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游高梁桥记

游高梁桥记

游高梁桥记
游高梁桥记

游高梁桥记?原文

3相关介绍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少顷,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译文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两条河夹着堤岸,垂杨柳蜿蜒了十余里,水流又急又清,鱼沉到了水底,鱼鳞和鱼鳍都看得清楚。佛寺星罗棋布,红楼朱塔,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美丽。而从西山为游人所设下的坐席上看到的景致早晚都不一样,仿佛是故意用来娱乐游人的一样。当春意正浓时,城里的达官贵人,只要不是特别的没空都会来这里游览一番。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袗和和尚寂子一起去游览。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色雾霭冥蒙,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持续。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人来人往,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过了一会儿,遇到了同一年登科的黄炜,叫他下来,与他交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乐寺观赏了梅花,接着就回家了

2②游高梁桥记袁中道编辑原文

高梁旧有清水一带,柳色数十里,风日稍和,中郎1拉予与王子2往游。时街民皆穿3沟渠淤泥,委积4道上,羸马5不能行,步至门外。

于是三月6中矣,杨柳尚未抽条,冰微泮7,临水坐枯柳下小饮。谭锋甫畅8,而飙风9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10目塞口,嚼之有声。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寒气凛冽,相与御11貂帽,着重裘12以敌13之,而犹不能堪14,乃急归。已黄昏,狼狈沟渠间,百苦乃得至邸15,坐至丙夜16,口中含沙尚砾砾17。

噫!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杂花烂城野,风和日丽,上春18已可郊游,何京师之苦至此19。苟非大不得已20,而仆仆21于是,吾见其舛22也。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23,为官职也。游客山人24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为衣食也。今吾无官职,屡求而不获,其效亦可睹矣。而家有产业能够糊口25,舍水石花鸟之乐,而奔走烟霾26沙尘之乡,予以问予27,予不能解矣。然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28,颠倒而无计算也29。译文

高粱桥原有一条清澄的带子般的河水,杨柳绵延几十里,刚好天气比较晴好和暖。袁宏道拉我和王章甫一道前去游览。那时市民都在疏通渠道的淤泥,淤泥堆积在路上,瘦弱的马无法行走,我们步行来到西直门外。

这时已是三月中旬,柳树还没有发芽,冰刚刚融化,我们坐在靠近水边的枯柳树下喝酒。交谈的刚刚畅快的时候,暴风就从北而来,灰尘遮蔽了天空,就连对面的人都看不到。沙石击中眼睛,堵塞口鼻,嚼一嚼就能发出响声。冻住的树枝被吹落,古树呜呜号叫,石头相互撞

击。十分寒冷,一起戴上貂皮帽,穿上厚皮袄用来抵挡暴风,不过仍不能忍受,于是就急忙回家。到黄昏时,十分狼狈地走在沟渠间,历经千辛百苦才到家,坐到半夜,口中还有碎沙。哎,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城乡杂花烂漫,风和日丽,正月就己经能够去郊游,为什么京都恶劣到这种地步。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而风尘仆仆来到这里,我看是很荒谬的。况且地位高的人之所以不得不居住在这里,为的是担任官职。从事卜卦、算命等职业的人之所以不得不到这里,为的是谋取吃穿。现在我没有一官半职,屡屡谋求却得不到,效果也是能够看得见的了。而家里本来有产业能够维持生计,却舍去享受山水花鸟风光的乐趣,而奔跑在充满浑浊的烟气沙尘的地方,我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无法解释。既然如此,那么这次出游也理应写下来,写下它用来记下我的着迷于仕途钻营却不知羞耻,本末倒置而缺乏考虑。

字词解释

1.中郎:即袁宏道。

2.王子:即王袗。

3.穿:挖通,疏通。

4.委积:堆积。

5.羸(léi)马:瘦弱的马。

6.三月:指万历二十七年(1599)三月。

7.微泮(pàn);稍微融化。

8.谭锋甫畅:交谈得刚刚畅快。谭,同“谈”。谭锋,言谈精锐。甫,才,刚刚。

9.飚(biāo)风:暴风。

10.中(zhòng):着,击中。

11.御:这里指戴上。

12.着(zhuó)重裘:穿上厚皮袄。裘,皮袄。

13.敌:抵挡。

14.堪:忍受。

15.邸(dǐ):一般指官员的住所。

16.丙夜:三更时。

17.砾砾(lìlì):口中含有碎沙的样子。

18.上春:农历正月,也泛指初春。

19.何京师之苦至此:为什么京城恶劣到这种地步。

20.苟非大不得已:如果不是身不由己。苟,如果、假如。非,不。

21.仆仆:形容旅途劳顿的样子。

22.舛(chuǎn):谬误。

23.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况且那些权贵之所以不得已居住在这里。且,况且。

24.山人:这里指从事卜卦、算命等迷信职业的人。

25.餬(hú)口:维持生计。

26.烟霾(mái):浑浊的烟气。霾,风夹着尘土,天气晦暗。

27.予以问予:意思是我问自己这个问题。

28.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写下我着迷于仕途钻营却不知羞耻。通“识(zhì)”,记。嗜进,这里指着迷于仕途钻营。

29.颠倒而无计算也:本末倒置却不去算计。颠倒,本末倒置。

3相关介绍编辑袁中道

(1570-1623),明代散文家,字小修,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官南京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同以公安派著称。为文崇尚自然,曾游历天下,写下大量记游诗文,有《珂雪斋集》。

袁宏道

(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同以“公安派”著称。为文崇尚自然,写有大量纪游诗文。

高梁桥

高梁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偏北半里左右,是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九年建造,经清末民国初年改建过的一座单孔石拱桥。1982年在长河污水截流及整治工程的西直门暗渠工程中,清代高梁桥又做了一次改建。

明清之时,这里古刹林立,水清见底。当时都城中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至夏季,坐在两岸绿荫下,桥头酒肆、茶馆,游客盈门,为京师郊外一胜景。

古时候,高梁桥一带繁华壮观,在巍峨的西直门城楼上远眺高梁桥,长河似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古刹连西山。近观高梁桥,桥下,柳浪飞燕逐清波;桥上,行人车马如穿梭。出城、进城必由此经过,故这里热闹非凡。侧看高梁桥,则又有小桥、流水、人家之感。楼、水、桥、人构成了燕山脚下一幅“清明上河图”。

传说中,高梁桥的得名,是因为当年刘伯温奉命修建京城,把好山好水全部搬到了北京。所以惹怒了掌管水系的龙神。龙神在大怒中将全城的水偷走。刘伯温发现后立即派手下名为高亮的大将追赶。在擒获返回的途中,龙神挣断绳索逃跑。临跑前还将装水的水车推入长河。高亮怕皇帝怪罪,跳入长河。从此他跳河的那座桥谐他名字之音,称为高梁桥。就是这样喵。

游高梁桥记

游高梁桥记?原文 3相关介绍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少顷,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译文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两条河夹着堤岸,垂杨柳蜿蜒了十余里,水流又急又清,鱼沉到了水底,鱼鳞和鱼鳍都看得清楚。佛寺星罗棋布,红楼朱塔,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美丽。而从西山为游人所设下的坐席上看到的景致早晚都不一样,仿佛是故意用来娱乐游人的一样。当春意正浓时,城里的达官贵人,只要不是特别的没空都会来这里游览一番。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袗和和尚寂子一起去游览。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色雾霭冥蒙,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持续。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人来人往,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过了一会儿,遇到了同一年登科的黄炜,叫他下来,与他交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乐寺观赏了梅花,接着就回家了 2②游高梁桥记袁中道编辑原文 高梁旧有清水一带,柳色数十里,风日稍和,中郎1拉予与王子2往游。时街民皆穿3沟渠淤泥,委积4道上,羸马5不能行,步至门外。 于是三月6中矣,杨柳尚未抽条,冰微泮7,临水坐枯柳下小饮。谭锋甫畅8,而飙风9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10目塞口,嚼之有声。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寒气凛冽,相与御11貂帽,着重裘12以敌13之,而犹不能堪14,乃急归。已黄昏,狼狈沟渠间,百苦乃得至邸15,坐至丙夜16,口中含沙尚砾砾17。 噫!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杂花烂城野,风和日丽,上春18已可郊游,何京师之苦至此19。苟非大不得已20,而仆仆21于是,吾见其舛22也。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23,为官职也。游客山人24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为衣食也。今吾无官职,屡求而不获,其效亦可睹矣。而家有产业能够糊口25,舍水石花鸟之乐,而奔走烟霾26沙尘之乡,予以问予27,予不能解矣。然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28,颠倒而无计算也29。译文 高粱桥原有一条清澄的带子般的河水,杨柳绵延几十里,刚好天气比较晴好和暖。袁宏道拉我和王章甫一道前去游览。那时市民都在疏通渠道的淤泥,淤泥堆积在路上,瘦弱的马无法行走,我们步行来到西直门外。 这时已是三月中旬,柳树还没有发芽,冰刚刚融化,我们坐在靠近水边的枯柳树下喝酒。交谈的刚刚畅快的时候,暴风就从北而来,灰尘遮蔽了天空,就连对面的人都看不到。沙石击中眼睛,堵塞口鼻,嚼一嚼就能发出响声。冻住的树枝被吹落,古树呜呜号叫,石头相互撞

【同步练习】《游高梁桥记》(北师大)

《游高梁桥记》同步练习 1.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 浪纹树影以为侑 . 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 . 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对下列句中的粗体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窈窕绿树中(形容建筑物的秀雅) . 精蓝棋置(棋子) . 趺坐古根上(双脚交叠而坐) . 喧嚣怒诟(骂) .下列各项中标色的“以”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 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 茗饮以为酒 . 皆相视以为笑 . 自以为不如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 .作者在游记里是如何表现情感的? .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 . 着重.着急 .着迷 .着火 .下列划线词语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委积道上 .谭锋甫畅 . 着重裘以敌之 . 而犹不能堪 .下列划线词语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苟非大不得已 . 而仆仆于是 . 书之所以志予之 . 嗜进而无耻 .袁宏道和袁中道的游高梁桥记有什么不同之处? .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游记。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 2. 3. 课后能力提升: 1.()水流湍急而清澈,沉在水底的鱼,鱼鳞、鱼鳍都看得清。 ()(我们)双脚交叠坐在古树根上,把饮茶当作饮酒。 .作者通过描写以茶代酒、以山水佐酒、芸芸众生不解其乐的世俗相,揭示世俗中人不解山情水意的可悲。表现了自己高雅的情趣。

.袁中道的记游,把小风景的美感无限放大,而把大环境的恶劣忽略不计。袁宏道则相反,他对被大环境污染的小风景的美感忽略不计,而对大环境的恶化程度浓墨描绘,深恶痛绝。 .略。

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译文

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译文 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翻译 袁中道 原文 高梁旧有清水一带,柳色数十里,风日稍和,中郎2拉予与王子3往游。时街民皆穿4沟渠淤泥,委积5道上,羸马6不能行,步至门外。 于是三月7中矣,杨柳尚未抽条,冰微泮8,临水坐枯柳下小饮。谭锋甫畅9,而飙风10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11目塞口,嚼之有声。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寒气凛冽,相与御12貂帽,着重裘13以敌14之,而犹不能堪15,乃急归。已黄昏,狼狈沟渠间,百苦乃得至邸16,坐至丙夜17,口中含沙尚砾砾18。 噫!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杂花烂城野,风和日丽,上春19已可郊游,何京师之苦至此20。苟非大不得已21,而仆仆22于是,吾见其舛23也。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24,为官职也。游客山人25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为衣食也。今吾无官职,屡求而不获,其效亦可睹矣。而家有产业可以餬口26,舍水石花鸟之乐,而奔走烟霾27沙尘之乡,予以问予28,予不能解矣。然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29,颠倒而无计算也30 译文 高粱桥原有一条清澄的带子般的河水,杨柳绵延几十里,刚好天气比较晴好和暖。袁宏道拉我和王章甫一道前去游览。那时市民都在疏通渠道的淤泥,淤泥堆积在路上,瘦弱的马无法行走,我们步行来到西直门外。 这时已是三月中旬,柳树还没有发芽,冰刚刚融化,我们坐在靠近水边的枯柳树下喝酒。交谈的刚刚畅快的时候,暴风就从北而来,灰尘遮蔽了天空,就连对面的人都看不到。沙石击中眼睛,堵塞口鼻,嚼一嚼就能发出响声。冻住的树枝被吹落,古树呜呜号叫,石头相互撞击。十分寒冷,一起戴上貂皮帽,穿上厚皮袄用来抵挡暴风,然而仍不能忍受,于是就急忙回家。到黄昏时,十分狼狈地走在沟渠间,历经千辛百苦才到家,坐到半夜,口中还有碎沙。 哎,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城乡杂花烂漫,风和日丽,正月就己经可以去郊游,为什么京都恶劣到这种地步。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而风尘仆仆来到这里,我看是很荒谬的。况且地位高的人之所以不得不居住在这里,为的是担任官职,出游的人。从事卜卦、算命等职业的人之所以不得不到这里,为的是谋取吃穿。现在我没有一官半职,屡屡谋求却得不到,效果也是可以看得见的了。而家里本

16游高粱桥记(董晓可) (1)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游高梁桥记》(袁宏道)课题:《游高梁桥记》 课型:比较·探究 上课日期:2012年10月30日 作者姓名:董晓可 课时: 1 单位:枣庄第二十三中学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游高梁桥记》(袁宏道) 1课时 【我的文本解读】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在第三主题单元“临水骋怀”中,编入明朝著名“公安三袁”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和袁中道的《游高梁桥记》,我想编者的用意应是让我们去感受同一景致不同人描写的独到之处。这两篇文言文题目相同,兄弟倆有时还是同去,描写的景致是一样的,描写的季节也是一样,两篇文章描写的景色有所不同,但他们游毕的印象与心境竟大相径庭。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我把诵读和比较作为重点,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古诗文的妙处。 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评价任务: 1.通过范读、个别读、齐读等多层次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技巧,能有感情准确地诵读诗歌。 2.通过“读——悟——赏”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文言文。 学习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3.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我的教学设计】 一、课前序曲 师:我国文学史上“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的父亲,苏轼是苏洵的哥哥;“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同学们,你还知道古代文学史上公安“三袁”吗?(学生发言)教师根据学情再补充。他们分别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长安人。

游高梁桥记(袁宏道)

游高梁桥记(袁宏道) 学习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义,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 2.通过朗读、品读,学习通过景物对比衬托表现特殊情趣心志的写法。 3.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通过景物对比衬托表现特殊情趣心志的写法。 难点:理解文义,品悟作者情感。 教法选择 诵读、讨论、归纳法课型新授课 课前准备 小黑板、课件 是否采用多媒体是 教学内容 导入:(多媒体展高梁桥的照片)明确这是北京西郊的高梁桥,明清时这儿是一处胜景,明代诗人朱茂瑞春游赞叹:“高梁河水碧湾还,半入春城半绕山。”乾隆帝秋游赋诗:“凤城北转石桥边,秋水澄泓可放船。”在他们的笔下,高梁桥景美怡人。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曾游览此地作文《游高梁桥记》,他笔下的高梁桥如何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学习本文,探寻答案吧!(板书:《游高梁桥记》) 一、揭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指导学生先学 1.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默读,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标注生字词。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借助课下注释及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详见投影)。 2.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疏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写高粱桥一带美景及游览盛况。 第二部分(2):写作者与朋友游览经过和感受。 3.检查读音: 筵yán 侑yòu 鳞鬣lín liè趺fú诟gòu 窈窕yǎotiǎo缙绅jìnshēn岚lán 茗míng 4.范读,正音,标记节奏,理解大意。 5.指名朗读,其他同学给予指导。 6.齐读课文后借助注释翻译课文,标记难词难句,小组合作学习解决。 7.高梁桥为何为“京师最胜地”? (高梁桥在北京西直门外,远离闹市,”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急流而清,小黑板出示“自学导航”,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自学。 出示幻灯片,介绍作者。 播放幻灯片,提出阅读要求,学会抓住重点词句。 播放幻灯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学习目标 看小黑板,掌握先学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了解作者,自学字词。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游高梁桥记》(北师大)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 x 市 实 验 学 校

语文 ■ 八年级上册 ■ 《游咼梁桥记》 ?教材分析 I 一 古时候,高梁桥一带繁华壮观, 在巍峨的西直门城楼上远眺高梁桥,长河似玉带, 跨碧水,绿荫藏酒肆,古刹连西山。 袁宏道和袁中道同时来到此处却又截然不同的感受,值 得深究与考虑。 作为游记,从字面上看,重点、焦点、感人之点应在游历过程中,文中虽也概括写了树 绿、水清、建筑窈窕、山色多变等初春美景,但作者还是把浓墨重彩放在了内心感受和对于 乐趣的感觉上:世人觉痴我觉乐,世俗说灵我说呆。以特殊的情趣、独特的性灵为主脉,而 不以空乏、虚浮的景物描写为主干,言之有物,载之有道,实乃本文行远、制胜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 2、 通过朗读、品读,体味作者情感,学习通过景物对比衬托表现特殊情趣心志的写法; 3、 理解作者坦率性情和敢于自我审视自我无情批判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品读,体味作者情感,学习通过景物对比衬托表现特殊情趣心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义务教育教科书 白桥

理解作者坦率性情和敢于自我审视自我无情批判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学习通过景物表现特殊情趣心志的写法;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义,品悟作者情感; 2 、体会作者的心情对文章内容的影响。 '?课前准备” ---- ------------------- 丿 1、相关图片若干张; 2、多媒体课件一份。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多媒体展示高梁桥的照片)同学们,这是何处?你知道吗?(不知道)这是北京西郊 的高梁桥,明清时这儿是一处胜景,长河似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文人雅士,常聚于此,吟诗论技。明代文学家袁中道曾游览此地作文《游高梁桥记》,他笔下的高梁桥如 何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学习本文,探寻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作者简介:袁中道,字小修。16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成年 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本文写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他与其兄袁宏道一起进京,再次求 官不成,本文就写于这个时期。 2、高粱桥简介:高梁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偏北半里左右,是元世祖忽必烈于 至元二十九年建造,经清末民国初年改建过的一座单孔石拱桥。1982年在长河污水截流及 整治工程的西直门暗渠工程中,清代高梁桥又做了一次改建。明清之时,这里古刹林立,水 清见底。当时都城中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至夏季,坐在两岸绿荫下,桥头酒肆、茶馆,游客盈门,为京师郊外一胜景。古时候,高梁桥一带繁华壮观,在巍峨的西直门城楼上远眺

游高梁桥记(袁中道)原文

游高梁桥记(袁中道)原文 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 原文 高梁旧有清水一带,柳色数十里,日稍和,中郎2拉予与王子3往游。时街民皆穿4沟渠淤泥,委积5道上,羸马6不能行,步至门外。 于是三月7中矣,杨柳尚未抽条,冰微泮8,临水坐枯柳下小饮。谭锋甫畅9,而飙风10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11目塞口,嚼之有声。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寒气凛冽,相与御12貂帽,着重裘13以敌14之,而犹不能堪15,乃急归。已黄昏,狼狈沟渠间,百苦乃得至邸16,坐至丙夜17,口中含沙尚砾砾18。 噫!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杂烂城野,风和日丽,上春19已可郊游,何京师之苦至此20。苟非大不得已21,而仆仆22于是,吾见其舛23也。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24,为官职也。游客人25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为衣食也。今吾无官职,屡求而不获,其效亦可睹矣。而家有产业可以餬口26,舍水石花鸟之乐,而奔走烟霾27沙尘之乡,予以问予28,予不能解矣。然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29,颠倒而无计算也30 高粱桥原有一条清澄的带子般的河水,杨柳绵延几十里,刚好天

气比较晴好和暖。袁宏道拉我和王章甫一道前去游览。那时市民都在疏通渠道的淤泥,淤泥堆积在路上,瘦弱的马无法行走,我们步行来到西直门外。 这时已是三月中旬,柳树还没有发芽,冰刚刚融化,我们坐在靠近水边的枯柳树下喝酒。交谈的刚刚畅快的时候,暴风就从北而来,灰尘遮蔽了天空,就连对面的人都看不到。沙石击中眼睛,堵塞口鼻,嚼一嚼就能发出响声。冻住的树枝被吹落,古树呜呜号叫,石头相互撞击。十分寒冷,一起戴上貂皮帽,穿上厚皮袄用来抵挡暴风,然而仍不能忍受,于是就急忙回家。到黄昏时,十分狼狈地走在沟渠间,历经千辛百苦才到家,坐到半夜,口中还有碎沙。 哎,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城乡杂花烂漫,风和日丽,正月就己经可以去郊游,为什么京都恶劣到这种地步。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而风尘仆仆来到这里,我看是很荒谬的。况且地位高的人之所以不得不居住在这里,为的是担任官职,出游的人。从事卜卦、算命等职业的人之所以不得不到这里,为的是谋取吃穿。现在我没有一官半职,屡屡谋求却得不到,效果也是可以看得见的了。而家里本来有产业可以维持生计,却舍去享受山水花鸟风光的乐趣,而奔跑在充满浑浊的烟气沙尘的地方,我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无法解释。既然如此,那么这次出游也应当写下来,写下它用来记下我的着迷于仕途钻营却不知羞耻,本末倒置而缺乏考虑。

最新精选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临水骋怀自主阅读 游记小品二篇习题精选第二十三篇

最新精选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临水骋怀自主阅读游记小品二篇 习题精选第二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他的《小石潭记》出自于“永州八记”。 B、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作品有长诗《毁 灭》,代表散文:《春》、《绿》、《背影》、《荷塘月色》等。 C、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写诗很多,有《静夜思》、《早 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另有“三吏”、“三别”,人称“诗仙”。 D、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三袁”之首,“公安派”代表。其作品以小品文成就突 出,本单元选入他的一篇《游高梁桥记》。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划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羸马léi 微泮pàn 飙风biāo B、邸dǐ 砾lì噫yī C、貂帽diāo 舛chuǎn 烟霾mái D、着重zhuó 裘qíu 嗜shì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加横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鳞鬣liè 窈窕yǎo 几席jǐ B、缙绅jìn 微岚lán 趺坐fū C、茗饮míng 筵中人yán 侑yòu D、了不相属zhǔ 喧嚣怒诟gòu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老师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付出的一切不会是徒劳的。 B、大兴安岭的夏天,简直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C、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许多雷锋的感人事迹。 D、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加强。【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 B、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 C、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 D、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反。 【答案】: 【解析】:

袁宏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译文

袁宏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译文 袁宏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译文 袁宏道 原文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少顷,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译文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两条河夹着堤岸,垂杨柳蜿蜒了十余里,水流又急又清,鱼沉到了水底,鱼鳞和鱼鳍都看得清楚。佛寺星罗棋布,红楼朱塔,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美丽。而从西山为游人所设下的坐席上看到的景致早晚都不一样,仿佛是故意用来娱乐游人的一样。当春意正浓时,城里的达官贵人,只要不是特别的没空都会来这里游览一番。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袗和和尚寂子一起去游览。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色雾霭冥蒙,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人来人往,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过了一会儿,遇到了同一年登科的黄炜,叫他下来,与他交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乐寺观赏了梅花,接着就回家了。

游高粱桥记(袁宏道)

《游高粱桥记(袁宏道)》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义,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 2.通过朗读、品读,学习通过景物对比衬托表现特殊情趣心志的写法。 3.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通过景物对比衬托表现特殊情趣心志的写法。 难点:理解文义,品悟作者情感。 教法选择 诵读、讨论、归纳法课型新授课 课前准备 小黑板、课件 是否采用多媒体是 教学内容 导入:(多媒体展高梁桥的照片)明确这是北京西郊的高梁桥,明清时这儿是一处胜景,明代诗人朱茂瑞春游赞叹:“高梁河水碧湾还,半入春城半绕山。”乾隆帝秋游赋诗:“凤城北转石桥边,秋水澄泓可放船。”在他们的笔下,高梁桥景美怡人。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曾游览此地作文《游高梁桥记》,他笔下的高梁桥如何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学习本文,探寻答案吧!(板书:《游高梁桥记》) 一、揭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指导学生先学 1.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默读,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标注生字词。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借助课下注释及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详见投影)。 2.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疏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写高粱桥一带美景及游览盛况。 第二部分(2):写作者与朋友游览经过和感受。 3.检查读音: 筵yán 侑yòu 鳞鬣lín liè趺fú诟gòu 窈窕yǎotiǎo缙绅jìnshēn岚lán 茗míng 4.范读,正音,标记节奏,理解大意。 5.指名朗读,其他同学给予指导。 6.齐读课文后借助注释翻译课文,标记难词难句,小组合作学习解决。 7.高梁桥为何为“京师最胜地”? (高梁桥在北京西直门外,远离闹市,”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急流而清,小黑板出示“自学导航”,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自学。 出示幻灯片,介绍作者。 播放幻灯片,提出阅读要求,学会抓住重点词句。 播放幻灯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游高梁桥记

游高粱桥记 【教学目标】 1、了解袁宏道和公安派的有关文学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体会作者的高雅情趣 【学习重难点】 重点:同学习目标2 难点:同学习目标3 【预习导航】 1、走近作者 (1)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他与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晚明反复古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称“三袁”。他主张文学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语言清新明快,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等。 (2)公安派: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2、课前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鳞鬣()窈窕()( )几席() 缙绅()( ) 岚()趺坐()茗() 侑()痴禅者()筵中人() 喧嚣怒诟()( )了不相属()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京师最胜地也精蓝棋置 而西山之在几席者窈窕绿树中 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 趺坐古根上浪纹树影以为侑 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喧嚣怒诟 步至极乐寺了不相属: 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 【活动探究】 活动一:读一读 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尽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自由朗读后,小组推荐代表,开展朗读比赛。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②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 活动二:译一译 1、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把疑难字词画出来。 2、小组间讨论交流。 3、质疑问难:提出你的疑问,让其他组同学帮你解决。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自主阅读 游记小品二篇]北师大版拔高训练[含答案解析]第五十篇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自主阅读游记小品二篇]北师大版拔高训练[含 答案解析]第五十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高梁旧有清水一带,柳色数十里,风日梢和。 B、然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颠倒而无计算也 C、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杂花烂城野,风和日丽,上春已可郊游,何京师之苦至此 D、已黄昏,狼狈沟渠间,百苦乃得至邸,坐至丙夜,口中含沙尚砾砾。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时柳梢新翠 B、茗饮以为酒 C、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 D、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他的《小石潭记》出自于“永州八记”。

B、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作品有长诗《毁灭》, 代表散文:《春》、《绿》、《背影》、《荷塘月色》等。 C、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写诗很多,有《静夜思》、《早 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另有“三吏”、“三别”,人称“诗仙”。 D、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三袁”之首,“公安派”代表。其作品以小品文成就突出, 本单元选入他的一篇《游高梁桥记》。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绯红/芳菲引擎/风驰电掣数一数二/历历可数 B、砌成/贯彻侥幸/饶有兴味相提并论/无与伦比 C、怄气/讴歌粗犷/旷日持久转弯抹角/一平如抹 D、震撼/遗憾遐想/目不暇接不省人事/独处自省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对各句“而”的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流急而清(又,表递进) B、观梅花而返(然后,表顺接) C、而飚风自北来(但,表转折) D、嗜进而无耻(而且,表递进) 【答案】:

游高梁桥记

游高梁桥记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师:第一眼看见同学们,老师就有一种暖洋洋的感觉,老师就知道同学们是最棒的,是不是? 生:是。 师:声音再大一点,是不是? 生:是。 师:那么,今天能不能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听课的老师,能不能? 生:能。 师:好吧。请用最短的时间说出一两个描写身边的春天景色的词语或诗句来。谁来说?不要落后。(教师提问三个或五个同学,并进行适当的评论,多用鼓励性话语) A生:春意昂然,春风送暖,等等。B生:C生:D生: 师:看来,同学们真是知识丰富,高手云集啊。今天,我们再来探究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文章,题目是什么呢? 生:《游高梁桥记》(老师板书文章题目:游高梁桥记) 师:作者是谁? 生:袁宏道?(老师板书文章作者姓名:袁宏道) 师:哪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呢? 生: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与其兄宗道、其弟中道并称为“公安三袁”。明代文学家。 师:看来,这位同学了解的不少呀?老师再补充一点。袁宏道主张文章写景应该抒发自己的情怀。在这篇文章中,就体现了作者的这一主张。 师: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题目。 生:《游高梁桥记》 师:再读。 生:《游高梁桥记》 师:哪位同学告诉同学们,文章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生:这是一篇记叙文。 生: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生:这是一篇写作者在高梁桥游玩时写的写景抒情小品文。 (小品文: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短小,形式灵活,内容多样化) (教师紧扣写景二字引入文章)(灵活掌握) 师:对,这是一篇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文章。在欣赏本文美丽的景色之前,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二.进入文本(10分钟,5分钟默读,5分钟检查)(课件1) (一读,用眼认读,读准读通,读准字音和词语)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平时的知识积累,用眼睛默读文章,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自认为重点的字词。然后试着做好下列题目。(相信自己,有付出就有回报,你能做得最好)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课件2) 鳞鬣()窈()窕()几()席缙()绅()微岚()趺()坐茗()饮以为侑()怒诟()了不相属()特写镜头。鬣 (抽查学生把自己做的注音念过之后,动笔写,进行记忆) 请用结对子的方式解释重点字词。(课件3) 1窈窕6全不相关。属,关连。了,全 2微岚7饮茶。茗,茶 3茗饮8像傻和尚的样子 4若痴禅者9山中薄薄的雾气。

中考文言文鉴赏阅读:《游高梁桥记》袁宏道篇.doc

中考文言文鉴赏阅读:《游高梁桥记》袁宏 道篇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 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少顷,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两条河夹着堤岸,垂杨柳蜿蜒了十余里,水流又急又清,鱼沉到了水底,鱼鳞和鱼鳍都看得清楚。佛寺星罗棋布,红楼朱塔, 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美丽。而从西山为游人所设下的坐席上看到的景致早晚都不一样,仿佛是故意用来娱乐游人的一样。当春意正浓时,城里的达官贵人,只要不是特别的没空都会来这里游览一番。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轸和和尚寂子一起去

游览。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色雾霭冥蒙,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 人来人往,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过了一会儿,遇到了同一年登科的黄炜,叫他下来,与他交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乐寺观赏了梅花,接着就回家了。 高梁旧有清水一带,柳色数十里,风日稍和,中郎拉予与王子往游。时街民皆穿沟渠淤泥,委积道上,羸马不能行,步至门外。 于是三月中矣,杨柳尚未抽条,冰微泮,临水坐枯柳下小饮。谭锋甫畅,而飙风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 中目塞口,嚼之有声。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寒气凛冽, 相与御貂帽,着重裘以敌之,而犹不能堪,乃急归。已黄昏, 狼狈沟渠间,百苦乃得至邸,坐至丙夜,口中含沙尚砾砾。 噫!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杂花烂城野,风和日丽, 上春已可郊游,何京师之苦至此。苟非大不得已,而仆仆于是,吾见其舛也。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为官职也。游客山人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为衣食也。今吾无官职,屡求而不获,其效亦可睹矣。而家有产业可以糊口,舍水石花鸟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