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5 挑山工》教案及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78.81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25《挑山工》教案一. 教材分析《挑山工》这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挑山工登山的艰辛和坚强意志,通过作者与挑山工的对话,展现了挑山工面对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本节课是第7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旨在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挑山工的精神品质,培养他们面对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但是,对于课文中所描绘的挑山工的生活,他们可能还不够了解,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通过课文学习到的精神品质,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提炼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感受挑山工的艰辛生活,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劳动人民的尊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挑山工面对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感受挑山工的艰辛生活,体会他们的坚强意志。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精神品质,并加以引导。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讨论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挑山工的艰辛;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挑山工的敬意;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课文,提炼精神品质。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
3.生字词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挑山工的生活,引出本课的主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适时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所描绘的挑山工的精神品质,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5《挑山工》教案一. 教材分析《挑山工》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挑山工攀登泰山的艰辛过程,展现了挑山工们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课文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依据,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生动描绘了挑山工们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情景,使读者深受感动。
这篇课文既是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好材料,又能让学生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对于课文中所描绘的挑山工的精神内涵,以及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可能对“挑山工”这一职业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相关介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挑山工的艰辛生活和泰山的历史文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挑山工的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生字词,如“挑山工、攀登、艰辛”等,需要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上交流讨论。
2.课文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挑山工的生活场景,以及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的体悟: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挑山工的精神品质,以及对自己生活的启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泰山之中,感受挑山工的艰辛生活。
2.情感教学法:教师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挑山工的精神品质,以及对自己生活的启示。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
2.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跟读、模仿。
3.准备泰山的历史文化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5《挑山工》【教案】一、教学内容《挑山工》选自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挑山工生活背景的了解、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等。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十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挑山工的生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情景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从挑山工身上学到勤劳、坚韧的品质,激发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关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词的掌握,挑山工品质的学习。
难点:理解课文中挑山工坚韧不拔的精神,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小组讨论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挑山工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挑山工这一职业,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情感。
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4. 课文内容理解:学生分组讨论,提取课文信息,了解挑山工的生活和品质。
5.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例题,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实践情景引入:模拟挑山工的工作场景,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挑山工》2. 生字词列表3. 课文主要内容框架4. 主题思想:勤劳、坚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挑山工的短文。
答案示例:挑山工是一种辛苦的职业,他们每天都要背着重重的货物上山。
尽管工作很辛苦,但他们依然坚持,为我们的生活付出了很多。
我们要学习他们勤劳、坚韧的品质,尊重和关爱劳动人民。
2. 拓展延伸:了解其他辛勤劳动的职业,写一篇介绍性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了解了挑山工的生活和品质。
《挑山工》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挑山工的生活和工作情况;(2)掌握用心感受生活的态度;(3)掌握写作时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促进学生对人文情感的感知和理解;(2)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思考能力;(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到挑山工的辛苦和艰辛;(2)增强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3)培养学生的发现美的眼光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中的生词和熟词的意思,了解挑山工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体味用心感受生活的态度;难点:掌握写作时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发现美的眼光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组织学生讨论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要注重因材施教,既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又要让他们做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四、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分析和讲解内容的整理;(2)课文PPT、挑山工的图片等教学工具;(3)学生课本、笔记本和写作用品等;(4)小组讨论的分组名单、评分卡等。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认识作者1.(出示课件1)同学们,我们游览名山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攀登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
(板书:挑山工)2.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2)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
青年时代师从北京画院画师惠孝同研习宋元绘画,并问道于吴玉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
曾在天津书画社专事摹古。
后重拾丹青,开创中西兼容、清新精雅、意境隽永的画风,海内外有“现代文人画”之称。
冯骥才兼为文化学者,二十世纪末以来投身文化遗产抢救,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雕花烟斗》《刷子李》等。
设计意图:观察图片,能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很快投入课文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生词,扫除字词障碍。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挑山工》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12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挑山工》及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14个,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语言简单概括。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用语言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鼓励学生课前体验,挑点东西登十几级台阶,体验一下生活。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学生简介对挑山工的了解。
多媒体展示挑山工奋力登攀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在引发兴趣的情境中,初步体验: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山上挑货物,的确令人敬佩。
二、质疑问难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看看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以开放的理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至少10人)。
对认真读书,善于动脑,能提出有创意问题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
三、预习交流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谈谈自己初步的看法。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
6、抄写描写挑山工外貌、衣着、神态和动作的句子。
四、学习生字1、同桌交流识记字形并组词。
2、汇报交流。
3、组内交流指导写字,互评。
4、针对难点板书指导书写。
五、初知内容1、小组内轻声朗读课文。
2、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挑山工》是冯骥才写的一篇文章,是一篇传统课文。
课文讲的是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较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挑山工》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一、导入(5分钟)1. 通过观看图片和简短视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挑山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挑山工是做什么工作的吗?他们的工作有什么困难吗?二、讲授(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挑山工》这篇课文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课文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听、说、读、写的要求。
3. 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自由讨论挑山工的工作内容和困难,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三、合作探究(2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课文。
2. 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挑山工的艰辛和困难,并分析挑山工心态的转变。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表演课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拓展延伸(15分钟)1.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由发挥,编写一段情节类似的小故事。
2.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其他事例,创作一个关于勇敢、坚韧、团结的故事。
3. 学生进行小组分享,交流彼此的故事。
五、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学生发表对本课学习的感受和体会,分享与他人的交流心得。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从而使学生对挑山工的工作和困难有更深刻的了解和体验。
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通过编写故事来深入理解课文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和品质。
整堂课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在运用中理解,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25《挑山工》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准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领会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识字、句子、阅读和表演,培养学生双手工作的意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学会读通课文《挑山工》;2.理解故事情节,抓住中心。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反映出的感情;2.分析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四、教学准备1.课件:《挑山工》教学课件;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学生课本、课外辅导资料。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图片展示、视频等方式引入《挑山工》中的主要情节,在学生心中勾勒出一个蓝天、白云、村庄、山岗的生动形象。
2. 朗读课文老师帮助学生朗读课文,并解释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文章中的主要情节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4. 角色扮演请学生分角色表演《挑山工》中的故事情节,让他们更好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变化。
5. 总结讨论在角色扮演结束后,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故事中的中心思想和主要道德,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六、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挑山工》;2.概括文章,写一篇小结,包括故事经过和主要道德。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挑山工》这个故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强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更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是本节课《挑山工》的教案,通过细致的教学安排和合理的教学过程,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道理,培养他们的品质和能力。
《挑山工》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挑山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勤俭节约意识。
2.能熟练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掌握生词和重点词语。
3.能通过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生能够认真听、认真思考,掌握课文中人物、事件、环境等的描绘,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感受。
2.能准确理解和使用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重点词语。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深入探究课文中有关人物的性格特征、感情变化以及事件发展的内在逻辑。
2.如何通过阅读理解与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学方法:1.游戏教学法:通过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领导意识。
2.课件演示教学法:将照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中,对课文中的人物、环境、事件等进行图形化展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3.讲解与合作式探究: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讲解,让学生探究课文中的内容,建立合作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1.教师将课文复制给学生,并准备教学课件和其他相关资料。
2.提前准备好课堂小组活动所需的道具,并整理好学生的座位和课堂环境。
3.提前了解学生本课程前的知识储备和学术背景,为教学听课做准备。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仔细看看课本插图,图中人物在做什么?他就是挑山工,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吧!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挑山工,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观察图片,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4)(1)教师播放范读,感悟句子的魅力。
(2)教师提出要求:先借助拼音读一读课后生字,然后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3)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教案:25《挑山工》(四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能够流畅朗读和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小组合作,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挑山工的辛勤劳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培养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敬意。
教学内容:本课是一篇描写挑山工劳动的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挑山工攀登泰山的艰辛过程,展现了挑山工们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能够流畅朗读和背诵课文。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挑山工的辛勤劳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培养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敬意。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课件或黑板、生词卡片、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挑山工在做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挑山工的劳动特点和艰辛过程。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义。
2. 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字典,自主学习生词,记录在课本上。
三、课堂讲解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讲解生词和重点句子。
2.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挑山工的辛勤劳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四、小组合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挑山工的劳动场景,进行讨论和展示。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回家后,请家长听读课文,家长签字确认。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挑山工》艰辛劳动→ 坚韧不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挑山工》,学生了解了挑山工的劳动特点和艰辛过程,感受到了挑山工的坚韧不拔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了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在作业设计中,通过家长的参与和课后练习题的完成,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25* 挑山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5个生字。
掌握多音字“挑、曲”。
做到正确识音、辨形、释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件、作者认识的发展和感情的变化。
2.指导学生从语言、动作描写中体会人物形象、感受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事不应该干干停停、三心二意,而应该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扎扎实实做下去,只有这样做,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会认5个生字。
掌握多音字“挑、曲”。
做到正确识音、辨形、释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从语言、动作描写中体会人物形象、感受人物形象。
2.深刻理解挑山工的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并从中受到启发。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有没有去过泰山呢?泰山作为我国五岳之一是那么雄伟和巍峨,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去游玩,那么泰山上的物资是怎么运送上去的呢?就是靠挑山工们一次又一次用扁担和自己的双肩担上去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挑山工的世界,一起感受挑山工的工作,体会挑山工说的话,感知其中蕴含着的深刻含义!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生字。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杖、敞”。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多音字。
挑曲 (2)重点词语释义。
曲折:①弯曲。
②事情发展、故事情节复杂,变化多。
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佩服或服从。
意味深长: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三、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明确:课文记叙“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经过交谈得知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在于专心登山,脚步踏实,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按照事件的发展、作者认识的发展和感情的变化写的。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25《挑山工》优质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挑山工》是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挑山工攀登泰山的艰辛过程,展示了挑山工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课文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线索,描述了挑山工们肩挑重物,攀登陡峭山路的场景,并通过对比作者自己的感受,强调了挑山工们勇敢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自然景观和人物精神品质的课文。
他们对于描写景色和人物情感的词语和句子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对于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课文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理解挑山工的精神风貌,并激发他们对于勇敢面对困难的敬佩之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它们的书写和运用。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挑山工的精神风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挑山工的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受到挑山工勇敢面对困难的启发,培养自己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和坚韧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它们的书写和运用。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挑山工的精神风貌。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来理解挑山工的精神风貌,并激发他们对于勇敢面对困难的敬佩之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手段:1.朗读法: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大意,感受挑山工的精神风貌。
2.讨论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挑山工精神的理解和感受,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泰山和挑山工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他们的直观感受。
4.写作练习法:通过布置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和句型,表达对挑山工精神的敬佩之情。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5《挑山工》【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挑山工》。
教学内容包括:文章阅读、生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探讨等。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十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如“挑山工”、“肩挑”、“攀登”等。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挑山工的艰辛和毅力。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自强不息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挑山工的艰辛,体会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能正确朗读课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挑山工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挑山工的艰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挑山工的特点。
3. 生词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词、短语,并讲解重点词语。
4. 课文解析:教师逐段解析课文,讲解文章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挑山工的艰辛和毅力。
5. 例题讲解:讲解与分析课文中的一句话:“他们肩挑着沉重的担子,一步一步攀登。
”让学生体会挑山工的辛勤付出。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新学的词语造句,并进行交流分享。
7.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讨论挑山工的精神品质,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勇敢面对困难、自强不息的品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5《挑山工》2. 板书内容:生词:挑山工、肩挑、攀登、艰辛、毅力等。
课文结构:挑山工的艰辛→ 挑山工的毅力→ 学习挑山工的品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挑山工的特点。
造句:使用新学的词语造句。
2. 答案:挑山工特点:肩挑重担,勇攀高峰,不畏艰辛,具有顽强毅力。
造句:他们像挑山工一样,不怕困难,一步步攀登知识的山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挑山工精神的理解,是否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采访身边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辛勤付出,体会劳动者的伟大。
25挑山工教案5篇25挑山工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课文写了我登泰山的时候看到挑山工努力登山的情景,内心受到很大的震撼,为什么他们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速度却总不比游人慢,从他们身上感悟到生活的真谛:认定目标,坚持不懈,一个劲地向上攀登,制服一个个困难,定能到达成功的顶峰。
二、设计理念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及学习语文的激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白“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速度却总不比游人慢”,理解“一个劲儿”背后的内涵感悟生活真谛。
四、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理解“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速度却总不比游人慢”的缘由。
2、从外貌入手,以泰山为背景,游人为衬托,揣摩挑山工的语言,理解“一个劲儿”背后的内涵,感受挑山工的形象,感悟生活的真谛。
五、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初步感受“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形象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挑山工》这篇课文,同学们都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速度却总不比游人慢”,其实这也是心中觉得惊奇的地方,那么这个问题挑山工又是怎么答复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2-6自然段,找到挑山工说的那番话。
2、出示挑山工说的话:“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
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
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并读一读。
3、从挑山工的这番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预设一:游人是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预设二:我感悟到了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坚持往前走的的精神。
(课文哪个词语写出了挑山工坚持不懈往前走呢?)4、板书:一个劲儿5、“一个劲儿”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不是漫无目的,脚踏实地)你有没有一个劲儿地往前走或者一个劲儿做事情的时候?6、学生依据生活阅历自由说。
7、对!这就是一个劲儿,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二)从外貌入手,进一步理解“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形象 1、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挑山工是一个劲儿往前走的?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2-6自然段。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25《挑山工》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挑山工》是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挑山工为了让游客能够顺利登山,不畏艰辛、默默奉献的故事。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挑山工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精神,从而培养他们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文中一些较为深刻的含义和情感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劳动者尊重和劳动成果珍惜的观念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文中深刻含义和情感的把握。
3.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挑山工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精神。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他们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课堂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挑山工辛勤劳动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劳动者,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课文内容相关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25《挑山工》优质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挑山工》是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挑山工努力攀登泰山的故事,通过挑山工的坚韧不拔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教育学生要具备坚定的意志和勇气,勇于面对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课文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四年级的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节,但对于一些深刻的道理和寓意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节,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文章的能力,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挑山工的坚韧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面对困难,追求自己的目标。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节,掌握生字词。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挑山工的坚韧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解和引导,让学生理解挑山工的坚韧精神,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板书重点。
2.相关图片或视频:用于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生字词卡片:用于巩固生字词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泰山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课文《挑山工》。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课件或黑板,让学生跟随课文内容一起朗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挑山工的形象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5 挑山工(教案)教学内容《挑山工》是一篇描写普通劳动者辛勤劳作的记叙文。
文章通过讲述作者登泰山时,遇到一位挑山工的真实经历,赞扬了挑山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教育学生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勇于攀登。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仗、嗓、哑、腥、喘、燥、忍”等7个生字,会写“担、遮、蔽、伍、嗓、腥、喘、燥、忍”等9个字,正确读写“泰山、峰顶、遮住、伍元、肩膀、路程、耽误、平坦、石级、货物、坚强、均匀、攀登、鼓舞、意志、攀登、攀登”等词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方式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挑山工不怕困难、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勇于攀登。
教学难点1. 理解挑山工的坚持不懈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2. 体会作者对挑山工的尊重和赞扬之情。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字典。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泰山的雄伟,引导学生关注登山者的艰辛,引出课题《挑山工》。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字典理解生字词,交流分享。
3. 朗读课文: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情感,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4. 精讲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挑山工的艰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体会作者的情感。
5.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挑山工的精神品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坚持不懈、勇于攀登。
板书设计《挑山工》- 泰山:雄伟、险峻- 挑山工:艰辛、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作者:尊重、赞扬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并组词。
2. 回答课后问题。
3. 课后再查阅一些有关挑山工的资料,下节课交流。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挑山工》的故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挑山工的艰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作者对挑山工的尊重和赞扬。
25*挑山工【教材分析】本课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
课文记叙“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经过交谈得知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在于专心登山,脚步踏实,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课文按照事情发生开展的顺序来写。
首先写“我”登山时看见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心中感到很奇怪;其次写“我”与一位挑山工交谈,明白了他登山速度快的原因;最后写下山后请人画了一幅登山画,用挑山工登山不止的精神勉励自己不断向前。
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提醒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坚持不懈地往前走的,就能到达目的一种精神。
【学情分析】课文是篇当代散文,内容通俗易懂,学生对写人的文章的学习并不陌生。
学生大多没有到过泰山,对挑山工这种职业的了解更是缺乏生活经验的积累。
从这一点上看,学生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 认识“泰、杖”等5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挑山工的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难点】理解挑山工的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1. 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图片导入,情境对话1. 借图导入,初识挑山工。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1) 观察人。
请仔细看图,并说说你对挑山工的认识。
(2) 观察山道。
看看图上的这条山道,你想到了什么?(3) 描述挑山工。
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列图中挑山工的样子吗?2. 板书课题。
3. 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冯骥才,1942年2月9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国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铺花的歧路》《斗寒图》《雕花烟斗》《神灯》等。
他的作品选取素材的角度新颖,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百味。
25*挑山工【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学习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语言运用: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思维能力:理解挑山工的话所蕴含的哲理。
审美创造: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一心向着目标出发,专心致志,一往无前。
【课前解析】关注作者:冯骥才,1942 年 2月9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国当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著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散文《挑山工》,中篇小说《袖鞭》;散文集《灵魂不能下跪》《爱犬的天堂》;文集《绵山神佛造像上品》;小说散文集《散花》;学术著作《消逝的花样》等。
关注课文:《挑山工》是一篇略读课文,本课写“我”在登山时碰到了一位挑山工,发现他虽身挑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慢,最终先到达山顶。
从中悟出人生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认读“泰、仗、敞、拘、蕴”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先登山顶”的行动中,学习挑山工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地向上攀登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挑山工的话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学习挑山工奋力攀登的精神。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仔细看看课本插图,图中人物在做什么?他就是挑山工,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吧!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挑山工,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观察图片,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4)(1)教师播放范读,感悟句子的魅力。
(2)教师提出要求:先借助拼音读一读课后生字,然后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3)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2.学习字词(出示课件5)出示第一组认字词语:泰山tài 竹杖zhàng 敞chǎng开拘jū束包蕴yùn(1)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2)学会识字方法:(出示课件6)熟字带生字。
例如:春与泰,比较两字之间的字形上不同。
(出示课件7)加偏旁识记。
例如:句+扌组成“拘”;丈+木组成“杖”。
(3)(出示课件8)识字游戏:挑一挑,指名读、开火车读并随机正音:泰山竹杖敞开包蕴(出示课件9)出示第二组词语解释:拘束心悦诚服包蕴耽误(1)教师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好方法来理解这些词语呢?预设1(出示课件10):我通过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这些词语,例如:心悦诚服指诚心诚意地佩服或服从;拘束指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预设2:我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这些词语,例如:包蕴近义词为包含、蕴涵;耽误近义词为耽搁、延误。
(设计意图:出示本课的难理解的词语,便于学生用较短的时间掌握这些词语,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同时,还可以学到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引出出示要求(出示课件1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几次遇到挑山工?预设:遇见了3次。
在第3自然第一次是“我们在山下买登山用的青竹杖,遇到一个挑山工”;第二次是“我们发现那个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地上抽烟”;第三次是“我们看见有个人在那株姿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挑子,那正是他”。
2.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12):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遇到挑山工的?预设:分别是:我们在山下买登山用的青竹杖,遇到一个挑山工。
到了回马岭,我们休息,那个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地上抽烟。
爬到五松亭,我们看见有个人在整理挑子,那正是他。
3.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13):根据事件提示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吧!(出示课件14)预设1:我认为第一部分为第1、2自然段,讲述的是“我”发现挑山工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预设2:我认为第二部分为第3-6自然段,讲述的是“我”遇到一位挑山工,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交谈中受到启发。
预设3:我认为第三部分为第7自然段,讲述的是“我”画了一幅画激励自己。
4.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15):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全面,我们再来根据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预设:“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经过交谈得知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在于一心登山,脚步踏实。
(设计意图: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读懂文意,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明确,注意力集中,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课文的大意也就明确了。
)三、精读细研,深入分析(一)研读第一部分1.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16):默读第一部分,说说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谈论。
预设一:(出示课件17)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
登山的时候,他们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这句话你觉得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货物“沉甸甸的”,说明货物重,因此需要“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感受到了挑山工的辛苦。
预设二:(出示课件18)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
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
(1)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这句话你觉得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预设:他们是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2)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什么是折尺形?预设: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
(3)教师提出要求:在纸上画一画挑山工的行走路线吧!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评价反馈。
出示挑山工的行走路线(出示课件19):起步——斜行——登上——转——斜行——转(4)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20):思考: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预设1:能够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着台阶。
预设2:可以省些力气。
预设3:担着重物走直线,膝盖会受不了。
预设三:(出示课件21)但是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程加长。
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1)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这句话你觉得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预设: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2)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从“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你认为挑山工上山的特别之处是什么?预设:货物重,路程长。
2.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22):按常理来说,挑山工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比游人慢,但是事实是这样的吗?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
预设(出示课件23):事实不是这样的。
文中说“奇怪的是挑山工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和“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像仙人那样,是腾云驾雾赶上来的”中的“腾云驾雾”可以看出挑山工的速度快,虽然挑山工路程远,货物重,反而领先于游人。
教师板书:走折尺路线,但却常常领先(二)研读第二部分1.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24):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我和挑山工的3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点?预设1(出示课件25):第一次相遇时我们买青竹杖,遇到挑山工。
我们很快超过了他。
但是挑山工才开始上山。
预设2(出示课件26):第二次相遇时我们回马岭山道,我们休息。
而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地上抽烟。
预设3(出示课件27):第二次相遇时我们差不多同时启程,很快把他甩在后边,直到看不见他了。
而挑山工在五松亭,我们看见有个人在那株姿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挑子,那正是他。
2.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28):同学们,你发现了吗?挑山工快,反而游人慢了。
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不解之谜”。
(出示课件29)对于我的“不解之谜”,挑山工是怎样说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预设:(出示课件30)挑山工的话“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中,说“我们”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出示课件31)但是“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
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
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
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中说他们挑山工踩不实不行,不能耽误工夫。
教师板书:山中相遇,交谈解谜3.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32):在第6自然段,“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中说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哲理吧!预设: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感知一些优美句子的特点,了解挑山工的登山路线及登山快的原因。
)(三)研读第三部分1.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33):第七自然段中说“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一直挂着,还说“因为我需要它”,想一想:“我”需要的是什么?预设:挑山工这种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师板书:画画激励自己2.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34):说一说:老师把这幅画送给同学们,你需要它吗?同桌说一说为什么。
预设:需要,因为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教师板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四、主题概括,拓展延伸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36)本课通过叙述自己与挑山工的相遇,解答了对挑山工关于上山的疑惑,感悟到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成功的道理,并且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37)教师安排学生阅读积累描写关于坚持不懈的名言。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设计意图:本单元作为习作单元,注重语言的积累,通过对古诗文的阅读与积累,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为写作积累素材和方法。
)五、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8、39)【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授《挑山工》后,我被挑山工们的精神感动了。
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内涵对我也启发很大,让我对语文课又有了新的认识,让我明白在语文课上既要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又要培养深刻理解课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抓住重点有详有略。
充分给予学生自学的时间,利用质疑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读一-感悟一一读的指导下领悟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朗读、理解、感悟、表达能力。
体现读写结合的课题思想,给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要针对课文中疑难之处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即可。
学生在自我领悟的基础上,逐步深入课文的精妙之处,更能真切地与作者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