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二节《汽化和液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内容位于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课题为《汽化和液化》,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又有学生实验,所以按两课时来完成,同时内容又比较连续所以我的处理是将两节课一起上用“大课”一次完成。
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两部分,按照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难易规律,我将教学过程调整为:先学习“蒸发”后探究“沸腾”。
本章内容既是初中物理的基础章节又是重点部分,说它是重点原因有二:首先它经常作为考试的内容,另一方面本章的物理现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可以这么说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本节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知道蒸发是吸热的过程,认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能用蒸发是吸热的过程解释物理和自然现象;(3)、知道液体沸腾的规律、理解液体沸腾的条件;(4)、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5)、知道液化的两种方法,能解释自然现象和具体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的自身体验和学生实验总结出物理规律;(2)、通过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进一步巩固物理知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二)、教学重点(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三)、教学难点(1)、运用蒸发是吸热的过程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2)、做并观察水沸腾的实验从中总结出液体沸腾的规律和液体沸腾的条件;(3)、总结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二、学情分析由于初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抽象事物的认知能力还不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要设计好实验,预测出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观察实验的关键部分,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八年级物理汽化和液化说课稿一、引入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解的主题是八年级物理的汽化和液化。
汽化和液化是物质的相变过程,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汽化和液化的原理和应用。
二、知识点一:汽化1. 汽化的概念汽化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当物质受热达到一定温度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分子间的引力减小,液体逐渐变为气体。
2.汽化的原理汽化的原理是分子热运动的结果。
分子在液体内不断运动,当分子的动能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分子间的引力被克服,分子能够逃离液体表面进入气相,形成气体。
3. 汽化的条件汽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包括温度和压力。
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汽化速度越快;压力越低,汽化速度越快。
4. 汽化的应用汽化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煮水时水会沸腾,水中的液态水分子转变为气态水蒸气分子;洗衣机的烘干功能利用热量使湿衣服中的水分汽化等。
三、知识点二:液化1.液化的概念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当气体受冷达到一定温度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分子间的引力增大,气体逐渐变为液体。
2.液化的原理液化的原理也是分子热运动的结果。
当气体受冷时,分子的动能减小,分子间的引力增大,分子开始聚集在一起,形成液体。
3.液化的条件液化的条件主要包括温度和压力。
温度越低,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小,液化速度越快;压力越高,液化速度越快。
4.液化的应用液化也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我们使用的汽车的空调系统中,通过压缩机使气体液化,然后通过放出压力使其重新变为气体,实现空调的制冷效果。
四、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同学们对汽化和液化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
首先,我们准备一个加热器和一瓶水。
将水加热器加热,当水温达到100摄氏度时,你们能看到水开始沸腾,产生水蒸气,这就是汽化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将关闭加热器,让水温慢慢降低,你们会发现水蒸气逐渐凝结成水滴,这就是液化的过程。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原理、条件和应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过纸板的孔,防止玻璃泡破损)
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
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
将实验数据填入设计表格。
分析论证
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分析论证
仿照绘制晶体熔化图像的做法,在图上绘制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从实验中可以看到,水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这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在沸腾的过程中,虽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但要用酒精灯持续加热,所以说水在沸腾的过程中不断吸热。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boiling point)。
不同的液体的沸点不同。
液体在沸腾时的过程中不断吸热。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想想做做纸锅烧水
着火点是物质可以燃烧的最低温度。
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就是说,当纸的温度达到183℃时,它会自动燃烧起来。
汽化和液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局部内容出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热现象中的第三、四种物态变化,在初中物理探究实验中是十分重要的,而“水的沸腾〞实验是物态变化中最根本的实验,它与生活及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相关联。
通过自主探究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并发现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教材还参加一些“小资料〞,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沸腾根本特征和有关沸点知识。
2.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难点:观察现象与收集数据,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
3.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⑵过程与方法观察沸腾是液体外表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主动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道理。
4.教具与学具演示器材:水槽、塑料袋、酒精、热水。
学生器材: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硬纸板盖、秒表。
多媒体:由于本节课主要表达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过程,所以没有使用多媒体。
二、说学法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社会〞要求,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生活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道理。
注重科学实验,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自主探究为主。
三、说教法教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总结。
运用直观法、探究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按“设疑——猜测、假设——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验证——分析与论证——举例——解释现象——练习稳固〞的模式展开教学。
(一)疑问引入1、提问:“黄山云海〞是怎样形成的?2、演示实验:向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放入热水中。
然后把塑料袋从热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请同学们观察塑料袋的变化,闻一闻、看一看塑料口袋内有什么?并猜测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汽化和液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汽化和液化》。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汽化和液化》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前面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紧密相连,也为后续学习升华和凝华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
在生活中,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其本质和规律还缺乏系统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逐步掌握物理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2)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特点,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3)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经历探究蒸发快慢影响因素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2)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教学难点(1)对沸腾现象的理解。
(2)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中的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汽化和液化现象,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讲授法: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如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沸腾的特点等,采用讲授法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
汽化和液化说课一、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物理现象充满了好奇,充分的利用这一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好动手,但能力不强。
他们刚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掌握欠缺,要求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课是初中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三节内容。
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最为常见,与生活联系紧密。
与内能热量、分子运动论的学习也有联系;研究方法是很多探究的模式;能解释很多有关汽化和液化的热现象。
所以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教学重点。
2、教学目标根据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能区别物质三种物态:固态、液态、气态。
知道汽化与液化及对应的吸放热。
知道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知道沸腾现象、沸腾的特点和沸点。
进一步熟悉温度计的使用。
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热现象。
(2)过程与方法经历水的沸腾的实验探究过程,观察液体沸腾时的现象和特点。
经历用图像描述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物理中常用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促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3、重点、难点与关键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1)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特点。
(让事实说话)(2)难点:有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
(学生的数学知识决定)(3)关键:做好水的沸腾实验。
三、选用的教具及设备(根据实验需要选择)酒精、水、温度计、烧杯、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打火机、平底烧瓶、水槽、玻璃导管、停表、课件。
四、教材处理本节内容安排两个课时连堂上,用实验导入,创设情景,从身边的物理现象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晒衣、晒农作物来归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做好沸腾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事实说出沸腾的特点;通过身边事例导出液化放热,汽化吸热;信息浏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从物理走向社会)五、教学过程1、物质的三态直接问学生水有哪三态?别的物质是否也有这三态?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其他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状态,老师总结:固态、液态、气态是自然界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归纳法)2、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用酒精在黑板上写出“液体”两个字,老师抓紧时间把盛有少量酒精的烧杯绕教室走一圈。
《汽化和液化》说课稿汽化和液化是化学领域关于物质相变的重要概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本次说课将对《汽化和液化》进行详细介绍,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特点和条件,认识与之相关的物质的性质。
2.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物质的相变现象,理解与之相关的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操作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特点和条件的讲解。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气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变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汽化和液化的现象,让学生观察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热水会变成水蒸气?为什么沸水放在冰箱里会变成液态?”2. 知识讲解:a. 首先对汽化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回忆溶解的概念,指出汽化是指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需要供热时发生。
通过示意图解释液体分子的热运动增加,逐渐克服分子间引力,最终从液体表面逸出,形成气体。
b. 接着对液化进行讲解。
液体分子由高温高能态转变为低温低能态,需要释放热量时发生。
通过示意图解释,液态分子之间引力增强,使得分子逐渐减少动能,聚集在一起形成液滴。
c. 引导学生思考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是什么意思,并解释液体分子蒸发和凝结的动态平衡。
3. 示范实验:通过进行溶质和溶剂加热实验,观察溶质溶解时溶液中水分子扩散到空气或空心硫酸瓶中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加深对汽化和液化的理解。
4. 讨论与总结: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回答:“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汽化和液化?”并总结出发生汽化和液化的条件。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演示: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直观地展示汽化和液化的现象。
2. 示范实验:通过实验展示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
《汽化和液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的是汽化和液化,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热现象中的第三、四种物态变化。
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业。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难点: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数据的整理、分析、总结。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汽化、液化的概念。
(2)知道汽化和液化的关系。
(3)能说出水沸腾时现象及水的沸点。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沸腾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经历探究活动,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直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学相关知识的兴趣,体会物质三态变化的美妙。
4、教具与学具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器材(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火柴、计时工具)。
二、说学法1、学情:知识准备:已经学会了使用温度计同时又具有了探究物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经历。
心理特征:好奇心求知欲较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兴趣又不容易保持。
认知能力:注重直观的感性认识,不能深入的理性思考,很难从现象看到本质。
2,学法以实验探究为主,运用了讨论法、数据分析法、图表分析法、实验探究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三、说教法(理念与方法)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四、说教学过程(一)、通过神奇的实验引入新课①用酒精棉在黑板上写下“液体”两个大字,过一会儿液体不见了,②实验:向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放入热水中。
然后把塑料袋又放入冷水中,引导学生观察发生的变化,得出汽化和液化概念。
(二)、开展探究活动1、引导学生回答实验器材名称。
2、因为演示实验大部分学生难于观察,且时间较长学生容易疲劳,所以用实验录像、特写照片、抽象平面图片、表格、图形对水的沸腾进行探究和分析、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了解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
2.能力目标:能够解释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和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操作进行探究。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实验观察和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
2.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物理过程。
2.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白板、黑板笔、录像设备。
2.学生准备:课本、作业本、实验记录本、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黑板或白板,给学生讲解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
并通过实例解释气态分子在液态和气态之间跃迁的过程。
教师可以使用图示或实验视频进行辅助讲解。
3. 实验探究(40分钟)3.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和从气态变为液态过程。
3.2 实验步骤:步骤一:将一瓶水平放置于桌面上。
步骤二: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始温度,并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
步骤三:利用水壶或电热杯将水加热到100℃,保持一段时间。
步骤四:观察并记录加热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步骤五:关闭加热设备,并再次观察和记录加热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3.3 实验讲解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水蒸气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变化。
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和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4. 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黑板或白板,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概括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过程,并引导学生记忆和理解这些概念和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汽化和液化》说课稿我今天所说的是《汽化和液化》,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版初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
下面我将就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加以具体的说明。
一:说教材;《汽化和液化》,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版初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本课时主要是对于汽化的两种方式加以认识和学习,内容简单,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1、知识目标:(1)知道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2)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沸腾的条件。
(3)知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4)、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认真观察实验的能力。
3、情感道德目标:(1)激发主动探究意识,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4、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液体蒸发的特点。
5、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蒸发特点。
二、说学生情况: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阅历浅,很难独自完成本课的知识学习,而且互相合作能力较差,主要是以自己的兴趣来学习的。
所以我准备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法1、导入教学教师表演物理魔术“不怕烧的手指”,将一块沾有水的纱布缠在自己的手指上,再滴上几滴酒精点燃。
教师:我的手指安然无恙,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汽化和液化”的神秘世界去寻找答案吧。
2、合作探究(1)汽化和液化(2)探究水的沸腾特点3、眼视实验法讨论法(1)沸腾的眼视实验过程。
(2)做纸锅烧水实验。
四、说教学过程:(一)、汽化和液化实验:酒精吹气球在试管中滴入酒精,管口套上气球,再把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总结:物理学把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汽化和液化说课稿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12级物理2班的xxx。
我说课的题目是:《汽化和液化》,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
下面我将就七个部分向大家说课。
一、教材分析《汽化和液化》,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
地位和作用:汽化和液化在初中物理的专题科学探究实验中是最重要的,而“水的沸腾”是物态变化中最基本的探究之一。
通过实验探究,可以提高同学热情,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合作能力。
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1)心理层面初中学生喜欢从生活中寻求因果关系,处于从形象思维像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2)知识层面学这一小节前学生们已经学过了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对物态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3)认知层面对物态变化中的吸热与放热不易理解。
三、教学目标“知道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
根据这一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什么是蒸发,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水沸腾,回忆生活中的蒸发与液化,让学生从生活或自然界中总结规律。
通过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将物理和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爱上物理。
四、重难点我将本节的重难点归结为: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特征时,表格的设计与现象的观察。
五、教法学法教法突出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
本节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学生以自主探讨为主,在学的过程中分组实验,通过讨论、数据分析、图表分析,总结出液体沸腾的规律。
六、教学过程我将按“情境引入→温故知新→实验探究→课题总结”的模式开展教学。
(1)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通过两张生活中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用提问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不急于公布答案,在后面的探究中了解汽化和液化。
《汽化和液化》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地位与特点:(1)“水的沸腾”实验在初中物理探究实验中是非常重要的。
(2)汽化和液化现象与生活及自然界中的很多物理现象紧密相关,能较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通过本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众多方面的能力和品质。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了解蒸发现象,知道蒸发制冷。
(2)过程与方法:观察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培养学生爱劳动、爱父母、爱生活和爱祖国的热情、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3.重点与难点:(1)重点是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2)难点是观察现象与收集数据,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4.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保温瓶(热水)、烧杯、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纸盖、温度计、停表(钟表)(演示实验1用);讲课仪、硬纸板、酒精若干、棉签若干(学生体验活动、演示实验2用)。
二、说学情1.经过上一节《熔化和凝固》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描点作图能力。
2.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新课的学习起到很大的知识迁移作用。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与学法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自主探究学习为主。
1.演示法:演示法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探究物理奥秘,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讲授法:利用实验现象,结合理论讲解。
4.问题法:通过设置疑问、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
5.自学法: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类比法:通过不同物态变化之间的比较和分析得出结论。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包括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教学、沸腾的教学、蒸发的教学、液化的教学四个部分。
[一]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教学教学思路:教师引入→教师设疑→观看实验视频(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归纳教师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熔化和凝固,熔化和凝固是物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相互转化,那么物质液态和气态之间能否相互转化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节。
(既简单复习了旧知,又自然引入本节的教学内容,过渡自然)教师设疑:[1]炎炎夏日,洒水车要在马路上洒一些水,但过一会儿水就消失了。
[2]我们是初中学生了,要力所能及的为家里干一些家务活,有时会把湿衣服拿出去晾晒,衣服就会变干。
马路上的水和衣服上的水都去哪儿了呢?(加强学生爱劳动、爱父母教育;联系生活实际)下面,请看一段有趣的酒精变化实验视频。
(通过观看实验视频,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总结归纳: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汽化两种形式:沸腾和蒸发。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二]沸腾的教学教学思路:教师引入→实验探究(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器材及装置→实验过程→交流讨论→归纳总结)→教师设疑(知识应用)教师引入:我们知道,常喝“开水”有益身体健康。
(介绍生活常识,关注健康)所谓“开水”就是把水烧开,水“开”了这一生活用语在物理学中就叫做沸腾。
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水沸腾时的一些特征(现象)和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目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提出问题:[1]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现象)?[2]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猜想和假设:(请同学根据生活经验和观察大胆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参与动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语:要研究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
实验器材及装置:略注意事项:会正确使用停表、温度计、酒精灯。
实验过程:[1]当水温升高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水沸腾后3~5min。
[2]实验后要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3]同时要观察水沸腾前后气泡的变化情况(看和听)。
演示水(酒精)沸腾实验(观看视频):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画好实验图象,并将学生记录结果和所画图象展示,纠正出现的错误。
(培养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能力,同时将教学活动变为学生的自主创造活动)交流讨论:图线上的哪一段表示水沸腾前的过程?气泡产生怎样?水的温度怎样变化?图线上的哪一段表示水沸腾后的过程?气泡产生怎样?水的温度怎样变化?若移走酒精灯(停止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根据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问题解决能力)归纳总结:(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
(2)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停止加热,沸腾现象消失,沸腾吸热。
(3)沸点:液体沸腾时保持不变的温度称作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4)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教师设疑1:有人说,本实验中如果用纸杯代替烧杯也可以把水“烧开”。
这是真的吗(学生猜想)?去伪存真需要通过什么来验证(实验)?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真假实验室”,观看一个纸杯烧水的实验视频。
(通过师生间互动,既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让学生感觉到科学研究并不神秘)教师设疑2:也有人说,本实验中如果用酒精温度计代替水银温度计也可以测出沸水温度。
这是真的吗(学生猜想)?下面请看一下“几种液体的沸点(标准大气压)”。
观察课本P60“几种液体的沸点(标准大气压)”。
(1)酒精的沸点为78℃:能否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2)液体沸点还与大气压有关:水只有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才是100℃。
(通过两个“是真的吗”设疑,再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三]蒸发的教学教学思路:教师引入→学生体验→演示实验→归纳总结→提出问题(知识应用)→得出结论→课后作业1教师引入:马路上的水和衣服上的水都去哪儿了呢?都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汽化过程,它是沸腾吗?不是,它们是另外一种汽化现象—蒸发。
学生体验:[1]闻:先闻闻酒精的味道,说明什么?(酒精由液体变成气体才能被我们闻到,这是汽化中的蒸发)[2]感:再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凉)[3]看:等一会儿看看手背上的酒精消失了没有?(液体酒精变成气体跑掉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知识有效链接)演示蒸发制冷实验:[1]温度计的玻璃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变化了吗?[2]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有什么变化?(蒸发制冷,解释了手背为什么有凉的感觉)(利用讲课仪显示温度计示数下降,增强视觉效果,加深学生印象)归纳总结: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汽化比较缓慢。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制冷作用。
提出问题:为什么晾晒衣服要把衣服展开并放在阳光下和通风处?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的温度越高、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课后作业1:比较蒸发和沸腾两种现象,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学会应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四]液化的教学教学思路: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师生共同释疑→课后作业2自主学习课本P61这部分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书本上列举了哪些气体液化的实例?生活中还有哪些?①人呼出的“白气”;②眼镜片上蒙着的小水珠;③露珠;④雨、雾;⑤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淇淋的包装盒外有水滴。
2.“白气”是水蒸气吗?北方的冬天,人能呼出“白气”,夏天却不能,为什么?3.液化的两种途径是什么?气体液化有哪些应用?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这是液化的一种途径。
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这是液化的第二种途径。
气体液化的应用:便于运输和储存。
[1]我们家中用的液化气罐,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石油气变成液体后装入钢罐的(使用时防止泄露、注意安全)。
[2]气体打火机用的丁烷气体,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它成为液态,储存在打火机里的。
[3]近些年,中国航天技术发展迅速,令世界瞩目(爱国主义教育),我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的燃料,用氢作燃料,用氧作助燃剂,这些装在火箭里的氢和氧都是以液体状态存在的。
4.液化是吸热还是放热?为什么水蒸气烫伤比水更严重?归纳总结: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课后作业2:汽化和液化有什么不同?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有利与不利的方面?(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渗透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五、说教学反思(1)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的长处、尽量避免它的短处。
PPT课件中幻灯片张数不宜过多(6-12篇);演示时,滞留时间要适当长一些。
(2)“水的沸腾实验”的改进:用火焰温度更高的酒精喷灯代替酒精灯,可以节约加热时间,并能确保实验成功。
(3)探究实验的教学中,不仅要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学生“结论从哪里来”、“结论怎么来”。
即要更重视探究的过程。
(4)教师语言要简练、准确;精妙的引入语、过渡语非常重要;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不能随意;要时刻关注对学生多方面的教育和能力培养。
以上所述有不足和错误之处,希望各位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