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创面治疗
- 格式:pptx
- 大小:25.01 MB
- 文档页数:16
感染、炎症、修复2019年 3月第 20卷第 1期.63.慢性创面中医与西医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黄怡未1 黄海玲2 佘文莉2 刘宏伟2(1.暨南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630;2.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广东广州510630)关键词:创面,慢性治疗方法中医疗法中图分类号:R649.9文献标识码:A慢性创面是常见的以皮肤局部损伤,伴随组织修复反应生理性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症状,目前其定义尚未统一界定,一般将治疗1个月后仍无明显愈合指征的创面称作慢性创面[1]。
由于与之伴随的漫长、复杂、繁冗的病程,慢性创面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研究表明,慢性创面致使患者社交性隔离和自理能力下降,且患者的生理职能、情绪职能和精神健康均低于正常水平[2]。
慢性创面具有病程长、致残率高、治疗难度大等特点,使其成为目前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对慢性创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旨在为学科发展和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1 慢性创面的发生机制创面的修复过程可分为凝血期、炎症期和修复期,正常的创面愈合要经历组织再生、修复和重建等。
西医认为,局部组织长期缺血缺氧、感染和生长因子减少等因素导致了愈合过程停留在炎性阶段而无法再发展,因此形成了大部分的慢性创面[3]。
中医认为,由于治疗欠妥、复感邪气,最终使创面形成虚、邪、瘀、腐互结而导致了难愈合性创面[4]。
临床上慢性创面常常发生在同一部位,这是因为创面愈合初期,组织修复并不彻底,但外观上创面已经愈合,此时组织很容易再次受到损伤,这一阶段容易被临床忽视。
2 慢性创面的病原菌分布慢性创面的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真菌中最常见的致病菌是白色念珠菌[5]。
李溥[6]的研究显示,慢性感染性创面的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为主。
3 慢性创面的分类慢性创面根据病因可以分为10种类型:创伤性溃疡,自身免疫性溃疡,结核性溃疡,压迫性溃疡,癌性溃疡,放射性溃疡,血管性溃疡,糖尿病性溃疡,神经营养不良性溃疡,感染性溃疡。
应用复方黄柏洗液治疗慢性创面愈合不良的临床研究慢性创面愈合不良是一种常见临床问题,它通常指的是创面在经过一定时间后依然没有愈合,甚至出现感染、坏死等并发症。
这种情况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心困扰,也给医生带来了治疗上的挑战。
复方黄柏洗液是一种传统中药制剂,据说具有抗菌、促进创面愈合等功效,因此我们开展了一项临床研究,以探讨其在慢性创面愈合不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一、研究背景慢性创面愈合不良是一种复杂的临床问题,其发病机制多种多样,包括局部感染、血液循环不畅、免疫功能低下等。
对于这种情况,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局部清创、抗感染、促进愈合等,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复方黄柏洗液是一种集抗菌、消炎、促进愈合于一体的中药制剂,据传统认为具有祛风燥湿、消肿、止痒的功效,因此我们推测它可能对慢性创面愈合不良具有一定的治疗潜力。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复方黄柏洗液在慢性创面愈合不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为患者缓解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三、研究方法1.对象选择选取患有慢性创面愈合不良的患者50例,年龄范围在20-80岁之间,男女不限,确诊时间在3个月以上,创面大小在2cm²以上,具备研究条件的患者。
2.研究设计将这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手段,包括局部清创、抗感染、促进愈合等方法。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黄柏洗液进行治疗。
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愈合率、并发症情况等临床指标,并对比两组的疗效差异。
四、研究结果经过一定的观察期和随访,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观察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平均愈合时间为4周,对照组为6周。
2.观察组的创面愈合率达到90%,对照组为70%。
3.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出现感染、坏死等并发症的患者较少。
五、研究结论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得出结论:复方黄柏洗液在治疗慢性创面愈合不良中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效果,可以显著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愈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研究进展I. 综述慢性难愈性创面(Chronic nonhealing wounds)是指在较长时间内未能达到正常愈合状态的创面,通常超过23个月。
这类伤口的治疗难度较大,容易引发感染、疼痛、瘢痕和功能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对慢性难愈性创面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重点关注新型敷料、生物材料、生长因子、干细胞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
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定义和常见原因慢性难愈性创面是指在正常治疗和护理措施下,创面愈合时间超过6周,甚至更长时间仍未愈合的创面。
这类创面通常由于感染、糖尿病足、缺血坏死等原因引起,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并发症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康复进程。
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是导致创面难以愈合的主要原因之一。
感染会导致创面炎症反应加重,破坏组织结构,影响创面愈合。
缺血缺氧:血管病变、血液循环障碍等因素导致局部组织供血不足,缺氧从而影响创面的愈合过程。
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良,容易发生神经病变、血管病变等并发症,导致足部溃疡、感染难以愈合。
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系统受损或功能低下的患者,如长期使用激素、放疗、化疗等药物或患有某些免疫性疾病,容易导致创面感染、炎症反应加重,影响愈合过程。
外伤:严重的外伤创伤可能导致组织损伤严重,创面面积大、深度深,使得创面愈合难度增加。
其他原因:如营养不良、放射治疗后遗症、手术后并发症等都可能导致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形成。
当前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创面愈合机制复杂: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如炎症、感染、血管新生、细胞增殖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创面的愈合过程变得异常复杂,难以预测和控制。
因此在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时,需要深入研究创面愈合的各种机制,以便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有限:目前针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主要包括局部应用药物、生物敷料、物理疗法等。
“科普”慢性创面,预防为主在生活之中经常会遇到磕磕碰碰,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身上出现伤口,一般情况下伤口都会在短时间内快速的愈合,但是却有些伤口,在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治疗后,依然不能复原,这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让人感到痛苦,这些伤口虽然不会对我们生命产生威胁,但也会影响到患者原发病康复和生活质量,给家庭带来非常沉重的护理负担和经济负担。
那么什么是慢性创面呢?出现了慢性创面应该怎么治疗呢?又该如何预防慢性创面呢?什么是慢性创面?慢性创面的定义非常多,一般情况下临床上定义慢性创面,都将各种原因导致的治疗一个月以上仍没有恢复或者没有愈合倾向的创面叫做慢性创面。
慢性创面和难愈合创面是不同的,但慢性创面确实有难以愈合的特性。
常见的慢性创面有几种:1.糖尿病合并创面,包括了糖尿病合并局部神经异常、血管病变感染、皮肤溃疡等等,其中以糖尿病足最为常见;2.各种创伤导致的创面,例如烧伤以及手术切口等;3.压疮;4.下肢血管皮肤溃烂,主要包括了下肢静脉性溃疡、下肢动脉性溃疡以及下肢混合性皮肤溃疡;5.放射性溃疡;6.感染性溃疡;7.癌性溃疡。
哪些人群容易出现慢性创面呢?一般情况下慢性创面常见于中老年人当中,静脉溃疡、压疮以及糖尿病溃疡等等,都容易发生在六十岁以上老年人的身上,年轻人出现的慢性创面往往都是由于创伤引起的。
慢性创面一般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危害,例如病程较长、治疗费用高、社会负担重、生活质量差等等,会带给患者很大的痛苦,有些患者的创面甚至需要多年时间进行护理,期间需要不断的换药,再例如压疮,患者会经常需要有人专门进行照顾。
慢性创面应该怎样进行治疗?治疗慢性创面,往往需要采取外科治疗的方式,对于创口较小或者创面面积较小的情况,可以进行清创、负压真空吸引、在局部涂抹外用药物,这就能够加速创口的愈合。
但是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慢性创面的损伤层次往往比较深,溃烂容易反复发作,使用常规的方式难以进行治疗,这就需要进行彻底的清创、负压真空吸引、癌性溃疡创面扩大切除、异物去除等方式,对创面的条件进行改善,同时通过植皮、皮瓣及组织瓣移植等等整形外科技术,将创面进行修复,这往往能够让创面快速愈合,达到让患者满意的治疗效果,同时在治疗之后,皮肤的外形受到的影响较小。
外科学题慢性创面愈合的处理方法慢性创面是指因外伤、手术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创伤未能在合理的时间内愈合的情况。
外科学中,慢性创面的处理方法非常重要,既包括对创面本身的处理,也包括对患者整体情况的考虑。
下面将介绍一些外科学中常用的慢性创面愈合处理方法。
一、清创缝合法清创缝合法是指通过创面的清洁和缝合来促进愈合。
首先,需要对创面进行彻底清洗,去除创面上的污物和坏死组织。
清洗后,使用缝合线或其他可吸收的材料将创面缝合,加速愈合过程。
此法适用于干燥、边缘清晰的创面,并且创面应当具备一定的血液供应。
二、创面清洗法慢性创面常常存在深层感染,因此创面的清洗非常重要。
使用生理盐水或其他消毒液对创面进行彻底冲洗,去除创面上的细菌和污物。
清洗后,可以使用抗生素药膏涂抹在创面上,以预防感染。
此方法适用于有明显渗液或深部感染的慢性创面。
三、创面覆盖法创面覆盖法是指使用特殊的覆盖材料来保护创面,并促进愈合。
常用的覆盖材料包括软膏、胶质纱布、透气性敷料等。
覆盖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创面的性质和患者的个体情况来确定。
创面覆盖法适用于较小、较浅的慢性创面,可以防止创面继续受到感染和污染。
四、利用生物材料法利用生物材料促进慢性创面的愈合是一种较新的方法。
生物材料可以用于填补创面、改善创面的血液供应和细胞再生,并刺激新生组织的形成。
这些生物材料可以是植物、动物或人工合成的材料,具体选择应根据创面的特点和治疗目标来确定。
利用生物材料法可以加速慢性创面的愈合过程,并且具有较好的疗效。
五、辅助治疗法辅助治疗法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物理治疗可以通过热敷、冷敷、紫外线照射等手段来促进创面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愈合过程。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使用生长因子来促进细胞再生和新生组织的形成。
辅助治疗法可以在其他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外科学中慢性创面的处理方法多种多样,具体的处理方法应根据创面的性质和患者个体情况来确定。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10356·临床研究·评价慢性创面局部治疗的重要性王佳音1,宋爱玲2(1.山东省临朐县临朐糖尿病医院,山东 临朐,2.山东省临朐县基督教爱德医院,山东 临朐)摘要:按照Siemens定义,一次性无法愈合的创面则称为慢性皮肤溃疡疾病,往往为二次感染,出现肉芽组织,在伤口底部覆盖,此创面则为溃疡。
按照溃疡病因可将其分为感染性、药物性、放射损伤性、外伤性,内因性则包含癌性、血管性、糖尿病,复合性则为褥疮。
临床部分常见溃疡。
对溃疡愈合造成影响的因素具有多种性,如全身性、营养性、代谢性变化、局灶性因素等。
现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溃疡疾病则为恶性溃疡、营养性神经溃疡、外伤性溃疡、下肢静脉性溃疡、糖尿病足溃疡等,属于临床慢性创面中较为常见的。
关键词:创面;慢性;治疗;溃疡中图分类号:R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103.0300 引言慢性创面也成为皮肤溃疡、难愈性创面,是指任何未能按照正常创面愈合进程有序的在预期时间内愈合的伤口;超过3个月未能愈合的创面即可称为慢性创面。
因临床在创面处理方式缺乏有效手段,部分患者因出现溃疡后长时间无法愈合,此问题已发展为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之一。
现在处理慢性溃疡创面疾病上,一般方式为给予抗感染局部给药,并换药,如皮喃西林、皮维碘等,或给予组织皮瓣、植皮方式将创面覆盖,修复创面,临床也有用中药制剂进行溃疡创面外敷。
但此类治疗方式疗效均不完全满意。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给予新型生长因子、封闭式负压吸引、新型敷料治疗慢性溃疡创面,均取得了一定满意度。
针对难愈性慢性溃疡创面,目前,仍然无规范性、有效性、科学性的处理方式。
为此,此研究采用综述方式,其目的在于叙述慢性创面局部治疗的重要性。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溃疡)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19.11.29•【文号】国卫办医函〔2019〕865号•【施行日期】2019.11.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溃疡)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86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为加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溃疡)诊疗管理工作,提高诊治水平,保障患者安全与诊疗质量,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现提出以下要求:一、高度重视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诊疗管理工作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经1个月以上治疗未能愈合,也无愈合趋势的创面。
多发生于糖尿病、创伤、静脉曲张、血管硬化、截瘫长期卧床等严重慢性病和急性损伤患者,具有发病机制复杂、治疗难度大、治疗周期长、费用高等特点,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改变,除创伤、烧伤等引起的急性创面外,各种疾病导致的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数量逐年增加。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高度重视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诊疗管理工作,通过加强创面修复专科能力建设,组织开展专业人才培训,提升创面修复诊治能力和规范化水平,丰富创面修复医疗服务内涵,提高创面修复诊疗效果和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二、加强创面修复科等相关科室能力建设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创面修复科等相关科室的能力建设,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完善质控指标,加强质量控制和业务指导,规范创面修复诊疗管理,为保证创面修复诊疗质量提供政策支撑。
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可参考我委制定的《医疗机构创面修复科基本标准(试行)》(附件1),建立创面修复科,使科室布局、人员要求、设备设施和支撑条件等与本机构开展的创面修复诊疗工作相适应。
融合视域下门诊慢性创面患者的一体化管理慢性创面是指伤口长时间经过治疗而未愈合的情况。
慢性创面患者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康复,且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如创面感染、疼痛控制、营养问题和心理问题等。
因此,一体化管理对慢性创面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
在融合视域下实现门诊慢性创面患者一体化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开展定期评估门诊慢性创面患者需要定期评估,包括创面大小、渗出量、感染情况、愈合情况等。
通过定期评估,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创面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进一步推动创面的愈合。
同时,定期评估还可以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监测,及时调整康复计划,提高康复效果。
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门诊慢性创面患者需要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疾病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技术。
例如,在创面感染方面,根据细菌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针对感染情况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针对创面愈合方面,可以选择激活再生细胞疗法、贴敷透气性敷料等治疗措施,有效促进创面的愈合。
三、开展多学科合作门诊慢性创面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医生、物理治疗师等多学科人员需要共同合作完成患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
例如,在营养方面,营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恰当地优化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创面的愈合。
心理医生可以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方法,解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使其更加愿意积极配合治疗。
四、建立信息化系统门诊慢性创面患者的治疗需要在医生、科室之间及时沟通、交流患者的具体情况。
因此,建立信息化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医疗团队的反应速度和协同效应。
信息化系统包括电子病历、医疗卫生云平台等,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为门诊慢性创面患者的一体化管理提供便利条件。
总之,门诊慢性创面患者的一体化管理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操作。
通过定期评估、个性化治疗方案、多学科合作和信息化系统等措施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门诊慢性创面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