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第六章 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628.50 KB
- 文档页数:4
通信原理ICommunication Theory安建伟北京科技大学通信工程系第六章 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6.1 引言 6.2 二进制数字信号正弦型载波调制 6.3 四相移相键控 6.4 M进制数字调制 6.5 恒包络连续相位调制第6章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6.1 引言1.数字信号的正弦型载波调制数字信号 d(t) 调制 频带信号 带通信道s ( t ) = A c o s ( 2 π ft + ϕ ) = F ( d ( t ))用数字基带信号去控制正弦型载波的某参量: ¾ 控制载波的幅度,称为振幅键控(ASK); ¾ 控制载波的频率,称为频率键控(FSK); ¾ 控制载波的相位,称为相位键控(PSK)。
3北京科技大学通信系第6章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2. 数字信号的分类 (1)二进制及M进制(M>2); (2)按是否满足叠加原理分类: 线性调制及非线性调制; (3)按已调符号约束关系分类 无记忆调制及有记忆调制。
4北京科技大学通信系第6章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6.2 二进制数字信号的正弦载波调制1. 二进制通断键控(OOK或2ASK) 2. 二进制移频键控(2FSK) 3. 二进制移相键控(2PSK或BPSK) 4. 2PSK的载波同步 5. 差分移相键控(DPSK)5北京科技大学通信系第6章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OOK) 6.2.1 二进制通断键控二进制通断键控(OOK: On-Off Keying) 又名二进制振幅键(2ASK),它是以单极性 不归零码序列来控制正弦载波的导通与关 闭。
即正弦载波的幅度随数字基带信号而 变化。
6北京科技大学通信系第6章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1. OOK信号的产生a) 模拟法n = −∞∑+∞a nδ ( t − nTb )b (t ) =a n = 0 或1脉冲成形 滤波器 冲激响应 g T ( t )n = −∞∑+∞a n g T ( t − nTb )sO O K (t ) A cos(2π f c t )b) 键控法载波 cosωct开关电路1 0KSOOK(t)b(t)7北京科技大学通信系第6章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¾时域表示b( t ) =n = −∞∑a∞ngT ( t − nTb )其中b(t)为单极性矩形不归零脉冲序列。
《通信原理》习题参考答案第六章6-1. 设发送数字信息为011011100010,试分别画出OOK 、2FSK 、2PSK 及2DPSK 信号的波形示意图。
解:6-4. 假设在某2DPSK 系统中,载波频率为2400Hz ,码元速率为1200B ,已知相对码序列为1100010111:(1)试画出2DPSK 信号波形(注:相位偏移ϕ∆可自行假设); (2)若采用差分相干解调法接收该信号时,试画出解调系统的各点波形; (3)若发送信息符号0和1的概率分别为0.6和0.4,试求2DPSK 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解:(1)载波频率为码元速率的2倍0 1 1 0 1 1 1 0 0 0 1 0 OOK 2FSK 2PSK2DPSK 2DPSK 1 1 0 0 0 1 0 1 1 1(2)相干解调系统的原理框图如下:1 1 0 0 0 1 0 1 1 1abcdef(3) )]2400()2400([41)]()([41-++=-++=f P f P f f P f f P P s s c s c s E ,其中:∑+∞∞---++--=)()(])1([)()()1(2212221s s ss s mf f mf G a P Paf f G a a P P f P δ∑+∞∞--+=)()(04.0)1(196.022s s s mf f m Sa f f Sa f δππ)(04.0)()1200/(sin 115222f f f δππ+= ∴⎪⎪⎭⎪⎪⎬⎫⎪⎪⎩⎪⎪⎨⎧-⎥⎦⎤⎢⎣⎡-++⎥⎦⎤⎢⎣⎡+=2222)2400()2400(1200sin )2400()2400(1200sin 2.29f f f f P E ππ )]2400()2400([01.0-+++f f δδ6-5. 设载频为1800Hz ,码元速率为1200B ,发送数字信息为011010: (1) 若相位偏差︒=∆0ϕ代表“0”、︒=∆180ϕ代表“1”,试画出这时的2DPSK 信号波形; (2) 又若︒=∆270ϕ代表“0”、︒=∆90ϕ代表“1”,则这时的2DPSK 信号的波形又如何?(注:在画以上波形时,幅度可自行假设。
填空题1. PSK是用码元载波的(相位)来传输信息,DSP是用前后码元载波的(相位差)来传输信息,它可克服PSK的相位模糊缺点。
2.采用相干解调方式时,相同误码率条件下,2ASK,2FSK,2PSK系统所需信噪比数量关系为(2ASK>2FSK>2PSK)3.MSK信号时包络恒定,(相位连接),(带宽最小)并且严格正交的2FSK信号。
4二进制调制中,载波的幅度,频率或相位有(2)种变化,,相应的调制方式有(2ASK,2FSK,2PSK/2DPSK)5对正弦载波的振幅,频率或相位进行键控,便可获得(振幅键控)(频移键控)(相位键控)三种基本的数字调制方式。
6在误码率Pe相同的条件下,对信噪比r的要求:2ASK比2FSK高(3)dB,2FSK 比2PSK高(3)dB,2ASK比2PSK高(6)dB。
7 如果理想MPSK数字调制传输系统的带宽为12KHz,则该系统无码间串扰最大信息传输速率为(12㏒2Mkb/s)8模拟调频法产生的2FSK信号在相邻码元之间的相位是(连续变化的),而键控法产生的2FSK信号的相位在相邻码元之间(不一定连续)9. 2ASK信号中的调制信号s(t)是(单极性)非归零数字基带信号,而在2PSK 中的调制信号s(t)是(双极性)非归零数字基带信号。
10数字带通传输系统的最高频带利用率是(1)Baud/Hz,8PSK的系统的信息传输速率为1500b/s,其无码间干扰传输的最小带宽为(500)Hz.11 二进制数字调戏系统,当码元速率相同时,(2FSK)系统带宽最宽,抗噪声性能方面,(OOK)最差。
12对于2DSK、2ASK、2FSK通信系统,按可靠性好坏,排列次序为(2DPSK、2ASK、2FSK),按有效性好坏,排列次序为(2DPSK(2ASK)、2FSK)13在2ASK、2FSK、2PSK、2DPSK通信系统中,可靠性最好的是(2PSK),有效性最好的是(2ASK、2PSK)14设信息速率为2.048Mbit/s,则2DPSK信号带宽为(4.096Mbit/s,),QPSK信号的带宽为(2.048Mbit/s,)。
通信原理辅导及习题解析(第六版)第6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本章知识结构及内容小结[本章知识结构]图6-1 第6章知识结构框图[知识要点与考点]1.数字基带信号(1)数字基带信号波形基本的数字基带信号波形有单、双极性不归零波形,单、双极性归零波形、差分波形与多电平波形。
(2)数字基带信号的数学表达式 ①()()nsn s t a g t nT ∞=-∞=-∑式中,()s t 为单极性时,n a 取0或+1;()s t 为双极性时,n a 取+1或-1。
()g t 可取矩形 ②()()nn s t s t ∞=-∞=∑(3)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密度[]212212()(1)()()()(1)()()s s s s s s m P f f P P G f G f f PG mf P G mf f mf δ∞=-∞=--++--∑① 二进制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可能包含连续谱与离散谱。
其中,连续谱总是存在,根据连续谱确定信号带宽;在双极性等概信号时,离散谱不存在,根据离散谱确定直流分量与定时分量; ② 二进制不归零基带信号的带宽为s f (1/s s f T =);二进制归零基带信号的带宽为1/τ。
2.常用传输码型常用传输码型有三电平码(AMI 码、HDB3码)与二电平码(双相码、差分双相码、密勒码、CMI 码、块编码)。
其中,AMI 码与HDB3码需要重点掌握。
(1)AMI 码将消息码的“1”(传号)交替地变换为“+1”和“-1”,而“0”(空号)保持不变。
(2)HDB3码 ① 编码规则:当连0数目不超过3个时,同AMI 码;连0数目超过3时,将每4个连“0”化作一小节,定义为B00V ;V 与前一个相邻的非0脉冲极性相同,相邻的V 码之间极性交替。
V 的取值为+1或-1;B 的取值可选0、+1或-1;V 码后面的传号码极性也要交替。
② 译码规则:寻找破坏脉冲V 码,即寻找两个相邻的同极性码,后一个码为V 码;V 码与其之前的3个码一起为4个连0码;将所有-1变成+1后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第6章 正弦载波数字调制系统6.1 学习指导 6.1.1 要点本章的要点有数字调制的基本类型;二进制数字调制解调原理;二进制调制信号的频谱特性和传输带宽;二进制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及其性能比较;最佳判决门限的概念、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多进制数字调制的基本概念;4PSK 、4DPSK 信号的调制解调原理。
1. 数字调制的基本类型(1 ) 二进制调制:载波的幅度、频率或相位只有两种变化状态;相应的调制方式有振幅键控2ASK 、频移键控2FSK 、相移键控2PSK/2DPSK 。
(2) 多进制调制:载波的幅度、频率或相位有M 种变化状态;相应的调制方式有MASK 、MFSK 、MPSK/MDPSK 。
2. 二进制数字调制解调原理(1) 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 ) a. 2ASK 信号的时域表达式2ASK 是利用载波的振幅变化传递数字信息的,而频率和相位保持不变。
也就是说,用二进制数字信号的“1”和“0”控制载波的通和断,所以又称通—断键控信号OOK(On-Off Keying)。
其时域表达式为2()()c o s A S K c e t s t t ω= (6-1) 其中s (t )为单极性非归零信号,其表达式为()()n s ns t a g t nT =-∑ (6-2)这里,T s 为码元持续时间;g (t )是高度为1,宽度等于T s 的矩形脉冲;a n 是第n 个符号的电平均值,n 1 0 1P a P ⎧=⎨-⎩概率为概率为 .2ASK 信号的时间波形如图6-1所示。
b. 2ASK 信号的产生2ASK 信号的产生方法有两种:模拟调制法和键控法,如图6-2所示。
s (t)tttsss se 2ASK (t )图6-1 2ASK 信号的时域波形示意图(b)数字键控法开关电路(a) 模拟相乘法)t )图6-2 2ASK/OOK 信号调制器原理框图c. 2ASK 信号的解调2ASK 信号有两种解调方法:非相干解调(包络检波法)和相干解调(同步检测法),其相应的接收机组成框图如图6-3所示。
1第一部分AMI码与HDB3码对传输用的基带信号的主要要求:对代码的要求:原始消息代码必须编成适合于传输用的码型;对所选码型的电波形要求:电波形应适合于基带系统的传输。
1. AMI码(传号交替反转码)编码规则:传号(“1”)极性交替,空号(“0”)不变。
例:信码{an}: 1 0 1 0 0 1 0 0 0 0 0 1 0 1 AMI: +1 0 -1 0 0 +1 0 0 0 0 0 -1 0 +1特点:(1)无直流分量和仅有小的低频分量;(2)二电平→三电平--1B/1T码(一个二进制符号变换成一个三进制符号所构成的码);(3)易于检错;(4)编、译码简单;(5)当出现长的连0串时,不利于定时信息的提取。
1.00.5s2. HDB3码编码规则:(1)当连“0”个数不超过3时,仍按AMI码的规则编,即传号极性交替;(2)当连“0”个数超过3时,4个连“0”为一组,当该组四连“0”与其前一组四连“0”之间有奇数个传号码,用000V取代该组四连“0”。
V 极性与其前非零码极性一致,V本身满足极性交替;(3)当该组四连“0”与其前一组四连“0”之间有偶数个(包括0个)传号码,用B00V取代该组四连“0”。
B极性与其前一非零码极性相反,V极性与B极性一致,V本身满足极性交替;例如:1 1 0 0 0 0 1 1 1 0 0 0 0 0 1HDB3 +V -1 +1 -B 0 0 -V +1 -1 +1 0 0 0 +v 0 +1 译码:凡遇到-1 0 0 0 -1+1 0 0 0 +1+1 0 0 +1-1 0 0 -1译成:*0 0 0 0例:HDB3:0 +1 0 0 0 +1 -1+1 -1 0 0 -1 0 +1 0 -1代码:0 1 0 0 0 0 1 1 0 0 0 0 0 1 0 1特点:1)无直流分量、低频分量小;2)连0串不会超过3个,对定时信号的恢复十分有利;3)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1.(结论)
(a )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的功率谱()s P f 可能包含连续谱和离散谱
(b )连续谱总是存在的。
(c )离散谱是否存在取决于1()g t 和2()g t 的波形及其出现的概率P o 对于双极性信号1()g t =2-()g t =()g t 时且概率P=1/2(等概)时,则没有离散分量 2(例6-2结论)
(a )时间波形的占空比越小,占用频带越宽。
NRZ (非归零) 1/ ()s s s B f T ττ===
RZ (归零)1/2 (/2)s s s B f T ττ===
1/ ()s s s B f T f R ==数值上相等 (b )单极性基带信号是否存在离散线谱取决于矩形脉冲的占空比。
3. 无码间扰时的基带串传输特性应满足:
2() s i s s
i H T T T ππωω+=≤∑ 该条件成为奈奎斯特第一准则 一个实际的()H ω特性若能等效成一个理想(矩形)低通滤波器,则可实现无码间串扰。
奈奎斯特带宽f N 1/2(
)s B T H z = 最高频带利用率 = / 2 (/)B R B B Hz η= 奈奎斯特速率 (最高传输速率2f N 波特)
4. 当比值/n A σ时双极性基带系统的误码率比单极性低,抗噪声性能好。
此外在等概条
件下,双极性的最佳判决电平为0,与信号幅度无关,因而不随信道特性变化而变,故能保持最佳状态。
5.眼图 (用实验的方法评价系统的好坏)
眼图的“眼睛”张开越大,且眼图越正,表示码间串扰越小;反之,表示码间串扰越大。
6.改善系统的措施 ①针对提高频带利用率而采用的部分响应技术
②针对减小码间串扰而采用的时域均衡技术
例题(习题6-7)
设信息序列为100000000001100001,试编为AMI 码和HDB3码(第一个非零码编为+1),并画出相应波形。
(6分)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1
AMI
HDB3 AMI HDB3+1 0 0 0+V-B 0 0-V 0 0+1-1+B 0 0+V-1 +1 0 0 0 0 0 0 0 0 0 0-1+1 0 0 0 0-1
+1 0 0 0+1-1 0 0-1 0 0+1-1+1 0 0+1-1
习题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