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与气温的分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6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案标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1. 了解气温的概念,并能够解释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原因。
2. 掌握测量和表示气温的方法。
3. 能够分析气温数据,理解气温的季节性变化和地理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1.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季节性变化规律。
3. 气温的地理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气温测量仪器,如温度计。
3. 气温数据图表和地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气温变化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气温数据图表,引起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有没有观察到气温的变化?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二、讲解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10分钟)1. 通过课件和示意图,讲解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包括使用温度计等。
2. 示范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室内和室外的气温,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三、探究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季节性变化规律(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原因,如太阳辐射、地形、海洋等因素的影响。
2. 展示气温季节性变化的图表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气温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四、分析气温的地理分布规律(15分钟)1. 展示气温地理分布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地理分布规律的原因,如纬度、海洋暖流等因素的影响。
五、小结与展望(5分钟)1. 复习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以及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季节性变化规律。
2. 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地理分布规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展望下节课将学习气候与气温的关系。
教学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气温测量实验,比较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的气温变化情况。
2. 让学生调查本地区的气温数据,并制作气温变化图表或地图。
3. 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地形和海洋对气温的影响。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验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概念理解:布置小组或个人作业,要求学生解释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原因和规律。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掌握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温现象。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
2. 气温的变化规律:日变化、季节变化、年变化。
3. 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纬度、海陆、地形、洋流等。
4. 生活中的气温现象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温的变化规律,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2. 难点:气温分布图的解读,生活中的气温现象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温的概念、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 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观察气温分布图,理解气温分布的特点。
3. 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温现象。
五、教学准备1. 准备气温分布图、气象数据等教学素材。
2. 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以便进行实例分析。
六、气温的测量与记录1. 气温的测量工具及方法2. 气温的记录与资料整理七、气温日变化与季节变化1. 气温日变化规律2. 气温季节变化规律八、世界气温分布特点1. 纬度对气温分布的影响2. 海陆对气温分布的影响3. 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4. 洋流对气温分布的影响九、我国气温分布特点1. 纬度对气温分布的影响2. 海陆对气温分布的影响3. 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十、气候变化与气温关系1. 气候变化的原因2. 气候变化对气温的影响十一、生活中的气温现象1. 城市热岛效应2. 海拔高度与气温的关系3.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十二、气温与人类活动1. 气温对农业的影响2. 气温对健康的影响3. 气温对交通的影响十三、气温变化的应对措施1. 节能减排2. 适应气候变化3. 保护生态环境十四、拓展与实践1. 收集不同地区的气温数据,分析其分布特点。
2. 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工作的实际情况。
十五、教学反思与评价1. 学生对气温概念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气温变化规律的掌握情况3. 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中气温现象的能力六、气温的测量与记录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气温的测量工具及方法,学会正确记录和整理气温数据。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掌握气温的测量单位和个人感受温度的差异;3. 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分析气温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2. 利用地图和图表,学会解读和分析气温分布情况;3. 运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气温影响因素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爱环境的意识;2.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难点:1. 气温分布规律的深入理解;2. 影响气温分布因素的综合分析。
三、教学准备教师:1. 准备相关气温数据和图片;2. 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3.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环境。
学生:1. 预习相关知识;2. 准备笔记本和文具;3.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变化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气温的兴趣,提问:“你们觉得气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讲解:讲解气温的概念、测量单位和个人感受温度的差异。
举例说明气温对生物、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 分析: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分布规律。
提问:“你们发现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如纬度、海陆、地形等。
举例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气温。
5. 实践: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气温分布、分析气温数据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笔记;2. 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分析影响当地气温分布的因素;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知道气温的计量单位。
2. 使学生掌握气温的分布规律,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天气数据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气温的概念,气温的分布规律。
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解释,世界气温分布特点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温的概念、计量单位以及气温分布规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3. 利用地图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加深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气温的相关图片、数据和案例。
2. 准备世界气温分布图。
3. 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气温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温这一天气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气温的概念和计量单位:介绍气温的定义,解释摄氏度、华氏度等温度单位,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
3. 分析气温分布规律:讲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4. 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加深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地区的气温分布案例,使学生掌握气温分布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张简单的气温分布图,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2. 分析人类活动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如城市热岛效应等。
七、教学互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
2. 开展课堂问答,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八、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气温分布图作业,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需求。
2. 改进教学方法,如增加实地观测气温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使学生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气候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4. 气温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2.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用地图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掌握气温分布规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导入新课《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2. 讲述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解释气温的含义,讲解摄氏度、华氏度等气温单位。
3. 学习世界气温分布规律:让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4. 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讲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5. 气温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气温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影响。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作业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气温概念及其单位的理解。
2. 检查学生对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掌握程度。
3. 评估学生对影响气温分布因素的分析能力。
4. 考察学生对气温变化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认识。
5. 综合评价学生在保护环境、关爱地球方面的意识。
七、教学资源:1. 世界气温分布图。
2. 气温变化案例资料。
3. 气温相关知识多媒体课件。
4. 作业练习题及答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使学生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气温变化与分布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图像和数据。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相关图像和数据。
2.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状况,了解气温的概念。
b. 讲解气温的计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2.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a. 展示一日之内气温的变化图像。
b. 引导学生观察气温变化规律,分析原因。
c. 讲解气温日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3. 气温的年变化规律:a. 展示一年之内气温的变化图像。
b. 引导学生观察气温年变化规律,分析原因。
c. 讲解气温年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4.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a. 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像。
b. 引导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分析影响因素。
c. 讲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5. 课堂小结:a.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温变化与分布的规律。
b. 强调气温变化与分布对生活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观察气温日变化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点进行气温观测。
b. 每小时记录一次气温,连续记录一天。
c. 分析观测数据,得出气温日变化规律。
2. 活动二:探究气温年变化规律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点进行气温观测。
b. 每月记录一次气温,连续记录一年。
c. 分析观测数据,得出气温年变化规律。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参考教案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体会、感悟“气温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知识和能力]1.知道气温及测定方法。
2.能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能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4.能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5.学会计算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6.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
7.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8.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气温的年变化。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教学难点 1.有关气温的计算。
2.气温曲线图的判读。
3.等温线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天气)描述这种天气状况的是什么要素?(气温)那么,什么是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称为大气温度,简称气温)气温是反映一个地方天气状况和气候特征的重要要素之一。
现在开始来学习气温的有关知识。
[讲授新课]一、生活和气温1.投影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阅读课本P50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独立完成下列各题。
(1)测定气温的工具是____________。
(2)气温的表示方法是____________。
(3)怎样观测气温?2.请2~3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评论、补充,教师评价。
然后教师出示温度计,说明其使用的方法,并让学生观测当时的气温值,读、写出来。
注意给学生说明气温在零度以下时的读法和表示方法,如-5℃。
3.投影展示课本P49图3.10“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
让学生观察读出各时刻的气温值,并计算出日平均气温。
然后思考怎样以类似的方法,求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归纳写出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1 / 84.投影展示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和自己归纳的方法加以对照校正,加深对平均气温的理解。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需要给学生说明每日观察的次数是根据需要而确定的,但无论观察多少次,观察的时间间隔必须是相等的。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2.掌握全球气温分布规律,分析其影响因素。
3.能够运用气温数据绘制气温分布图,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概念、全球气温分布规律。
2.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气温数据,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理解气温的概念(1)讲解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冷热程度。
(2)展示气温计,介绍气温的测量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单位:摄氏度(℃)。
3.全球气温分布规律(1)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气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有何特点?(3)分析原因: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较多,两极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较少。
4.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1)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纬度因素,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气温分布?(3)举例说明:沿海地区气温较内陆地区气温变化幅度小;高山地区气温较低。
5.气温分布图的绘制(1)讲解气温分布图的绘制方法。
(2)引导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收集气温数据。
(3)学生合作绘制气温分布图。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点评。
(3)布置作业:结合气温分布图,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四、教学反思1.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在分析气温分布规律时,可以引入更多实际案例,增强学生的兴趣。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重难点补充:1.重点:(1)教师: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谈论气温,那么大家知道气温在地理学中是如何定义的吗?学生:气温是不是就是空气有多热?教师:很接近了,气温确实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我们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大家知道我们是如何测量气温的吗?学生:用气温计!教师:对了,我们常用的温度计就是用来测量气温的。
那么,谁能告诉我,我们通常在哪些情况下会特别关注气温的变化?学生:出门穿衣服啊,还有farmer'smarket(农贸市场)上卖蔬菜水果的时候。
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能够运用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的空间变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气温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气温分布图。
3.气温测量工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温的概念及测量1.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气温是什么吗?我们如何测量气温?”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气象知识,为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2.讲解气温的概念通过多媒体展示气温的定义: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单位为摄氏度(℃)。
解释气温的测量方法:使用温度计,将温度计置于空气中,待温度稳定后读取数据。
3.实践操作分组让学生亲自测量教室内外的气温,记录数据。
学生分享测量结果,讨论气温在空间上的变化。
强调气温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气温的分布规律1.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气温的分布规律。
2.讲解气温分布规律以多媒体形式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
讲解气温分布的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从低海拔向高海拔逐渐降低。
3.分析气温分布原因讲解太阳辐射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气温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气温较高;两极地区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
讲解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低海拔地区气温较高。
4.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强调气温分布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课时:气温分布的应用1.导入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分布规律,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气温分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气温分布应用以多媒体形式展示气温分布与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关联。
讲解气温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温分布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如南方气温较高,适合水稻种植;北方气温较低,适合小麦种植。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大屏幕电脑课件一套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炎热的夏天过了,我们都感到了秋天的寒意,同学们的衣着也由单薄的夏装换上了较厚的秋衣,这说明气温发生了变化。
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到气温这个词。
气温就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板书: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师)气温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板书一、气温与生活(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50页的5则资料,看看气温与什么有关?(请生阅读后稍作讨论)(学生作答)生活(教师)这说明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那么,气温到底怎样测出来的?请同学们阅读书50页“气温的观测”。
提问:气温的观测用什么工具?(温度计,放置离地1.5米)通常一天进行观测的次数、时间?(4次。
8时14时20时2时)(教师)过渡:气温是随时都在变化的还是不变的?请学生举例,得出:“气温是变化的”板书二、气温的变化(教师)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有规律吗?举例:早晨冷,中午热。
夏天热,冬天冷。
引出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板书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教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
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大屏幕出示图3.10(教师)指图提问:日常说今天的气温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值?学生答:日均温。
日均温怎样计算呢?学生答:4次气温数相加除以4。
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依次类推。
月平均气温是一月内每天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使学生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帮助学生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 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4.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单位、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展示世界气温分布情况。
2.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分布现象。
2. 讲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气象知识。
3. 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的周期性。
4. 讲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
5. 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如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气温分布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单位,描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分析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温分布规律,通过案例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并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关注气温分布现象,认识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培养关爱环境、珍爱生命的意识。
七、教学资源:1. 地图:世界气温分布图、各大洲气温分布图2. 图片:世界各地气温变化示意图3. 案例资料:不同地区气温分布的实例4. 教学软件:用于展示气温分布的动态地图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讲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气温计,学会正确测量气温;(2)利用地图和图表,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运用实践活动,探究气温变化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 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4.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5. 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1)气温分布规律的解读;(2)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分析。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 图表教学法:利用地图和统计图表,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测量气温,体验气温变化。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地图、气温计、统计图表;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4. 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6.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测量气温,体验气温变化。
7.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八、课堂练习(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是什么?(2)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是什么?(3)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有哪些?2. 分析下列案例,回答问题:案例:近年来,我国某地区冬季气温逐年升高,导致供暖需求增加。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掌握气温的计量单位和常用的温度转换公式,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气温的变化原因,掌握气温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 气温的计量单位和温度转换公式3. 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幅气象图,引发学生对气温的认识和兴趣,并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气温分布情况。
2. 知识讲解(1)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介绍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的热运动所表现出的热量高低。
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常用的测温工具有温度计和红外线测温仪。
(2) 气温的计量单位和温度转换公式介绍气温的计量单位:摄氏度(℃)和华氏度(℉)。
讲解摄氏度和华氏度的转换公式:℃ = (℉ - 32) × 5/9,℉ = ℃ × 9/5 + 32。
(3) 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讲解气温的分布规律:气温随纬度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规律,越接近赤道气温越高,越接近两极气温越低。
介绍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海洋暖流和寒流、海拔高度、地形等。
3.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图和相关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分布的原因,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特殊气温现象。
4.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城市,收集该城市过去一年的气温数据,并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学生可以通过互相交流和比较,总结出该城市气温的季节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5. 总结归纳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计量单位和温度转换公式,以及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2. 设计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多变的天气,那我们用什么指标反映天气呢?比如让你像天气预报播报员一样告诉我今天福州的天气,你们会怎么说?会说福州,晴,18-23℃。
18-23℃是什么?对是气温。
气温是我们描述天气的很重要的一个指标。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气温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气温与我们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比较关系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知道了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我们就知道温度的变化范围。
我们刚说的福州今天的气温是18-23℃。
℃是气温的单位。
18℃指的是今天的最低气温;23℃指的是最高气温;今天温度的变化范围为18-23℃。
教师问:知道气温是如何测量的吗?(同学可能回答温度计或百叶箱,由此进一步问放在什么位置测量,什么时候观测呢?)同学们阅读P50的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测定气温的工具是。
2).温度计放置的高度,距离地面米。
3).一天之中,通常观测次,一般是在北京时间_____时、______时、_____时、______时。
教师问:一天观测气温四次,如何计算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a.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根据利用P49页的温度举例子简单演算。
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计算出一地的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b.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c.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二、气温的变化我们一般都会感觉到中午会热些,早晚凉些,冬天冷,夏天热。
其实就是气温发生了变化。
那么气温是怎么变化的呢?(一)气温日变化看p51图3.12和图3.13,读出第一幅图中日变化的最高气温和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时候?讲述:a.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注意不是出现在中午12点。
因为中午12点虽然太阳辐射最强,但太阳把热量传递给地面,然后地面把热量传递给大气需大概2小时的时间,所以要到午后2点气温才最高。
此图中最高气温大概是30℃。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气温的概念,知道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2、学生能够读懂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学生能够理解等温线的含义,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气温数据和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绘制气温曲线图和等温线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树立保护环境、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二)教学难点1、等温线图的判读。
2、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不同季节的图片,如春天的花海、夏天的海滩、秋天的枫叶、冬天的雪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季节会有如此不同的景观?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二)新课讲授1、气温的概念和测量(1)教师讲解气温的概念: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
(2)介绍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并展示温度计的实物图片。
(3)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通常一天要测量四次,分别在北京时间 2 时、8 时、14 时、20 时,测量的单位是摄氏度(℃)。
2、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①展示某地一天的气温数据,引导学生计算日平均气温。
②让学生观察数据,思考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得出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2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③指导学生绘制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进一步加深对气温日变化的理解。
(2)气温的年变化①展示某地一年的气温数据,引导学生计算年平均气温。
②让学生观察数据,思考一年中气温最高月和最低月,得出气温的年变化规律: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 7 月,最低气温出现在 1 月;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 1 月,最低气温出现在 7 月。
《气温和气温分布》的教案及反思教案:《气温和气温分布》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2.掌握气温和气温分布的测量方法;3.了解气温分布的因素及其影响;4.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图。
5.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2.气温分布的因素及影响3.气温分布图的分析和解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气温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气温和气温分布的学习积极性。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卫星遥感等。
2.气温分布的因素:纬度、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海流、地形等。
3.气温分布的影响: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人口分布等。
三、案例分析(30分钟)1.分发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图,让学生分析这些图表的特点和规律。
2.请学生围绕上述因素,结合案例图进行分析和讨论,归纳气温分布的规律,例如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沿海地区气温相对较稳定等。
四、小组讨论及展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分析一个地区的气温分布。
2.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讨论结果,制作一个简单的PPT或海报,介绍该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3.让每个小组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帮助学生加深对气温和气温分布的理解。
五、总结反思(10分钟)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关键知识点。
2.针对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解答。
3.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思考和反思,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为进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导入部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对气温和气温分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知识讲解环节,我灵活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例如图片、视频等,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直观。
在案例分析环节,我设计了一些具体的案例图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小组讨论及展示环节,学生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的精神,互相讨论、交流和展示自己的成果,提高了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目标:
1、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二)、能力目标:
学会读气温及简单的绘图。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二、本课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三、本课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变化规律及气温分布规律。
四、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查找有关天气的网站、准备语文书
2.教学器材:大屏幕、投影片、实物投影仪
3.教学课件:投影胶片——盂买与雅库茨克气温曲线图
气温和气温分布课件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课型:
讲授新课。
讲练结合、讨论归纳结合。
七、教学流程: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板书设计:一、气温与生活
二、气温的变化
三、气温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