,其分类与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中医内科胃痛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中的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该病的发生常因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而引发。
中医认为,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与肝脾等脏有密切关系。
其病机主要是胃气郁滞、失于和降。
此外,现代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
在治疗上,中医内科胃痛以理气和胃为大法,根据不同证候,采取相应治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关于中医内科胃痛的信息,建议查阅中医经典古籍或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
中医胃痛分类
摘要:
一、中医对胃痛的分类
1.胃气壅滞
2.胃中郁热
3.肝胃气滞
4.肝胃郁热
5.肝络瘀阻
6.脾胃虚寒
7.胃阴不足
二、各种胃痛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1.胃气壅滞
2.胃中郁热
3.肝胃气滞
4.肝胃郁热
5.肝络瘀阻
6.脾胃虚寒
7.胃阴不足
正文:
中医对胃痛的分类主要有七种,分别为胃气壅滞、胃中郁热、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肝络瘀阻、脾胃虚寒和胃阴不足。
胃气壅滞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胃痛突然发作,痛势急迫,脘腹胀满,嗳气频繁。
治疗方法是香苏散合良附丸,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胃中郁热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胃脘灼痛,痛势加剧,烦躁易怒,口干口苦。
治疗方法是化肝煎,以平逆散火、泄热和胃。
肝胃气滞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胃脘胀痛,痛势走窜,嗳气频作,胁肋胀满。
治疗方法是柴胡疏肝散,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肝胃郁热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胃脘灼痛,痛势加剧,烦躁易怒,口干口苦。
治疗方法是左金丸,以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肝络瘀阻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胃脘疼痛,痛有定处,痛如针刺,夜间加重。
治疗方法是失笑散,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脾胃虚寒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
治疗方法是黄芪建中汤,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胃阴不足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
治疗方法是益胃汤,以滋阴养胃、和中止痛。
《中医内科胃痛》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胃痛概述•中医对胃痛的认识•胃痛的中医内科治疗•胃痛的预防与护理•胃痛病例分享•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痛的优势与展望01胃痛概述胃痛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中医又称“胃脘痛”。
定义急性胃痛、慢性胃痛;实证胃痛、虚证胃痛;寒性胃痛、热性胃痛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脾胃虚弱等。
诱因劳累、饮食不规律、药物刺激、精神压力等。
病因与诱因上腹部疼痛、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临床表现根据病史、症状、舌象、脉象等综合诊断。
诊断与心痛、胁痛等其他腹部疼痛疾病鉴别。
鉴别诊断02中医对胃痛的认识病因病机寒邪侵入胃腑,导致胃失和降,气血阻滞,引发胃痛。
寒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虚弱饮食不节,过量进食油腻、辛辣、生冷食物,导致胃腑损伤,引起胃痛。
长期忧虑、抑郁、愤怒等情绪不畅,导致肝气犯胃,引发胃痛。
脾胃功能虚弱,无法正常运化水谷,胃失濡养,导致胃痛。
辨证论治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寒邪犯胃型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饮食伤胃型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情志不畅型健脾和胃、濡养胃络。
脾胃虚弱型用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寒邪犯胃型用保和丸加减。
饮食伤胃型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情志不畅型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脾胃虚弱型中药治疗原则03胃痛的中医内科治疗1针灸治疗23针灸可以调和气血,舒缓胃肠道的紧张和痉挛,从而缓解胃痛。
舒缓胃痛针灸可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改善胃液分泌,调整胃肠道功能。
调整机能针灸可以辅助药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减轻药物副作用。
辅助治疗改善循环推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胃部血液循环,减轻胃部炎症。
缓解症状通过推拿按摩,可以缓解胃痛带来的不适感。
调整机体推拿可以调和阴阳平衡,改善机体免疫力,增强胃部抗病能力。
推拿治疗拔罐可以舒缓胃部肌肉紧张,缓解胃痛。
缓解疼痛消除炎症增强抵抗力拔罐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胃部免疫力,消除胃部炎症。
中医的胃痛分型与鉴别一、胃痛的分型根据中医理论,胃痛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阻滞型胃痛:阻滞型胃痛常常伴随着胀满感、食欲减退等症状,多由饮食不当、情绪压力或胃功能紊乱引起。
2. 气滞型胃痛:气滞型胃痛常常伴随着腹胀、嗳气、呕吐等症状,多由情绪不畅、饮食不规律或胃肠功能紊乱引起。
3. 寒凝型胃痛:寒凝型胃痛常常伴随着寒冷感、畏寒、恶心呕吐等症状,多由寒冷环境或寒凉食物引起。
4. 热结型胃痛:热结型胃痛常常伴随着口苦、口干、口渴等症状,多由暴饮暴食、辛辣食物或情绪激动引起。
5. 湿阻型胃痛:湿阻型胃痛常常伴随着腹胀、口苦、口干等症状,多由饮食不洁、湿邪侵袭或脾胃功能虚弱引起。
二、胃痛的鉴别方法中医在鉴别胃痛时,通常会结合以下方法进行诊断: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口唇等,了解其胃痛的特点,如面色苍白、舌苔厚腻等可能与阻滞型胃痛有关。
2. 闻诊:通过闻取患者的口臭、嗳气等,了解其胃痛的特点,如口臭较重、嗳气频繁等可能与气滞型胃痛有关。
3.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生活惯等,了解其胃痛的发生原因,如饮食不规律、情绪压力等可能与胃痛的分型有关。
4. 切诊:通过按压患者的腹部、寒热程度等,了解其胃痛的特点,如腹部胀痛、寒冷感等可能与寒凝型胃痛有关。
以上仅为胃痛的常见分型与鉴别方法,具体诊断还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三、结论中医将胃痛分为不同的类型,如阻滞型、气滞型、寒凝型、热结型和湿阻型胃痛,并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方法进行鉴别诊断。
对于不同类型的胃痛,中医也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调理饮食、舒缓情绪、调理体质等。
在接受中医治疗时,患者应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和专业医生进行治疗,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注意:本文所述为中医理论,具体治疗方案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