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脑脊液的临床应用现状与最新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763.38 KB
- 文档页数:3
脑积水治疗新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积水治疗领域也迎来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脑积水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通常由于大脑脑脊液的产生过多或者排出受阻而导致。
脑积水会引起头痛、恶心、呕吐、步态异常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
对于脑积水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被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成果。
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一直是治疗脑积水的主要方法之一。
传统的手术治疗包括脑室分流术和第三脑室切开术等。
脑室分流术是通过植入导流管将脑室内的脑脊液引流至其他部位,以减轻脑积水对大脑的压迫。
这种治疗方法已经应用了几十年,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传统的脑室分流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手术创伤大、感染率高、导流管堵塞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新的手术治疗方法被提出并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微创手术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手术治疗方法,它通过微小的切口和引入微型内窥镜等器械,实现了对脑积水的治疗。
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感染率低等优势。
微创手术技术被认为是治疗脑积水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相信它将会在未来的脑积水治疗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二、药物治疗除了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也是治疗脑积水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利尿药物来减少脑脊液的分泌,从而减轻脑积水的症状。
这种治疗方法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对于严重的脑积水病例效果并不理想。
寻找新的药物治疗方法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重点之一。
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被应用到脑积水的治疗中,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一些神经保护药物被证实可以减轻脑积水对大脑神经元的损伤,改善患者的症状。
一些新型利尿药物也被发现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脑积水患者效果显著,为他们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虽然这些药物治疗方法还处于研究阶段,但它们的出现无疑为脑积水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三、介入治疗除了传统的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也是近年来脑积水治疗的一个新的方向。
鞘内注药联合人工脑脊液置换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应用李雄【摘要】目的: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采用鞘内注药与人工脑脊液置换同时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探究。
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患有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与鞘内注药对对照组治疗,给予人工脑脊液与鞘内注药对试验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疗效情况。
结果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96.00%)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66.00%)相比明显较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采用鞘内注药与人工脑脊液置换同时治疗的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1页(P86-86)【关键词】鞘内注药;人工脑脊液置换;结核性脑膜炎【作者】李雄【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内一科,湖北武汉 4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29.3结核性脑膜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种类之一,其主要是由于结核杆菌侵入患者的颅脑内蛛网膜下腔,造成的脑组织实质性病变,导致患者的脑脊液出现不同程度的循环阻碍,引起的一系列脑脊液内蛋白质质量改变以及脑血管压力升高等临床表现的疾病,对患者的生命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
因此,我院为进一步研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采用鞘内注药与人工脑脊液置换同时治疗的效果,特选取100例患者的资料,研究后,做出如下报道。
1.1 临床资料: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患有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
对照组中24例女性患者,26例男性患者,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5±11.7)岁;试验组中28例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2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66±12.1)岁。
确保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积水治疗新进展
脑积水是指由于脑脊液的过度积聚导致的一种脑部疾病,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和脑功能障碍等症状。
目前,脑积水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脑积水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与完善。
本篇文章将介绍脑积水治疗的新进展。
1. 脑室内窥镜手术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脑室分流术和脑穿刺术等,但这些手术有着明显的风险和不完善的效果。
脑室内窥镜手术是一种新型的脑积水治疗方法。
该手术通过在脑室内置入光纤和摄像头等设备,从而实现对脑室内部的观察和手术操作。
相比传统手术方法,脑室内窥镜手术具有更小的创伤、更快的恢复以及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等优点。
2. 脑脊液引流系统
脑脊液引流系统主要由脑室分流器、阀门和引流管等部件组成,通过将过多的脑脊液引流到腹腔或心脏等部位,从而缓解脑积水的症状。
目前,一些新型的脑脊液引流系统已经问世,这些系统采用了生物材料和微型芯片技术等先进技术,能够有效缓解脑积水的症状,并能够更好地适应患者的生理需求。
3. 细胞治疗
4. 转运系统
总体来说,脑积水治疗的新进展带来了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脑积水治疗的新疗法和技术会越来越多样化和完善。
脑脊液循环研究进展2023脑脊液是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外液的主要组成部分,有许多重要的功能。
它是大脑的生理介质,为大脑提供机械支持,使大脑漂浮在脑脊液中,可明显减轻大脑的有效重量,从而减少惯性,保护大脑免受加速和减速力的影响。
它也参与脑脊液化学环境的调节,在大脑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1926年,库欣提出了“第三循环”的概念,即脑脊液流经脑室、脑池和蛛网膜下腔,并在蛛网膜下腔被重新吸收到血液中。
自库欣以来,脑脊液循环的理论并未受到质疑,教科书也一直将该理论作为主要的脑脊液循环过程。
然而,这种对脑脊液循环的理解似乎是对一个复杂情况的粗略简化。
本文重新审视了导致脑脊液生理学传统概念的关键发展,并介绍了一些新的发现,增强了目前我们对脑脊液循环的理解。
尤其是来自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以及神经影像学研究的新见解表明,脑脊液循环过程比以前认识得要更加复杂。
1.脑脊液的产生1.1 脉络丛和血-脑脊液屏障大脑共有四个脉络丛,分别漂浮在两侧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的脑脊液中。
传统认为脑脊液主要由脉络丛产生。
这一观点最早的支持证据是基于丹迪的犬实验。
在该实验中,丹迪通过切除犬一侧侧脑室脉络丛并阻断经Monro孔和Sylvius导水管的流出通道,观察到含有脉络丛的脑室扩张,而另一个脑室缩小,得出脑脊液是由脉络丛分泌的结论。
WELCH在1963年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证明脉络膜血是脑脊液的来源;他的研究发现脉络膜主静脉血的红细胞比积高于脉络膜前动脉,说明血液通过脉络丛时血浆容量减少。
另外,脉络丛上皮细胞形成一个屏障,称为血液-脑脊液屏障,该屏障主要由紧密连接蛋白组成,具有一定的通透性,允许血液和脑脊液进行动态交换,从而产生部分脑脊液。
研究发现脉络丛能通过脑脊液释放各种各样的生物活性分子,从而调节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过程,如它可以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展,以及参与多种病原体渗入中枢神经系统。
1.2 间质液和血管周围空间脑脊液占据了脑室和蛛网膜下腔,间质液则填充了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之间的狭窄细胞外空间。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年第40卷第17期Journal of Qiqihar Medical UniveeiW,2019,Vol.40,No.l7•2191•70%~80%o这类患者有明显的代谢紊乱和靶器官损害,降压药疗效降低,控制血压的能力受影响⑷。
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可引起交感活性亢进和肾脏水钠潴留,Lansberg提出,胰岛素抵抗所致交感性亢进使机体产热增加,是一种对肥胖的负反馈调节,但这种调节以血压升高和血脂代谢障碍为代价3)。
本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肥胖、高盐摄入、体育锻炼、臀围、高密度脂蛋白,这就提示我们糖尿病患者需要加强自我管理,社区医疗机构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给予个体化教育,帮助患者建立良好自我管理行为,改善血糖控制现状,降低糖尿病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1]Sowers JR,Epstein M,Frohlich ED.Diabetes,hypertension,andcardiovascular disease[J].Hypertension,2001,37:1053-1059.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2-51.[3]《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5,30(1):24-30.[4]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Group.Tight blood pressure controland risk of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type2diabetes[J].BMJ,1998,317:703-713.[5]冉莎,陈大波,冉恒,等.2016年重庆酉阳自治县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糖尿病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7,28(6):134-136.[6]张维忠.肥胖、2型糖尿病与高血压[J].中华内科杂志,2002,4(41):284-285.[7]Nichols GA,Vupputuri S,Rosales AG.Change in High-Density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risk of subsequent hospitalization forcoronary artery disease or stroke among 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 mellitusf J].AM J Cardiol,2011,108(8):1124-1128. [8]向新志,丁贤彬,沈卓之,等.重庆市18-59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6,23(9):1093-1097.[9]丁贤彬,沈卓之,毛德强,等.重庆市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6,2(1):1-4. [10]苏蓉,蔡乐,崔文龙,等.云南少数民族糖尿病患病和管理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6,20(11):1079-1082,1087.(收稿日期:2019-05-21)(本文编辑:卜明)•综述•讲座.脑脊液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研究新进展孙雪松王丽敏王禹聂磊赵冬梅刘洁薇【摘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小儿常见疾病之一,主要为病毒性脑炎和化脓性脑炎,具有较高致死率和致残率。
人工脑脊液置换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应用目的:探讨分析人工脑脊液置换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时间段2013年10月~2015年3月期间,于我院住院部接受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共计80例纳入本次临床研究范畴,并应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组。
其中40例患者为对照组,另40例患者为实验组。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同时进行人工脑脊液置换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接受差异化治疗后的疗效,同时分析治疗前后脑脊液相关指标的检出情况。
结果:实验组患者经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0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脑脊液相关指标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
经过差异化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脑脊液总蛋白均值为(0.2±0.1)g/L、葡萄糖均值为(2.9±0.3)mmol/L,氯化物均值为(130.6±4.3)mmol/L,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采用人工脑脊液置换方法进行干预,对结核性脑膜炎有确切疗效,且可改善脑脊液相关指标,临床价值值得肯定。
标签:结核性脑膜炎;人工脑脊液置换;治疗在临床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治疗时,推荐治疗方案为将抗结核性药物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
但近来临床研究中发现,受到患者血脑屏障因素的影响,本方案下大量药物的使用受到局限,并且隐匿性的结合病灶也会导致治疗难度的加大[1]。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有关研究资料中提出在常规药物干预的同时联合人工脑脊液治疗治疗,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脑组织的损伤。
为进一步探讨分析人工脑脊液置换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中将时间段2013年10月~2015年3月期间,于我院住院部接受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共计80例纳入本次临床研究范畴,随机分组下应用差异化治疗方案干预,数据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时间段2013年10月~2015年3月期间,于我院住院部接受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共计80例纳入本次临床研究范畴,并应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组。
●综述●【关键词】人工脑脊液;临床应用;现状;进展【文章编号】1009-153X (2018)06-0439-03【文献标志码】A【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 651人工脑脊液的临床应用现状与最新进展朱强综述于书卿审校颅脑手术中需要大量的冲洗液,以保持脑组织表面的湿润,更好地止血,维持视野清晰以及减少双极对脑组织的损伤,置换脑脊液等。
冲洗液长时间与脑组织直接接触,对脑组织可能产生新的损伤。
人工脑脊液和正常人脑脊液有着相似的理化性质与生理功能。
近年来,有学者使用人工脑脊液进行术中冲洗。
本文就人工脑脊液的发展、应用以及最新进展做一简单的综述。
1正常人脑脊液的组成成分与生理功能脑脊液主要由脑室内脉络丛组织产生,分布于侧脑室底部和第三、四脑室顶部,是一簇毛细血管,被覆一层室管膜上皮,向脑室腔和蛛网膜下腔分泌无色透明的脑脊液,产生速率为0.3ml/min ,日分泌量在400~500ml [1]。
正常人脑脊液离子种类复杂,具有相对恒定的理化性质与功能。
脑脊液、人工脑脊液和生理盐水成分见表1。
正常人脑脊液具有的生理功能: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物理性支持与保护作用,能缓冲脑和脊髓内压力;为神经系统运输神经介质、营养物质,排出代谢产物,同时消除炎性渗出物、毒素等,与身体其他部位淋巴液所起的作用相似,维持神经系统内环境稳定;脑脊液对颅内压起一个保护性调节作用。
正常人体体位变动、呼吸、活动时,会产生颅内动静脉压改变,通过脑脊液及脑血流量的改变,颅内压进行自我调节,波动于正常范围[1,2]。
至今,各种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理化指标的改变,仍不甚了解。
2人工脑脊液的研究进展与应用颅脑手术中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的危害以及人工脑脊液的使用已不是一个新颖的话题。
目前,临床使用的术中冲洗液有乳酸林格液、生理盐水、人工脑脊液。
虽然,有文献报道生理盐水对神经组织有毒性作用,人工脑脊液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但生理盐水仍是使用最广泛的术中冲洗液。
早在20世纪40、50年代,有研究报道术中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对脑组织有毒性作用,与术后脑水肿有一定关系;而人工脑脊液各项反应均较生理盐水轻[3,4]。
但由于纳入病例较少、缺乏有效的对照等,当时并没有得到神经外科医生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通过脑细胞培养、动物模型研究发现,人工脑脊液对神经细胞的活性没有影响,同时对血脑屏障和脑实质没有损害作用,而生理盐水对血脑屏障有较大的损伤,并证实其损伤在于硬脑膜内面和蛛网膜表面间皮细胞的完整性的丧失,这也可能正是术后硬脑膜下粘连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他们认为人工脑脊液能够有效缓解术后脑血管痉挛[5~7]。
1990年,Griffith 等[8]报道,在23例小儿脑积水中,内镜下电凝脑室脉络丛组织后用人工脑脊液替代空气进行灌注,12例(52%)成功治愈,没有死亡。
doi:10.13798/j.issn.1009-153X.2018.06.021作者单位:10005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朱强、于书卿)表1脑脊液、人工脑脊液和生理盐水成分成分Na +(mmol/L )K +(mmol/L )Mg 2+(mmol/L )Ca 2+(mmol/L )Cl -(mmol/L )HCO 3-(mmol/L )乳酸根离子(mmol/L )磷酸(mmol/L )葡萄糖(g/L )渗透压(mOsm/L )酸碱度脑脊液145.52.82.22.5111.923.11.71.10.61289.07.31人工脑脊液145.42.82.22.3128.523.1-1.10.61289.07.3生理盐水154.0---154.0----308.06.4注:表格资料引自参考文献[2]--439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8年6月第23卷第6期Chin J Clin Neurosurg,June2018,Vol.23,No.6这也是人工脑脊液在临床运用中的一次重要尝试。
1996年,Oka等[9]报道,在脑积水神经内镜手术中,使用生理盐水进行灌注后,病人均出现头痛、高热和颈项强直以及脑脊液细胞数明显升高等反应;而使用人工脑脊液的5例中仅有1例出现类似不良反应(P<0.05)。
同年,美国FDA许可人工脑脊液进入临床。
这是人工脑脊液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人工脑脊液可以正式投入临床使用。
进入21世纪,有学者通过更加完善的实验方法和更加精准的检测手段,证实神经元和星形细胞在不同冲洗液的培养下,生理盐水对于神经细胞的细胞形态和线粒体功能有不良的影响,而人工脑脊液组则没有相应的不良表现[2,10]。
2006年,Doi等[11]建立模拟神经外科手术创伤的大鼠模型,证实人工脑脊液的冲洗能明显减轻术后术区脑水肿,以及对血脑屏障和神经细胞的损伤;人工脑脊液相较于生理盐水,能最大程度的维持线粒体活性,保证ATP的合成,进而保证Na+-K+-ATP酶的功能,维持细胞膜的稳定,减轻神经细胞水肿,从而减轻术区的脑水肿。
2010年,Fujita等[12]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人为在小鼠脑表面制造伤口,然后分别用生理盐水和人工脑脊液进行冲洗,结果显示人工脑脊液相较于生理盐水更能减少术区脑表面的出血。
如果在生理盐水中加入适当量的Ca2+、K+后,也能有相似的止血效果。
2014年,Adachi等[13]历时5.5年,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人术中持续使用生理盐水与人工脑脊液冲洗,人工脑脊液组仅有2例(3.3%)需要再次手术,而生理盐水冲洗组有9例(15%)需要再次手术。
2017年,Kuwabara等[14]通过234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钻孔引流术,再次证明人工脑脊液可降低硬膜下血肿的复发率。
除了在颅脑手术中直接充当冲洗液以及替代脑脊液,人工脑脊液在临床方面,还有着更宽广的应用范围。
1992年,Liu等[15]观察在豚鼠脑室内持续灌注人工脑脊液时的心血管反应,结果显示人工脑脊液携带一定药物持续低流量灌入脑池,对心率与血压没有负作用。
2013年,Mori等[16]通过犬实验证明人工脑脊液中合适浓度的Mg2+能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血管痉挛,而对其血压和心率没有任何影响。
2016年,Yamamoto等[17]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分为标准治疗组以及标准治疗配合硫酸镁持续灌注对照组;发现对照组能有效减少血管痉挛,但对神经功能预后却没有明显改善。
2016年,Kanda等[18]认为脊髓缺血与脑脊液中氧分压的下降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通过建立脊髓缺血的动物模型,创新性使用氧气纳米气泡来提高人工脑脊液氧的溶解度,来与脑脊液进行置换,能有效减轻脊髓缺血性损伤的程度,起到保护作用。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Zn2+在人工脑脊液中的重要性,认为合适浓度的Zn2+能有效的避免突触功能低下[19,20],但对于细胞内外Zn2+浓度变化,以及该变化在突触活性中的作用仍然缺少了解,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的研究。
国内,对于人工脑脊液的研究相对稍晚。
有学者在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性脑室出血以及颅内感染等领域使用人工脑脊液进行灌洗进行相应的研究[21,22]。
2007年至今,刘运生团队通过建立大鼠脑损伤模型,人工脑脊液在减轻脑组织损伤后的水肿,以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低氧诱导因子表达的影响和颅脑外伤中对ERK通路的传导等方面做了相关研究,为人工脑脊液在国内的运用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持[23,24]。
总的来说,人工脑脊液在临床中主要有以下功能:颅脑手术中冲洗液;小儿交通性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综上所述,人工脑脊液与正常人脑脊液有着相似的离子种类、浓度,pH值以及渗透压,可以避免生理盐水在术中给脑组织带来新的损伤。
同时,人工脑脊液在携带治疗药物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如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减轻脑血管痉挛、颅内感染中脑脊液置换,但由于人工脑脊液的研制、神经科医师个人习惯、地区的医疗政策等因素,人工脑脊液仅在几个发达国家的几个神经外科中心使用。
国内也没有关于临床使用人工脑脊液的大样本报道。
总的来说,国内临床中人工脑脊液的应用仍没有普及,关于人工脑脊液的其他研究大多仍旧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数据,急需多临床中心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来为人工脑脊液的临床运用提供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1]Lorenzo AV,Page LK,Watters GV.Relationship between cerebrospinal fluid formation,absorption and pressure in human hydrocephalus[J].Brain,1970,93(4):679-692. [2]Uchida K,Yamada M,Hayashi T,et al.Possible harmful effects o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ells in the use of physio-logical saline as an irrigant during neurosurgical procedures [J].Surg Neurol,2004,62(2):96-105.--440[3]Elliott KA,Jasper HH.Physiological salt solutions for brain surgery;studies of local pH and pial vessel reactions to buffered and unbuffered isotonic solutions[J].J Neurosurg, 1949,6(2):140-152.[4]Elliott KA,Lewis RC.Clinical uses of an 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J].J Neurosurg,1950,7(3):256-260. [5]Hansson E,Vällfors B.A study of irrigation fluids for neuro-surgery on brain primary cell culture[J].Cell Mol Life Sci, 1980,36(1):64-65.[6]Vällfors B,Persson L.I:Exposure of the cat brain surface to neurosurgical irrigation fluids,hydrogen peroxide and air: quantitive assay of blood-brain dysfunction[J].Acta Neurochir(Wien),1982,64(3-4):225-232.[7]Vällfors B,Hansson HA,Belghmaidi M.Mesothelial cell integrity of the subdural and arachnoid surfaces of the cat brain after exposure to neurosurgical irrigation fluids and air: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ic study[J].Neurosurgery, 1983,12(1):35-39.[8]Griffith HB,Jamjoom AB.The treatment of childhood hydrocephalus by choroid plexus coagulation and 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 perfusion[J].Br J Neurosurg,1990,4(2): 95-100.[9]Oka K,Yamamoto M,Nonaka T,et al.The significance of 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 as perfusate and endoneuro-surgery[J].Neurosurgery,1996,38(4):733-736. [10]Enomoto R,Tatsuoka H,Komai T,et al.Involvement of histone phosphorylation in apoptosis of human astrocytes after exposure to saline solution[J].Neurochem Int,2004, 44(6):459-467.[11]Doi K,Kawano T,Morioka Y,et al.Various irrigation fluids affect postoperative brain edema and cellular damage during experimental neurosurgery in rats[J].Surg Neurol, 2006,66(6):565-571.[12]Fujita Y,Doi K,Harada D,et al.Modulation of physiologi-cal hemostasis by irrigation solution:comparison of various irrigation solutions using a mouse brain surface bleeding model[J].J Neurosurg,2010,112(4):824-828. [13]Adachi A,Higuchi Y,Fujikawa A,et al.Risk factors in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omparison of irrigation with 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normal saline in a cohort analysis[J].PLoS One,2014,9(8):e103703.[14]Kuwabara M,Sadatomo T,Yuki K,et al.The effect of irri-gation solutions on recurrence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a consecutive cohort study of234patients[J].Neurol Med Chir(Tokyo),2017,57(5):210-216.[15]Liu CT,Guo ZM.Cardiovascular responses to intracerebro-ventricular infusion of 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 in anes-thetized strain13guinea pigs[J].Lab Anim Sci,1992,42 (3):275-279.[16]Mori K,Yamamoto T,Miyazaki M,et al.Potential risk of 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 solution without magnesium ion for cerebral irrigation and perfusion in neurosurgical practice[J].Neurol Med Chir(Tokyo),2013,53(9):596-600.[17]Yamamoto T,Mori K,Esaki T,et al.Preventive effect of continuous cisternal irrigation with magnesium sulfate solution on angiographic cerebral vasospasms associated with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 Neurosurg,2016,124(1):18-26. [18]Kanda K,Adachi O,Kawatsu S,et al.Oxygenation of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with 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 can ameliorate a spinal cord ischemic injury in a rabbit model [J].J Thorac Cardiovas Surg,2016,152(5):1401-1409. [19]Takeda A,Tamano H.Significance of low nanomolar concentration of Zn2+in 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J]. Mol Neurobiol,2016,54(4):2477-2482.[20]Tamano H,Nishio R,Shakushi Y,et al.In vitro and in vivo physiology of low nanomolar concentrations of Zn2+in 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J].Sci Rep,2017,7:42897. [21]王建林,李成华,曹兰芳,等.人工脑脊液置换装置治疗犬感染性脑膜炎[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6):450-451.[22]杨斌,倪铭孔.人工脑脊液置换配合治疗重症感染性脑膜炎28例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1999,21(1):13-15. [23]李创华,刘运生,刘宏伟,等.人工脑脊液冲洗治疗对实验性大鼠脑外伤后低氧诱导因子表达的影响[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0(3):206-209.[24]姜交德,刘运生,方文华.鼠脑外伤后人工脑脊液灌洗对ERK通路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9(11):1111-1117.(2017-07-22收稿,2017-10-06修回)--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