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简爱_与_呼啸山庄_写作形式的比较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80.65 KB
- 文档页数:2
经典新读·新纪实252021.07一、引言在世界文学浩瀚的长河中,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艾米丽·勃朗特与安妮·勃朗特堪称世界文坛极负盛誉的姐妹花,她们的代表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
三姐妹的代表作品中尤其以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最受读者追捧,据统计这两部作品被翻译成数十种外国语言,在世界范围内有多达几百个版本。
两部小说都以爱情作为叙事的主题与主线,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展开叙事,从思想性来说,这两部小说都具有思想深刻、隽永的特质;从表现的张力来看,两部作品都呈现出汹涌澎湃的激情。
两部小说在出版后也都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评论,小说《简·爱》所倡导的女性独立精神使得其在出版伊始就受到了不少评论家的高度认可与赞扬,但蕴含在其作品中的主观精神也使得该作品受到了维多利亚时代卫道士们的抨击与批判,批判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作品所表达的强烈主观感情。
与《简·爱》形成鲜明对比的《呼啸山庄》,由于作者借助于客观叙事的手法来表达思想认识,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品读作品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带有个人偏好的认知,故而在作品初问世之际,在道德领域该部作品并没有像《简·爱》那样受到更多的诘难。
重读《简·爱》与《呼啸山庄》之余,笔者拟从叙述视角的角度来对两部作品展开对比分析。
二、《简·爱》与《呼啸山庄》这两部作品叙述视角的单一视角与多重视角对比叙事视角,通俗来讲就是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视角与叙述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叙述者在叙述活动中承担着陈述主体的角色,其与视角一起,共同构成了叙述。
虽然在叙述方式上都是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但是两部作品中叙述视角的个数和位置是存在不同的。
具体体现在《简·爱》的单一视角与《呼啸山庄》的多重视角。
《简·爱》是由其主人公——一名贫穷的家庭女教师来担任叙述者视角的,在该作品中,女主人公对其人生经历做了回顾,在其通过第一人称的回顾性的叙述过程中,有两条主线在交替进行,第一条主线是作为叙述者的主人公站在现在的角度上对于往事的追忆回顾,简言之就是叙述自我,第二条主线是被追忆的主人公在过去对于彼时正在经历的事件及其感受,即经验自我。
《简爱》与《呼啸山庄》异同山房万卷一、爱情观结局不同之处:1.如果说《简爱》中的爱情是文明的,是单纯的,那么《呼啸山庄》里的爱情就是原野的,是纠结的。
2.《简爱》和《呼啸山庄》里主人公的爱情结局也大不相同简爱得到了一笔遗产后去找罗切斯特先生,可以说他们实现了一种“平等”,最后简爱和她的爱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结局是圆满的,是快乐的。
《呼啸山庄》就是一个野蛮缺乏文明的世界,可以说艾米莉笔下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是疯狂的,甚至是扭曲的。
整部小说的基调基本是冷色调的,气氛寒冷而忧郁。
男主人因爱生恨,报复一切他所谓的仇人,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都互相爱着对方,但又相互折磨对方。
小说的最后男主人公在悔恨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结局是让人悲痛的,压抑的。
二、人物性格不同之处:1.简·爱和凯瑟琳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追求爱情的方式不同,命运的结局也不同,然而她们对所处时代有着相同的叛逆精神,对爱情有着相同的真诚与执着,对自己的命运有着同样渴望的自我支配意识2.简爱是一个独立自主,坚强,追求平等,不屈于世俗的压力并且积极进取的女性。
简爱独立自主,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个性,她坚持自己的爱情观,不被外界因素影响而改变。
凯瑟琳屈从了世俗而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她不像简爱,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需要任何人或物去提升自己,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平等,并且简爱所追求的独立自主和经济独立是凯瑟琳没有的,这也是凯瑟琳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三、叙述角度的不同简爱从头至尾使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我”从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女,离开学校后,在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与男主人罗切斯特相爱,最终成为独立自强的女性的故事;呼啸山庄是第三人称叙述,旁观者讲述主人公的故事,为读者展现了一段两个家族间两代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爱情与复仇的故事。
1.叙事顺序不同在时间顺序上,简爱采用的是顺序讲述,而呼啸山庄的主体部分采用倒叙,只有开头的三章和结尾的四章即洛克伍德先生的所见是顺叙,倒叙它增加了故事的悬念性。
爱情:《简爱》与《呼啸山庄》的不同阐释①张春玲摘 要 《简》强调爱情的心灵契合、妇女精神的独立,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呼》侧重爱情双方对暴虐的反抗、思想的演变、,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特色。
关键词 爱情 契合 独立 反抗 演变分类号 I10614一爱情,是两部小说共同阐释的主题。
只是因为作家夏绿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姊妹俩的个性特质和艺术立场不同,这个共同的主题才演释出两部惊人心魄的生死活剧。
我们说《简》中的主人公简爱和罗切斯特都是资产阶级社会的贰臣逆子。
他们不约而同地轻蔑金钱、门第、等级观念,追求美好自由的生活。
这种轻蔑和追求,应该说是他们相爱的思想基础。
孤儿简爱寄居舅母篱下,受尽虐待,萌生了反抗的幼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逐步加深,反抗性格日臻成熟。
她发现受苦人越是“仁厚顺从”,压迫者越是“为所欲为”,因而发出“我一定反抗”的呼声,成为率性抗争、张扬个性的战士。
罗切斯特虽然出身高贵,但他却是贵族家庭的受害者。
为了财产、金钱、其父兄欺骗他与疯女人成婚,葬送了他的青春和爱情。
从此,他鬼魂般地游遍欧洲大陆,“想寻找和发现一个他可以爱的善良而聪明的女人”。
希望终成泡影,绝望中他过起了放荡生活。
法国舞女瓦朗又欺骗了他,留给他一个私生子逃之夭夭。
他财产数以万计,精神世界中却无薄纱蔽体,罪恶的社会使他心灵伤痕累累。
受损害的共同遭遇,心灵的沟通,人格的吸引使简爱和罗切斯特产生了爱情。
罗切斯特渐渐发现简爱柔顺而刚强、勇敢而热情、善良而又富于同情心,这些美好的品格打开了罗切斯特封闭已久的心扉,鼓起了他重新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
同时,简爱也透过罗切斯特玩世不恭的外表,看到了他善良、诚恳的本质,感到他“不是自己的主人,仿佛是自己的亲戚”,是第一个能够欣赏她、真正需要她、愿意了解她、善于体贴她的人,因此,她心中的爱情之火也燃烧了起来。
《呼》中的主人公希刺克利夫和凯色琳的爱情的基点,集中在对辛德雷暴虐的共同反抗。
《呼》中的辛德雷不仅虐待希刺克利夫,对妹妹也撕下了温情的面纱。
《呼啸山庄》与《简·爱》的哥特写作风格之比较■刘艺璇/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呼啸山庄》与《简·爱》因充满神秘和超自然色彩的情节,常被归为哥特小说。
本文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情节三个角度,比较了两部作品的哥特式写作风格。
关键词:《呼啸山庄》 《简·爱》 哥特小说哥特式写作风格与浪漫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在浪漫主义滋养下产生的新艺术形式,可算作是另类、暗黑式的浪漫主义。
阅读比较《呼啸山庄》与《简·爱》中的哥特元素,不难发现许多相似之处。
两位作者是在同一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写作时会取一些相似的场景和叙事方法并不奇怪。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手法阐述两作品中传统的哥特元素,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情节三个角度展开解读。
一、环境的比较两部作品中阴暗的建筑和风景和诡异的环境和氛围,都深受哥特风格影响,尤其是进行环境描写时许多地方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一)自然环境《呼啸山庄》中关于呼啸山庄的环境、荒原、石楠的描写几乎都是哥特式的。
“你只要看一看房子尽头那些疏疏落落、干枯低矮极力倒向一边的枞树,还有那朝一边伸着细枝,好像在向阳光求乞的荆棘,就会想见从山那边刮过来的北风的那股劲头了。
”①暴风骤雨,干枯枝桠,荆棘丛生,风声凛凛,无一不在渲染着呼啸山庄周遭的肃杀环境。
简在去洛伍德学校路上,“……一座座灰蒙蒙的大山突起在四周的地平线上。
暮色渐浓时,我们驶进了一个黑压压满是树木的山谷,当夜色笼罩住这周围的景色后很久,我听到狂风在树林间呼啸。
”②树木丛生的山谷和林间呼啸的风声,与呼啸山庄周围的环境有着同样的阴郁与压抑。
如此相似的环境描写不由得让人猜想,这是不是她们一直居住的那片土地上的风貌。
“Thornfield”意为“荆棘地”,“草场跟宅子隔着一道坍塌了的篱笆,那儿还有一排高大的老荆棘……区教堂坐落在离桑菲尔德不远的地方,它那古老的钟楼尖顶,凸露在宅子和庭园大门之间的土陂上方。
《简•爱》和《呼啸山庄》叙事模式比较作者:王思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4期摘要: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自从问世以来,一直非常受世界广大读者的偏好和喜爱,被翻译成了上百个版本,同时,这两部作品也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和持续批评。
这两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掀起如此大的惊天波浪,是由于它们具有非凡的魅力,而它们的叙事时间和叙述方式便是这种魅力的主要来源。
因此,本文将对《简爱》和《呼啸山庄》的叙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简爱》;《呼啸山庄》;叙事模式;比较[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1一、《简·爱》和《呼啸山庄》叙事模式的比较《呼啸山庄》在时间跨度上相对较长,作品主要描述了林敦和恩肖两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关系杂乱且生动有趣的故事。
讲述了希斯克利夫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坚持不懈由一个孤儿变为呼啸山庄的掌管者的。
作品通过女管家和房客之间的对白,能够让读者对希斯克利夫的情感世界形成更为形象、更加生动的认识。
《简·爱》则意在塑造生活坎坷曲折、身世卑微,但具有独特人生追求梦想的平等女性形象。
在作品中,夏洛蒂.勃朗特将追求人人平等的女性形象描述的非常生动,在描写时充分利用了作品中的任务和“我”进行了刻画,以便于读者能对作品的脉络走向形成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这一描写方式,读者也能更为容易地走进这一作品的心里,进而对她自身的内心世界进行更好地了解,在更多的读者内心中播撒男女平等的“种子”,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二、以人物分析为切入点对比《简·爱》和《呼啸山庄》的叙事模式2.1《简·爱》的叙事方法是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可以使读者对人物的性格形成更深层次的了解,能够对人物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初步的了解,进而能够为小说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刻画提供必要的前提,并以此来凸显女性人物对追求自由、平等和爱情的向往。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简爱》与《呼啸山庄》概述在文学作品中,女性主义视角对于揭示女性的权利和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简爱》和《呼啸山庄》这两部经典小说都是以女性视角为中心展开叙事,探索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来分析和比较这两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并探讨它们如何反映了当时女性主义运动的核心理念。
一、背景与时代环境的考察首先,我们需要了解19世纪英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并了解当时对于女性地位的认知和限制。
只有充分了解这些背景信息,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小说中女性形象所面临的挑战和选择。
二、《简爱》中的女性形象1. 简·爱简·爱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坚强、独立并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女性形象。
我们可以从她与罗切斯特先生之间互动以及她的内心 monologue 中看到她对于女性地位和权利的追求。
2. 罗切斯特夫人罗切斯特夫人是一个典型的受压抑而又复杂的女性形象。
她成为了《简爱》中社会期望下的“完美”妻子,但她内心深处却存在着自己独立而真实的欲望和情感。
3. 其他次要角色除了主要角色,《简爱》还塑造了一些重要但次要的女性形象。
比如简爱的堂姐莉亚、学校同事们以及弟弟雷德伯恩夫人,他们都在各自表达自己对于女性地位和自由意志之重要性。
三、《呼啸山庄》中的女性形象1. 凯瑟琳·厄尔肖凯瑟琳是一个鲜明且颠覆传统的角色。
她勇敢、冲动并坚定地追求爱情与幸福,不甘于被传统观念束缚。
2. 黛安娜·厄尔肖黛安娜是凯瑟琳好友也是理性、聪明的女性形象。
她通过自己的言行和决定,展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所能追求到的更高自由与独立。
3. 其他次要角色除了主要角色,还有一些次要但重要的女性形象,比如约瑟芬和恩森家庭的女佣们等,通过她们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那个时代封建等级下女性所受到的限制和压迫。
四、比较与分析1. 女性地位分析两部小说中不同女性形象对于自身权利和地位问题的认知和争取方式,探讨其所处环境对于她们选择的影响。
女性哥特视角下《简爱》与《呼啸山庄》的对比分析作者:杨舒涵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0期摘要:哥特式小说盛行于英国18 世纪,是当时小说的一种创作形式。
哥特式小说以其独特的描写视角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其中对环境的阴冷描写和对主人公冒险精神的叙述,都给读者带来了心理上的刺激和快感,这也是哥特式小说为什么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下文笔者将对《简·爱》和《呼啸山庄》这两部小说进行对比分析,从创作手法出发,研究哥特式小说创作的特点。
关键词:《简·爱》;《呼啸山庄》;哥特视角;对比作者简介:杨舒涵(1980-),女,四川米易人,本科,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欧洲文化、英美文学与文化、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1小说的创作中有很多创作方式和种类,方式和种类的不同,小说的内容构成也就不同,但各自都有着不同的优点。
在五花八门的形式中,现实主义可以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广泛使用和追崇。
笔者在研究英国小说时发现,区别于其他类别的小说,哥特式的写作形式是最最具有代表性的,时隔这么多年,在如今的小说界依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哥特式的小说中,《简·爱》和《呼啸山庄》这两部小说可以说是其中的经典,对于分析哥特小说的特点十分有益。
一、哥特式小说的由来及发展哥特式小说发起于18 世纪中后期,以其独特的创作背景和阴冷描被读者所喜爱。
在这一类小说中,多数的故事情节都发生在古堡、废墟等地点,且大多都是描写凶杀、复仇等内容,这样的情节描写往往具有神秘感,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刺激。
哥特小说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由于在贺拉斯·瓦尔普的开山之作《奥特龙多堡》中的副标题为一个哥特故事。
哥特小说满足了人们在阅读中从超现实甚至荒诞的故事中得到愉悦的需求,所以受到很多读者的追崇。
在18 世纪末、19 世纪初哥特式小说十分盛行,时至今日,依然很受欢迎。
2008年4月第26卷 第2期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Adult Educati on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Ap r.,2008Vol.26 NO.2《简爱》与《呼啸山庄》写作形式的比较分析田仙枝(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外语学院,430223)摘 要:从分析《简爱》与《呼啸山庄》两部著作写作形式入手,比较两部著作在写作上的异同,使人们更能看清楚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小说的写作特点。
关键词:哥特式小说;维多利亚时期文学;女权运动;《简爱》;《呼啸山庄》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444(2008)02-0043-02收稿日期:2007-11-21作者简介:田仙枝(1976— ),女,湖北麻城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外语学院讲师。
《简爱》与《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史上维多利亚时期两部不朽之作。
维多利亚时期也被称为现实主义时期,它与浪漫主义时期相比,既传承了其不少优点也增加了不少独特之处。
在这个时期,维多利亚作为唯一的统治者统治英国多达63年之久,正是因为她个人漫长的统治,英国的文学到这个时期难免会有“纯洁性”的特点,那就是,女性文学频繁出现,哥特式小说特点在作者大力批判现实的基础上日见明显。
《简爱》与《呼啸山庄》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这个时期,英国国内的宪章运动促使人们开始考虑自己的权利,妇女的权利也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另外,达尔文的《物种的起源》也向人们表明,挽救自己命运的不是上帝而是自己,它所提倡的“适者生存”理论也暗示妇女,应该利用身边或自身的条件拯救自己的命运。
正因为有这样的前提,《简爱》中的简爱才不会与浪漫主义时期《傲慢与偏见》中的莉芝性格雷同,《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因为爱慕虚荣才会落下那样的命运。
一、《简爱》与《呼啸山庄》写作相同点1.作品中都渗透着哥特式小说的特点“哥特”一词本是用来指中世纪建筑(如:哥特式建筑)和艺术(如:哥特式艺术)的贬义词。
作者: 刘瑞
作者机构: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170-17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简爱 呼啸山庄 单一叙事 双重叙事
摘要:�简爱》和《呼啸山庄》作为世界文学的长篇巨著,都是以第一人称叙事的角度来写作的。
《简爱》采用的是单一叙事者的叙事方法,而《呼啸山庄》采用的是双重叙事者的叙事手法。
本文主要探讨这种叙事方法在描述人物性格方面的异同,前者描写人物性格更加直观,后者从不同角度叙述人物形象,给予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文学WEN XUE2017.04《简·爱》和《呼啸山庄》都是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但是二者有不同的叙事模式。
《简·爱》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充分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权威性评价,通过单一叙述者的叙述创造了一个虚构域,而《呼啸山庄》有多个叙述者,创设了多个虚构域。
一、叙事时间1.叙事起点的不同叙事起点在小说的时间安排中非常重要,代表着故事开始叙述的起点。
《简·爱》的故事从主人公简·爱10岁开始,至其婚后10年结束,一共18年,采用的是平铺直叙的顺叙结构。
简·爱幼年失去双亲,寄居于舅舅家,在与舅妈和表哥发生冲突后又被送往寄宿学校,学成之后成为一名家庭教师。
她与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相恋,却在结婚前夕发现罗切斯特另有妻子,愤而出走,最后两人历经磨难终成眷属。
《简·爱》的故事仅涉及两代人,且上一代人中并没有重要人物,因此整个故事都围绕主人公的成长和情感历程展开。
《呼啸山庄》的时间跨度是1771年至1802年,共31年。
故事的起点是老庄主恩萧收养吉卜赛孤儿希斯克利夫,终点是希斯克利夫的去世。
《呼啸山庄》的叙事是从1801年开始的,也就是叙事起点位于故事的中间,整个故事情节同时向前、后两个方向展开。
1~3章、32~34章采用顺叙的手法,4~31章则采用倒叙的手法,故事的核心部分是中间的追叙部分。
《呼啸山庄》讲述了三代人的故事,时空跨度相对较大,因此需要更具张力的叙事结构。
作者艾米莉从故事的中间开始叙述,打破了单一的小说叙述模式,采用了更为复杂的故事结构。
作为一部风格超前的小说,《呼啸山庄》将叙事起点安排在故事中间,这样既能够引起读者的悬念,又可以使读者获得一种优越地位,掌握故事的基本发展趋势,对故事中震撼人心的情节予以接受和认同。
2.故事时序和叙事时序的不同一般情况下,人们将自然时间状态称为故事时间,将叙事文本中体现的时间状态称为叙事时间。
作者为了故事效果可能会重新安排和组合时间,以此造成叙事时间的变异。
《简·爱》和《呼啸山庄》叙事模式比较文章对比分析了英国勃朗特姐妹的名著《简·爱》和《呼啸山庄》写作方法的异同。
这两部作品有着其相同点,都是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但两者之间叙事模式差别却异常明显。
其体现在:《简·爱》叙事方法形式单一,从自身角度出发讲述一些较为权威性评论,能够极大调动读者的积极性。
而《呼啸山庄》采用的则是多种叙事结构,叙述者在讲述故事同时将自身夹杂在里面,未来和过去的故事同时形成,因此也给人一种纷繁复杂的美的享受。
标签:《简·爱》;《呼啸山庄》;叙事结构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而《简·爱》和《呼啸山庄》两部世界名著正是其发展的产物。
两部作品之间存在相同和异同。
《简·爱》因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自由奔放的特点,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呼啸山庄》采用的则是多种叙事结构,相反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很多人不明白作者的用意。
一、《简·爱》与《呼啸山庄》叙事模式比较《简·爱》意在塑造为出身低微,生活中充满曲折坎坷,但也有独特追求,追求人生而平等的女性形象。
作者将简爱追求人生平等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充分利用“我”和后来即将出现的人物进行描写,以便读者了解小说的基本脉络。
同时也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让读者走进简爱的心里,从而更好的去了解她的内心世界。
而作者也希望通过自身的作品将男女平等的愿望传达到更多的读者心中,希望与读者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呼啸山庄》其前后有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小说中讲述了恩肖与林敦两家间的恩怨情仇和一个关系杂乱且富有趣味性的故事。
希斯克利夫从最初一个孤儿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成为了呼啸山庄的主人。
小说中通过房客和女管家之间的对话,让读者能够更加全面了解希斯克利夫的感情。
二、以人物分析为切入点来比较《简·爱》和《呼啸山庄》叙事模式1、小说《简·爱》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这种方法使得读者能够深层次了解人物性格,对人物各方面有一个初步了解,从而为全面塑造简爱的生动女性形象创造前提条件,来彰显其对爱情追求和自由的向往。
《简·爱》与《呼啸山庄》异同之比较作者:聂风云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7期摘要:《简·爱》和《呼啸山庄》分别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
作为两姐妹,她们创作上都融入了女性主义小说的特点,并在男主人公行为描写上有某些相同之处。
同时,两部作品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主题思想、意象创造等几个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简·爱》;《呼啸山庄》;异同比较在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中,女性作家主要以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两姐妹最为出色。
她们的代表作《简·爱》和《呼啸山庄》使两姐妹跻身世界知名作家行列。
作为亲姐妹作家,她们的成长环境完全相同,因此《简·爱》和《呼啸山庄》这两部作品就有了许多相同之处,但因为两姐妹在性格上的一些差异也使两部作品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在此,笔者就这两部作品的异同之处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一、《简·爱》与《呼啸山庄》的相同之处1.两部作品都表现了对男权主义的抗争《简·爱》主要揭示了女主人公对男权社会的反抗,追求男女平权的主题。
由于父母早亡,简·爱很小被寄养在舅舅家,舅舅去世后,她遭到舅妈和表兄的极度歧视,在这样的环境下,她通过顶撞舅妈,大胆回击表兄显示自己的反抗意识。
后来,在进入劳渥德寄宿学校后,由于学校环境的恶劣和校方对学生的各种非人虐待,简·爱没有屈服,依然进行了坚决的反抗,以保有自我的人格尊严,表现出强烈的女权意识。
《呼啸山庄》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也是一个反叛男权的女性形象,这种反叛集中的体现在她狂野与任性的性格中,不顾父亲的反对,依然与弃儿希刺克厉夫亲近玩耍,对来自仆人的劝阻也毫不顾忌,甚至背后买通他人充当自己与希刺克厉夫之间的信使。
在爸爸临终时,居然反问爸爸为何不能永远做一个好父亲。
除此以外,凯瑟琳还在日记中充满了对父权的怨恨和不满,这些都是她对男权主义反抗的表现。
比较《简爱》和《呼啸山庄》摘要:《简爱》和《呼啸山庄》是英国同胞姐妹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是英国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品。
但虽然作者有同样的家庭生活背景和社会背景,但是所写的作品却具有很多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经历性格反抗爱情哥特《简爱》与《呼啸山庄》是英国同胞姐妹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同时出版的两部长篇小说。
这两部作品的出现,引起了文学界强烈的轰动;而这两部不朽的名著竟出于名不见经传的两姐妹之手,更成了英国文学史上的佳话。
夏洛蒂·勃朗特与艾米莉·勃朗特姐妹俩生活的19 世纪上半叶的英国,虽说两个人是姐妹,但写出来的作品却有很大的异同。
一.作者的生平经历的不同导致所写出的文章内容也大有不同《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
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
这所学校学费低廉,饮食粗劣,但纪律森严。
孩子们经常挨饿受冻,受体罚,每逢星期天,还得冒着严寒或者酷暑步行几英里去教堂做礼拜。
第二年,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在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
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被父亲接回到家乡,但是在那里的一切已经在夏洛蒂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可怕的印象。
因此在后来她的小说《简爱》中,她又饱含着痛切之情对此作了描绘。
就如,《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在里德太太家,面对舅母、表兄妹的歧视和虐待,已经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
当她的表兄殴打她时,她勇于回击;当舅母嚷着叫自己的孩子远离她时,她高喊“他们不配和我在一起”;当她被囚禁在空房中时,想到自己所受到的虐待,从内心发出了“不公正”的呐喊。
在孤儿院,简的反抗性格更为鲜明,对冷酷的校长和摧残她们的教师深恶痛绝。
她对海伦说:“假如她用那根条子打我,我要从她手里把它夺过来,并且当面折断它。
”而小说中可爱的小姑娘海伦的形象,也是以她的姐姐玛丽亚为原型的。
不要把时间花在多愁善感上,更不要随波逐流的让自己的情绪被别人牵着走,沉下心来冷静思考。
能不能把人际关系梳理好,能不能解决发生在你身边的人的问题也是你今年事业发展的关键之一,建议你平复下来,不要把时间花在多愁善感上,更不要随波逐流的让自己的情绪被别人牵着走,沉下心来冷静思考。
Wuthering Heights , It depicts an abnormal picture of social life forpeople and deeply outline the human nature which has been distorted bythe unbalanced society . It also includes the hatred to betrary for love anda series of terrifying events .The whole story contains four parts :The first section is to describe the happy childhood between Heathcliff and Catherine ,including their peculiar relationship in a condition out of the ordinary .And the second part emphasizes on Catherine who abandons their affections because of her vanity and ignorance .Finally ,she becomes the hostess of Thrush Heights .In the third section ,the author mainly and largely depicts Heathcliff who and how alerts his hatred to concrete stratagems and actions in deep despair .The last part ,it just refers to the death of Heathcliff ,but highlightly reveals the new change in his mind -----------the recovering human nature .It contributes to a delighting light in the love tragedy with the terrifying air .It also reflects the spirit of humanity of the author .On the other hand ,Wuthering Heights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peculiar novel ” in the literature history of British depends on that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contemporary works filled with the sentimental tone .On the contrary ,it depicts the strong love and violent hatred along with a series of ferocious revenges ,shocking the spirit of man.---Jane is ,,,,,`s maiden book which was written in her writing career in a period of the greatest prosperity .love story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novel which deeply depicts the firmness,courage andpersistence of the young woman whose name is Jane.Jane is a woman who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women in that times .she met many sufferings which included the death of her parents and uncle ,when she was a child .what`s worse ,she also had to confront the humiliation.she lived an painful childhood,including the abuse from her vicious aunt.But these bitter experiences didn`t intimidate the young woman .On the contrary , they not only strengthen her will ,but also improve her revolted spirit .In the whole novel ,her behaviors fully express her firm personality which is so strong .Heathcliff and Jane both tenaciously struggled with the unfair fate ,but they confronted it in two kinds of different ways .Heathcliff lived with the powerful hatredso that his purpose is to wipe out the humiliation .It is the time that he lost the back of spirit when he has achieved his aim .At that point ,it is no sense for him of living .But for the love story of this book called Jane , Jane profoundly understood the dignity which is not based on such revenges.she behaved freely and she is a woman with the honest,noble and pure mind .Even though facing the great love and a fine life ,she still insisted her fair dignity .At the same time ,she accepted her loved one who lost his wealth and still chose to marry with him when he went blind .In the end ,she luckily found out her true love .2009级英语师范系11班:袁兴林。
2008年4月第26卷 第2期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Adult Educati on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Ap r.,2008Vol.26 NO.2《简爱》与《呼啸山庄》写作形式的比较分析田仙枝(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外语学院,430223)摘 要:从分析《简爱》与《呼啸山庄》两部著作写作形式入手,比较两部著作在写作上的异同,使人们更能看清楚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小说的写作特点。
关键词:哥特式小说;维多利亚时期文学;女权运动;《简爱》;《呼啸山庄》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444(2008)02-0043-02收稿日期:2007-11-21作者简介:田仙枝(1976— ),女,湖北麻城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外语学院讲师。
《简爱》与《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史上维多利亚时期两部不朽之作。
维多利亚时期也被称为现实主义时期,它与浪漫主义时期相比,既传承了其不少优点也增加了不少独特之处。
在这个时期,维多利亚作为唯一的统治者统治英国多达63年之久,正是因为她个人漫长的统治,英国的文学到这个时期难免会有“纯洁性”的特点,那就是,女性文学频繁出现,哥特式小说特点在作者大力批判现实的基础上日见明显。
《简爱》与《呼啸山庄》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这个时期,英国国内的宪章运动促使人们开始考虑自己的权利,妇女的权利也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另外,达尔文的《物种的起源》也向人们表明,挽救自己命运的不是上帝而是自己,它所提倡的“适者生存”理论也暗示妇女,应该利用身边或自身的条件拯救自己的命运。
正因为有这样的前提,《简爱》中的简爱才不会与浪漫主义时期《傲慢与偏见》中的莉芝性格雷同,《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因为爱慕虚荣才会落下那样的命运。
一、《简爱》与《呼啸山庄》写作相同点1.作品中都渗透着哥特式小说的特点“哥特”一词本是用来指中世纪建筑(如:哥特式建筑)和艺术(如:哥特式艺术)的贬义词。
然而这个贬义词被18世纪哥特复兴的倡导者所接受,这些人就是浪漫主义流派的先驱。
在英国文学史上,哥特式小说主要通过赞美人类从极端情感中得到的乐趣及至高哲学来对抗理性及既定的逻辑方式[1]。
这一点跟哥特式建筑具有相似的特点,那就是哥特式建筑也是对作为理性时代代表的古典建筑的对抗。
从这一点来看,无论是哥特式建筑还是哥特式小说均有挑战传统风格的特点。
正是这一特点使其构成激发哥特式小说核心矛盾的关键也使其推动故事情节向离奇曲折的方向发展。
可以说,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我们就不可能看到跌撞起伏的矛盾,没有矛盾,《简爱》与《呼啸山庄》也不可能那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众所周知,两部小说的作者是亲姐妹,夏洛蒂.勃朗特和爱米丽.勃朗特生活在相同遭遇的家庭历经相似的磨难,饱视当时女性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平。
尽管两部小说塑造的女性人物不太一样,两部小说展现的男性英雄也不尽相同,但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简爱》中的拜伦式英雄罗切斯特也好,《呼啸山庄》恶棍形象希斯克力夫也罢,他们都是哥特式英雄的典型代表。
两个典型的男性人物折射出哥特式英雄的全部特征:孤独、冷酷、傲慢、内心空虚等等。
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人物也尽显哥特式女性的主要个性:追求真爱是女性致死不逾的目标,女性应该自立自强追求虚荣必然遭到报应。
如果没有这么鲜明的人物塑造,没有如此独到的男女英雄人物的出现,作品必将索然无味,而这些成功之处的关键就是哥特式小说对作者的影响。
除此之外,两部小说在环境设置方面也利用哥特式小说的“鬼怪、荒谬怪诞、幻觉”等特点构成故事发展的矛盾,在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小说才得以那么自然地一波推一波地前进。
比如《简爱》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夜半神秘的笑声和无名燃烧的火,《呼啸山庄》开头鬼魂的呼唤等等,正是这些哥特式环境的塑造才使得哥特式英雄个性毕显、锋芒毕露。
2.两部小说在描写男女主人公时着笔不同,性格各异,但反映的主题基本相同《简爱》与《呼啸山庄》的作者是亲姐妹,相同的社会背景相同的家庭影响是他们小说相似点的基础。
《简爱》塑造了一个拜伦式英雄罗切斯特,他出身贵族家庭,却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娶了一个有着精神病史家庭出身的女孩,这使得他孤独、苦恼甚至试图通过舞会与一些上层贵族女性寻欢作乐来抚慰内心的创伤,但是最终他发现他还是无法从郁闷的心境中走出来,最后他发现自己爱上了简爱,这个有着和他类似心境却处在不同生活背景里的女孩。
作为小说的主题,大家都认为,《简爱》体现了在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对女权的追求(包括个人的幸福等);在此基础上《简爱》演绎着一个古老的“灰姑娘”的主题———女主人简爱并不美丽但凭借她的与众不同的“坚毅”,她打败了所有对手并得到了“王子”罗切斯特的爱;最后《简爱》通过对简爱、伯莎及罗切斯特三人的爱情故事批判了当时“男权”盛行的弊端及女性的反抗(主要是从疯妻子伯莎半夜几次点燃的“复仇之火”及简爱发现自己感情受伤后离开等情节体现的。
)《呼啸山庄》向我们展示,男主人公希斯克力夫是个恶棍,他从懂事开始就处在“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复仇心理阴影中。
有人说,他是为了爱情才变得疯狂,其实不然,他和辛德里之间根本不存在爱情,可是,他后来不仅夺得了山庄而且使辛德里同样受到心灵里的煎熬。
女主人凯瑟琳为了所谓的“荣华”生活而放弃爱情,但她最终因自己喜欢的人娶了自己老公的妹妹郁闷而死。
这个简单的过程其实也在说明《简爱》中暗示的主题,那就是,女性只有追求真爱才能幸福,追求虚荣只会使自己走向灭亡。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不难看出,两部小说中所塑造的爱情模式都有些“三角恋”的模式:《简爱》中简爱———罗切斯特———伯莎;《呼啸山庄》中林顿———凯瑟琳———希斯克力夫。
中间那个人物就是爱情故事的争端核心。
两部小说中也体现相同的主题:只追求真爱,灰姑娘的爱情终会实现,否则,女人终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甚至生命),只是前者从正面着笔,后者从反面入手而已。
3.两部作品结尾看似不同,但从灵魂的归依来看基本一致对于读者来讲,《简爱》演绎着一部女性为追求自己的真爱最终顺利实现自己爱情梦想的喜剧;而《呼啸山庄》则在男主人公希斯克力夫疯狂地报复下以女主人凯瑟琳死亡而宣告爱情故事基本告终,就主要爱情结果来讲,它是一部悲剧。
然而,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两部作品结尾看似不同,其实结局基本一样,那就是,相爱的人最终在灵魂上走向了归依。
《简爱》中的简爱感觉到自己心爱的人在呼唤自己,其实它也是一种灵魂的呼喊,这种呼喊使得简爱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义无返顾地追寻到自己的爱人并最终和他生活在一起。
《呼啸山庄》结尾时,希斯克力夫听到自己心爱的人———凯瑟琳的灵魂在呼唤自己最终冲向雪地寻找他爱了一辈子的灵魂,人们发现,在雪地里有两个鬼魂越走越远。
这是哥特式小说气氛影响的结果,但同时也表明,作者的意图也是为了实现男女主人生前一直无法实现的梦想,那就是,相爱的人无论如何是会走到一起的。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两人没能如愿以偿,所以作者采取这样一种方式表达两人内心的情感。
这其实也是对当时世俗社会的一种批判。
读者从两作者故事的结尾都可以想象到的一个事实是,相爱的人最终确实能走到一起,即使生前不能实现这个愿望,死后的灵魂还是能够在一起安息。
从这一点来讲,两部作品的结尾所带来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
二、《简爱》与《呼啸山庄》写作相异点1.小说在体现女性主题的同时,各自侧重点相异受哥特式小说和拜伦小说的影响,Charl otte B r ontё主要侧重于女性为实现强烈的爱情愿望而进行的斗争,作者通过披露上层社会的虚伪、不平等以及残忍邪恶事实的描写来表达出对穷人的同情和厚爱,在此基础上,作者也披露了宗教伪善行为,在她的笔下,笔者可以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E m ily B r ontё则主要通过对反抗、复仇、爱与恨、扭曲的人性、爱过头与不爱等细节的描写来表现出作者的爱情观和写作观。
笔者前文已提到,在最终结局时,两个作者均体现了男女主人在灵魂上的归依,而这种归依却是建立在两作者不同侧重点的基础上的。
在哥特式小说特点的运用方面,前者侧重在通过哥特式气氛的营造引出两主人公爱情的障碍———泊莎;后者则通过哥特式气氛的渲染来强调两相爱人间的爱情归依。
2.两部作品男主人公均包涵难以释怀的贵族情结,但后者更强调“精神隔离”的生存状态读者在阅读两部小说时均能感觉到,两部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沉默、孤独、崇高等贵族情结,他们“统治”着属于自己的“城堡”但似乎又对前途感觉渺茫,他们有着贵族的荣耀但似乎隐藏着某种“心灵的恐慌”。
有人认为,这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结果,英国工业革命将中产阶级推到了本属于贵族阶级的社会主导地位。
以暴发户身份出现的中产阶级没有古老的家谱和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们对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思考和对自身历史来源的理解,使其对贵族传统形成的中世纪既向往又恐惧,更加渴望拥有世袭等级制度所认可的光荣历史与显赫身世。
然而,在相同的贵族情结的背景下,《呼啸山庄》更强调“精神隔离”的生存状态。
恶棍希斯克力夫之所以成为“恶棍”不是他天生就是那样,而是整个社会对其影响的结果。
在他暴富之后,他就开始了报复的历程。
许多学者认为,这也是工业革命给中产阶级带来的最大影响。
工业化进步速度的加快是以丧失道德关怀、审美情趣和天伦之乐为代价。
中产阶级在享受物质繁荣的同时,不得不承受文化心态上的失衡和失去信仰后的孤独。
对中产阶级而言,未来总是一种幻想和不可言谈之境,因而追求者必然感到孤独和优伤。
恶性的报复成了一种社会现象。
即使到最后,希斯克力夫发现自己最爱的人快要死掉了,他还是坚持说:“宽恕是很难的,就算看看你那双眼睛,摸摸你那双消瘦的手也是很难的。
”这句话足以证明,他之前“精神隔离”状态之严重。
正是这种深厚的“精神隔离”状态,我们才能够看到一个比罗切斯特个性更鲜明的男人。
正是因为这一点,许多人对《呼啸山庄》给与了更高的评价。
《简爱》与《呼啸山庄》出自两亲姊妹之手,受相同的社会背景、家庭背景的影响,它们具有相似点,但绝不相同。
两部小说是英国现实主义女性文学的典范,它们间的相似点和相异点很多,但我们只是通过了解它们主要的相似点和相异点来帮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那个时期英国文学的特点及社会发展特点。
这些总结和对比将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英国文学的总特点。
参 考 文 献[1]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祝庆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2]陈薇.恶之花———论哥特式小说中的恶棍形象[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88-91.[3]染莺,王玉珍.感伤与恐怖:人类最真实的情感体验—试析哥特式小说的情感内涵[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90-91.[4]吴伟仁编.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5]张定铨,吴刚编.新编简明英国文学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责任编辑:丁鹏]44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