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第11章 PPT
- 格式:ppt
- 大小:347.50 KB
- 文档页数:29
第一讲导论什么是文学?章太炎《国故论衡〃文学总略》:“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凡文理、文字、文辞皆称文;言其采色发扬,谓之彣。
以作乐有阕,施之笔札,谓之章。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
象交文。
”文学是一门审美的语言艺术。
什么是文学研究?例亚里士多德《诗学》第6章作为一个整体,悲剧必须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
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不出荣国大族,先写乡宦小家。
从小至大,是此书章法。
)姓甄名费字士隐。
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
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醒得无痕,不落旧套。
)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梦中之事便忘了对半。
(妙极!若记得,便是俗笔了。
)又见奶姆正抱了英莲走来。
参考书目: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美]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二讲文学的本质与功能什么是文学的本质?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方法是弄清文学中语言的特殊用法。
语言是文学的材料,……必须弄清文学的、日常的和科学的这几种语言在用法上的主要区别。
科学语言←→文学语言(易区分)“直指式”←→多歧义(ambiguities)/ 高度“内涵的”(connotative)仅仅指称和说明←→表现情意传达语调和态度←→强调语词的声音象征例因为爱情怎么会有沧桑所以我们还是年轻的模样因为爱情在那个地方依然还有人在那里游荡人来人往――《因为爱情》日常语言←→文学语言(难区分)对语源的发掘利用,更加用心、更加系统文学的“个性”不求实用(“无为的观照”、“美感距离”……)“虚构性”(fictionality)、“创造性”(invention)、“想象性”(imagination)以上讨论的文学与非文学的所有区别……都是从语义分析的角度……由此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
童庆炳文学概论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内容知识梳理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内容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的涵义: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特征:(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不同于表意性作品(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西游记》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一)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的解释. 神话,史诗,英雄传奇(二)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意识形态. 写实主义主张客观和真实,体现了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特征四,叙事的构成叙述内容+语言组织+叙述行为第二节叙述内容一,故事(一)事件.1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 塑造生动形象举例: 西厢记(二)情节按照因果联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表现人物行为矛盾冲突,揭示命运变化过程.(三)人物.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情节的动因)角色(形象的基础)(四)场景.二,结构(一)表层结构.——历时性向度(句子之间,事件之间的关系)叙述句序列——叙述句之间的结构关系(二)深层结构.——共时性向度(各要素与故事之外背景之间的关系)三,行动行动逻辑基本形式: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典型的行动序列复合形式:首尾连续式(武侠小说)中间包含式(大故事中有小故事)左右并列式(两条线索平行发展)第三节叙述话语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文本时间:“讲”故事的过程故事时间:“故事”内容发展的过程两者关系表现在:时序,(顺逆插)顺序对照时距,(变快,变慢)长度比较频率《老人与海》同一动作有节奏地重复显示,提示出一种恒定的意义,或某种强烈的象征意蕴二,视角(一)第三人称叙述.——无焦点叙述(二)第一人称叙述.——内在式焦点叙述(三)叙述视角——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和人称的变换.第四节叙述动作一,叙述者与作者二,叙述者与声音三,叙述者与接受者复习要点[基本概念]叙事学情节——按照因果联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表层结构——历时性向度深层结构——共时性向度行动元——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行动要素,情节的动因角色——形象的基础本文时间——讲故事的过程故事时间——故事内容发展的过程叙述频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及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视角——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叙述的角度叙述者的声音——叙述中使用的口气和态度[思考问题]1,如何理解叙述事的特征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4,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6,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查看答案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应当从“话语虚构”与“社会生活事件过程”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叙事的特征:一、从内容来看,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社会意义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动态过程。
二、从形式来看,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话语中所指的对象仅仅存在于叙事话语之中,因而使得叙事内容与客观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查看答案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
叙事中的事件包括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是分析叙事的基本单位。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节由事件组成,因此也可以说情节是较大的事件。
但情节又不同于一般的事件,表现为:一、情节必须体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二、情节必须表现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查看答案答题要点在于:分析行动序列可先将故事分解为较小的叙述单位,按照行动逻辑找出基本的行动序列,即“可能──现实──结果”三段式序列,然后再找出不同序列之间的复合关系。
分析应当具体,分出层次。
4.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首先应当阐述清楚本文时长和故事时长两个概念,并进一步说明两种时长在叙事中形成的各种不同的关系,即省略、概括、场景、休止等形式及其对叙事速度的影响。
然后再从作品的宏观角度分析叙事速度是怎样交替变化的,这种速度的交替变化就是叙事的节奏。
同时还可以通过不同作品的对比来进一步分析叙事节奏在不同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和审美效果。
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查看答案叙述角度即视角。
根据教材中的分析,首先按照人称区分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叙述的不同特点。
重点说明不同叙述方式中视角或焦点的差别,即“无焦点叙述”和“内在式焦点叙述”的差别。
“无焦点叙述”的特点在于叙述者的无所不知,因而使读者得以洞悉故事的任何细节,充分满足了读者对故事内容的好奇心和试图公正、客观地了解故事内容、判断故事意义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