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的中医辨证治疗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31.52 KB
- 文档页数:2
胃脘痛的辨证论治二、胃脘痛的辨证论治2.胃脘部疼痛常见的有脾胃虚寒,瘀血阻滞,胃阴不足.寒邪直中,寒滞不化,食滞不化,痰食阻滞,肝胃不和等几种情况。
(1)寒邪直中:多见于急性腹痛。
天气寒冷,又吃冷食,突然剛烈腹痛,拒按,手足冷,脉沉迟或弦紧等寒邪人中,饮食停滞者,温中攻下,用中成药“一把抓”,一次1袋。
或用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大黄3克,细辛3克,附子9克,干姜9克,川椒9克。
并配合灸中脘、神阙,针足三里、中脘、梁门,不效配刺十二井穴。
夏季饮食不当,内受寒湿,突然剧烈疼痛,呕吐泄泻,舌苔白。
脉弦紧或沉伏等寒暑之证者。
温中化暑。
射雄丸,一次1包,或紫金锭,一次2块,研化服。
曲泽、委中放血,或十宣放血。
吃冷食或着凉后,突然胃脘及脐腹部剧烈疼痛,腹泻或不泄泻,喜按,脉弦紧或沉迟。
脾胃虚寒者,温中散寒。
附子理中汤:附子9克,干姜9克,党参9克,白术9克,甘草9克;不泄泻,而有暖气或轻微呕吐者,丁蔻理中汤。
(2)脾胃虚寒:多见于慢性的胃脘疼痛。
这类证候总的特点是慢性持久发作性的胃脘疼痛,秋冬天气变冷后发作较频繁,遇冷或吃冷食后疼痛发作,其中常见的有三种情况:①胃脘冷痛,痞满,手足冷,脉沉迟或弦紧等脾胃虚寒肴,温中健脾,附桂理中汤:附子9克,肉桂9克,党参9克,白术9克,干姜9克,甘草9克;嗳气,胃脘满胀较重首,加丁香9克,砂仁9克,木香9克,陈皮9克;有烧心.泛酸等嘈杂证者,加吴萸9克,川椒9克。
②胃脘疼痛,饥饿时发作,少吃东西后好转,吃冷食后往往疼痛加重,肩背沉重,下肢偶有轻度浮肿或无浮肿,手心热而肢冷,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涩不调或右脉弦左脉沉,右尺大于左等脾胃虚寒,而木邪乘土者,健脾温中而抑木,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15克,白芍15克,桂枝9克,生姜3片,大枣7个。
当归9克。
若夜间疼痛经常发作者,加丹参15克,灵脂9克,蒲黄9克;兼胀满者,加檀香9克,砂仁9克;胃脘满胀,有轻微压痛,大便干者,加瓜蒌30克。
医诊通消化在内科疾病中,胃脘痛是一种常见疾患,也是一种多发病。
中医将胃脘痛归属为“心下痛”“胃痛”等范畴,除疼痛外,临床症状还伴有吞酸、恶心、纳呆、嗳气、面色灰暗、腹胀闷、大便不调等。
其病因主要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内伤情志、起居失宜有关。
当前,对胃脘痛的治疗,西医主要采用抑酸、杀菌等方法,但治疗效果欠佳。
而中医辨证、辨病诊治法,注重三因治宜,对症施治,组方较为严谨,有较好的疗效。
一、胃脘痛的病因引起胃脘痛的病因比较多,主要有寒邪客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肝气犯胃等。
身体虚寒,或者外感寒邪,或者多吃生冷食物,就会使寒积于胃中,造成胃气不和,引起胃痛。
在日常饮食中,若是多吃肥甘辛辣食物、饮食没有规律、暴饮暴食、不忌冷热、饥饱没有限度等,均会对脾胃造成损伤,使其食满不能有效消化,脾不能健运,胃不能腐熟,造成食物的停滞,内生湿热,导致胃出现失和的情况,从而疼痛。
身体若是出现脾胃亏损,或者过度的疲劳,或者长时间生病,均会伤及脾胃,引起脾阳缺乏,中焦虚寒,运行出现呆滞,引起疼痛。
肝属于刚脏,性喜欢条达,而厌恶忧郁、多思、烦闷,长时间处于不良情绪中会损伤肝脏,引起肝气不通畅,也会伤及胃,造成气机阻滞。
如果长时间气滞会造成淤血内结,阻碍胃络,不通就会痛。
若是气郁化火,会对胃阴造成耗伤,使胃络失去调养,从而导致胃痛。
二、胃脘痛的辨证诊治方法(一)寒邪客胃主要证候表现为胃痛暴作,畏寒喜暖,呕吐清水,口不渴,喜欢热饮,遇到寒会增加疼痛,而遇到温会减轻疼痛,苔薄白,脉弦比较紧。
治疗方法:温胃散寒止痛。
寒邪客胃型患者,可使用良附丸加味药方。
方中,良姜能够温胃散寒,香附有助于行气、止痛,寒重的患者可加用干姜、吴茱萸;对于气滞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将木香、陈皮加入;对于恶寒、身痛、发热的患者,可加入生姜、苏叶,起到疏风散寒的作用。
同时,可以运用针灸进行治疗,主要的穴位有内关、中脘、足三里、阳陵泉等。
此外,在生活中,患者要注意防寒保暖,可用暖水袋对胃脘部进行热敷,有助于暖胃散寒。
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临床观察胃脘痛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认为其与脾胃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
近年来,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开始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的疗效及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脘痛患者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5.3±10.2)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胃脘痛的诊断标准,且无其他严重的肝肾疾病和胃肠道疾病。
2、治疗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包括抑制胃酸分泌、抗炎、止痛等药物治疗;实验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分为寒邪犯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瘀血阻络、脾胃虚寒等证型,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4周。
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指标。
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价;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进行评价。
二、结果1、疼痛程度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得到更显著的缓解。
2、生活质量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SF-36量表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更显著的改善。
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对照组为1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中医认为胃脘痛的病机在于脾胃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等因素导致的气血瘀滞、胃失和降等。
因此,中医治疗胃脘痛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胃、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等方面。
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根据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得到更显著的改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说明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医辨证胃痛胃脘痛》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胃痛胃脘痛概述•中医辨证胃痛胃脘痛理论源流•中医治疗胃痛胃脘痛的方法•中医预防胃痛胃脘痛•中医对胃痛胃脘痛的现代研究•典型病例分析01胃痛胃脘痛概述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定义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胃痛可分为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停滞、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证型。
分类定义与分类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
病机发病机制主要与脾胃的受纳、运化、升降等功能失调有关。
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胃痛的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胀满、痞闷、嗳气、泛酸等,疼痛可因病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诊断诊断时需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确定病因病机,明确证型,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临床表现与诊断02中医辨证胃痛胃脘痛理论源流1古代医家论述23认为胃痛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有关,提出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张仲景认为胃痛与肝脾不和有关,强调了调理肝脾的重要性。
李东垣提出胃痛与肾虚、寒凝气滞有关,主张温中散寒、补益脾胃。
张景岳蒲辅周认为胃痛与湿热、气滞、血瘀等有关,提倡综合治疗。
颜亦鲁提出“健脾胃、调气机、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注重调理肝脾。
近现代医家研究临床实践中,中医治疗胃痛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
中药汤剂根据患者证候进行辨证施治,针灸和推拿则注重调理气血和经络。
现代临床应用03中医治疗胃痛胃脘痛的方法中药治疗根据胃痛胃脘痛的病因,开具中药方剂,如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柴胡疏肝散等,以达到调理脾胃、疏肝和胃等作用。
西药治疗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可适当选用西药辅助治疗,如抗酸药、胃黏膜保护剂、抗生素等。
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达到缓解疼痛、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针灸治疗推拿按摩饮食调理生活方式改善通过手法按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疼痛。
胃脘痛的辩证,主要辩别是病邪(寒、热、⾷滞等)阻滞引起的,还是脏腑失调(肝⽓郁结、脾胃虚弱)引起的;病在肝,还是病在脾胃;是实证(病邪阻滞、肝郁,肝⽕),还是虚证(脾胃阳虚或胃阴不⾜);尚属⽓滞,还是已成⾎瘀等⼏个⽅⾯。
对本病的治疗,以“理⽓⽌痛”为临床上通⽤之法,但是,还需进⼀步审证求因,属于病邪阻滞者,当辩其邪⽽去之;由于肝⽓郁滞者,当疏泄肝⽓;因于脾胃虚寒者,当温中散寒;疼痛⽇久不愈者,往往由于化⽕,伤阴,⾎瘀所致,当分别病情采⽤清⽕,养阴,化瘀等法。
1)病邪阻滞: 主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暧,局部热敷痛减,⼝不渴或喜热饮,苔⽩,脉紧。
辩证:寒邪犯胃,或⾷⽣冷,寒积于中,阳⽓被寒邪所遏⽽不能舒展,以致疼痛。
⾆苔⽩腻,脉紧属寒,胃痛暴作时,多见紧脉。
治法:散寒⽌痛 2)⾷滞胃脘: 主证: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物,吐后痛减,或⼤便不爽,苔厚腻。
辩证:饮⾷过多,停积于中,故见脘腹胀闷⽽痛,嗳腐吞酸;呕吐之后,积滞得去,脘痛得减。
⾆苔厚腻为⾷积停留之征。
治法:消⾷导滞 3)肝⽓犯胃: 主证:胃脘胀满,功撑作痛,连及两胁,嗳⽓,⼤便不畅,脉弦。
辩证:肝主疏泄,情志不舒,则肝⽓郁结,横逆犯胃作痛;胁为肝之分野,⽓病多游⾛,故其痛攻撑⽽连及两胁;⽓机不利,胃失通降,因⽽胀满,嗳⽓,⼤便不畅,肝⽓犯胃,可见弦脉。
治法:疏肝理⽓ 考试⼤站整理 4)脾胃虚寒: 主证:胃痛隐隐,泛吐清⽔,喜嗳喜按,⼿⾜不温,⼤便溏薄,⾆淡⽩,脉软弱或沉细。
辩证:脾胃虚寒,阳⽓不⾜,⽔饮停聚,故痛不甚⽽泛吐清⽔。
脾阳虚⽽寒盛者,则畏寒喜暧,⼿⾜不温,⼤便溏薄。
⾆淡⽩,脉软弱或沉细,均为中虚有寒阳⽓不能输布之象。
治法:温中散寒 5)瘀⾎凝滞: 主证:胃脘疼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割,或见吐⾎紫⿊。
便⾎如墨,⾆质紫暗,脉细涩。
辩证:疼痛⽇久难愈,因⾎瘀为⽓滞和虚寒之进⼀步发展,病根更深,。
瘀⾎有形,故痛有定处,久痛⼊络,脉络损伤,所以吐⾎、⿊便。
223例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效果分析目的:探讨应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胃脘患者223例,临床辩证根据胃脘痛的临床特点将其分为湿热内阻型、胃热阴虚型、脾胃虚寒型以及肝郁气滞型四种类型,分别使用不同的药方进行治疗。
结果:本组223例患者中显效169例(75.78%),有效36例(16.14%),无效18例(8.07%),总有效率为91.93%。
结论:应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胃脘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临床疗效胃脘痛又名胃痛,是指胃脘部出现疼痛的病症,多是因为饮食劳倦、肝气犯胃或者是忧思郁怒使脾胃受到损伤。
经常会有呕恶、腹胀、嗳气、纳气等现状出现,在临床中属于多发病,进行中医治疗可以对胃脘的症状进行改善,且复发率较低,没有副作用,治疗效果较好。
本文对中医辨证论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现结果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資料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胃脘患者223例,均符合中医胃脘痛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127例,女性患者96例,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74岁,平均年龄为(38.42±5.93)岁,最小病程为6个月,最大病程为28年,平均病程为(8.9±5.3)年,临床表现:本组22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胃脘部隐痛、胞胀不适并伴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反酸嗳气等,通过胃镜检查显示为十二指肠球与胃部溃疡、胃炎。
根据中医辩证分型为湿热内阻型51例,胃热阴虚型57例,脾胃虚寒型54例,肝郁气滞型61例。
胃镜分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4例,胃溃疡4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73例。
2.方法临床辩证根据胃脘痛的临床特点将其分为湿热内阻型、胃热阴虚型、脾胃虚寒型以及肝郁气滞型四种类型,分别使用不同的药方进行治疗。
⑴湿热内阻型:泛恶,口苦口腻,胸闷纳呆,胃脘胀满,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