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企业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问题研究

当代企业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问题研究

当代企业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问题研究
当代企业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问题研究

当代企业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问题研究页眉文字

当代企业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问题研究

摘要:伴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当代社会分配制度发生了新的变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从分析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体系入手,对当代企业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以调动全体公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

关键词:工资;剩余价值;分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生产出一个超额价值。这个剩余价值就是产品价值超过消耗掉的产品形成要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而形成的余额。”,“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要深入研究剩余价值,就必须从深入研究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开始。

1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被占有的问题现状

如果我们把占有剩余价值的行为都认为是剥削的话,那么社会主义必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然是存在剥削的。这种剥削现象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一个企业的发展一定要剩余价值的积累,如果一个企业把所有获得的剩余价值都分配给工人的话,那么这个企业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这样的企业也不可能生存下去的。可以说现在这种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剥削形式的确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是另一方面这种剥削现象也会造成很多社会问题,会蕴含很多不安定的因素。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已经接近0.5,现在最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就是贫富差距的扩大。我想这有许许多多的原因,而剥削现象的存在客观上从本来已经境况不佳的工人的口袋中还要被拿走一部分本该属于他们的钱,颇有点劫贫济富的味道,这个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2 对目前存在问题的矛盾根源的分析

对劳动者来说,工资不过是对他付出的劳动的补偿,是他的劳动力的价值;对资本所有者来说,工资是他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预付资本,形成其资本的可变部分,在核算时,工资要被计入成本。因此,虽然工资是劳动者的收入,但劳动者得到工资,并不意味着那是他的按劳分配所得。就其本来意义而言,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下,企业上交利税后的纯利润在扣除必要的公积金、公益金等后的剩余,要按照工人的劳动贡献分配给工人。因此,按劳分配本质上是按劳动贡献分配,其分配的结果,并不仅仅是对劳动力耗费的补偿。换句话说,按劳分配应当是指劳动者按自己的劳动贡献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传统的按劳分配本身也包含着按要素分配的成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分,只不过这里的要素被单一地理解为劳动,而不包括其他要素。反过来,所谓的按要素分配,如果仅指按资分配,那也不是真正的按要素分配,虽然其中包含着按要素分配的成分,但这里的要素被单一地理解为资本了。

3 剩余价值理论体系中工资与剩余价值、利润的关系

3.1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关系

工资是马克思规定了剩余价值概念之后所要改造的第一个具体概念。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分,将工资界定为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指出“在雇佣制度下,货币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无偿劳动”,从而揭示了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对立关系。传统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就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说,生产工人的工作日一开始就分成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这两个组成部分;为了延长剩余劳动时问,就要用各种方法缩短生产工资的等价物的时间,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这种在工作日长度已定的条件下由于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地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

3.2 工资与利润的关系

马克思通过对工资与利润概念的进一步界定,认为劳资关系是一种利益对立的经济关系,并从价值量上揭示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马克思认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为,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但不是最具体的形式,而是从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再过渡到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的中间环节。这个现象形态之所以能够掩盖剩余价值的本质,原因就在人们是把工资与利润相对应。全部资本与剩余价值相对应,因而忽略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4 调和企业工资和剩余价值分配矛盾的方法

作为劳动过程,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者是为社会同时也是为自己而劳动,产品按照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分配。作为价值增殖过程,它完全服从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即“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这就决定了,剩余价值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人民的利益。但是,工人创造出的全部剩余价值又不是全部归工人所有。在面对如何调和分配工资和企业剩余价值这对矛盾时,我认为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4.1 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大限度地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社会各企业普遍采用科学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由“生产工人”创造的。对企业而言,只有变革劳动过程的科学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降低劳动力的价值,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进一步讲是社会上所有企业通过吸纳科学技术,改进生产的科学技术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过程来实现的。

科技的进步加剧了企业之间以技术和管理为核心的竞争,企业的成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先进生产技术和员工的自觉性和创新意识。这一方面对劳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含量及相关能力的大小成为评判价值的主要标准;另一方面,生产技术的高度复杂性和生产过程中的高度不确定性,需要劳动力在现场及时做出正确决策。

4.2 加强当代企业剩余价值分配监督机制

在过去有这样的一种情况,一个企业的经营者和职工让企业资产损失数十亿,他们照样拿工资,照样当厂长、经理;而另一个企业的经营者和职工使企业资产增值几亿或几十亿,他们的工资、奖金也多拿不了多少。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树立一个重要观念,即企业当年产生的纯利润或亏损要在国家和企业经营者之间根据功能贡献的大小共同分配,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把企业搞活。

4.3 在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上给予充分的自主空间

在计划经济年代,企业所受的行政约束很大,没有自己的决策权,企业的利润也无法完全自己支配。事实上,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有自己资本的壮大,所以企业获得的剩余价值不能全部被抽走,除税收那部分以外,绝大部分应该用于再投资,用于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企业的剩余价值除了交税外,都应归企业用来发展,应当再上交给国家。要为企业构建一个作为独立商品生产者所必需的具有基础地位的机制一一自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主经营。企业生产经营什么、生产经营多少、采用什么生产经营方式以及销售方式等最后利润如何分配,要自己说了算。这样企业才能在及时应对瞬息万变市场变化,赢得最大的利益,也才能有足够的剩余价值确保劳动者价值得以实现。

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生命力在于它从实践中不断吸取营养素,使自己得到补充与发展。用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分析新问题,提示新规律,同时在实践上努力实现剩余价值生产和来源的最大化、剩余分配和去向的合理化,使之造福全国人民,调动全体公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是理论和实践探索前进的要求,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神圣使命。

页脚文字

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习题答案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配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2) 2 、(4) 3 、(2) 4 、(4) 5 、(2) 6 、(2) 7 、(3) 8 、(3) 9 、(1) 10、(4) 11、(2) 12、(3) 13、(3) 14、(2) 15、(2) 16、(3) 17、(3) 18、(2) 二、多项选择选题 1 、(1345) 2 、(13) 3 、(123) 4 、(345) 5 、(345) 6 、(245)

7 、(12345) 三、辨析题 1,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相等,所以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相等。 利润和剩余价值是同一个东西,在量上是相等的,但由于形态的不同,二者又有区别,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是不同的,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其分子相同而分母不同,两者不可能相等,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2,借贷资本就是银行资本。 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银行资本指银行资本家在经营银行活动中使用的资本,包括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借贷资本不仅包括银行资本,还有其他为取得利息而贷放的货币资本 四、简答题 商业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商业利润是怎样来的? 资本主义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是在流通领域独立发挥作用,专门从事买卖,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商业利润来源于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产业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是通过价格差额实现的。商业利润不过是商业资本家从产业资本家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中瓜分来的那一部分M 的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和共同剥削无产阶级的关系。 五、论述题 1,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要意义何在?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竞争的前提:利润率有差别。在剩余价值率相同和不变资本都很节省的条件下,由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同量资本的利润率则不同,等量资本不能

解读剩余价值分配形式的新变化(一)

解读剩余价值分配形式的新变化(一) 摘要:西方社会中以慈善捐助为主要实现方式和手段的对“剩余价值”的第三次分配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一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调整、社会进步的产物对缓和社会的贫富分化、均衡国民收入的分配、缓和社会的矛盾等多个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内容和形式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同时,对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收入分配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剩余价值;三次分配;效率;公平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增殖资本的价值或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家从事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根本动力。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家通过在分配过程中无偿地占有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实现对剩余价值的占有。 当前西方社会,资本家的剥削和对剩余价值无偿占有的情况依旧存在,但一些新的情况值得我们思考,如股份制的出现、资本市场的发展及“第三次分配”的实现等,它们对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第三次分配”的实现,对缓和社会的贫富分化、均衡国民收入的分配、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新情况和形式的出现是以往的剩余价值分配形式中极其少见的,它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在经过市场分配和政府分配后,又一次“特殊的分配”,它的内容和形式值得思考。 一、西方社会剩余价值分配的新变化 “剩余价值”的传统分配主要可分为市场引导下的初次分配和政府指导下的再次分配。在市场分配中,参与分配的主体主要有三个:政府、企业和个人。 与三个主体相对应,市场分配划分为政府收入、企业收入、个人收入三部分。在市场引导的分配后,政府又根据社会管理和发展的客观实际和需要,对其所掌握的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一般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与行政、国防支出以及转移支付的支出。其中,转移支付的支出是政府通过财政渠道把所掌握的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其间并没有相应的产品或劳务交换的发生,它推动了福利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政府指导下的分配,在一定时期内既保证了市场分配尊重效率,满足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攫取,又在第二次分配中兼顾劳动者和低收入者的利益。这在一定时期内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然,无论社会福利体制和保障体制怎样健全,都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决定的按资分配,因而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富两极差距拉大的趋势依然日益加剧。 以美国为例,1999年美国20%高收入的人同其他人的税后收入差距达到了顶峰。美国《商业周刊》对工人和首席执行官的收入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990年两者的差距是84倍,1995年为140倍,1998年达到326倍,1999年则高达416倍。1995年,1%最富裕的美国人占有全国40%的财产,而80%的美国人仅占16%的财富。 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政府主导的第二次分配的局限性和缺陷日益明显,第三次分配也就在社会发展和实践中被逐渐的提了出来。 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总结了西方社会发展的一些经验后,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收入实行三次分配的概念:第一次是由市场按照效益原则进行分配;第二次是在政府的主导下,根据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通过税收、救济以及社会保障等方式来进行的分配;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个人收入转移和个人自愿缴纳和捐献等非强制方式来实现的再一次分配。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圣才出品】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1.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答:(1)平均利润的形成 ①生产成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商品价值由三部分组成,即生产中所耗费的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用公式表示即W=c+v+m。这三部分价值中,c是原有价值的转移,代表过去的劳动;v和m是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代表现在的劳动。这三部分的总和就是生产商品时实际耗费的劳动量。但是,对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仅仅是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因此,这两部分就构成了商品的成本价格或称为生产费用。如果用K表示成本价格,商品价值就由c+v+m转化为K+m。 ②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后,利润就用P代表,W=K+m的公式就变成W=K+P。 ③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用货币表现的市场价值被称为市场价格。市场价值形成后,生产技术和经营条件好的企业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获得超额利润。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利润,都竞相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以降低商品个别价值。当企业普遍采用了新技术、改善了经营管理时,整个生产部门的平均有机构成就会提高,利润率就会下降。由于各个生产部门都会通过内部的竞争形成自己的商品社会价值和不同的利润率,这就势必引起利润率低的生产部门与利润率高的生产部门展开争夺利润的竞争,这就是部门之间的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得各个部

门的不同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各个部门依据平均利润率和所投入的资本量来获得平均利润。 (2)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学说的重大意义就是揭示了平均利润的实质。一方面,它揭露了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实质是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被重新分配了,工人阶级不仅受本企业资本家剥削,而且受整个资本家阶级剥削;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无产阶级要改变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要从资本主义制度下彻底解放出来,就不仅要同直接剥削他们的资本家进行斗争,而且要与整个资本家阶级进行斗争。 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有何变化? 答: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只是改变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即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再是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1)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所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 (2)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 (3)生产价格随商品价值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反之,生产价格就会提高。

政治经济学-第7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习题及答案)

第7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综合选择 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是: A.价值率等于利润率 B.价值率小于利润率 C.利润率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D.利润率决定剩余价值率 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内部竞争形成: A.商品个别价值 B.商品生产价格 C.商品垄断价格 D.商品社会价值 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竞争形成: A.平均利润率 B.生产价格 C.垄断价格 D.商品平均价值 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 A.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B.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没有变化,因此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C.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否定了价值规律 D.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没有变化,生产价格规律代替了价值规律 5.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市场价格 A.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B.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C.以社会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D.以市场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6.利润率高低与资本周转速度的关系是: A.资本周转速度快,利润率低 B.资本周转速度快,利润率高 C.资本周转速度慢,利润率低 D.资本周转速度慢,利润率高 7.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A.并不意味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B.并不意味着剩余价值的下降 C.也不意味着利润量的减少 D.也不意味着资本总量在不断增加 8.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活动中,成本价格的作用是: A.资本家衡量企业盈亏的标志 B.决定资本家竞争胜败的关键 C.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值中的不同作用 D.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9.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 A.商品售卖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余额 B.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C.商业店员的劳动 D.商业资本家的欺诈手段 10.商业资本的利润率应: A.高于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 B.低于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 C.相当于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 D.与产业资本的获利水平无关 11.商业资本中,能创造价值的有: A.为购买商品而预付的资本 B.商品的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 C.广告费、簿记费、开办办事处的费用 D.商业雇员的工资 12.商业流通费可以区分为两大类: A.生产性的流通费用 B.运输费用 C.簿记费用 D.纯粹流通费用 13.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借贷资本:

论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

论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 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是一个具有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因为它直接涉及到在理论和实践上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问题。(注:在讨论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以前,似乎有必要首先讨论一下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存在性问题。然而,关于这个存在性问题,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讨论清楚的,有鉴于此,作者已另外撰成一文。因此,本文的一个预设前提是,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剩余价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发展的格局的形成,已使传统的按劳分配理论受到冲击,按要素分配成为一种无法摆脱的选择。如何在理论上协调这两种存在着矛盾或对立性的分配方式,使它们共同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就成了理论创新的迫切要求。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上,按要素分配有其合理性,但真正的按要素分配既不等于按资分配,也不等于按劳分配,而是资本(土地被视为资本的一种)和劳动共同参与的剩余价值分配。这种分配方式,既是有效率的,也意味着在第一次分配领域里引入了公平的因素。一、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马克思的看法关于剩余价值的分配,在强调效率的经济学家们当中,流行着两个口号:一是按要素分配,此即劳动得到工资,土地得到地租,资本得到利润;二是分配的份额应当完全由市场决定,因而这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这两个主张容易让人联想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发达国家抛弃了的西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分配模式,因而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关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分配方式,马克思做了最为深刻的揭示。为了理解我们的怀疑,先梳理一下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分配的基本理论观点,是很有必要的。不过,我们不打算详细地叙述,马克思是如何论述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及其如何在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约束下得以实现的过程,仅仅简要地考察一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分配的属性及其大体分割方式的分析。从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出发,马克思解释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来源,这就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因此,公平的分配方式是由劳动者占有他们自己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却凭借自己的所有权无偿地占有了这种剩余价值。“劳动力的剩余劳动,是资本的无偿劳动,因为它为资本家形成剩余价值,一个无须他花费任何等价物的价值。”(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页。)剩余价值虽然由资本家无偿占有,但它并不是资本所有者能够单独占有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由资本实现并由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一起瓜分,从而形成利润和地租。“生产剩余价值即直接从工人身上榨取无酬劳动并把它固定在商品上的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但绝不是剩余价值的最后所有者。以后他还必须同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执行其他职能的资本家,同土地所有者等等,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分为各个不同的部分。它的各部分归不同类的人所有,并具有不同的、互相独立的形式,如利润、利息、商业利润、地租等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58页。)这样,所有这些形式的东西,实际上是共同对工人的剩余劳动进行无偿占有的结果。通过比较,马克思特别指出了利润、地租与工资的表面相同之处与本质的区别:“利润和地租同工资的共同之

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试题与答案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 一、名词解释: 1、成本价格 2、利润率 3、平均利润 4、商业资本 5、利息 6、级差地租 二、选择题: 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是:() A 剩余价值率等于利润率 B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C 剩余价值率小于利润率 D 利润率决定剩余价值率 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内部竞争形成:() A 商品的个别价值B商品的生产价格 C商品的垄断价格D商品的社会价值 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竞争形成:() A 平均利润率 B 利润率决定剩余价值率 C 生产价格 D 垄断价格 4、商业资本中,能创造价值的有:() A 为购买商品而预付的资本 B 商品的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 C 广告费、簿记费、开办办事处的费用 D 商业雇员的工资 5、商业资本家获取商业利润的方式是:() A 出卖商品后由产业资本家给予补贴 B 商业资本家把产业资本家按低于生产价格的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 C 产业资本家按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加价出售 D 商业资本家按商品的垄断价格出卖商品 6、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借贷资本:() A 是从职能资本中游离出来的一种生息资本 B 是货币资本 C 是高利贷资本 D 是职能资本 7、商业资本的活动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影响:() A 减少了社会资本用于流通领域的数量有利于扩大再生产的规模 B 缩短了商品流通时间 C 直接缩短了各部门产业资本周转时间 D 间接地有助于产业资本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增加 8、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活动中,成本价格的作用是:() A 资本家衡量企业盈亏的标志 B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C 决定资本家竞争胜败的关键 D决定了商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

当代企业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问题研究

当代企业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问题研究页眉文字 当代企业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问题研究 摘要:伴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当代社会分配制度发生了新的变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从分析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体系入手,对当代企业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以调动全体公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 关键词:工资;剩余价值;分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生产出一个超额价值。这个剩余价值就是产品价值超过消耗掉的产品形成要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而形成的余额。”,“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要深入研究剩余价值,就必须从深入研究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开始。 1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被占有的问题现状 如果我们把占有剩余价值的行为都认为是剥削的话,那么社会主义必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然是存在剥削的。这种剥削现象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一个企业的发展一定要剩余价值的积累,如果一个企业把所有获得的剩余价值都分配给工人的话,那么这个企业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这样的企业也不可能生存下去的。可以说现在这种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剥削形式的确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是另一方面这种剥削现象也会造成很多社会问题,会蕴含很多不安定的因素。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已经接近0.5,现在最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就是贫富差距的扩大。我想这有许许多多的原因,而剥削现象的存在客观上从本来已经境况不佳的工人的口袋中还要被拿走一部分本该属于他们的钱,颇有点劫贫济富的味道,这个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2 对目前存在问题的矛盾根源的分析 对劳动者来说,工资不过是对他付出的劳动的补偿,是他的劳动力的价值;对资本所有者来说,工资是他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预付资本,形成其资本的可变部分,在核算时,工资要被计入成本。因此,虽然工资是劳动者的收入,但劳动者得到工资,并不意味着那是他的按劳分配所得。就其本来意义而言,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下,企业上交利税后的纯利润在扣除必要的公积金、公益金等后的剩余,要按照工人的劳动贡献分配给工人。因此,按劳分配本质上是按劳动贡献分配,其分配的结果,并不仅仅是对劳动力耗费的补偿。换句话说,按劳分配应当是指劳动者按自己的劳动贡献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传统的按劳分配本身也包含着按要素分配的成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分,只不过这里的要素被单一地理解为劳动,而不包括其他要素。反过来,所谓的按要素分配,如果仅指按资分配,那也不是真正的按要素分配,虽然其中包含着按要素分配的成分,但这里的要素被单一地理解为资本了。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具体的形式参考答案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具体的形式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DBDB 6—10、BCCDB 11—15、CBBBC 16—20、BBCDB 21—27、CACCCCA 二、多项选择题 1、AE 2、BCD 3、ABC 4、CDE 5、BCD 6、ABCE 7、ABCD 8、CDE 三、辨析题 1、利润率就是剩余价值率。 此观点不正确。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有区别: (1)它们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增殖的程度。 (2)二者在量上也有差别,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3)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肥沃程度不同 此观点不正确。 (1)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农业中存在的资本主义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2)土地肥沃程度是产生级差地租的自然条件。 3、因为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相等,所以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相等。 此观点不正确。 利润和剩余价值是同一个东西,在量上是相等的,但由于形态的不同,二者又有区别,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是不同的,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其分子相同而分母不同,两者不可能相等,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4、商业资本不参与利润率的平均化。 此观点不正确。 (1)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以获取商业利润的职能资本。 (2)商业资本具有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是职能资本,因而参与利润率的平均化。 5、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此观点不正确。 (1)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不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而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2)租种一切土地都必须交纳地租。拥有土地所有权就要求使用者交纳地租。 (3)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6、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此观点不正确。 (1)当平均利润出现以前,商品的价格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总是围绕 价值波动的。 (2)当以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出现,进而平均利润出现以 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不再是围绕价值波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四、计算题 1、(1)银行利润是20500元。 (2)银行利润率是17.8%。

高校历年考研真题与典型题复习资料-第六章至第七章【圣才出品】

第6章剩余价值的分配[视频讲解] 6.1考点难点精讲 一、成本价格和利润 1.成本价格的定义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W)包括三个部分: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用公式表示就是:W=c+v+m。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只是他的资本价值c+v,剩余价值m是资本家无偿获得的。因此,c+v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用K表示。此时,商品的价值可表示为W=K+m。 2.成本价格的意义 (1)成本价格产生以后,原来的公式W=c+v+m,现在可以表示为W=K+m。剩余价值完全表现为成本价格的一个附加额,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直接关系被掩盖。 (2)成本价格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亏的标志。 (3)成本价格可以反映资本主义竞争的规律。成本价格只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因此在商品价值与成本价格之间有一个价值差额,这个差额的大小,取决于各个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组织状况、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等一系列因素。 3.利润 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

4.利润率 利润率是用总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其公式为m/C(其中m代表剩余价值,C代表预付总资本)。 5.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联系: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 (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 ①两者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与工人对新创价值占有的比率,而利润率是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②二者在量上也不相同,由于全部预付总资本在量上总是大于可变资本,因此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价值率。 ③剩余价值率表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6.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影响剩余价值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分别是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周转速度、不变资本的节省、原料价格的变动。 (1)剩余价值率。在预付资本量和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就越多,从而利润率也就越高;否则相反。 (2)资本有机构成。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越低,

第七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二、名词解释 1.成本价格 2.平均利润 3.商业资本 4.商业利润 5.借贷资本 6.利息 7.利息率 9.虚拟资本 10.级差地租 11.绝对地租 二、综合选择 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是: A.价值率等于利润率() B.价值率小于利润

率() C.利润率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D.率决定剩余价值率() 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内部竞争形成: A.商品个别价值() B.商品生产价格() C.商品垄断价格() D.商品社会价值() 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竞争形成: A.平均利润率() B.生产价格() C.垄断价格() D.商品平均价值() 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 A.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B.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没有变化,因此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C.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否定了价值规律

() D.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没有变化,生产价格规律代替了价值规律() 5.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市场价格 A.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B.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C.以社会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D.以市场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6.利润率高低与资本周转速度的关系是: A.资本周转速度快,利润率低() B.资本周转速度快,利润率高() C.资本周转速度慢,利润率低() D.资本周转速度慢,利润率高() 7.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A.并不意味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B.并不意味着剩

余价值的下降() C.也不意味着利润量的减少() D.也不意味着资本总量在不断增加() 8.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活动中,成本价格的作用是: A.资本家衡量企业盈亏的标志() B.决定资本家竞争胜败的关键() C.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 D.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9.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 A.商品售卖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余额() B.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C.商业店员的劳动() D.商业资本家的欺诈手段() 10.商业资本的利润率应: A.高于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 B.低于产业资

2016考研政治考点:资本主义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2016考研政治考点:资本主义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政治经济学中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内容涉及到一些条件和影响因素,需要考生多加留意。在学政治经济学的概念时,提醒各位考生注意理解这些概念本身的意义是什么,搞懂这个问题,其他问题就不难理解。下面,文都网校就给大家梳理一下有关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知识,请大家注意考研政治考点。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关于资本主义工资最容易考本质和表现。考生往往是学得挺明白的,但是到做题就做错。所以要理解,之后再做题巩固就好了。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再深入地讲一下。工人的工资是在工人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才支付给工人的,尤其是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更是表现为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其实,如果工人的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那么,资本家给工人的工资就应包括必要劳动时间补偿劳动力价值的部分,也应包括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显然,资本家不会把工人的全部劳动创造的价值都给工人,那样资本家无所得。所以,资本家给工人的工资仅仅是工人的部分劳动所得,不是全

部。工资仅仅是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工资本质上是工人的劳动力的价值。 二、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分割 1.利润和利润率 首先要理解利润是怎么来的。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因为资本家眼里,剩余价值并不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而是由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所以,在资本家眼里,剩余价值不是剩余价值,而是利润。 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掩盖了剥削关系: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其公式为P′=m∕c+v。要会计算利润率。 2.平均利润 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不同部门之间如果利润率不同,资本家之间就会展开激烈的竞争,从而导致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与全社会总资本的比率,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

资本家如何进行剩余价值分配

资本家如何进行剩余价值分配 从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出发,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来源,这就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因此,公平的分配方式是由劳动者占有他们自己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却凭借自己的所有权无偿地占有了这种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由资本实现并由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一起瓜分,从而形成利润和地租。这样,所有这些形式的东西,实际上是共同对工人的剩余劳动进行无偿占有的结果。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为了占有和消费,而是为了资本的增殖。因此,他一般会把他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收入消费,另一部分作为资本或积累起来。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哪些 1、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要策源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进程中的一次巨大的历史性飞跃。20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等技术接踵诞生并得到初步发展;80年代后半期,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宇航技术、新材料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所有这一切,仿佛巨大的羽翼,把人类从机器大生产时代提升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时代。 2、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一、第二产业大大下降,第三产业迅速上升,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目前已达到2/3左右。第三产业的领头雁是高科技产业,而雁头就是信息产业,它们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和1/6左右。与此相随,蓝领工人减少,白领工人增多;非知识型工人减少,从事信息处理的知识型工人增多。近年来,在美国数百万新的就业者中,知识型工人约占90%左右。工人阶级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战后,银行信用体系膨胀,金融组织不再仅有商业银行,而且还有大量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进一步融合,形成更为庞大的金融资本,扩大和加深了金融资本的统治。股份公司进一步发展,吸收的社会资本更多,企业组织管理更加严密,垄断资本可以用更少的股份控制整个公司,进而垄断市场,榨取更多的利润。从事高新技术行业的新型公司异军突起。公司兼并之风此起彼伏,资本日益集中和垄断,跨部门跨行业的超级企业集团和巨型跨国公司联翩涌现。从某个方面来看,企业组织形式的这些变化,增强了垄断资本抵御风险、增殖自身的能力。 4、国家从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干预者。国家或者利用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或者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实行一定的发展计划,直接投资某些产业特别是公共设施,交替实行国有和私有,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或者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收入和过度垄断,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所有这些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5、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为资本的扩张和增殖开辟了新的天地。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扩大资本输出,进行不等价交换,甚至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和贸易

政治经济学第六章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单项选择题 1. 商品的成本价格是【 D 】 A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C 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 所费资本补偿价值的转化形式。 2. 平均利润是【 D 】 A 部门之间各企业获得的利润 B 部门内部各企业获得的利润 C 企业主收入的总和 D 各职能部门预付总资本获得的利润 3.平均利润形成后,超额利润【 B 】 A 各部门内部的所有个别资本都可获得 B 只有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可获得 C 部门内部各企业都不能获得 D 部门之间各企业都不能获得。 4.成本价格是指【 A 】 A c+v B v+m C c+v+m D c+v+p 5.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市场价格上下波动围绕的中心是【 A 】 A 生产价格 B 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价格 C 成本价格 D 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成本价格 6.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 B 】 A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 B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竞争的结果 D国内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 7.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量【 B 】 A 等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 B 大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 C 小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 D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无关 8.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相比较,在数量上利润率【B】 A 大于剩余价值率 B小于剩余价值率 C 等于剩余价值率 D时而大于时而小于剩余价值率 9.利润率反映了【 C 】A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 B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C.资本价值增殖的程度 D商品价格的高低 10.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区别是【 A 】 A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利润是剩余价值的本质,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和利润在质上相同,在量上相等 D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可变资本的产物 11.在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 C 】A按相同方向变化 B以相同的幅度按相同方向变化 C按相反方向变化 D以相同的幅度按相反方向变化 12. 一般而言,商业利润的数量相当于【 C 】 A超额利润 B销售利润 C平均利润 D垄断利润 13. 资本主义商业利润是商业工人【 B 】 A 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 B 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C 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D 全部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14.商业资本的职能是执行产业资本循环中【 D 】A生产资本的职能 B货币资本的职能 C流动资本的职能 D商品资本的职能 15.在商业资本的数量不超过社会必要比例限度时,它能【 A 】A减少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增加流通资本量 B增加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减少流通资本量 C使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和流通资本量都同样增加 D使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和流通资本量都同样减少 16.纯粹流通费用是指【 D 】 A同商品运输有关的费用 B同商品保管有关的费用C同商品包装有关的费用 D同商品买卖有关的费用 17.当平均利润率一定时,利息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 】 A 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B 国家的习惯和法律 C 借贷时间的长短 D 预期价格变动率 18.借贷资本所有者贷出货币时【 B 】

政治经济学 剩余价值分配习题

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 1.剩余价值(m)和利润(p),以及剩余价值率(m’)和利润率(p’)的关系是: (1)m大于p, m’大于p’(2)m小于p, m’小于p’(3)m等于p, m’大于p’ (4)m不等于p, m’小于p’(5)m等于p, p’小于m’ 2.成本价格是 (1)由商品生产中实际耗费的c和v所构成的价格(2)所费的c和v的价值总和 (3)投入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总和(4)企业在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 (5)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 3.利润率同资本有机构成高低的关系是: (1)向反方向变化(2)成正比例(3)成反比例(4)不成比例(5)向正方向变化 4.平均利润率是: (1)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资本总额的比率(3)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4)通过各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的(5)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5.资本主义制度下,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说明: (1)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利润率绝对下降和利润量的减少 (2)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降低,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减轻(3)资本家获得的利润量并不减少 (4)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是总趋势,并不排斥个别时期平均利润率上升 (5)利润率的下降与利润量的增大通常是相伴发生的 6.生产价格是: (1)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2)生产成本加各部门的利润(3)生产成本加超额利润 (4)商品价值c+v+m的转化形式(5)以平均利润的形成为前提的 7.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活动创造的(2)主要是由商业店员创造的(3)主要是由产业工人创造的(4)是商业店员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5)获得的途径是购买价格低于销售价格 8.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是: (1)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2)促进企业改革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3)调节剩余价值在各部门投资者之间的分配(4)造成平均利润率呈下降趋势(5)推动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9.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1)剩余价值率的提高(2)生产资料价值的降低(3)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 (4)固定资本的比重增大(5)对外贸易的发展 1、③⑤ 2、①②④⑤ 3、①④ 4、①②③ 5、③④⑤ 6、①④⑤ 7、③④⑤ 8、①②③ 9、①②③⑤ 生息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是: (1)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他人使用的货币资本(2)一种商品的资本即资本商品 (3)一种所有权资本即财产资本(4)一种职能资本(5)一种最赋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形式 2.利息是; (1)资本要素获得的利益回报(2)产业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或剩余劳动 (3)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4)货币作为生息资本增殖的表现(5)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息总是表现为资本价格的原因是: (1)平均利润要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两个部分(2)利息是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3)利息与商品价格决定一样受竞争和供求的调节(4)利息与商品价格一样具有调节借贷资本供求的作用(5)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利息: (1)实质上是社会主义企业纯收入在社会主义经济内部的再分配 (2)体现社会主义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3)最终来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劳动(4)总是表现为资本价格(5)是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5.决定利息率高低的因素是: (1)平均利润率的高低(2)企业利润的高低(3)借贷资本的竞争 (4)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5)习惯和法律传统

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配 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是一个具有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因为它直接涉及到在理论和实践上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发展的格局的形成,已使传统的按劳分配理论受到冲击,按要素分配成为一种无法摆脱的选择。如何在理论上协调这两种存在着矛盾或对立性的分配方式,使它们共同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就成了理论创新的迫切要求。 一、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马克思的看法 关于剩余价值的分配,在强调效率的经济学家们当中,流行着两个口号:一是按要素分配,此即劳动得到工资,土地得到地租,资本得到利润;二是分配的份额应当完全由市场决定,因而这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这两个主张容易让人联想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发达国家抛弃了的西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分配模式,因而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 关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分配方式,马克思做了最为深刻的揭示。从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出发,马克思解释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来源,这就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因此,公平的分配方式是由劳动者占有他们自己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却凭借自己的所有权无偿地占有了这种剩余价值。“劳动力的剩余劳

动,是资本的无偿劳动,因为它为资本家形成剩余价值,一个无须他花费任何等价物的价值。”(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页。) 剩余价值虽然由资本家无偿占有,但它并不是资本所有者能够单独占有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由资本实现并由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一起瓜分,从而形成利润和地租。“生产剩余价值即直接从工人身上榨取无酬劳动并把它固定在商品上的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但绝不是剩余价值的最后所有者。以后他还必须同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执行其他职能的资本家,同土地所有者等等,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分为各个不同的部分。它的各部分归不同类的人所有,并具有不同的、互相独立的形式,如利润、利息、商业利润、地租等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58页。)这样,所有这些形式的东西,实际上是共同对工人的剩余劳动进行无偿占有的结果。 通过比较,马克思特别指出了利润、地租与工资的表面相同之处与本质的区别:“利润和地租同工资的共同之处在于:三者都是收入的形式。尽管如此,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利润和地租体现着剩余价值,即无酬劳动,工资则体现着有酬劳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49页。)更确切地说,“工资以劳动为前提,利润以资本为前提。因此这些一定的分配形式是以生产条件的一定的社会性质和生产当事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前提的。因此,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6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答:(1)平均利润的形成 ①生产成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商品价值由三部分组成,即生产中所耗费的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用公式表示即W=c+v+m。这三部分价值中,c是原有价值的转移,代表过去的劳动;v和m是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代表现在的劳动。这三部分的总和就是生产商品时实际耗费的劳动量。但是,对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仅仅是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因此,这两部分就构成了商品的成本价格或称为生产费用。如果用K表示成本价格,商品价值就由c+v+m转化为K+m。 ②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后,利润就用P代表,W=K+m的公式就变成W=K+P。 ③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用货币表现的市场价值被称为市场价格。市场价值形成后,生产技术和经营条件好的企业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获得超额利润。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利润,都竞相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以降低商品个别价值。当企业普遍采用了新技术、改善了经营管理时,整个生产部门的平均有机构成就会提高,利润率就会下降。由于各个生产部门都会通过内部的竞争形成自己的商品社会价值和不同的利润率,这就势必引起利润率低的生产部门与利润率高的生产部门展开争夺利润的竞争,这就是部门之间的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得各个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各个部门依据平均利润率和所投入的资本量来获得平均利润。 (2)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学说的重大意义就是揭示了平均利润的实质。一方面,它揭露了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实质是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被重新分配了,工人阶级不仅受本企业资本家剥削,而且受整个资本家阶级剥削;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无产阶级要改变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要从资本主义制度下彻底解放出来,就不仅要同直接剥削他们的资本家进行斗争,而且要与整个资本家阶级进行斗争。 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有何变化? 答: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只是改变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即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再是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1)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所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