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18(五代宋元考古:辽金)
- 格式:pdf
- 大小:3.66 MB
- 文档页数:32
五代辽宋夏金元10至14世纪中期,是我国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从后梁建立开始到元朝灭亡为共四百六十多年。
在此时期,欧洲仍处于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阶段。
法国为封建割据局面;英国逐渐形成和确立封建庄园制。
在亚洲,强大的阿拉伯帝国走向了衰亡;日本封建庄园已居统治地位。
在中国,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两宋并立。
那时候,战争虽一度频繁,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高度发展,文化有突出成就,在世界上继续处于领先地位。
一、五代十国的更迭在唐末农民战争中,起义军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此后五十多年,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称为五代。
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以外,其余都定都开封。
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山西的北汉史称十国。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二、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在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
他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拥立他做皇帝,史称“陈桥兵变”。
赵匡胤废去后周皇帝,建立宋朝,年号建隆,定都东京,历史上称为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
979年,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北宋初年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北宋的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恶果:一是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二是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三是地方上财政困难。
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中国美术史知识要点(五代辽宋金元)麒璁(韩洞)说明:这篇资料是依据邵彦教授的课堂讲授为基础编的。
书法与工艺美术暂时没有编入。
这篇资料文字较多,是本学期知识通览。
非常感谢各位同学共享笔记,这才能完成这篇资料。
因为这个做的挺赶的,麒璁最近又一直头晕得很厉害(当然我一直是要死要死的节奏),所以内容有疏漏多多包涵......建筑与雕塑平江图现代苏州(旧称平江府)的古代城市地图。
这里是一个地方政治中心,是两重城。
这也是南方的重要城市,很多地名现在还在用。
燕云十六州处于辽和北宋之间,是后唐和后晋之交中的历史遗留问题。
其在军事上十分重要,为此有两位中原皇帝死去。
这一地区属辽,但汉文化保留较好,属于汉文化地区。
在十六州以北的辽地,也受汉文化影响。
代表有大同宣化张世卿墓的十二宫星象图,有传统汉元素、佛教元素、西方元素。
2.26寺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统和二年(980)。
外看两层,中有夹层,实为三层。
内有一尊巨大的观音造像(16m 高),直通三层。
建筑有较强的唐代样式,斗拱巨大,出檐硕大,柱子低矮粗壮,悬唐式竖彼匾。
现四角支柱是清代后加。
大同薄伽教藏殿(辽)内雕塑内有经橱,有模仿木构建筑的装饰,称为“天宫楼阁”。
该寺是皇家寺院。
二仙观道帐,山西晋城,北宋道帐是神仙上方的遮冕。
太原晋祠圣母殿及鱼沼飞梁,北宋建筑有一定的唐代风格。
鱼沼飞梁是木石混合结构桥梁,上桥面是石材,水面下是木材。
河北正定隆兴寺唐称龙藏寺,有隋代的龙藏寺碑。
现存建筑是宋代始建。
其摩尼殿是从檐歇山顶式。
入口处有两个抱厦,四面皆有抱厦。
抱厦及殿内都有壁画。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南宋其歇山顶边檐更斜,飞檐向上飞得更厉害,有窗户,是典型的南方风格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南宋晚清重修。
补间铺作由一个变为两个,也是宋元式的。
佛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外看五层,实为九层。
六面塔身,楼阁式。
此塔距今千年,几次修整但外形未大变,几次地震未倒。
全身木质,内有覆斗形斗拱。
中国建筑史章节题库第5章五代宋辽金时期一、填空题1.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我国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筑的模数制,宋代用“_____”,清代用“_____”作标准。
【答案】材分制;斗口制2.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_____。
【答案】金箱斗底槽3.我国现存最大的经幢是_____。
【答案】赵州陀罗尼经幢(华夏第一经幢,北宋)4.古代木构建筑用材的模数制,大约开始于_____朝,成熟于_____朝,在清代称为_____,是_____建筑用材的标准。
【答案】南北;宋;斗口制;大木大式5.梭柱大约出现于_____朝,琉璃瓦大量用于屋顶始自_____朝。
古代最高等级的建筑基座称_____,是从_____传入的,由_____演变而来。
琉璃瓦正式用于屋面是南北朝,但为数不多,宋代使用渐广,到明代成为高潮。
【答案】南北;宋;须弥座;印度;佛座6.宋代木构建筑最小的模数化单位是_____,清代的斗口分为_____个等级。
【答案】分;117.宋代名匠喻浩写过一部_____,还设计了著名的开封_____塔。
【答案】《木经》;佑国寺8.宋辽金时期的木楼阁上下层结构连接方式多用_____造,结构抗震的关键部位是_____。
【答案】叉柱造;榫卯9.北宋汴梁的在城市上的一个最主要特征是________,张择端画了一幅《清明上河图》就是描述当时的情景。
【答案】开放的街市10.中国现存唯一的木塔:_____,建于辽代。
【答案】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11.瓜柱宋朝叫_____,明间宋朝叫_____。
【答案】侏儒柱;蜀柱12.中国城市面貌在_____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答案】宋13.楼阁建筑结构方式常采用_____的做法。
(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答案】平坐暗层14.中国木构体系模数在宋代采用“_____”,基本模数为“_____”(1材=15分),清代采用_____为基本单位的模数制。
宋元时期(960~1368年):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总特征】(1)政治: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3)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科技外于世界领先地位,教育事业发达,绘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具体史实】1、政治上:分裂割据和若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
政治制度及措施:中央: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为最高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
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更戌法,设通判、转运使;宋代改道为路,设路州县三级;监察:设通判监察地方官。
元代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另有宣政院、枢密院。
地方: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
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西南土司制度,2、经济上:(1)农业: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元朝《农书》;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2)手工业:部门增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到闽粤地区,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著名瓷都,吸收写实风格;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3)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发展。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顺口溜及朝代顺序歌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璀璨文明令众多欧美人民羡慕不已。
知过去,方能明未来。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相关资料,分享出来,希望对您和您的孩子有所帮助。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中国历史朝代顺序顺口溜
注:这个是80后小时候背的,现手打出来分享给大家。
五帝夏商周,
秦汉三国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
辽金元明清。
二、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一)
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忧,
南北隋唐五代尽,宋元明清帝统休。
三、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二)
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中国帝王像(部分)
四、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三)
[香港版]
黄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五、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四)
盘古开天神话传,
三皇五帝数千年。
炎帝黄帝华夏祖,
尧舜禹王位让贤。
夏商西周奴隶制,
东周列国变封建。
秦汉统一开疆域,
三国纷争起战乱。
西晋东晋南北朝,
隋唐疆域又扩展。
五代十国闹割据,
宋辽夏金归大元。
明朝船队下西洋,
清朝锁国被破关。
民国内战加外战,
人民共和开新篇。
宋元辽金的历史事件讲解_宋元辽金的历史事件介绍辽金先后与两宋并列对峙,辽金文学后来又融入元代文学之中,这是辽金文学独特的外部文学环境。
因而,将宋辽金元四代文学综合在一起研究,今天店铺给大家找来了宋元辽金的历史事件,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宋元辽金的历史事件一: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发生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为苏轼政治生涯重大转折,几至于死亡,后经力保,改谪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
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
李定等人曲解了苏轼以前写的诗词,并对苏轼严刑拷打,“诟辱通宵不忍闻”。
由于王安石的求情,苏轼虽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
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句中“其”为自称,他以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
古代文人因为客观环境使然,总是习惯于在谴词造句上表现得十分微妙,而读者也养成一种习惯,本能地寻求字里行间的含义。
比如御史台里的“新进”们。
六月,监察御史里行何大正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给苏轼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
明明是苏轼在讽刺他们,而他们反说苏轼愚弄朝廷。
偷梁换柱正是小人们的惯技。
这里还有一点背景,王安石变法期间,保守派和变法派斗争激烈,两派领袖分别是两位丞相司马光和王安石,因前者给后者的长信中有“生事”二字,于是“生事”成了攻击变法的习惯用语;“新进”则是苏轼对王安石引荐的新人的贬称,他曾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结果是“近来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第一章: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1.1.2 掌握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成就1.1.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1.2 教学内容1.2.1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地域分裂1.2.2 儒学、道教和佛教在五代十国时期的传播和发展1.2.3 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成就与影响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介绍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1.3.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成就1.3.3 小组讨论法:讨论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第二章:辽朝时期的文化特点2.1 教学目标2.1.1 了解辽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2.1.2 掌握辽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2.1.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2.2 教学内容2.2.1 辽朝的建立和辽文化的形成2.2.2 辽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2.2.3 辽朝时期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介绍辽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2.3.2 案例分析法:分析辽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2.3.3 小组讨论法:讨论辽朝时期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第三章:宋朝时期的文化成就3.1 教学目标3.1.1 了解宋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3.1.2 掌握宋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3.1.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3.2 教学内容3.2.1 宋朝的建立和宋文化的形成3.2.2 宋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3.2.3 宋朝时期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3.3 教学方法3.3.1 讲授法:介绍宋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3.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宋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3.3.3 小组讨论法:讨论宋朝时期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第四章:西夏时期的文化特点4.1 教学目标4.1.1 了解西夏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4.1.2 掌握西夏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4.1.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4.2 教学内容4.2.1 西夏的建立和西夏文化的形成4.2.2 西夏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4.2.3 西夏时期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4.3 教学方法4.3.1 讲授法:介绍西夏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4.3.2 案例分析法:分析西夏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4.3.3 小组讨论法:讨论西夏时期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金朝时期的文化成就5.1 教学目标5.1.1 了解金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5.1.2 掌握金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5.1.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5.2 教学内容5.2.1 金朝的建立和金文化的形成5.2.2 金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5.2.3 金朝时期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5.3 教学方法5.3.1 讲授法:介绍金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5.3.2 案例分析法:分析金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5.3.3 小组讨论法:讨论金朝时期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第六章:元朝时期的文化融合6.1 教学目标6.1.1 理解元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6.1.2 分析元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6.1.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6.2 教学内容6.2.1 元朝的建立与蒙汉文化的融合6.2.2 元朝时期的宗教政策与文化多样性6.2.3 元朝的文学艺术成就,如戏曲、书法、绘画6.2.4 元朝的科学技术发展,如天文历算、四大发明的影响6.3 教学方法6.3.1 比较法:分析蒙汉文化的差异与融合6.3.2 案例研究法:探讨元朝代表性文化成就的案例6.3.3 小组合作法:研究元朝文化对不同地区的影响第七章:元朝时期的宗教与文化7.1 教学目标7.1.1 认识元朝时期宗教的多样性和影响力7.1.2 理解宗教与文化的相互影响7.1.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7.2 教学内容7.2.1 元朝的主要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7.2.2 宗教政策对文化发展的影响7.2.3 宗教文化与元朝时期的社会生活7.3 教学方法7.3.1 讨论法:探讨宗教信仰对社会文化的贡献7.3.2 小组讨论法:分析不同宗教在元朝的传播与影响7.3.3 实地考察法:如果可能,组织学生参观宗教文化遗址第八章:元朝时期的文学艺术8.1 教学目标8.1.1 欣赏元朝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8.1.2 分析元朝文学艺术的特点和贡献8.1.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力8.2 教学内容8.2.1 元曲、杂剧的形成与发展8.2.2 元代书法、绘画的艺术风格8.2.3 元代文学艺术家的代表作品8.3 教学方法8.3.1 作品分析法:深入解析元朝代表性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8.3.2 小组展示法:学生展示对元朝文学艺术的研究成果8.3.3 创意实践法:鼓励学生创作以元朝文化为灵感的艺术作品第九章:元朝时期的科学技术9.1 教学目标9.1.1 了解元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9.1.2 分析元朝科学技术的特点和影响9.1.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9.2 教学内容9.2.1 元朝的天文历算学成就9.2.2 元朝的医学成就与药物学发展9.2.3 元朝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9.3 教学方法9.3.1 实地考察法:参观科技博物馆或历史遗址9.3.2 案例研究法:分析元朝科学技术成就的具体案例9.3.3 小组合作法:研究元朝科技对后世的影响第十章: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的综合回顾10.1 教学目标10.1.1 综合理解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发展10.1.2 分析各个时期文化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影响10.1.3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10.2 教学内容10.2.1 回顾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10.2.2 分析各个时期文化的传承与变革10.2.3 探讨这些时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0.3 教学方法10.3.1 讨论法:引导学生总结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10.3.2 小组讨论法:比较不同朝代文化的异同10.3.3 项目研究法:鼓励学生进行跨时期的文化研究项目重点和难点解析1. 重点环节: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概述难点解析: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地域分裂严重,需要重点掌握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和重要历史事件。
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一)五代十国的更迭(907——960)一、政治1、概况:⑴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2、特点: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局势相对稳定——北民南迁3、实质: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二、经济12、原因:●北方混战不已,南方相对稳定。
●北民南迁,劳动力、技术与工具。
●统治者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措施。
3、表现:兴修水利(吴越——捍海塘)●农业:增加耕地(圩田)经济作物(桑柘、茶树)丝织业——生产规模大(蜀绣、吴绫、越锦)●手工业:造纸业印刷业——很发达(成都、金陵)制茶业——很普遍(南唐建州茶)●商业:城市(杭州、扬州);贸易(楚国商业税)(二)两宋的兴衰(960——1276)一、北宋的统治(960——1127)1、建立:①时间:960年②地点:东京陈桥驿③人物:后周大将赵匡胤④方式:军事政变武将夺权(陈桥兵变)⑤国号与年号:北宋(东京----开封);建隆北宋的建国与两汉、唐朝有何不同?宋代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历史上隋代北周,一是权臣夺权;二是夺权前前代经历成功的改革,加强了国力;三是前代已经统一了北方;五是后继统治者都很有作为;)分析北宋初期的主要问题有:国家分裂——消灭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武将专权——强化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辽占据幽云地区——北伐未果,守内虚外2、局部统一: ①战略方针(宋太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南方政权力量薄弱,物产丰富)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②结果(宋太宗):两次征辽(高粱河战役),未收复幽云地区③统一原因:统一趋势加强,顺应潮流;后周世宗改革,奠定基础;战略方针正确3、强化中央集权①背景∶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 ;宋建国时分裂割据的现状 ;赵匡胤建立北宋的方式 ②目的:解决唐朝安史之乱以来形成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专制皇权。
③措施:收兵权(“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集中军权 设“三衙”——三分禁军统领权分兵权 设枢密院——调兵权与统帅权分开行更戍法——兵将分离 防止武将专权强禁军卫京师——“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参知政事(副相 )——分割行政权中央——分割相权 枢密使 ——分割军事权● 集中行政权 三司使——分割财政权文人知州地方通判(兼监察)牵制● 集中财权——设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物质基础● 集中司法权——文官担任,死刑报中央复审严格考试程序(乡试、省试和殿试 ) ● 完善科举制度: 严密考试方法(糊名法 ) 减少考试科目(进士科) 扩大录取名额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军队战力低下④特点: 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机构重叠 效率低下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边防空虚,边患迭起⑤评价:A. B. 消极——形成“三冗”,积贫积弱的祸根4、危机和改革思考: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表现在那些方面?⑴历史背景:● 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土地兼并)● 财政危机:财政入不敷出, 形成“积贫”局面(官俸、军费、岁币)● 边疆民族矛盾:辽和西夏威胁,形成“积弱”局面(守内虚外、兵将分离、养兵政策)⑵王安石变法(宋神宗——王安石)①主要内容:理财方面——富国(政府直接经商,保证农时,扩大税源)。
辽宋夏金都城考古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城市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各类城市星罗棋布,城市布局也与唐代有很大的不同。
封闭式的坊市首次被开放式的街巷所取代,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的变革,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后期阶段。
以宫城为中心的重城式的布局,是皇权至上思想在都城规划中的反映。
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地方城市的发展及其规划起了促进作用。
至于辽金两朝前后期都城布局的变化,则反映了契丹和女真族接受汉文化的过程。
都城开封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都城开封城遗址位于今河南开封市。
由于黄河泛滥,故城已深埋地下,使考古工作十分困难。
初步探明整个外城的轮廓和部分城门,并进行了部分解剖试掘①。
故城为三套城墙,东西略短,南北稍长,平面形状为不十分方正的矩形。
中心为皇城,即宫殿所在地,原为唐宣武节度使衙,后梁建为宫城,北宋初扩建,形制略作东西短、南北长的长方形,周长约2500 米。
皇城为砖砌城墙,四面开6 门,其中南墙开3 门。
这与宫城居中的布局有关,与唐长安城不同。
这种方式也影响了金中都及元大都的规划。
南面正门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考古勘探已发现南墙的两处门址。
第二重为里城,主要用作商业和居民区,也是官署、寺观等的集中区。
原唐汴州城,后梁建都,升为开封府。
遗址相当于今开封市区,形制略呈正方形,周长约25 华里。
文献载有12 门,每壁各有3 门,城门的旧名表示它联系的地区,如宋门通宋州(商丘)、曹门通曹州、郑门通郑州。
这也说明当时城市与周围地区在交通及经济上的联系较密切。
各城门皆有瓮城,通御路的4 个门,有门3 重,各城门正对,其他城门有门4 重,各门不正对。
现有各城门位置与文献记载的相对位置基本上相同。
最外一重为外城,也称罗城,始建于后周显德年间(954—960)。
北宋定都开封后,曾多次在后周外城的基础上重修和扩筑。
外城经考古勘探试掘,已发表了平面实测图,共有水旱门20 个,其中水门7 个。
除北壁为4 个城门外,余均为3 门,城垣平面形状并不十分规则。
考点18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本卷满分60分,考试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与隋唐相比,宋元科技发展最主要的特点是A、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C、影响且促进了欧亚等世界文明的进步D、传统科技开始衰落2、导致两宋时期文化繁荣不同于以前各朝代的新的因素是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B、广泛的对外交流C、民族间频繁接触D、社会秩序相对安定3、宋代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是A、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B、指南针在宋代广泛运用于航海C、管形火器的出现D、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和发展4、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B、北宋开始用陶活字印刷书籍C、13世纪时指南针传入欧洲D、北宋时出现管形火器5、将我国四大发明传到西方的是A、到中国学习的留学生B、敢于冒险行走八方的航海家C、善于经营东西贸易的阿拉伯人D、中国皇帝派往西方的友好使者6、“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此话客观的反映了A、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能否发挥作用B、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D、中国迷信思想盛行7、宋元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世界”的科技成就有①雕版印刷术的发明②《授时历》③火药在军事上广泛应用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③④D、②③④8、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之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的著作是A、北宋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B、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C、元朝郭守敬编写的《授时历》D、北宋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9、元朝郭守敬在天文历法上的杰出成就是A、发明了测量经线的科学方法B、主持天文测量,编写了《授时历》C、使中国古代历法体系成熟D、留下了哈雷彗星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10、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实质是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11、南宋儒学大师朱熹治学严谨,他的思想发展了儒家学说,下列评价正确的是①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②用“存天理,灭人欲”③他将儒学的唯心思想进一步发展④他认为万物“理”为本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12、宋词繁荣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阶级矛盾尖锐C、民族矛盾尖锐D、国家的分裂13、宋词中豪放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A、李煜B、苏轼C、李清照D、辛弃疾14、下列哪些人物的作品表现了渴望统一的感情①苏轼②李清照③辛弃疾④陆游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色帛画是我国秦代艺术珍品B、东晋时书法开始成为艺术,出现了“书圣”王羲之、蔡邕等书法家C、唐时乐舞受西域和周边国家的影响,代表作有《霓裳羽衣舞》D、南宋陆游的名作《钗头凤》充满了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悲愤激情16、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17、宋代的话本A、是小说的继承与发展B、主要由文人创作C、适应市民生活需要D、是风俗画的一种流派18、元杂剧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主要因为A、戏曲在元代其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完美结合B、统治者大力提倡C、它把音乐、歌唱、舞蹈、表演、道白熔于一炉D、它把音乐、说唱、舞蹈、武术、念白熔于一炉19、元代剧作家最杰出代表及代表作是A、关汉卿的《窦娥冤》B、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C、柳永的《雨霖铃》D、陆游的《钗头凤》20、我国宋元时期的文化达到了高度繁荣的水平,能够体现这一水平的成就包括①指南针与印刷②火药与火药武器③词与戏剧④天文与历法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④二、材料解析题(共2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1、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宋元辽金的纠葛辽是契丹人的政权,由耶律阿保机建立于公元907年,原称契丹国,公元947年定国号“辽”。
1125年被金所灭。
之后,耶律大石率残部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1218年被蒙古所灭。
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部落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社会,并在向封建社会跃进的过程中统治了中国的北部,为开发蒙古和中国东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创立了灿烂的契丹文明。
辽全盛时,疆域东北至今日本海黑龙江口,北至蒙古国中部的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与当时统治中原江南的宋朝相对峙。
金是女真人的政权。
女真族兴起于中国东北,以渔猎为生。
在唐五代时期臣属于渤海国,后渤海国被辽所灭,南部女真族被辽收编。
辽统治者长期向女真人索要珍珠等贡品并鱼肉女真百姓,女真积怨深重。
辽后期朝政昏庸。
女真族中的完颜部不断强大,在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统一了女真各部,并于1115年建立金国。
经过为期10年的伐辽征战,于1125年灭辽。
1127年灭北宋。
宋徽宗、钦宗被虏(史称靖康之祸),赵构偏安难逃,建立南朝廷,史称南宋。
以后金与南宋多次交兵,南攻与北伐,均无力改变南北对峙的局面。
金在与南宋、西夏并立期间,迫使西夏,南宋臣附,成为当时中国名义上的中央政权。
后迁都中都,再迁都至汴京。
共经历10位帝王。
其中有荒淫暴虐的海陵王。
在金章宗后期,由于外戚干政、黄河泛滥,导致国力衰退。
而此时北方蒙古诸部兴起,并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完成统一,1206年建立大蒙帝国。
1208年,章宗去世,完颜永济即位,其昏庸且用人无道,金国力日益衰退,无力反抗蒙古入侵。
1213年,金宣宗即位。
金室南迁、黄河改道,内政不良、连年战乱、黄河泛滥,导致金朝廷外忧内患、四面楚歌。
1224年金哀宗即位。
虽然其鼓励农业生产,和南宋、西夏修好,迎来了金朝短暂的起死回生。
但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灭,金朝的国力早已积贫积弱,终于在1234年灭于蒙古和南宋的联合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