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判断题:体验的美学功能名词解释:文艺心理学,审美体验,唤醒理论、潜意识、俄狄浦斯情结,集体无意识,原型,知觉概念,高峰体验、艺术体验、体验生成、童年经验、崇高体验、超越体验、皈依体验、动机簇、艺术深思、内觉体验、形象范式、心理时空、心理治疗、批评意识、判断题:母题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反复出现的因素:一个事件、一种手法或一种模式,它也指一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关键性短语、一段描述或一组复杂的意象。
*艺术家的心理特征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每个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超越体验是不是超越时空情感宣泄方式有哪几种?缺失性体验为何能激活艺术家的异常认知体验的核心:情感1、19世纪后半期,现代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地过心理学家费希纳,他运用心理实验的方法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心理学研究,注重审美体验研究。
2、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它建立在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基础上,其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荣格。
3、20世纪,格式塔文艺心理学代表人物是考夫卡和阿恩海姆。
阿恩海姆把格式塔心理学系统运用于美学研究之中,主要以视觉艺术作为分析对象。
他认为,视觉在外部事物本身的性质和观看主体之间的互相作用中遵循一定原则,如简化原则。
4、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是20世纪文艺心理学的最新潮流,它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其代表人物是马斯洛。
5、苏联的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历史心理学在美学领域中的运用。
其代表人物是维果茨基、列昂节夫和鲁利亚。
6、王国维作为现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拓荒者,在20世纪初九试图运用西方心理学来阐明文学艺术创作现象,并融入自己的创造。
7、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出现了新的高潮,其代表人物是朱光潜。
朱光潜在1933年以《悲剧心理学》(英文)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国外出版,同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变态心理学》,1936年开明书店出版了他于1931年完成的《文艺心理学》一书。
这三本书的出版,特别是《文艺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的形成。
一、名词解释(一)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术语源于古希腊著名悲剧艺术家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作品《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所犯的便是弑父娶母罪。
弗洛伊德认为男性普遍具有恋母情结,女性普遍具有恋父情结。
前者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后者被称为“厄勒克特拉情结”。
弗洛伊德显然更偏爱“俄狄浦斯情结”这个词,该词逐渐涵盖“厄勒克特拉情结”。
他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状况,伟大艺术之所以感动不同时代的人而流传千古,其根本原因正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展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这一“俄狄浦斯情结”。
在我们出生以前,神谕已把同样的诅咒加诸在我们身上了。
我们所有人的命运,也许都是把最初的性冲动指向自己的母亲,而把最初的仇恨和原始的杀戮欲望指向自己的父亲。
”(二)集体潜意识:是在生物进化和文化历史发展过程所获得的心理上的沉淀物,是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
它同个体潜意识的区别在:一是它不是个体后天习得的,而是由种族先天遗传的;二是它不是被意识遗忘的部分,而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东西。
荣格用岛打了一个比喻,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岛为个体觉知的意识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显露出来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个体潜意识;而岛的最底层属于广大基地的海床,就是集体潜意识。
集体无意识包括本能和原型。
本能是由潜意识所决定的生理驱力,原型则是由潜意识所决定的心理驱力。
原型指的是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经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它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
原型是一种典型的理解模式。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弗洛伊德主要文艺论著有:《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觉与梦》(1907)、《作家与白日梦》(1908)、《达·芬奇的童年回忆》(1910)、《米开朗琪罗的摩西》(1914)、《歌德在<诗与真>里的童年回忆》(1917)、《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行为》(1928)。
精品文档《文艺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参考资料琼州学院06中文本2 王李雄一、填空、选择、判断1、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发展。
2、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是弗洛依德。
3、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唤醒理论。
4、朱光潜著作的有《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5、.体验的核心是情感。
6、阿恩海姆在文艺心理学上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知觉概念,而且在研究绘画时还提出了著名的简化原则。
7、马斯洛审美需要是高级需要的是第四个层次。
8、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指导的学派的是社会历史文化学派。
9、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文艺心理学家是阿德勒。
10、童年经验对于艺术家的创作主要是积极意义。
11、艺术家保持“赤子之心”属于归依体验。
12、“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说此话的人是荣格。
13、癫狂状态往往是无意识创造的突发。
14、一般来说,形象范式的生成主要与个人的无意识有关。
15、反映事物本质化属性的范式被称为属相范式。
16、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谈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的特性。
17、批评家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富有攻击性气质。
18、大雁南归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的母题是怀乡。
19、实验派心理学代表人物:费希纳、吉布森、贝里尼和基泽。
费希纳被人尊为实验艺术心理学的鼻祖,著有《美学导论》;吉布森力图研究有关人知觉世界;贝里尼提出“唤醒理论”,《美学和心理生理学》是当代最赋名望的艺术心理学著作之一;基泽《内在的视觉:对于艺术和大脑的探索》。
20、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
精神文艺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荣格。
弗洛伊德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的主要理论观念有潜意识、泛性论、本能说、人格结构和论梦。
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他的理论体系包括集体无意识的描述、原型说与心理类型等方面的研究。
《文艺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参考资料琼州学院06中文本2 王李雄一、填空、选择、判断1、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发展。
2、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是弗洛依德。
3、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唤醒理论。
4、朱光潜著作的有《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5、.体验的核心是情感。
6、阿恩海姆在文艺心理学上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知觉概念,而且在研究绘画时还提出了著名的简化原则。
7、马斯洛审美需要是高级需要的是第四个层次。
8、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指导的学派的是社会历史文化学派。
9、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文艺心理学家是阿德勒。
10、童年经验对于艺术家的创作主要是积极意义。
11、艺术家保持“赤子之心”属于归依体验。
12、“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说此话的人是荣格。
13、癫狂状态往往是无意识创造的突发。
14、一般来说,形象范式的生成主要与个人的无意识有关。
15、反映事物本质化属性的范式被称为属相范式。
16、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谈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的特性。
17、批评家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富有攻击性气质。
18、大雁南归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的母题是怀乡。
19、实验派心理学代表人物:费希纳、吉布森、贝里尼和基泽。
费希纳被人尊为实验艺术心理学的鼻祖,著有《美学导论》;吉布森力图研究有关人知觉世界;贝里尼提出“唤醒理论”,《美学和心理生理学》是当代最赋名望的艺术心理学著作之一;基泽《内在的视觉:对于艺术和大脑的探索》。
20、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
精神文艺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荣格。
弗洛伊德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的主要理论观念有潜意识、泛性论、本能说、人格结构和论梦。
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他的理论体系包括集体无意识的描述、原型说与心理类型等方面的研究。
一、填空1、在西方,文艺心理学是在19世纪后半期,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心理学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
2、19世纪,西方主要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或文艺心理学理论有:实验心理学、移情说、距离说。
3、实验心理学是文艺心理学的第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
4、实验心理学与传统美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研究对象不同。
二是研究方法不同。
5、实验心理学使美学研究发生了由“自上而下”的研究向“自下而上”的研究的转变,开辟了现代美学的新纪元,标志着文艺心理学的产生。
6、“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里普斯。
“距离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来的。
7、20世纪西方主要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有: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格式塔文艺心理学、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
8、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
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和瑞士的精神病学家荣格。
9、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泛性论为基础,强调无意识的重要性。
10、荣格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后自力门户,创立了“心理分析学派”。
同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和性本能的立论不同,荣格强调集体无意识,认为艺术就是要揭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11、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考夫卡和阿恩海姆。
12、阿恩海姆把格式塔心理学系统运用于美学研究之中,主要以视觉艺术作为分析对象。
13、人本主义是20世纪文艺心理学的最新潮流,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14、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是苏联的一个文艺心理学流派,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代表人物是维戈茨基、列昂节夫和鲁利亚。
15、王国维是我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鼻祖。
他在《〈红楼梦〉评论》中运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明《红楼梦》的悲剧。
在《人间词话》中,他提出了“境界”说。
他的“境界”说是对西方的“移情说”说和“距离说”说的创造性运用。
16、郭沫若在《论诗三札》中把诗的创作看成是一个由生活现实转化为心理现实再转化为艺术现实的过程。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1.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具体为:生产领域——1.艺术家的心理特征2.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文本领域——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接受领域(本学期的重点)——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文艺心理学研究内容作为体验阐释者的艺术家作为体验迹化的创作过程(艺术家创作过程即是艺术家生命体验的迹化过程)作为体验形式化的艺术作品二度体验的艺术接受2.移情:✧移情与投射移情是投射(projection)作用的一种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它能使我们对其他人的知觉产生失真。
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就是假定对方于自己有相同之处,通俗的说就是“以及推人”“以及之心,度人之腹”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
当观察者与观察对象十分相像时,观察者会很准确,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知觉准确,而是因为此时的被观察者与自己相似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去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应的良方✧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一是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把他人的特性硬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比如,自己喜欢某一事物,跟他人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这件事,不管别人是不是感兴趣、能不能听进去。
引不起别人共鸣,就认为是别人不给面子,或不理解自己)二是认知缺乏客观性,因而表现出过分地赞扬和吹捧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过分地指责甚至中伤自己所厌恶的人或事。
(这种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投射效应常发生的情况1.对方的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身份、性别等等与自己相同。
《文艺心理学》复习题维戈茨基如何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结构的内在矛盾来提示审美反应的心理机制。
是通过分析艺术作品结构的矛盾来提示美感反应的心机制,在他看来,分析作品的结构主要是分析结构的内在矛盾,从心理基础来讲就是所谓“逆向感情”的运动。
正是这种运动造成艺术的感染力,产生艺术的功能。
他认为。
:逆向感情“就是构成作品内容的情绪和激情沿着两个相反而又趋向同一终点的方向发展。
在终点上仿佛发生”短路似的,排除了激情,感情得到改造和净化,也就是痛苦的和不愉快的激情得到一定的舒泄,转化为相反的激情。
他指出:“审美反应本身实质上就可以被归结为这种净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认为脱离心理学就无法解释文学,心理学对于理解艺术作品的结构和艺术的特殊功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第二章思考练习题1、体验有哪些特性,它与艺术活动有哪些同构关系2、艺术体验的生成有什么特征?3、童年经验对艺术家的创作有什么重要作用?大量的事实表明:的童年经验常常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基调,并规范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宿因。
在个体发展史上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在心理学领域中,各派心理学家尽管有许多分歧,但都十分重视童年经验对个人成长的意义,认为童年时期的经验,特别是那些印象深刻的经验往往给艺术家的一生涂上一种特殊的基调和底色,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家对于创作题材的选择和作品情感或情绪的基调。
童年经验之所以被艺术家珍视,还在于童年以经验包蕴着最浓厚,最丰富的人生真味,可以说它本身经常就是一种审美体验。
它不仅与其他体验有所不同,而且根本地体现了体验的本质类型。
童年经验作为人类个体的一种本真的生命体验超越了现实世俗的干扰,是对经历物所作的天然纯真,直观的把握,因而这种体验最接近于人的本性,是最真实,天然,也是最具有普遍的人生意义的。
4、缺失性体验为何激活艺术家的异常认知?现代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还表明,人处于缺失状态中,有着知觉活动的明显变化。
缺失状态常常伴随着认知活动的活跃。
《文艺心理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文艺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是“心理文艺学”或“心理学美学”,是文艺学或美学的一个分支,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中的问题。
(江西省09年07月名词解释题)2.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普遍心理的学科,研究方法多采用实验方法,力求定量定性。
3.心理活动——即把审美主体的心理当做一种人类活动,一种人类的精神活动。
它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是多面的,不是单一的,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彼此孤立的。
4.审美体验——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
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它指向人的生命,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常常使人进入心醉神迷、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心理活动又是以经验作为基础的,它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和体现。
5.审美心理机制——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接受过程中,语言、视觉、情感、记忆的各自功能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另外还是审美主体心理活动的社会实践性。
二、问答题:1、文艺心理学同文艺学其他分支相比,有什么优势?答:文艺心理学既不同于文艺社会学,也不同于文艺哲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它把研究的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自上而下”的方法,而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它不是高度思辨和演绎的方法,而是经验的实记的和归纳的方法。
与文艺哲学相比,对文艺现象作微观的把握很准确,与文艺社会学比,顾及了文艺活动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充分重视了艺术家的个性。
2、文艺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
这样,艺术家的心理特性,艺术创作的动力,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艺术伤口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等,就自然成了文艺心理学的主要课题。
3、文艺心理学同普通心理学是什么关系?答:普通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关系最为密切,它在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文艺心理学研究离开普通心理学是很难完成的。
《文艺心理学教程》复习提纲导论第一节文艺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产生与发展:(一)西方:1、文艺心理学的开创:费希纳的实验心理学、立普斯的“移情说”、布洛的“距离说”等。
2、文艺心理学的发展: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弗洛依德)、格式塔文艺心理学(阿恩海姆)、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马斯洛)、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维戈茨基)(二)中国:1、文艺心理学的开创:王国维的“境界说”、郭沫若的诗论、鲁迅的文论等。
2、文艺心理学的发展: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论、文艺心理学研究与作家作品研究的结合。
二、文艺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原因:1、自然科学、特别是心理学发展的影响;2、社会变革、特别是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
第二节文艺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1、性质:属文艺学美学的一个分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中的现象。
2、研究对象: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中的审美心理机制。
包括:艺术家、创作过程、艺术作品、艺术接受。
第三节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多种学科的综合:美学、文化学、艺术学、心理学等的结合。
2、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心理学传统方法、美学和文艺学的方法(系统方法、比较方法、类型方法、结构符号方法、历史分析方法等)。
3、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注意审美主体心理活动的历史制约性和社会实践性)。
4、研究的关键:充分考虑审美对象的审美特性。
5、文艺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研究对象不同:人类普遍心理与人类特殊心理(审美心理)之分;研究方法不同:实验方法与体验、内省方法之分;二者的结合:普通心理学理论方法的指导性与审美心理的特殊性。
第一章实验派心理学与艺术心理学第一节费希纳的研究:一、费希纳简介:费希纳(1801—1887),德国实验心理学的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美学导论》。
二、费希纳的16种原则:审美阈原则、审美加强原则、多样统一原则、和谐真实原则、清晰性原则、审美联想原则、审美比较原则、审美序列原则、审美调和原则、审美的总和、中和与饱满原则、审美的持续与交替原则、审美的传导原则、审美感受的双重表现原则、审美的适中原则、审美的耗力最小原则、审美的安定性原则。
一“灵魂迷狂”说一、特征(一)非理性;(二)极具创造力;(三)非技艺所能达至。
二、分类(一)疾病引起的迷狂(二)神灵凭附的迷狂1、预言的迷狂;2、教仪的迷狂;3、诗歌的迷狂;4、爱情的迷狂。
“迷狂”是柏拉图灵感概念的核心,它涉及到灵感发生时主体异乎寻常的心态。
柏拉图认为“迷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人的疾病引起的迷狂,如发高烧,或由于精神分裂症引起的精神失常;另一类则是由于神灵凭附在人身上而使人的精神越出常规。
柏拉图就神灵凭附在人身上,又分为4种。
预言的迷狂(巫神宣示神谕),教义的迷狂(祈祷和宗教仪式)诗歌的迷狂,爱情的迷狂(最为看重)1、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
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2、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3、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二磁力吸引说柏拉图认为,在艺术活动中,受灵感(神力)支配因而感受到迷狂的不光是诗人,还包括:灵感论的整体观根源:诗神象磁石,过程:诗神→诗人→演戏人、诵诗人→听众(艺术的整个环节)效果:诗神感染→身临其境→情感反应艺术表演和批评也需要灵感文艺表演:诵诗人、解说者不能只凭技艺,要靠灵感。
文艺批评:不是技艺,是创造性的理解与阐释。
三、为什么悲剧是艺术净化最高形式?宣泄和分享是净化的前提。
悲剧净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接受主体内部已往蓄积的心理能量;二是剧情的激发。
主客体情感结构上的一致性,即剧中的人物、事件与接受者(观众)的生活体验、心理结构具有同构性;三是宣泄,由于宣泄而产生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一)悲剧是综合艺术,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二)尖锐的对立冲突和不可抗拒的命运。
(三)观众能获得超常情感的复杂体验。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文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所涉及的心理过程的学科。
它探讨了艺术对人类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影响,以及艺术作品背后的心理机制。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文艺心理学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一、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首先,他们从自身的经历和感受中获取灵感,激发创作的动机。
然后,他们通过选择和组织各种艺术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他们在作品中传递出一种独特的情感和意义,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二、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艺术欣赏是观众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和理解的过程。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观众会经历一系列的心理过程。
首先,他们通过感官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如视觉上的欣赏、听觉上的聆听等。
然后,观众会对作品进行理解和解读,尝试理解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最后,观众会对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验到艺术带来的美感和情感上的满足。
三、艺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艺术对人类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参与艺术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个体的情绪状态,减轻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此外,艺术还可以帮助个体表达和释放情感,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
因此,艺术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和康复中,成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健康促进手段。
四、文艺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价值。
首先,它可以应用于教育领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情感和认知,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次,它可以应用于广告和市场营销领域,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设计更吸引人的广告和产品。
此外,它还可以应用于媒体和娱乐领域,帮助制片人和编剧更好地创作影视作品,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五、文艺心理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文艺心理学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未来,它将更加注重对跨文化和跨艺术形式的研究,探讨不同文化和艺术形式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导论名词解释:文艺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是“心理文艺学”或“心理学美学”,是文艺学或美学的一个分支,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中的问题。
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普遍心理的学科,研究方法多采用实验方法,力求定量定性。
心理活动——即把审美主体的心理当做一种人类活动,一种人类的精神活动。
它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是多面的,不是单一的,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彼此孤立的。
审美体验——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
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它指向人的生命,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常常使人进入心醉神迷、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心理活动又是以经验作为基础的,它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和体现。
审美心理机制——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接受过程中,语言、视觉、情感、记忆的各自功能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另外还是审美主体心理活动的社会实践性。
问答题:1、文艺心理学同文艺学其他分支相比,有什么优势?答:文艺心理学既不同于文艺社会学,也不同于文艺哲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它把研究的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自上而下”的方法,而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它不是高度思辨和演绎的方法,而是经验的实记的和归纳的方法。
与文艺哲学相比,对文艺现象作微观的把握很准确,与文艺社会学比,顾及了文艺活动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充分重视了艺术家的个性。
2、文艺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
这样,艺术家的心理特性,艺术创作的动力,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艺术伤口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等,就自然成了文艺心理学的主要课题。
3、文艺心理学同普通心理学是什么关系?答:普通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关系最为密切,它在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文艺心理学研究离开普通心理学是很难完成的。
同时,它们又是两门学科,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心理学(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
2.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是弗洛依德。
3.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唤醒理论)4.以下不属于朱光潜著作的是(A)A.《论诗三札》B.《变态心理学》C.《文艺心理学》D.《悲剧心理学》这三本书的出版,特别是《文艺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形成。
5.文艺心理学的核心观念是体验,体验的核心是(A情感)6.阿恩海姆在文艺心理学上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知觉概念,而且在研究绘画时还提出了著名的(简化原则)7.马斯洛审美需要是高级需要的是(D) A.第一个层次B.第二个层次C.第三个层次D.第四个层次8.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指导的学派的是(B社会历史文化学派)9.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文艺心理学家是(B阿德勒)10.童年经验对于艺术家的创作(B主要是积极意义)11.艺术家保持“赤子之心”属于(C.归依体验)12.“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说此话的人是(A荣格)13.癫狂状态往往是(A无意识创造的突发)14.一般来说,形象范式的生成主要与个人无意识的作用有关15.反映事物本质化属性的范式被称为属相范式16.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谈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的特性17.批评家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富有(攻击性气质)18.大雁南归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的母题是(怀乡)19、奠定现代心理学基础的心理学流派是(B、实验心理学派)20、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人是(弗洛伊德)。
21、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D、审美体验)。
22、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学流派是(C、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
它独特的贡献在于揭示了人的心理结构中无意识的新大陆及其对艺术创作和审美的作用。
23、“净化说”(宣泄说)的提出者是(亚里士多德)。
[;.p.l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文学艺术家的个性心理结构一、阿尔波特的人格特征论,个人特质、群体特质。
个人特质分为:枢纽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
二、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形成于“四根说”的基础之上。
三、巴甫洛夫,脑神经说:直接刺激(语言艺术)、语言刺激(理智型)四、弗洛伊德:1、意识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2、人格学说:超我、自我、本我。
3,、《梦的解析》论梦(理解记忆)4、精神分析方法(自由联想、梦的解析、抗拒分析、领悟)(加罪情结)五、荣格:1、心理类型说:内倾、外倾。
2、人格有三种基本成分:自我(意识)、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3、人格面具:是对社会要求所呈现的公开面孔。
用于描述一个人公开的自身,是心灵的一部分,相当于公开的自我,自身通过其人格面具为他人所认识。
4、阴影:处于人格的最内层,阴影中所蕴涵的人的基本动物性比任何其他原型蕴涵的都多,是人心灵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
5、阿尼玛: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她既是男人内在的一种原型女性形象,也是男人对女人的个人情结,既是男人向上的动力,也是堕落的诱惑力。
在男人的感情、反应和冲动中发挥某种既定作用,男人总会在某个现实的女性形象那里,看到自己内在的阿尼玛和心灵的投影。
(阿尼姆斯则相反)6、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
原型从本质上完全属于无意识的存在,我们无从认识它本身。
第二章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一、柏拉图,迷狂说、灵感说,“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的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作诗。
”灵感源泉:神灵附体灵感表现:迷狂灵感获得过程:灵魂回忆二、弗洛伊德,白日梦说。
三、虚静说1、老庄提出“虚静”的人生哲学。
2、“虚静”是一种摒弃私欲杂念的创作心境,亦是一种自由的心境。
虚静不仅是创作的心理前提,而且是激发想象、生发艺术境界的心理条件。
3、虚静的方法:①“心斋”,排除创作主体心中的功利物欲。
②“坐忘”,约束创作活动中的知性分析活动。
简言之,“以无生有”、“以静制动”、“以虚求实”即是虚静的方法。
4虚静的作用:①虚心接纳万境。
②凝观照神本质。
③静气开发智慧。
四、格式塔心理学(对似动现象的研究基础之上)1、代表人物:惠特海默、苛勒、考夫卡2、格式塔研究对象格式塔既研究经验,也研究行为。
苛勒认为直接经验有两类:①客观的经验,这是可证的,彼此取得一致的经验;②主观经验,个人的情感过程、思维过程等。
格式塔研究的行为是有意义的整体行为,整体的行为具有目的性,如学生听课。
地理环境:指外界实际存在的环境。
行为环境:指个人心目中的环境。
3、知觉组织原则(惠特海默):①类似原则(相似律)②简单原则(求简律)③接近原则(就近律)④连续原则(连续律)⑤封闭原则(闭合律)⑥图形和背景4、格式塔与艺术:①表现性,即“格式塔质”:“通过塑造可见的艺术形式而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或内在意蕴。
”②视觉艺术中的运动,即“异质同构”:每一个视觉基本上都包含有一种“力”,这种力有方向有大小,心理学家称之为“知觉力”,正由于各种各样的视觉元素所显现的这种“力”使艺术家运用视觉语言传达意义成为可能。
五、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六、创作构思的心理发生过程1、过程(理解记忆)开始(刺激模式的获得,客体:唤情结构,主体:心理图式的不同)孕育(遗忘,无意识的思维活动)完成(艺术创造的物化阶段)2、静态唤情结构:由色彩、线条、块面、声音、静态关系等因素构成,也称之为“材料感情”。
3、动态唤情结构:以表情、动作为核心的动态因素依据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唤情特性。
第三章、文学作品的心理特性一、作品的艺术生命特征“这就是它的生动性、不可侵犯性、统一性、有机性、节奏性和不断生长性。
这些特征也就是一种生命的形式所应具有的基本特征。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二、不同类型作品的不同特征(荣格)1、①心理型作品。
荣格认为心理型的作品是从生活的外表中撷取素材表现人的意识和情感,是读者容易理解的作品,是靠读者明晰表现主体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作者的任务是解释和阐发意识的内涵,提示生活的经验,表现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喜怒哀乐。
(安娜·卡列尼娜)②幻觉型作品。
荣格认为幻觉型作品则与心理型作品恰恰相反,其为艺术表现提供素材经验,不再是人们所熟悉的了,这种经验来自人类心灵深处某种陌生的东西,它仿佛来自人类史前时代的深渊,又仿佛来自光明而黑暗对照的超人世界。
幻觉型作品需要深层心理分析。
(浮士德)三、心理时空法国柏格桑提出空间时间和心理时间的概念。
1、心理时间:是经过作家的想象对物理时间重新锻造的结果,包括对时序的重新锻造、时差的设置和对时值的重新锻造。
2、心理空间:对物理空间的主观感知,对作家幻觉空间的摹写。
四、心理逻辑:情感逻辑、意愿的逻辑、智慧的逻辑。
五、人物形象的心理分析㈠人物性格分析:在文学作品心理分析中,性格主要指人物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体现为对现实的态度倾向、独特的情结意志。
首先、把性格作为具备各种属性的整体,即作为个别人物来看,也就是就性格本身的丰富内容来看。
其次、这种整体同时要呈现为某种特殊形式,因为性格应显现为得到定性的。
第三、性格(作为本身整一的)跟这种定性(其实就是跟它本身)融汇在它的主体的自为存在里,因而成为本身坚定的性格。
1、关于性格的整体丰富性关于阿喀琉斯,高贵的人格的多面性2、关于性格的主导特征,黑格尔认为,人物性格“具有定性”,就是要有“特殊性和个性”,显出更大的明确性,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基本的突出的性格特征”,即所谓“定性”。
(朱丽叶,为爱痴狂)3、关于性格的矛盾统一性,黑格尔认为,复杂性格处在种种矛盾冲突之中,“必须把它的特殊性和它的主体性融会在一起”,成为“本身坚定的统一体”。
(摩西)㈡人物心理系统的动态构成1、人物心理矛盾人物的心理是充满着矛盾运动的生命张力场,人的欲求的矛盾和冲突带来人的心理矛盾。
文学作品对人物内心冲突的刻画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奇特的心理世界。
2、人物心理流程人的心理具有流动性,作品中人物也有其心理流程,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艺术的展现出人物的心里流程。
3、人物的心理系统凡是成功的人物形象,其心理都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组成这个系统的各种元素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形成一个既复杂又有序的整体。
(红楼梦)4、人物之间的心灵感应人的心理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必然发生心灵的感应,使人的心理不断进行着与他人的交流,并随之变化、流动和更新。
人物之间心灵感应与渗透的三种形式:认同、反省、吸引㈢关于哈姆雷特形象的心理分析(理解记忆)1、泰纳论哈姆雷特泰纳对哈姆雷特的分析重生平传记和历史文化因素,三因素说:种族、环境、时代。
“哈姆雷特就是莎士比亚。
”他不能支配自己的行动,而只能听凭机缘的摆布;他不能有计划的去杀人,而只能仓猝从事,过分活跃的想象由于积累了各种意象和热衷于专注的思考以致消耗了一切活力。
你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善于幻想而不善于活动的人,他沉醉在自己心迷幻影的冥想里面,他把想象的世界看得太清晰了,以至无法在现实的世界里担负起自己的使命。
2、精神分析学中的哈姆雷特俄狄浦斯情结——男孩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恋母恋父情结。
哈姆雷特能够做所有事,但却对一位杀害掉他父亲,并且篡其王位、夺其母后的人无能为力。
这人所做出的正是他自己已经潜抑良久的童年欲望之实现,于是对仇人的恨意被良心的自遣不安所取代,因为良心告诉他,自己其实比这杀父娶母的凶手好不了多少。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3、神话原型中的哈姆雷特英国学者墨雷,1914年作《哈姆雷特与俄瑞斯特斯》的讲演中,将哈姆雷特称为一种“献身英雄”的原型。
4、别林斯基评价哈姆雷特㈣自恋情结与作品分析1、什么是自恋情结①希腊神话:纳西斯情结(水仙花情结)②1898,英霭理士提出了自恋现象,并借此加以分析。
霭理士在《性心理学》中说广义的自恋包括一切性冲动经过抑制或禁锢后的变相的表现,这种表现有病态的也有常态的,如艺术与诗文的表现。
③弗洛伊德《论自恋》,认为自恋型的力比多当然也是性本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人首先将爱的力比多投向自己,随后健康发展,将其投向客体。
母亲是最初的投注者,母亲或母亲的替代者因而成了最早的爱的客体。
投向客体的爱遭受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则返回自我,这种现象称之为继发性自恋。
④荷妮认为,自恋欲是指“喜爱个人的理想化影像。
更确切地说:个人认为自己就是理想化的自我,而且羡慕它。
”2、心理分析的范例:冯小青的自我恋潘光旦,运用精神分析学的自恋说分析文学作品卓有成就,著有《冯小青:一间影恋之研究》。
“影恋无他,自我恋之结晶体也。
”——潘光旦《冯小青性心理变态揭示》《小青事传》、《小青之分析》(自我恋,影恋,中滞,回流)“瘦影自怜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自思自解自商量”3、自恋情结与人物分析⑴林黛玉《葬花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花落水流红,愁情万种”《秋窗风雨夕》自哀自吟自赏自伤东方的自恋,不同于西方神话纳西斯的自恋。
这是纯情的自恋、人格的自恋,并不排除异性的爱,是一种带有痴情的自我追求、自我欣赏和自我怜爱。
⑵屈原余光中《水仙操——吊屈原》“把影子投在水上的,都患了洁癖”精神的自恋,《离骚》自恋的艺术表现4、自恋的诗性升华(常态的自恋)“对影成三人”李白㈤自卑情结“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第四章文学作品的心理分析一、文学作品语言特征:情境性、贴切性、独创性、曲指性。
(详细分析)1、情境性,艺术活动中的所谓“情境”、“意境”或“意象”,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浸透了情绪的形象,或一种深寓于形象之中情感。
如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2、贴切性,是指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特征的认识、感觉和体验,其中既包含客观的尺度,又包含主观的尺度,与“准确性”不同,她是一种在一定范畴内犹疑、流动着的近似。
①文学语言是高度艺术化的语言,是一个发现与再创造的心理旅程。
②文学作品蕴含作者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不与客观事物完全一致,符合心理时空、心理逻辑,就是“贴切。
③文学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种“模糊性的语言”。
3、独创性,在个性心理学家看来,语言几乎是一个人个性的标志。
4、曲指性,文学语言含蓄蕴藉,往往是言在此意在彼,话中有话,蕴含弦外之音。
曹植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文学接受的心理机制㈠文学接受发生时的心理基础:先结构与期待欲、接受心理动机、接受心境、隐含读者与现实读者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所谓“先结构”是指阅读者进入接受过程时的一种先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