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平行线 (3)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8
1.平面内两条________的直线叫平行线,如果直线a与直线b平行可记为______,读作_________.
2.经过直线外一点,__________与这条直线平行.
3.如果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______,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若a∥b,b∥c,则_______.
4.在同一平面内,不互相重合的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有____种,它们是____,______.
5.在同一平面内L1与L2没有公共点,则L1______L2.
6.在同一平面内L1和L2有一个公共点,则L1与L2______.
7.(原创题)如图所示,在书写艺术字时,常常运用画“平行线段”这种基本作图方法,此图是在书写字“M”:(1)请从正面,上面,右侧三个不同方向上各找出一组平行线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2)EF与A′B′有何位置关系?CC′与DH有何位置关系?
答案:
1.不相交,a∥b,a平行于b
2.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3.都平行,a∥c
4.2,相交,平行
5.∥
6.相交
7.(1)正面:AB∥EF,AE∥MF等等;上面:A′B′∥AB,C′D′∥CD等等;右侧: DD′∥HR,DH∥D′R (2)EF∥A′B′,CC′⊥DH
思路点:(1)在同一平面的两线段平行,假设延长看有无交点;(2)不在同一平面的线段位置关系判断,可通过两个平面的交线来判定.。
5.2.1 平行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2.学会用三角尺、量角器画平行线.3.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实践、讨论、体会平行公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发现讨论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行公理及推论【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公理的推论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等.学生:三角尺、铅笔、练习本.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4)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观察下面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以上的图片都有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这将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二)探索新知1.出示课件6-10,探究平行线的定义及表示教师问:如图,分别将木条a、b与木条c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在同一平面内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三条直线.转动a,直线a 从在c的左侧与直线b相交逐步变为在c的右侧与b相交.想象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师生一起解答: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我们说直线a与b互相平行.教师问:平行线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你还能举出其他一些例子学生答:摩托车在平行高速上奔驰、平行铁轨的两边、跑道中的直道等,如下图: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1)平行线的概念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情形,这时我们说直线a与b互相平行.记作“a∥b”.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教师问:平行线的定义包含哪些意思呢?学生1答:“在同一平面内”是前提条件.学生2答:“不相交”就是说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学生3答:平行线指的是“两条直线”而不是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教师强调:平行线的定义包含三层意思:(1)“在同一平面内”是前提条件;(2)“不相交”就是说两条直线没有交点;(3)平行线指的是“两条直线”而不是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总结归纳:(出示课件12)平行线的表示法:我们通常用“//”表示平行.读作:“AB 平行于CD”读作:“a平行于b ”教师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学生1答:平行和相交.学生2答:相交和平行.学生3答:平行和垂直.教师归纳小结:(出示课件13)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平行与相交两种.考点1:平行线的识别出示课件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一定相互平行B.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平行的直线一定相交C.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线段一定平行D.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射线互相平行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如下:解:同一平面内,直线只有平行和相交两种位置关系,选项A没有说明在同一平面内,所以A错误;同一平面内,直线只有平行和相交两种位置关系,所以选项B正确,根据平行线的概念进行判断.线段不相交,延长后不一定不相交,所以选项C错误;射线不平行也可以不相交,选项D错误.故答案为B.答案:B.总结点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平行和相交.两条线段平行、两条射线平行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因此,两条线段不相交不意味着它们所在的直线不相交,也就无法判断它们是否平行.出示课件15,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2.出示课件16-17,探究平行线的画法教师问:如何画出平行线呢?师生一起解答:(出示课件16)“推平行线法”:一、放:把三角板或直尺放在直线所在的平面上,与直线相交.二、靠:把另一只三角板或直尺紧靠前一支三角板或直尺的边放上.三、推:推动后一只三角板或直尺到不与直线重合的位置.四、画:沿着后一只尺子边缘画一条直线即可.教师问:已知直线AB和直线外一点P,过点P画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AB平行,如何做呢?师生一起解答:(出示课件17)一、放:把三角板或直尺放在直线所在的平面上,与直线相交.二、靠:把另一只三角板或直尺紧靠前一支三角板或直尺的边放上.三、推:推动后一只三角板或直尺到点在直尺或三角板边缘的位置.四、画:沿着后一只尺子边缘画一条直线即可.考点2:按要求作出平行线如图,在△ ABC中,P是AC边上一点.过点P画AB的平行线.(出示课件18)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解:如图所示:PD就是所要画的直线.出示课件19,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3.出示课件20-21,探究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教师问:经过点C能画出几条直线?学生答:无数条.教师问:与直线AB平行的直线有几条?学生答:无数条.教师问:经过点C能画出几条直线与直线AB平行?学生答:只有一条.教师问:过点D画一条直线与直线AB平行,与(3)中所画的直线平行吗?学生答:平行.教师问:你能对这些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吗?师生一起解答:(出示课件2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教师提示:(1)平行公理中强调“直线外一点”,若点在直线上,不可能有平行线;(2)“有且只有”强调这样的直线是存在的,也是唯一的.总结点拨:(出示课件22)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传递性):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几何语言:∵a//c , c//b,∴ a//b(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考点3: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应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3)一条直线的平行线有且只有一条;(4)若a∥b,b∥c,则a∥c.A.(1)(2)B.(2)(3)C.(1)(3)D.(2)(4)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解析:根据平行公理、平行线的性质进行判断.(1)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错误;(2)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正确;(3)过直线外一点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错误;(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正确;正确的有2个.故答案为D.答案:D.师生共同归纳:对于平行线公理中,必须是过直线外一点可以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但过直线上一点不能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出示课件24,学生自主练习,教师给出答案.教师:学了前面的知识,接下来做几道练习题看看你掌握的怎么样吧.(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5-32)练习课件第25-32页题目,约用时20分钟.(四)课堂小结(出示课件33)(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5.2.2第1课时)的相关内容.知道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七、课后作业1、教材第12页练习.2、第18-19页第1题.八、板书设计:1.知识梳理平行线⎩⎪⎨⎪⎧概念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或相交性质⎩⎪⎨⎪⎧平行公理平行公理的推论2.考点讲解考点1 考点2 考点3九、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 “平行线的定义”,在这节课中我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1 平行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5-2-1 平行线》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及判定方法。
本章内容在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后续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从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最后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几何基础,对图形的认知和观察能力较强。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含有生活实例、图片、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PPT。
2.练习题:准备适量练习题,包括判断题、填空题、解答题等。
3.教学用具:直尺、三角板、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如在黑板上画两辆火车在铁轨上并行行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平行线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PPT,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行线的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道路、铁路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判断给出的图形中哪些是平行线。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解答,其他组进行评价。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对平行线知识的掌握程度。
521平行线说课稿hgjjrturtu5.2.1《平行线》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2节的第1小节《平行线》。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
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这些知识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
同时,本节课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设置“观察”、“讨论”等活动来鼓励学生勤思考、多交流,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2、教材的重难点及成因:由于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初步接触了平行线,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学生观察、画图和讨论,共同探索平行公理的过程。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且从未接触过反证思想,因而对于平行公理推论的理解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
二、目标分析1、知识技能:(1)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2)能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体会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数学思考:(1)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践、讨论、体会平行公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平行公理的过程中,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4、情感态度:(1)通过对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主动参与意识。
(3)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发现讨论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平行线》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了解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举例加以说明.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相交线是如何定义的?二、新课引入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平行外,还有哪些呢?制作教具,通过演示,得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概念.三、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画出图形)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相交;(2)平行.3.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两个关键:一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举例说明);二是“不相交”.一个前提:对两条直线而言.4.平行线的画法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四、课堂练习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2.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C.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4.若∠与∠是同旁内角,且∠=50°,则∠的度数是()A.50° B.130° C.50°或130° D.不能确定5.下列命题:(1)长方形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平行;(2)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交;(4)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1 B.2 C.3 D.4 6.如图,直线AB,CD被DE所截,则∠1和是同位角,∠1和是内错角,∠1和是同旁内角.如果∠5=∠1,那么∠1∠3.五、小结让学生独立总结本节内容,叙述本节的概念和结论.六、课后作业1.画图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交点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