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中人物形象塑造
- 格式:wps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形象塑造1. 引言1.1 介绍歌剧《白毛女》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中国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它通过音乐和戏剧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该歌剧以上世纪30年代的陕北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农村妇女白毛女在抗日战争中不幸失去丈夫,被恶霸三家村控制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与改造分子喜儿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曲折命运。
整部歌剧以白毛女为主线,通过她与喜儿之间的感情纠葛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与邪恶,展现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展现了人民群众的顽强拼搏和奋勇斗争。
《白毛女》以其感人至深的情节,多样化的音乐表达和强烈的社会正义感,成为中国歌剧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1.2 喜儿在《白毛女》中的重要性在歌剧《白毛女》中,喜儿这一角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作为故事中的女主角,喜儿承载着故事情节的主要发展线索,她的命运也代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方向。
喜儿的形象塑造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还原,也是对普通农民妇女的呈现,她的坚强和勇敢让人动容,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农民阶级的艰辛与顽强。
喜儿的成长历程表现了一个女子从懦弱到坚强的蜕变,她的爱情与家庭关系影响了整个故事的走向。
与其他角色的关系也体现了喜儿的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她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整个故事中,喜儿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女性形象,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抨击和对人性的思考。
通过分析喜儿在《白毛女》中的重要性,可以更好地理解歌剧的主题和精神内涵,同时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人民在抗战年代的坚毅与顽强。
2. 正文2.1 喜儿形象的塑造喜儿形象的塑造是歌剧《白毛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整部歌剧中,喜儿的形象被塑造得既坚强又善良,是整个故事的中心人物之一。
喜儿的外貌与性格的描写为她塑造了独特的形象。
她是一个身材娇小、面庞清秀的少女,但却有着坚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她背负着家族的使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展现出了一个乡村姑娘的坚韧和勇敢。
舞台天地 ┃ The stage of heaven and earth 120┃试论歌剧《贾尼·斯基基》中的人物艺术形象塑造——以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为例■ 赵佳怡摘 要: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是歌剧《贾尼·斯基基》中的重要唱段,在创作中采用了传统的西方歌剧形式,通过多元化的音乐形式实现了人物角色的塑造,曲折的戏剧冲突再加上鲜活的舞台效果,让《贾尼·斯基基》在现代歌剧中占有一席之地。
《贾尼·斯基基》中的女主人公劳蕾塔作为柔弱女性的典型代表,其在歌剧中的经典唱段《我亲爱的爸爸》至今仍广为流传。
本文结合歌剧剧情中的时代背景,针对该歌剧中的人物艺术形象塑造,从人物语言表达、音乐形象和戏剧形象三个方面分析,旨在探索出把握歌剧人物形象塑造的正确方法。
关键词:歌剧;《贾尼·斯基基》;咏叹调 《我亲爱的爸爸》; 人物形象塑造歌剧作为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被诸多学者称为“戏剧的音乐、音乐的戏剧”。
它将多重文学艺术形式汇聚在一起,以独特的艺术性和故事性展现着多样性的艺术魅力。
著名意大利歌剧作家普契尼以其“惊人、有趣、动人”的创作被受众所喜爱。
他的一生共创作了12部艺术作品,皆为不朽的佳作,而《贾尼·斯基基》作为其所有作品中唯一一部喜剧,备受瞩目。
虽然这部作品在我国的首演时间较晚,但一经上演就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其中《我亲爱的爸爸》作为最具戏剧性的唱段,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歌剧《贾尼·斯基基》音乐赏析《贾尼·斯基基》以其饱满的剧情、严谨的结构、优美的音乐,被誉为“继威尔第的《法斯塔夫》以来意大利最好的一部喜歌剧”。
歌剧的大体内容是根据中世纪歌剧创作大师福尔扎诺的作品《神曲•地狱篇》改编。
该剧以佛罗伦萨西元1299年富商博索的遗产争夺为故事背景,讲述了里努奥和劳蕾塔的感人爱情故事。
在内容结构上虽然短小精湛,但因其中里努奥和劳蕾塔坚贞不渝的爱情给人带来一种新颖的视听感受,直抵心灵。
民族歌剧《沂蒙山》中“夏荷”人物形象塑造初探民族歌剧《沂蒙山》中“夏荷”人物形象塑造初探《沂蒙山》是一部由中国优秀作曲家郑律成创作,以英雄人物夏荷为核心的民族歌剧作品。
夏荷是一位勇敢无畏、坚定不移追求正义的农村妇女形象,她在歌剧中展现了沂蒙山区妇女在抗战年代所展现出的坚毅和顽强。
夏荷作为本剧中的女主角之一,她的形象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和代表性的人物特征。
夏荷在剧中被塑造成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她的一生承载了时代的激荡和人民的期盼。
首先,在塑造夏荷的形象上,剧作家着重强调了她的勇敢和勇敢无畏的品质。
夏荷在剧中不畏艰难险阻,不惧牺牲,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她毅然决然地加入八路军,参加了抗日救亡的艰苦斗争,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抗战中去,展现出了她内心强大的勇气和意志。
其次,在塑造夏荷的形象上,剧作家还突出了她的顽强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夏荷面对生活的艰辛和磨难,从不气馁,从不放弃。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坚强和坚定,展现出了她的聪明才智和睿智,以及对家庭和亲人的深深的眷恋和热爱。
此外,夏荷的形象还在塑造中展现了她的爱国情怀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夏荷是一个对家庭和家乡有着强烈情感的人物。
她的父亲曾是地主,但在她的心中,对家庭和家乡的热爱凌驾于一切之上。
她没有因为家庭的变故而心生怨恨,反而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帮助家人摆脱困境。
同时,她始终保持着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这种情感使她愿意为家乡的安宁和和平做出任何牺牲。
最后,在形象塑造上,剧作家还着重表现了夏荷的女性独立意识和家庭责任感。
夏荷是一个坚强的妇女,她不仅在家庭中扮演着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角色,还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她是一个既关心家人又牵挂民族大义的典型女性形象。
在《沂蒙山》这部民族歌剧中,夏荷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无疑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她是一个普通人物里的英雄,一个具有坚守与勇敢的精神象征。
通过塑造夏荷这个形象,歌剧向观众传递了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和人民力量的理念。
浅谈歌剧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歌剧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的艺术形式,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人物角色的塑造,歌剧演员能够将故事和情感传递给观众,增强剧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歌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涉及到角色的性格、形象特点、情感表达等方面,下面将从几个方面,简要谈一谈歌剧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剧情。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背景故事,通过歌剧演员的表演,观众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在歌剧《茶花女》中,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形象塑造是极为重要的,她是一个为生活所迫而沦落为妓女的女子,她的内心承受着无数的痛苦和纠结。
只有通过歌剧演员对玛格丽特形象的深入理解和生动表演,观众才能更好地感受到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和内心的挣扎。
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使角色更加立体和真实。
在歌剧表演中,歌唱、舞蹈和表演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歌剧演员需要通过这些手段将角色的外貌和行为展现出来,让观众可以直接感受到角色的存在感和真实感。
在歌剧《卡门》中,卡门是一个性感迷人、独立自主的女人,她的形象塑造需要歌唱家、舞者和演员共同合作,通过歌唱、舞蹈和表演完美地展现出来,使观众对卡门的形象有更加鲜明的印象。
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增加观众的共情和情感共鸣。
通过对人物角色的细致刻画和情感表达,歌剧演员可以打动观众的心灵,并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歌剧《弄臣》中,主人公弄臣是一个被奴役的社会底层人物,他的悲惨命运和对自由的追求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只有通过歌剧演员对弄臣形象的精神和情感的把握和表达,观众才能真正感受到弄臣的痛苦和希望。
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丰富和提升歌剧的艺术价值。
人物形象是歌剧的核心元素之一,好的角色形象可以对整个剧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其变得更为出色和成功。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歌剧演员可以为角色注入更多的个性特点和深度,从而提高整个演出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
浅谈歌剧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1. 引言1.1 歌剧表演的综合艺术形式歌剧表演的综合艺术形式要求演员不仅要有出色的歌艺,同时还需具备扎实的表演技巧和对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
演员要通过歌唱、表演和形象塑造的完美结合,使角色更加鲜活生动,观众能够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
在歌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是为了展示演员的才华,更是为了将作品的情感和思想传达给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歌剧表演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演出的核心之一。
1.2 人物形象塑造对表演的重要性人物形象是歌剧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它直接影响着整个表演的效果和感染力。
在歌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承载着特定的情感和故事线索,通过他们的塑造和表现,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剧情的深度和内涵。
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体现在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上,还包括服装、化妆和道具等方面。
这些元素能够帮助演员更好地进入角色,让其身临其境地展现出人物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表演技巧在人物形象塑造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演员需要通过声音、动作、表情等综合手段来完美诠释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音乐和剧情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也是至关重要的。
音乐作为歌剧表演的灵魂,可以通过旋律、节奏和情绪的变化来增强人物形象的表现力,让观众更加沉浸在角色的世界中,感受到剧情的震撼和共鸣。
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歌剧表演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能够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剧情,而歌剧表演中的人物形象更是整个演出的灵魂,为观众带来深刻的艺术感受和心灵震撼。
【内容结束】2. 正文2.1 人物形象在歌剧中的作用人物形象在歌剧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在歌剧中,每个人物都承载着特定的情感、性格和命运,通过他们的表演,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的塑造直接影响着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鸣。
人物形象可以帮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剧中的人物。
通过角色的外表、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观众可以对人物的背景和内心世界有更清晰的认识。
歌剧《游吟诗人》的人物形象塑造及演唱分析歌剧《游吟诗人》(Il trovatore)是意大利作曲家吉达诺·罗西尼创作的一部经典歌剧,首演于1853年。
该剧以中世纪西班牙为背景,描绘了贵族、吟游诗人和乞丐的爱情、背叛和复仇故事。
下面将对该歌剧的人物形象塑造及演唱进行分析。
《游吟诗人》的角色众多,人物形象各异,性格复杂。
下面将重点分析四位主要角色的形象塑造及演唱。
1. 道尼扎(Leonora)道尼扎是本剧的女主角,她是一个性格善良、高傲而又坚定的贵族。
她深爱着游吟诗人马苏塔(Manrico),但最终被相信是马苏塔杀害其母亲的冯·梅利(Count di Luna)追求并娶为妻。
道尼扎的形象塑造体现了贵族女性的高贵、纯洁和坚定。
在演唱中,道尼扎的角色要求演唱者具有高度的音乐技巧和表演力。
演唱者需要通过咏叹调表达道尼扎内心的痛苦和爱情的激情,同时还要有足够的力量和表现力来应对大型合唱曲目。
2. 马苏塔(Manrico)马苏塔是本剧的男主角,他是一位卓越的吟游诗人。
马苏塔勇敢、热情而又狂热,他深爱着道尼扎,为了保护她而与冯·梅利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马苏塔的形象塑造体现了吟游诗人的浪漫、豪迈和英勇。
在演唱中,马苏塔的角色要求演唱者具有高度的技巧和音乐性。
演唱者需要通过咏叹调展现马苏塔的激情和内心的痛苦,同时在激烈的对唱和合唱场景中表现出马苏塔的英勇和领导力。
3. 冯·梅利(Count di Luna)冯·梅利是本剧的反面角色,他是一个残酷、嫉妒而又冷酷的贵族。
冯·梅利深爱着道尼扎,但她却倾心于马苏塔。
冯·梅利为了得到道尼扎,与马苏塔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冯·梅利的形象塑造体现了贵族的优越感和统治欲望,同时也反映出他内心的痛苦和嫉妒。
在演唱中,冯·梅利的角色要求演唱者具有深度和力度的声音,以展现他的威严和冷酷。
演唱者还需通过情感表达演唱,展现出冯·梅利的复杂性和纠结。
歌剧《沂蒙山》中“海棠”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唱段分析“海棠”是民族歌剧《沂蒙山》中的女主人公,“海棠”这个角色在剧中至关重要,是全剧的核心人物,也是重要的线索人物之一。
全剧以“海棠”家在抗日革命斗争中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围绕着这个主线将每一幕的情节贯穿到一起,使这部优秀的中国民族歌剧线索明了、内容丰富。
我们想要分析“海棠”的人物特点,就要充分地去了解“海棠”是怎样的人,要了解她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以及“海棠”这个人物的内涵。
剧中人物“海棠”是歌剧《沂蒙山》的女主角,在“海棠”怀孕之后丈夫“林生”要参军入伍,纵然有万分不舍,她最终还是支持丈夫投身到抗日革命斗争中去,体现出了“海棠”在国家危难关头,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在歌剧第二幕,“海棠”与丈夫告别之时两人唱起了这部歌剧的主题曲《等着我,亲爱的人》,旋律优美动人,贯穿整部歌剧。
二重唱《等着我,亲爱的人》体现出“海棠”与爱人“林生”难解难分,依依不舍之情,用这首二重唱来诉说出双方的爱意,以及对抗战胜利后美好生活的向往。
用这首旋律优美动人的歌曲,展现出了“海棠”这个人物内心中柔情的一面。
在歌剧第五幕,“海棠”坐在家门前,一边绣着虎头鞋一边看着“小山子”和“小沂蒙”嬉闹,唱起《就在山水间》,讲述她梦到“夏荷”依然在世还抱起长大了的“小沂蒙”,“夏荷”离世前把孩子托付给自己的场景,这首歌不禁让人潸然泪下,既体现出母子之情也体现出沂蒙人一诺千金的品格。
歌剧第六幕,革命胜利“赵团长”带领士兵回到崖子村,“海棠”说出了“小沂蒙”的身世,“赵团长”在得知真相后不禁感叹这浓浓的军民深情:“我们永远是人民的子弟兵,人民永远是我们的亲爹亲娘!”接着由“海棠”独唱《沂蒙山永远的爹娘》,后面又加入了合唱,气势恢宏,歌曲表现出军民之情和沂蒙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可以看出“海棠”她是一个柔中带刚、顾全大局、信守承诺的人,她代表了千千万万的沂蒙人,有是血有肉的沂蒙儿女。
在《沂蒙山》这部民族歌剧中,“海棠”这个人物贯穿歌剧始终。
经典歌剧《运河谣》中《秦生啊,你还好吗》的人物形象塑造及演唱特点经典歌剧《运河谣》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邓雨建创作的一部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歌剧作品。
其中的《秦生啊,你还好吗》是该歌剧中的一首著名音乐剧,通过歌曲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及演唱特点,表现了歌剧中的角色在悲喜交加的情感中所展现出的内心世界。
对于《秦生啊,你还好吗》这首歌曲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首先我们要了解歌曲所展现的故事背景。
作品以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为背景,通过叙述不同人物间因为政治、家族等原因所发生的爱情、矛盾和冲突,展现了一个动荡的时代和社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秦生啊,你还好吗》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要介绍的就是在歌曲中扮演主要角色的秦生。
秦生是一个男性角色,他在歌曲中扮演着一个温文尔雅、豪情万丈的形象。
在歌曲的旋律中,秦生以其深情的嗓音和高亢的音域,将他内心的痛苦和迷茫尽情释放。
他在歌曲中通过悠扬的旋律表达着对自由的渴望与对爱情的忠诚,展现出一个豪情万丈、无所畏惧的形象。
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女主角夏梦。
夏梦是一个充满悲情的角色,她在歌曲中扮演着一个柔弱无助的形象。
夏梦的角色在古典歌剧中往往扮演着一个需要保护和支持的形象,她在歌曲中用清澈婉转的嗓音和柔和的音色,将她内心的忧伤和不安表现得淋漓尽致。
夏梦的形象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温柔善良、清纯美丽的女子,但同时也充满了坚强和毅力。
除了以上两位主要角色外,《秦生啊,你还好吗》中还有一些次要的角色,他们在歌曲中也各自扮演着不同的形象。
这些角色在歌曲中虽然戏份不多,但却通过他们的表演和歌唱为整个故事增添了色彩和层次。
他们可以是秦生的挚友、夏梦的知己,也可以是故事中的配角或配角的配角,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戏剧性的表现。
在《秦生啊,你还好吗》这首歌曲中的演唱特点,首先是要考虑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表演需求。
对于秦生这个角色来说,演唱需要具有高亢的音域和深情的感情表达,他在歌曲中的演唱要求在音域、音色和情感上都需要有所突破。
浅谈歌剧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歌剧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戏剧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歌剧表演来说至关重要。
一个成功的歌剧表演不仅仅在于音乐和歌曲的表现,更在于演员对人物形象的诠释和塑造。
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歌剧表演的成功与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在歌剧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对于表演的影响。
人物形象的塑造直接影响着歌剧表演的情感表达。
在歌剧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演员需要通过角色的塑造将这些特质充分地表现出来。
只有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角色的内在世界,才能更好地诠释人物的情感和情感变化。
一个充满生气的角色,需要表现出其内心的愤怒和愤懑;一个内向的角色,需要表现出其内心的矛盾和不安。
只有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演员才能更好地表现角色的情感,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共鸣角色的内心体验。
人物形象的塑造直接影响着歌剧表演的戏剧张力。
在歌剧表演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以及情节的发展都直接影响着整个表演的戏剧张力。
一个生动而丰满的角色形象可以通过其动作、表情和情感变化为表演增添更多的戏剧张力。
在意大利歌剧《茶花女》中,主人公茶花女的悲惨命运和内心挣扎通过她的动作、表情和唱腔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现,使整个表演充满了戏剧张力。
而如果角色的形象塑造不够丰富多彩,表演就会显得平淡乏味,缺乏戏剧张力。
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表演的戏剧张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物形象的塑造还直接影响着歌剧表演的舞台形象。
在歌剧表演中,舞台形象是由演员、服装、化妆和舞美等多个因素共同构成的。
演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直接影响着舞台形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
一个真实而立体的人物形象可以为整个表演注入更多的生命力和魅力,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中。
而如果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够细致和真实,表演就会显得平面化和空洞。
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舞台形象的表现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歌剧表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论歌剧《长征》中典型人物的角色塑造民族原创歌剧《长征》是国家大剧院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特邀国内优秀艺术家历时四年创作的既具民族特色,又符合当代观众审美追求的史诗性巨作。
故事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无奈撤离苏区瑞金为背景,通过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年红军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和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
歌剧《长征》首演于2016年,全剧共六幕九场,登场人物有三十多个,合唱人数和出场次数众多。
通过对红军撤退瑞金、湘江战役、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会师陕北会宁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再现,借助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与西洋交响乐的融合,刻画了中央红军某团曾团长、彭政委以及新兵平伢子、万霞等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崇高艺术形象。
一、曾团长的角色塑造与以往民族歌剧塑造人物形象有所不同的是,歌剧《长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主要人物以群英像的形式出现,曾团长就是其中之一。
曾团长是歌剧《长征》第一个出场的主要人物,他代表了红军队伍中大多数干部,以虚拟的人物折射出所有红军干部的长征经历。
作为红军某军团的最高指挥官,曾团长在面对上级下达撤退命令时,他要绝对服从;在面对红军战士时,他们既是他的下属也是他的战友,他有责任有义务带领每个战士安全撤退;在面对敌人时,他要身先士卒,果敢刚毅,面对错综复杂的战争形势要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
所以,根据角色的形象设定,在声部的安排上,创作者选择用男中音来塑造曾团长,男中音声音低沉,音色上浑厚有力,圆润而洪亮,特别适宜表现其坚韧不屈的性格特点,演员开口一唱,坚定而辉煌的音色,一个活生生的、更加直观的红军将领形象就树立在了观众面前。
歌剧《长征》的六幕中均有曾团长的出场,从始至终贯穿歌剧剧情的发展,但他又与其他主要角色的出场方式有所不同,其他主要角色均有个人单独的咏叹调唱段,而曾团长的唱段大多是以合唱、对唱、重唱的形式来展现,比如在第一幕《神圣的自由谁敢来侵犯》中,先是红军大合唱,然后曾团长从合唱队伍中缓缓走出,步伐坚定,身姿挺拔,一个高大的英雄主义形象展现在舞台上,这样的创作手法更符合曾团长的个人角色设定,也更加突出其威武阳刚的军人形象。
浅析歌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摘要对于任何一种曲艺来讲,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一个十分关键的话题,在歌剧的创作过程中,这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相较于其他的艺术形式,歌剧在其塑造人物的方法上,有着更加丰富的手段,并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效果。
可以讲,在一部歌剧中,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本学期所欣赏的三部歌剧:《卡门》、《茶花女》和《图兰朵》进行简要分析,从一个非专业的视角,从歌剧的音乐设计及舞台设计两方面,来浅析歌剧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方式。
关键词歌剧人物形象塑造音乐设计舞台设计正文歌剧是一种融音乐、文学、舞蹈、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自文艺复兴时期歌剧诞生起,歌剧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几乎占据了欧洲人的生活。
在这数百年中,有无数个鲜活的形象,通过歌剧展现在听众的面前。
而一部歌剧对其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则是剧作家需要花费精力思考的事情。
通过这学期对三部歌剧《卡门》、《茶花女》和《图兰朵》的欣赏,我总结出歌剧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两个重要方法:音乐设计和舞台设计。
一、音乐设计音乐在歌剧中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因而通过音乐来塑造人物形象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途径。
一般来讲,歌剧的创作者会通过不同人声的运用及乐曲旋律这两点来刻画一个个鲜活的角色。
下面,我将通过对本学期所欣赏的三部歌剧的一些简要分析来体现这点。
(1)人声的运用不同的人声的主要差别在于不同的音域,而由此带来的则是不同的声音给人的听觉的不同刺激,导致听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共鸣。
而这,恰好给了这些艺术大师充分的空间来刻画不同的人物。
有的人打趣地说过:“歌剧定律第一条:男高音都是俊男,男高音是英雄,男高音拥有许多财富,男高音通常死在最后一幕,男高音演唱最好的音乐片段;女高音都是最漂亮的,女高音都是圣洁的……”这虽然听上去比较诙谐,但其实也确实符合实际。
先拿男高音举个例子。
往往男高音的声音高亢嘹亮,强劲有力,特别是当飙到高音的时候,通常会让人感到心潮澎湃。
这就导致了,男高音在歌剧中,往往被那些或是英勇,或是睿智的角色占据,比如《图兰朵》中的卡拉夫。
在《图兰朵》中,普契尼给了卡拉夫一首看成男高音最经典的唱段的《今夜无人入睡》。
在卡拉夫高亢的声音中,卡拉夫的勇气、对爱的执着以及对得到图兰朵必胜的信念完美的向听众展示了出来。
而同样,在《茶花女》中,由男高音饰演的阿尔弗雷德在全局的开始阶段,就以一曲经典的二重唱《祝酒歌》,把自己的英俊潇洒通过自己在空中飘扬的嗓音,完美地展现给了大家。
再看女高音。
女高音由于其天生的音域位高的优势,声音在与其他的角色的比较之下,拥有者自然地高贵感。
而这种高贵感,极适合身处社会高层地位,或是自我位置感强的女性,比如图兰朵。
而有些时候,为了体现出对一些身份并不高的女性的种种赞颂,剧作家也会将女高音分配给这些角色,比如本学期我们接触过的柳儿。
柳儿只是一个身份卑微的侍女,但是普契尼却将她定位为女高音。
柳儿在《图兰朵》这部歌剧中有两首著名的咏叹调《主人您听我说》和《你这颗冰冷的心啊》,柳儿那仿佛高高飘在云端的声音,使柳儿的形象被高高摆起,这也体现出了作者对柳儿那颗忠诚的心的赞美,那天籁般的声音,将一个心地善良的柳儿完美地塑造出来。
同时,对于人生不同的运用,往往可以表现不同的年龄。
比如在男声中,年龄越大的声音往往越低,这点在平、彭、庞三人中体现的很好。
平作为三者中年龄较大,做事考虑较深入的角色,普契尼将其定位为男中音,而将彭和庞两人定位为男高音。
当然,对人声的应用也并不固定在以上的条件中。
比如在图兰朵中,鞑靼国王帖木儿与蒙古国王阿尔图姆同为老者,却一个是男低音,一个是男高音。
而且作为男高音的阿尔图姆也并没有大段的唱段来体现自己的英明领导,反而好像只是一个龙套演员似的,坐在那里偶尔有几句唱。
将其设置为男高音,主要是出于其极高的社会地位。
而对于同一个角色,如果是为了着重表现其不同的方面,也会选取不同的人声。
比如在本学期所欣赏的舞台版《卡门》中,卡门一角由女中音饰演,而到了电影版,卡门则变成了一个次女高音。
在我看来,之所以做如此的改动,其原因在于舞台版的《卡门》着重的想表现卡门作为一个异族女人其身上的异国风情以及放荡的行为举止(整部戏中卡门身着艳丽的装饰,也很好地反应这点),而女中音的声音没有那种高高飘扬的感觉,反而有着一种妖艳的感觉,正适合在此来描绘卡门。
而在电影中,一身简洁装扮的卡门更接近那个敢爱敢恨的自己,虽有些许放荡的动作,但都不是表达重点,因此选取次女高音来扮演这个角色更为合适。
在人声选择完毕之后,对于角色音域的分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刻画人物的方法。
这一方法运用的最为有代表性的就是图兰朵这一角色。
图兰朵虽然是一个女高音角色,但是几乎她的所有唱段的音高极高,尤其是在与卡拉夫的对唱中。
图兰朵那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声音,正反映了她那极端尊贵的地位,以及她内心中极高的自我地位。
(2)乐曲旋律的运用在唱段中,乐曲旋律也是一个很好地反映人物状况的因素。
比如在《卡门》中,卡门的一曲充满野性的《哈巴涅拉舞曲》,将卡门的放荡展露无遗。
有如在《茶花女》中,薇奥列塔和阿尔弗雷德的二重唱《在那快乐的一天》中,薇奥列塔的唱段中频频扬起的短促高音,将她对于面对阿尔弗雷德的追求的激动的心情很好地展现了出来。
同样在《茶花女》中,阿尔弗雷德的父亲乔治出现后的第一首咏叹调《上帝赐我一位如天使般的女孩》,整首歌曲轻柔舒缓,男中音声音深沉圆润,旋律线轻缓悠长,完美地诠释了一位父亲对自己女儿的爱。
而随之在权薇奥列塔放手阿尔弗雷德不成后,用女人终将逝去美貌来迫使薇奥列塔放手的唱段中,音与音之间短促有力,如同一颗有一颗子弹射向薇奥列塔的内心,而每四个音节之后颤音的运用,则堪称完美,仿佛薇奥列塔的内心正在此时被大力摇动,也将乔治的老谋深算展露无遗。
这个二重唱片段中,配给乔治的旋律完美地刻画了一个深爱自己子女,而又颇有心计的成熟男人形象。
而在《图兰朵》中,可以讲,平、彭、庞三人的形象则被他们的唱段旋律刻画的非常完美。
在三人最初出场的时候,劝说卡拉夫不要尝试敲锣的时候的充满搞笑风格的唱段,将三者定位在一个“丑角”的形象上。
而在卡拉夫即将拜见皇帝与公主之前,三人在一起的重唱片段,则充满了悠扬的中国式旋律,不仅刻画出了一片优美的中国南方小镇的意向,同时也描绘的三人自己内心对家乡的怀念,从而反映出三人虽知道在图兰朵身边为官违背了自己本心所愿,但却无法抽身的矛盾心理,将三者本心中所存的善良之心表达出来。
在我们所欣赏的俄罗斯的现代版《图兰朵》中,在柳儿死后,平、彭、庞三人摘下手上的杀人利器,默默走开的一幕,也映衬出三人的内心并非邪恶。
同样在《图兰朵》中,《今夜无人入睡》唱段前两个“没人能睡”,先高后低,八度的跳跃,以深厚的低音,展示了卡拉夫对爱的执着以及坚毅的品性。
二、舞台设计作为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因素,舞台的装扮,以及演员的造型,也是刻画人物的一个重要因素。
(1)舞台装扮虽然往往由于歌剧院面积的限制,歌剧舞台不能像电影等艺术类型布置的那样完美,但是往往只是通过一些细节,就可以将一个人物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点,尤以俄罗斯的那版《图兰朵》展现的最好。
刚一开场便坠落的人头、坐在机械魔鬼上的传令官,以及后来的杀人机器般的舞台背景,都将图兰朵的残忍一面,甚至有些夸张地刻画出来。
而随后,站在高台上出现的图兰朵,更将图兰朵内心中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态表露无遗。
另外,配角演员也能起到对人物性格表现的辅助作用。
如舞台版《卡门》中,卡门在一群斜靠在台阶上抽着烟的妇女中出现,俨然就是她们的领袖一样。
而这个画面,则通过那些行为放荡的妇女,来衬托出卡门这个放荡不羁的异域女人的形象。
再看电影版《茶花女》。
在受到阿尔弗雷德的羞辱后,薇奥列塔在众人面前深情诉说自己的内心,而众人则在薇奥列塔面前轻声伴唱。
这时,阿尔弗雷德也伴在众人中,以并未盖过其他人的声音,同其他人一起,轻声哼唱。
就这一幕,将阿尔弗雷德在之前所做的种种过激行为完全清零,让人们明白他也和其他人一样,对薇奥列塔并非带有敌意。
而镜头不时地给阿尔弗雷德特写,则突出了阿尔弗雷德与众人不同的对薇奥列塔的爱。
在《图兰朵》中,卡拉夫的出场则被镶嵌在了众多观看波斯王子被送上法场的人群当中。
而能从如此众多的人中,不知不觉的出现在自己的老父亲面前,这也给我们传递了卡拉夫有能力逃过仇人的重重追捕,最终到达中国的信息,这也充分的表现出卡拉夫过人的的聪明才智与胆量,正是如此,他才可以通过答对图兰朵那三道未曾有人猜出的谜题。
(2)演员造型再有的一些细节就体现在演员造型的装扮上。
比如在电影版《茶花女》中,乔治以一脸络腮胡须的造型出场,这慈祥的老者的形象,自然让人对其产生一种亲近感。
在阿尔弗雷德羞辱薇奥列塔后,这张脸上显出的愠怒之色,便显得那么自然。
在这个版本里的乔治,完美地表现了一个既爱自己的子女,有怀有博爱之心的老者。
而在舞台班《茶花女》中,乔治的脸上则换成了两撇八字胡。
面对这个角色,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必定是一个阴险奸诈的人。
在我看来,舞台版中的乔治的刻画不算成功。
同样的问题,张艺谋版的《图兰朵》中也有些许出现。
固然,张艺谋版的《图兰朵》对中国文化的摄入很是巧妙,但是似乎在他的版本中,过于注重体现中国文化,几乎将图兰朵完全装扮成一个京剧里的旦角,不见了那个富有极强统治力的公主。
而大都会版本中,身背三对答案卷轴的图兰朵,仿佛时时刻刻牢牢地控制着关系到自己命运的三个谜题,从这一细节,透露出图兰朵对于真爱的恐惧。
这一点,张艺谋版《图兰朵》似乎未能达到这个高度。
三、结论每一部歌剧,虽然参演人数众多,但是主要的角色只有少数几个,但这少数几个角色的刻画,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上文所论述的音乐设计和舞台设计两方面,只是我作为一个非专业者的观点。
相信真正的剧作家在创作歌剧时,要考虑到的因素远远多于这两点。
要想体会到更深入的因素,尚需要我通过欣赏更多的歌剧来感受。
参考文献:[1]杨丽、党岱:《歌剧<卡门>表演中角色塑造之启示》[2] 符彦虹:《歌剧<图兰朵>中柳儿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论析》[3] 李德保:《论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卡拉夫角色的形象塑造》[4] 王燕丽:《论普契尼歌剧的悲剧人物形象塑造》[5] 马骅:《论普契尼歌剧中女性人物的性格刻画》[6] 孙会玲、马二红:《论威尔第和普契尼的歌剧中人物塑造和演唱风格的差异》[7] 李玲:《谈比才的歌剧中卡门形象的塑造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