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
- 格式:ppt
- 大小:965.00 KB
- 文档页数:48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剖析,也是对资本主义剥削机制的深刻揭示。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首先,剩余价值的产生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
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所获得的工资只能保证他们的生存,而剩余价值则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取的。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就是剩余价值。
其次,剩余价值的实现是指剩余价值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得以实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交换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而剩余价值则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
资本家通过出售商品获得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对工人的剥削。
这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
最后,剩余价值的分配是指剩余价值在社会中的分配方式。
在
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主要分配给资本家作为利润,而工人只能获得他们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作为工资。
这种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的加剧,是资本主义剥削机制的体现。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剥削机制和阶级矛盾,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
剩余价值的规律-回复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与他们所获取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剩余价值的规律是指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客观规律和运动规律。
下面,我将逐步回答剩余价值规律的相关问题。
一、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劳动者以工资形式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资本家则购买劳动力并占有劳动成果的所有权。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通过劳动消耗自己的劳动力,并创造出价值。
然而,由于工资只能覆盖劳动者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工资,产生了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体现了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所有权,因此对剩余价值的分配拥有决定权。
他们通过支付工资将一部分剩余价值归还给劳动者,同时将剩余部分作为利润归自己所有。
这种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核心。
三、剩余价值规律的基本原理剩余价值规律是指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遵循的一些基本原理。
首先,剩余价值规律要求资本家追求最大化的剩余价值。
他们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延长工作时间、降低工资等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其次,剩余价值规律要求生产资料专门化和程度提高。
通过将生产资料集中化和规模化,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增加剩余价值的产生。
最后,剩余价值规律要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单位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增加。
这要求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从而增加剩余价值的产生。
四、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与影响剩余价值规律对经济运行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先,剩余价值规律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动力促使资本家不断创新、积累更多资本,并推动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生产的扩大。
其次,剩余价值规律导致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出现。
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会导致工人阶级的剥削加剧、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进而引发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简答题1.产业资本是如何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增殖的?(1)产业资本在其显示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2)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括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它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
(3)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通过对资本循环运动的考察,揭示出资本是一种运动。
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的连续循环运动过程中才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2.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两个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重要影响。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
(3)生产资本的构成是生产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
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3.如何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1)计算一定时期(一般以年为单位)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计算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也就是要把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转化为同质的货币形式,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合计起来,除以预付资本总额,这样就能计算出预付总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
(2)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固定资本的周转额加上流动资本的周转额除以预付资本额,即可得出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4.简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使社会总产品中两大部类的产品都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交换而得到实现,因而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1. 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是指资本从生产者手中流转到各种经济主体,最终实现利润增值的过程。
资本的流通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 资本的投入资本的流通过程首先涉及资本的投入阶段。
生产者将资本投入到生产中,包括购买生产要素、支付工资、购买设备等,进而启动生产过程。
1.2 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资本与劳动力相结合,生产者利用资本和劳动力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的顺利进行。
1.3 商品的流通生产完成后,生产的商品需要通过流通渠道流向市场。
资本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商品迅速到达消费者手中,实现价值的实现。
1.4 资本的回流随着商品销售和资本的回流,生产者可以获取销售收入,并将部分利润重新投入到生产中,形成资本的循环流动。
2. 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是指生产者通过资本和劳动力生产商品后剩余下来的价值部分。
剩余价值的分配涉及到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2.1 工资劳动者通过提供劳动力参与生产活动,获得工资作为报酬。
工资是劳动者劳动价值的一部分,用于满足其日常生活需求。
2.2 利润资本家作为资本所有者和生产者,获得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利润是资本家对提供资本和组织生产所获得的报酬,是推动资本流通和增值的动力。
2.3 税收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还会以税收的形式进入国家财政,用于公共事业建设和社会福利改善,实现资源再分配和社会公平。
2.4 再投资资本家将部分利润再投资到生产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资本增值和扩张。
剩余价值的分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重要的经济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稳定。
通过合理的剩余价值分配,可以实现劳动者和资本家的利益最大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共赢。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生成和分配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剖析其核心观点和影响,通过透彻理解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社会变革的可能路径。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价值超过其工资的部分。
剩余价值率则是剩余价值与工人劳动力价值的比率。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根源。
二、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接受工资作为劳动的价值回报。
然而,工人的劳动力价值远远大于其所得工资,剩余的价值就是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
这个过程体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剥削。
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差异。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却获得了劳动力产生的全部价值。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贫富差距的不平等。
三、剩余价值分配的方式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决定了不同社会经济阶级的命运和社会的稳定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分配主要通过工资形式和利润形式。
工人得到的工资只能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而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剩余价值大部分流向资本家,使其积累更多的财富。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和影响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和不公平,为工人阶级的觉醒和解放提供了思想基础。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的爆发提供了解释,认为这些问题源于剥削和利润追逐。
此外,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命运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资本主义无法永远存在,最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
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v可变资本cm产业利润剩余价值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利息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地租剩余价值的分配一、利润和平均利润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三、借贷资本和利息四、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五、资本主义地租剩余价值的分配一、利润和平均利润剩余价值的分配(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生产成本:(1)概念:又称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符号K。
(2)公式:K=C+V (3)W=c+v+mW=K + m (4)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实现正常循环的基本条件;产品出售的最低价格界限;竞争胜败的关键。
(5)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2.利润(1)概念: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符号P。
(2)m与p的关系: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产物。
(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剩余价值的分配3.利润率(1)概念: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符号P’年利润率:P’=M/C=(m’vn)/C (2)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联系: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区别:m’――资本对劳动剥削程度,质揭示剩余价值真正来源;p’――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剩余价值真正来源。
量―――― 利润率剩余价值率。
(3)提高利润率是经营者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重要途径。
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
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
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托.约.登宁剩余价值的分配(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剩余价值率高低:其他条件不变,p’的高低与m’ 的高低成正比例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从剩余价值的概念、产生方式以及意义等方面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复习。
一、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是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与其所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经济基础。
二、剩余价值的产生方式剩余价值的产生方式主要是通过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剥削实现的。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则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一定的交换价值,工人在工作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自身所获得的工资,这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的意义剩余价值的存在使资本家能够获取利润,进一步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同时,剩余价值的存在也导致了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使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四、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这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用于扩大再生产、投资、获取利润等。
二是剩余价值以工资的形式返还给工人,用于维持其生存和再生产。
五、剩余价值理论的局限性剩余价值理论需要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才能得以实现,而且只适用于商品生产领域。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该理论的适用范围也在不断缩小。
六、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尽管剩余价值理论有其局限性,但它依然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当代社会经济现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不平等问题,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复习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对于分析和解决当代社会经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剩余价值理论不仅仅是对一个经济概念的认识,更是对社会制度、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的思考与探索。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前面各章分别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和剩余价值的来源。
本章的任务是在前面各章的基础上,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资本和剩余价值所采取的各种具体形式,从总体上进一步揭露剩余价值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各个剥削集团之间进行瓜分的。
第一节利润和平均利润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一)成本价格1、对资本家个人来说,他在生产商品时所支付的费用只是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资本家并没支付任何代价,是无偿占有的。
所以,c+v就成了资本家的生产费用,也叫成本价格(用k来表示)。
原来的公式:W=c+v+m,就变成W=k+m的公式了,这样一来,剩余价值完全表现为成本价格的一个附加额,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直接关系被掩盖了。
2、成本价格范畴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因为:第一,从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来看,所消耗的生产资料是物化劳动的耗费,是旧价值的转移;而劳动力的消耗则是活劳动的消耗,它创造了新的价值。
但是,在成本价格的形态上,生产资料和劳动消耗被资本耗费所掩盖。
第二,从价值的增殖过程来看,资本家投在生产资料上的资本是不变资本,它只能转移原有的价值;而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是可变资本,却会增殖价值。
但是,在成本价格的形态上,这两种不同的资本都同样作为资本价值耗费被支出,再作为成本价格周转回来,这又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抹煞了,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本来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是可变资本以上的增加额。
但是,资本家却把它看作是成本价格以上的增加额,即全部所费资本价值的增加额。
因而,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剩余价值则表现为所费资本的产物。
这样,原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公式:W=c+(v+m),就变成了W=(c+v)+m即k+m。
1、资本家不仅把剩余价值看作是他的全部所费资本的增加额,而且也看作是他的全部预付资本,即全部所用资本的增加额。