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考古课件:磁州窑
- 格式:ppt
- 大小:8.58 MB
- 文档页数:27
磁州窑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
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有延续。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概况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
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
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有关宋代磁州窑瓷器的文献记载,宋代尚未见到,主要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
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谢肇制《五杂俎》、清初《磁州志》、《明会典》、朱琰《陶说》、兰浦《景德镇陶录》和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书,磁州窑瓷器在造型、釉色、烧造地及工艺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和描述。
磁州窑的历史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
黑白意象——试论宋代磁州窑婴戏图目录摘要关键词(中英文)------------------------------------------1引言---------------------------------------------------------------------3正文第一章宋代磁州窑概述第一节宋代磁州窑的历史背景------------------------------4二二二宋代磁州窑婴戏图的发展演变---------------------5第二章宋代磁州窑婴戏图的审美情趣第一节人物个性之美------------------------------------------第二节画面构图之美------------------------------------------第三节黑白线性之美------------------------------------------第四节民间文化对宋代磁州窑的审美体现----------------第三章婴戏图在当代陶艺创作中的表现第一节婴戏图在当代陶瓷绘画中的表现-------------------第二节婴戏图在当代陶塑中的表现-------------------------结语----------------------------------------------------------------------参考文献----------------------------------------------------------------致谢--------------------------------------------------------------------摘要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民间瓷窑的杰出代表。
宋代民间窑场不断涌现,装饰手法不断革新。
婴戏图中,通过儿童形象的真实描绘,展现出当时的社会生活,这对我们了解宋人生活状态以及审美心理,对了解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八大官窑之磁州窑磁州窑白地黑花刻划凤纹罐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汉族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
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
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有关宋代磁州窑瓷器的文献记载,宋代尚未见到,主要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
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谢肇制《五杂俎》、清初《磁州志》、《明会典》、朱琰《陶说》、兰浦《景德镇陶录》和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书,磁州窑瓷器在造型、釉色、烧造地及工艺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和描述。
磁州窑是中国著名的汉族民间陶瓷窑系,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彭城和磁县等地,是北方陶瓷的代表。
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
磁州窑是宋代成就突出,富有民间特色的瓷窑。
磁州窑的釉色较为丰富,有白釉,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尤以白釉最为出名.在装饰上主要采用黑白对比的方法,其中以画花,剔花及珍珠地最为盛行.画花系以当地所产的花斑石为绘料,在白色的釉地上画出黑色的花纹,其纹饰多以枝叶并茂的折枝花和生动多姿的鱼间窑以独特的创造性,一改宋代以前我国南青北白的单色装饰方式,开创白地黑花釉下彩绘陶瓷制品的装饰先河。
千古民窑磁州窑特征及其历代制品赏析磁州窑是中国著名的民间陶瓷窑系,是北方陶瓷的代表,窑址在今河北省磁县观台镇一带,因地属磁州而得名。
在宋代达到鼎盛期,辽金元、明清仍有延续,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存世品也相对多一些。
▼北宋磁州窑白地剔花梅瓶纽约苏富比拍卖▼辽代磁州窑罐▼金代白釉褐花罐▼金代白釉黑彩人物邯郸磁州窑博物馆藏▼金代“张家造”款白地黑花虎纹如意形枕南越王博物院藏、杨永德夫妇捐赠▼金代磁州窑白地黑花花鸟纹八角形枕磁州窑陶瓷工艺简练流畅、挥洒自如,其典型代表是白釉瓷、黑釉瓷和白地黑花釉下彩瓷这种表现手法,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底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
一改过去以刀在瓷胎上刻划转而以娴熟的绘画技巧,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蓬勃的生命力,无论是花鸟鱼虫、山水人物,还是诗文书法都洗练潇洒,简洁明快,将古代制瓷工艺与传统绘画艺术高度结合,他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
磁州窑品种诸多,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各地纷纷仿制,黄河南北均有此类风格制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
▼金代磁州窑系红彩碗残片中国茶叶博物馆磁州窑的特征:(一)瓷胎:磁州窑器物瓷胎胎质比较坚硬,胎壁一般也比较厚,胎的颜色为灰白色及黑灰色。
▼北宋磁州窑白釉瓜棱式执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二)瓷釉:磁州窑器物的瓷釉大多数是白色釉,也有少量的黑色釉及个别的绿色釉器物,磁州窑的白色釉不是十分白,而是白色微闪黄色。
这种白釉器物,在施釉之前先要在瓷胎上施一层白色的色衬釉,然后再施透明釉入窑烧制而成,此种方法既能使瓷器的釉面光润,又可增加瓷釉的白度,另外磁州窑器物黑色釉一般不是纯黑色,而是黑中闪褐色。
▼宋代磁州窑白釉黑花龙凤罐章丘博物馆藏(三)纹饰:磁州窑在纹饰方法方面,创造了在瓷器上进行绘画,刻划,剔花等多种装饰方法,这是对瓷器制造工艺发展的一项重大贡献。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宋元磁州窑文字枕概述及断代(上篇)]宋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 [宋元磁州窑文字枕概述及断代(上篇)]瓷枕是磁州窑器物中一项独立的门类,造型各异,装饰技法繁多,装饰题材丰富多彩。
其中文字枕尤为引人注目,历史上“诗、词、曲、赋”等文学形式在瓷枕上均有展现。
本文拟将宋元磁州窑文字枕的发展脉络梳理清楚,并探讨瓷枕分期及装饰内容、技法等相关问题。
磁州窑指今河北省南部邯郸的磁县和峰峰境内太行山东麓漳河、滏阳河流域宋元时期的制瓷窑场,这里当时属磁州管辖,故名,为磁州窑系中心窑场。
建国后,漳河流域的观台窑先后经过三次考古发掘,特别是1987年第三次观台窑发掘,不仅出土器物丰富,还为磁州窑器物提供了科学的分期断代标准。
加之漳、滏流域墓葬、遗址出土,以及建国前后散失国外和私人收藏瓷枕,这些都为宋元时期文字枕的纵向排列打下了基础。
一、宋代磁州窑文字枕1987年观台窑发掘出土的Ⅱ型2式带文字的珍珠地叶形枕有3件标本:(1)珍珠地划花,枕面纹饰以双钩“福德”二字为主体,文字周围有缠枝蔓草花纹(图1);(2)珍珠地划花,枕面双钩文字“福德枕一只”(图2);(3)枕面前部残片,珍珠地划花,双钩“福”字头,边上有草叶纹。
这3件标本属观台窑二期前段,时代约为北宋中期,此类珍珠地划花“福德”、“福德枕一只”文字叶形枕为迄今发现宋元时期磁州窑较早的文字枕。
叶形枕是观台窑的典型器物,珍珠地技法出现很早,流行于观台窑一期至二期前段,时代约为五代、北宋早期至北宋中晚期。
磁州窑系的河南登封曲河窑、密县西关窑和新安城窑等窑口也有珍珠地划花“福德”文字枕。
如:美国纽约帕克博耐特美术馆藏珍珠地划花文字长方形枕,枕面珍珠边划花双钩“福德”二字,枕前墙有深剔花双叶菊花纹。
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藏珍珠地划花文字长方形枕,带年款,枕面珍珠地划花双钩“家国永安”四字,文字两边分别划书“本冶底赵家枕永记,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三月十九日画”,枕前墙亦有深剔花双叶菊花纹(图3)。
详细解读宋代磁州窑、定窑、铜川市耀州窑宋代磁州窑白釉剔刻花纹钵宋代磁州窑白釉剔刻花纹钵宋代磁州窑白釉剔刻花纹钵宋代磁州窑白釉剔刻花纹钵钵造型圆润,斜直口内收,弧腹下沉,圈足。
器身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圈足无釉,外壁施剔花工艺,饰花卉纹饰,线条流畅婉转,纹饰繁绣生动。
整器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富有立体感,亦可见工艺之精。
剔花瓷器的做法是先在灰褐色胎上施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划出纹样,再将花纹以外的地子上的白色化妆土剔掉,露出灰褐色胎,形成深色地子衬托白色花纹的装饰效果。
宋、金时期,我国北方山西、河北、河南的一些瓷窑为了解决当地制瓷原料不够纯净给瓷器生产带来的弊端,另辟装饰蹊径,大量采用剔花装饰。
磁州窑是中国著名的民间陶瓷窑系,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
位于今河北省邮郸市彭城和磁县等地,是北方陶瓷的代表。
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
磁州窑在我国瓷业的作用,明代已有评估。
瓷器,又名磁器;《五杂俎》解释“磁器”是这样说的: “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 ,盖河南磁小窑最多,故相沿名之。
”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
宋代定窑白釉花口盘宋代定窑白釉花口盘宋代定窑白釉花口盘宋代定窑白釉花口盘定窑喜作花形盘,有三、四、五、六、十、十二瓣诸式等。
此盘作六瓣葵花形、敞口、弧壁。
腹部内出筋,转折有力,不输金银器的力度感,给人以形体挺拔、轻巧灵动之美感。
盘的造型规整生动,胎体轻薄,通施白釉,釉质温润莹白如雪,宛如一朵盛开的梅花,不仅具备薄如纸,声如馨之贡瓷特征,更将宋室清谈高雅的审美趣味一览无遗。
宋代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属于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
辉煌的元代磁州窑(上)一今天彭城的地面上,已经极少有元代的痕迹了。
然而,这个在七百多年前已经成为镇建制的地方,地下丰富的元代古窑遗址遗物,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陶瓷珍品,散乱在民间收藏爱好者手中的元代陶瓷器物、瓷片,总让人想起元代彭城磁州窑昔日的辉煌。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开平为上都,燕京(今北京)为中都,将政治中心南移。
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
第二年,升中都为大都。
随之,忽必烈率领骁勇的蒙古铁骑横扫千军灭掉南宋,结束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又一次大统一。
在元朝一百多年的历史里,是磁州窑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鼎盛的时期之一。
元代,由于多种原因,磁州窑的另一中心窑口,观台窑开始逐渐衰落。
彭城窑以无可争辩的事实,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陶瓷制造产业中心。
以前对元代磁州窑的认识、研究、评估,囿于观台窑的状况及实物考证短缺,或者说,当时彭城的元代窑址还未发掘,大量的遗迹、遗物没有被发现,所以对元代磁州窑比较全面深入研究不够。
往往以“宋金元”或“元明清”简单归期,一笔代之。
甚至,还有人提出了元代是磁州窑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制瓷业衰落期的看法。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不断发现与磁州窑相关的文物考古实物及资料。
特别是古镇地下数以万计的元代陶瓷器物、遗物、遗迹的被陆续挖掘、发现,使彭城元代磁州窑的面目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位置越来越显明。
1973年8月,在彭城大路沟一处建筑工地的地下,挖出了一块刻有“大元国至元卅一年张彧记”的石制碾槽。
碾槽是古代加工陶瓷原料的主要设备,窑场必有碾槽。
大家想,这里肯定是个古窑场!果然,除了挖出的碾槽外,还挖出了不少典型的元代渔藻纹盆、碗、盘之类的器物和瓷片。
其后,从不断出土的元代窑遗址、器物中,逐渐揭开了彭城元代窑的真面目。
1998年至2000年间,峰峰矿区实施滏阳路西延工程,对彭城古镇进行旧城改造。
为了保护地面上的清代古窑,对磁州窑盐店遗址进行了挽救性的挖掘。
宋代定窑及磁州窑系在唐代“南青北白”瓷业布局和发展的基础上,宋代有六个瓷窑体系,北方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的龙泉青瓷系、景德镇的青白瓷系。
而邢窑、越窑等一代名窑则从此湮没无闻。
磁州窑的白釉釉下黑花继承了唐代长沙窑青釉釉下彩的传统,直接为元代白瓷釉下青花提供了榜样。
宋词不仅重视釉色之美,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不是一览无余的玻璃釉,而是可以展露质感美的乳浊釉和结晶釉。
釉料配方不再是稀淡的石灰釉,而是粘稠的石灰碱釉。
因此汝窑“釉汁莹厚如堆脂”,官窑、龙泉窑多次施釉,釉中微小气泡造成的折光散射形成凝重深厚的之感,有赏不尽的含蓄。
辽瓷以富有民族特色的皮囊壶(鸡冠壶)、鸡腿瓶闻名于世。
金人南侵,北方瓷业衰落,产品粗劣,大量工匠南移,使得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和龙泉窑青瓷大量出口,广州也生产陕西耀州窑瓷器出口,形成了以后元代瓷业中心南移的新局面。
宋代定窑碗1、定窑系诸窑:定窑: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
涧磁村发现唐代早期碗,浅身平底、外黄釉内白釉、胎厚重,制作粗糙;唐代后期白釉碗碗身多做45°斜出,浅身宽圈足,里外施釉,胎较早期薄;五代时期唇口白釉碗稍多。
金代定窑仍继续烧造白瓷,不仅供给金人统治的淮河以北地区,还运往江南。
也有一定数量的粗瓷,白釉碗心一周刮釉叠烧,碗心书写段李刘元液蛰等字以及纹饰。
涧磁村的烧造历史始于唐终于元。
宋代定窑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
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等,刻花是宋代早期南北方都是用的主要方法。
北宋早期定窑和耀州窑吸取了五代越窑的浮雕技法,刻花除莲瓣纹外,还有缠枝菊纹在同一器上出现,布局很不协调。
两窑刻花往往结合划花装饰,如在折沿盘盘心刻出缠枝、折枝花卉轮廓线,内部再用蓖状工具划出细线纹,增强了立体感,以双朵花常见,也有花果、莲鸭、云龙等。
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后期,多在碗盘的里部。
花卉纹以牡丹莲花多,菊花次之,采用缠枝、折枝、转枝方法,碗底内印三四朵花卉,四瓣海棠、五瓣梅花、六瓣葵花;禽鸟纹有孔雀、凤凰、鸳鸯雁鸭;印龙纹多在盘里,云纹满布,龙身盘曲首尾相接矫健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