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与呼啸山庄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5
经典新读·新纪实252021.07一、引言在世界文学浩瀚的长河中,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艾米丽·勃朗特与安妮·勃朗特堪称世界文坛极负盛誉的姐妹花,她们的代表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
三姐妹的代表作品中尤其以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最受读者追捧,据统计这两部作品被翻译成数十种外国语言,在世界范围内有多达几百个版本。
两部小说都以爱情作为叙事的主题与主线,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展开叙事,从思想性来说,这两部小说都具有思想深刻、隽永的特质;从表现的张力来看,两部作品都呈现出汹涌澎湃的激情。
两部小说在出版后也都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评论,小说《简·爱》所倡导的女性独立精神使得其在出版伊始就受到了不少评论家的高度认可与赞扬,但蕴含在其作品中的主观精神也使得该作品受到了维多利亚时代卫道士们的抨击与批判,批判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作品所表达的强烈主观感情。
与《简·爱》形成鲜明对比的《呼啸山庄》,由于作者借助于客观叙事的手法来表达思想认识,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品读作品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带有个人偏好的认知,故而在作品初问世之际,在道德领域该部作品并没有像《简·爱》那样受到更多的诘难。
重读《简·爱》与《呼啸山庄》之余,笔者拟从叙述视角的角度来对两部作品展开对比分析。
二、《简·爱》与《呼啸山庄》这两部作品叙述视角的单一视角与多重视角对比叙事视角,通俗来讲就是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视角与叙述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叙述者在叙述活动中承担着陈述主体的角色,其与视角一起,共同构成了叙述。
虽然在叙述方式上都是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但是两部作品中叙述视角的个数和位置是存在不同的。
具体体现在《简·爱》的单一视角与《呼啸山庄》的多重视角。
《简·爱》是由其主人公——一名贫穷的家庭女教师来担任叙述者视角的,在该作品中,女主人公对其人生经历做了回顾,在其通过第一人称的回顾性的叙述过程中,有两条主线在交替进行,第一条主线是作为叙述者的主人公站在现在的角度上对于往事的追忆回顾,简言之就是叙述自我,第二条主线是被追忆的主人公在过去对于彼时正在经历的事件及其感受,即经验自我。
《简.爱》与《呼啸山庄》在中国的流行与研究现状摘要:《简·爱》与《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勃郎特姐妹的两部作品,塑造了新的人物形象,表现了积极的思想内容与反抗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
这两部作品在中国早已流行,并被中国的文学界和广大读者所关注。
本文试图对这两部作品在中国的流行与研究状况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19世纪;英国小说;《简·爱》与《呼啸山庄》;反抗精神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59-02一、《简·爱》与《呼啸山庄》的思想内容和反抗精神《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身材矮小、相貌平平却勇于追求独立、平等的新女性形象――简·爱。
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
她的生活遭遇令人同情,但她那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更为人们所赞赏。
在里德太太家,10岁的简·爱面对舅母、表兄妹的歧视和虐待,己经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
当她的表兄殴打她时,她勇于回击;当舅母嚷着叫自己的孩子远离她时,她高喊“他们不配和我在一起”;当她被囚禁在空房中时,想到自己所受到的虐待,从内心发出了“不公正”的呐喊。
在孤儿院,简·爱的反抗性格更为鲜明,这和她的朋友海伦·朋斯忍耐顺从的性格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海伦·朋斯虽遭迫害却信奉“爱你的仇人”,在宗教的麻痹下没有仇恨,只有逆来顺受。
而简对冷酷的校长和摧残她们的教师深恶痛绝。
她对海伦说:“假如她用那根条子打我,我要从她手里把它夺过来,并且当面折断它。
”充分表露了她不甘屈辱和不向命运妥协的倔强性格。
简·爱的爱情观更加深化了她的个性。
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只有男女双方彼此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简爱》与《呼啸山庄》概述在文学作品中,女性主义视角对于揭示女性的权利和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简爱》和《呼啸山庄》这两部经典小说都是以女性视角为中心展开叙事,探索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来分析和比较这两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并探讨它们如何反映了当时女性主义运动的核心理念。
一、背景与时代环境的考察首先,我们需要了解19世纪英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并了解当时对于女性地位的认知和限制。
只有充分了解这些背景信息,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小说中女性形象所面临的挑战和选择。
二、《简爱》中的女性形象1. 简·爱简·爱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坚强、独立并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女性形象。
我们可以从她与罗切斯特先生之间互动以及她的内心 monologue 中看到她对于女性地位和权利的追求。
2. 罗切斯特夫人罗切斯特夫人是一个典型的受压抑而又复杂的女性形象。
她成为了《简爱》中社会期望下的“完美”妻子,但她内心深处却存在着自己独立而真实的欲望和情感。
3. 其他次要角色除了主要角色,《简爱》还塑造了一些重要但次要的女性形象。
比如简爱的堂姐莉亚、学校同事们以及弟弟雷德伯恩夫人,他们都在各自表达自己对于女性地位和自由意志之重要性。
三、《呼啸山庄》中的女性形象1. 凯瑟琳·厄尔肖凯瑟琳是一个鲜明且颠覆传统的角色。
她勇敢、冲动并坚定地追求爱情与幸福,不甘于被传统观念束缚。
2. 黛安娜·厄尔肖黛安娜是凯瑟琳好友也是理性、聪明的女性形象。
她通过自己的言行和决定,展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所能追求到的更高自由与独立。
3. 其他次要角色除了主要角色,还有一些次要但重要的女性形象,比如约瑟芬和恩森家庭的女佣们等,通过她们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那个时代封建等级下女性所受到的限制和压迫。
四、比较与分析1. 女性地位分析两部小说中不同女性形象对于自身权利和地位问题的认知和争取方式,探讨其所处环境对于她们选择的影响。
2008年第2期N o .2,2008第24卷J O U R N A LO FE D U C A T I O N A LI N S T I T U T EO FJ I L I NP R O V I N C EV o l .24(总170期)T o t a l N o .170收稿日期:2007—11—03作者简介:田仙枝(1976-),女,湖北麻城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讲师,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
研究方向: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试述《简爱》与《呼啸山庄》小说写作成功的关键———尽现哥特式小说的魅力田仙枝(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223)摘要:《简爱》与《呼啸山庄》一直以来倍受世界文坛关注,可以说,它们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的典范之作。
它们倍受青睐的原因很多,但哥特式小说魅力的展现不能不说是其震撼人心的关键。
笔者从哥特式小说的魅力及特点出发,分析这两部作品深受关注的内因以期促进文学研究新进展。
关键词:哥特式小说;潜意识;强复仇欲望;超孤独感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8)02—0106—04 一、引言如果说英国文学史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那么《简爱》与《呼啸山庄》就是镶嵌在上面的两颗耀眼的明珠。
千百年来,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并一致认为,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女性形象及其反抗意识的塑造、在于其故事之离奇。
然而,笔者在分析这两部作品时发现,如果没有尽显哥特式小说的魅力,这两部小说不可能那么深受青睐。
众所周知,“哥特”一词本是用来指中世纪建筑(如:哥特式建筑)和艺术(如:哥特式艺术)的贬义词。
然而这个贬义词被18世纪哥特复兴的倡导者所接受,这些人就是浪漫主义流派的先驱。
在英国文学史上,哥特式小说主要通过赞美人类从极端情感中得到的乐趣及至高哲学来对抗理性及既定的逻辑方式[1]。
这一点跟哥特式建筑具有相似的特点,那就是哥特式建筑也是对作为理性时代代表的古典建筑的对抗。
比较《简爱》和《呼啸山庄》摘要:《简爱》和《呼啸山庄》是英国同胞姐妹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是英国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品。
但虽然作者有同样的家庭生活背景和社会背景,但是所写的作品却具有很多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经历性格反抗爱情哥特《简爱》与《呼啸山庄》是英国同胞姐妹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同时出版的两部长篇小说。
这两部作品的出现,引起了文学界强烈的轰动;而这两部不朽的名著竟出于名不见经传的两姐妹之手,更成了英国文学史上的佳话。
夏洛蒂·勃朗特与艾米莉·勃朗特姐妹俩生活的19 世纪上半叶的英国,虽说两个人是姐妹,但写出来的作品却有很大的异同。
一.作者的生平经历的不同导致所写出的文章内容也大有不同《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
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
这所学校学费低廉,饮食粗劣,但纪律森严。
孩子们经常挨饿受冻,受体罚,每逢星期天,还得冒着严寒或者酷暑步行几英里去教堂做礼拜。
第二年,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在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
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被父亲接回到家乡,但是在那里的一切已经在夏洛蒂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可怕的印象。
因此在后来她的小说《简爱》中,她又饱含着痛切之情对此作了描绘。
就如,《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在里德太太家,面对舅母、表兄妹的歧视和虐待,已经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
当她的表兄殴打她时,她勇于回击;当舅母嚷着叫自己的孩子远离她时,她高喊“他们不配和我在一起”;当她被囚禁在空房中时,想到自己所受到的虐待,从内心发出了“不公正”的呐喊。
在孤儿院,简的反抗性格更为鲜明,对冷酷的校长和摧残她们的教师深恶痛绝。
她对海伦说:“假如她用那根条子打我,我要从她手里把它夺过来,并且当面折断它。
”而小说中可爱的小姑娘海伦的形象,也是以她的姐姐玛丽亚为原型的。
浅析《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意识《简·爱》和《呼啸山庄》这两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同时也有一定的差异。
下面将从两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的独立自主、追求自由、对爱的态度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进行浅析。
两部作品中均有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简·爱》中的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厄恩肖都是非常独立和坚强的女性。
简·爱不愿像其他女性那样依附于男性,她希望通过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拒绝了罗切斯特对她的爱慕,决定去追求自己的独立和自由。
凯瑟琳·厄恩肖同样是一个坚强的女性角色,她有自己的意志和主见,并且对自己的爱情选择不抱有追求安全和稳定的想法。
她勇敢地选择了追求自己真正爱的人,即使这个选择会给自己带来悲痛和痛苦。
两部作品中女性追求自由的态度也有所体现。
《简·爱》中的简·爱追求自由的渴望从小就开始了。
她并不满足于家庭的束缚和社会的限制,渴望有机会获得教育和追求自己的梦想。
她在雷德学校度过了几年的艰苦生活,最终在索菲亚·康特的帮助下成为独立自主的女性。
《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厄恩肖也追求着自由。
她梦想着摆脱家族和社会的桎梏,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
她毅然离开了她的丈夫,选择追求自己真正爱的人。
她为了追求自由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她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两部作品中女性对爱的态度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简·爱》中的简·爱对爱的态度是真挚、坚定的。
她爱上了罗切斯特,保守马尼庄园时,她不计较罗切斯特的残疾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只要他们能够真心相爱就足够了。
她也表达出对自己的爱的渴望,希望能够得到人们的爱和尊重。
《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厄恩肖对爱的态度更加狂热和激烈。
她痴迷于与希思克里夫的爱情,即便得不到他的回应和承诺,她仍然坚持不懈地追求着。
她对爱情的追求表现出了女性当时执着的追求幸福和真爱的心态。
以《简爱》《呼啸山庄》为例,谈谈青年人应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简爱》和《呼啸山庄》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两部经典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女主角简爱、林顿和希斯克利夫的故事,以及他们的爱情历程。
这两部作品中的爱情观,对于青年人而言,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简爱》中的爱情观强调真诚、平等和尊重。
在小说中,女主角简爱不断经历着各种挫折,但她从未放弃对真正爱情的追求。
在她与罗彻斯特的交往中,她感受到了罗彻斯特的真诚和尊重,他也真正爱了她。
而在与林顿的交往中,尽管林顿对她不真诚,但她依然选择离开他,去追求平等和尊重的爱情。
这种爱情观,提醒青年人要追求真正的爱情,要尊重对方的感受,无论社会地位、背景如何,都要真诚对待对方。
《呼啸山庄》中的爱情观则强调权力、控制和复仇。
在小说中,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爱情被他父亲的女朋友凯瑟琳所破坏,他因此被逐出了家门。
他来到呼啸山庄,开始了一场充满权力和控制的爱情游戏。
然而,这种爱情最终导致了他和凯瑟琳的儿子的死亡,以及凯瑟琳的复仇。
小说提醒青年人,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权力和控制之上的,这种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
因此,青年人应该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爱情,不要试图通过权力和控制来追求真正的爱情。
总之,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爱情观,强调了真诚、平等和尊重的重要性。
这些爱情观,提醒青年人要追求真正的爱情,要尊重对方的感受,不要通过权力和控制来追求真正的
爱情。
《简·爱》与《呼啸山庄》异同之比较作者:聂风云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7期摘要:《简·爱》和《呼啸山庄》分别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
作为两姐妹,她们创作上都融入了女性主义小说的特点,并在男主人公行为描写上有某些相同之处。
同时,两部作品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主题思想、意象创造等几个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简·爱》;《呼啸山庄》;异同比较在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中,女性作家主要以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两姐妹最为出色。
她们的代表作《简·爱》和《呼啸山庄》使两姐妹跻身世界知名作家行列。
作为亲姐妹作家,她们的成长环境完全相同,因此《简·爱》和《呼啸山庄》这两部作品就有了许多相同之处,但因为两姐妹在性格上的一些差异也使两部作品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在此,笔者就这两部作品的异同之处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一、《简·爱》与《呼啸山庄》的相同之处1.两部作品都表现了对男权主义的抗争《简·爱》主要揭示了女主人公对男权社会的反抗,追求男女平权的主题。
由于父母早亡,简·爱很小被寄养在舅舅家,舅舅去世后,她遭到舅妈和表兄的极度歧视,在这样的环境下,她通过顶撞舅妈,大胆回击表兄显示自己的反抗意识。
后来,在进入劳渥德寄宿学校后,由于学校环境的恶劣和校方对学生的各种非人虐待,简·爱没有屈服,依然进行了坚决的反抗,以保有自我的人格尊严,表现出强烈的女权意识。
《呼啸山庄》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也是一个反叛男权的女性形象,这种反叛集中的体现在她狂野与任性的性格中,不顾父亲的反对,依然与弃儿希刺克厉夫亲近玩耍,对来自仆人的劝阻也毫不顾忌,甚至背后买通他人充当自己与希刺克厉夫之间的信使。
在爸爸临终时,居然反问爸爸为何不能永远做一个好父亲。
除此以外,凯瑟琳还在日记中充满了对父权的怨恨和不满,这些都是她对男权主义反抗的表现。
《简·爱》与《呼啸山庄》的荒原意象内容摘要: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从小生活在英国北部荒原上。
其《简·爱》与《呼啸山庄》在主题和风格上虽有区别,但在荒原意象运用上具有“近似性”:荒原给人以孤寒、狂野、神秘的形象,与人物情节相互映照,也是作品主题的隐喻与象征,从中传达出作者回归自然的宇宙观,使之具有“永不褪色”的现实意义和现代性,对于研究勃朗特姐妹作品思想艺术的共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荒原《简·爱》《呼啸山庄》神秘象征自然观英国小说家夏洛蒂(1816-1855)、米莉(1818-1948)、安妮(1820-1849)三姐妹在英国文学史上以其优秀的作品征服了各国的读者,她们创作的作品早已被世界读者所称赞。
其中《简·爱》和《呼啸山庄》声誉最高。
在英国北部哈沃斯荒原长大的三姐妹,有着自然荒原环境的熏陶,养成了崇尚自由、热爱自然的品性,也为她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养料。
“他们抓住的只是大地上某些跟她们亲身感受到或者转嫁在人物身上的东西非常近似的方面,因此,她们笔下的暴风雨、荒原、夏日的美好天气,都不是为了点缀一下枯燥的文字,或者显示作者的观察能力,而是用来贯通作者的情感,亮明书中的意图。
”《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荒原成为小说中最典型、最基本也最富象征意义的原始意象,尤其体现在《呼啸山庄》中,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营造了荒凉狂烈的氛围,呼喊出作家内心对自然和野性的回归之声,体现了两部作品在象征手法运用,宇宙观表达上的近似性,对于研究勃朗特姐妹创作上思想与艺术的共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荒原生活积淀的荒原意象勃朗特姐妹出生于英格兰北部约克郡的一个牧师家庭。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1810-1865)在《夏洛蒂传记》一书中如此描写约克郡:这里是深褐色或紫色的大荒原,地势缓慢而升,最高处竟超出低处的教堂尖顶。
偏僻荒凉的哈沃斯荒原,草木稀疏,沼泽遍地,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勃朗特姐妹一生大部分时间呆在荒原,几乎与世隔绝,把这里当做“人间乐园”,自然环境熏陶了她们自由不羁、坚韧强烈的天性,同时唤起写作灵感。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简爱》与《呼啸山庄》研究介绍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观点出发,对经典文学作品《简爱》和《呼啸山庄》进行研究和分析。
通过探讨这两部小说中的女性角色、他们在家庭、社会和情感方面的体验,以及作者对女性地位和权力的思考,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不同时代下的女性形象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议题。
女性角色的塑造《简爱》中的女性角色在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简爱》中,我们见证了一个坚韧、聪明而又有自我意识的女主人公简·爱。
她在男权社会中努力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并通过教育和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此外,《简爱》中还涉及到其他重要女性角色,如她寄宿学校时结识的海伦·伯恩斯和赛勒斯夫人。
《呼啸山庄》中的女性角色艾米莉·勃朗特所写的《呼啸山庄》也有着独特的女性形象。
故事主要围绕着凯瑟琳·厄恩肖和她的女儿凯瑟琳·拉尔佩德展开。
凯瑟琳·厄恩肖是一个自由奔放、热情而又具有野心的角色,以及一个强大而复杂的母亲。
凯瑟琳·拉尔佩德则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挣扎和内心冲突。
家庭、社会和情感体验家庭环境对女性角色的影响无论是《简爱》还是《呼啸山庄》,家庭环境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和影响都至关重要。
在这两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不同类型的家庭,包括丧偶家庭、寡妇和离异家庭,这些都对女性角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通过分析家族关系、权力分配以及传统与现代观念之间的冲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在家庭中的处境。
社会压力与男权主义无论是朱莉娅·克里斯蒂娜斯·多尔尼的《简爱》还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都揭示了女性在男权主义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通过主人公在故事中的奋斗,以及作者对性别不平等问题的思考,我们得以深刻认识到当时社会对女性自由、独立和发展机会的限制。
情感探索与自我实现除了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压力,情感和个体自我也是两部小说中女性经历的重要议题。
《呼啸山庄》与《简爱》作者:祁永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6期摘要:读《简爱》,你会欢欣鼓舞。
读《呼啸山庄》,你会自我审视。
同是哥特式小说,同是一八四七年出版,同是描写爱情之作。
然而,却一小一大,一浅一深,一松一紧。
正如哈姆雷特有千万个形象,我也来就这两篇文章来诠释一下我的见解。
关键词:《呼啸山庄》;《简爱》;爱情;浪漫;现实[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6-0-01我曾经很喜欢《简爱》,初中时候就读过数不清是多少遍的遍数,“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人们对夏洛蒂·勃朗特这本书的一个整体评价。
是的,它使我们欢欣鼓舞,它使我们相信灰姑娘的爱情,它教我们自尊与爱,追求与勇敢。
然而,《简爱》从开头你就会觉得故事情节很明朗:我们看好主人公,情节发展渐入佳境,并且肯定会有一个大团圆。
除了对简.爱的爱情经历有振奋人心的体验之外,简.爱的爱情观却还是少了些什么,不够耐人寻味。
很多人都喜欢把这两姐妹的代表作进行比较,她们两姊妹的小说都在一八四七年出版,然而只有《简爱》获得成功,得到重视。
《呼啸山庄》的出版并不为当时读者所理解,甚至她自己的姐姐夏洛蒂也无法理解艾米莉的思想。
简小姐征服了富豪贵族罗切斯特,而且必然的,夏洛蒂让罗切斯特遭难、沦落苦海,好使二者的地位卑尊得以逆转,好使简能反过来对罗切斯特施以怜悯和恩济。
这才是古典的爱情。
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奇遇,主人公境遇的互换,最终造就了爱情的对等。
这是我们每双怀着善意的眼睛愿意看到的励志的爱情经历与结局。
但却又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空白有待填满。
有人说《简爱》是夏洛蒂的白日式的自我憧憬与安慰,现实中的她其貌不济、经济困难,空有才华与抱负而不得欣赏,与主人公相应。
那么,她这样设计故事也是基于她内心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生活与爱情的美好期待。
但也恰好透露了夏洛蒂隐秘的自卑——她笔下的主人公简.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夏洛蒂的现实生活却依然故我,这就可以看出这部作品的浪漫主义,亦即不切实际。
欧美文学经典学期论文题目:简爱和希斯克历夫
姓名:童方园
学号:2010950031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2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完成日期:5月27日
题目:简爱和希斯克历夫
目录
一、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的简介
二、《简爱》的内容简介
三、简爱的人生追求
四、《呼啸山庄》的内容简介
五、《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的形象分析
六、《简爱》与《呼啸山庄》的对比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先介绍了《简爱》和《呼啸山庄》的内容及作者,然后是对简爱和希斯克历夫的分析,文章最后的对两篇名著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
简爱希斯克历夫平等自由爱情复仇
引言
我很喜欢这两部作品,简爱为追求自由与平等,为追求平等的爱情,她不屈不挠的奋斗。
我要像简学习,学会坚强的面对生活,学会有尊严的生活。
希斯克历夫在爱恨情仇中不停的挣扎,但最终他放下仇恨,平静的走向死亡。
他复杂的情感世界值得我们去探究。
一、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的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1816—1855),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
她在意大利学习的经历激发了她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促使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
1847年夏洛蒂以柯勒·贝尔的笔名发表长篇小说《简·爱》。
《简
爱》是她的处女作也是她的代表作,至今人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夏洛蒂的作品主要描写贫苦的小资产者的孤独、反抗与奋斗。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英国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之妹,安妮·勃朗特之姐。
艾米莉性格内向,娴静文雅,从童年时代起就酷爱写诗。
1846年,她们三姐妹曾自费出过一本诗集。
《呼啸山庄》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发表于1847年12月。
她们三姐妹的三部小说——夏洛蒂的《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小妹妹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是同一年问世的。
除《呼啸山庄》外,艾米莉还创作了193首诗,被认为是英国一位天才的女作家。
二、《简爱》内容简介
简爱父母早亡,幼小的她寄居在舅舅家,舅舅病逝后,简过了10年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
后来舅母将她送到孤儿院,接受6年的教育。
简来到桑恩费尔德,当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先生家的家庭教师。
简发现罗切斯特是个性格忧郁,脾气古怪,喜怒无常的人,经过几次接触,简爱上了他。
在他们举行婚礼时,梅森指出古堡顶楼小屋里的疯女人的罗切斯特先生的妻子,简不愿做他的情妇,离开了桑恩费尔德,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在牧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乡村教师职业。
在牧师向简提出结婚时,她想起来罗切斯特先生,拒绝了牧师,决定回到罗切斯特的身边。
当简赶回桑恩费尔德时,古堡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受伤致盲。
简找到了他并和他结了婚,两人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三、简爱的人生追求
简爱身材瘦小,相貌平凡,无金钱,无地位,但她有着不平凡的气质和非常丰富的情感世界。
她在生活的磨练中,抛弃了女性天生的懦弱与娇柔,逐渐养成了坚强独立的个性。
她自尊自立、叛逆反抗。
简爱,在寄居的舅妈家里,和骄横残暴的表哥约翰发生冲突,瘦小的她敢于和表哥扭打,并怒斥他。
他还敢于指责冷酷护短的舅妈:"你以为你是好人,可是你坏,你狠心。
"简爱的童年的生活让读者初步了解她的反抗性格和捍卫独立人格的精神起点。
简爱非常的重视自我。
她说:"我是自己的主人",当她和罗切斯特的结婚计划被破坏时,罗彻斯特提议到法国去过同居生活,她拒绝了。
"我关心我自己。
越孤独,越没有朋友,越没有人帮助,我越要自重。
"因此她逃离了。
她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
当简爱发觉她深深地爱上了主人后,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
一个穷教师斗胆爱上一个上流人物,在等级深严的社会观念看来,无异于乞丐万奢望国王,所以这本身就是向社会及偏见的大胆挑战。
同时它也意味着遭受嘲笑或侮辱,但简爱却并不把权贵放在心上,她坦坦荡荡地去爱。
当罗切斯特为了试探她而假意要娶某贵族小姐时,她愤怒地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基于此,她表达爱情的方式才不是甜腻的赞美,温柔的絮语,更不是祈求,诱惑或勾引,归根结底,她追求的是两颗心的平等结合,追求的是精神平等。
简感情炽烈,敢于追求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爱情。
简对罗彻斯特情感非常的真诚和专一,这主要表现在对她对罗彻斯特执着而强烈的爱情上。
当圣约翰向她提出求婚,简爱拒绝了他的求婚。
因为无论他对她如何,她心里爱的仍是罗彻斯特。
可是在得知罗彻斯特还有疯了的合法妻子,她还是拒绝了他的爱,她不愿作人情妇,她要的还是一份真正意义的,平等的完整爱情。
然而,当简爱离开了罗彻斯特后,并没有在感情上抛弃他;相反,她的爱情像殉道一般,专一到打算为其作永远的牺牲,贫困时是这样,富有后仍是这样,更不会因为罗彻斯特身体上的残缺而弃之不顾。
四、《呼啸山庄》简介
《呼啸山庄》是一个爱情悲剧,。
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铺开的:
第一阶段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辛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
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愚昧,背弃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埃德加,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
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
耻的计谋和行动。
最后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凯蒂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五、对希斯克历夫的赏析
希斯克历夫是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爱与憎,辛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
他选择了反抗。
凯瑟琳的背叛使希斯克利夫满腔的爱化为无比的恨;凯瑟琳一死,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
希斯克利夫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让辛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
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这是一种特殊环境、特殊性格所决定的特殊反抗。
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后自杀了,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
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
六、《简爱》与《呼啸山庄》的对比分析
《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还在于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
小说中简对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生动地展现了的那火一样的热情和赤诚的心灵,强烈地透露出她的爱情观。
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蠢,显示在当今文坛中,有人批评小说缺乏对社会现实更理智而深刻的分析。
在对疯女人的描写中,过多地追求“哥特式小说”的神秘气氛而减弱了表现现实的真实性。
在对牧师圣约翰的描写上,美化他献身基督教的传道事业,而掩盖了殖民主义者文化侵略的性质。
一百多年来,《简•爱》的影响不衰,作家、评论家对它的热情不成。
艾米莉•勃朗特的惊世之作《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
100
多年以来,它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如火如荼的爱憎激情,吸引着世界各国一代代的读者及评论家,被誉为英语语言中最震撼人心的小说杰作,被列为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
然而在当时,《呼啸山庄》一直不为世人所理解,一开始就遭到评论界猛烈谴责,其中有一些说得非常刻薄:“是哪一个人写出这样一部作品来,他怎么写了十来章居然没有自杀?”有人这样嘲弄这部“恐惧的、可怕的、令人作呕的小说,应该改名为《枯萎山庄》才对。
”
参考文献
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张同乐,毕铭.《呼啸山庄》—一部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小说〔J〕.外国文学研究,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