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19(五代宋元考古:元代)
- 格式:ppt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2
第十八课时 五代、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考点18)。
“气”是构成材料,是第二性的。
理由: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评价:把天理和人欲对立,实则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1300多年历史。
给词注入强劲生命力,是宋词中豪放派的创始者和主要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其代表作。
重点、难点、考点1、宋元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实现大一统,使社会出现相对安定的局面。
(2)宋元时期的经济继续发展,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它不仅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而且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的高度发展是科技文化发展的物质前提。
(3)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族人民互相学习,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高。
(4)这一时期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在同亚非欧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一方面是我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国也吸收了外采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
(5)这一时期的文化是在隋唐文化高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2、宋元时期的文化特点(1)是文化高度发展、全面繁荣的时期,无论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教育、文学、艺术、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辽、西夏、金随着同汉族经济联系的加强,文化进一步交融,在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一些各自的特点。
(3)这一时期,我国的三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往世界,为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3、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对西欧的影响中国古代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向西传到欧洲,对西欧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印刷术作为新教反对天主教起了重要作用,火药炸毁了西欧的骑士阶层,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西欧资产阶级开辟新航路,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客观条件。
4、怎样认识文化现象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一定文化现象都是某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①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私人书院也注重按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德行,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和封建制度完善的表现。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宋元文明 [单元内容分析]两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至南宋最终完成。
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崛起,形成了新的城市风貌,也给两宋的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代之而起的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是中国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获得发展的重要时期。
学习这段历史,有助于认识各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作出了贡献,认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杰出成就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①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史称北宋。
②南宋时,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③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辽)国,1005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
④西北地区的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⑤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灭辽、北宋。
⑥赵构建立南宋,与金达成“绍兴和议”。
⑦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⑧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并于1279年统一全国。
⑨元朝在隋唐大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形成了京杭大运河。
⑩唐朝初年出现了雕版印刷,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⑾北宋时,漂浮式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制成“罗盘”。
⑿南宋时期出现的“突火枪”是后世枪炮的雏形。
⒀词盛于两宋,婉约派和豪放派是宋词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流派。
⒁元代最有创造性的文艺形式是元曲,《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是元朝著名的杂剧作家。
2.了解:①宋朝实行“重文轻武”国策的表现:强干弱枝、削弱武将权力、优待文人、完善科举制度。
“重文轻武”国策对宋朝历史发展的影响:加强中央集权,文化繁荣,造成了军力不振的局面。
②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集中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风貌,是宋代城市生活的缩影。
③宋高宗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④元朝为了治理辽阔的疆域,设立“行省”制度。
⑤忽必烈以大都为中心,修筑四通八达的驿道并设立驿站。
第五单元宋元时期【阶段特征】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一、政治:(1)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宋代积贫积弱,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最终元朝实现了中国古代第四次大统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
宋朝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经济:(1)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纸币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2)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3)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
三、思想文化:(1)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与外传。
(2)宋代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
(3)宋词、元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
(4)商品经济的发展,风俗画兴起。
【知识整合】一、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②地方:将军权和财权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2)元朝的政治制度①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宋元时期的经济(1)宋朝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江浙地区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精耕细作全面成熟,稻麦复种制,江南形成一年两熟,有些地方一年三熟。
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2)手工业:A、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宋代开始出现),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衣被天下”)。
B、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C、五大瓷窑和景德镇,出现青花瓷器。
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元朝进入彩瓷生产期,以青花、釉里红为代表。
收稿日期:2022-11-25作者简介:陈朝云(1965-),女,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元考古研究;洪淑莹(1993-),女,海南儋州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第56卷 第1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1月 Vol.56 No.1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 Jan.2023 元代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考古学观察———以北方元代壁画墓图像资料为中心陈朝云 洪淑莹(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 要:元代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文化交融互动的重要时期。
考古发现揭示,北方地区元代壁画墓以长城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
长城以北的元代墓葬壁画中的游牧、狩猎图等呈现出蒙古族游牧生活特征,长城以南地区的壁画内容以备宴图、杂剧图、孝行图等汉文化特色为主体。
但各地墓葬壁画装饰在图像组合及图像细节表现上都表现出蒙汉等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体现出不同区域迥然不同而又交错共存的文化面貌。
墓葬图像中的人物服饰、饮食等生活图景均体现出多民族杂居混融的时代特征,反映出多样杂糅的社会文化风貌。
关键词:元代墓葬;壁画墓;图像资料;民族融合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23)01-0104-07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境内元代墓葬考古工作逐渐开展,集中于北方地区的元代壁画墓图像资料得以披露,这些图像资料涉及元代服饰、饮食等多方面的历史信息,其生动、直观的内容不仅弥补了传世文献难以传递的具体内涵,还为学界进行元代多民族文化融合研究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一手资料。
目前有关元代壁画墓图像的考古学研究集中在图像资料分类介绍或个案题材研究上,对图像资料所蕴含的元代社会多民族文化融合状况缺乏系统的研究。
本文依据北方元代壁画墓的考古发现,对壁画墓中图像资料所反映的元代服饰、饮食等方面内容进行系统考察研究,期冀为学术界深入认识北方地区13-14世纪中国各民族社会生活状态提供新的视角,揭示元朝各民族杂糅共居的社会样貌,深化元代多民族融合历史的学术认识。
五代宋元美术——⾼频考点2021年年9⽉月11⽇日一、名词解释1.“皇家富贵,徐熙野逸”*****2.“马一角,夏半边”****3.米氏云山 *4.三远 ***5.南吉北磁 **6.瘦金书 *7.浅绛山水 *8.小景山水 *9.永乐宫壁画 *10.《韩熙载夜宴图》***11.《千里江山图》*12.《清明上河图》***13.《泼墨仙人图》*二、简述题1.简述“宋四家”的艺术特点 ***2.简述“元四家”的艺术特征 ***3.简述“南宋四家”的艺术特征 ***4.简述赵孟頫的绘画特色及理论成就 **三、论述题1.试述五代山水画的艺术特征及其代表人物 *2.试述宋代美术发展概况 *3.试比较院体画和文人画的不同 *鹊华秋⾊图—赵孟頫千里江⼭图—王希孟韩熙载夜宴图—顾宏中一、名词解释1.“皇家富贵,徐熙野逸” (徐黄异体)*****“徐黄异体”指五代西蜀画院画家黄筌和南唐画家徐熙的花鸟画风格 。
他们因为不同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怀及不同的笔墨技巧,形成了面貌迥异的风格。
黄筌,取材多为宫廷珍禽瑞鸟,奇花怪石;画法多采用“”双钩填彩“,笔致工细;画风富丽,设色鲜明,因此被称为”黄家富贵“,代表作为《写生珍禽图》。
徐熙,取材多为民间汀花野竹,水鸟渊鱼,作画重在用墨,兼勾带染,有”落墨花“之称;设色不以晕染为工,只是略加色彩,突破了唐以来细笔添色变现奇花异鸟的格式,画面清新雅致,野趣盎然,因此被称为”徐熙野逸“。
宋人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从而出现中国美术史上第一次以画家风格为分野的花鸟画派。
2.“马一角,夏半边”****南宋马远、夏圭的山水画由于大胆剪裁,突破全景程式而画边角之景,因而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
这种“边角之景”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通过虚实的对比来表现空蒙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
马、夏的边角之景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浓郁诗意,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和丰富。
第四节元代手工业一、景德镇窑瓷器元代景德镇窑瓷窑业发展迅速,取得了非凡成就。
(一)青白瓷元代景德镇青白瓷生产技术水平降低,釉色变混浊,花纹不清晰。
胎体普遍变厚,造型变厚重饱满。
装饰出现兽环铺首、串珠纹、点彩、S形双耳、器下连座等手法。
(二)卵白瓷卵白瓷也叫枢府瓷。
卵白瓷是胎体厚重,釉为失透状(青白釉相对来说是透明状玻璃釉,失透状即指釉层不太透明),色白微青,类于鹅蛋颜色。
元代中央枢密院在景德镇压定烧这种瓷器,且在印花纹饰中间印有“枢府”二字,又被称为“枢府瓷”。
也有“太禧”款,这是专给负责祭祀皇帝的“太禧宗禋(yin)院”定烧的。
印花卵白瓷中有一部分是民用瓷和外销的,这些瓷器也被后人统称为枢府瓷。
器类以盘、高足碗、折腰碗等小型器为主。
折腰碗敞口、折腹、厚圈足,有鸡心突,足边缘常有小砂粒。
元王朝有尚白的习俗,故成吉思汗在斡难河之源即皇帝位时“建九游白旗”,忽必烈在大明殿的御座上也设有“白色伞盖”,甚至元王朝还把白马之奶定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专用饮料,那么元文宗以卵白瓷作宗庙祭器,显然取决于“祭器尚纯”以白为吉的蒙古族特有的审美标准。
八吉祥,显然是元文宗笃信藏传佛教的标志,因为元代自忽必烈以后的皇帝(八思巴:藏传佛教喇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在登上皇位之前,都要受佛戒九次。
故宫收藏一件印有阳文“太禧”款盘,直径18厘米,印有阳文五爪龙纹、八宝等纹饰。
“太禧盘”是蒙古文化(尚白)、西藏文化(八吉祥)、汉文化(以龙象征帝王)在元代官窑瓷器上的体现。
(三)青花瓷1、青花瓷是应用钴料在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青花瓷的大量生产是在元代中期以后,畅销国内外,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
但是对元代青花的认识却经历了长时间的探讨。
2、青花起源青花起源有2说:青花起源于波斯说和中国创造说。
A青花发明的传说元代窑址发现1件窑具用青料写的“头青”2个字,可见元代已经把这种蓝色花纹称为青花。
宋元时期⽂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宋元时期我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迅速,科技⽂化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创设情景、层层设问的⽅式开展教学过程。
通过相关的历史图⽚,描述五代宋元时期史书、宋词、绘画与书法的特⾊和成就。
整个过程让学⽣⾝临其境的去感受、体会当时的历史发展状况,⽐直接的讲授更容易调动学⽣的兴趣,开启学⽣的思考模式。
【课标精解】1、通过对宋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的审美感,提⾼学⽣的鉴赏⼒。
2、通过学习使学⽣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化遗产,增强学⽣的民族⾃豪感。
【教材分析】宋元时期⽂化辉煌灿烂,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鲜明的时代特⾊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明史上⼜⼀⾼峰。
宋元时期,《资治通鉴》的编纂,成就了⼀部⽓势恢宏的史学著作,宋词在我国⽂学有着举⾜轻重地位,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明的重⼤贡献。
书法和绘画也涌现出⼏位⼤师及经典作品。
【学情分析】课程改⾰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已经不能封闭⾃为。
教学对象是初⼀学⽣,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图书馆、影视作品、报纸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
进⾏本课教学时,他们已经多少接触过相关的⽂学艺术作品,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还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较史料的学科能⼒,为参加本课丰富多彩的学⽣活动做好了准备。
【教学⽬标】1、知识与能⼒(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了解宋元时期的⽂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及书法成就。
(2)通过对宋词、元曲、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的审美感,提⾼学⽣的鉴赏⼒。
2、过程与⽅法借助图⽚资料⾳响材料等创设⼀种⽂化氛围,让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增长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宋元⽂化的学习,增强学⽣的民族⾃豪感;学习司马光对⼯作的执著和严谨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解读】1、教学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元曲”重点解读:1、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体现着中国古代史学在宋元时期的辉煌成就。
陕西历史名人(宋元明清)1 杜汉徽:京兆长安人。
宋初名将。
善骑射。
后晋,后汉,后周时期戍守边州,屡破辽兵。
任天长军使,雄武军使。
后因病而卒。
2 王意见:京兆万年人。
宋代诗人。
任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刑部尚书等官职。
七十九岁无疾而终。
3 李成:京兆长安人。
宋初画家。
先世为唐宗室。
[宣和画谱]推他的山水画为古今第一。
4 许道宁:京兆长安人。
五代,宋初画家。
今存世作品有[松山行旅图][秋山萧寺图]。
5 刘谦:京兆长安人。
宋史学家兼诗人。
曾任荣州刺史,后奉诏修撰[五代史]著有诗集一卷。
6 杨砺:京兆户县人。
官至翰林学士。
但一生清苦。
死后真宗冒雨致祭。
7 李建中:京兆人。
宋代大书法家。
后居蜀地官至太府寺。
自称崖夫民伯。
8 史序:京兆长安人。
宋代天文学家。
任翰林院主簿,监丞。
9 种世衡:京兆长安人。
宋朝名将。
开清涧县城。
深得当地军民爱戴,死后军民画像苦祭。
10 石苍书:京兆人。
宋代书法家。
曾任承事郎等官职。
11 薛绍彭:京兆长安人。
宋代书法家。
今西安市周至县楼观台藏有薛绍彭题诗石刻。
12 吕大钧:京兆蓝田[今西安市蓝田县五里头村人]人。
北宋学者。
著有[乡约][四书注][成德集]等书。
13 赵瞻:凤翔周至[今西安市周至县]人。
任侍御史等官职。
著有[春秋论][奏议][文集][西山别录]等书。
14 吕大防:京兆蓝田[今西安市蓝田县五里头村]人。
任盐铁判官,太长博士,后官至宰相。
15 吕大忠:京兆蓝田[今西安市蓝田县五里头村]人。
任县令,知州,河北转运判官,陕西转运副使等职。
任陕西转运副使之职时,将[石台孝经][开成石经]以及当时长安一代遭受破坏的历代石碑细心收集。
移置到府学北边[今陕西碑林博物馆]地址。
并选择干燥坚固地基稳固排放,且修建了房屋,廊亭,安排了放置次序,使得这些珍贵文物得以保存至今。
为今之碑林博物馆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其功流芳千古。
16 吕大临:京兆蓝田[今西安市蓝田县五里头村]人。
北宋学者。
曾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