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掌握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温现象。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
2. 气温的变化规律:日变化、季节变化、年变化。
3. 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纬度、海陆、地形、洋流等。
4. 生活中的气温现象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温的变化规律,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2. 难点:气温分布图的解读,生活中的气温现象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温的概念、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 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观察气温分布图,理解气温分布的特点。
3. 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温现象。
五、教学准备1. 准备气温分布图、气象数据等教学素材。
2. 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以便进行实例分析。
六、气温的测量与记录1. 气温的测量工具及方法2. 气温的记录与资料整理七、气温日变化与季节变化1. 气温日变化规律2. 气温季节变化规律八、世界气温分布特点1. 纬度对气温分布的影响2. 海陆对气温分布的影响3. 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4. 洋流对气温分布的影响九、我国气温分布特点1. 纬度对气温分布的影响2. 海陆对气温分布的影响3. 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十、气候变化与气温关系1. 气候变化的原因2. 气候变化对气温的影响十一、生活中的气温现象1. 城市热岛效应2. 海拔高度与气温的关系3.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十二、气温与人类活动1. 气温对农业的影响2. 气温对健康的影响3. 气温对交通的影响十三、气温变化的应对措施1. 节能减排2. 适应气候变化3. 保护生态环境十四、拓展与实践1. 收集不同地区的气温数据,分析其分布特点。
2. 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工作的实际情况。
十五、教学反思与评价1. 学生对气温概念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气温变化规律的掌握情况3. 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中气温现象的能力六、气温的测量与记录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气温的测量工具及方法,学会正确记录和整理气温数据。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掌握气温的测量单位和个人感受温度的差异;3. 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分析气温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2. 利用地图和图表,学会解读和分析气温分布情况;3. 运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气温影响因素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爱环境的意识;2.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难点:1. 气温分布规律的深入理解;2. 影响气温分布因素的综合分析。
三、教学准备教师:1. 准备相关气温数据和图片;2. 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3.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环境。
学生:1. 预习相关知识;2. 准备笔记本和文具;3.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变化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气温的兴趣,提问:“你们觉得气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讲解:讲解气温的概念、测量单位和个人感受温度的差异。
举例说明气温对生物、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 分析: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分布规律。
提问:“你们发现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如纬度、海陆、地形等。
举例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气温。
5. 实践: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气温分布、分析气温数据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笔记;2. 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分析影响当地气温分布的因素;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知道气温的计量单位。
2. 使学生掌握气温的分布规律,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天气数据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气温的概念,气温的分布规律。
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解释,世界气温分布特点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温的概念、计量单位以及气温分布规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3. 利用地图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加深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气温的相关图片、数据和案例。
2. 准备世界气温分布图。
3. 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气温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温这一天气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气温的概念和计量单位:介绍气温的定义,解释摄氏度、华氏度等温度单位,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
3. 分析气温分布规律:讲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4. 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加深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地区的气温分布案例,使学生掌握气温分布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张简单的气温分布图,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2. 分析人类活动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如城市热岛效应等。
七、教学互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
2. 开展课堂问答,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八、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气温分布图作业,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需求。
2. 改进教学方法,如增加实地观测气温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阅读课本找出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思与学: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取获取的知识读图:计算:(8℃+ 16℃ + 12℃ + 4℃)÷4=10 ℃读图:计算:30.5℃-24.5℃=6 ℃读图:计算:25℃-(-5 )℃=30 ℃(六)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1)根据表及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步骤,绘制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2)根据绘制的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变化特点。
探究二:气温的分布(一)等温线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直观表示世界各地的冷热状况。
认识亚历山大·冯·洪堡(二)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举一反三:根据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判读等温线(三)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1)结合等温线的变化,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2)对比陆地等温线与海洋等温线的差异。
2.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相比哪一个更密集?说明什么?小试牛刀:结合题目,完成相关内容。
为人类的科技发展点赞小组合作:读图分析:分析作答: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更密集,说明北半球1月气温差异比7月更大。
读图:一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3.观察1月份和7月份陆地等温线的凸出方向。
口诀简记:一陆南,七陆北难点突破:该图表示是_____半球___ 季季节的等温线的分布图,请说明理由。
(四)模拟实验用模拟实验解释海洋和陆地气温变化的差异明确步骤提出问题七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
小组合作:观看视频,了解实验做实验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参考教案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体会、感悟“气温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知识和能力]1.知道气温及测定方法。
2.能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能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4.能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5.学会计算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6.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
7.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8.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气温的年变化。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教学难点 1.有关气温的计算。
2.气温曲线图的判读。
3.等温线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天气)描述这种天气状况的是什么要素?(气温)那么,什么是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称为大气温度,简称气温)气温是反映一个地方天气状况和气候特征的重要要素之一。
现在开始来学习气温的有关知识。
[讲授新课]一、生活和气温1.投影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阅读课本P50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独立完成下列各题。
(1)测定气温的工具是____________。
(2)气温的表示方法是____________。
(3)怎样观测气温?2.请2~3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评论、补充,教师评价。
然后教师出示温度计,说明其使用的方法,并让学生观测当时的气温值,读、写出来。
注意给学生说明气温在零度以下时的读法和表示方法,如-5℃。
3.投影展示课本P49图3.10“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
让学生观察读出各时刻的气温值,并计算出日平均气温。
然后思考怎样以类似的方法,求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归纳写出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4.投影展示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和自己归纳的方法加以对照校正,加深对平均气温的理解。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需要给学生说明每日观察的次数是根据需要而确定的,但无论观察多少次,观察的时间间隔必须是相等的。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使学生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气候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4. 气温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2.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用地图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掌握气温分布规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导入新课《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2. 讲述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解释气温的含义,讲解摄氏度、华氏度等气温单位。
3. 学习世界气温分布规律:让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4. 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讲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5. 气温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气温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影响。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作业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气温概念及其单位的理解。
2. 检查学生对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掌握程度。
3. 评估学生对影响气温分布因素的分析能力。
4. 考察学生对气温变化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认识。
5. 综合评价学生在保护环境、关爱地球方面的意识。
七、教学资源:1. 世界气温分布图。
2. 气温变化案例资料。
3. 气温相关知识多媒体课件。
4. 作业练习题及答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2.掌握全球气温分布规律,分析其影响因素。
3.能够运用气温数据绘制气温分布图,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概念、全球气温分布规律。
2.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气温数据,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理解气温的概念(1)讲解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冷热程度。
(2)展示气温计,介绍气温的测量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单位:摄氏度(℃)。
3.全球气温分布规律(1)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气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有何特点?(3)分析原因: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较多,两极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较少。
4.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1)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纬度因素,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气温分布?(3)举例说明:沿海地区气温较内陆地区气温变化幅度小;高山地区气温较低。
5.气温分布图的绘制(1)讲解气温分布图的绘制方法。
(2)引导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收集气温数据。
(3)学生合作绘制气温分布图。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点评。
(3)布置作业:结合气温分布图,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四、教学反思1.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在分析气温分布规律时,可以引入更多实际案例,增强学生的兴趣。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重难点补充:1.重点:(1)教师: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谈论气温,那么大家知道气温在地理学中是如何定义的吗?学生:气温是不是就是空气有多热?教师:很接近了,气温确实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我们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大家知道我们是如何测量气温的吗?学生:用气温计!教师:对了,我们常用的温度计就是用来测量气温的。
那么,谁能告诉我,我们通常在哪些情况下会特别关注气温的变化?学生:出门穿衣服啊,还有farmer'smarket(农贸市场)上卖蔬菜水果的时候。
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能够运用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的空间变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气温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气温分布图。
3.气温测量工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温的概念及测量1.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气温是什么吗?我们如何测量气温?”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气象知识,为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2.讲解气温的概念通过多媒体展示气温的定义: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单位为摄氏度(℃)。
解释气温的测量方法:使用温度计,将温度计置于空气中,待温度稳定后读取数据。
3.实践操作分组让学生亲自测量教室内外的气温,记录数据。
学生分享测量结果,讨论气温在空间上的变化。
强调气温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气温的分布规律1.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气温的分布规律。
2.讲解气温分布规律以多媒体形式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
讲解气温分布的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从低海拔向高海拔逐渐降低。
3.分析气温分布原因讲解太阳辐射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气温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气温较高;两极地区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
讲解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低海拔地区气温较高。
4.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强调气温分布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课时:气温分布的应用1.导入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分布规律,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气温分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气温分布应用以多媒体形式展示气温分布与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关联。
讲解气温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温分布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如南方气温较高,适合水稻种植;北方气温较低,适合小麦种植。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大屏幕电脑课件一套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炎热的夏天过了,我们都感到了秋天的寒意,同学们的衣着也由单薄的夏装换上了较厚的秋衣,这说明气温发生了变化。
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到气温这个词。
气温就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板书: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师)气温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板书一、气温与生活(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50页的5则资料,看看气温与什么有关?(请生阅读后稍作讨论)(学生作答)生活(教师)这说明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那么,气温到底怎样测出来的?请同学们阅读书50页“气温的观测”。
提问:气温的观测用什么工具?(温度计,放置离地1.5米)通常一天进行观测的次数、时间?(4次。
8时14时20时2时)(教师)过渡:气温是随时都在变化的还是不变的?请学生举例,得出:“气温是变化的”板书二、气温的变化(教师)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有规律吗?举例:早晨冷,中午热。
夏天热,冬天冷。
引出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板书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教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
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大屏幕出示图3.10(教师)指图提问:日常说今天的气温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值?学生答:日均温。
日均温怎样计算呢?学生答:4次气温数相加除以4。
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依次类推。
月平均气温是一月内每天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使学生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帮助学生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 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4.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单位、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展示世界气温分布情况。
2.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分布现象。
2. 讲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气象知识。
3. 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的周期性。
4. 讲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
5. 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如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气温分布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单位,描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分析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温分布规律,通过案例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并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关注气温分布现象,认识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培养关爱环境、珍爱生命的意识。
七、教学资源:1. 地图:世界气温分布图、各大洲气温分布图2. 图片:世界各地气温变化示意图3. 案例资料:不同地区气温分布的实例4. 教学软件:用于展示气温分布的动态地图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讲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气温计,学会正确测量气温;(2)利用地图和图表,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运用实践活动,探究气温变化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 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4.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5. 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1)气温分布规律的解读;(2)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分析。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 图表教学法:利用地图和统计图表,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测量气温,体验气温变化。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地图、气温计、统计图表;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4. 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6.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测量气温,体验气温变化。
7.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八、课堂练习(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是什么?(2)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是什么?(3)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有哪些?2. 分析下列案例,回答问题:案例:近年来,我国某地区冬季气温逐年升高,导致供暖需求增加。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气温是距离地面1.5米处的空气温度,常用摄氏度(℃)表示。
(2)气温的测量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73页,《为什么要在百叶箱里观察气温》,互相交流。
教师:强调在我国,人工观测记录气温通常在每天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各测一次。
读取温度计度数时,视线要保持水平。
学生:计算日平均气温。
(8+16+12+4)/4=10℃教师:补充气温的计算➢日平均气温:将每天四个时刻的温度加起来,除以4即为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将本月每日的日均温相加,除以本月天数即为本月的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将各月的月平均气温相加,除以月数12即为年平均气温。
【设计意图】本块知识点难度不大,设置成自主学习,可以通过阅读材料,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3)气温的日变化学生活动:绘制气温曲线图。
教师:展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和问题,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说出当日最高气温。
最高气温:31℃➢说出当日最低气温。
最低气温:24.5℃➢计算当日的气温日较差。
31-24.5=6.5℃拓展延伸: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中午12点?【设计意图】通过日变化曲线图学会从图中迅速获取最低温、最高温、日较差,掌握基本的识图能力。
(4)气温的年变化掌握了“气温的日变化”后,学生对照着自主学习“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教师展示问题:读图判断哪个城市的气温年较差大?学生读图回答:哈尔滨的气温年较差大。
【设计意图】对比气温的日变化,学习气温的年变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
教师:展示南北半球的海洋和陆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学生:认真读图,完成表格,并总结规律。
总结:升温和降温时,海洋总是比陆地迟一个月。
教师追问:如何判断A、B分别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总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观察曲线最高温出现的月份,就可判断南北半球了。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掌握气温的计量单位和常用的温度转换公式,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气温的变化原因,掌握气温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 气温的计量单位和温度转换公式3. 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幅气象图,引发学生对气温的认识和兴趣,并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气温分布情况。
2. 知识讲解(1)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介绍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的热运动所表现出的热量高低。
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常用的测温工具有温度计和红外线测温仪。
(2) 气温的计量单位和温度转换公式介绍气温的计量单位:摄氏度(℃)和华氏度(℉)。
讲解摄氏度和华氏度的转换公式:℃ = (℉ - 32) × 5/9,℉ = ℃ × 9/5 + 32。
(3) 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讲解气温的分布规律:气温随纬度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规律,越接近赤道气温越高,越接近两极气温越低。
介绍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海洋暖流和寒流、海拔高度、地形等。
3.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图和相关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分布的原因,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特殊气温现象。
4.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城市,收集该城市过去一年的气温数据,并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学生可以通过互相交流和比较,总结出该城市气温的季节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5. 总结归纳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计量单位和温度转换公式,以及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2. 设计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多变的天气,那我们用什么指标反映天气呢?比如让你像天气预报播报员一样告诉我今天福州的天气,你们会怎么说?会说福州,晴,18-23℃。
18-23℃是什么?对是气温。
气温是我们描述天气的很重要的一个指标。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气温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气温与我们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比较关系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知道了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我们就知道温度的变化范围。
我们刚说的福州今天的气温是18-23℃。
℃是气温的单位。
18℃指的是今天的最低气温;23℃指的是最高气温;今天温度的变化范围为18-23℃。
教师问:知道气温是如何测量的吗?(同学可能回答温度计或百叶箱,由此进一步问放在什么位置测量,什么时候观测呢?)同学们阅读P50的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测定气温的工具是。
2).温度计放置的高度,距离地面米。
3).一天之中,通常观测次,一般是在北京时间_____时、______时、_____时、______时。
教师问:一天观测气温四次,如何计算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a.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根据利用P49页的温度举例子简单演算。
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计算出一地的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b.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c.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二、气温的变化我们一般都会感觉到中午会热些,早晚凉些,冬天冷,夏天热。
其实就是气温发生了变化。
那么气温是怎么变化的呢?(一)气温日变化看p51图3.12和图3.13,读出第一幅图中日变化的最高气温和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时候?讲述:a.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注意不是出现在中午12点。
因为中午12点虽然太阳辐射最强,但太阳把热量传递给地面,然后地面把热量传递给大气需大概2小时的时间,所以要到午后2点气温才最高。
此图中最高气温大概是30℃。
《气温和气温分布》的教案及反思教案:《气温和气温分布》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2.掌握气温和气温分布的测量方法;3.了解气温分布的因素及其影响;4.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图。
5.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2.气温分布的因素及影响3.气温分布图的分析和解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气温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气温和气温分布的学习积极性。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卫星遥感等。
2.气温分布的因素:纬度、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海流、地形等。
3.气温分布的影响: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人口分布等。
三、案例分析(30分钟)1.分发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图,让学生分析这些图表的特点和规律。
2.请学生围绕上述因素,结合案例图进行分析和讨论,归纳气温分布的规律,例如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沿海地区气温相对较稳定等。
四、小组讨论及展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分析一个地区的气温分布。
2.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讨论结果,制作一个简单的PPT或海报,介绍该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3.让每个小组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帮助学生加深对气温和气温分布的理解。
五、总结反思(10分钟)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关键知识点。
2.针对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解答。
3.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思考和反思,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为进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导入部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对气温和气温分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知识讲解环节,我灵活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例如图片、视频等,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直观。
在案例分析环节,我设计了一些具体的案例图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小组讨论及展示环节,学生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的精神,互相讨论、交流和展示自己的成果,提高了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1《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向学生介绍了气温的概念、测量方式、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强调实践操作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测量气温的方法,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
2.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影响气温因素的综合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测量气温,增强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与气温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2.实验器材:温度计、户外测量工具等。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以便于课堂演示和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地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这一主题,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气温吗?它是如何测量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然后展示一些气温分布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